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阜蒙县于寺镇创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工作简介

古镇·诗乡

辽宁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于寺镇创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情况简介

辽宁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于寺镇位于辽宁省西北部,全称于喇嘛寺镇,蒙古语地名为“黑勒甘太”,历史上属土默特右翼旗。北与内蒙古奈曼旗接壤,西与朝阳市隔河相望,为两省(区)三县(旗)交界处。于寺镇共有11个行政村、53个自然屯、76个居民组,汉族和蒙族、满、回等少数民族杂居,总人口1.73万,其中少数民族人口0.4万。总面积223.4平方公里。于寺镇不但地理位置特殊,更有悠久灿烂的文明历史。镇政府所在地的“佑安寺”,是康熙6年(1667年)兴建的藏传佛教寺院,是当时全国60家注册的蒙满佛教圣地,属一级国寺。其活佛是康熙皇帝亲自敕封的呼图达图,即一级活佛。佑安寺曾以其宏伟的庙宇建筑,精湛的佛学,丰富的佛事活动,奇特的尼式佛塔,巨大的铜铸大佛,神奇的故事传说,闻名于关东各地,引来八方佛教信徒,谱写过辉煌的历史。清皇太宗曾率兵驻扎这里练兵习武,当年康熙皇帝曾微服私访在寺内柏树下歇息。1689年(康熙二十八年)所立的石碑仍保留在佑安寺内,记录着这片土地的沧桑岁月。历史的延续给后人留下许多佳话,后人从中得到文化滋养,藉以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雄伟壮丽的佛殿、精美绝伦的佛像、古朴隽永的石碑、巍然屹立的松柏„„都是历史上辉煌岁月的见证。三百多年的晨钟暮鼓,为于寺积淀了丰厚的文化底蕴。

人们在这里世代相传,繁衍生息,用勤劳的双手建设自己的家园。改革开放,特别是近十多年来,全镇的文化活动以空前的规模和速度蓬勃发展。

先后被阜蒙县评为“诗词创作基地”、“民间皮影戏基地”、“民间秧歌基地”;被阜新市诗词学会评为“模范诗社、“诗教先进单位”; 被辽宁省评为“先进乡镇文化中心”、“乡镇标准图书馆”“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诗词创作基地”;被中华诗词学会命名为“诗词之乡”;2008年、2011年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诗词)之乡”。

于寺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创建工作,把繁荣民间文化艺术提到继承和发扬文化遗产、弘扬民族民间优秀文化,丰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高度上来认识。始终坚持党的“二为”方向、“双百”文艺方针,坚持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把”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建设工作纳入党委的议事日程。专门设立由党政一把手为组长,党委副书记为副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在每次的党委会议上都要听取分管领导关于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建设和发展的情况汇报,并及时提出意见和建议,落实领导责任,要求镇属各村、各单位要把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建设工作纳入总体规划,每半年至少召开一次专题会议,分析建设情况,落实具体措施,将此项工作作为年终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进行考核。并为各项活动提供固定场所,并在人力、物力、财力、上给予全面的保证。

于寺镇民间文化艺术以诗词文化为代表,由于佑安诗社的发展与初见成效也带动了各项文化事业的发展。先后组织了佑安书画社、以及最具浓郁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的古老项目“皮影剧团”和“民间秧歌协会(跑黄河)”。它们以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形式,展示了民间文化艺术的独特优势和强大魅力,不仅活跃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并且在内容与形式上不断革新,形成了于寺独有的特色文化,共同唱响佑安文化的主旋律,这些组织对促进本地特色文化的发展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有力的推动了于寺镇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弘扬了祖国优秀传统文化,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佑安寺诗社成立于2000年,现有146名社员,其中中华诗词学会会员18人,阜新市诗词学会会员30人。自诗社成立以来,共创作诗词作品8000余篇, 600余首作品在全国50多部诗词专集入选或获奖。2003年以来每年都有诗作在《中华诗词》上发表。《佑安风韵》为社刊,于2000年8月创刊,16开本彩色印刷,设10个专栏,到2011年上半年已出版19辑,每期发行800册,与省内外多家诗词社团组织交流,深受读者好评。2005年出版了全国统一发行的发表诗词800余首《佑安诗词集》一卷,诗社有6人先后出版了个人诗词集。佑安诗社经过十一年的诗词活动,呈现了诗词创作的初步繁荣,成为于寺镇众多文化品牌中最靓丽的一个,它扎根沃土,干茂花繁,诗香溢彩,硕果盈枝。

进入新的历史发展时期之后,镇党委政府及时提出了“全力支持、积极引导、加大投入、逐步提高”的发展方针,引导民间文化艺术和诗词文化建设一直沿着健康的道路发展。

诗词文化开展的有声有色、红红火火,不断创新,独具特色。

加强辅导培训 交流改稿

不定期进行诗词知识讲座辅导,并且将讲稿整理后在《佑安风韵》“诗词知识”栏目上连载。给那些不能听辅导讲座的人以自学方便。确定诗词活动日,诗社约定每月4号、14号、24号为活动日,诗友们也称“赶诗集”。届时诗友们可以带自己写的诗稿来诗社互相切磋,能者为师,一帮一改稿,这种方式深受诗友欢迎,为互相学习、研究、求教提供方便,有力地普及诗词知识与提高写作水平。

组织诗词活动 推介诗词作品

写作诗词作品,不但是为了个人欣赏,要发挥它的社会功能,为社会服务。每年都要举办1---2次诗词朗诵会或赛诗会。如“爱家乡、兴于寺”农民赛诗会,新农村建设赛诗会、„„让诗友把作品在会上朗诵,进行评比奖励。这些初登诗坛(甚至是初登讲台)的人看到自己的作品为群众所接受无比兴奋,也更激发了他们的写作热情。

如2010年8月,与阜新市电视台朗诵家协会联合举办了一次“诗歌阜新-----走进全国诗词之乡于寺镇”大型诗歌朗诵会,

会上,诗社的编委、社员、广大诗词爱好者、学校师生与阜新市的朗诵艺术家们、市电视台记者、主持人纷纷登台,用最为动听的诗歌语言饱含深情的朗诵,表达了阜新儿女讴歌祖国沧桑巨变的激动心情,礼赞了阜新人民在建设和谐社会中的激情与豪迈。

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张万勤、市文联主席王树清和县委书记李志成、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海峰,等领导应邀出席,观众近万人。

在《佑安风韵》上发表的作品,只是佑安诗人作品的一部分,还有很大一部分较好的作品被推介到外地。在县、市报纸、诗词刊物和北京以及其他省份的刊物上发表。这样,不仅鼓舞了作者的信心而更重要的是发挥了诗词写作的社会作用。

扩大规模,强化影响。佑安诗社与市县诗词学会、《蒙古贞日报》星期刊联合共同举办了“佑安杯”诗词大赛、 “佑安杯”诗词有奖征文,历时3个月,有117人参赛,收到作品214首。其中有110首在报上刊登,有50人分别获得等级奖与优秀奖。有力地推动了于寺乃至全县诗词事业的发展,把创建“中国民间文化之乡”工作推向了高潮。

健全组织 发展社员规范管理

按照诗社章程,2010年8月17日,召开了诗社成立十周年庆祝大会暨第三次社员代表大会,通过换届选举产生了新一届诗社组织机构和《佑安风韵》编委成员,聘请了名誉社长和顾问。并邀请了市县诗词学会和市老年书画研究会领导出席参加。成立

了佑安书画社,首批社员30人。并召开首次社员代表大会,制定和通过了书画社章程,选举产生了社长、副社长、秘书长。聘请了名誉社长和顾问。并编印《佑安诗社十年简史》一部,庆祝诗社成立十周年专刊一期,印发1000册。

诗社有2人为阜新市诗词学会理事,1人为阜蒙县诗词学会常务理事。继续做好社员吸收工作,重点是农民社员和周边乡镇社员的吸收,各村诗词小组每年发展农民社员至少3---5 人。均能够达到独立创作的水平。对于有突出贡献的社员要进行表奖。

开展采风 参加诗词联谊活动。

佑安诗社的诗人有半数左右是农民,由于农事劳动、经济状况或外出打工等实际情况,集中外出活动受到一定限制。但是,镇党委政府还是从实际出发组织了一些采风、联谊等活动。如参加市、县诗词学会组织的十家子玛瑙采风,于寺新农村采风,海棠山采风等。与阜新市青松诗社、彰武县雅墨清音诗社、耕耘诗社、原阜新市山区建设队老知青佑安诗社访问组和岳鹏飞率领的辽宁男篮部分队员举行联谊活动,现场赋诗与文艺联欢,并向诗社赠书。还同阜新矿业集团阳光诗社、唐山红枫叶诗社、广东韶关诗社、山东文山诗社、江苏淮安博里镇诗词学会、上海宝山区顾村镇诗词学会等保持通讯往来,交流刊物和作品。

应邀参加中华诗词学会在黑龙江省望奎县和江苏省淮安市举办的“全国创建诗词之乡和诗教先进单位经验交流会”。 并

在大会上作经验交流发言,得到了中华诗词学会领导、与会的全国各地专家学者和同志们的好评。

因势利导,加强宣传。

镇政府和于寺学校分别投资0.2万元、2.2万元,诗书画合璧绘制100平方米和500平方米诗墙各一处,内容为教师和学生及我镇广大诗词爱好者的诗词作品。积极与新闻媒体沟通拍摄和录制有关全镇和诗社活动的专题片,先后在辽宁电视台的新闻联播、新北方、黑土地和阜新市电视台新闻频道播出。新华社辽宁分社、省电台、市日报,晚报、蒙古贞日报多次报道我镇的诗词创作和活动情况。

大力推进诗教工作。

文化要传承,诗教要先行”。紧密配合教育主管部门关于诗教的部署,镇党委、政府加强对校园诗教工作的领导。学校是诗教工作的重要阵地,中、小学校,都把诗教列入了教学内容,学校成立校园诗教领导小组,组织校园诗词创作。完善了诗词组织,中文课的语文教师带头学诗、写诗和教好诗词课程。一是把诗教工作渗入到学校工作的各个领域:德育突出中华诗词的爱国主义;智育有机结合各科教学,特别是语文、历史、地理中的诗词教材进行诗教;体育的奥运人物歌颂和美育中的诗词歌赋,都是实施诗教的载体。二是开展“三个诗教课堂”。第一课堂是语文课,结合教学讲好诗词。第二课堂是课外兴趣小组,主要进行诗词知识讲座辅导。第三课堂,组织诗词写作研究会

(分年级设组),负责诗词沙龙与墙报出刊。为了配合校园诗教,《校园诗词》改版为彩色印刷,更名为《诗雨》提高了刊物的总体质量。社刊《佑安风韵》还专辟“园丁心曲”、“新苗吐绿”两个栏目刊登师生作品。

几年来诗教发展迅猛。教师和学生的创作队伍,以点带面,全面推进,学生素质有明显提高,形成了一批学生诗人群体。为我镇的诗词创作队伍培养了年轻人才。

于寺地区可谓人杰地灵。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人们,十分珍惜前人留下来的文化遗产,把一些古老的风俗习惯原汁原味地保存下来,使后人得以看到先人们的某些生活影子,通过这些习俗,把后人的思绪带入久远的年代。

跑黄河是于寺镇的一项古老习俗,已经流传了三百多年。正月,人们沉浸在过年的喜庆气氛之中,从初二开始,扭秧歌,踩高跷等流行于民间的习俗相继展开。经过几天的筹备,农历十四至十六这三天,人们又开始“跑黄河”。据老人们讲,“跑黄河”这种习俗,自清乾隆年间由河北一带流传至本地,开始只是少数汉族人参加的一项活动,只要是农闲,便有很多人聚在一起就“跑”起来,没有固定的活动时间。后来由于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与喜爱,逐渐形成了春节的一种习俗。其活动意义与以前也有所不同。

最早的“跑黄河”叫“破黄河阵”,广泛流传于中原广大地区。相传是为了纪念姜子牙攻打桀军时阵亡的将士。姜子牙在与桀军交战时,率兵进入了桀王布置好的军阵,军将只要进入这种阵势,就象陷

入了迷昏阵,几次交战均遭失败,将士阵亡无数。后来姜子牙仔细研究了桀军的布局阵势,知道了这是桀王摆下的九曲黄河阵。姜子牙经反复演练,终于获得了破阵之法,一举打败桀军。因为姜子牙在演练时,将士们被演练的场面和气势所震动,战后仍常常演练这种战法,成为练兵的一项科目。后来传至民间,成为对姜子牙用兵智谋赞许的一种表达方式,同时也表示对阵亡将士的纪念之意。

每年于寺镇官营子村的“跑黄河”活动都会引来方圆几十里地的人们纷纷前来观看,不少外地人也加入到表演的行列中。镇政府和官营子村委会不但组织人员排练表演,而且还为活动投入资金。人们身着鲜艳服装,在五彩灯笼的映照下奔跑于摆好的阵势当中,阵中旗帜招展,锣鼓喧天,鞭炮齐鸣。在统一指挥下,表演的人或舞或跳或蹦,可任意摆出各种姿势。众人齐动,气势不凡,高潮迭起,不断引起围观人的阵阵喝彩。人们用这种方式欢庆一年的丰收,预祝来年风调雨顺。新华社和省市县文化及新闻单位的有关人员纷纷前来参观,并在电视、报纸广泛宣传报导。

驴皮影在阜新地区,上了年纪的人即使没看过表演,最起码也听说过驴皮影。这种在很多地区早已失传的古老艺术,在于寺镇却被人们很好地保留下来。于寺地区的驴皮影是在清朝时开始出现的,约有近一百多年的历史。大约在清朝末期,流行于关内的皮影戏开始传入东北各地。由于关内皮影起源较早,艺术水平较高,尤其在音乐唱腔方面更完美一些。于寺地区的皮影艺人便开始向外地一些同行学习,使本地区的驴皮影完美,唱腔也丰富。在影人的刻制上,造型美

观,色彩鲜艳,刀工细致,皮薄耐用。具有浓厚的东北地方音乐风格和说唱音乐的特点。在风格上,它与其他民间音乐如二人转、单鼓、民歌等颇为近似。

于寺镇沙力土村的皮影戏剧团,在阜新地区很有名气。这个剧团由10人组成,其中80岁以上的有三位,70岁以上的有二位。代表人物87岁的陈忠海、84岁的张科,自十几岁开始跟邻居学习皮影戏,吹唢呐、吹笛子、弹三弦、打板、敲边鼓、拉板胡、拿影人,这些行家活,全靠耳听口传。他们首开先河将两名女性吸入到了剧团之中,在东北可谓首例,使得皮影戏的表演更加生动、活泼,丰富多彩,这个剧团常年活动在辽西的周边乡镇、村屯,每年演出几十场,观众近万人。为使这一古老民间艺术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镇政府每年都予以资金支持。添加乐器、更新道具。剧团几位老艺人自2003年开始收徒传艺,培养皮影戏的后继之人。如今的皮影戏剧团在丰富本镇的群众文化生活的同时,也带动和促进了周边地区民间文化艺术的发展。2009年、2010年、2011年分别被邀请到市高中、大型商场和营口大石桥市进行表演。

阜蒙县县委书记、县长对于寺镇的民间文化艺术和诗词文化高度赞扬。原阜新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潘志旻、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张万勤、市委常委、副市长王广利多次专程来于寺镇检查和指导工作,并把于寺镇的诗歌创作以及民间文化艺术活动总结为“佑安文化现象”。一致认为于寺镇的文化对加强地区文化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发挥着无法代替的作用,是对阜新农村精神文

明建设的有益探索,为建设文明农村、和谐农村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

“佑安文化现象”带给人们的启示是多方面的。

一:民间文化艺术和诗词文化的开展,适应了全镇人们的精神文化需要。是建设文明村镇,构建和谐社会的有效途径之一。从镇机关、学校到11个行政村都建立了民间文艺协会和诗词组织,参加民艺活动以及创作、学习、欣赏、诵读诗词的人数5000余人。实践证明,开展民间文化艺术活动和诗词吟诵创作对于启迪人们智慧,提高群众道德文化素质,净化社会风气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创建,是提高于寺镇这个欠发达小镇知名度的烫金名片。几年来,中国作协、中华诗词学会、辽宁省诗词学会的著名作家、诗人和省市县的文艺家多次到于寺镇慰问和参观指导工作。先后有新华社辽宁分社、辽宁电视台、电台及省市县报刊等多家新闻媒体多次对于寺镇作专题报道。无形中对外宣传了于寺镇,进一步提高了于寺镇的知名度,使这个原来不知名的小镇也有了名气。为今后经济发展和做大做强文化产业奠定了坚实舆论基础。

三:于寺镇正在打造的文化产业和旅游品牌,首先要适应于寺镇的文化氛围和需求,把握民间文艺和现代文化发展脉搏,有效利用特有环境资源和人文风貌。其次通过有地域特色的、利于操作的、有文化轰动效应的、展现现代化一流民间文化艺术和诗

词文化品位,加强对外交流,利用名牌文化精品窗口的作用,来推动文化产业及相关产业的发展。

四:通过文化力推动经济力,用无形资产增值有形资产,把文化优势转为经济优势,为经济建设提供不竭动力。通过民间文化艺术和诗词创作活动的开展、文明村镇和和谐社会的建设,于寺拥有一流的招商引资软环境,招商引资额近2亿元。第三产业蓬勃发展,工业和项目建设势头强劲,社会事业不断进步。

于寺镇党委、政府工作思路非常清楚:“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的挂牌是取得了初步的成果,繁重的工作还在后头。党委政府进一步讨论与安排“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的巩固与长期的发展工作。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巩固基础,争创特色,加强培训,努力提高”为今后工作目标。

第一,不断创新,打造精品。一要加强引导,树立创新意识,要广纳姊妹艺术的精华,在实践中不断适应广大群众的不同审美需求。二要实施人才工程,一方面把艺术学校和社会上的艺术人才引进来,另一方面充分发挥于寺学校、诗社和各村诗词小组的作用,努力培养新生力量。通过举办各种培训班,组织比赛,由老艺人带徒弟促成才,确保传统文化艺术不失传。三要进一步对民间艺术的挖掘保护。继续深入民间去寻找、挖掘那些体现民族文化的艺术精品,进而继承和发扬优秀民间文化传统,进行研究分析,并广为宣传,让优秀的民族民间艺术进一步发扬光大。继

续打造特色文艺,逐步强化自己的艺术特色,同时,选择优势大和特色强的项目,如佑安宗教文化、皮影戏、民间秧歌(跑黄河)等适当投入,精心筹划,作成精品。

第二,加强舆论宣传,加大投入力度,树立于寺新形象。于寺要做文化产业,还必须从打造佑安品牌入手,创办自己的网站,全面树立新形象。一是在逐步恢复佑安寺宗教群的基础上,适当开展宗教文化活动,开发宗教文化一条街。并逐步提升规模档次,推向全国。二是以 “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和“诗词之乡”的烫金名片加大对外宣传力度,继续深入开发佑安寺旅游项目。针对基层财政普遍较为紧张的现状,采取循序渐进、逐步发展通过上级拔一点、财政补一点、民间集一点的办法来发展与保护民间艺术。

第三,强化管理,树立典型,扩大活动范围。一是要注重有组织的专管和引导,组织精干力量,负责对全镇民间文化艺术工作统一整合,规范管理和具体指导。组织协会负责人办班学习,提高其思想政治水平和业务素质。二是由主管部门和各协会牵头,每年组织对群众文艺工作,开展评先表彰活动,树立典型。最大限度地推进乡村群众喜爱的民间文化娱乐和文艺创作活动,努力为民间文艺的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和群众基础。三是加强域外的合作和交流。通过中华诗词、皮影戏、民间秧歌(跑黄河)、佑安寺宗教文化等文化艺术项目的辐射作用,扩大与周边乃至全国各个协会、团体的交流和合作,使“佑安文化”真正走向全国。

于寺镇历史悠久,文化灿烂,钟灵毓秀、人杰地灵。这是一片神奇美好的山水,这是一片充满希望的热土。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丰富的文化积淀哺育了独具特色的“佑安文化“,随着构建和谐社会发展的需要,随着党和国家一系列惠农政策、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有力实施,随着创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带来的新理念,随着我镇的十二五规划的实施,以文化力推动经济力,抢抓机遇,加快发展,富民强镇,全面创造“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的新辉煌,和谐文明的于寺镇明天会更加美好。

古镇·诗乡

辽宁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于寺镇创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情况简介

辽宁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于寺镇位于辽宁省西北部,全称于喇嘛寺镇,蒙古语地名为“黑勒甘太”,历史上属土默特右翼旗。北与内蒙古奈曼旗接壤,西与朝阳市隔河相望,为两省(区)三县(旗)交界处。于寺镇共有11个行政村、53个自然屯、76个居民组,汉族和蒙族、满、回等少数民族杂居,总人口1.73万,其中少数民族人口0.4万。总面积223.4平方公里。于寺镇不但地理位置特殊,更有悠久灿烂的文明历史。镇政府所在地的“佑安寺”,是康熙6年(1667年)兴建的藏传佛教寺院,是当时全国60家注册的蒙满佛教圣地,属一级国寺。其活佛是康熙皇帝亲自敕封的呼图达图,即一级活佛。佑安寺曾以其宏伟的庙宇建筑,精湛的佛学,丰富的佛事活动,奇特的尼式佛塔,巨大的铜铸大佛,神奇的故事传说,闻名于关东各地,引来八方佛教信徒,谱写过辉煌的历史。清皇太宗曾率兵驻扎这里练兵习武,当年康熙皇帝曾微服私访在寺内柏树下歇息。1689年(康熙二十八年)所立的石碑仍保留在佑安寺内,记录着这片土地的沧桑岁月。历史的延续给后人留下许多佳话,后人从中得到文化滋养,藉以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雄伟壮丽的佛殿、精美绝伦的佛像、古朴隽永的石碑、巍然屹立的松柏„„都是历史上辉煌岁月的见证。三百多年的晨钟暮鼓,为于寺积淀了丰厚的文化底蕴。

人们在这里世代相传,繁衍生息,用勤劳的双手建设自己的家园。改革开放,特别是近十多年来,全镇的文化活动以空前的规模和速度蓬勃发展。

先后被阜蒙县评为“诗词创作基地”、“民间皮影戏基地”、“民间秧歌基地”;被阜新市诗词学会评为“模范诗社、“诗教先进单位”; 被辽宁省评为“先进乡镇文化中心”、“乡镇标准图书馆”“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诗词创作基地”;被中华诗词学会命名为“诗词之乡”;2008年、2011年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诗词)之乡”。

于寺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创建工作,把繁荣民间文化艺术提到继承和发扬文化遗产、弘扬民族民间优秀文化,丰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高度上来认识。始终坚持党的“二为”方向、“双百”文艺方针,坚持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把”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建设工作纳入党委的议事日程。专门设立由党政一把手为组长,党委副书记为副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在每次的党委会议上都要听取分管领导关于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建设和发展的情况汇报,并及时提出意见和建议,落实领导责任,要求镇属各村、各单位要把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建设工作纳入总体规划,每半年至少召开一次专题会议,分析建设情况,落实具体措施,将此项工作作为年终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进行考核。并为各项活动提供固定场所,并在人力、物力、财力、上给予全面的保证。

于寺镇民间文化艺术以诗词文化为代表,由于佑安诗社的发展与初见成效也带动了各项文化事业的发展。先后组织了佑安书画社、以及最具浓郁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的古老项目“皮影剧团”和“民间秧歌协会(跑黄河)”。它们以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形式,展示了民间文化艺术的独特优势和强大魅力,不仅活跃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并且在内容与形式上不断革新,形成了于寺独有的特色文化,共同唱响佑安文化的主旋律,这些组织对促进本地特色文化的发展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有力的推动了于寺镇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弘扬了祖国优秀传统文化,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佑安寺诗社成立于2000年,现有146名社员,其中中华诗词学会会员18人,阜新市诗词学会会员30人。自诗社成立以来,共创作诗词作品8000余篇, 600余首作品在全国50多部诗词专集入选或获奖。2003年以来每年都有诗作在《中华诗词》上发表。《佑安风韵》为社刊,于2000年8月创刊,16开本彩色印刷,设10个专栏,到2011年上半年已出版19辑,每期发行800册,与省内外多家诗词社团组织交流,深受读者好评。2005年出版了全国统一发行的发表诗词800余首《佑安诗词集》一卷,诗社有6人先后出版了个人诗词集。佑安诗社经过十一年的诗词活动,呈现了诗词创作的初步繁荣,成为于寺镇众多文化品牌中最靓丽的一个,它扎根沃土,干茂花繁,诗香溢彩,硕果盈枝。

进入新的历史发展时期之后,镇党委政府及时提出了“全力支持、积极引导、加大投入、逐步提高”的发展方针,引导民间文化艺术和诗词文化建设一直沿着健康的道路发展。

诗词文化开展的有声有色、红红火火,不断创新,独具特色。

加强辅导培训 交流改稿

不定期进行诗词知识讲座辅导,并且将讲稿整理后在《佑安风韵》“诗词知识”栏目上连载。给那些不能听辅导讲座的人以自学方便。确定诗词活动日,诗社约定每月4号、14号、24号为活动日,诗友们也称“赶诗集”。届时诗友们可以带自己写的诗稿来诗社互相切磋,能者为师,一帮一改稿,这种方式深受诗友欢迎,为互相学习、研究、求教提供方便,有力地普及诗词知识与提高写作水平。

组织诗词活动 推介诗词作品

写作诗词作品,不但是为了个人欣赏,要发挥它的社会功能,为社会服务。每年都要举办1---2次诗词朗诵会或赛诗会。如“爱家乡、兴于寺”农民赛诗会,新农村建设赛诗会、„„让诗友把作品在会上朗诵,进行评比奖励。这些初登诗坛(甚至是初登讲台)的人看到自己的作品为群众所接受无比兴奋,也更激发了他们的写作热情。

如2010年8月,与阜新市电视台朗诵家协会联合举办了一次“诗歌阜新-----走进全国诗词之乡于寺镇”大型诗歌朗诵会,

会上,诗社的编委、社员、广大诗词爱好者、学校师生与阜新市的朗诵艺术家们、市电视台记者、主持人纷纷登台,用最为动听的诗歌语言饱含深情的朗诵,表达了阜新儿女讴歌祖国沧桑巨变的激动心情,礼赞了阜新人民在建设和谐社会中的激情与豪迈。

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张万勤、市文联主席王树清和县委书记李志成、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海峰,等领导应邀出席,观众近万人。

在《佑安风韵》上发表的作品,只是佑安诗人作品的一部分,还有很大一部分较好的作品被推介到外地。在县、市报纸、诗词刊物和北京以及其他省份的刊物上发表。这样,不仅鼓舞了作者的信心而更重要的是发挥了诗词写作的社会作用。

扩大规模,强化影响。佑安诗社与市县诗词学会、《蒙古贞日报》星期刊联合共同举办了“佑安杯”诗词大赛、 “佑安杯”诗词有奖征文,历时3个月,有117人参赛,收到作品214首。其中有110首在报上刊登,有50人分别获得等级奖与优秀奖。有力地推动了于寺乃至全县诗词事业的发展,把创建“中国民间文化之乡”工作推向了高潮。

健全组织 发展社员规范管理

按照诗社章程,2010年8月17日,召开了诗社成立十周年庆祝大会暨第三次社员代表大会,通过换届选举产生了新一届诗社组织机构和《佑安风韵》编委成员,聘请了名誉社长和顾问。并邀请了市县诗词学会和市老年书画研究会领导出席参加。成立

了佑安书画社,首批社员30人。并召开首次社员代表大会,制定和通过了书画社章程,选举产生了社长、副社长、秘书长。聘请了名誉社长和顾问。并编印《佑安诗社十年简史》一部,庆祝诗社成立十周年专刊一期,印发1000册。

诗社有2人为阜新市诗词学会理事,1人为阜蒙县诗词学会常务理事。继续做好社员吸收工作,重点是农民社员和周边乡镇社员的吸收,各村诗词小组每年发展农民社员至少3---5 人。均能够达到独立创作的水平。对于有突出贡献的社员要进行表奖。

开展采风 参加诗词联谊活动。

佑安诗社的诗人有半数左右是农民,由于农事劳动、经济状况或外出打工等实际情况,集中外出活动受到一定限制。但是,镇党委政府还是从实际出发组织了一些采风、联谊等活动。如参加市、县诗词学会组织的十家子玛瑙采风,于寺新农村采风,海棠山采风等。与阜新市青松诗社、彰武县雅墨清音诗社、耕耘诗社、原阜新市山区建设队老知青佑安诗社访问组和岳鹏飞率领的辽宁男篮部分队员举行联谊活动,现场赋诗与文艺联欢,并向诗社赠书。还同阜新矿业集团阳光诗社、唐山红枫叶诗社、广东韶关诗社、山东文山诗社、江苏淮安博里镇诗词学会、上海宝山区顾村镇诗词学会等保持通讯往来,交流刊物和作品。

应邀参加中华诗词学会在黑龙江省望奎县和江苏省淮安市举办的“全国创建诗词之乡和诗教先进单位经验交流会”。 并

在大会上作经验交流发言,得到了中华诗词学会领导、与会的全国各地专家学者和同志们的好评。

因势利导,加强宣传。

镇政府和于寺学校分别投资0.2万元、2.2万元,诗书画合璧绘制100平方米和500平方米诗墙各一处,内容为教师和学生及我镇广大诗词爱好者的诗词作品。积极与新闻媒体沟通拍摄和录制有关全镇和诗社活动的专题片,先后在辽宁电视台的新闻联播、新北方、黑土地和阜新市电视台新闻频道播出。新华社辽宁分社、省电台、市日报,晚报、蒙古贞日报多次报道我镇的诗词创作和活动情况。

大力推进诗教工作。

文化要传承,诗教要先行”。紧密配合教育主管部门关于诗教的部署,镇党委、政府加强对校园诗教工作的领导。学校是诗教工作的重要阵地,中、小学校,都把诗教列入了教学内容,学校成立校园诗教领导小组,组织校园诗词创作。完善了诗词组织,中文课的语文教师带头学诗、写诗和教好诗词课程。一是把诗教工作渗入到学校工作的各个领域:德育突出中华诗词的爱国主义;智育有机结合各科教学,特别是语文、历史、地理中的诗词教材进行诗教;体育的奥运人物歌颂和美育中的诗词歌赋,都是实施诗教的载体。二是开展“三个诗教课堂”。第一课堂是语文课,结合教学讲好诗词。第二课堂是课外兴趣小组,主要进行诗词知识讲座辅导。第三课堂,组织诗词写作研究会

(分年级设组),负责诗词沙龙与墙报出刊。为了配合校园诗教,《校园诗词》改版为彩色印刷,更名为《诗雨》提高了刊物的总体质量。社刊《佑安风韵》还专辟“园丁心曲”、“新苗吐绿”两个栏目刊登师生作品。

几年来诗教发展迅猛。教师和学生的创作队伍,以点带面,全面推进,学生素质有明显提高,形成了一批学生诗人群体。为我镇的诗词创作队伍培养了年轻人才。

于寺地区可谓人杰地灵。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人们,十分珍惜前人留下来的文化遗产,把一些古老的风俗习惯原汁原味地保存下来,使后人得以看到先人们的某些生活影子,通过这些习俗,把后人的思绪带入久远的年代。

跑黄河是于寺镇的一项古老习俗,已经流传了三百多年。正月,人们沉浸在过年的喜庆气氛之中,从初二开始,扭秧歌,踩高跷等流行于民间的习俗相继展开。经过几天的筹备,农历十四至十六这三天,人们又开始“跑黄河”。据老人们讲,“跑黄河”这种习俗,自清乾隆年间由河北一带流传至本地,开始只是少数汉族人参加的一项活动,只要是农闲,便有很多人聚在一起就“跑”起来,没有固定的活动时间。后来由于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与喜爱,逐渐形成了春节的一种习俗。其活动意义与以前也有所不同。

最早的“跑黄河”叫“破黄河阵”,广泛流传于中原广大地区。相传是为了纪念姜子牙攻打桀军时阵亡的将士。姜子牙在与桀军交战时,率兵进入了桀王布置好的军阵,军将只要进入这种阵势,就象陷

入了迷昏阵,几次交战均遭失败,将士阵亡无数。后来姜子牙仔细研究了桀军的布局阵势,知道了这是桀王摆下的九曲黄河阵。姜子牙经反复演练,终于获得了破阵之法,一举打败桀军。因为姜子牙在演练时,将士们被演练的场面和气势所震动,战后仍常常演练这种战法,成为练兵的一项科目。后来传至民间,成为对姜子牙用兵智谋赞许的一种表达方式,同时也表示对阵亡将士的纪念之意。

每年于寺镇官营子村的“跑黄河”活动都会引来方圆几十里地的人们纷纷前来观看,不少外地人也加入到表演的行列中。镇政府和官营子村委会不但组织人员排练表演,而且还为活动投入资金。人们身着鲜艳服装,在五彩灯笼的映照下奔跑于摆好的阵势当中,阵中旗帜招展,锣鼓喧天,鞭炮齐鸣。在统一指挥下,表演的人或舞或跳或蹦,可任意摆出各种姿势。众人齐动,气势不凡,高潮迭起,不断引起围观人的阵阵喝彩。人们用这种方式欢庆一年的丰收,预祝来年风调雨顺。新华社和省市县文化及新闻单位的有关人员纷纷前来参观,并在电视、报纸广泛宣传报导。

驴皮影在阜新地区,上了年纪的人即使没看过表演,最起码也听说过驴皮影。这种在很多地区早已失传的古老艺术,在于寺镇却被人们很好地保留下来。于寺地区的驴皮影是在清朝时开始出现的,约有近一百多年的历史。大约在清朝末期,流行于关内的皮影戏开始传入东北各地。由于关内皮影起源较早,艺术水平较高,尤其在音乐唱腔方面更完美一些。于寺地区的皮影艺人便开始向外地一些同行学习,使本地区的驴皮影完美,唱腔也丰富。在影人的刻制上,造型美

观,色彩鲜艳,刀工细致,皮薄耐用。具有浓厚的东北地方音乐风格和说唱音乐的特点。在风格上,它与其他民间音乐如二人转、单鼓、民歌等颇为近似。

于寺镇沙力土村的皮影戏剧团,在阜新地区很有名气。这个剧团由10人组成,其中80岁以上的有三位,70岁以上的有二位。代表人物87岁的陈忠海、84岁的张科,自十几岁开始跟邻居学习皮影戏,吹唢呐、吹笛子、弹三弦、打板、敲边鼓、拉板胡、拿影人,这些行家活,全靠耳听口传。他们首开先河将两名女性吸入到了剧团之中,在东北可谓首例,使得皮影戏的表演更加生动、活泼,丰富多彩,这个剧团常年活动在辽西的周边乡镇、村屯,每年演出几十场,观众近万人。为使这一古老民间艺术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镇政府每年都予以资金支持。添加乐器、更新道具。剧团几位老艺人自2003年开始收徒传艺,培养皮影戏的后继之人。如今的皮影戏剧团在丰富本镇的群众文化生活的同时,也带动和促进了周边地区民间文化艺术的发展。2009年、2010年、2011年分别被邀请到市高中、大型商场和营口大石桥市进行表演。

阜蒙县县委书记、县长对于寺镇的民间文化艺术和诗词文化高度赞扬。原阜新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潘志旻、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张万勤、市委常委、副市长王广利多次专程来于寺镇检查和指导工作,并把于寺镇的诗歌创作以及民间文化艺术活动总结为“佑安文化现象”。一致认为于寺镇的文化对加强地区文化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发挥着无法代替的作用,是对阜新农村精神文

明建设的有益探索,为建设文明农村、和谐农村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

“佑安文化现象”带给人们的启示是多方面的。

一:民间文化艺术和诗词文化的开展,适应了全镇人们的精神文化需要。是建设文明村镇,构建和谐社会的有效途径之一。从镇机关、学校到11个行政村都建立了民间文艺协会和诗词组织,参加民艺活动以及创作、学习、欣赏、诵读诗词的人数5000余人。实践证明,开展民间文化艺术活动和诗词吟诵创作对于启迪人们智慧,提高群众道德文化素质,净化社会风气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创建,是提高于寺镇这个欠发达小镇知名度的烫金名片。几年来,中国作协、中华诗词学会、辽宁省诗词学会的著名作家、诗人和省市县的文艺家多次到于寺镇慰问和参观指导工作。先后有新华社辽宁分社、辽宁电视台、电台及省市县报刊等多家新闻媒体多次对于寺镇作专题报道。无形中对外宣传了于寺镇,进一步提高了于寺镇的知名度,使这个原来不知名的小镇也有了名气。为今后经济发展和做大做强文化产业奠定了坚实舆论基础。

三:于寺镇正在打造的文化产业和旅游品牌,首先要适应于寺镇的文化氛围和需求,把握民间文艺和现代文化发展脉搏,有效利用特有环境资源和人文风貌。其次通过有地域特色的、利于操作的、有文化轰动效应的、展现现代化一流民间文化艺术和诗

词文化品位,加强对外交流,利用名牌文化精品窗口的作用,来推动文化产业及相关产业的发展。

四:通过文化力推动经济力,用无形资产增值有形资产,把文化优势转为经济优势,为经济建设提供不竭动力。通过民间文化艺术和诗词创作活动的开展、文明村镇和和谐社会的建设,于寺拥有一流的招商引资软环境,招商引资额近2亿元。第三产业蓬勃发展,工业和项目建设势头强劲,社会事业不断进步。

于寺镇党委、政府工作思路非常清楚:“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的挂牌是取得了初步的成果,繁重的工作还在后头。党委政府进一步讨论与安排“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的巩固与长期的发展工作。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巩固基础,争创特色,加强培训,努力提高”为今后工作目标。

第一,不断创新,打造精品。一要加强引导,树立创新意识,要广纳姊妹艺术的精华,在实践中不断适应广大群众的不同审美需求。二要实施人才工程,一方面把艺术学校和社会上的艺术人才引进来,另一方面充分发挥于寺学校、诗社和各村诗词小组的作用,努力培养新生力量。通过举办各种培训班,组织比赛,由老艺人带徒弟促成才,确保传统文化艺术不失传。三要进一步对民间艺术的挖掘保护。继续深入民间去寻找、挖掘那些体现民族文化的艺术精品,进而继承和发扬优秀民间文化传统,进行研究分析,并广为宣传,让优秀的民族民间艺术进一步发扬光大。继

续打造特色文艺,逐步强化自己的艺术特色,同时,选择优势大和特色强的项目,如佑安宗教文化、皮影戏、民间秧歌(跑黄河)等适当投入,精心筹划,作成精品。

第二,加强舆论宣传,加大投入力度,树立于寺新形象。于寺要做文化产业,还必须从打造佑安品牌入手,创办自己的网站,全面树立新形象。一是在逐步恢复佑安寺宗教群的基础上,适当开展宗教文化活动,开发宗教文化一条街。并逐步提升规模档次,推向全国。二是以 “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和“诗词之乡”的烫金名片加大对外宣传力度,继续深入开发佑安寺旅游项目。针对基层财政普遍较为紧张的现状,采取循序渐进、逐步发展通过上级拔一点、财政补一点、民间集一点的办法来发展与保护民间艺术。

第三,强化管理,树立典型,扩大活动范围。一是要注重有组织的专管和引导,组织精干力量,负责对全镇民间文化艺术工作统一整合,规范管理和具体指导。组织协会负责人办班学习,提高其思想政治水平和业务素质。二是由主管部门和各协会牵头,每年组织对群众文艺工作,开展评先表彰活动,树立典型。最大限度地推进乡村群众喜爱的民间文化娱乐和文艺创作活动,努力为民间文艺的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和群众基础。三是加强域外的合作和交流。通过中华诗词、皮影戏、民间秧歌(跑黄河)、佑安寺宗教文化等文化艺术项目的辐射作用,扩大与周边乃至全国各个协会、团体的交流和合作,使“佑安文化”真正走向全国。

于寺镇历史悠久,文化灿烂,钟灵毓秀、人杰地灵。这是一片神奇美好的山水,这是一片充满希望的热土。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丰富的文化积淀哺育了独具特色的“佑安文化“,随着构建和谐社会发展的需要,随着党和国家一系列惠农政策、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有力实施,随着创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带来的新理念,随着我镇的十二五规划的实施,以文化力推动经济力,抢抓机遇,加快发展,富民强镇,全面创造“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的新辉煌,和谐文明的于寺镇明天会更加美好。


相关文章

  • 2017-2021年辽宁省文化产业现状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
  • 2017-2021年辽宁省文化产业前景预测及投资战略研究报告 ▄ 前言 行业研究是开展一切咨询业务的基石,通过对特定行业的长期跟踪监测,分析行业需求.供给.经营特性.获取能力.产业链和价值链等多方面的内容,整合行业.市场.企业.用户等多层面 ...查看


  • 城镇化背景下的棚户区改造探讨
  • 摘 要 在城镇化背景下,我国棚户区的改造工作还存在拆迁难度大.政府资金缺口大等问题.国家应该加大政策的扶持力度,缓解社会矛盾,创建新的融资渠道以更好地进行拆迁工作,致力于创造和谐良好的社会环境.鉴于此,本文就城镇化背景下的棚户区改造进行了探 ...查看


  • 2017辽宁政府工作报告
  • 辽宁省人民政府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 --2017年1月17日在辽宁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八次会议上 辽宁省省长 陈求发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省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省政协各位委员提出意见. 一.20 ...查看


  • 东北朝鲜族的民间信仰与变迁_江帆
  • 民间文化 论坛 东北朝鲜族的民间信仰与变迁 江 帆 [摘要]本文以田野调查的活态资料为依托,对一个世纪以来我国东北朝鲜族的民间信仰及其变迁状况 进行了勾勒,并对其成因进行了阐释.作者认为,我国东北朝鲜族民间信仰的形成.发展和演变与族群所处的 ...查看


  • 4辽宁省朝阳市朝阳县
  • 朝阳县位于辽 朝阳县 宁省西部,大凌河中上游,是辽宁省朝阳市下辖的一个县.东.东南与凌海市及葫芦岛市的南票区.连山区接壤,西.西南和建平.喀左及建昌相毗邻,并与北票.内蒙古自治区敖汉旗交界.地理坐标为北纬40°55′-41°54′,东经11 ...查看


  • 各地中考病句试题汇编
  • 2015年各地中考病句试题汇编 1.(2015·武威)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 A.在英国举行的羽毛球公开赛首轮比赛中,林丹战胜中国香港选手魏楠,闯入男单16强 B.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包括一大批甘肃省在 ...查看


  • 2012年庄河市政府工作报告
  • 2012年庄河市政府工作报告 --2011年12月28日在庄河市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 市长 骆东升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各位委员及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11年政府工作回顾 ...查看


  • 法治文化如何服务于法治中国建设_张晓云
  • 法治文化如何服务于法治中国建设 法治中国建设的提出是中国法治发展历程的一个重要阶段,是实现法治国家的具体政策目标.法治文化作为[摘要] 法律文化的优秀类型,对法治中国的建设起着引导.补充作用.文章从提升主体的法治文化素质.打造社会的法治文化 ...查看


  • 2003年辽宁省政府工作报告
  • 2003年辽宁省政府工作报告 --2003年1月20日在辽宁省第十届人民 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省长薄熙来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省政协委员和列席同志提出意见. 一.本届政府五年工作的回顾 过去的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