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在山的那边》同步练习题
第一部分:基础知识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痴想( ) 隐秘( ) 凝成( ) 喧腾( ) 瞬间( )
2.体会下列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⑴我常伏在窗口痴想 (“痴想”这个词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⑵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 (“枯干”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3.划分下列诗句的朗读节奏:
当我爬上那一座座诱惑着我的山顶
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
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
——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
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
4.体会诗句的意义,回答问题:
⑴“于是,怀着一种隐秘的想望/有一天我终于爬上了那个山顶”为什么说是“隐秘的想望”?
⑵“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这一句是什么意思?
5.一朗读全诗,感悟诗中的思想感情。诗歌,除字面上的意思外,往往还有深层含义。探究一下,诗中的“海”与“山”蕴含着什么意思?
6.这首诗蕴含了一种什么感情?
7.填入下面句子中的横线处,与上文衔接最恰当的句子是( )
看那三个大泉,一年四季,昼夜不停,老那么翻滚。你立定呆呆地看三分钟,便会觉出自然的伟大,使你不敢再正眼去看。永远那么纯洁,永远那么活泼,永远那么鲜明,冒,冒,冒,永不疲乏,永不退缩,只有自然有这样的力量; 。
A.冬天更好,使你不由想起一种似乎神秘的境界,泉上起了一片热气,白而轻软,在深绿的长草藻上飘荡着。
B.冬天更好,使你不由想起一种似乎神秘的境界,在深绿的长草藻上飘荡着。泉上起了一片热气,白而轻软。
C.冬天更好,泉上起了一片热气,白而轻软,在深绿的长草藻上飘荡着,使你不由想起一种似乎神秘的境界。
D.冬天更好,泉上起了一片热气,白而轻软,使你不由想起一种似乎神秘的境界,在深绿的长草藻上飘荡着。
第二部分:阅读分析
(一)
在山的那边,是海!
是用信念凝成的海
今天啊,我竟没想到
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
却在我的心中扎下了深根
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过
当我爬上那一座座诱惑着我的山顶
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
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
——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
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
在山的那边,是海吗?
是的!人们啊,请相信——
在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后
在一次次地战胜失望之后
你终会攀上这样一座山顶
而在这座山的那边,就是海呀
是一个全新的世界
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
8.“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比喻什么?为什么说是“飘来的”?
9.“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这几句诗中,“枯干的心灵”,比喻 。海潮“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就是说, 。
10.“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蕴含着怎样的意味和感情?
11.“在山的那边,是海”,对这个“山”字,“我”小时候理解的和今天的理解有什么不同?
12.什么是“信念凝成的海”?诗中有没有回答这个问题?
(二)
三原色
(a)我,在白纸上,
白纸——什么也没有
用三支蜡笔
一支画一条
画了三条线
(b)没有尺子
线歪歪扭扭的
(c)大人说(他很大了)
红黄蓝
这是三原色
三条直线
象征三条道路
(d)——我听不懂,(讲些什么啊)
又照着自己的喜欢
画了三个圆
(e)我要画得最圆最圆
13.诗中括号和破折号的用法都是表示( )
A.补充说明 B.强调 C.解释 D.着重指出
14.诗中ab两节写的是什么内容?
15.c节写的内容是 。
16.“——我听不懂(讲些什么啊)”说明什么?
17.大人说“三条直线/象征三条道路”的用意是什么?
18.d节中“又照着自己的喜欢/画了三个圆”说明什么?
19.这首诗反映了一个什么社会问题,请作简要分析。
《在山的那边》答案
1.略 2.⑴“痴想”原意是发呆地想,这里的意思是,总是神往于大山外面的世界,达到了痴迷的程度。说明“我”从小就不愿困居于狭小的天地,追求新的天地。⑵“枯干”形容对理想的渴望。 3.略 4.⑴小时候想望山那边的海,爬山是为了望见大海,这个想望并没有告诉他人,所以说“隐秘”。⑵“我”原以为一座山的那边就是大海,现在明白这是幻想,所谓“零分”就是说幻想全然落空。 5.海,是理想境界;山,是重重艰难险阻。 6.要到达理想境界,是要历尽千辛万苦的。惟有不怕困难,百折不挠,才能实现人生理想。意思
相近即可 7.C 8.比喻一个信念,妈妈给我的信念,山那边是海。妈妈是由我的痴想、疑问而说起这话的,这话也并非确指理想,所以说是飘来的。 9.对理想的渴望;理想滋润着心灵,使心灵不再枯干,变得充实而有活力。 10.理想境界的实现使人兴奋、惊喜。
11.答出其实际意义和象征意义即可。 12.略 13.A 14.我用三色蜡笔各画了一条线。
15.大人说三条直线代表三条道路,使三条直线带上了哲理色彩。 16.说明孩子不懂大人的意思。 17.大人想借此机会向孩子讲一些关于人生的问题,讲一些自己的人生经历。
18.说明孩子对大人的说教很反感,按自己的方式进行反抗。 19.上一代人和下一代人之间的隔膜。
七年级语文《在山的那边》同步练习题
第一部分:基础知识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痴想( ) 隐秘( ) 凝成( ) 喧腾( ) 瞬间( )
2.体会下列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⑴我常伏在窗口痴想 (“痴想”这个词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⑵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 (“枯干”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3.划分下列诗句的朗读节奏:
当我爬上那一座座诱惑着我的山顶
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
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
——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
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
4.体会诗句的意义,回答问题:
⑴“于是,怀着一种隐秘的想望/有一天我终于爬上了那个山顶”为什么说是“隐秘的想望”?
⑵“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这一句是什么意思?
5.一朗读全诗,感悟诗中的思想感情。诗歌,除字面上的意思外,往往还有深层含义。探究一下,诗中的“海”与“山”蕴含着什么意思?
6.这首诗蕴含了一种什么感情?
7.填入下面句子中的横线处,与上文衔接最恰当的句子是( )
看那三个大泉,一年四季,昼夜不停,老那么翻滚。你立定呆呆地看三分钟,便会觉出自然的伟大,使你不敢再正眼去看。永远那么纯洁,永远那么活泼,永远那么鲜明,冒,冒,冒,永不疲乏,永不退缩,只有自然有这样的力量; 。
A.冬天更好,使你不由想起一种似乎神秘的境界,泉上起了一片热气,白而轻软,在深绿的长草藻上飘荡着。
B.冬天更好,使你不由想起一种似乎神秘的境界,在深绿的长草藻上飘荡着。泉上起了一片热气,白而轻软。
C.冬天更好,泉上起了一片热气,白而轻软,在深绿的长草藻上飘荡着,使你不由想起一种似乎神秘的境界。
D.冬天更好,泉上起了一片热气,白而轻软,使你不由想起一种似乎神秘的境界,在深绿的长草藻上飘荡着。
第二部分:阅读分析
(一)
在山的那边,是海!
是用信念凝成的海
今天啊,我竟没想到
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
却在我的心中扎下了深根
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过
当我爬上那一座座诱惑着我的山顶
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
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
——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
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
在山的那边,是海吗?
是的!人们啊,请相信——
在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后
在一次次地战胜失望之后
你终会攀上这样一座山顶
而在这座山的那边,就是海呀
是一个全新的世界
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
8.“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比喻什么?为什么说是“飘来的”?
9.“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这几句诗中,“枯干的心灵”,比喻 。海潮“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就是说, 。
10.“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蕴含着怎样的意味和感情?
11.“在山的那边,是海”,对这个“山”字,“我”小时候理解的和今天的理解有什么不同?
12.什么是“信念凝成的海”?诗中有没有回答这个问题?
(二)
三原色
(a)我,在白纸上,
白纸——什么也没有
用三支蜡笔
一支画一条
画了三条线
(b)没有尺子
线歪歪扭扭的
(c)大人说(他很大了)
红黄蓝
这是三原色
三条直线
象征三条道路
(d)——我听不懂,(讲些什么啊)
又照着自己的喜欢
画了三个圆
(e)我要画得最圆最圆
13.诗中括号和破折号的用法都是表示( )
A.补充说明 B.强调 C.解释 D.着重指出
14.诗中ab两节写的是什么内容?
15.c节写的内容是 。
16.“——我听不懂(讲些什么啊)”说明什么?
17.大人说“三条直线/象征三条道路”的用意是什么?
18.d节中“又照着自己的喜欢/画了三个圆”说明什么?
19.这首诗反映了一个什么社会问题,请作简要分析。
《在山的那边》答案
1.略 2.⑴“痴想”原意是发呆地想,这里的意思是,总是神往于大山外面的世界,达到了痴迷的程度。说明“我”从小就不愿困居于狭小的天地,追求新的天地。⑵“枯干”形容对理想的渴望。 3.略 4.⑴小时候想望山那边的海,爬山是为了望见大海,这个想望并没有告诉他人,所以说“隐秘”。⑵“我”原以为一座山的那边就是大海,现在明白这是幻想,所谓“零分”就是说幻想全然落空。 5.海,是理想境界;山,是重重艰难险阻。 6.要到达理想境界,是要历尽千辛万苦的。惟有不怕困难,百折不挠,才能实现人生理想。意思
相近即可 7.C 8.比喻一个信念,妈妈给我的信念,山那边是海。妈妈是由我的痴想、疑问而说起这话的,这话也并非确指理想,所以说是飘来的。 9.对理想的渴望;理想滋润着心灵,使心灵不再枯干,变得充实而有活力。 10.理想境界的实现使人兴奋、惊喜。
11.答出其实际意义和象征意义即可。 12.略 13.A 14.我用三色蜡笔各画了一条线。
15.大人说三条直线代表三条道路,使三条直线带上了哲理色彩。 16.说明孩子不懂大人的意思。 17.大人想借此机会向孩子讲一些关于人生的问题,讲一些自己的人生经历。
18.说明孩子对大人的说教很反感,按自己的方式进行反抗。 19.上一代人和下一代人之间的隔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