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中含有氨氮和其它消耗氯的物质时,投氯量与余氯量的关系见图。
图中OA 段投氯量太少,故余氯量为0,AB 段的余氯主要为一氯胺,BC 段随着投氯量的增加,氯胺与次氯峻作用,一部分成为二氯胺(见图),还有部分反应如下式:
反应结果,BC 段一氯胺及余氯(即总余氯) 均逐渐减少,二氯胺逐渐增加。C 点余氯值最少,称为折点。C 点后出现三氯胺和游离性氯。按大于出现折点的量来投氯称折点加氯。
折点加氯优点:①可以去除水中大多数产生臭味的物质;②有游离性余氯.消毒效果较好。 图中曲线的形状和接触时间有关,接触时间越长,氧化程度就深一些,化合性余氯则少一些,折点的余氯有可能接近于零。此时折点加氯的余氯几乎全是游离性余氯。
折点加氯除氨氮,折点加氯一般氯比氮是10:1左右,pH 控到7左右。成本高、效果差。/吹脱法适用于高浓度氨氮系统,折点加氯适用于低浓度氨氮系统。
折点加氯消毒实验
经过混凝沉淀、澄清、过滤等水质净化过程,水中大部分悬浮物质已被去除,但是还有一定数量的微 生物,包括对人体有害的病原菌仍在水中,常采用消毒方法来杀死这些致病微生物。
氯消毒广泛用于给水处理和污水处理。由于不少水源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水中含有一定浓度的氨氮, 掌握折点加氯消毒的原理及其实验技术,对解决受污染水源的消毒问题,很有必要。
一、目的
1、了解氯消毒的基本原理。 2、掌握加氯量,需氯量的计算方法。 3、掌握氯氨消毒的基本方法。
二、原理 氯气和漂白粉加入水中后发生如下反应:
Cl 2+H2O=HOCl+HCl
2Ca (OCl )2+2H2O=2HOCl+Ca(OH)2+CaCl2 HOCl=H++OCl
—
(5-1) (5-2) (5-3)
次氯酸和次氯酸根均有消毒作用,但前者消毒效果较好,因细菌表面带负电,而HOCl 是中性分子,可以扩散到细菌内部破坏细菌的酶系统,妨碍细菌的新陈代谢,导致细菌的死亡。 如果水中没有细菌、氨、有机物和还原性物质,则投加在水中的氯全部以自由氯形式存在,即余氯量=加氯量
由于水中存在有机物及相当数量的氨氮化合物,它们性质很不稳定,常发生化学反应逐渐转变为氨,氨在水中是游离状态或以铵盐形式存在。加氯后,氯与氨必生成“化合性”氯,同样也起消毒作用。根据 水中氨的含量,pH 值高低及加氯量多少、加氯量与剩余氯量的关系,将出现四个阶段,即四个区间。
余氯(m g /L )
图5-1 折点加氯曲线
第一区OA 段:表示水中杂质把氯消耗光,余氯量为零,消毒效果不可靠。
第二区AH 段:加氯量增加后,水中有机物等被氧化殆尽,出现化合性余氯,反应式为:
NH 3+HClO=NH2Cl+H2O NH 2Cl+HClO=NHCl2+H2O
(5-4) (5-5)
若氨与氯全部生成NH 2Cl 则投加氯气用量是氨的4.2倍,水中pH
2NH 2+3HCl+H2O
(5-6)
结果使氨氮被氧化生成一些不起消毒作用的化合物,余氯逐渐减少最后到最低的折点B 。
第四区 BC 段:继续增加加氯量,水中开始出现自由性余氯。加氯量超过折点时的加氯称为折点加氯 或过量加氯。
1、折点加氯消毒设备1台
2、水箱或水桶1个,能盛水几十升; 3、20L 玻璃瓶1个; 4、50mL 比色管20多根; 5、100mL 比色管40多根; 6、1mL 及5mL 移液管; 7、10mL 及50mL 量筒; 8、1000mL 量筒; 9、温度计1支 四、步骤及记录
1、药剂制备
⑴1%浓度的氨氮溶液100mL
称取3.819g 干燥过的无水氯化氨(NH 4Cl )溶于不含氨的蒸馏水中稀释至100mL ,其氨氮浓度为1%即10g/L。
⑵1%浓度的漂白粉溶液500mL 称取漂白粉5g 溶于100mL 蒸馏水中调成糊状,然后稀释至500mL 即得。其有效氯含量约为2.5g/L。
2、水样制备
取自来水20L 加入1%浓度氨氮溶液2mL ,混匀,即得实验用原水,其氨氮含量约1mg/L。 3、进行折点加氯实验
⑴测原水水温及氨氮含量(采用纳氏试剂分光光度法见附录1),记入表5-1。
⑵测漂白粉溶液中有效氯的含量。取漂白粉溶液1mL ,用蒸馏水稀释至500mL ,测出余氯量,记入 表5-1。
⑶在12个1000mL 烧杯中盛原水1000mL 。
⑷当加氯量分别为1、2、4、6、7、8、9、10、12、14、17、20mg/L时,计算1%浓度漂白粉溶液 的投加量(mL )。
⑸将12个盛有1000mL 原水的烧杯编号(1、2、……12), 依次投加1%浓度的漂白粉溶液,其投加 量分别为1、2、4、6、7、8、9、10、12、14、17、20mg/L,快速混匀2h ,立即测各烧杯水样的游离氯、 化合氯及总氯的量。各烧杯水样测余氯方法相同,均采用邻联甲苯氨亚砷酸盐比色法。 五、成果整理 根据比色测定结果进行余氯计算,绘制游离余氯、化合余氯及总余氯与投氯量的关
系曲线。 六、思考题
1、水中含有氨氮时,投氯量与余氯量关系曲线为何出现折点? 2、有哪些因素影响投氯量?
3、本实验原水如采用折点后加氯消毒,应有多大的投氯量?
表5-1 折点加氯实
附:氨氮的测定—纳氏试剂分光光度法
附:余氯的测定—邻联甲苯氨亚砷酸盐比色法
实验八折点加氯消毒实验
一、实验目的
(1)掌握折点加氯消毒的实验技术;
(2)通过实验,探讨某含氨氮水样与不同氯量接触一定时间的情况下,水中游离性余氯、化合性余氯及总余氯与投氯量之间的关系。 二、实验原理
水中加氯作用主要有三个方面:
(1)原水中不含氨氮时,向水中投加氯能够生成次氯酸和次氯酸根,反应式如下:
Cl 2+H 2O =HOCl -+H ++Cl -
HOCl -=H ++OCl -
次氯酸和次氯酸根均有消毒作用,但前者消毒效果较好。HOCl 是中性分子,可以扩散倒细菌水中的HOCl 和OCl 称为游离性氯。
(2)当水中含有氨氮时,加氯后生成次氯酸和氯胺,反应式如下:
-
内部破坏细菌的酶系统,妨碍细菌的新陈代谢,导致细菌死亡。
Cl 2+H 2O =HOCl -+H ++Cl - NH 3+HOCl =NH 2Cl +H 2O NH 2Cl +HOCl =NHCl 2+H 2O
NHCl 2+HOCl =NCl 3+H 2O
次氯酸和氯胺均有消毒作用,次氯酸、一氯胺、二氯胺和三氯胺(又名三氯化氮)在水中均可当pH7~8时,3mol 氯与1mol 氨氮作用生成1mol 三氯胺,氯与氨氮(以N 计)的重量比为水中有氯胺时,依靠水解生成次氯酸起消毒作用,消毒作用比较缓慢,接触时间不能小于2h 。 水中的NH 2Cl 、NHCl 2,NCl 3称为化合性氯。化合性氯消毒效果不如游离性氯。 (3)氯还能与水中的含碳物质,铁、锰、硫化氢及藻类起氧化作用。
水中含有氨氮和其他消耗氯的物质时,投氯量与余氯量的关系可以参见折点加氯曲线。
能存在,它们在平衡状态下的含量比例取决于氨氮的相对浓度、pH 值和温度。 为5:1。 约为10:1。
大于10:1,并出现游离氯,同时随着投氯量的不断增加,水中游离氯越来越多。
图8-1折点加氯曲线
OA 段,投氯量太少,氯完全被消耗,余氯量为0。
AB 段,余氯主要为一氯胺。一氯胺与次氯酸作用,部分生成二氯胺,部分产生下面反应:
NH 2Cl +HOCl =N 2↑+3HCl +H 2O
BC 段,一氯胺和余氯均逐渐减少,二氯胺逐渐增加。 C 点,余氯值最少,称为折点。
CD 段,C 点后出现三氯胺和游离性氯,随着加氯量的增加游离性余氯越来越多。
按大于折点的量来投加氯称为折点加氯。其有两个优点,一是可以去除水中大多数产生臭和味
的物质,二是有游离性余氯,消毒效果好。
本实验采用N,N-二乙基-1,4-苯二胺(DPD )滴定法来测定水中的游离氯和总氯。游离氯测定的原理是在pH 为6.2-6.5条件下,游离氯与DPD 生成红色化合物,用硫酸亚铁铵标准溶液滴定至红色消失。总氯测定的原理是在pH 为6.2-6.5条件下,存在过量碘化钾时,单质氯、次氯酸、次氯酸盐和氯胺与DPD 反应生成红色化合物,用硫酸亚铁铵标准溶液滴定至红色消失。本测定方法的检出限(以Cl 2计)为0.02mg/L,测定范围(以Cl 2计)为0.08~5.0mg/L。 三、实验仪器设备及试剂 1、实验仪器设备 (1)20L 水桶1个; (2)50mL 比色管若干; (3)10mL 酸式滴定管1支; (4)1000mL 烧杯12个; (5)250mL 锥形瓶若干; (6)温度计1支; (7)5mL 移液管,1个; (8)2mL 移液管,1个; (9)1mL 移液管,1个;
(10)50mL 和100mL 胖肚移液管,各1个; (11)洗耳球,2个; (12)1000mL 容量瓶1个。
2、试剂
(1)1%浓度氨氮溶液100mL ;
(2)1%氨氮溶液100mL ;
(3)约1%(以有效率氯含量计)浓度次氯酸钠溶液100mL ; (4)碘化钾(AR )固体; (5)缓冲溶液(pH=6.5)500mL ; (6)1g/L DPD溶液200mL ; (7)2.5g/L硫代乙酰胺溶液50mL ; (8)2.8mmol/L硫酸亚铁铵溶液1L 3、水样
取自来水20L ,加入1%浓度氨氮2mL ,混匀,即为实验用水,其氨氮含量约为1mg/L。
四、实验步骤 1、测量原水水温 2、水样配置
①分别取1000mL 原水置于12个1000mL 烧杯中。 2.5、3.0、3.5mL ,计算每个烧杯中的加氯量(mg/L)。
③用玻璃棒快速搅拌,混匀,静置2h 。
④2h 后测定水样中的游离氯、化合氯和总余氯的量。
①游离氯的测定取烧杯中100mL 水样放入250mL 锥形瓶中,立即加入10mL 缓冲溶液,②总氯的测定取烧杯中100mL 水样放入250mL 锥形瓶中,加入1g 左右的碘化钾固体,加入 ②投加约1%浓度的次氯酸钠溶液,投加量分别为0、0.2、0.5、0.8、1.0、1.4、1.8、2.0、2.2、
3、余氯的测定
5mLDPD 溶液,迅速混合,立即用硫酸亚铁铵溶液滴定至无色,记录硫酸亚铁铵溶液用量A 。 10mL 缓冲溶液,5mLDPD 溶液,迅速混合,静置2min 后,用硫酸亚铁铵溶液滴定至无色,2分钟内如还有红色出现,则再滴定至无色,记录硫酸亚铁铵溶液用量B 。
③取烧杯中100mL 水样放入250mL 锥形瓶中,加入1mL 硫代乙酰胺,加入10mL 缓冲溶液,注意:如果100mL 水样中含氯量超过测定范围,则水样应进行适当稀释。 4、次氯酸钠溶液含氯量的测定
用移液管移取1.0mL 的约1%浓度的次氯酸钠溶液与1000mL 容量瓶中,加蒸馏水定容至刻度线,盖塞,颠倒摇匀。准确吸取50mL 稀释后的次氯酸钠溶液于250mL 三角烧瓶中,加入50mL 蒸馏水稀释,加入1g 左右的碘化钾固体,加入10mL 缓冲溶液,5mLDPD 溶液,迅速混合,静置2min 后,用硫酸亚铁铵溶液滴定至无色,2分钟内如还有红色出现,则再滴定至无色,记录硫酸亚铁铵溶液用量V ’。
次氯酸钠溶液含氯量=五、实验原始数据记录
实验原始记录表
5mLDPD 溶液,迅速混合,静置2min 后,用硫酸亚铁铵溶液滴定至无色,记录硫酸亚铁铵溶液用量C 。
C 硫酸亚铁铵V '
⨯70. 91⨯2000 mg/L
V 待测水样
六、实验结果整理和分析
1.根据余氯的计算结果,绘制游离性余氯、化合性余氯和总余氯与加氯量间的关系,即折点加氯曲线。
2.讨论采用折点加氯,加氯量应为多少。 七、思考题
1.水中含有氨氮时,加氯量与余氯量关系曲线中为什么会出现折点? 2.有哪些因素影响加氯量?
水中含有氨氮和其它消耗氯的物质时,投氯量与余氯量的关系见图。
图中OA 段投氯量太少,故余氯量为0,AB 段的余氯主要为一氯胺,BC 段随着投氯量的增加,氯胺与次氯峻作用,一部分成为二氯胺(见图),还有部分反应如下式:
反应结果,BC 段一氯胺及余氯(即总余氯) 均逐渐减少,二氯胺逐渐增加。C 点余氯值最少,称为折点。C 点后出现三氯胺和游离性氯。按大于出现折点的量来投氯称折点加氯。
折点加氯优点:①可以去除水中大多数产生臭味的物质;②有游离性余氯.消毒效果较好。 图中曲线的形状和接触时间有关,接触时间越长,氧化程度就深一些,化合性余氯则少一些,折点的余氯有可能接近于零。此时折点加氯的余氯几乎全是游离性余氯。
折点加氯除氨氮,折点加氯一般氯比氮是10:1左右,pH 控到7左右。成本高、效果差。/吹脱法适用于高浓度氨氮系统,折点加氯适用于低浓度氨氮系统。
折点加氯消毒实验
经过混凝沉淀、澄清、过滤等水质净化过程,水中大部分悬浮物质已被去除,但是还有一定数量的微 生物,包括对人体有害的病原菌仍在水中,常采用消毒方法来杀死这些致病微生物。
氯消毒广泛用于给水处理和污水处理。由于不少水源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水中含有一定浓度的氨氮, 掌握折点加氯消毒的原理及其实验技术,对解决受污染水源的消毒问题,很有必要。
一、目的
1、了解氯消毒的基本原理。 2、掌握加氯量,需氯量的计算方法。 3、掌握氯氨消毒的基本方法。
二、原理 氯气和漂白粉加入水中后发生如下反应:
Cl 2+H2O=HOCl+HCl
2Ca (OCl )2+2H2O=2HOCl+Ca(OH)2+CaCl2 HOCl=H++OCl
—
(5-1) (5-2) (5-3)
次氯酸和次氯酸根均有消毒作用,但前者消毒效果较好,因细菌表面带负电,而HOCl 是中性分子,可以扩散到细菌内部破坏细菌的酶系统,妨碍细菌的新陈代谢,导致细菌的死亡。 如果水中没有细菌、氨、有机物和还原性物质,则投加在水中的氯全部以自由氯形式存在,即余氯量=加氯量
由于水中存在有机物及相当数量的氨氮化合物,它们性质很不稳定,常发生化学反应逐渐转变为氨,氨在水中是游离状态或以铵盐形式存在。加氯后,氯与氨必生成“化合性”氯,同样也起消毒作用。根据 水中氨的含量,pH 值高低及加氯量多少、加氯量与剩余氯量的关系,将出现四个阶段,即四个区间。
余氯(m g /L )
图5-1 折点加氯曲线
第一区OA 段:表示水中杂质把氯消耗光,余氯量为零,消毒效果不可靠。
第二区AH 段:加氯量增加后,水中有机物等被氧化殆尽,出现化合性余氯,反应式为:
NH 3+HClO=NH2Cl+H2O NH 2Cl+HClO=NHCl2+H2O
(5-4) (5-5)
若氨与氯全部生成NH 2Cl 则投加氯气用量是氨的4.2倍,水中pH
2NH 2+3HCl+H2O
(5-6)
结果使氨氮被氧化生成一些不起消毒作用的化合物,余氯逐渐减少最后到最低的折点B 。
第四区 BC 段:继续增加加氯量,水中开始出现自由性余氯。加氯量超过折点时的加氯称为折点加氯 或过量加氯。
1、折点加氯消毒设备1台
2、水箱或水桶1个,能盛水几十升; 3、20L 玻璃瓶1个; 4、50mL 比色管20多根; 5、100mL 比色管40多根; 6、1mL 及5mL 移液管; 7、10mL 及50mL 量筒; 8、1000mL 量筒; 9、温度计1支 四、步骤及记录
1、药剂制备
⑴1%浓度的氨氮溶液100mL
称取3.819g 干燥过的无水氯化氨(NH 4Cl )溶于不含氨的蒸馏水中稀释至100mL ,其氨氮浓度为1%即10g/L。
⑵1%浓度的漂白粉溶液500mL 称取漂白粉5g 溶于100mL 蒸馏水中调成糊状,然后稀释至500mL 即得。其有效氯含量约为2.5g/L。
2、水样制备
取自来水20L 加入1%浓度氨氮溶液2mL ,混匀,即得实验用原水,其氨氮含量约1mg/L。 3、进行折点加氯实验
⑴测原水水温及氨氮含量(采用纳氏试剂分光光度法见附录1),记入表5-1。
⑵测漂白粉溶液中有效氯的含量。取漂白粉溶液1mL ,用蒸馏水稀释至500mL ,测出余氯量,记入 表5-1。
⑶在12个1000mL 烧杯中盛原水1000mL 。
⑷当加氯量分别为1、2、4、6、7、8、9、10、12、14、17、20mg/L时,计算1%浓度漂白粉溶液 的投加量(mL )。
⑸将12个盛有1000mL 原水的烧杯编号(1、2、……12), 依次投加1%浓度的漂白粉溶液,其投加 量分别为1、2、4、6、7、8、9、10、12、14、17、20mg/L,快速混匀2h ,立即测各烧杯水样的游离氯、 化合氯及总氯的量。各烧杯水样测余氯方法相同,均采用邻联甲苯氨亚砷酸盐比色法。 五、成果整理 根据比色测定结果进行余氯计算,绘制游离余氯、化合余氯及总余氯与投氯量的关
系曲线。 六、思考题
1、水中含有氨氮时,投氯量与余氯量关系曲线为何出现折点? 2、有哪些因素影响投氯量?
3、本实验原水如采用折点后加氯消毒,应有多大的投氯量?
表5-1 折点加氯实
附:氨氮的测定—纳氏试剂分光光度法
附:余氯的测定—邻联甲苯氨亚砷酸盐比色法
实验八折点加氯消毒实验
一、实验目的
(1)掌握折点加氯消毒的实验技术;
(2)通过实验,探讨某含氨氮水样与不同氯量接触一定时间的情况下,水中游离性余氯、化合性余氯及总余氯与投氯量之间的关系。 二、实验原理
水中加氯作用主要有三个方面:
(1)原水中不含氨氮时,向水中投加氯能够生成次氯酸和次氯酸根,反应式如下:
Cl 2+H 2O =HOCl -+H ++Cl -
HOCl -=H ++OCl -
次氯酸和次氯酸根均有消毒作用,但前者消毒效果较好。HOCl 是中性分子,可以扩散倒细菌水中的HOCl 和OCl 称为游离性氯。
(2)当水中含有氨氮时,加氯后生成次氯酸和氯胺,反应式如下:
-
内部破坏细菌的酶系统,妨碍细菌的新陈代谢,导致细菌死亡。
Cl 2+H 2O =HOCl -+H ++Cl - NH 3+HOCl =NH 2Cl +H 2O NH 2Cl +HOCl =NHCl 2+H 2O
NHCl 2+HOCl =NCl 3+H 2O
次氯酸和氯胺均有消毒作用,次氯酸、一氯胺、二氯胺和三氯胺(又名三氯化氮)在水中均可当pH7~8时,3mol 氯与1mol 氨氮作用生成1mol 三氯胺,氯与氨氮(以N 计)的重量比为水中有氯胺时,依靠水解生成次氯酸起消毒作用,消毒作用比较缓慢,接触时间不能小于2h 。 水中的NH 2Cl 、NHCl 2,NCl 3称为化合性氯。化合性氯消毒效果不如游离性氯。 (3)氯还能与水中的含碳物质,铁、锰、硫化氢及藻类起氧化作用。
水中含有氨氮和其他消耗氯的物质时,投氯量与余氯量的关系可以参见折点加氯曲线。
能存在,它们在平衡状态下的含量比例取决于氨氮的相对浓度、pH 值和温度。 为5:1。 约为10:1。
大于10:1,并出现游离氯,同时随着投氯量的不断增加,水中游离氯越来越多。
图8-1折点加氯曲线
OA 段,投氯量太少,氯完全被消耗,余氯量为0。
AB 段,余氯主要为一氯胺。一氯胺与次氯酸作用,部分生成二氯胺,部分产生下面反应:
NH 2Cl +HOCl =N 2↑+3HCl +H 2O
BC 段,一氯胺和余氯均逐渐减少,二氯胺逐渐增加。 C 点,余氯值最少,称为折点。
CD 段,C 点后出现三氯胺和游离性氯,随着加氯量的增加游离性余氯越来越多。
按大于折点的量来投加氯称为折点加氯。其有两个优点,一是可以去除水中大多数产生臭和味
的物质,二是有游离性余氯,消毒效果好。
本实验采用N,N-二乙基-1,4-苯二胺(DPD )滴定法来测定水中的游离氯和总氯。游离氯测定的原理是在pH 为6.2-6.5条件下,游离氯与DPD 生成红色化合物,用硫酸亚铁铵标准溶液滴定至红色消失。总氯测定的原理是在pH 为6.2-6.5条件下,存在过量碘化钾时,单质氯、次氯酸、次氯酸盐和氯胺与DPD 反应生成红色化合物,用硫酸亚铁铵标准溶液滴定至红色消失。本测定方法的检出限(以Cl 2计)为0.02mg/L,测定范围(以Cl 2计)为0.08~5.0mg/L。 三、实验仪器设备及试剂 1、实验仪器设备 (1)20L 水桶1个; (2)50mL 比色管若干; (3)10mL 酸式滴定管1支; (4)1000mL 烧杯12个; (5)250mL 锥形瓶若干; (6)温度计1支; (7)5mL 移液管,1个; (8)2mL 移液管,1个; (9)1mL 移液管,1个;
(10)50mL 和100mL 胖肚移液管,各1个; (11)洗耳球,2个; (12)1000mL 容量瓶1个。
2、试剂
(1)1%浓度氨氮溶液100mL ;
(2)1%氨氮溶液100mL ;
(3)约1%(以有效率氯含量计)浓度次氯酸钠溶液100mL ; (4)碘化钾(AR )固体; (5)缓冲溶液(pH=6.5)500mL ; (6)1g/L DPD溶液200mL ; (7)2.5g/L硫代乙酰胺溶液50mL ; (8)2.8mmol/L硫酸亚铁铵溶液1L 3、水样
取自来水20L ,加入1%浓度氨氮2mL ,混匀,即为实验用水,其氨氮含量约为1mg/L。
四、实验步骤 1、测量原水水温 2、水样配置
①分别取1000mL 原水置于12个1000mL 烧杯中。 2.5、3.0、3.5mL ,计算每个烧杯中的加氯量(mg/L)。
③用玻璃棒快速搅拌,混匀,静置2h 。
④2h 后测定水样中的游离氯、化合氯和总余氯的量。
①游离氯的测定取烧杯中100mL 水样放入250mL 锥形瓶中,立即加入10mL 缓冲溶液,②总氯的测定取烧杯中100mL 水样放入250mL 锥形瓶中,加入1g 左右的碘化钾固体,加入 ②投加约1%浓度的次氯酸钠溶液,投加量分别为0、0.2、0.5、0.8、1.0、1.4、1.8、2.0、2.2、
3、余氯的测定
5mLDPD 溶液,迅速混合,立即用硫酸亚铁铵溶液滴定至无色,记录硫酸亚铁铵溶液用量A 。 10mL 缓冲溶液,5mLDPD 溶液,迅速混合,静置2min 后,用硫酸亚铁铵溶液滴定至无色,2分钟内如还有红色出现,则再滴定至无色,记录硫酸亚铁铵溶液用量B 。
③取烧杯中100mL 水样放入250mL 锥形瓶中,加入1mL 硫代乙酰胺,加入10mL 缓冲溶液,注意:如果100mL 水样中含氯量超过测定范围,则水样应进行适当稀释。 4、次氯酸钠溶液含氯量的测定
用移液管移取1.0mL 的约1%浓度的次氯酸钠溶液与1000mL 容量瓶中,加蒸馏水定容至刻度线,盖塞,颠倒摇匀。准确吸取50mL 稀释后的次氯酸钠溶液于250mL 三角烧瓶中,加入50mL 蒸馏水稀释,加入1g 左右的碘化钾固体,加入10mL 缓冲溶液,5mLDPD 溶液,迅速混合,静置2min 后,用硫酸亚铁铵溶液滴定至无色,2分钟内如还有红色出现,则再滴定至无色,记录硫酸亚铁铵溶液用量V ’。
次氯酸钠溶液含氯量=五、实验原始数据记录
实验原始记录表
5mLDPD 溶液,迅速混合,静置2min 后,用硫酸亚铁铵溶液滴定至无色,记录硫酸亚铁铵溶液用量C 。
C 硫酸亚铁铵V '
⨯70. 91⨯2000 mg/L
V 待测水样
六、实验结果整理和分析
1.根据余氯的计算结果,绘制游离性余氯、化合性余氯和总余氯与加氯量间的关系,即折点加氯曲线。
2.讨论采用折点加氯,加氯量应为多少。 七、思考题
1.水中含有氨氮时,加氯量与余氯量关系曲线中为什么会出现折点? 2.有哪些因素影响加氯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