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年期第十主日

常年期第十主日

歐 6:3-6

羅 4:18-25

瑪 9:9-13

《荒漠燃荊》力行仁愛勝祭獻,認識天主勝播祀

內容

以色列子民不忠信於天主,沒有在生活上履行仁愛,他們所舉行的祭獻和宗教禮儀,都只是一些虛有其表的儀式,欠缺內心的皈依和愛。因此,天主藉歐瑟亞先知向以民講出祂的心聲:我喜歡仁愛勝過祭獻,喜歡人認識我勝過全燔祭。

上下文

上文5:8-13,上主對以民提出指責和懲罰的預告:指責厄弗辣因(即北國以色列)與敘利亞聯盟攻打猶大,指責猶大投靠亞述。5:14-15是以獅子獵食的意象,描寫以民的苦難。6:1-2是虛擬天主假想以民國破家亡之後,要回頭投靠祂的打算,用以民自言自語的形式表達的。下文6:7-11,先知指責以民拜邪神的罪惡。

釋義

 歐瑟亞先知是北國以色列人,在他執行先知任務期間(公元前七五零至七三零年),南北

兩國的政治動盪不安,危如累卵。

 當時,強大的亞述正不斷擴張勢力,吞併其他國家,對鄰近地區的國家構成很大的威脅。

以色列為求自保,與敘利亞聯盟,欲阻止亞述的侵略,兩國還邀請南國猶大加盟,但遭拒絕。於是,他們便合力攻打猶大。猶大只好投靠亞述,猶大的求助正中亞述的下懷,自然很樂意助猶大一臂之力。於是,亞述先打敗了敘利亞,再於公元前七二一年,佔領了以色列。猶大亦受制於亞述。

常年期第十主日(YA) ~1~

 政治的不安,使以民的經濟和宗教生活陷入混亂的局面。經濟方面,由於戰火連年,人

民生活在沒有明天的情況下,他們為求自肥而妄顧天主的誡命,手裏拿著欺詐的天秤欺騙他人(歐 12:8;參閱申25:13-16)。他們毫不誠實,沒有仁愛(4:2)。為了利益,他們極力壓迫窮苦無助的人。關於這點,與歐瑟亞同期的亞毛斯先知有更直接的描述(參閱亞6:4)。

 宗教方面,他們捨棄了上主,拜邪神木偶 (4:12-14),更按自己的幻想製造偶像,還向偶

像祭獻,把天主拋諸九霄雲外(13:1-6)。司祭們更荒唐,他們一心渴望人民犯罪,因為,他們能從中取利(4:8)。他們忘掉了天主的法律,更成了瞎眼的領路人,引領以民走上歪路(4:4-11)。

 「讓我們認識上主」(3) 認識不是指一般的理性的認知活動,而是希伯來人用以描

述人與他的創造主之間的密切關係所用的詞語(參閱2:16-22)。不過,在本節的下半節,卻用了與豐產有關的詞語(秋雨、春雨),描寫天主對以民的慈愛。

 「厄弗辣因……猶大,我還能為你做甚麼?」 (4) 是上主對祂假想的以民自言自語

的回應,以神諭的格式表達。這種反問的方式,表達上主在自己要拯救的意願,和自己的公義之間的掙扎,是歐瑟亞思想的特色。但是下半節卻揭露了以色列人的虛偽和他們對上主的不理解。

 「打擊了你們……殺戮了你們」(5) 上主對以民這些過失的懲罰是嚴厲的,祂的判

決猶如光一般的光芒四射,與以民「如同清晨的浮雲」的仁愛,形成一個強烈的對比。  「我喜歡的是仁愛,而不是祭獻……」(6)這是對上主過去一直接受祭獻的解釋。其實主

要的問題是:內心的虔敬的和仁愛,遠勝於外表的行為。以色列的失敗是他們不能從過去的作為,得到教訓,他們只重視外在的禮儀而不能真心服從天主的誡命。歐瑟亞先知在此所講的,並不表示上主不接受或不喜歡祭獻,他在此特別強調的是以民真心真意地與天主建立親密的關係,以這種真誠的愛所奉獻的祭獻,必蒙上主悅納。

訊息

面對政治經濟的動盪,以民把天主的誡命忘得一乾二淨,他們忽視對近人的關心和愛懷, ~2~ 常年期第十主日(YA)

只以欺詐的手段壓迫弱小者。今日,香港也面對相似的境況:政權的轉移、經濟亦陷入低迷狀態、樓市大幅度下降……,面對這困境,身為基督徒的我們,有沒有切實地履行仁愛,關心周遭兄弟姊妹的需要?我們有沒有以不公義的手段壓榨員工的工資而自肥?工作或服務時,我們有沒有偷工減料,對待我們的顧客不忠信?

《駝鈴牧心》常年期第十主日

釋義

大馬士革路上,復活的主的顯現(宗9:3-8),開啟了保祿信德的眼睛,使保祿打開了信德的寶匣 ── 信德是人獲得救贖的鑰匙:人可憑藉對耶穌的信仰,毫無區別地分沾天主的救恩(羅3:22)。為保祿來說,這是一個多麼偉大的奧秘!他多麼渴望所有人都能分享這喜訊。

然而,面對著仍未能張開信德的眼睛,仍被囚在法律權下(迦3:23)的猶太同胞,保祿可以怎樣幫助他們了解和接受這喜訊呢?他援引了猶太人所熟悉的、所景仰的、所引以為傲的亞巴郎為例證(路3:8),來為他們闡述「因信成義」這端偉大的道理。

保祿指出當亞巴郎被天主稱為義人時,他仍未接受割損(羅4:9-10;創 15:6;17:9-14),換言之,亞巴郎被稱為義,並不因他行了割損,而是因為他相信了上主。更重要的是,亞巴郎的信德不像清晨的浮雲和朝露,也不像夜間才綻開的曇花,轉瞬即逝;他的信德是堅定不移,恆久不變的。保祿甚至說亞巴郎是在絕望中懷著希望而信。的確,當天主應許亞巴郎的後裔要多如晨星時,他仍未有子嗣(創15:2-5);當天主立亞巴郎為萬民之父時,他的妻子撒辣還沒有為他生孩子(創l6:1,17:1-5);當天主告訴亞巴郎,他將會有自己的親生子時,他已是個百歲老人,他的妻子撒辣也過了生育年齡(創 17:15-19),天主的許諾似乎只是虛幻不實,無法實現的空話而已。但亞巴郎對天主的話卻深信不疑。這位老年得子的亞巴郎更全心全意地回應了天主的召叫:把自己的獨生子獻給上主(創 22:1-14)。可見,亞巴郎是矢志不移地信賴上主,相信祂自會照料,相信祂是既許必踐,又能踐所許的天主。

正因為亞巴郎的信德,天主再次祝福他,許諾了他的後裔要多如天上晨星,海裏沙粒。不單如此,天主更應許了萬民要因亞巴郎和他的後裔而蒙受祝福(創 22:15-18)。由於亞巴郎的信德,天主將「成義」的恩賜,白白地分賜與萬世萬代的亞巴郎的後裔 ── 能懷有與亞巴

常年期第十主日(YA) ~3~

郎同樣信仰的人,就是亞巴郎的後裔(羅 4:11-12)。

亞巴郎信了天主能使他這個百歲老人和不有的妻子有子嗣,上主因他的信德稱他為義;作為亞巴郎後裔的我們,要信甚麼才能成義?保祿已清楚告訴了我們,我們要相信主耶穌曾為了我們的罪過而被交付了,被埋葬了,又從死者中復活了(羅 4:23-25)。

生活實踐

當我們願意接受入門聖事,願意開口宣認對主的信仰時,我們已初步成為亞巴郎的後裔,天主所祝福的人。然而,信仰不是止步於入門聖事的禮儀,也不光指我們能朗朗上口地背誦信經或口中念念有詞地呼號著天主的名字。信仰要求我們打從心底裏信賴和依恃天主。

信賴天主不是空洞而無法觸摸的,它是有蹟可尋,與生活結合一起的。正如仔祿所言:沒有行為的信德是死的(雅2:14-24;迦5:6;格前13:2)。一如亞巴耶,他的信德活現在他的生活中:他深信上主自有袖的旨意和計劃,因此,他全心全意聽從了上主,甘願獻上自己的獨生子。那麼,我們又該如何表達自己的信德?

當我們生活順遂,事事稱心,平安健康時,我們是否相信這一切是來自天主自白的恩賜?我們會否樂意力行仁愛,與別人分享白自得來的恩澤呢?當我們窮途潦倒,頭頭碰著黑,體弱多病時,我們是否能向天主說:縱然無花果樹不發芽,葡萄樹不結實,橄欖樹一無所產,麥田不出產食糧,羊棧內沒有羊,牛欄中沒有牛,我仍然喜樂於上主,歡欣於我的救主天主,深信天主是我們唯一的保障和助佑?當我們行差踏錯,得罪了天,得罪了人的時候,我們是否相信耶穌曾為了我們的罪過而死在十字架上,祂現在坐在天父右邊,作我們的護慰者(若-2:1)?我們會否相信天主會如浪子的父親一般,張著手等待我們回頭(路 15:11-32;羅5:6-10)?

無論環境順逆,疾病健康,天主必許我們堅定不移地信、望、愛;更把信德、望德和愛德化作我們生活的動力,讓我們的生活能成為光榮牠的工具。

~4~ 常年期第十主日(YA)

《清泉掬水》耶穌摒棄傳統召叫罪人 ,愛德行動撈祭獻

內容

耶穌打破了當時的傳統觀念,親自接觸當時被指為賣國賊的稅吏,收為門徒。訓示世人力行仁愛尤勝祭獻。

下上文

上文述說了耶穌治好癱子,帶出了罪的赦免。下文與法利塞人因禁食問題發生衝突,指出他們的守舊與無信德;繼而說明信德是獲救的條件;最後更復活了雅依洛的女兒。而召叫瑪實則安插在兩個奇蹟之間,揭示了耶穌能赦罪、召叫罪人、更能復活死人。聖史細緻地刻劃了他這福音的主旨:耶穌默西亞 ── 是真天主子。

釋義

 「瑪竇」(9) 稅吏,傳統上是本福音的作者或資料的來源。他謙遜而又坦然地在自己

的名字上面加上「稅吏」二字(10:3)。他為了感激耶穌的召叫,設筵款待了耶穌,也請了他自己以前的同僚及朋友陪客,而引發了法利塞人批評耶穌。由那時起,聖史不但是本福音的記述者,更是親眼目睹耶穌生平的見證人。

 「稅關」(9) 稅關大概是一間房子或是一張桌子。在那裏徵收來往商人的稅。當時耶

穌沿著海迸走,看見瑪竇就對他說:「跟隨我!」瑪竇便隨即起來跟隨了耶穌。相信瑪竇對耶穌已有一定的印象,縱然沒有見過面,也必聽過祂所行的奇蹟,所以瑪竇對耶穌並不陌生。這樣的描述,也為叫我們隨時作好準備,捨棄一切,立時回應主的召叫。

 「稅吏」(10,11) 舊約時代的末期(厄上4:13, 20;7:24),在巴力斯坦已有徵收人口稅。

在羅馬統治後,稅吏便成了有組織的機構,專為羅馬人徵收賦稅,納入羅馬帝國的國庫。而這批稅吏是可以從中取利,中飽私囊。可見當時的猶太人對這批甘受外邦人驅使,殘民自肥的稅吏,恨之入骨。但是,在這些稅吏中,有不少已接受了若翰和耶穌的宣講而悔改,回頭是岸(21:32;路3:12)。

常年期第十主日(YA) ~5~

 「罪人」(10,11) 罪,為以色列人來說,非但觸犯了自然法律,更是一種違反西乃盟

約,失信於天主的行為。在當時的社會觀念上,最大的不正義和不道德是做稅吏和娼妓。「稅吏和罪人」是福音中的一個專有名詞(11:19;谷2:15-16;路5:30;7:34; 15:1),當中的「罪人」多數指娼妓(21:31-32;參閱路7:37;路19:1-9)。「稅吏和罪人」代表了所有的罪人。

 「法利塞人看見了」(11) 因為稅吏是背叛同胞和欺壓天主子民的罪人,基於民族和宗

教思想的關係,法利塞人和經師們,一定不會與他們同席。其實,法律並沒有禁止與罪人同席,只不過是經師們重視禮儀上的潔淨,矯枉過正地制定了煩瑣的規例來約束人,因而忽略了法律的內涵(23:25-26)。由於他們對耶穌存有介心,故只詢問了耶穌的門徒與罪人同席之事。洞察人心的主耶穌,聽後立即糾正了他們對法律的錯誤觀念,並用了他們熟悉的格言向他們說:醫生的職責是治理病人;同樣,耶穌來是為救罪人。這是說人一方面需要憐憫罪人,也同時要承認自己也是罪人,需要耶穌的療治(若8:1 -11)。世界上沒有「無需悔改的義人」(參閱路 15:7耶穌諷刺性的說話)。

 「我喜歡仁愛勝週祭猷」(13) 是取自歐瑟亞先知書6:6,意謂為愛德行善比祭獻更為

重要。因為天主喜歡人內心的真誠和仁慈,這比純為外表行為更優勝。耶穌直言法利塞人與經師們對法律不必要的執拗(參閱23:23),故以希伯來語風的說法來諷刺他們,希望他們反省自己是否真的沒有病,真的不需要醫生。

訊息

瑪竇被召安排於赦罪奇蹟之後和爭論禁食問題之前,是要後人清楚看到赦罪的意義,是需要人發自內心的回應。聖史只記述耶穌向他說:「跟隨我!」其實,他已深深體會到耶穌在治好癱子的過程中,已向他說:「瑪竇,放心跟隨我,你的罪赦了。」假若我們也能領悟懺悔聖事的意義,而我們內心也潔淨,必會聽到耶穌對我們說:「孩子,放心跟隨我,你的罪赦了。」 林思川《台北思高》仁愛勝於祭獻 福音:瑪九9-13

常年期甲年的福音選讀

根據教會禮儀年的安排,四旬期和復活期將常年期分隔成兩部分。在聖神降臨節之後是 ~6~ 常年期第十主日(YA)

常年期的第二部分,但由於教會先慶祝天主聖三節和基督聖體聖血節,因此由本主日開始,我們才正式在感恩禮中繼續按照常年期的安排,順序誦讀、聆聽瑪竇福音。今日的福音選自瑪九9-13,內容可分為兩部分:耶穌召叫稅吏瑪竇和耶穌與法利賽人爭辯。

一、召叫稅吏瑪竇

歷史背景

根據瑪九1我們得知,今天的福音故事發生在耶穌「自己的城」,也就是葛法翁城。在耶穌的時代,葛法翁城正是分封候黑落德安提帕所治理的加裡肋亞地區的邊境,因此設有稅關,管理由此進出之旅客與貨物。在這裡工作的稅吏負責收取稅金,由於他們常常利用職務欺詐,並且因工作關係必需和外邦人來往,因此被猶太人普遍地視為是罪人。

聖召的急迫性

耶穌行路經過稅關,碰到一位名叫瑪竇的稅吏,耶穌完全不顧及他的身份而召叫他跟隨自己,瑪竇也就立刻離開稅關跟隨了耶穌。瑪竇的反應令人想起加裡肋亞的四位漁夫(西滿伯多祿、安德肋、雅各伯、若望)蒙召的故事。他們面對耶穌的召叫時,也立刻撇下漁船和漁網跟隨了耶穌(瑪四18-22)。由此可知,今天的個福音是一個典型的召叫故事,表達人們面對耶穌的召叫時應有的態度。耶穌召叫時,並不計較人的身份地位,也不要求人先改過或成為可愛的人;但是,祂的召叫是絕對的、急迫的,蒙召者必須立即答覆,不可有任何遲延(參閱:瑪八19-22)。

瑪竇或是肋未?

三部對觀福音都記載了這個耶穌召叫稅吏的故事。馬爾谷和路加福音中的稅吏叫做肋未,瑪竇福音故事中的主人翁名字則叫做瑪竇,大概是因為福音作者願意把這位稅吏視為是宗徒之一的瑪竇(瑪十3)。

二、耶穌和法利賽人的爭辯

社會文化背景

福音的第二部份是一個宴會的場合,大概是瑪竇蒙召之後宴請耶穌以及它的同僚友好, 常年期第十主日(YA) ~7~

和他一起歡慶新生。耶穌和稅吏以及罪人們同食共飲的行為,違反猶太傳統的倫理社交規範,因此立刻引發了法利賽人嚴厲的批評。對當時的猶太教而言,所謂罪人就是違犯梅瑟法律,而應被逐出猶太社會團體的人。任何一個虔誠的猶太人,都盡力避免和不遵守祖傳法律的人來往。瑪竇福音第九章按著順序指出經師(瑪九3)、法利賽人(瑪九11)和若翰洗者的門徒(瑪九14),就是負責監控管理社會生活,使一切都按著法律規定運行的猶太權威的代表。 法利賽人的錯誤

耶穌和罪人同桌飲食的情形,雖然表達出祂的仁慈和憐憫罪人的心;但在上述的社會文化背景中,祂也就必然的因為「同稅吏和罪人一起進食」,而招致法利賽人的指摘。面對他們的批評,耶穌用一句諺語答覆說:「不是健康的人需要醫生,而是有病的人。」在這裡所謂健康的人,明顯的便是指虔誠守法的法利賽人。耶穌並非指摘他們的「健康」,耶穌稱他們為「義人」,應該是認真的,並非諷刺他們。法利賽人真的是認識天主,按著天主的法律生活的人。耶穌對法利賽人的批判,在於祂所引用的歐瑟亞先知書的話:「我喜歡仁愛勝過祭獻」(歐六

6)。這句話是瞭解耶穌和法利賽人的爭辯的關鍵:法利賽人的確從天主接受了的義德;但是這個來自天主的恩寵,應該使他們同情、憐憫和幫助罪人。可是法利賽人不但沒有如此善用天主的恩寵,反而據以自傲、自命清高,並進而批評判斷他人,甚至辱罵憐憫、寬恕罪人的耶穌。

耶穌的行動就是天主的行動

一個能夠「共同進食」的團體,就是一個完全共融的團體。耶穌和罪人與稅吏同食共飲,表示祂把這些人接納入和天主共融的團體中。祂的行動就是天主自己的行動:天主尋找那些等待、依靠祂的人,接納一切除祂以外別無援助的人。耶穌邀請人到他跟前來,這個邀請原是開放給一切人的(參閱:瑪十一28;二二1- 10),但首先是罪人。耶穌在稅吏家中參與宴席,是一個充滿象徵意義的行動,明確的表達出祂主動和罪人以及遭受輕視的人接近。面對法利賽人的批評,耶穌表現出自己超越於一切猶太權威之上。祂被天主派遣來就是為了接近並「醫治」罪人,祂以具體的行動表達出,天主對人的要求是仁慈憐憫:「憐憫人的人是有福的,因為他們要受憐憫」(瑪五7)。

~8~ 常年期第十主日(YA)

蔡惠民《天國驛站》大師眼中的兒子

大師和三個母親聚在一起聊天,她們分別談到自己的兒子。第一位母親說:「我的兒子比其他兒子來得身手靈巧。」第二個母親說:「我的兒子唱起歌來無人能及。」第三個靦腆地說:「我的兒子平凡得很,沒有甚麼值得誇耀的天賦。」不久,三個母親各自提著一個沉重的水桶回到村子裡,準備做飯招待大師,三個兒子都跑出來迎接母親。第一個兒子連翻了好幾個筋斗,贏得大家的喝采。第二個兒子唱出美妙的歌聲,餘音繞樑,三日不絕。只見第三個兒子默默地跑到母親跟前,替她把那桶水提回家。三個母親問大師:「你覺得我們的兒子怎麼樣?」大師回答:「妳們的兒子?我只看到一個兒子而已。」

有人說:「自大和自卑是一對攣生的兄弟。」意思是自大的表現可能是為遮掩內心的自卑,自卑的表現可能是自大反面的流露。因為,無論過於高估或低估自己,皆源於不認識自己。

在信仰的歷程上,真正認識自己,是明白天主眼中的我。有時,我們會覺得自己與天主的關係蠻不錯,皆因每星期都參與彌撒,甚至熱心服務教會。對於團體或他人的急需,從不猶疑作出幫助或犧牲;對於修和聖事,必按時領受,但動機是出於滿全責任抑或內心推動,則不得而知。

不過,當自己有心無力,屢戰屢敗的時候,我們便會自暴自棄,不再存任何理想或希望,因為自己與世俗一樣,都是天下烏鴉一樣黑。基督信仰的教導是善的,但對信徒聖潔的要求,卻令自己感到高不可攀,寧願自我流放於黑暗中。然而,這種自滿或自棄,是天主眼中的我,抑或是自我的價值投射?

「你們的師傅為什麼同稅吏和罪人一起用膳呢?」法利塞人向門徒提出的問題,充份反映他們將自己的價值判斷投射到天主身上。他們著重表現,著眼得失,以為人的價值在於法律文字的滿全。因此,這種自滿的思維,很容易視法律為一切的依歸,藉著指出他人的「缺」,突顯自己的「滿」。更甚者,有意無意間取代天主的位置,以法律的判官自居。

針對這種自滿的態度,保祿在羅馬人書指出,使人成義的並不不是遵守法律,而是相信天主在基督身上所彰顯的仁愛。這份仁愛是白白的,無條件的,難怪與法利塞人的償報思維格格不入。相對於法利塞人,稅吏和罪人較容易放下自己的自卑,因為他們起碼意識自己的

常年期第十主日(YA) ~9~

無能為力,懂得在失敗中尋求幫助,在恩遇中知恩報愛。所以,耶穌的一句話:「我要的是仁愛而不是祭獻。」清楚指出,在天主的眼中,我們的分別不在於得失成敗。因為我們的背叛,根本不能動搖祂的忠信;我們的守約,也是出於祂的提攜與護守。如果我們堅持表現決定一切,我們還是天主眼中的兒子嗎?

曾經看過一段文字,記載一位神父退休後,不幸中風,行動不便,起居飲食都需要人照顧,修會長上特意委派一位修士照顧他。不過,由於神父言語不清,每次修士都只聽到他說:「我……我……想…… 你……」修士努力希望知道神父想要什麼,唯有反問他:「是否想散步?想休息?想去洗手間?」但每次神父都搖頭,修士失望地唯有按自己的估計服待神父。終於,有一天,修士興奮地發現,原來神父要說:「我想愛你!」不知修士看神父跟我們看天主是否有幾多分相似?

吳智勳《和平綸音》心靈的治療

耶穌的來臨宣告天國臨近了,瑪竇福音有系統地表示耶穌以言語(山中聖訓:5-7章)及行動(十個奇蹟:8-9章)顯示天國在祂身上展開了。今日的福音夾雜在十個奇蹟的中間,表面上沒有奇蹟發生,事實上它包含了罪人心靈的治療,也是天國來臨的表現。故事好像平平無奇,其實隱含了無名的震撼。

故事是一個稅吏的皈依。羅馬人不直接向被統治的人收稅,他們把收稅權賣給稅吏,後者把一定的稅收交給羅馬人,自己卻向同胞巧取豪奪。因此,他們不但被法利塞人視為罪人,更普遍地為猶太老百姓憎恨,認為是羅馬人的幫凶,民族的敗類。這些人也知道自己不受歡迎,只能物以類聚的在社交上與其他稅吏在一起,有些更變本加厲壓榨同胞以示報復,做成稅吏有扭曲的心理,生存在一怪異的時空中。

瑪竇就是這樣的一個稅吏,馬爾谷福音稱他為肋未,很可能肋未是他的原名,他也可能是奉獻於聖殿服務的肋未的子孫,瑪竇大概是他皈依後的名字,該名字就有「天主賞賜」的意思。如果瑪竇福音的作者就是這人的話,他一定很願意讓人知道,他原是一個神憎鬼厭的怪物,具有受創傷的心靈,但天主的恩賜治療了他。他可能聽過耶穌這個轟動整個加里肋亞的人物,但他的身份使他不敢接近耶穌,他可能曾在遠處目睹過耶穌的丰采,但做夢也不敢想與這位神聖的師傅談話。有一天,他又如常的做他早已麻木了的骯髒工作,他察覺耶穌向

~10~ 常年期第十主日(YA)

他走來,他心跳加速,不知耶穌將會怎樣教訓他或甚至詛咒他一頓。可是這位師傅站在他面前,注視著他,一字一句的向他說:「跟隨我吧!」這句話震撼了他的心靈,他有點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這位神聖的師傅竟然叫一個臭名遠播的稅吏,一個連自己也討厭自己的罪人加入祂的團體!天主的恩寵加上無名的激動,使他覺今是而昨非,重拾自己的尊嚴,覺得沒有甚麼值得留戀,毅然站起來,不帶走任何東西,瀟灑的跟耶穌去了。他從肋未變成瑪竇,天主的恩寵改造了一個新人。

這位皈依的稅吏,以筵席款待耶穌,慶祝他的新生,也邀請他唯一的社交圈子──稅吏和罪人──來分享他的喜樂;自然希望他們像他一樣,得到耶穌的治療。地點極有可能是他的家,因為很難想像一位正當的猶太人會讓那麼多「不潔的」稅吏和罪人進他的家裡。採取隔離政策的法利塞人終於提出質問:「你們的師傅為什麼同稅吏和罪人一起用膳呢?」耶穌用兩句語重心長的話,及用一句先知的話夾在中間回答他們。

第一句是:「健康的人不需要醫生,有病的人才需要」。這本來就是常識,但為猶太人疾病與罪常拉上關係;罪好像疾病一樣容易傳染,故應與罪人隔離,疾病也能是罪惡的結果。醫生有責任治療病人,但也要病人接受自己有病的事實,願意接受治療。耶穌引用歐瑟亞先知的話:「我喜歡仁愛勝過祭獻」(歐6:6),指出愛的關係比聖殿的祭獻更獲天主的歡心。這是明顯的向法利塞人招手,表示天主的意思。跟著的一句清楚表明耶穌來臨的目的:「我不是來召喚義人,而是來召喚罪人」。天父派遣耶穌這位醫生來,是為治療人因罪而做成的創傷,只要人承認自己是個有需要的病人,耶穌必然治好他;祂已經治好了瑪竇,祂正等待法利塞人接受治療。

人最大的毛病就是自我欣賞的滿足,覺得不需要天主。時代與環境使瑪竇深深感覺自己的不足,耶穌便主動的走到他面前治療他。今日的時代與環境充斥著世俗主義和物質主義,使人有「此間樂,不思蜀」的幸福感覺,罪惡意識幾乎不存在,天主的需要也甚模糊。讓我們祈求耶穌這位醫生,以恩寵充滿我們,治療我們自滿的疾病。

閻德龍《道亦有道》他就起來跟隨了耶穌

不論在街市或超級市場選購貨品的時候,很多香港人都會很認真選購。他們會循著貨架上排列整齊的貨品,由上層「揀」至下層、由右邊「揀」至左邊,直把所有貨品都端視過,

常年期第十主日(YA) ~11~

一輪比較後,便心滿意足的拿著貨品付款。被「揀」的貨品如果有生命,它們大概會感到自豪罷,因為它們是特別被挑選的。這好比福音中的法利塞人、經師和其他以色列人一樣,他們認為他們是天主特別揀選的民族,只有他們才有資格成為選民,而稅吏與其他罪人是不堪當被揀選的。因此,法利塞人與經師無法明白被稱為默西亞的耶穌為何做出種種出人意表的舉動。他們問耶穌的門徒:「你們的老師為甚麼同稅吏和罪人一起進食呢?」(瑪9:11)

法利塞人和經師的質問,正好讓我們反省一下:我們有甚麼地方比其他人更聖善,因而堪當接受天主的恩寵?我們作了甚麼,值得天主欣賞並揀選我們成為祂的子女?答案只有一個:不論我們怎樣不堪當,天主卻無條件的愛了我們;我們全都是罪人,但天主卻召選成為祂的子女。如果我們明白這原因,我們應更加珍惜天主對我們召選的恩寵。

「耶穌看見一個人在稅關那裡坐著,名叫瑪竇,對他說:『跟隨我!』他就起來跟隨了耶穌。」(瑪9:9)面對主耶穌的邀請,瑪竇作出了回應,他由「坐」改為「站起來」、接著「跟隨」了耶穌。在這簡單的描寫中,蘊含很深的意思:一個願意跟隨基督的人,在回應過程中,他離開舊有的環境、舊有的生活態度,作一個新的選擇。「起來」代表人願意棄絕以往的生活方式,皈依天主,全心信賴祂,切切實實跟隨祂。

耶穌說:「不是你們揀選了我,而是我揀選了你們……」(若15:16),我們都被天主所揀選,接受同一個洗禮,成為天主的子女。每個主日,我們回聖堂參與彌撒,這行動表達了我們願意以耶穌基督為主。但在生活中,我們可有瑪竇那份捨棄的心,不再做稅吏,捨棄所擁有的一切──物質、金錢、名譽、地位、享受……,站起來,重新抉擇、徹底跟隨基督?

面對法利塞人和經師的質問,耶穌引用古經「我喜歡仁愛勝過祭獻」(歐6:6)作出回應。當時的以色列人只著重外表的行為,卻沒有發自真心的按天主教導生活。他們沒有透過對人的關愛表達對天主的信賴,於是歐瑟亞先知不斷提醒他們:只履行了天主的法律並不是天主所喜悅,因為他們應同時間在生活中行愛德,才能流露真誠的仁愛。

這訊息也提醒我們遵守十誡、教會四規、天天祈禱、每主日參與彌撒不過是作為基督徒的基本動作,如果這些基本功沒有打動我們的心,讓我們與家人、同事、朋友、週遭的人相處時,表達天主在我們心內那份愛的話,這也只不過是一份祭獻,當中缺乏了上主所喜悅的仁愛。

~12~ 常年期第十主日(YA)

讓今日的聖言提醒我們:召選出於天主的恩賜,而非來自我們的功德,我們應常懷感恩的心,多謝天主的揀選。讓我們「起來」:悔改、皈依、信賴、履行仁愛善功,以回應上主厚加於我們的召選的恩典!

薛恩博《輔神》我喜歡仁愛!

股市裡每日交易的畫面,總是在傳媒上反覆地出現——「觀望者」和經紀人,唾沫四濺地講著電話,喋喋不休地喊個沒完,凡事都圍繞著股價、贏利和賠損。在猶太人肋未,也就是瑪竇,把守的稅關裡,大概還不至於忙得這麼昏頭。那稅關離葛法翁很近,座落在從遠東通往地中海區域的貿易大道上。

耶穌途經這裡,祂的眼光落在瑪竇身上。為甚麼是瑪竇,而不是別人,或者每一個人呢?我們不得而知,因為那是耶穌作為至高無上者所享有的自由。毋庸置疑,瑪竇的生命從那一刻起,完全改變了。凡在生命中感受過天主召叫的人,都能懂得這種轉變。天主並非總是「高高在上」,凌駕於錯綜複雜的地球,俯瞰「匍匐在地」的我們。在我們生命中的某些時刻,天主會靠近我們,對我來說就是祂親自看著我,近距離地看著我,在我商場的交易裡,在我每天雜亂無章的生活中,祂直截了當地向我說:跟隨我!

對瑪竇而言,這是他生命中決定性的一刻。簡而言之,這意味著離開他的稅關,去跟隨耶穌。而寫下這段經歷的不是別人,正是宗徒本人,後來成為聖史的瑪竇。沒有人比他自己更清楚,與耶穌相遇在他生命中所帶來的巨變。

宗教人士們沒有在他身上立即看到任何變化。所以他們對耶穌把這個稅吏請回家,還為他和他的朋友們設宴款待一事相當不滿(這並非完全出乎意料)。在當時,同桌共餐是彼此接納和表達友誼最有力的記號。「你們的老師怎麼會跟壞人一起坐席呢?」法利塞人盡其所能地度體面和虔誠的生活,也因此他們經常奉獻昂貴的祭品,放棄優渥的物質享受。在每天的生活裡,有各式各樣的稅收、五花八門的政治,要恪守天主的規誡的確很難,即使在今天也不例外。正因為如此,我們不難瞭解,為甚麼耶穌的行為讓法利塞人看得義忿填膺。

耶穌的答覆扼要簡明,但卻要求聽者全然轉換他們的思考方式:有病的人才需要醫生。凡像瑪竇這樣維生的人,即使他賺到很多錢,靈魂卻呈現病態。耶穌要他知道,在金錢上慾壑難填之外,還有另一種生活。度文雅體面的生活固然好,事實上,非常的好,但不應該因

常年期第十主日(YA) ~13~

此鄙夷他人。

耶穌喜歡的是仁愛,而不是傲慢。不管我們活得多麼令人尊重,要是沒有天主的仁慈、沒有他人的關愛,我們如何活下去呢?

《聖神修院》向天主開放

公教報 第3198期 2005年6月5日

福音中提到耶穌召叫聖史瑪竇的經過。耶穌只是以一句「跟隨我吧!」來對瑪竇作出邀請,然而,瑪竇的反應,就是立即起來跟隨了耶穌。瑪竇是一名稅吏,在馬爾谷福音中稱他為肋未,大概可能肋未是他皈依前的名字。稅吏的工作就是替羅馬人向百姓徵收賦稅;由於他們可以中飽私囊;所以,在當時的環境,稅吏普遍地被一般的老百姓標籤為「罪人」及「不受歡迎的人物」。

不過,一個從事這類工作及不受歡迎的人,卻被耶穌所注視,而且更被祂所召叫而成為祂的宗徒。表面看來,只是耶穌對瑪竇的一個簡單的邀請,而隨後就是瑪竇的一份回應。但是,一個自知自己是神憎鬼厭的人物,當聽到這位轟動整個加里肋亞的耶穌,對他召叫的時候,令他不得不立即放下一切,瀟灑地起來跟隨了耶穌,並能重拾自己的人性尊嚴,抬起頭來,明認自己是罪人、是患病的,需要天主的寬恕,需要醫生的治療;最後他放下一切,與耶穌一起生活,這個改變真是奇妙,真的為天主來說,沒有甚麼在祂面前是不可能的。

這番的記載,雖只是輕輕的一句說話及一個行動。但是,已經看到聖言對人改變的威力,能夠以一句說話來改變整個人的生命及生活。其實,瑪竇能夠接受耶穌的說話,可能是因為他知道自己所幹的是甚麼工作,他厭倦過著這些潦倒的生活,他不想繼續以這種舊有的方式活著,期待著其他人幫助他脫離這個境況。這時又剛巧遇上耶穌,而促使他爽快地起來回應及跟隨這位「喜歡仁愛勝過祭獻」的主耶穌。的確,人面對著天主最大的弊病,莫過於就是忽視需要天主的幫助,甚至乎是對自己過於自滿,自以為完美,而不覺得自己處於貧乏之中,極需要天主恩寵的幫助,才能找到生命和意義。

讓我們看看現今人的生活,往往是太壓迫,被工作所充塞著整個人,很多時沒有空餘的時間留給自己,反省生命的目的、工作的意義、自己與家人和朋友間的關係,不用問把時間留給天主,這為他們是「太奢侈」了;久而久之,生命的質素下降,關係疏離,失去人生目

~14~ 常年期第十主日(YA)

的,在茫茫人海中迷失;卻以為這般的生活是正確的,人這樣生活是正常的,像那些未察覺要悔改的稅吏般,只滿於物慾的追求,看不到生命有更深的意義,最後只有在表面上浮沉。

然而,耶穌引用先知的一句話「喜歡仁愛勝過祭獻」(歐六6),打動了稅吏瑪竇的心,開啟他的明悟,天主喜愛罪人的悔改,甚於喜愛千萬的祭獻;更不是因為人在聖殿中所作的祭獻,而獲得天主的歡心,而是仁愛和行動的關懷。在第二篇讀經中,聖保祿宗徒在羅馬人書指出,亞巴郎在絕望的境況中,仍懷有希望,滿懷信心地祈求天主,最終獲得天主的垂允;因此,亞巴郎的成義,乃是藉著他對天主有一份堅定不移的信德,而不是藉法律而成義。

所以,瑪竇和亞巴郎均能成為我們的模範,並不是因為他們作過些甚麼偉大的事跡,而是憑著對那位忠信、守約和仁愛的天主的信賴,深信天主不計較人過往的一切;就是這份包容和寬恕,使沉淪者的心改變,生命重拾希望。

所以,讓我們學習瑪竇的榜樣,時時對天主有所開放,並且隨時準備接受聖言到我們的心中,讓聖言改變我們的思、言及行為,使我們能夠有如他和亞巴郎一樣,在生活中真誠悔改,不斷跟隨基督、轉向天主,為祂慈愛寬仁的見證人。

祈禱:天主,求穽教導我們在每一天的生活中,能夠力行仁愛及彼此關懷,並且以堅定不移的信心,將每天的生活都一一奉獻給穽,因主耶穌基督之名,求穽俯聽我們的祈禱。亞孟。

張隆順《主日福音分享》常年期第十主日

壹、福音主題禱詞

主!請讓我相信人善良之一面以及讚美、鼓勵、祈禱之力量。

貳、福音內容

今天在瑪竇福音中,耶穌召叫瑪竇。稅吏瑪竇雖是遭人唾棄的罪人,應受懲罰,但天主卻不忍心罰他,卻願他回頭改過,歸依天主,脫離稅吏的犯罪生活,改作吾主耶穌的宗徒;因為吾主耶穌所立的教會,不僅是義人所組成的,而且連罪人,只要他們改過自新,也是教會的組成份子,耶穌同樣接受他們,不究既往,就如主耶穌在今天的福音上所說的:「我不是

常年期第十主日(YA) ~15~

來召義人,而是來召罪人。」因為罪人就如病人一樣,生病不是人的正常生活,是因感染細菌而產生的身體違和,他需要藥物治療,以便恢復健康,使人度正常生活。同樣地,人犯罪也不是人的正常生活,,是因為誘惑的蒙蔽而誤入歧途,他需要他人的勸化,改過自新,度人的正常生活。誠如在今天的福音上主耶穌所說:「不是健康的人需要醫生,而是有病的人。」耶穌在召叫稅吏瑪竇這件事上,願使法利塞人和所有人都知道,在每個人的內心,連在罪人心裡都潛伏著一股向善的活力,以供人適時發揮。一個罪人悔改後,為彌補他過去的錯失,會把那股向善的潛力,發揮到最高的程度,對人所產生良好效果,遠超過他犯罪時對人所加的損害,以瑪竇為例,當他在葛法翁作稅吏時,受他損害的人,總不出葛法翁一地;但當他蒙召為宗徒後,為宣揚基督福音,他的足跡遍及以色列,數以萬計的人因他的教誨而歸信了救主耶穌。他所記載的基督福音,更流傳到普世各國教會,讓世世代代的人受益無窮。最後他還為主殉道,以補償其罪。

參、福音註釋

1. 「跟隨我」耶穌的話對瑪竇是十分重要。耶穌的恩寵一到他的心中,立刻變化了他,他也

立即「起來」「捨棄一切」跟隨了耶穌(路5:28)。

2. 「我喜歡仁愛勝過祭獻」他喜歡人內心的真誠和仁慈勝過純外表行為,縱然這些外表是按

法律的一字一句行的。

肆、生活見證

1. 有一位潘姊妹在四維基信團分享時提到自己的車子不見了,求聖安東尼後就找到了,可見

虔誠的祈禱會感動聖人的心。

2. 有一位蔡姊妹曾為他染上不良習慣之兒子祈求,經過十八年,她的兒子終於回頭而改掉那

些不良習慣,真感謝主。

3. 保祿曾迫害過教會弟兄,結果被主召叫後,回頭改過,成為熱心傳揚福音之外邦人之宗徒,

歸化無數之非猶太人認識相信跟隨耶穌。

~16~ 常年期第十主日(YA)

伍、生活指引

1. 相信祈禱的力量,因為當我們看到惡人或罪人時,不可批評,反而要以基督之心情為他們

祈禱,比如蘇俄共產制度之解體,中國共產黨黨員之變好。

2. 相信人有善良的本性,當我們看到別人之惡時,也要看別人之善,藉著讚美和鼓勵其善,

使惡人變成善人。

徐錦堯《主日八分半》失望而不絕望

讀經一: ( 歐 6:3-6) :天主喜歡仁愛勝過祭獻

讀經二: ( 羅 4:18-25) :亞巴郎為信德之父

福 音: ( 瑪 9:9-13) :瑪竇被召為徒

中國文化: 知其不可而為之。 天生德於予,桓魋其如予何?

那時候,耶穌看見一個名叫瑪竇的人坐在稅關上,就對他說:「跟隨我吧!」他就來跟隨了耶穌。耶穌在屋裡用膳時,有許多稅吏和罪人也來同耶穌和他的門徒一起用膳。法利塞人看見了,就對他的門徒說:「你們的師傅為甚麼同稅吏和罪人一起用膳呢?」耶穌聽見了,就說:「健康的人不需要醫生,有病的人才需要。你們去研究一下 『 我要的是仁愛而不是祭獻 』 是甚麼意思;我來,不是召喚義人,而是要召喚罪人。」 ( 瑪 9:9-13)

稅吏是為征服者羅馬人向猶太人收稅的人,在猶太人眼中,這些稅吏是羅馬人的「走狗」。當耶穌向瑪竇說:「跟隨我!」的時候,這「召叫」就是我們的信仰。

我們的信仰,基本上是召叫和回應。天主召叫人,每一個人和所有人,不分種族、階級和職業。我們有時會說:「信甚麼也一樣,因為所有宗教都不過是教人為善,或給我們心靈寄托,或者是給我們求神問卜、祈福免禍的機會吧了。」

天主教當然也教人為善,可以成為我們心靈的寄托,可以藉向上主祈禱而獲得垂允。但這些都不是天主教信仰的核心。天主教最核心的,是召叫和回應。「跟隨我吧!」這就是天主教。

常年期第十主日(YA) ~17~

天主教以天主為中心。我們的生命,自信主以後,已經不再屬於我們自己,我們是屬於天主的,並要成為天主要我們成為的那一個。我們深深知道,天主為我們的生命已有一個計劃、一套計劃。他不斷地召叫,我不斷地回應。我要向天主開放,我要好像小撒慕爾那樣說:「主!你的僕人在這裡,請你說話吧!」這才是天主教。

天主召叫所有人,甚至包括罪人;沒有人被排斥在天主的愛顧和關懷之外,每一個人都不用自卑和害怕。耶穌說,他不是來召喚義人,是來召喚罪人。正因為我們有罪,正因為我們有不妥善的地方,所以我們更加需要響應天主的召叫。如果天主愛了我,我就要愛我自己;如果天主肯定我,我便沒有理由不去肯定我自己。因為天主比我大。

既然天主召叫我,我就要回應天主。無論我覺得自己是怎麼樣,也要對天主滿懷信心。滿懷信心就是保祿宗徒在羅馬人書第 4 章所說的亞巴郎的特質。

羅馬書這樣說:亞巴郎在絕望中仍懷著希望而信了,因此便成了「萬民之父」。天主曾向他預許:你的後裔要像天上的星、地上的沙那麼多。他雖然年近百歲,明知道自己的身體已經衰老,撒辣亦已經超過了生育的年齡,但他的信心卻沒有衰弱,對於天主的許諾,總沒有因不信而懷疑,反而堅信不移。他清楚知道,天主所應許的,天主必能實踐。因此,天主就以此算為他的正義。 (參考羅 4:18-25 )

亞巴郎的一生,是信仰的一生、希望的一生。當他年青時,天主召叫他,向他說:「你去,去我指定的地方。離開你的故鄉,離開你熟悉的環境,離開給你有安全感的地方,讓我成為你的安全感,讓我成為你的一切,讓我成為你的依靠。」亞巴郎便起身,去天主要他去的地方。

他沒有子女,但他相信天主的話:「你的後代,將會像天上的星星,地上的沙粒那麼多。」他不知道怎樣才可以滿全這個許諾,但是他相信這許諾必要實現。不久,他獲得了一個兒子、一個獨生子,依撒格。但更大的考驗來了,天主要他把依撒格祭獻給他。

他感到很困擾。有一齣電影描寫他聽到這吩咐後,十分憤怒。他去到帳幕門口的一塊大石前,用力地搥向那塊大石。他完全不明白為甚麼這個天主、這個曾經許諾過,說他的後代要如地上的沙、天上的星那麼多的天主,竟然要他獨生子的死亡。但他到了第二天,還是完全順服地,按照天主的話去做了。他在絕望中仍然懷著希望而相信。

~18~ 常年期第十主日(YA)

我們要響應天主的召叫,就要好像亞巴郎一樣,在希望中滿懷信心。即使在絕望的時候,仍然懷著希望而相信。因為我們清楚知道以下的真理:「 如果天主關了一扇門,他一定會為我們開一個窗 。」

孔子不是基督徒,但許多人都知道他有一種「 知其不可而為之 」的勇氣和毅力。人們迫害他,他亦只是淡淡的說:「 天生德於予,桓魋其如予何? 」(上天賦予我這種品德,桓魋能把我怎麼樣呢?)他有的,是對國家、民族,和對自己的信心、寄望和抱負。

我們相信,給了亞巴郎信心和希望的天主,也同樣給了孔子面對人生挑戰的勇氣和力量。 《梵蒂崗電台》常年期第十主日

本主日的禮儀選取的福音段落中揭示了耶穌的一個典型特徵。福音中講的是瑪竇被召為徒,是一段出人意料的情節,耶穌顯示了他超人的慈愛。今天我們習慣了耶穌的這個特性,但在那個時代並非如此,法利塞人更不能理解。

耶穌走過,看見一個名叫瑪竇的人坐在稅關上。他是個稅吏,是個被輕視的人,因為依戀金錢,也因為為羅馬政權效勞。稅吏被當時的人被視為罪人,受人們輕視。他們富有,守規矩的人卻疏遠他們。

耶穌看見他,卻立刻同他打招呼,並且同他建立起會是一種持久的關係,因為耶穌對他說:「跟隨我!」耶穌讓瑪竇成了他的一個門徒。

瑪竇聽到耶穌以權威性的口吻對他說的這句話,也肯定看到耶穌這道穿入他內心的目光,他感到有一股力量在推動著他接納這句話。於是,他起來跟隨了耶穌。

瑪竇的被召同西滿和安德肋、雅各伯和若望的很相似:耶穌行走時,看見了這些人,說:「來跟從我!」他們立刻跟隨了他(見瑪4:18-22)。但是,瑪竇的情況不同,他是個稅吏,是個罪人。為此,耶穌的這個召叫引起了法利塞人的非議。

這個議論在接下去的情節中更加嚴重。同瑪竇的接觸成了耶穌同許多其他稅吏和罪人接觸的機會。法利塞人本來也可以想:「瑪竇同使他墮落的環境已經拉開了距離,這對他是件好事。現在對他重要的是真正離開他的環境,不再接觸他過去的同事。」但是耶穌恰好相反:他抓住瑪竇被召選的機會,好同許多其他的稅吏建立起關係。法利塞人視稅吏為罪人,並非

常年期第十主日(YA) ~19~

沒有道理,因為一個依戀金錢並為外國政權效勞的人不能被看作是正派的人。

為此,法利塞人問耶穌的門徒:「你們的老師為什麼同稅吏和罪人一起進食呢?」同人一起進食意味著同他們建立起一種相當密切的關係,這種關係不是簡單的一句話的交換,而是一種延續的接觸。這種關係也意味著有兄弟友愛之情。

對當時的猶太人來說,禁止同被視為不正直的人或被輕視的人進食是很重要的。聖經上就對進食作了非常詳細的規定。這些規定形成了一道障礙,因為禁止同不遵守天主的法律和不尊重對潔淨和不潔食物的戒律的人進食。同稅吏和罪人一起進食就如與他們同流合污。

耶穌卻沒有那種遠離有罪的人使自己保持潔淨這樣的偏見。他聽見法利塞人對他的門徒說的話,便回答說:「不是健康的人需要醫生,而是有病的人。」耶穌的潔淨不是一種與罪惡一刀兩斷的潔淨,而是一種有傳染力的潔淨。這是個絕妙的事實。一般而論,疾病才有傳染力,但在我們提到的耶穌與稅吏進食的情況中恰好相反:有傳染力的是潔淨,它具有強烈的征服力。耶穌將他自己比作醫生,治療病人,願意把病治好。

他又說:「你們去研究一下:『我喜歡仁愛勝過祭獻』是什麼意思。我不是來召義人,而是來召罪人。」耶穌此處說的祭獻是指為敬禮天主所行的殺牲祭祀禮儀,並不是基督信仰中的祭獻。耶穌表示,天主喜歡傳播仁愛,不喜歡著重儀式上的宗教,這種宗教以服從天主為出發點,所關心的是遵守許多宗教儀式,但得到的結果卻是造成分裂、不和及排斥他人。

「我喜歡仁愛勝過祭獻」,耶穌此處引述了歐瑟亞先知的一句話,我們在本主日的第一篇讀經中也會讀到。在這段經文中,天主藉先知的口說:「我喜歡仁愛勝過祭獻,喜歡人認識天主勝過全燔祭。」天主批評一個膚淺的,形式化的宗教。他說:「你們的仁愛有如早晨的浮雲,有如易於消逝的朝露。」這是個不能使人獲得整個生命的宗教,是個膚淺的,外表光亮的宗教,沒有深層價值。

一個儀式化的宗教不能令天主滿意:天主喜歡仁愛勝過祭獻,喜歡人認識他,即與他有真正的親密關係,勝過全燔祭。全燔祭,被宰殺的牲畜是不屬於人的事物。一生中順從天主比奉獻全燔祭,即外表的祭獻更加十分重要。

歐瑟亞先知的段落和福音的段落前後呼應,但是我們還是能留意到它們在看待真正宗教的方式上有所區別。在歐瑟亞書中,天主要求愛、忠心、與他的親密關係。耶穌則談了對稅

~20~ 常年期第十主日(YA)

吏和罪人的仁愛,即對受輕視、被排斥的人的仁愛。

耶穌素來將愛的兩個誡命緊密地聯繫一起:愛天主和愛近人。他讓我們瞭解,如果我們不傳播天主的仁愛,我們同天主的關係就不是真實的。天主充滿仁愛,他願意我們不僅被動地,為自己接納他的仁愛,也要積極地,即在有需要的人、受輕視和遭排斥的人身上行愛德。不同天主一起去愛,就不可能真的愛天主。換句話說,我們該當在心中接納天主的愛,並同天主一起愛他讓我們相遇的所有的人。

行仁愛,敬重天主,我們便順應了天主對我們的渴望,他願意我們同他有親密、深厚、專注的關係,而不是一種表面化的宗教關係。

這個教導對我們也永遠適合。只做「守規矩」的教友還不夠,我們還應該常充滿慷慨仁慈的愛。我們該當讓整個的生命受來自天主的愛的感召,只有這樣,我們才是真正的基督徒。

當然,宗教禮儀肯定對走上這個方向有很大的助益。說不必行基督宗教禮儀,只為他人服務就夠了,是迷惑人的話。說它迷惑人,因為,尤其在瀰散聖事中我們同耶穌仁慈的心接觸,受從他而來的慈愛電流的感應,使我們也能行愛德。因此,我們望瀰散的方式不該是走形式,而該以嚴肅、真實、認真的態度對待。我們去望瀰散不僅為自己接受天主的慈悲,也為了能把天主的慈悲傳給別人,有能力接納有需要的人,被輕視和遭排斥的人。

第二篇讀經沒有講仁慈,而講了信德。這篇經文上提起亞巴郎卓越的信德:「他雖然快一百歲,明知自己的身體已經衰老,撒辣的胎也已絕孕;但他的信心卻沒有衰弱。」亞巴郎相信天主的絕妙諾言:那就是他的後裔繁多,如天上的星辰,如海邊的沙粒。

亞巴郎的信德使他有能力完全順從天主。我們也應邀將我們的生命建在信德之上,信德是實際有效地行愛德的條件。愛德實際上是建在信德的基礎上,建在經由耶穌基督與天主的信德關係上。基督的心充滿慈愛,誰在信德中接受他,本身也就受到這種愛的感應,便有能力度一個慷慨和仁慈的積極生活。

今天我們求天主加固我們對基督聖心在信德上的歸屬,好能也加固我們對他人在慷慨和仁慈的愛德上的努力。

常年期第十主日(YA) ~21~

容偉松:站起來,跟隨了祂

公教報 第3198期 2005年6月5日

上個世紀,大約六十年代至七十年代之間,不少兄弟教會的信友們,熱中於在繁囂鬧市,通衢大道,展開傳教工作。他們身上,披上一件類似古代士兵,胸前和背後都掛著「勇」字的戰衣。所不同的,他們在衣服上胸前和背面,都嵌上西瓜般斗大的「罪」字。他們穿著的服裝,使途人側目,他們以半強迫性的手法,強拉路過的途人,進入他們在戲院內或大廈內的「佈道會」。由於他們過激的行動,使到途人爭相走避。可能因為他們拖拖拉拉手法,不太受人歡迎,以致後來漸漸煙滅了。我很欣賞他們的傳道熱忱,但卻不認同他們的傳道手法。

聖經中,幾乎每一頁都記載了我們通稱為罪的事實。舊約所表達這類惡行的術語很多,並且假借人與人的關係來說明:缺失、不公平、叛逆、不義等。猶太主義又加上「債務」的字眼,這個字眼,在新約裡,也被普遍採用。

在舊約的一切記述裡面,人類的歷史以墮落開端。雖然「罪」字並沒有清楚說明。而為了解罪的形式,應該以此為開端。原祖父母的罪,基本上表現出來的是一種逆命的行為,一種屬於故意違背天主命令的對抗行動(創三3)。罪惡在於對天主愛情的拒絕,只有人願意再愛的時候,才會把罪消除而獲得恕宥。

新約揭示了這位降生成人,為救贖人類的罪惡而降生的是天主的獨生子。所以不必驚奇,罪惡在新約中所佔的比重,並不比舊約輕。

在對觀福音中,我們常常看到耶穌和罪人同餐共桌。祂是為了罪人,而不是為了義人而降生的(谷二17)。耶穌也借用「債」的術語,來祈求罪的赦免(瑪六12)。新約特別要求人聆聽耶穌的教訓,處處顯示天主的仁慈,就如浪子或者慈父的比喻(路十五11……)。

耶穌時代,稅吏和罪人幾乎是同義詞。因為當時以色列是受到羅馬的統治,稅吏向自己同胞徵稅,而雙手奉獻給羅馬人的手中,是被視為出賣國家民族的罪人。同時他們也歛財作弊,所以猶太人恨之入骨。瑪竇是一個平凡的人,他所做的工作,是受人憎恨的稅吏,是為羅馬征服者做事的。那一日,瑪竇坐在關卡上,耶穌走過,就邀請瑪竇跟隨祂。這個人二話不說,就起身跟隨了耶穌。這個簡單的描寫,「坐」、「起來」,含有很深的意義。「起來」是代表瑪竇願意放棄一切舊有的生活,跟隨耶穌。我們可有瑪竇那份決心,站起來,再次皈依,

~22~ 常年期第十主日(YA)

常年期第十主日(YA)23~ 徹底跟隨基督的勇氣嗎? ~

常年期第十主日

歐 6:3-6

羅 4:18-25

瑪 9:9-13

《荒漠燃荊》力行仁愛勝祭獻,認識天主勝播祀

內容

以色列子民不忠信於天主,沒有在生活上履行仁愛,他們所舉行的祭獻和宗教禮儀,都只是一些虛有其表的儀式,欠缺內心的皈依和愛。因此,天主藉歐瑟亞先知向以民講出祂的心聲:我喜歡仁愛勝過祭獻,喜歡人認識我勝過全燔祭。

上下文

上文5:8-13,上主對以民提出指責和懲罰的預告:指責厄弗辣因(即北國以色列)與敘利亞聯盟攻打猶大,指責猶大投靠亞述。5:14-15是以獅子獵食的意象,描寫以民的苦難。6:1-2是虛擬天主假想以民國破家亡之後,要回頭投靠祂的打算,用以民自言自語的形式表達的。下文6:7-11,先知指責以民拜邪神的罪惡。

釋義

 歐瑟亞先知是北國以色列人,在他執行先知任務期間(公元前七五零至七三零年),南北

兩國的政治動盪不安,危如累卵。

 當時,強大的亞述正不斷擴張勢力,吞併其他國家,對鄰近地區的國家構成很大的威脅。

以色列為求自保,與敘利亞聯盟,欲阻止亞述的侵略,兩國還邀請南國猶大加盟,但遭拒絕。於是,他們便合力攻打猶大。猶大只好投靠亞述,猶大的求助正中亞述的下懷,自然很樂意助猶大一臂之力。於是,亞述先打敗了敘利亞,再於公元前七二一年,佔領了以色列。猶大亦受制於亞述。

常年期第十主日(YA) ~1~

 政治的不安,使以民的經濟和宗教生活陷入混亂的局面。經濟方面,由於戰火連年,人

民生活在沒有明天的情況下,他們為求自肥而妄顧天主的誡命,手裏拿著欺詐的天秤欺騙他人(歐 12:8;參閱申25:13-16)。他們毫不誠實,沒有仁愛(4:2)。為了利益,他們極力壓迫窮苦無助的人。關於這點,與歐瑟亞同期的亞毛斯先知有更直接的描述(參閱亞6:4)。

 宗教方面,他們捨棄了上主,拜邪神木偶 (4:12-14),更按自己的幻想製造偶像,還向偶

像祭獻,把天主拋諸九霄雲外(13:1-6)。司祭們更荒唐,他們一心渴望人民犯罪,因為,他們能從中取利(4:8)。他們忘掉了天主的法律,更成了瞎眼的領路人,引領以民走上歪路(4:4-11)。

 「讓我們認識上主」(3) 認識不是指一般的理性的認知活動,而是希伯來人用以描

述人與他的創造主之間的密切關係所用的詞語(參閱2:16-22)。不過,在本節的下半節,卻用了與豐產有關的詞語(秋雨、春雨),描寫天主對以民的慈愛。

 「厄弗辣因……猶大,我還能為你做甚麼?」 (4) 是上主對祂假想的以民自言自語

的回應,以神諭的格式表達。這種反問的方式,表達上主在自己要拯救的意願,和自己的公義之間的掙扎,是歐瑟亞思想的特色。但是下半節卻揭露了以色列人的虛偽和他們對上主的不理解。

 「打擊了你們……殺戮了你們」(5) 上主對以民這些過失的懲罰是嚴厲的,祂的判

決猶如光一般的光芒四射,與以民「如同清晨的浮雲」的仁愛,形成一個強烈的對比。  「我喜歡的是仁愛,而不是祭獻……」(6)這是對上主過去一直接受祭獻的解釋。其實主

要的問題是:內心的虔敬的和仁愛,遠勝於外表的行為。以色列的失敗是他們不能從過去的作為,得到教訓,他們只重視外在的禮儀而不能真心服從天主的誡命。歐瑟亞先知在此所講的,並不表示上主不接受或不喜歡祭獻,他在此特別強調的是以民真心真意地與天主建立親密的關係,以這種真誠的愛所奉獻的祭獻,必蒙上主悅納。

訊息

面對政治經濟的動盪,以民把天主的誡命忘得一乾二淨,他們忽視對近人的關心和愛懷, ~2~ 常年期第十主日(YA)

只以欺詐的手段壓迫弱小者。今日,香港也面對相似的境況:政權的轉移、經濟亦陷入低迷狀態、樓市大幅度下降……,面對這困境,身為基督徒的我們,有沒有切實地履行仁愛,關心周遭兄弟姊妹的需要?我們有沒有以不公義的手段壓榨員工的工資而自肥?工作或服務時,我們有沒有偷工減料,對待我們的顧客不忠信?

《駝鈴牧心》常年期第十主日

釋義

大馬士革路上,復活的主的顯現(宗9:3-8),開啟了保祿信德的眼睛,使保祿打開了信德的寶匣 ── 信德是人獲得救贖的鑰匙:人可憑藉對耶穌的信仰,毫無區別地分沾天主的救恩(羅3:22)。為保祿來說,這是一個多麼偉大的奧秘!他多麼渴望所有人都能分享這喜訊。

然而,面對著仍未能張開信德的眼睛,仍被囚在法律權下(迦3:23)的猶太同胞,保祿可以怎樣幫助他們了解和接受這喜訊呢?他援引了猶太人所熟悉的、所景仰的、所引以為傲的亞巴郎為例證(路3:8),來為他們闡述「因信成義」這端偉大的道理。

保祿指出當亞巴郎被天主稱為義人時,他仍未接受割損(羅4:9-10;創 15:6;17:9-14),換言之,亞巴郎被稱為義,並不因他行了割損,而是因為他相信了上主。更重要的是,亞巴郎的信德不像清晨的浮雲和朝露,也不像夜間才綻開的曇花,轉瞬即逝;他的信德是堅定不移,恆久不變的。保祿甚至說亞巴郎是在絕望中懷著希望而信。的確,當天主應許亞巴郎的後裔要多如晨星時,他仍未有子嗣(創15:2-5);當天主立亞巴郎為萬民之父時,他的妻子撒辣還沒有為他生孩子(創l6:1,17:1-5);當天主告訴亞巴郎,他將會有自己的親生子時,他已是個百歲老人,他的妻子撒辣也過了生育年齡(創 17:15-19),天主的許諾似乎只是虛幻不實,無法實現的空話而已。但亞巴郎對天主的話卻深信不疑。這位老年得子的亞巴郎更全心全意地回應了天主的召叫:把自己的獨生子獻給上主(創 22:1-14)。可見,亞巴郎是矢志不移地信賴上主,相信祂自會照料,相信祂是既許必踐,又能踐所許的天主。

正因為亞巴郎的信德,天主再次祝福他,許諾了他的後裔要多如天上晨星,海裏沙粒。不單如此,天主更應許了萬民要因亞巴郎和他的後裔而蒙受祝福(創 22:15-18)。由於亞巴郎的信德,天主將「成義」的恩賜,白白地分賜與萬世萬代的亞巴郎的後裔 ── 能懷有與亞巴

常年期第十主日(YA) ~3~

郎同樣信仰的人,就是亞巴郎的後裔(羅 4:11-12)。

亞巴郎信了天主能使他這個百歲老人和不有的妻子有子嗣,上主因他的信德稱他為義;作為亞巴郎後裔的我們,要信甚麼才能成義?保祿已清楚告訴了我們,我們要相信主耶穌曾為了我們的罪過而被交付了,被埋葬了,又從死者中復活了(羅 4:23-25)。

生活實踐

當我們願意接受入門聖事,願意開口宣認對主的信仰時,我們已初步成為亞巴郎的後裔,天主所祝福的人。然而,信仰不是止步於入門聖事的禮儀,也不光指我們能朗朗上口地背誦信經或口中念念有詞地呼號著天主的名字。信仰要求我們打從心底裏信賴和依恃天主。

信賴天主不是空洞而無法觸摸的,它是有蹟可尋,與生活結合一起的。正如仔祿所言:沒有行為的信德是死的(雅2:14-24;迦5:6;格前13:2)。一如亞巴耶,他的信德活現在他的生活中:他深信上主自有袖的旨意和計劃,因此,他全心全意聽從了上主,甘願獻上自己的獨生子。那麼,我們又該如何表達自己的信德?

當我們生活順遂,事事稱心,平安健康時,我們是否相信這一切是來自天主自白的恩賜?我們會否樂意力行仁愛,與別人分享白自得來的恩澤呢?當我們窮途潦倒,頭頭碰著黑,體弱多病時,我們是否能向天主說:縱然無花果樹不發芽,葡萄樹不結實,橄欖樹一無所產,麥田不出產食糧,羊棧內沒有羊,牛欄中沒有牛,我仍然喜樂於上主,歡欣於我的救主天主,深信天主是我們唯一的保障和助佑?當我們行差踏錯,得罪了天,得罪了人的時候,我們是否相信耶穌曾為了我們的罪過而死在十字架上,祂現在坐在天父右邊,作我們的護慰者(若-2:1)?我們會否相信天主會如浪子的父親一般,張著手等待我們回頭(路 15:11-32;羅5:6-10)?

無論環境順逆,疾病健康,天主必許我們堅定不移地信、望、愛;更把信德、望德和愛德化作我們生活的動力,讓我們的生活能成為光榮牠的工具。

~4~ 常年期第十主日(YA)

《清泉掬水》耶穌摒棄傳統召叫罪人 ,愛德行動撈祭獻

內容

耶穌打破了當時的傳統觀念,親自接觸當時被指為賣國賊的稅吏,收為門徒。訓示世人力行仁愛尤勝祭獻。

下上文

上文述說了耶穌治好癱子,帶出了罪的赦免。下文與法利塞人因禁食問題發生衝突,指出他們的守舊與無信德;繼而說明信德是獲救的條件;最後更復活了雅依洛的女兒。而召叫瑪實則安插在兩個奇蹟之間,揭示了耶穌能赦罪、召叫罪人、更能復活死人。聖史細緻地刻劃了他這福音的主旨:耶穌默西亞 ── 是真天主子。

釋義

 「瑪竇」(9) 稅吏,傳統上是本福音的作者或資料的來源。他謙遜而又坦然地在自己

的名字上面加上「稅吏」二字(10:3)。他為了感激耶穌的召叫,設筵款待了耶穌,也請了他自己以前的同僚及朋友陪客,而引發了法利塞人批評耶穌。由那時起,聖史不但是本福音的記述者,更是親眼目睹耶穌生平的見證人。

 「稅關」(9) 稅關大概是一間房子或是一張桌子。在那裏徵收來往商人的稅。當時耶

穌沿著海迸走,看見瑪竇就對他說:「跟隨我!」瑪竇便隨即起來跟隨了耶穌。相信瑪竇對耶穌已有一定的印象,縱然沒有見過面,也必聽過祂所行的奇蹟,所以瑪竇對耶穌並不陌生。這樣的描述,也為叫我們隨時作好準備,捨棄一切,立時回應主的召叫。

 「稅吏」(10,11) 舊約時代的末期(厄上4:13, 20;7:24),在巴力斯坦已有徵收人口稅。

在羅馬統治後,稅吏便成了有組織的機構,專為羅馬人徵收賦稅,納入羅馬帝國的國庫。而這批稅吏是可以從中取利,中飽私囊。可見當時的猶太人對這批甘受外邦人驅使,殘民自肥的稅吏,恨之入骨。但是,在這些稅吏中,有不少已接受了若翰和耶穌的宣講而悔改,回頭是岸(21:32;路3:12)。

常年期第十主日(YA) ~5~

 「罪人」(10,11) 罪,為以色列人來說,非但觸犯了自然法律,更是一種違反西乃盟

約,失信於天主的行為。在當時的社會觀念上,最大的不正義和不道德是做稅吏和娼妓。「稅吏和罪人」是福音中的一個專有名詞(11:19;谷2:15-16;路5:30;7:34; 15:1),當中的「罪人」多數指娼妓(21:31-32;參閱路7:37;路19:1-9)。「稅吏和罪人」代表了所有的罪人。

 「法利塞人看見了」(11) 因為稅吏是背叛同胞和欺壓天主子民的罪人,基於民族和宗

教思想的關係,法利塞人和經師們,一定不會與他們同席。其實,法律並沒有禁止與罪人同席,只不過是經師們重視禮儀上的潔淨,矯枉過正地制定了煩瑣的規例來約束人,因而忽略了法律的內涵(23:25-26)。由於他們對耶穌存有介心,故只詢問了耶穌的門徒與罪人同席之事。洞察人心的主耶穌,聽後立即糾正了他們對法律的錯誤觀念,並用了他們熟悉的格言向他們說:醫生的職責是治理病人;同樣,耶穌來是為救罪人。這是說人一方面需要憐憫罪人,也同時要承認自己也是罪人,需要耶穌的療治(若8:1 -11)。世界上沒有「無需悔改的義人」(參閱路 15:7耶穌諷刺性的說話)。

 「我喜歡仁愛勝週祭猷」(13) 是取自歐瑟亞先知書6:6,意謂為愛德行善比祭獻更為

重要。因為天主喜歡人內心的真誠和仁慈,這比純為外表行為更優勝。耶穌直言法利塞人與經師們對法律不必要的執拗(參閱23:23),故以希伯來語風的說法來諷刺他們,希望他們反省自己是否真的沒有病,真的不需要醫生。

訊息

瑪竇被召安排於赦罪奇蹟之後和爭論禁食問題之前,是要後人清楚看到赦罪的意義,是需要人發自內心的回應。聖史只記述耶穌向他說:「跟隨我!」其實,他已深深體會到耶穌在治好癱子的過程中,已向他說:「瑪竇,放心跟隨我,你的罪赦了。」假若我們也能領悟懺悔聖事的意義,而我們內心也潔淨,必會聽到耶穌對我們說:「孩子,放心跟隨我,你的罪赦了。」 林思川《台北思高》仁愛勝於祭獻 福音:瑪九9-13

常年期甲年的福音選讀

根據教會禮儀年的安排,四旬期和復活期將常年期分隔成兩部分。在聖神降臨節之後是 ~6~ 常年期第十主日(YA)

常年期的第二部分,但由於教會先慶祝天主聖三節和基督聖體聖血節,因此由本主日開始,我們才正式在感恩禮中繼續按照常年期的安排,順序誦讀、聆聽瑪竇福音。今日的福音選自瑪九9-13,內容可分為兩部分:耶穌召叫稅吏瑪竇和耶穌與法利賽人爭辯。

一、召叫稅吏瑪竇

歷史背景

根據瑪九1我們得知,今天的福音故事發生在耶穌「自己的城」,也就是葛法翁城。在耶穌的時代,葛法翁城正是分封候黑落德安提帕所治理的加裡肋亞地區的邊境,因此設有稅關,管理由此進出之旅客與貨物。在這裡工作的稅吏負責收取稅金,由於他們常常利用職務欺詐,並且因工作關係必需和外邦人來往,因此被猶太人普遍地視為是罪人。

聖召的急迫性

耶穌行路經過稅關,碰到一位名叫瑪竇的稅吏,耶穌完全不顧及他的身份而召叫他跟隨自己,瑪竇也就立刻離開稅關跟隨了耶穌。瑪竇的反應令人想起加裡肋亞的四位漁夫(西滿伯多祿、安德肋、雅各伯、若望)蒙召的故事。他們面對耶穌的召叫時,也立刻撇下漁船和漁網跟隨了耶穌(瑪四18-22)。由此可知,今天的個福音是一個典型的召叫故事,表達人們面對耶穌的召叫時應有的態度。耶穌召叫時,並不計較人的身份地位,也不要求人先改過或成為可愛的人;但是,祂的召叫是絕對的、急迫的,蒙召者必須立即答覆,不可有任何遲延(參閱:瑪八19-22)。

瑪竇或是肋未?

三部對觀福音都記載了這個耶穌召叫稅吏的故事。馬爾谷和路加福音中的稅吏叫做肋未,瑪竇福音故事中的主人翁名字則叫做瑪竇,大概是因為福音作者願意把這位稅吏視為是宗徒之一的瑪竇(瑪十3)。

二、耶穌和法利賽人的爭辯

社會文化背景

福音的第二部份是一個宴會的場合,大概是瑪竇蒙召之後宴請耶穌以及它的同僚友好, 常年期第十主日(YA) ~7~

和他一起歡慶新生。耶穌和稅吏以及罪人們同食共飲的行為,違反猶太傳統的倫理社交規範,因此立刻引發了法利賽人嚴厲的批評。對當時的猶太教而言,所謂罪人就是違犯梅瑟法律,而應被逐出猶太社會團體的人。任何一個虔誠的猶太人,都盡力避免和不遵守祖傳法律的人來往。瑪竇福音第九章按著順序指出經師(瑪九3)、法利賽人(瑪九11)和若翰洗者的門徒(瑪九14),就是負責監控管理社會生活,使一切都按著法律規定運行的猶太權威的代表。 法利賽人的錯誤

耶穌和罪人同桌飲食的情形,雖然表達出祂的仁慈和憐憫罪人的心;但在上述的社會文化背景中,祂也就必然的因為「同稅吏和罪人一起進食」,而招致法利賽人的指摘。面對他們的批評,耶穌用一句諺語答覆說:「不是健康的人需要醫生,而是有病的人。」在這裡所謂健康的人,明顯的便是指虔誠守法的法利賽人。耶穌並非指摘他們的「健康」,耶穌稱他們為「義人」,應該是認真的,並非諷刺他們。法利賽人真的是認識天主,按著天主的法律生活的人。耶穌對法利賽人的批判,在於祂所引用的歐瑟亞先知書的話:「我喜歡仁愛勝過祭獻」(歐六

6)。這句話是瞭解耶穌和法利賽人的爭辯的關鍵:法利賽人的確從天主接受了的義德;但是這個來自天主的恩寵,應該使他們同情、憐憫和幫助罪人。可是法利賽人不但沒有如此善用天主的恩寵,反而據以自傲、自命清高,並進而批評判斷他人,甚至辱罵憐憫、寬恕罪人的耶穌。

耶穌的行動就是天主的行動

一個能夠「共同進食」的團體,就是一個完全共融的團體。耶穌和罪人與稅吏同食共飲,表示祂把這些人接納入和天主共融的團體中。祂的行動就是天主自己的行動:天主尋找那些等待、依靠祂的人,接納一切除祂以外別無援助的人。耶穌邀請人到他跟前來,這個邀請原是開放給一切人的(參閱:瑪十一28;二二1- 10),但首先是罪人。耶穌在稅吏家中參與宴席,是一個充滿象徵意義的行動,明確的表達出祂主動和罪人以及遭受輕視的人接近。面對法利賽人的批評,耶穌表現出自己超越於一切猶太權威之上。祂被天主派遣來就是為了接近並「醫治」罪人,祂以具體的行動表達出,天主對人的要求是仁慈憐憫:「憐憫人的人是有福的,因為他們要受憐憫」(瑪五7)。

~8~ 常年期第十主日(YA)

蔡惠民《天國驛站》大師眼中的兒子

大師和三個母親聚在一起聊天,她們分別談到自己的兒子。第一位母親說:「我的兒子比其他兒子來得身手靈巧。」第二個母親說:「我的兒子唱起歌來無人能及。」第三個靦腆地說:「我的兒子平凡得很,沒有甚麼值得誇耀的天賦。」不久,三個母親各自提著一個沉重的水桶回到村子裡,準備做飯招待大師,三個兒子都跑出來迎接母親。第一個兒子連翻了好幾個筋斗,贏得大家的喝采。第二個兒子唱出美妙的歌聲,餘音繞樑,三日不絕。只見第三個兒子默默地跑到母親跟前,替她把那桶水提回家。三個母親問大師:「你覺得我們的兒子怎麼樣?」大師回答:「妳們的兒子?我只看到一個兒子而已。」

有人說:「自大和自卑是一對攣生的兄弟。」意思是自大的表現可能是為遮掩內心的自卑,自卑的表現可能是自大反面的流露。因為,無論過於高估或低估自己,皆源於不認識自己。

在信仰的歷程上,真正認識自己,是明白天主眼中的我。有時,我們會覺得自己與天主的關係蠻不錯,皆因每星期都參與彌撒,甚至熱心服務教會。對於團體或他人的急需,從不猶疑作出幫助或犧牲;對於修和聖事,必按時領受,但動機是出於滿全責任抑或內心推動,則不得而知。

不過,當自己有心無力,屢戰屢敗的時候,我們便會自暴自棄,不再存任何理想或希望,因為自己與世俗一樣,都是天下烏鴉一樣黑。基督信仰的教導是善的,但對信徒聖潔的要求,卻令自己感到高不可攀,寧願自我流放於黑暗中。然而,這種自滿或自棄,是天主眼中的我,抑或是自我的價值投射?

「你們的師傅為什麼同稅吏和罪人一起用膳呢?」法利塞人向門徒提出的問題,充份反映他們將自己的價值判斷投射到天主身上。他們著重表現,著眼得失,以為人的價值在於法律文字的滿全。因此,這種自滿的思維,很容易視法律為一切的依歸,藉著指出他人的「缺」,突顯自己的「滿」。更甚者,有意無意間取代天主的位置,以法律的判官自居。

針對這種自滿的態度,保祿在羅馬人書指出,使人成義的並不不是遵守法律,而是相信天主在基督身上所彰顯的仁愛。這份仁愛是白白的,無條件的,難怪與法利塞人的償報思維格格不入。相對於法利塞人,稅吏和罪人較容易放下自己的自卑,因為他們起碼意識自己的

常年期第十主日(YA) ~9~

無能為力,懂得在失敗中尋求幫助,在恩遇中知恩報愛。所以,耶穌的一句話:「我要的是仁愛而不是祭獻。」清楚指出,在天主的眼中,我們的分別不在於得失成敗。因為我們的背叛,根本不能動搖祂的忠信;我們的守約,也是出於祂的提攜與護守。如果我們堅持表現決定一切,我們還是天主眼中的兒子嗎?

曾經看過一段文字,記載一位神父退休後,不幸中風,行動不便,起居飲食都需要人照顧,修會長上特意委派一位修士照顧他。不過,由於神父言語不清,每次修士都只聽到他說:「我……我……想…… 你……」修士努力希望知道神父想要什麼,唯有反問他:「是否想散步?想休息?想去洗手間?」但每次神父都搖頭,修士失望地唯有按自己的估計服待神父。終於,有一天,修士興奮地發現,原來神父要說:「我想愛你!」不知修士看神父跟我們看天主是否有幾多分相似?

吳智勳《和平綸音》心靈的治療

耶穌的來臨宣告天國臨近了,瑪竇福音有系統地表示耶穌以言語(山中聖訓:5-7章)及行動(十個奇蹟:8-9章)顯示天國在祂身上展開了。今日的福音夾雜在十個奇蹟的中間,表面上沒有奇蹟發生,事實上它包含了罪人心靈的治療,也是天國來臨的表現。故事好像平平無奇,其實隱含了無名的震撼。

故事是一個稅吏的皈依。羅馬人不直接向被統治的人收稅,他們把收稅權賣給稅吏,後者把一定的稅收交給羅馬人,自己卻向同胞巧取豪奪。因此,他們不但被法利塞人視為罪人,更普遍地為猶太老百姓憎恨,認為是羅馬人的幫凶,民族的敗類。這些人也知道自己不受歡迎,只能物以類聚的在社交上與其他稅吏在一起,有些更變本加厲壓榨同胞以示報復,做成稅吏有扭曲的心理,生存在一怪異的時空中。

瑪竇就是這樣的一個稅吏,馬爾谷福音稱他為肋未,很可能肋未是他的原名,他也可能是奉獻於聖殿服務的肋未的子孫,瑪竇大概是他皈依後的名字,該名字就有「天主賞賜」的意思。如果瑪竇福音的作者就是這人的話,他一定很願意讓人知道,他原是一個神憎鬼厭的怪物,具有受創傷的心靈,但天主的恩賜治療了他。他可能聽過耶穌這個轟動整個加里肋亞的人物,但他的身份使他不敢接近耶穌,他可能曾在遠處目睹過耶穌的丰采,但做夢也不敢想與這位神聖的師傅談話。有一天,他又如常的做他早已麻木了的骯髒工作,他察覺耶穌向

~10~ 常年期第十主日(YA)

他走來,他心跳加速,不知耶穌將會怎樣教訓他或甚至詛咒他一頓。可是這位師傅站在他面前,注視著他,一字一句的向他說:「跟隨我吧!」這句話震撼了他的心靈,他有點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這位神聖的師傅竟然叫一個臭名遠播的稅吏,一個連自己也討厭自己的罪人加入祂的團體!天主的恩寵加上無名的激動,使他覺今是而昨非,重拾自己的尊嚴,覺得沒有甚麼值得留戀,毅然站起來,不帶走任何東西,瀟灑的跟耶穌去了。他從肋未變成瑪竇,天主的恩寵改造了一個新人。

這位皈依的稅吏,以筵席款待耶穌,慶祝他的新生,也邀請他唯一的社交圈子──稅吏和罪人──來分享他的喜樂;自然希望他們像他一樣,得到耶穌的治療。地點極有可能是他的家,因為很難想像一位正當的猶太人會讓那麼多「不潔的」稅吏和罪人進他的家裡。採取隔離政策的法利塞人終於提出質問:「你們的師傅為什麼同稅吏和罪人一起用膳呢?」耶穌用兩句語重心長的話,及用一句先知的話夾在中間回答他們。

第一句是:「健康的人不需要醫生,有病的人才需要」。這本來就是常識,但為猶太人疾病與罪常拉上關係;罪好像疾病一樣容易傳染,故應與罪人隔離,疾病也能是罪惡的結果。醫生有責任治療病人,但也要病人接受自己有病的事實,願意接受治療。耶穌引用歐瑟亞先知的話:「我喜歡仁愛勝過祭獻」(歐6:6),指出愛的關係比聖殿的祭獻更獲天主的歡心。這是明顯的向法利塞人招手,表示天主的意思。跟著的一句清楚表明耶穌來臨的目的:「我不是來召喚義人,而是來召喚罪人」。天父派遣耶穌這位醫生來,是為治療人因罪而做成的創傷,只要人承認自己是個有需要的病人,耶穌必然治好他;祂已經治好了瑪竇,祂正等待法利塞人接受治療。

人最大的毛病就是自我欣賞的滿足,覺得不需要天主。時代與環境使瑪竇深深感覺自己的不足,耶穌便主動的走到他面前治療他。今日的時代與環境充斥著世俗主義和物質主義,使人有「此間樂,不思蜀」的幸福感覺,罪惡意識幾乎不存在,天主的需要也甚模糊。讓我們祈求耶穌這位醫生,以恩寵充滿我們,治療我們自滿的疾病。

閻德龍《道亦有道》他就起來跟隨了耶穌

不論在街市或超級市場選購貨品的時候,很多香港人都會很認真選購。他們會循著貨架上排列整齊的貨品,由上層「揀」至下層、由右邊「揀」至左邊,直把所有貨品都端視過,

常年期第十主日(YA) ~11~

一輪比較後,便心滿意足的拿著貨品付款。被「揀」的貨品如果有生命,它們大概會感到自豪罷,因為它們是特別被挑選的。這好比福音中的法利塞人、經師和其他以色列人一樣,他們認為他們是天主特別揀選的民族,只有他們才有資格成為選民,而稅吏與其他罪人是不堪當被揀選的。因此,法利塞人與經師無法明白被稱為默西亞的耶穌為何做出種種出人意表的舉動。他們問耶穌的門徒:「你們的老師為甚麼同稅吏和罪人一起進食呢?」(瑪9:11)

法利塞人和經師的質問,正好讓我們反省一下:我們有甚麼地方比其他人更聖善,因而堪當接受天主的恩寵?我們作了甚麼,值得天主欣賞並揀選我們成為祂的子女?答案只有一個:不論我們怎樣不堪當,天主卻無條件的愛了我們;我們全都是罪人,但天主卻召選成為祂的子女。如果我們明白這原因,我們應更加珍惜天主對我們召選的恩寵。

「耶穌看見一個人在稅關那裡坐著,名叫瑪竇,對他說:『跟隨我!』他就起來跟隨了耶穌。」(瑪9:9)面對主耶穌的邀請,瑪竇作出了回應,他由「坐」改為「站起來」、接著「跟隨」了耶穌。在這簡單的描寫中,蘊含很深的意思:一個願意跟隨基督的人,在回應過程中,他離開舊有的環境、舊有的生活態度,作一個新的選擇。「起來」代表人願意棄絕以往的生活方式,皈依天主,全心信賴祂,切切實實跟隨祂。

耶穌說:「不是你們揀選了我,而是我揀選了你們……」(若15:16),我們都被天主所揀選,接受同一個洗禮,成為天主的子女。每個主日,我們回聖堂參與彌撒,這行動表達了我們願意以耶穌基督為主。但在生活中,我們可有瑪竇那份捨棄的心,不再做稅吏,捨棄所擁有的一切──物質、金錢、名譽、地位、享受……,站起來,重新抉擇、徹底跟隨基督?

面對法利塞人和經師的質問,耶穌引用古經「我喜歡仁愛勝過祭獻」(歐6:6)作出回應。當時的以色列人只著重外表的行為,卻沒有發自真心的按天主教導生活。他們沒有透過對人的關愛表達對天主的信賴,於是歐瑟亞先知不斷提醒他們:只履行了天主的法律並不是天主所喜悅,因為他們應同時間在生活中行愛德,才能流露真誠的仁愛。

這訊息也提醒我們遵守十誡、教會四規、天天祈禱、每主日參與彌撒不過是作為基督徒的基本動作,如果這些基本功沒有打動我們的心,讓我們與家人、同事、朋友、週遭的人相處時,表達天主在我們心內那份愛的話,這也只不過是一份祭獻,當中缺乏了上主所喜悅的仁愛。

~12~ 常年期第十主日(YA)

讓今日的聖言提醒我們:召選出於天主的恩賜,而非來自我們的功德,我們應常懷感恩的心,多謝天主的揀選。讓我們「起來」:悔改、皈依、信賴、履行仁愛善功,以回應上主厚加於我們的召選的恩典!

薛恩博《輔神》我喜歡仁愛!

股市裡每日交易的畫面,總是在傳媒上反覆地出現——「觀望者」和經紀人,唾沫四濺地講著電話,喋喋不休地喊個沒完,凡事都圍繞著股價、贏利和賠損。在猶太人肋未,也就是瑪竇,把守的稅關裡,大概還不至於忙得這麼昏頭。那稅關離葛法翁很近,座落在從遠東通往地中海區域的貿易大道上。

耶穌途經這裡,祂的眼光落在瑪竇身上。為甚麼是瑪竇,而不是別人,或者每一個人呢?我們不得而知,因為那是耶穌作為至高無上者所享有的自由。毋庸置疑,瑪竇的生命從那一刻起,完全改變了。凡在生命中感受過天主召叫的人,都能懂得這種轉變。天主並非總是「高高在上」,凌駕於錯綜複雜的地球,俯瞰「匍匐在地」的我們。在我們生命中的某些時刻,天主會靠近我們,對我來說就是祂親自看著我,近距離地看著我,在我商場的交易裡,在我每天雜亂無章的生活中,祂直截了當地向我說:跟隨我!

對瑪竇而言,這是他生命中決定性的一刻。簡而言之,這意味著離開他的稅關,去跟隨耶穌。而寫下這段經歷的不是別人,正是宗徒本人,後來成為聖史的瑪竇。沒有人比他自己更清楚,與耶穌相遇在他生命中所帶來的巨變。

宗教人士們沒有在他身上立即看到任何變化。所以他們對耶穌把這個稅吏請回家,還為他和他的朋友們設宴款待一事相當不滿(這並非完全出乎意料)。在當時,同桌共餐是彼此接納和表達友誼最有力的記號。「你們的老師怎麼會跟壞人一起坐席呢?」法利塞人盡其所能地度體面和虔誠的生活,也因此他們經常奉獻昂貴的祭品,放棄優渥的物質享受。在每天的生活裡,有各式各樣的稅收、五花八門的政治,要恪守天主的規誡的確很難,即使在今天也不例外。正因為如此,我們不難瞭解,為甚麼耶穌的行為讓法利塞人看得義忿填膺。

耶穌的答覆扼要簡明,但卻要求聽者全然轉換他們的思考方式:有病的人才需要醫生。凡像瑪竇這樣維生的人,即使他賺到很多錢,靈魂卻呈現病態。耶穌要他知道,在金錢上慾壑難填之外,還有另一種生活。度文雅體面的生活固然好,事實上,非常的好,但不應該因

常年期第十主日(YA) ~13~

此鄙夷他人。

耶穌喜歡的是仁愛,而不是傲慢。不管我們活得多麼令人尊重,要是沒有天主的仁慈、沒有他人的關愛,我們如何活下去呢?

《聖神修院》向天主開放

公教報 第3198期 2005年6月5日

福音中提到耶穌召叫聖史瑪竇的經過。耶穌只是以一句「跟隨我吧!」來對瑪竇作出邀請,然而,瑪竇的反應,就是立即起來跟隨了耶穌。瑪竇是一名稅吏,在馬爾谷福音中稱他為肋未,大概可能肋未是他皈依前的名字。稅吏的工作就是替羅馬人向百姓徵收賦稅;由於他們可以中飽私囊;所以,在當時的環境,稅吏普遍地被一般的老百姓標籤為「罪人」及「不受歡迎的人物」。

不過,一個從事這類工作及不受歡迎的人,卻被耶穌所注視,而且更被祂所召叫而成為祂的宗徒。表面看來,只是耶穌對瑪竇的一個簡單的邀請,而隨後就是瑪竇的一份回應。但是,一個自知自己是神憎鬼厭的人物,當聽到這位轟動整個加里肋亞的耶穌,對他召叫的時候,令他不得不立即放下一切,瀟灑地起來跟隨了耶穌,並能重拾自己的人性尊嚴,抬起頭來,明認自己是罪人、是患病的,需要天主的寬恕,需要醫生的治療;最後他放下一切,與耶穌一起生活,這個改變真是奇妙,真的為天主來說,沒有甚麼在祂面前是不可能的。

這番的記載,雖只是輕輕的一句說話及一個行動。但是,已經看到聖言對人改變的威力,能夠以一句說話來改變整個人的生命及生活。其實,瑪竇能夠接受耶穌的說話,可能是因為他知道自己所幹的是甚麼工作,他厭倦過著這些潦倒的生活,他不想繼續以這種舊有的方式活著,期待著其他人幫助他脫離這個境況。這時又剛巧遇上耶穌,而促使他爽快地起來回應及跟隨這位「喜歡仁愛勝過祭獻」的主耶穌。的確,人面對著天主最大的弊病,莫過於就是忽視需要天主的幫助,甚至乎是對自己過於自滿,自以為完美,而不覺得自己處於貧乏之中,極需要天主恩寵的幫助,才能找到生命和意義。

讓我們看看現今人的生活,往往是太壓迫,被工作所充塞著整個人,很多時沒有空餘的時間留給自己,反省生命的目的、工作的意義、自己與家人和朋友間的關係,不用問把時間留給天主,這為他們是「太奢侈」了;久而久之,生命的質素下降,關係疏離,失去人生目

~14~ 常年期第十主日(YA)

的,在茫茫人海中迷失;卻以為這般的生活是正確的,人這樣生活是正常的,像那些未察覺要悔改的稅吏般,只滿於物慾的追求,看不到生命有更深的意義,最後只有在表面上浮沉。

然而,耶穌引用先知的一句話「喜歡仁愛勝過祭獻」(歐六6),打動了稅吏瑪竇的心,開啟他的明悟,天主喜愛罪人的悔改,甚於喜愛千萬的祭獻;更不是因為人在聖殿中所作的祭獻,而獲得天主的歡心,而是仁愛和行動的關懷。在第二篇讀經中,聖保祿宗徒在羅馬人書指出,亞巴郎在絕望的境況中,仍懷有希望,滿懷信心地祈求天主,最終獲得天主的垂允;因此,亞巴郎的成義,乃是藉著他對天主有一份堅定不移的信德,而不是藉法律而成義。

所以,瑪竇和亞巴郎均能成為我們的模範,並不是因為他們作過些甚麼偉大的事跡,而是憑著對那位忠信、守約和仁愛的天主的信賴,深信天主不計較人過往的一切;就是這份包容和寬恕,使沉淪者的心改變,生命重拾希望。

所以,讓我們學習瑪竇的榜樣,時時對天主有所開放,並且隨時準備接受聖言到我們的心中,讓聖言改變我們的思、言及行為,使我們能夠有如他和亞巴郎一樣,在生活中真誠悔改,不斷跟隨基督、轉向天主,為祂慈愛寬仁的見證人。

祈禱:天主,求穽教導我們在每一天的生活中,能夠力行仁愛及彼此關懷,並且以堅定不移的信心,將每天的生活都一一奉獻給穽,因主耶穌基督之名,求穽俯聽我們的祈禱。亞孟。

張隆順《主日福音分享》常年期第十主日

壹、福音主題禱詞

主!請讓我相信人善良之一面以及讚美、鼓勵、祈禱之力量。

貳、福音內容

今天在瑪竇福音中,耶穌召叫瑪竇。稅吏瑪竇雖是遭人唾棄的罪人,應受懲罰,但天主卻不忍心罰他,卻願他回頭改過,歸依天主,脫離稅吏的犯罪生活,改作吾主耶穌的宗徒;因為吾主耶穌所立的教會,不僅是義人所組成的,而且連罪人,只要他們改過自新,也是教會的組成份子,耶穌同樣接受他們,不究既往,就如主耶穌在今天的福音上所說的:「我不是

常年期第十主日(YA) ~15~

來召義人,而是來召罪人。」因為罪人就如病人一樣,生病不是人的正常生活,是因感染細菌而產生的身體違和,他需要藥物治療,以便恢復健康,使人度正常生活。同樣地,人犯罪也不是人的正常生活,,是因為誘惑的蒙蔽而誤入歧途,他需要他人的勸化,改過自新,度人的正常生活。誠如在今天的福音上主耶穌所說:「不是健康的人需要醫生,而是有病的人。」耶穌在召叫稅吏瑪竇這件事上,願使法利塞人和所有人都知道,在每個人的內心,連在罪人心裡都潛伏著一股向善的活力,以供人適時發揮。一個罪人悔改後,為彌補他過去的錯失,會把那股向善的潛力,發揮到最高的程度,對人所產生良好效果,遠超過他犯罪時對人所加的損害,以瑪竇為例,當他在葛法翁作稅吏時,受他損害的人,總不出葛法翁一地;但當他蒙召為宗徒後,為宣揚基督福音,他的足跡遍及以色列,數以萬計的人因他的教誨而歸信了救主耶穌。他所記載的基督福音,更流傳到普世各國教會,讓世世代代的人受益無窮。最後他還為主殉道,以補償其罪。

參、福音註釋

1. 「跟隨我」耶穌的話對瑪竇是十分重要。耶穌的恩寵一到他的心中,立刻變化了他,他也

立即「起來」「捨棄一切」跟隨了耶穌(路5:28)。

2. 「我喜歡仁愛勝過祭獻」他喜歡人內心的真誠和仁慈勝過純外表行為,縱然這些外表是按

法律的一字一句行的。

肆、生活見證

1. 有一位潘姊妹在四維基信團分享時提到自己的車子不見了,求聖安東尼後就找到了,可見

虔誠的祈禱會感動聖人的心。

2. 有一位蔡姊妹曾為他染上不良習慣之兒子祈求,經過十八年,她的兒子終於回頭而改掉那

些不良習慣,真感謝主。

3. 保祿曾迫害過教會弟兄,結果被主召叫後,回頭改過,成為熱心傳揚福音之外邦人之宗徒,

歸化無數之非猶太人認識相信跟隨耶穌。

~16~ 常年期第十主日(YA)

伍、生活指引

1. 相信祈禱的力量,因為當我們看到惡人或罪人時,不可批評,反而要以基督之心情為他們

祈禱,比如蘇俄共產制度之解體,中國共產黨黨員之變好。

2. 相信人有善良的本性,當我們看到別人之惡時,也要看別人之善,藉著讚美和鼓勵其善,

使惡人變成善人。

徐錦堯《主日八分半》失望而不絕望

讀經一: ( 歐 6:3-6) :天主喜歡仁愛勝過祭獻

讀經二: ( 羅 4:18-25) :亞巴郎為信德之父

福 音: ( 瑪 9:9-13) :瑪竇被召為徒

中國文化: 知其不可而為之。 天生德於予,桓魋其如予何?

那時候,耶穌看見一個名叫瑪竇的人坐在稅關上,就對他說:「跟隨我吧!」他就來跟隨了耶穌。耶穌在屋裡用膳時,有許多稅吏和罪人也來同耶穌和他的門徒一起用膳。法利塞人看見了,就對他的門徒說:「你們的師傅為甚麼同稅吏和罪人一起用膳呢?」耶穌聽見了,就說:「健康的人不需要醫生,有病的人才需要。你們去研究一下 『 我要的是仁愛而不是祭獻 』 是甚麼意思;我來,不是召喚義人,而是要召喚罪人。」 ( 瑪 9:9-13)

稅吏是為征服者羅馬人向猶太人收稅的人,在猶太人眼中,這些稅吏是羅馬人的「走狗」。當耶穌向瑪竇說:「跟隨我!」的時候,這「召叫」就是我們的信仰。

我們的信仰,基本上是召叫和回應。天主召叫人,每一個人和所有人,不分種族、階級和職業。我們有時會說:「信甚麼也一樣,因為所有宗教都不過是教人為善,或給我們心靈寄托,或者是給我們求神問卜、祈福免禍的機會吧了。」

天主教當然也教人為善,可以成為我們心靈的寄托,可以藉向上主祈禱而獲得垂允。但這些都不是天主教信仰的核心。天主教最核心的,是召叫和回應。「跟隨我吧!」這就是天主教。

常年期第十主日(YA) ~17~

天主教以天主為中心。我們的生命,自信主以後,已經不再屬於我們自己,我們是屬於天主的,並要成為天主要我們成為的那一個。我們深深知道,天主為我們的生命已有一個計劃、一套計劃。他不斷地召叫,我不斷地回應。我要向天主開放,我要好像小撒慕爾那樣說:「主!你的僕人在這裡,請你說話吧!」這才是天主教。

天主召叫所有人,甚至包括罪人;沒有人被排斥在天主的愛顧和關懷之外,每一個人都不用自卑和害怕。耶穌說,他不是來召喚義人,是來召喚罪人。正因為我們有罪,正因為我們有不妥善的地方,所以我們更加需要響應天主的召叫。如果天主愛了我,我就要愛我自己;如果天主肯定我,我便沒有理由不去肯定我自己。因為天主比我大。

既然天主召叫我,我就要回應天主。無論我覺得自己是怎麼樣,也要對天主滿懷信心。滿懷信心就是保祿宗徒在羅馬人書第 4 章所說的亞巴郎的特質。

羅馬書這樣說:亞巴郎在絕望中仍懷著希望而信了,因此便成了「萬民之父」。天主曾向他預許:你的後裔要像天上的星、地上的沙那麼多。他雖然年近百歲,明知道自己的身體已經衰老,撒辣亦已經超過了生育的年齡,但他的信心卻沒有衰弱,對於天主的許諾,總沒有因不信而懷疑,反而堅信不移。他清楚知道,天主所應許的,天主必能實踐。因此,天主就以此算為他的正義。 (參考羅 4:18-25 )

亞巴郎的一生,是信仰的一生、希望的一生。當他年青時,天主召叫他,向他說:「你去,去我指定的地方。離開你的故鄉,離開你熟悉的環境,離開給你有安全感的地方,讓我成為你的安全感,讓我成為你的一切,讓我成為你的依靠。」亞巴郎便起身,去天主要他去的地方。

他沒有子女,但他相信天主的話:「你的後代,將會像天上的星星,地上的沙粒那麼多。」他不知道怎樣才可以滿全這個許諾,但是他相信這許諾必要實現。不久,他獲得了一個兒子、一個獨生子,依撒格。但更大的考驗來了,天主要他把依撒格祭獻給他。

他感到很困擾。有一齣電影描寫他聽到這吩咐後,十分憤怒。他去到帳幕門口的一塊大石前,用力地搥向那塊大石。他完全不明白為甚麼這個天主、這個曾經許諾過,說他的後代要如地上的沙、天上的星那麼多的天主,竟然要他獨生子的死亡。但他到了第二天,還是完全順服地,按照天主的話去做了。他在絕望中仍然懷著希望而相信。

~18~ 常年期第十主日(YA)

我們要響應天主的召叫,就要好像亞巴郎一樣,在希望中滿懷信心。即使在絕望的時候,仍然懷著希望而相信。因為我們清楚知道以下的真理:「 如果天主關了一扇門,他一定會為我們開一個窗 。」

孔子不是基督徒,但許多人都知道他有一種「 知其不可而為之 」的勇氣和毅力。人們迫害他,他亦只是淡淡的說:「 天生德於予,桓魋其如予何? 」(上天賦予我這種品德,桓魋能把我怎麼樣呢?)他有的,是對國家、民族,和對自己的信心、寄望和抱負。

我們相信,給了亞巴郎信心和希望的天主,也同樣給了孔子面對人生挑戰的勇氣和力量。 《梵蒂崗電台》常年期第十主日

本主日的禮儀選取的福音段落中揭示了耶穌的一個典型特徵。福音中講的是瑪竇被召為徒,是一段出人意料的情節,耶穌顯示了他超人的慈愛。今天我們習慣了耶穌的這個特性,但在那個時代並非如此,法利塞人更不能理解。

耶穌走過,看見一個名叫瑪竇的人坐在稅關上。他是個稅吏,是個被輕視的人,因為依戀金錢,也因為為羅馬政權效勞。稅吏被當時的人被視為罪人,受人們輕視。他們富有,守規矩的人卻疏遠他們。

耶穌看見他,卻立刻同他打招呼,並且同他建立起會是一種持久的關係,因為耶穌對他說:「跟隨我!」耶穌讓瑪竇成了他的一個門徒。

瑪竇聽到耶穌以權威性的口吻對他說的這句話,也肯定看到耶穌這道穿入他內心的目光,他感到有一股力量在推動著他接納這句話。於是,他起來跟隨了耶穌。

瑪竇的被召同西滿和安德肋、雅各伯和若望的很相似:耶穌行走時,看見了這些人,說:「來跟從我!」他們立刻跟隨了他(見瑪4:18-22)。但是,瑪竇的情況不同,他是個稅吏,是個罪人。為此,耶穌的這個召叫引起了法利塞人的非議。

這個議論在接下去的情節中更加嚴重。同瑪竇的接觸成了耶穌同許多其他稅吏和罪人接觸的機會。法利塞人本來也可以想:「瑪竇同使他墮落的環境已經拉開了距離,這對他是件好事。現在對他重要的是真正離開他的環境,不再接觸他過去的同事。」但是耶穌恰好相反:他抓住瑪竇被召選的機會,好同許多其他的稅吏建立起關係。法利塞人視稅吏為罪人,並非

常年期第十主日(YA) ~19~

沒有道理,因為一個依戀金錢並為外國政權效勞的人不能被看作是正派的人。

為此,法利塞人問耶穌的門徒:「你們的老師為什麼同稅吏和罪人一起進食呢?」同人一起進食意味著同他們建立起一種相當密切的關係,這種關係不是簡單的一句話的交換,而是一種延續的接觸。這種關係也意味著有兄弟友愛之情。

對當時的猶太人來說,禁止同被視為不正直的人或被輕視的人進食是很重要的。聖經上就對進食作了非常詳細的規定。這些規定形成了一道障礙,因為禁止同不遵守天主的法律和不尊重對潔淨和不潔食物的戒律的人進食。同稅吏和罪人一起進食就如與他們同流合污。

耶穌卻沒有那種遠離有罪的人使自己保持潔淨這樣的偏見。他聽見法利塞人對他的門徒說的話,便回答說:「不是健康的人需要醫生,而是有病的人。」耶穌的潔淨不是一種與罪惡一刀兩斷的潔淨,而是一種有傳染力的潔淨。這是個絕妙的事實。一般而論,疾病才有傳染力,但在我們提到的耶穌與稅吏進食的情況中恰好相反:有傳染力的是潔淨,它具有強烈的征服力。耶穌將他自己比作醫生,治療病人,願意把病治好。

他又說:「你們去研究一下:『我喜歡仁愛勝過祭獻』是什麼意思。我不是來召義人,而是來召罪人。」耶穌此處說的祭獻是指為敬禮天主所行的殺牲祭祀禮儀,並不是基督信仰中的祭獻。耶穌表示,天主喜歡傳播仁愛,不喜歡著重儀式上的宗教,這種宗教以服從天主為出發點,所關心的是遵守許多宗教儀式,但得到的結果卻是造成分裂、不和及排斥他人。

「我喜歡仁愛勝過祭獻」,耶穌此處引述了歐瑟亞先知的一句話,我們在本主日的第一篇讀經中也會讀到。在這段經文中,天主藉先知的口說:「我喜歡仁愛勝過祭獻,喜歡人認識天主勝過全燔祭。」天主批評一個膚淺的,形式化的宗教。他說:「你們的仁愛有如早晨的浮雲,有如易於消逝的朝露。」這是個不能使人獲得整個生命的宗教,是個膚淺的,外表光亮的宗教,沒有深層價值。

一個儀式化的宗教不能令天主滿意:天主喜歡仁愛勝過祭獻,喜歡人認識他,即與他有真正的親密關係,勝過全燔祭。全燔祭,被宰殺的牲畜是不屬於人的事物。一生中順從天主比奉獻全燔祭,即外表的祭獻更加十分重要。

歐瑟亞先知的段落和福音的段落前後呼應,但是我們還是能留意到它們在看待真正宗教的方式上有所區別。在歐瑟亞書中,天主要求愛、忠心、與他的親密關係。耶穌則談了對稅

~20~ 常年期第十主日(YA)

吏和罪人的仁愛,即對受輕視、被排斥的人的仁愛。

耶穌素來將愛的兩個誡命緊密地聯繫一起:愛天主和愛近人。他讓我們瞭解,如果我們不傳播天主的仁愛,我們同天主的關係就不是真實的。天主充滿仁愛,他願意我們不僅被動地,為自己接納他的仁愛,也要積極地,即在有需要的人、受輕視和遭排斥的人身上行愛德。不同天主一起去愛,就不可能真的愛天主。換句話說,我們該當在心中接納天主的愛,並同天主一起愛他讓我們相遇的所有的人。

行仁愛,敬重天主,我們便順應了天主對我們的渴望,他願意我們同他有親密、深厚、專注的關係,而不是一種表面化的宗教關係。

這個教導對我們也永遠適合。只做「守規矩」的教友還不夠,我們還應該常充滿慷慨仁慈的愛。我們該當讓整個的生命受來自天主的愛的感召,只有這樣,我們才是真正的基督徒。

當然,宗教禮儀肯定對走上這個方向有很大的助益。說不必行基督宗教禮儀,只為他人服務就夠了,是迷惑人的話。說它迷惑人,因為,尤其在瀰散聖事中我們同耶穌仁慈的心接觸,受從他而來的慈愛電流的感應,使我們也能行愛德。因此,我們望瀰散的方式不該是走形式,而該以嚴肅、真實、認真的態度對待。我們去望瀰散不僅為自己接受天主的慈悲,也為了能把天主的慈悲傳給別人,有能力接納有需要的人,被輕視和遭排斥的人。

第二篇讀經沒有講仁慈,而講了信德。這篇經文上提起亞巴郎卓越的信德:「他雖然快一百歲,明知自己的身體已經衰老,撒辣的胎也已絕孕;但他的信心卻沒有衰弱。」亞巴郎相信天主的絕妙諾言:那就是他的後裔繁多,如天上的星辰,如海邊的沙粒。

亞巴郎的信德使他有能力完全順從天主。我們也應邀將我們的生命建在信德之上,信德是實際有效地行愛德的條件。愛德實際上是建在信德的基礎上,建在經由耶穌基督與天主的信德關係上。基督的心充滿慈愛,誰在信德中接受他,本身也就受到這種愛的感應,便有能力度一個慷慨和仁慈的積極生活。

今天我們求天主加固我們對基督聖心在信德上的歸屬,好能也加固我們對他人在慷慨和仁慈的愛德上的努力。

常年期第十主日(YA) ~21~

容偉松:站起來,跟隨了祂

公教報 第3198期 2005年6月5日

上個世紀,大約六十年代至七十年代之間,不少兄弟教會的信友們,熱中於在繁囂鬧市,通衢大道,展開傳教工作。他們身上,披上一件類似古代士兵,胸前和背後都掛著「勇」字的戰衣。所不同的,他們在衣服上胸前和背面,都嵌上西瓜般斗大的「罪」字。他們穿著的服裝,使途人側目,他們以半強迫性的手法,強拉路過的途人,進入他們在戲院內或大廈內的「佈道會」。由於他們過激的行動,使到途人爭相走避。可能因為他們拖拖拉拉手法,不太受人歡迎,以致後來漸漸煙滅了。我很欣賞他們的傳道熱忱,但卻不認同他們的傳道手法。

聖經中,幾乎每一頁都記載了我們通稱為罪的事實。舊約所表達這類惡行的術語很多,並且假借人與人的關係來說明:缺失、不公平、叛逆、不義等。猶太主義又加上「債務」的字眼,這個字眼,在新約裡,也被普遍採用。

在舊約的一切記述裡面,人類的歷史以墮落開端。雖然「罪」字並沒有清楚說明。而為了解罪的形式,應該以此為開端。原祖父母的罪,基本上表現出來的是一種逆命的行為,一種屬於故意違背天主命令的對抗行動(創三3)。罪惡在於對天主愛情的拒絕,只有人願意再愛的時候,才會把罪消除而獲得恕宥。

新約揭示了這位降生成人,為救贖人類的罪惡而降生的是天主的獨生子。所以不必驚奇,罪惡在新約中所佔的比重,並不比舊約輕。

在對觀福音中,我們常常看到耶穌和罪人同餐共桌。祂是為了罪人,而不是為了義人而降生的(谷二17)。耶穌也借用「債」的術語,來祈求罪的赦免(瑪六12)。新約特別要求人聆聽耶穌的教訓,處處顯示天主的仁慈,就如浪子或者慈父的比喻(路十五11……)。

耶穌時代,稅吏和罪人幾乎是同義詞。因為當時以色列是受到羅馬的統治,稅吏向自己同胞徵稅,而雙手奉獻給羅馬人的手中,是被視為出賣國家民族的罪人。同時他們也歛財作弊,所以猶太人恨之入骨。瑪竇是一個平凡的人,他所做的工作,是受人憎恨的稅吏,是為羅馬征服者做事的。那一日,瑪竇坐在關卡上,耶穌走過,就邀請瑪竇跟隨祂。這個人二話不說,就起身跟隨了耶穌。這個簡單的描寫,「坐」、「起來」,含有很深的意義。「起來」是代表瑪竇願意放棄一切舊有的生活,跟隨耶穌。我們可有瑪竇那份決心,站起來,再次皈依,

~22~ 常年期第十主日(YA)

常年期第十主日(YA)23~ 徹底跟隨基督的勇氣嗎? ~


相关文章

  • 2014年广东省气候变化监测公报
  • 目 录 序................................................................................................................... ...查看


  • 天津气象资料
  • 天津位于华北平原东部,北依燕山,东临渤海,是海河流域许多河流人海的汇合地.地处北温带半干旱半湿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冬季受蒙古冷高压控制,盛行西北风,天气寒冷干燥:夏季受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侧影响,多偏南风,且高温高湿,雨热同济:春秋季 ...查看


  • 常年财务顾问协议书
  • 精选范文:常年财务顾问协议书(共2篇) 甲方:_________ 法定代表人:_________ 地址:_________乙方:_________ 法定代表人:_________ 地址:_________根据<中 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 ...查看


  • 河北久天律师事务所法律顾问合同A
  • 常年法律顾问聘用合同 (A级法律顾问服务) 合同双方: 聘请方: (以下称"甲方") 受聘方:河北久天律师事务所 (以下称"乙方") 合同宗旨: 甲方为规范单位内部管理,同时为对外经济活动提供法律保障 ...查看


  • 辽宁农业气候资源
  • 辽宁农业气候资源 目录 1. 热量资源 2.水分资源 3.光照资源 所谓"资源",一般是指人类可利用的自然物质和自然能量.农业气候资源包括:太阳辐射.温度.降水.CO 2等.通常概括为热量.水分.光照三大资源. 这些资源 ...查看


  • 苗木质量保证措施
  • 4)苗木质量保证措施 ①苗木采购由专人到现场选苗,并监督苗木起挖包装质量. ②苗木装运必须按照"轻合轻放"原则作业,运输过程中一律用逢遮荫. ③外地远距运输苗木,一律安排在夜间进行运输. ④运苗车在途中不作长时间滞留,当 ...查看


  • 政府常年法律顾问合同
  • 政府常年法律顾问合同 甲方: 人民政府 乙方: 甲方为了建设法治政府的需要,更好的依法行政,防范行政法律风险,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有关法律之规定,聘请乙方的律师作为常年法律顾问. ...查看


  • 常年财务顾问合同范本
  • 常年财务顾问合同范本 甲方: 法定代表人: 地址: 乙方:深圳威德财务咨询有限公司 法定代表人: 地址: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甲方决定在企业改制.收购兼并.管理层收购(MBO).资产重组.资产管理 ...查看


  • 农牧合作社项目建议书书
  • 扶持对象:农民专业合作社 项目类别:种养项目(畜牧养殖) 国家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财政补助项目2013年山东省滨州市滨城区农民专业合作社项目建议书 项目名称:滨州市昊禾农牧洼地绵羊专业合作社年产10000只有机绵羊扩建项目 项目单位(盖章 ...查看


  • 水稻育苗大中棚建设
  • 水稻育苗大中棚建设 1.合理选择水稻秧田地 本着确保旱育.便于管理.利于培育壮秧.方便运苗等原则,选择地势平坦.背风向阳.排水良好.有水源条件.土壤偏酸.肥沃且无农药残毒的旱田地育秧或庭院育秧,按水田面积的1/80-1/100,留设比较集中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