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综合实践活动方案
————学生午餐情况调查研究
一、主题的提出
学生乱倒饭菜的现象在校园屡禁不止,加之偏食、挑食现象比较普遍,严重地影响了学生的生长发育和学校环境卫生。针对这些情况,设计本次综合实践活动来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也借此来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饮食观念,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二、活动目标
1、知识目标:让学生知道人体营养平衡有利于人体健康,养成不挑食、不偏食的良好饮食习惯。
2、能力目标:让学生学会设计简单的调查表格,进行简单的数据处理,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初步解释。培养他们从身边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学会收集、整理资料;学会配置一些简单、合理的食谱。让学生知道并体验调查与实践是科学研究的主要方法。
3、情感态度目标:勤俭节约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每个人应养成节约的好习惯。让学生知道不合理的饮食习惯,如挑食、偏食不仅会造成浪费粮食,而且不利于人体健康,影响人体正常的生长发育。
三、活动过程与指导要点
本次实践活动的对象是四年级学生,整个教学过程分四个阶段:⑴提问准备阶段。⑵调查研究阶段。⑶总结、交流、展示与建
议阶段。⑷评价与反思阶段。
第一阶段:提问准备 (第十二周)
老师向学生提出问题。
“同学们,你们是否注意到我班同学刚才吃午饭时多少人将饭菜吃干净了?另外你们还有什么发现吗?其他班级的情况又是怎样呢?”
讨论:
1、为什么会产生这些现象?
2、产生这些现象会造成怎样的后果?
最后决定以四年级4个班学生午餐及餐厅工作人员为调查对象,确立了四个方面的调查内容。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自由组合形成小课题组,选好组长及骨干成员进行具体分工,聘请好指导老师。各小组讨论分别制定了以下研究流程:
1、学校午餐质量调查组:
(1)记录一周的每天午餐品种及数量。
(2)图书查阅,上网查询小学生午餐营养要求。
(3)用问卷调查法了解学生对学校内外午餐质量、数量、种类的评价。
2、食堂卫生情况调查组:
(1)采访餐厅负责人,了解餐厅卫生制度等情况。
(2)跟踪观察食堂卫生制度是否落到实处。
3、午餐学生偏食、挑食及浪费现象调查组:
(1)访食堂工作人员,了解每天的剩菜剩饭情况。
(2)观察就餐情况,用照相机拍摄下大量剩菜剩饭的镜头。
(3)随机访问一些同学,了解饭菜剩余原因。
4、就餐人数、就餐纪律以及学生最喜爱的午餐情况调查组:
(1)采访学生,了解各班学生就餐人数,调查学生最爱吃的午餐情况。
(2)跟踪观察学生午餐情况,了解学校、班级对学生午餐纪律的要求落实情况。
第二阶段:调查研究 (第十三周)
1、学习调查问卷与统计图表的设计。
老师从调查问卷的设计教学入手,决定用调查表和统计图表等形式,来反映调查信息,并通过讲解,让学生掌握表格设计的大致方式。同时,告诉学生调查中应预先考虑用餐的几种情况(有的人将饭菜吃完,有的可能吃剩,也有的可能不吃等),都要在表格中分项体现。对用餐同学菜食搭配作调查,也应设想可能的几种原因(这原因的分析比较困难,以教师启发,学生补充为主),经过反复讨论比较,最终设计成如下调查表,并印发给学生使用。
调查内容:
表一 学生午餐情况调查表( 月 日)
表二、用餐情况统计( 月 日)
表三、对用餐同学的膳食搭配进行调查( 月 日)
表四、对挑食、偏食学生情况进行调查( 月 日)
2、分组实施调查,整理交流信息。
⑴根据四年级的班级数,将学生分成四个组,在同一天午餐时,分别深入各班实施调查,将数据填入表内。
⑵用一节课的时间,各组小组长汇总本组数据,并作汇报。教师将各组提供的数据显示在屏幕上,由学生自己计算汇总。
⑶让每组学生小结四年级学生在校用餐情况,同时介绍自己在调查中的经历体会(比如遇到哪些特殊情况,是如何处理的)。
3、学习有关营养与健康的知识。
从调查的结果来看,学生的用餐情况确实有些不如人意,不能正常用餐和挑食的现象较大程度上存在,为此,我们就决定集中一段时间来研究这一问题。
⑴用一节课让学生了解一些营养与人体健康的知识。课前,教师指导学生做了三件事:
第一,让学生去收集各类食品的包装(每人3件),带到班上备
用。
第二,指导学生看食品包装上的成分标签,熟悉标签的组成。 第三,识别食品的主要成分,学习食品的分类。
⑵教师以大家熟悉的“康师傅”方便面、奶粉包装袋为例,运用实物投影等手段演示其成分标志。然后组织学生边查看带来的包装,边交流讨论。学生很快学会了怎样看食品包装上标明的成分,进而大家一起讨论其中的哪些成分是有营养的,需要摄取一定的数量。与此同时,教师还让学生对目前自己爱吃的食品作简单的分类,用媒体显示。
①饮料(碳酸、非碳酸)
②乳制品(鲜牛奶、酸奶、乳酸饮料)
③水果
④干点心(饼干、方便面、面包、蛋糕等)
⑤零食(糖果、蜜钱、膨化食品等)
第三阶段:总结、交流、展示与建议 (第十四周)
各小组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整理汇总,形成自己的观点,用各种形式展示自己小组的研究成果。
如食堂卫生调查组意见汇总后,同学们对食堂工作提出了如下改进意见和建议。
(1)健全管理措施、奖惩措施。对工作不负责任、不合要求的工作人员建议学校实施扣除工资或“炒鱿鱼”的处分,对工作负责、态度和蔼、受同学们欢迎的工作人员进行奖励。
(2)增加午餐花色品种,建议餐厅集思广益,在学期初可开展调查,让每位几何学提出几种自己喜爱吃的菜,以了解同学们的口味。每周可以吃一次面食;遇到一些特殊日子,餐厅的饭菜变换一下花样,如盛暑可以吃点绿豆粥,端午节可以吃粽子,中秋节可以吃月饼,使同学们在学校里照样能过上传统节日。这是餐厅饭菜博得同学们青睐的秘诀,同时也可以从一定程度上减少浪费现象。
(3)进一步加强卫生措施,特别是餐具去油腻一定要到位,一定要一天消毒。
(4)能有一些特殊照顾的措施,如对生病的师生能做一些病员餐。
第四阶段:评价与反思 (第十五周)
本次活动,既有学科的综合,又有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实践活动,它对学生触动是全方位的。
首先,促使学生多思多疑,更多地关注社会,关注生活。活动促使学生更多地去留意生活中值得探讨的问题,学生的思路更加开阔。
其次,促使学生更认真地学习知识与技能,课堂上学习的知识能实实在在地应用于研究工作中,这让学生欣喜万分。此时,知识在他们眼中,不再是孤立的,互不联系的内容,而是相互音有密切不可分的关系,能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共同发挥作用。
第三,产生了切实有效的德育效应。此项教学实践的课题是学生自己选择确定的,直接涉及学生的生活,因此学生十分投入,效果好。当学生了解到餐厅工作人员在那样环境下长时间艰辛繁重地劳动,从
内心尊重他们;当看到每天集中一起的大量剩菜剩饭时,有的同学惊呆了,有的同学连声大喊:“太浪费了!太浪费了!”同学们发现大家普遍不太爱吃的有豆腐、肥肉、菜汤等,他们感受到偏食的大有人在。这些感受比老师在思想品德课上的大声疾呼,比家长喋喋不休的训导要深刻有效得多。他们比以前更体谅餐厅工作人员的工作,比以前更以懂得尽量根据自己的胃口决定菜的多少。
第四,这次活动让学生对自己更有信心。学生研究报告引起了学校、社区的重视,学生真正感受到自己是学校与社区的主人。每次愉快的合作,每次成功的采访,每次困难的克服,都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当学生们两人一组把一份份调查表发出去,又一份份收回来进行数据统计时,同学间的分工达到了最佳状态。这样强烈的情感体验和体验所带来的效应,是传统教学活动无法达到的。
四年级综合实践活动方案
————学生午餐情况调查研究
一、主题的提出
学生乱倒饭菜的现象在校园屡禁不止,加之偏食、挑食现象比较普遍,严重地影响了学生的生长发育和学校环境卫生。针对这些情况,设计本次综合实践活动来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也借此来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饮食观念,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二、活动目标
1、知识目标:让学生知道人体营养平衡有利于人体健康,养成不挑食、不偏食的良好饮食习惯。
2、能力目标:让学生学会设计简单的调查表格,进行简单的数据处理,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初步解释。培养他们从身边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学会收集、整理资料;学会配置一些简单、合理的食谱。让学生知道并体验调查与实践是科学研究的主要方法。
3、情感态度目标:勤俭节约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每个人应养成节约的好习惯。让学生知道不合理的饮食习惯,如挑食、偏食不仅会造成浪费粮食,而且不利于人体健康,影响人体正常的生长发育。
三、活动过程与指导要点
本次实践活动的对象是四年级学生,整个教学过程分四个阶段:⑴提问准备阶段。⑵调查研究阶段。⑶总结、交流、展示与建
议阶段。⑷评价与反思阶段。
第一阶段:提问准备 (第十二周)
老师向学生提出问题。
“同学们,你们是否注意到我班同学刚才吃午饭时多少人将饭菜吃干净了?另外你们还有什么发现吗?其他班级的情况又是怎样呢?”
讨论:
1、为什么会产生这些现象?
2、产生这些现象会造成怎样的后果?
最后决定以四年级4个班学生午餐及餐厅工作人员为调查对象,确立了四个方面的调查内容。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自由组合形成小课题组,选好组长及骨干成员进行具体分工,聘请好指导老师。各小组讨论分别制定了以下研究流程:
1、学校午餐质量调查组:
(1)记录一周的每天午餐品种及数量。
(2)图书查阅,上网查询小学生午餐营养要求。
(3)用问卷调查法了解学生对学校内外午餐质量、数量、种类的评价。
2、食堂卫生情况调查组:
(1)采访餐厅负责人,了解餐厅卫生制度等情况。
(2)跟踪观察食堂卫生制度是否落到实处。
3、午餐学生偏食、挑食及浪费现象调查组:
(1)访食堂工作人员,了解每天的剩菜剩饭情况。
(2)观察就餐情况,用照相机拍摄下大量剩菜剩饭的镜头。
(3)随机访问一些同学,了解饭菜剩余原因。
4、就餐人数、就餐纪律以及学生最喜爱的午餐情况调查组:
(1)采访学生,了解各班学生就餐人数,调查学生最爱吃的午餐情况。
(2)跟踪观察学生午餐情况,了解学校、班级对学生午餐纪律的要求落实情况。
第二阶段:调查研究 (第十三周)
1、学习调查问卷与统计图表的设计。
老师从调查问卷的设计教学入手,决定用调查表和统计图表等形式,来反映调查信息,并通过讲解,让学生掌握表格设计的大致方式。同时,告诉学生调查中应预先考虑用餐的几种情况(有的人将饭菜吃完,有的可能吃剩,也有的可能不吃等),都要在表格中分项体现。对用餐同学菜食搭配作调查,也应设想可能的几种原因(这原因的分析比较困难,以教师启发,学生补充为主),经过反复讨论比较,最终设计成如下调查表,并印发给学生使用。
调查内容:
表一 学生午餐情况调查表( 月 日)
表二、用餐情况统计( 月 日)
表三、对用餐同学的膳食搭配进行调查( 月 日)
表四、对挑食、偏食学生情况进行调查( 月 日)
2、分组实施调查,整理交流信息。
⑴根据四年级的班级数,将学生分成四个组,在同一天午餐时,分别深入各班实施调查,将数据填入表内。
⑵用一节课的时间,各组小组长汇总本组数据,并作汇报。教师将各组提供的数据显示在屏幕上,由学生自己计算汇总。
⑶让每组学生小结四年级学生在校用餐情况,同时介绍自己在调查中的经历体会(比如遇到哪些特殊情况,是如何处理的)。
3、学习有关营养与健康的知识。
从调查的结果来看,学生的用餐情况确实有些不如人意,不能正常用餐和挑食的现象较大程度上存在,为此,我们就决定集中一段时间来研究这一问题。
⑴用一节课让学生了解一些营养与人体健康的知识。课前,教师指导学生做了三件事:
第一,让学生去收集各类食品的包装(每人3件),带到班上备
用。
第二,指导学生看食品包装上的成分标签,熟悉标签的组成。 第三,识别食品的主要成分,学习食品的分类。
⑵教师以大家熟悉的“康师傅”方便面、奶粉包装袋为例,运用实物投影等手段演示其成分标志。然后组织学生边查看带来的包装,边交流讨论。学生很快学会了怎样看食品包装上标明的成分,进而大家一起讨论其中的哪些成分是有营养的,需要摄取一定的数量。与此同时,教师还让学生对目前自己爱吃的食品作简单的分类,用媒体显示。
①饮料(碳酸、非碳酸)
②乳制品(鲜牛奶、酸奶、乳酸饮料)
③水果
④干点心(饼干、方便面、面包、蛋糕等)
⑤零食(糖果、蜜钱、膨化食品等)
第三阶段:总结、交流、展示与建议 (第十四周)
各小组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整理汇总,形成自己的观点,用各种形式展示自己小组的研究成果。
如食堂卫生调查组意见汇总后,同学们对食堂工作提出了如下改进意见和建议。
(1)健全管理措施、奖惩措施。对工作不负责任、不合要求的工作人员建议学校实施扣除工资或“炒鱿鱼”的处分,对工作负责、态度和蔼、受同学们欢迎的工作人员进行奖励。
(2)增加午餐花色品种,建议餐厅集思广益,在学期初可开展调查,让每位几何学提出几种自己喜爱吃的菜,以了解同学们的口味。每周可以吃一次面食;遇到一些特殊日子,餐厅的饭菜变换一下花样,如盛暑可以吃点绿豆粥,端午节可以吃粽子,中秋节可以吃月饼,使同学们在学校里照样能过上传统节日。这是餐厅饭菜博得同学们青睐的秘诀,同时也可以从一定程度上减少浪费现象。
(3)进一步加强卫生措施,特别是餐具去油腻一定要到位,一定要一天消毒。
(4)能有一些特殊照顾的措施,如对生病的师生能做一些病员餐。
第四阶段:评价与反思 (第十五周)
本次活动,既有学科的综合,又有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实践活动,它对学生触动是全方位的。
首先,促使学生多思多疑,更多地关注社会,关注生活。活动促使学生更多地去留意生活中值得探讨的问题,学生的思路更加开阔。
其次,促使学生更认真地学习知识与技能,课堂上学习的知识能实实在在地应用于研究工作中,这让学生欣喜万分。此时,知识在他们眼中,不再是孤立的,互不联系的内容,而是相互音有密切不可分的关系,能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共同发挥作用。
第三,产生了切实有效的德育效应。此项教学实践的课题是学生自己选择确定的,直接涉及学生的生活,因此学生十分投入,效果好。当学生了解到餐厅工作人员在那样环境下长时间艰辛繁重地劳动,从
内心尊重他们;当看到每天集中一起的大量剩菜剩饭时,有的同学惊呆了,有的同学连声大喊:“太浪费了!太浪费了!”同学们发现大家普遍不太爱吃的有豆腐、肥肉、菜汤等,他们感受到偏食的大有人在。这些感受比老师在思想品德课上的大声疾呼,比家长喋喋不休的训导要深刻有效得多。他们比以前更体谅餐厅工作人员的工作,比以前更以懂得尽量根据自己的胃口决定菜的多少。
第四,这次活动让学生对自己更有信心。学生研究报告引起了学校、社区的重视,学生真正感受到自己是学校与社区的主人。每次愉快的合作,每次成功的采访,每次困难的克服,都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当学生们两人一组把一份份调查表发出去,又一份份收回来进行数据统计时,同学间的分工达到了最佳状态。这样强烈的情感体验和体验所带来的效应,是传统教学活动无法达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