折点加氯消毒实验

水中含有氨氮和其它消耗氯的物质时,投氯量与余氯量的关系见图。

图中OA 段投氯量太少,故余氯量为0,AB 段的余氯主要为一氯胺,BC 段随着投氯量的增加,氯胺与次氯峻作用,一部分成为二氯胺(见图),还有部分反应如下式:

反应结果,BC 段一氯胺及余氯(即总余氯) 均逐渐减少,二氯胺逐渐增加。C 点余氯值最少,称为折点。C 点后出现三氯胺和游离性氯。按大于出现折点的量来投氯称折点加氯。

折点加氯优点:①可以去除水中大多数产生臭味的物质;②有游离性余氯.消毒效果较好。 图中曲线的形状和接触时间有关,接触时间越长,氧化程度就深一些,化合性余氯则少一些,折点的余氯有可能接近于零。此时折点加氯的余氯几乎全是游离性余氯。

折点加氯除氨氮,折点加氯一般氯比氮是10:1左右,pH 控到7左右。成本高、效果差。/吹脱法适用于高浓度氨氮系统,折点加氯适用于低浓度氨氮系统。

折点加氯消毒实验

经过混凝沉淀、澄清、过滤等水质净化过程,水中大部分悬浮物质已被去除,但是还有一定数量的微 生物,包括对人体有害的病原菌仍在水中,常采用消毒方法来杀死这些致病微生物。

氯消毒广泛用于给水处理和污水处理。由于不少水源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水中含有一定浓度的氨氮, 掌握折点加氯消毒的原理及其实验技术,对解决受污染水源的消毒问题,很有必要。

一、目的

1、了解氯消毒的基本原理。 2、掌握加氯量,需氯量的计算方法。 3、掌握氯氨消毒的基本方法。

二、原理 氯气和漂白粉加入水中后发生如下反应:

Cl 2+H2O=HOCl+HCl

2Ca (OCl )2+2H2O=2HOCl+Ca(OH)2+CaCl2 HOCl=H++OCl

(5-1) (5-2) (5-3)

次氯酸和次氯酸根均有消毒作用,但前者消毒效果较好,因细菌表面带负电,而HOCl 是中性分子,可以扩散到细菌内部破坏细菌的酶系统,妨碍细菌的新陈代谢,导致细菌的死亡。 如果水中没有细菌、氨、有机物和还原性物质,则投加在水中的氯全部以自由氯形式存在,即余氯量=加氯量

由于水中存在有机物及相当数量的氨氮化合物,它们性质很不稳定,常发生化学反应逐渐转变为氨,氨在水中是游离状态或以铵盐形式存在。加氯后,氯与氨必生成“化合性”氯,同样也起消毒作用。根据 水中氨的含量,pH 值高低及加氯量多少、加氯量与剩余氯量的关系,将出现四个阶段,即四个区间。

余氯(m g /L )

图5-1 折点加氯曲线

第一区OA 段:表示水中杂质把氯消耗光,余氯量为零,消毒效果不可靠。

第二区AH 段:加氯量增加后,水中有机物等被氧化殆尽,出现化合性余氯,反应式为:

NH 3+HClO=NH2Cl+H2O NH 2Cl+HClO=NHCl2+H2O

(5-4) (5-5)

若氨与氯全部生成NH 2Cl 则投加氯气用量是氨的4.2倍,水中pH

2NH 2+3HCl+H2O

(5-6)

结果使氨氮被氧化生成一些不起消毒作用的化合物,余氯逐渐减少最后到最低的折点B 。

第四区 BC 段:继续增加加氯量,水中开始出现自由性余氯。加氯量超过折点时的加氯称为折点加氯 或过量加氯。

1、折点加氯消毒设备1台

2、水箱或水桶1个,能盛水几十升; 3、20L 玻璃瓶1个; 4、50mL 比色管20多根; 5、100mL 比色管40多根; 6、1mL 及5mL 移液管; 7、10mL 及50mL 量筒; 8、1000mL 量筒; 9、温度计1支 四、步骤及记录

1、药剂制备

⑴1%浓度的氨氮溶液100mL

称取3.819g 干燥过的无水氯化氨(NH 4Cl )溶于不含氨的蒸馏水中稀释至100mL ,其氨氮浓度为1%即10g/L。

⑵1%浓度的漂白粉溶液500mL 称取漂白粉5g 溶于100mL 蒸馏水中调成糊状,然后稀释至500mL 即得。其有效氯含量约为2.5g/L。

2、水样制备

取自来水20L 加入1%浓度氨氮溶液2mL ,混匀,即得实验用原水,其氨氮含量约1mg/L。 3、进行折点加氯实验

⑴测原水水温及氨氮含量(采用纳氏试剂分光光度法见附录1),记入表5-1。

⑵测漂白粉溶液中有效氯的含量。取漂白粉溶液1mL ,用蒸馏水稀释至500mL ,测出余氯量,记入 表5-1。

⑶在12个1000mL 烧杯中盛原水1000mL 。

⑷当加氯量分别为1、2、4、6、7、8、9、10、12、14、17、20mg/L时,计算1%浓度漂白粉溶液 的投加量(mL )。

⑸将12个盛有1000mL 原水的烧杯编号(1、2、……12), 依次投加1%浓度的漂白粉溶液,其投加 量分别为1、2、4、6、7、8、9、10、12、14、17、20mg/L,快速混匀2h ,立即测各烧杯水样的游离氯、 化合氯及总氯的量。各烧杯水样测余氯方法相同,均采用邻联甲苯氨亚砷酸盐比色法。 五、成果整理 根据比色测定结果进行余氯计算,绘制游离余氯、化合余氯及总余氯与投氯量的关

系曲线。 六、思考题

1、水中含有氨氮时,投氯量与余氯量关系曲线为何出现折点? 2、有哪些因素影响投氯量?

3、本实验原水如采用折点后加氯消毒,应有多大的投氯量?

表5-1 折点加氯实

附:氨氮的测定—纳氏试剂分光光度法

附:余氯的测定—邻联甲苯氨亚砷酸盐比色法

实验八折点加氯消毒实验

一、实验目的

(1)掌握折点加氯消毒的实验技术;

(2)通过实验,探讨某含氨氮水样与不同氯量接触一定时间的情况下,水中游离性余氯、化合性余氯及总余氯与投氯量之间的关系。 二、实验原理

水中加氯作用主要有三个方面:

(1)原水中不含氨氮时,向水中投加氯能够生成次氯酸和次氯酸根,反应式如下:

Cl 2+H 2O =HOCl -+H ++Cl -

HOCl -=H ++OCl -

次氯酸和次氯酸根均有消毒作用,但前者消毒效果较好。HOCl 是中性分子,可以扩散倒细菌水中的HOCl 和OCl 称为游离性氯。

(2)当水中含有氨氮时,加氯后生成次氯酸和氯胺,反应式如下:

-

内部破坏细菌的酶系统,妨碍细菌的新陈代谢,导致细菌死亡。

Cl 2+H 2O =HOCl -+H ++Cl - NH 3+HOCl =NH 2Cl +H 2O NH 2Cl +HOCl =NHCl 2+H 2O

NHCl 2+HOCl =NCl 3+H 2O

次氯酸和氯胺均有消毒作用,次氯酸、一氯胺、二氯胺和三氯胺(又名三氯化氮)在水中均可当pH7~8时,3mol 氯与1mol 氨氮作用生成1mol 三氯胺,氯与氨氮(以N 计)的重量比为水中有氯胺时,依靠水解生成次氯酸起消毒作用,消毒作用比较缓慢,接触时间不能小于2h 。 水中的NH 2Cl 、NHCl 2,NCl 3称为化合性氯。化合性氯消毒效果不如游离性氯。 (3)氯还能与水中的含碳物质,铁、锰、硫化氢及藻类起氧化作用。

水中含有氨氮和其他消耗氯的物质时,投氯量与余氯量的关系可以参见折点加氯曲线。

能存在,它们在平衡状态下的含量比例取决于氨氮的相对浓度、pH 值和温度。 为5:1。 约为10:1。

大于10:1,并出现游离氯,同时随着投氯量的不断增加,水中游离氯越来越多。

图8-1折点加氯曲线

OA 段,投氯量太少,氯完全被消耗,余氯量为0。

AB 段,余氯主要为一氯胺。一氯胺与次氯酸作用,部分生成二氯胺,部分产生下面反应:

NH 2Cl +HOCl =N 2↑+3HCl +H 2O

BC 段,一氯胺和余氯均逐渐减少,二氯胺逐渐增加。 C 点,余氯值最少,称为折点。

CD 段,C 点后出现三氯胺和游离性氯,随着加氯量的增加游离性余氯越来越多。

按大于折点的量来投加氯称为折点加氯。其有两个优点,一是可以去除水中大多数产生臭和味

的物质,二是有游离性余氯,消毒效果好。

本实验采用N,N-二乙基-1,4-苯二胺(DPD )滴定法来测定水中的游离氯和总氯。游离氯测定的原理是在pH 为6.2-6.5条件下,游离氯与DPD 生成红色化合物,用硫酸亚铁铵标准溶液滴定至红色消失。总氯测定的原理是在pH 为6.2-6.5条件下,存在过量碘化钾时,单质氯、次氯酸、次氯酸盐和氯胺与DPD 反应生成红色化合物,用硫酸亚铁铵标准溶液滴定至红色消失。本测定方法的检出限(以Cl 2计)为0.02mg/L,测定范围(以Cl 2计)为0.08~5.0mg/L。 三、实验仪器设备及试剂 1、实验仪器设备 (1)20L 水桶1个; (2)50mL 比色管若干; (3)10mL 酸式滴定管1支; (4)1000mL 烧杯12个; (5)250mL 锥形瓶若干; (6)温度计1支; (7)5mL 移液管,1个; (8)2mL 移液管,1个; (9)1mL 移液管,1个;

(10)50mL 和100mL 胖肚移液管,各1个; (11)洗耳球,2个; (12)1000mL 容量瓶1个。

2、试剂

(1)1%浓度氨氮溶液100mL ;

(2)1%氨氮溶液100mL ;

(3)约1%(以有效率氯含量计)浓度次氯酸钠溶液100mL ; (4)碘化钾(AR )固体; (5)缓冲溶液(pH=6.5)500mL ; (6)1g/L DPD溶液200mL ; (7)2.5g/L硫代乙酰胺溶液50mL ; (8)2.8mmol/L硫酸亚铁铵溶液1L 3、水样

取自来水20L ,加入1%浓度氨氮2mL ,混匀,即为实验用水,其氨氮含量约为1mg/L。

四、实验步骤 1、测量原水水温 2、水样配置

①分别取1000mL 原水置于12个1000mL 烧杯中。 2.5、3.0、3.5mL ,计算每个烧杯中的加氯量(mg/L)。

③用玻璃棒快速搅拌,混匀,静置2h 。

④2h 后测定水样中的游离氯、化合氯和总余氯的量。

①游离氯的测定取烧杯中100mL 水样放入250mL 锥形瓶中,立即加入10mL 缓冲溶液,②总氯的测定取烧杯中100mL 水样放入250mL 锥形瓶中,加入1g 左右的碘化钾固体,加入 ②投加约1%浓度的次氯酸钠溶液,投加量分别为0、0.2、0.5、0.8、1.0、1.4、1.8、2.0、2.2、

3、余氯的测定

5mLDPD 溶液,迅速混合,立即用硫酸亚铁铵溶液滴定至无色,记录硫酸亚铁铵溶液用量A 。 10mL 缓冲溶液,5mLDPD 溶液,迅速混合,静置2min 后,用硫酸亚铁铵溶液滴定至无色,2分钟内如还有红色出现,则再滴定至无色,记录硫酸亚铁铵溶液用量B 。

③取烧杯中100mL 水样放入250mL 锥形瓶中,加入1mL 硫代乙酰胺,加入10mL 缓冲溶液,注意:如果100mL 水样中含氯量超过测定范围,则水样应进行适当稀释。 4、次氯酸钠溶液含氯量的测定

用移液管移取1.0mL 的约1%浓度的次氯酸钠溶液与1000mL 容量瓶中,加蒸馏水定容至刻度线,盖塞,颠倒摇匀。准确吸取50mL 稀释后的次氯酸钠溶液于250mL 三角烧瓶中,加入50mL 蒸馏水稀释,加入1g 左右的碘化钾固体,加入10mL 缓冲溶液,5mLDPD 溶液,迅速混合,静置2min 后,用硫酸亚铁铵溶液滴定至无色,2分钟内如还有红色出现,则再滴定至无色,记录硫酸亚铁铵溶液用量V ’。

次氯酸钠溶液含氯量=五、实验原始数据记录

实验原始记录表

5mLDPD 溶液,迅速混合,静置2min 后,用硫酸亚铁铵溶液滴定至无色,记录硫酸亚铁铵溶液用量C 。

C 硫酸亚铁铵V '

⨯70. 91⨯2000 mg/L

V 待测水样

六、实验结果整理和分析

1.根据余氯的计算结果,绘制游离性余氯、化合性余氯和总余氯与加氯量间的关系,即折点加氯曲线。

2.讨论采用折点加氯,加氯量应为多少。 七、思考题

1.水中含有氨氮时,加氯量与余氯量关系曲线中为什么会出现折点? 2.有哪些因素影响加氯量?

水中含有氨氮和其它消耗氯的物质时,投氯量与余氯量的关系见图。

图中OA 段投氯量太少,故余氯量为0,AB 段的余氯主要为一氯胺,BC 段随着投氯量的增加,氯胺与次氯峻作用,一部分成为二氯胺(见图),还有部分反应如下式:

反应结果,BC 段一氯胺及余氯(即总余氯) 均逐渐减少,二氯胺逐渐增加。C 点余氯值最少,称为折点。C 点后出现三氯胺和游离性氯。按大于出现折点的量来投氯称折点加氯。

折点加氯优点:①可以去除水中大多数产生臭味的物质;②有游离性余氯.消毒效果较好。 图中曲线的形状和接触时间有关,接触时间越长,氧化程度就深一些,化合性余氯则少一些,折点的余氯有可能接近于零。此时折点加氯的余氯几乎全是游离性余氯。

折点加氯除氨氮,折点加氯一般氯比氮是10:1左右,pH 控到7左右。成本高、效果差。/吹脱法适用于高浓度氨氮系统,折点加氯适用于低浓度氨氮系统。

折点加氯消毒实验

经过混凝沉淀、澄清、过滤等水质净化过程,水中大部分悬浮物质已被去除,但是还有一定数量的微 生物,包括对人体有害的病原菌仍在水中,常采用消毒方法来杀死这些致病微生物。

氯消毒广泛用于给水处理和污水处理。由于不少水源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水中含有一定浓度的氨氮, 掌握折点加氯消毒的原理及其实验技术,对解决受污染水源的消毒问题,很有必要。

一、目的

1、了解氯消毒的基本原理。 2、掌握加氯量,需氯量的计算方法。 3、掌握氯氨消毒的基本方法。

二、原理 氯气和漂白粉加入水中后发生如下反应:

Cl 2+H2O=HOCl+HCl

2Ca (OCl )2+2H2O=2HOCl+Ca(OH)2+CaCl2 HOCl=H++OCl

(5-1) (5-2) (5-3)

次氯酸和次氯酸根均有消毒作用,但前者消毒效果较好,因细菌表面带负电,而HOCl 是中性分子,可以扩散到细菌内部破坏细菌的酶系统,妨碍细菌的新陈代谢,导致细菌的死亡。 如果水中没有细菌、氨、有机物和还原性物质,则投加在水中的氯全部以自由氯形式存在,即余氯量=加氯量

由于水中存在有机物及相当数量的氨氮化合物,它们性质很不稳定,常发生化学反应逐渐转变为氨,氨在水中是游离状态或以铵盐形式存在。加氯后,氯与氨必生成“化合性”氯,同样也起消毒作用。根据 水中氨的含量,pH 值高低及加氯量多少、加氯量与剩余氯量的关系,将出现四个阶段,即四个区间。

余氯(m g /L )

图5-1 折点加氯曲线

第一区OA 段:表示水中杂质把氯消耗光,余氯量为零,消毒效果不可靠。

第二区AH 段:加氯量增加后,水中有机物等被氧化殆尽,出现化合性余氯,反应式为:

NH 3+HClO=NH2Cl+H2O NH 2Cl+HClO=NHCl2+H2O

(5-4) (5-5)

若氨与氯全部生成NH 2Cl 则投加氯气用量是氨的4.2倍,水中pH

2NH 2+3HCl+H2O

(5-6)

结果使氨氮被氧化生成一些不起消毒作用的化合物,余氯逐渐减少最后到最低的折点B 。

第四区 BC 段:继续增加加氯量,水中开始出现自由性余氯。加氯量超过折点时的加氯称为折点加氯 或过量加氯。

1、折点加氯消毒设备1台

2、水箱或水桶1个,能盛水几十升; 3、20L 玻璃瓶1个; 4、50mL 比色管20多根; 5、100mL 比色管40多根; 6、1mL 及5mL 移液管; 7、10mL 及50mL 量筒; 8、1000mL 量筒; 9、温度计1支 四、步骤及记录

1、药剂制备

⑴1%浓度的氨氮溶液100mL

称取3.819g 干燥过的无水氯化氨(NH 4Cl )溶于不含氨的蒸馏水中稀释至100mL ,其氨氮浓度为1%即10g/L。

⑵1%浓度的漂白粉溶液500mL 称取漂白粉5g 溶于100mL 蒸馏水中调成糊状,然后稀释至500mL 即得。其有效氯含量约为2.5g/L。

2、水样制备

取自来水20L 加入1%浓度氨氮溶液2mL ,混匀,即得实验用原水,其氨氮含量约1mg/L。 3、进行折点加氯实验

⑴测原水水温及氨氮含量(采用纳氏试剂分光光度法见附录1),记入表5-1。

⑵测漂白粉溶液中有效氯的含量。取漂白粉溶液1mL ,用蒸馏水稀释至500mL ,测出余氯量,记入 表5-1。

⑶在12个1000mL 烧杯中盛原水1000mL 。

⑷当加氯量分别为1、2、4、6、7、8、9、10、12、14、17、20mg/L时,计算1%浓度漂白粉溶液 的投加量(mL )。

⑸将12个盛有1000mL 原水的烧杯编号(1、2、……12), 依次投加1%浓度的漂白粉溶液,其投加 量分别为1、2、4、6、7、8、9、10、12、14、17、20mg/L,快速混匀2h ,立即测各烧杯水样的游离氯、 化合氯及总氯的量。各烧杯水样测余氯方法相同,均采用邻联甲苯氨亚砷酸盐比色法。 五、成果整理 根据比色测定结果进行余氯计算,绘制游离余氯、化合余氯及总余氯与投氯量的关

系曲线。 六、思考题

1、水中含有氨氮时,投氯量与余氯量关系曲线为何出现折点? 2、有哪些因素影响投氯量?

3、本实验原水如采用折点后加氯消毒,应有多大的投氯量?

表5-1 折点加氯实

附:氨氮的测定—纳氏试剂分光光度法

附:余氯的测定—邻联甲苯氨亚砷酸盐比色法

实验八折点加氯消毒实验

一、实验目的

(1)掌握折点加氯消毒的实验技术;

(2)通过实验,探讨某含氨氮水样与不同氯量接触一定时间的情况下,水中游离性余氯、化合性余氯及总余氯与投氯量之间的关系。 二、实验原理

水中加氯作用主要有三个方面:

(1)原水中不含氨氮时,向水中投加氯能够生成次氯酸和次氯酸根,反应式如下:

Cl 2+H 2O =HOCl -+H ++Cl -

HOCl -=H ++OCl -

次氯酸和次氯酸根均有消毒作用,但前者消毒效果较好。HOCl 是中性分子,可以扩散倒细菌水中的HOCl 和OCl 称为游离性氯。

(2)当水中含有氨氮时,加氯后生成次氯酸和氯胺,反应式如下:

-

内部破坏细菌的酶系统,妨碍细菌的新陈代谢,导致细菌死亡。

Cl 2+H 2O =HOCl -+H ++Cl - NH 3+HOCl =NH 2Cl +H 2O NH 2Cl +HOCl =NHCl 2+H 2O

NHCl 2+HOCl =NCl 3+H 2O

次氯酸和氯胺均有消毒作用,次氯酸、一氯胺、二氯胺和三氯胺(又名三氯化氮)在水中均可当pH7~8时,3mol 氯与1mol 氨氮作用生成1mol 三氯胺,氯与氨氮(以N 计)的重量比为水中有氯胺时,依靠水解生成次氯酸起消毒作用,消毒作用比较缓慢,接触时间不能小于2h 。 水中的NH 2Cl 、NHCl 2,NCl 3称为化合性氯。化合性氯消毒效果不如游离性氯。 (3)氯还能与水中的含碳物质,铁、锰、硫化氢及藻类起氧化作用。

水中含有氨氮和其他消耗氯的物质时,投氯量与余氯量的关系可以参见折点加氯曲线。

能存在,它们在平衡状态下的含量比例取决于氨氮的相对浓度、pH 值和温度。 为5:1。 约为10:1。

大于10:1,并出现游离氯,同时随着投氯量的不断增加,水中游离氯越来越多。

图8-1折点加氯曲线

OA 段,投氯量太少,氯完全被消耗,余氯量为0。

AB 段,余氯主要为一氯胺。一氯胺与次氯酸作用,部分生成二氯胺,部分产生下面反应:

NH 2Cl +HOCl =N 2↑+3HCl +H 2O

BC 段,一氯胺和余氯均逐渐减少,二氯胺逐渐增加。 C 点,余氯值最少,称为折点。

CD 段,C 点后出现三氯胺和游离性氯,随着加氯量的增加游离性余氯越来越多。

按大于折点的量来投加氯称为折点加氯。其有两个优点,一是可以去除水中大多数产生臭和味

的物质,二是有游离性余氯,消毒效果好。

本实验采用N,N-二乙基-1,4-苯二胺(DPD )滴定法来测定水中的游离氯和总氯。游离氯测定的原理是在pH 为6.2-6.5条件下,游离氯与DPD 生成红色化合物,用硫酸亚铁铵标准溶液滴定至红色消失。总氯测定的原理是在pH 为6.2-6.5条件下,存在过量碘化钾时,单质氯、次氯酸、次氯酸盐和氯胺与DPD 反应生成红色化合物,用硫酸亚铁铵标准溶液滴定至红色消失。本测定方法的检出限(以Cl 2计)为0.02mg/L,测定范围(以Cl 2计)为0.08~5.0mg/L。 三、实验仪器设备及试剂 1、实验仪器设备 (1)20L 水桶1个; (2)50mL 比色管若干; (3)10mL 酸式滴定管1支; (4)1000mL 烧杯12个; (5)250mL 锥形瓶若干; (6)温度计1支; (7)5mL 移液管,1个; (8)2mL 移液管,1个; (9)1mL 移液管,1个;

(10)50mL 和100mL 胖肚移液管,各1个; (11)洗耳球,2个; (12)1000mL 容量瓶1个。

2、试剂

(1)1%浓度氨氮溶液100mL ;

(2)1%氨氮溶液100mL ;

(3)约1%(以有效率氯含量计)浓度次氯酸钠溶液100mL ; (4)碘化钾(AR )固体; (5)缓冲溶液(pH=6.5)500mL ; (6)1g/L DPD溶液200mL ; (7)2.5g/L硫代乙酰胺溶液50mL ; (8)2.8mmol/L硫酸亚铁铵溶液1L 3、水样

取自来水20L ,加入1%浓度氨氮2mL ,混匀,即为实验用水,其氨氮含量约为1mg/L。

四、实验步骤 1、测量原水水温 2、水样配置

①分别取1000mL 原水置于12个1000mL 烧杯中。 2.5、3.0、3.5mL ,计算每个烧杯中的加氯量(mg/L)。

③用玻璃棒快速搅拌,混匀,静置2h 。

④2h 后测定水样中的游离氯、化合氯和总余氯的量。

①游离氯的测定取烧杯中100mL 水样放入250mL 锥形瓶中,立即加入10mL 缓冲溶液,②总氯的测定取烧杯中100mL 水样放入250mL 锥形瓶中,加入1g 左右的碘化钾固体,加入 ②投加约1%浓度的次氯酸钠溶液,投加量分别为0、0.2、0.5、0.8、1.0、1.4、1.8、2.0、2.2、

3、余氯的测定

5mLDPD 溶液,迅速混合,立即用硫酸亚铁铵溶液滴定至无色,记录硫酸亚铁铵溶液用量A 。 10mL 缓冲溶液,5mLDPD 溶液,迅速混合,静置2min 后,用硫酸亚铁铵溶液滴定至无色,2分钟内如还有红色出现,则再滴定至无色,记录硫酸亚铁铵溶液用量B 。

③取烧杯中100mL 水样放入250mL 锥形瓶中,加入1mL 硫代乙酰胺,加入10mL 缓冲溶液,注意:如果100mL 水样中含氯量超过测定范围,则水样应进行适当稀释。 4、次氯酸钠溶液含氯量的测定

用移液管移取1.0mL 的约1%浓度的次氯酸钠溶液与1000mL 容量瓶中,加蒸馏水定容至刻度线,盖塞,颠倒摇匀。准确吸取50mL 稀释后的次氯酸钠溶液于250mL 三角烧瓶中,加入50mL 蒸馏水稀释,加入1g 左右的碘化钾固体,加入10mL 缓冲溶液,5mLDPD 溶液,迅速混合,静置2min 后,用硫酸亚铁铵溶液滴定至无色,2分钟内如还有红色出现,则再滴定至无色,记录硫酸亚铁铵溶液用量V ’。

次氯酸钠溶液含氯量=五、实验原始数据记录

实验原始记录表

5mLDPD 溶液,迅速混合,静置2min 后,用硫酸亚铁铵溶液滴定至无色,记录硫酸亚铁铵溶液用量C 。

C 硫酸亚铁铵V '

⨯70. 91⨯2000 mg/L

V 待测水样

六、实验结果整理和分析

1.根据余氯的计算结果,绘制游离性余氯、化合性余氯和总余氯与加氯量间的关系,即折点加氯曲线。

2.讨论采用折点加氯,加氯量应为多少。 七、思考题

1.水中含有氨氮时,加氯量与余氯量关系曲线中为什么会出现折点? 2.有哪些因素影响加氯量?


相关文章

  • 生物安全管理制度
  • 实验室生物安全手册 2015年10月1日颁布实施 汇编人: 审核人: 批准人: 实验室生物安全手册批准令 为保证北京xx医院检验科在检验过程中的生物安全防护达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GB 19489-2 ...查看


  • 安全手册1
  • 实验室生物安 全操作手册 2015年10月 一.实验室使用和操作技术规程 1.目的 规范生物安全二级实验室的使用和管理,保证操作人员,实验对象和环境安全,确保检测结果准确可靠. 2.适用范围 适用于生物安全二级实验室安全运转及在此环境下的检 ...查看


  • 消毒管理办法
  • 消毒管理办法 [颁布单位] 卫生部 [颁布日期] 19920831 [实施日期] 19920831 注:1996年5月29日 卫监发(1996)第33 号文中指出本文中的"食品卫生监督机构"改为"卫生行政部门& ...查看


  • 上海大学安开网答案-医学生物类
  • 529.使用离心机时,当部分装载时,离心管可随意放在转头中而不用考虑平衡. 对 错 (标准答案: 错误 ) 530.离心过程中,若听到离心机有异常响声,待离心完成后再停机检查原因. 对 错 (标准答案: 错误 ) 531.高速离心机各转头有 ...查看


  • 实验室生物安全事件应急处置方案
  • 泰安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事件应急处置方案 为预防和迅速控制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事件,最大程度地减少实验室生物安全事件造成的危害,保障公众.环境的生物安全,维护社会稳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 ...查看


  • 生物安全制度(检验科)
  • 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制度 1.临床实验室安全管理的目的是按照国家颁布的法令.法规.保障工作人员.病人和进入临床实验室人员的安全,保证仪器设备.有毒和易燃.易爆试剂的安全使用,使工作人员在安全的环境下和条件下完成日常工作. 2.工作人员须穿工作 ...查看


  • 微生物和生物医学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准则
  • 微生物和生物医学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准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WS 233-2002) 微生物和生物医学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准则 General biosafety standard for microbiological and bi ...查看


  • 动物实验室设计方案
  • 实验动物中心设计方案 1.实验动物环境包括内环境(直接影响实验动物质量)和外环境: 内环境:实验动物赖以生存.繁殖或活动的环境.又分大环境和小环境.大 环境是指放置饲养动物笼具架等辅助设施的实验室: 小环境是指动物饲养盒内及 周边的各种理化 ...查看


  • 20120720_生物安全题库及答案
  • 参考文件: <实验室生物安全>--生物安全培训视频教材: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424号: <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卫生部2006: 其他网络资料. 一. <实验 ...查看


  • 论著静电吸附式空气消毒器对室内空气动态除菌效果的应用观察
  • ・968・ 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 ChineseJournalofCurrentTraditionalandWesternMedicine 2006年第4卷 第11期 ・论 著・ 静电吸附式空气消毒器对室内空气动态除菌效果的应用观察 孙玉卿,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