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阳小学陈东华记载[自相矛盾]第一课时教学实录

《自相矛盾》课堂实录

一、导入新课

师:(出示“矛”的古文字)在古代,有这么一种武器,猜猜它的名字?

师:在你的印象中,什么人会使用矛?

生:古代的将军、武士。

在古代,还有这样一种武器(出示“盾”的古文字)一起说——盾。

师:同样是一种武器,他们有什么差别?

生:盾是防御的,矛是攻击的。

师:我们把这两种武器放在一起的时候,就变成一个词语,齐读——矛盾。这个词语是什么意思?

生:前后相对。

师:两样不相干的武器放在一起时就变成了一件事情,这是多么奇妙的事情呀,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一篇关于矛盾课文,题目就叫——自相矛盾。

二、学习课文

1. 学生自读课文。

2. (出示词语)课文虽然短,但有几个关键词语考考你会不会读?

指读第一行“盾 坚固 戳不穿”,师评价:注意了词语间的停顿。

指读第二行“矛 锐利 能戳穿”,

指读最后一个词“张口结舌”。

3. 指导书写生字。

师:同学们,这些词中有两个字提醒大家注意的,

第一个“矛”,师范写:横构下面有一点,最后还有一撇。

“盾:”先写横撇,再写竖撇,一横长,一竖短,下面加个目。

请大家把作业纸拿出来,把课题中的“矛盾”补充完整。

(师提醒写字姿势)

4. 齐读大屏幕上三行词。

师:当我们把这些词连起来读的时候,你是不是联想到了课文?能不能借助这些词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生:课文讲了一个楚国人卖矛和盾,说他的盾很坚固,什么矛都戳不穿;又说他的矛很锐利什么盾都能戳穿,旁边有个人问用他的矛戳他的盾会怎么样,他张口结舌什么话也说不出来。 师:你一定读懂这个故事了。

生:楚国人卖矛又卖盾,他夸自己的盾是世界上最坚硬的,没有矛能戳得穿,他又说自己的盾是世界上最锐利的,没有盾能防住它,有个旁观者问他如果用你的矛戳你的盾会怎么样,问得楚国人张口结舌。

师:他不但记住了课文,还会加进自己的理解来讲。

5. 师:同学们,要想知道当时发生了什么故事,还得回到故事的现场。来看课文。 师引读课文:古时候,有个楚国人卖矛又卖盾,他拿起自己的盾说——(指读) 又举起自己的矛夸口说——(指读)

楚国人一共说了两句话,先根据自己的读法辨一辨。(生自读)

师:请问楚国人卖的是什么?

生:矛和盾。

师:如果让你来卖,你怎么介绍自己的矛和盾?

生:我的盾非常坚固,我的矛非常锐利。

师:他用自己的话说的,我要求能不能读出来?如果让你来卖,你怎么读?

指读。“我的盾坚固得很,随你什么矛都戳不穿它;我的矛锐利得很,随你什么盾它都能戳穿。”

师:他是这么介绍的,你呢?再指读。

师:同样的文字每个人介绍的语气是不一样的。再指读。

师:楚国人在介绍自己的矛和盾的时候,书上用了一个非常关键的词语,你注意到了吗? 生:夸口。

师:什么叫夸口?

生:很夸张地说。

师:你试着学着楚国人夸张地说一说。指读。

生:我觉得他是夸大地说。

师:你也来夸大地说。指读。

师:你觉得楚国人——

生:本来他的矛和盾不像他说得那么坚固。

师:自卖自夸。再默读这两句话,你从哪儿发现他夸张,说大话吹牛?

生:他说我的盾坚固得很,说明他的盾十分坚固。

师:突出“得很”,再读。

生:还有“随你”也是夸大,

师:换个词

生:不管你。生练读。

师:他理解了,但读不出,谁来帮帮他。再指读。

指读以上两句话。

师:同学们再来看这两句话,楚国人介绍时很有特点“我的盾坚固得很”,他为什么不说“我的盾很坚固”?

生:程度更加深一点。

师:强调他的盾——

生:非常坚固。

师:改一下,他的盾是——

生:十分坚固。

生:我的盾是最坚固的。

师:所以他才说我的盾坚固——得很。一起读好这两句话。

师:就在这时,有个围观的人问:如果用你的矛戳你的盾会怎样呢?

再请一生读刚刚两句话。另请一生读旁观者的话。

师:有两个词红色的(你的,你的),能读好吗?

生再读。

师再请学生分角色读。

师:楚国人话都说不出,连嘴巴都打结了吧,这就叫——张口结舌。刚刚夸得那么好,怎么一下子张口结舌了?

生:他说盾能挡所有的矛,他卖的矛也是其中一个。

生:楚国人说他的矛十分锐利,他的盾十分坚固,如果他的矛戳穿他的盾,说明他的盾不是最坚固,如果他的盾挡住他的矛,说明他的矛不是最锐利的。

师:他已经给我们两种结果,如果用矛戳盾,戳穿盾说明——

生:盾不是最坚固。

师:如果他的矛没有戳穿他的盾——

生:他的盾不是最坚固。

师:他已经被我们混乱了。

生:他的矛不是最锐利的。

师:同学们,除了戳穿戳不穿还有什么情况?

生:矛戳了一半戳不下去了

生:矛戳了盾,盾碎了,矛的头掉了。

生:盾没破,矛也没碎。

师:说明这两样东西都不容乐观。我们做了这么多假设,他说的话总是——

生:他说的话总是不实现的。

生:总是会露馅的。

生:总是很矛盾的。

师:他用了“矛盾”,不管怎么样,他说的话总是前后抵触,这就叫——自相矛盾。

我们已经理清了当时的现场,作者写自相矛盾想告诉我们什么呢?

生:不要夸大,要把它最真实的一面体现出来。

师:就是要实事求是。

生:一个人的行为和举止不能表现不一致。

师:前后言行一致。把两点结合起来,我们就读懂自相矛盾这个故事。 (句子的意思并不难懂,教学的重点主要放在句义的强化上面,使学生对这两个句子有深刻的印象——楚国人到底说了两句什么话,他说的话主要意思是什么?为达到这个目的,先让学生“读”句子,通过指读、齐读等朗读方式让学生读熟句子,读出“夸大”的话气,读懂句子的意思。在朗读指导中,老师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感悟,鼓励孩子进行个性化朗读。不管他突出强调哪一个词语来体现夸口,老师都给予肯定。同时,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进行多角度的评价,在评价中加深对句子内容的理解,在评价中增加孩子的自信。)

三、补充学习《自相矛盾》古文

在《韩非子》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出示小古文《自相矛盾》)

师:先跟我读两遍,第一遍注意红色的生字。第二遍注意句子中的停顿,已画好节奏号。 师领读,生跟读。第三遍齐读。

师:读了三遍,其中有几个关键字理解吗?“楚人有鬻”中“鬻”什么意思?

生:卖。

师:“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陷”什么意思?

生:戳穿它。

师:小古文不仅让我们读懂,还可以表演。让你学古人,你会怎么说?先试一试。 指读。“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师:“之”读正确。学生自由练读。

再指读。指名问问他。(读: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再请学生两人一组分角色读。

师:能一个人把这个故事诵读下来吗?指名读。师评价:第一次读小古文能读得这么好,真了不起,掌声献给她。

再指读。师评价:这是轻轻吟诵。

再指读。

(学生对古文很有兴趣,让学生读读,讲讲,让学生初步认识了古文,同时也产生了学习古文的兴趣,由于前面的学习活动比较充分和深入,学生也消除了学习古文的畏难情绪,这是一个很不错的拓展活动。)

四、延伸再学

师:同学们,不管是现代还是古代,楚人都张口结舌说不出话来,但他心里肯定有想法的,请大家拿出作业纸,如果你的作业纸上写着“楚国人看见眼前笑成一团的围观者,心想 ”,就写楚国人心里的想法;如果你的作业纸上写“围观的人看见眼前这可笑的一幕,心想 ”,就写围观的人心里的想法。

学生练笔。

师:先听听楚国人的说法。

生:我这次说了大话,本以为大家会抢着买,谁知他们一下子看出来,不仅没赚到钱,反而被大家取笑一番,真丢人啊!我以后再也不说大话了。

师:她想的不太全面。

生:我真不应该夸大自己的矛的盾,现在怎么解释呀!如果用我的矛戳我的盾,一定会露馅的,怎么办呀?

师:给这两个楚国人提提醒,不仅仅是夸大而已,听听围观的人怎么说。

生:这个人说话真是前后抵触,我可不能像他一样夸大某个事物、某个人,否则难免自相矛盾,实事求是才是最好的方法,我要做个诚实的人。

生:卖矛的盾的人说他的矛能戳穿所有的盾,又说他的盾能防住所有的矛,前后抵触,哈哈哈,说话那么矛盾。

师:看他们把自己的答案修正一遍,听听他们的见解。

生:这个人还说自己的矛是最锐利的,自己的盾是最坚固的,我看他是吹牛吹大发了。 师:是仅仅吹牛呢吹大发了吗?看看黑板,他说的话前后——

生:欺骗顾客。

师:有欺人之嫌。

生:他说的话前后抵触。

师:再修改一下自己的话,特别是楚国人,你不仅仅在夸大,还在前后抵触呢。 (学习这个故事,必须让学生明白点什么,这是本堂课教学至关重要的一步。这里借用“写想法”的形式,激发学生的思考意识和写作欲望。“写想法”与“懂得了什么道理”其实是一回事,但是形式不同,效果也不同。帮楚国人写想法形式新颖,学生乐于去做,写得还算精彩,但是刚开始,学生的认识停留在表层,只认识到说大话不好,教师继续引导,把学生引导到思想的深处,接近“自相矛盾”的本源之处:楚国人的根本性错误是前后两句话自相矛盾,前一句是对后一句的否定,后一句是对前一句的否定,两句话有你无我,有我无你,不可能同时成立。至此,才算真正理解了“自相矛盾”的意思。)

五、布置作业

师:成语故事不但给我们带来快乐,还告诉我们一定的道理。

课后作业:1回家后把《自相矛盾》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2读读《韩非子》中其他成语故事,如《滥竽充数》《守株待兔》《郑人买履》等。 3自己生活中有没有做过自相矛盾的事情?如果有,试着写下来。

《自相矛盾》课堂实录

一、导入新课

师:(出示“矛”的古文字)在古代,有这么一种武器,猜猜它的名字?

师:在你的印象中,什么人会使用矛?

生:古代的将军、武士。

在古代,还有这样一种武器(出示“盾”的古文字)一起说——盾。

师:同样是一种武器,他们有什么差别?

生:盾是防御的,矛是攻击的。

师:我们把这两种武器放在一起的时候,就变成一个词语,齐读——矛盾。这个词语是什么意思?

生:前后相对。

师:两样不相干的武器放在一起时就变成了一件事情,这是多么奇妙的事情呀,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一篇关于矛盾课文,题目就叫——自相矛盾。

二、学习课文

1. 学生自读课文。

2. (出示词语)课文虽然短,但有几个关键词语考考你会不会读?

指读第一行“盾 坚固 戳不穿”,师评价:注意了词语间的停顿。

指读第二行“矛 锐利 能戳穿”,

指读最后一个词“张口结舌”。

3. 指导书写生字。

师:同学们,这些词中有两个字提醒大家注意的,

第一个“矛”,师范写:横构下面有一点,最后还有一撇。

“盾:”先写横撇,再写竖撇,一横长,一竖短,下面加个目。

请大家把作业纸拿出来,把课题中的“矛盾”补充完整。

(师提醒写字姿势)

4. 齐读大屏幕上三行词。

师:当我们把这些词连起来读的时候,你是不是联想到了课文?能不能借助这些词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生:课文讲了一个楚国人卖矛和盾,说他的盾很坚固,什么矛都戳不穿;又说他的矛很锐利什么盾都能戳穿,旁边有个人问用他的矛戳他的盾会怎么样,他张口结舌什么话也说不出来。 师:你一定读懂这个故事了。

生:楚国人卖矛又卖盾,他夸自己的盾是世界上最坚硬的,没有矛能戳得穿,他又说自己的盾是世界上最锐利的,没有盾能防住它,有个旁观者问他如果用你的矛戳你的盾会怎么样,问得楚国人张口结舌。

师:他不但记住了课文,还会加进自己的理解来讲。

5. 师:同学们,要想知道当时发生了什么故事,还得回到故事的现场。来看课文。 师引读课文:古时候,有个楚国人卖矛又卖盾,他拿起自己的盾说——(指读) 又举起自己的矛夸口说——(指读)

楚国人一共说了两句话,先根据自己的读法辨一辨。(生自读)

师:请问楚国人卖的是什么?

生:矛和盾。

师:如果让你来卖,你怎么介绍自己的矛和盾?

生:我的盾非常坚固,我的矛非常锐利。

师:他用自己的话说的,我要求能不能读出来?如果让你来卖,你怎么读?

指读。“我的盾坚固得很,随你什么矛都戳不穿它;我的矛锐利得很,随你什么盾它都能戳穿。”

师:他是这么介绍的,你呢?再指读。

师:同样的文字每个人介绍的语气是不一样的。再指读。

师:楚国人在介绍自己的矛和盾的时候,书上用了一个非常关键的词语,你注意到了吗? 生:夸口。

师:什么叫夸口?

生:很夸张地说。

师:你试着学着楚国人夸张地说一说。指读。

生:我觉得他是夸大地说。

师:你也来夸大地说。指读。

师:你觉得楚国人——

生:本来他的矛和盾不像他说得那么坚固。

师:自卖自夸。再默读这两句话,你从哪儿发现他夸张,说大话吹牛?

生:他说我的盾坚固得很,说明他的盾十分坚固。

师:突出“得很”,再读。

生:还有“随你”也是夸大,

师:换个词

生:不管你。生练读。

师:他理解了,但读不出,谁来帮帮他。再指读。

指读以上两句话。

师:同学们再来看这两句话,楚国人介绍时很有特点“我的盾坚固得很”,他为什么不说“我的盾很坚固”?

生:程度更加深一点。

师:强调他的盾——

生:非常坚固。

师:改一下,他的盾是——

生:十分坚固。

生:我的盾是最坚固的。

师:所以他才说我的盾坚固——得很。一起读好这两句话。

师:就在这时,有个围观的人问:如果用你的矛戳你的盾会怎样呢?

再请一生读刚刚两句话。另请一生读旁观者的话。

师:有两个词红色的(你的,你的),能读好吗?

生再读。

师再请学生分角色读。

师:楚国人话都说不出,连嘴巴都打结了吧,这就叫——张口结舌。刚刚夸得那么好,怎么一下子张口结舌了?

生:他说盾能挡所有的矛,他卖的矛也是其中一个。

生:楚国人说他的矛十分锐利,他的盾十分坚固,如果他的矛戳穿他的盾,说明他的盾不是最坚固,如果他的盾挡住他的矛,说明他的矛不是最锐利的。

师:他已经给我们两种结果,如果用矛戳盾,戳穿盾说明——

生:盾不是最坚固。

师:如果他的矛没有戳穿他的盾——

生:他的盾不是最坚固。

师:他已经被我们混乱了。

生:他的矛不是最锐利的。

师:同学们,除了戳穿戳不穿还有什么情况?

生:矛戳了一半戳不下去了

生:矛戳了盾,盾碎了,矛的头掉了。

生:盾没破,矛也没碎。

师:说明这两样东西都不容乐观。我们做了这么多假设,他说的话总是——

生:他说的话总是不实现的。

生:总是会露馅的。

生:总是很矛盾的。

师:他用了“矛盾”,不管怎么样,他说的话总是前后抵触,这就叫——自相矛盾。

我们已经理清了当时的现场,作者写自相矛盾想告诉我们什么呢?

生:不要夸大,要把它最真实的一面体现出来。

师:就是要实事求是。

生:一个人的行为和举止不能表现不一致。

师:前后言行一致。把两点结合起来,我们就读懂自相矛盾这个故事。 (句子的意思并不难懂,教学的重点主要放在句义的强化上面,使学生对这两个句子有深刻的印象——楚国人到底说了两句什么话,他说的话主要意思是什么?为达到这个目的,先让学生“读”句子,通过指读、齐读等朗读方式让学生读熟句子,读出“夸大”的话气,读懂句子的意思。在朗读指导中,老师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感悟,鼓励孩子进行个性化朗读。不管他突出强调哪一个词语来体现夸口,老师都给予肯定。同时,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进行多角度的评价,在评价中加深对句子内容的理解,在评价中增加孩子的自信。)

三、补充学习《自相矛盾》古文

在《韩非子》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出示小古文《自相矛盾》)

师:先跟我读两遍,第一遍注意红色的生字。第二遍注意句子中的停顿,已画好节奏号。 师领读,生跟读。第三遍齐读。

师:读了三遍,其中有几个关键字理解吗?“楚人有鬻”中“鬻”什么意思?

生:卖。

师:“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陷”什么意思?

生:戳穿它。

师:小古文不仅让我们读懂,还可以表演。让你学古人,你会怎么说?先试一试。 指读。“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师:“之”读正确。学生自由练读。

再指读。指名问问他。(读: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再请学生两人一组分角色读。

师:能一个人把这个故事诵读下来吗?指名读。师评价:第一次读小古文能读得这么好,真了不起,掌声献给她。

再指读。师评价:这是轻轻吟诵。

再指读。

(学生对古文很有兴趣,让学生读读,讲讲,让学生初步认识了古文,同时也产生了学习古文的兴趣,由于前面的学习活动比较充分和深入,学生也消除了学习古文的畏难情绪,这是一个很不错的拓展活动。)

四、延伸再学

师:同学们,不管是现代还是古代,楚人都张口结舌说不出话来,但他心里肯定有想法的,请大家拿出作业纸,如果你的作业纸上写着“楚国人看见眼前笑成一团的围观者,心想 ”,就写楚国人心里的想法;如果你的作业纸上写“围观的人看见眼前这可笑的一幕,心想 ”,就写围观的人心里的想法。

学生练笔。

师:先听听楚国人的说法。

生:我这次说了大话,本以为大家会抢着买,谁知他们一下子看出来,不仅没赚到钱,反而被大家取笑一番,真丢人啊!我以后再也不说大话了。

师:她想的不太全面。

生:我真不应该夸大自己的矛的盾,现在怎么解释呀!如果用我的矛戳我的盾,一定会露馅的,怎么办呀?

师:给这两个楚国人提提醒,不仅仅是夸大而已,听听围观的人怎么说。

生:这个人说话真是前后抵触,我可不能像他一样夸大某个事物、某个人,否则难免自相矛盾,实事求是才是最好的方法,我要做个诚实的人。

生:卖矛的盾的人说他的矛能戳穿所有的盾,又说他的盾能防住所有的矛,前后抵触,哈哈哈,说话那么矛盾。

师:看他们把自己的答案修正一遍,听听他们的见解。

生:这个人还说自己的矛是最锐利的,自己的盾是最坚固的,我看他是吹牛吹大发了。 师:是仅仅吹牛呢吹大发了吗?看看黑板,他说的话前后——

生:欺骗顾客。

师:有欺人之嫌。

生:他说的话前后抵触。

师:再修改一下自己的话,特别是楚国人,你不仅仅在夸大,还在前后抵触呢。 (学习这个故事,必须让学生明白点什么,这是本堂课教学至关重要的一步。这里借用“写想法”的形式,激发学生的思考意识和写作欲望。“写想法”与“懂得了什么道理”其实是一回事,但是形式不同,效果也不同。帮楚国人写想法形式新颖,学生乐于去做,写得还算精彩,但是刚开始,学生的认识停留在表层,只认识到说大话不好,教师继续引导,把学生引导到思想的深处,接近“自相矛盾”的本源之处:楚国人的根本性错误是前后两句话自相矛盾,前一句是对后一句的否定,后一句是对前一句的否定,两句话有你无我,有我无你,不可能同时成立。至此,才算真正理解了“自相矛盾”的意思。)

五、布置作业

师:成语故事不但给我们带来快乐,还告诉我们一定的道理。

课后作业:1回家后把《自相矛盾》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2读读《韩非子》中其他成语故事,如《滥竽充数》《守株待兔》《郑人买履》等。 3自己生活中有没有做过自相矛盾的事情?如果有,试着写下来。


相关文章

  • 如何写听课笔记
  • 怎样做好听课笔记 作为一名教师,听同行教师的课,既是一项教学常规的基本要求,又可以相互学习.教学相长.如果听上一节好课,常兴奋不已,课堂上师生双边活动的精彩画面常萦绕在眼前:如果听上一节不好的课,常不住叹息,理出个"一.二.三&q ...查看


  • 多尔衮评议
  • 多尔袞评议  2011-06-20 12:02:08 王思治 多尔衮(1611-1650),清太祖努尔哈赤第十四子.一六四三年,皇太极死后,六岁的福临继位,多尔衮辅政,继而称摄政王,地位显赫,实际上享有皇帝的权威.他在清王朝立国过程中的作 ...查看


  • 到清朝时期的编年体史书
  • 到清朝时期的编年体史书 <春秋>相传是孔子修订的.它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记载了春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时鲁国自隐公元年到哀公十四年或十六年间,即公元前722年到公元前481年(或公元前479年)的历史大事. & ...查看


  • 小学一年级群文阅读的思考
  • 小学一年级群文阅读的思考 新教师培训的时候听取了林莘名师工作室,黄如湜老师关于<单元重整与群文阅读>的讲座.此讲座的主要是关于单元统整结合群文阅读的探索,核心观点立足于"一组一得". 群文阅读,简单地说就是把 ...查看


  • 明皇室是怎样过元宵节的?
  • 明皇室是怎样 过元宵节的? 2013-02-24 21:22:34 (转自凤凰网·陈令申的博客) 今天是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元夕"或"灯节 ...查看


  • 东华小学同课异构活动总结
  • 东华小学"同课异构"活动总结 为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加大课堂教学研究力度,实现学校教师的智慧共享,本学期东华小学以教研组为单位,组织教师举行"同课异构"教研活动. "同课异构"是指 ...查看


  • 二年级上语文教学实录-2再见了北京-苏教版[小学学科网]
  • xiaoxue.xuekeedu.com 二年级上语文教学反思-2再见了北京苏教版 "教什么远比怎么教重要的多!"对于此话我深信不疑.一直以来,我们的词语教学内容几乎一成不变,无非就是出示本课绿线条和田字格里的的生字所在 ...查看


  • 语文:第26课[陋室铭]课堂实录(北京课改版七年级下)
  • <陋室铭>课堂实录 教学目标: 1.知识:继续掌握文言词汇,了解"铭"的特点. 2.技能: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3.情感:理解作者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情趣.学习古人的优秀品质,不断增强 ...查看


  • [水乡歌]第二课时教学实录与点评
  • [<水乡歌>第二课时教学实录与点评] 作者:广西武鸣县城厢镇第二小学覃世柏发表时间: 2004-9-1阅读次数:1459 师:小朋友们,上一节课大家靠自己的本事读懂了课文,初步了解水乡的水.水乡的船.水 乡的歌很多,还一边读.一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