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与休闲

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 2011-2012年旅游与休闲期中作业 08历41

08024029 沈秋红

读书笔记之瓦尔登湖

合上《瓦尔登湖》墨绿色的封面,一股清凉的湖水已然汇入心间,澄澈见底,将心

境荡涤得如一泓秋水,不染纤尘。这本《瓦尔登湖》是刚入大学时朋友送予我的,只是当时被出入大学的新鲜感围绕,周围又接触了许许多多的小说,相比之下,这本书就显得枯燥无趣,于是就放在了宿舍的架子上,这学期实习回来整理宿舍时又翻了出来,想到没什么事好做,就放在床边有时间看看,刚开始看时,还是有些乏味,但坚持着,渐渐的也就喜欢上了,发现在闲暇的时候,在孤寂的时刻,想着梭罗在那距离康科德两公里的瓦尔登湖畔,那独自在自己建造的小木屋里渔猎,耕耘,沉思,写作的简朴生活,那是怎样的情景,换做是我恐怕难做到。

正如徐迟先生在《序言》中所说:“《瓦尔登湖》是一本静静的书,一本寂寞的书,一本孤独的书,是一本寂寞、恬静、智慧的书。”它只适合在“寂寞和恬静”时阅读,静静地读。当我在舒缓而纯净的文字中慢慢行走,总会有一些花朵般绚烂的灵光突现迫使我停下来,如果说一篇优美的文字是我们风沙苍茫的旅程上一处小小的绿洲,那么《瓦尔登湖》赐予我们的是一片辽阔的草原,我们既可以让自然和人的心灵探索野马般狂野地奔腾,又能让个人体会到自力更生过简单生活的那些经验和感悟,是如何在清晨闪动着露珠的光芒。

这本书的封面上有这样一幅耐人寻味的图片:两行向远方延伸的铁轨中间,立着无

数挺拔的大树。梭罗说:“来到这片树林是因为想过一种经过省察的生活,去面对人生最本质的问题。”提到梭罗,一个复合型作家,一个非概念化的思想家,一个优美的散文家,一个乐观的、手巧的旅行家,他的文字是朴素的,但他的思维是独特,他在瓦尔登湖独居时年纪并不大,但他却给我一种唯有老者方有的广博、沉稳和智慧的感觉。他与孤独为伴,但并不消沉。他那么热烈地爱着自然,用孩子般的想象遨游并描绘着自然。他积极地探索着人与自然的关系,坚定地维护着自然的古典生态。他相信:人类唯有在大自然中才能保有自己的纯美天性。所以热情地讴歌着心中的女神——瓦尔登湖

瓦尔登湖,由于梭罗在湖畔的居住及以他命名的不朽著作,则已是梭罗的象征。《瓦尔登湖》以春天开始,历经了夏天、秋天和冬天,又以春天结束,这正是一个生命的轮回,终点又是起点,生命开始复苏。这是一本宁静、恬淡、清新的书。“我们常常忘掉,太阳照在我们耕作过的天地和照在草原与森林上一样,是不分轩轾的”,“在它看

来,大地都给耕作得像花园一样。因此我们接受它的光与热,同时也应接受它的信任与大度······”。梭罗的文字是“有机”的,是富于质感和血温的,思想不是直陈而是借助与之对应的自然事物进行的表述,正是过多的借助与自然事物,太多的篇幅描写了动物和植物,若是单纯的去看这本是是描写风景的好书,文字优美,但若是透过事物去看表达的意思,则是本智慧的书籍。

常常在想象梭罗春夏秋冬,独自一个人的捕猎、耕耘、沉思,独自一人在一片松林、山核桃树和漆树的林中,在远离尘嚣的孤寂和静谧中,这种情景在现代都市人看来度个假,休闲娱乐体会下山林生活会很乐意,而如他一般生活却是不可能做到的。梭罗在《瓦尔登湖》中曾这样说明自己:“我在我内心发现,我有一种追求更高的生活,或者说探索精神生活的本能,但我另外还有一种追求原始的行列和野性生活的本能。”他卸下了城市的喧嚣,探索着简单却又绚丽多彩精神生活,他的人生姿态与以竞争为机制的现代社会显然背道而驰,但却是每个人都在追求的一种休闲生活。在难得休闲时间里,带上家人,朋友或者孤身一人四处游玩,也是想要寻求放松,娱乐,休闲么。 如今我们所处的时代处处充满着各种各样诱惑,我们的生活越来越丰富多彩,也越来越考究,但我们的心灵仍旧渴求一份静谧,在你临睡之前可以看看这本书,让心沾染一点湖水的静谧清凉,多一分恬淡与洒脱,少一分浮躁,其实不是时髦,而是必需。

观《歌剧魅影》之感

其实这部电影我早在高中就已经看过了,但是最近妈妈咪呀很是火热,无意间想起了这部经典的歌剧就下了下来,又看了一遍,不一样的感受吧,忍不住写了些东西。

这部歌剧讲述了一个发生在1881年的巴黎的故事,是一部浪漫凄美的爱情片,也是一部场景宏伟的音乐剧,还有,伴随魅影一生的悲凉…… 从那个拍卖会开始,从那个吊灯开始,镜头在男主角劳尔的回忆下往返,在萧飒灰白和金碧辉煌中切换。 歌剧的主人公魅影,一个出生于贵族家庭的“象人,卡西莫多似的苦命人游荡在巴黎歌剧院迷宫般的地下室中。面具是他来到这个世界以后穿的第一件衣裳。年少的不幸让人们同情他的身世,但丑陋的面容更使人们对他恐惧与排斥,仅仅是因为他的容貌。他被光鲜的世界排斥了,没有尊宠、没有关爱。漂泊四方,在任何地方都成为别人猎奇的目标,甚至成为马戏团铁笼中的小丑。黑暗,孤独笼罩这他,唯一的玩伴,只是一个表演铜拔的玩具猴子。

喜爱“魅影”这个角色,然容貌丑陋,但这掩盖不住他那与生俱来的贵族气质,遮蔽不了他出众的才华,也无法抑止他对爱的追求。他的第一次出现,伴随着主题音乐,

带领克里斯汀走进了属于他的夜之世界、音乐之天堂。他那充满磁性的声音,每一句都透露着一种抑郁的忧伤还正是这种忧伤,让人陶醉,克里斯汀也沉醉在这种陶醉中无法自拔,站在她面前的正是她的音乐天使。在我看来远没有那么阴险、黑暗、狰狞,相反,他给人一种独特的魅力。 在剧院魅影主题歌的旋律中,透露出一种看到希望的愉悦和欣慰。这或许对于因自卑自己的面容而生活在黑暗中的魅影是一些安慰和期待吧。他爱克里斯汀,一个巴黎歌剧院里看上去默默无闻的舞者。“魅影”为她创作优美的音乐、华丽的歌剧、教导她歌唱、训练她的舞姿。帮助她成为一个令整个巴黎倾倒的女神。

“魅影”以为克里斯汀就是他的,或者说是因为他向她倾注了所有的热情。她代表了他所有的理性(对音乐的热爱)与非理性(对爱的痴狂)的追求。而后,克里斯汀因对魅影长相的好奇,而揭开了魅影心灵的伤疤,“诅咒你!谴责你!”的话语从魅影口中说出,更使观众心疼。毕竟,他的长相也是天生的或者是由意外而致。在爱与恨的瞬间,一个矛盾的魅影展现在我们面前——生活在黑暗中的天使,注定是要这样的吧。当克里斯汀与拉乌尔在巴黎歌剧院的楼顶海誓山盟的时候,魅影的心碎了。再次感到无依无靠、被抛弃。凄厉的呼喊响彻巴黎的夜空,却仍然无法改变命运的安排。歌剧院楼顶,19世纪巴黎的迷人夜景,街巷里闪烁的烛光与满天繁星,反衬着魅影无限的孤独与无助。

如果克里斯汀和魅影是恶魔与天使的交替,那么克里斯汀和拉乌尔就是童话里王子与公主梦幻爱恋。看到克里斯汀的坦诚,看到拉乌尔的执着。当拉乌尔宁肯被吊死,也不愿放弃克里斯汀的时候,魅影明白了,这个看似柔弱的男人,拥有更大的勇气。对爱的追求,能给人和脆弱的人带来巨大的勇气。他并不残忍,也不缺同情心,他需要的是他人的尊重,所爱的人对他的尊重。

也许我们可以说,魅影的残忍来自于他童年的不幸经历、来自于他自卑的人格。但我们又怎能评价一个人人格的优劣呢?每个人都是在一次次的伤害中成长。受到别人伤害的时候,往往也会伤害别人。

无论克丽丝汀再怎么风致绰约,无论年轻贵族再怎么文质彬彬,他们都在魅影所散发的巨大光彩下黯然失色。一开始听到女主唱的咏叹调直觉是纯熟失真,然后让克丽丝汀试唱我便惊为天人,那样纯真稚拙的天籁。然而,听到了魅影的声音,那种磁性那种张扬那种涵盖了一切孤弱与沧桑悲喜与炎凉的冷漠而又热情的声音,与那种严厉残切的具有威迫力量的歌词——唱吧为我歌唱!那是怎样的神秘怎样的孤傲怎样的,惊才绝艳?

是的,惊才绝艳。但这样的惊才绝艳却又不免是神秘而邪气的,带着恨天灭地的惨烈与绝望,最终或是黯淡或是消逝或是,泯灭在地狱永恒于记忆。而这种尖酷的凌厉的残暴的歌词,配合着那样的强势的歌声,又是那样动人。魅影,他是真正的强势,即使他的生世更为孤零,命运更为悲惨,他的光芒是一天一地的光彩。

魅影面对自己深爱的女人,身份却让他只能躲在黑暗的角落,伤心而又憎恨地看着这一切。他痛苦的心情是我们难以体会的。可以说,整个电影最让人震惊的不是凄美的感情故事,而是一路下来的音乐,他们用音乐互诉真情,也用音乐表达愤怒、哀伤、恐惧。可怜的魅影,他是永不卸妆的演员,在歌剧院以外没有他的世界,没有他的舞台,他只能将自己的期盼寄托于克里斯汀,他以为她会象迷恋他的音乐一样迷恋他,可现实却是在克里斯汀揭下他面具之后跟拉乌尔走了,他的面具是他唯一的衣裳,有了它,他的另一半脸是充满自信和才气,却因克里斯汀的好奇,他不再自信,他崩溃了,将唯一的希望寄托于她会留下,她会爱他,当她象其它人一样带着恐惧、怜悯选择离开时,他怎能不崩溃,他的世界已经没有支点。唯一让他骄傲的音乐也挽留不了他爱的人,就这么无情地被剥夺了所有的希冀。

歌剧的结尾处,一个女孩来到曲折的地下室,发现魅影那件披风下的面具,拿起端详、定格的时候,忽然间感到时光流转。看到这个场面,我是第一次彻底折服于歌剧的魅力。令人无法言表的感动,那是一种令人心醉的美丽。

当最后,老劳尔把猴子八音盒放在克里斯汀的墓前时,那角落里早已静静地躺着一束用黑丝带绑着一颗戒指的玫瑰—魅影曾经来过!那鲜艳的血红色成了那里唯一的色彩,而那颗戒指的主人,注定要孤独一生的悲伤…… 而克里斯汀, 这个倾城的美丽女孩,是否已长眠地下了呢?更不知道她是否还记得那个拥有丑陋却极富才华的魅影 。 在这场歌剧中,有人只出现短短的一瞬,便消逝了。有的人却经历物是人非的变迁,依然健在。有的人咆哮命运的不公、向社会报复,有的人享受贵族的荣耀与幸福,安享生活。沉陷于爱情的泥沼,或者为爱疯狂。所有的一切,都发生在巴黎歌剧院的剧场内。这是一幕爱恨交织的悲喜剧。结局出人意料,却也是皆大欢喜。虽然是文艺片,但片中纯美的歌唱和绚丽的色彩真是令人回味无穷。《剧院魅影》带给我的感觉,就是一段传奇,一出悲喜剧,一个关于爱的故事,一种令人心醉的美丽。华丽的服饰、精致的布景、变幻莫测的舞台,再加上专业的演员。使得这幕百老汇的歌剧显得如此美丽。

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 2011-2012年旅游与休闲期中作业 08历41

08024029 沈秋红

读书笔记之瓦尔登湖

合上《瓦尔登湖》墨绿色的封面,一股清凉的湖水已然汇入心间,澄澈见底,将心

境荡涤得如一泓秋水,不染纤尘。这本《瓦尔登湖》是刚入大学时朋友送予我的,只是当时被出入大学的新鲜感围绕,周围又接触了许许多多的小说,相比之下,这本书就显得枯燥无趣,于是就放在了宿舍的架子上,这学期实习回来整理宿舍时又翻了出来,想到没什么事好做,就放在床边有时间看看,刚开始看时,还是有些乏味,但坚持着,渐渐的也就喜欢上了,发现在闲暇的时候,在孤寂的时刻,想着梭罗在那距离康科德两公里的瓦尔登湖畔,那独自在自己建造的小木屋里渔猎,耕耘,沉思,写作的简朴生活,那是怎样的情景,换做是我恐怕难做到。

正如徐迟先生在《序言》中所说:“《瓦尔登湖》是一本静静的书,一本寂寞的书,一本孤独的书,是一本寂寞、恬静、智慧的书。”它只适合在“寂寞和恬静”时阅读,静静地读。当我在舒缓而纯净的文字中慢慢行走,总会有一些花朵般绚烂的灵光突现迫使我停下来,如果说一篇优美的文字是我们风沙苍茫的旅程上一处小小的绿洲,那么《瓦尔登湖》赐予我们的是一片辽阔的草原,我们既可以让自然和人的心灵探索野马般狂野地奔腾,又能让个人体会到自力更生过简单生活的那些经验和感悟,是如何在清晨闪动着露珠的光芒。

这本书的封面上有这样一幅耐人寻味的图片:两行向远方延伸的铁轨中间,立着无

数挺拔的大树。梭罗说:“来到这片树林是因为想过一种经过省察的生活,去面对人生最本质的问题。”提到梭罗,一个复合型作家,一个非概念化的思想家,一个优美的散文家,一个乐观的、手巧的旅行家,他的文字是朴素的,但他的思维是独特,他在瓦尔登湖独居时年纪并不大,但他却给我一种唯有老者方有的广博、沉稳和智慧的感觉。他与孤独为伴,但并不消沉。他那么热烈地爱着自然,用孩子般的想象遨游并描绘着自然。他积极地探索着人与自然的关系,坚定地维护着自然的古典生态。他相信:人类唯有在大自然中才能保有自己的纯美天性。所以热情地讴歌着心中的女神——瓦尔登湖

瓦尔登湖,由于梭罗在湖畔的居住及以他命名的不朽著作,则已是梭罗的象征。《瓦尔登湖》以春天开始,历经了夏天、秋天和冬天,又以春天结束,这正是一个生命的轮回,终点又是起点,生命开始复苏。这是一本宁静、恬淡、清新的书。“我们常常忘掉,太阳照在我们耕作过的天地和照在草原与森林上一样,是不分轩轾的”,“在它看

来,大地都给耕作得像花园一样。因此我们接受它的光与热,同时也应接受它的信任与大度······”。梭罗的文字是“有机”的,是富于质感和血温的,思想不是直陈而是借助与之对应的自然事物进行的表述,正是过多的借助与自然事物,太多的篇幅描写了动物和植物,若是单纯的去看这本是是描写风景的好书,文字优美,但若是透过事物去看表达的意思,则是本智慧的书籍。

常常在想象梭罗春夏秋冬,独自一个人的捕猎、耕耘、沉思,独自一人在一片松林、山核桃树和漆树的林中,在远离尘嚣的孤寂和静谧中,这种情景在现代都市人看来度个假,休闲娱乐体会下山林生活会很乐意,而如他一般生活却是不可能做到的。梭罗在《瓦尔登湖》中曾这样说明自己:“我在我内心发现,我有一种追求更高的生活,或者说探索精神生活的本能,但我另外还有一种追求原始的行列和野性生活的本能。”他卸下了城市的喧嚣,探索着简单却又绚丽多彩精神生活,他的人生姿态与以竞争为机制的现代社会显然背道而驰,但却是每个人都在追求的一种休闲生活。在难得休闲时间里,带上家人,朋友或者孤身一人四处游玩,也是想要寻求放松,娱乐,休闲么。 如今我们所处的时代处处充满着各种各样诱惑,我们的生活越来越丰富多彩,也越来越考究,但我们的心灵仍旧渴求一份静谧,在你临睡之前可以看看这本书,让心沾染一点湖水的静谧清凉,多一分恬淡与洒脱,少一分浮躁,其实不是时髦,而是必需。

观《歌剧魅影》之感

其实这部电影我早在高中就已经看过了,但是最近妈妈咪呀很是火热,无意间想起了这部经典的歌剧就下了下来,又看了一遍,不一样的感受吧,忍不住写了些东西。

这部歌剧讲述了一个发生在1881年的巴黎的故事,是一部浪漫凄美的爱情片,也是一部场景宏伟的音乐剧,还有,伴随魅影一生的悲凉…… 从那个拍卖会开始,从那个吊灯开始,镜头在男主角劳尔的回忆下往返,在萧飒灰白和金碧辉煌中切换。 歌剧的主人公魅影,一个出生于贵族家庭的“象人,卡西莫多似的苦命人游荡在巴黎歌剧院迷宫般的地下室中。面具是他来到这个世界以后穿的第一件衣裳。年少的不幸让人们同情他的身世,但丑陋的面容更使人们对他恐惧与排斥,仅仅是因为他的容貌。他被光鲜的世界排斥了,没有尊宠、没有关爱。漂泊四方,在任何地方都成为别人猎奇的目标,甚至成为马戏团铁笼中的小丑。黑暗,孤独笼罩这他,唯一的玩伴,只是一个表演铜拔的玩具猴子。

喜爱“魅影”这个角色,然容貌丑陋,但这掩盖不住他那与生俱来的贵族气质,遮蔽不了他出众的才华,也无法抑止他对爱的追求。他的第一次出现,伴随着主题音乐,

带领克里斯汀走进了属于他的夜之世界、音乐之天堂。他那充满磁性的声音,每一句都透露着一种抑郁的忧伤还正是这种忧伤,让人陶醉,克里斯汀也沉醉在这种陶醉中无法自拔,站在她面前的正是她的音乐天使。在我看来远没有那么阴险、黑暗、狰狞,相反,他给人一种独特的魅力。 在剧院魅影主题歌的旋律中,透露出一种看到希望的愉悦和欣慰。这或许对于因自卑自己的面容而生活在黑暗中的魅影是一些安慰和期待吧。他爱克里斯汀,一个巴黎歌剧院里看上去默默无闻的舞者。“魅影”为她创作优美的音乐、华丽的歌剧、教导她歌唱、训练她的舞姿。帮助她成为一个令整个巴黎倾倒的女神。

“魅影”以为克里斯汀就是他的,或者说是因为他向她倾注了所有的热情。她代表了他所有的理性(对音乐的热爱)与非理性(对爱的痴狂)的追求。而后,克里斯汀因对魅影长相的好奇,而揭开了魅影心灵的伤疤,“诅咒你!谴责你!”的话语从魅影口中说出,更使观众心疼。毕竟,他的长相也是天生的或者是由意外而致。在爱与恨的瞬间,一个矛盾的魅影展现在我们面前——生活在黑暗中的天使,注定是要这样的吧。当克里斯汀与拉乌尔在巴黎歌剧院的楼顶海誓山盟的时候,魅影的心碎了。再次感到无依无靠、被抛弃。凄厉的呼喊响彻巴黎的夜空,却仍然无法改变命运的安排。歌剧院楼顶,19世纪巴黎的迷人夜景,街巷里闪烁的烛光与满天繁星,反衬着魅影无限的孤独与无助。

如果克里斯汀和魅影是恶魔与天使的交替,那么克里斯汀和拉乌尔就是童话里王子与公主梦幻爱恋。看到克里斯汀的坦诚,看到拉乌尔的执着。当拉乌尔宁肯被吊死,也不愿放弃克里斯汀的时候,魅影明白了,这个看似柔弱的男人,拥有更大的勇气。对爱的追求,能给人和脆弱的人带来巨大的勇气。他并不残忍,也不缺同情心,他需要的是他人的尊重,所爱的人对他的尊重。

也许我们可以说,魅影的残忍来自于他童年的不幸经历、来自于他自卑的人格。但我们又怎能评价一个人人格的优劣呢?每个人都是在一次次的伤害中成长。受到别人伤害的时候,往往也会伤害别人。

无论克丽丝汀再怎么风致绰约,无论年轻贵族再怎么文质彬彬,他们都在魅影所散发的巨大光彩下黯然失色。一开始听到女主唱的咏叹调直觉是纯熟失真,然后让克丽丝汀试唱我便惊为天人,那样纯真稚拙的天籁。然而,听到了魅影的声音,那种磁性那种张扬那种涵盖了一切孤弱与沧桑悲喜与炎凉的冷漠而又热情的声音,与那种严厉残切的具有威迫力量的歌词——唱吧为我歌唱!那是怎样的神秘怎样的孤傲怎样的,惊才绝艳?

是的,惊才绝艳。但这样的惊才绝艳却又不免是神秘而邪气的,带着恨天灭地的惨烈与绝望,最终或是黯淡或是消逝或是,泯灭在地狱永恒于记忆。而这种尖酷的凌厉的残暴的歌词,配合着那样的强势的歌声,又是那样动人。魅影,他是真正的强势,即使他的生世更为孤零,命运更为悲惨,他的光芒是一天一地的光彩。

魅影面对自己深爱的女人,身份却让他只能躲在黑暗的角落,伤心而又憎恨地看着这一切。他痛苦的心情是我们难以体会的。可以说,整个电影最让人震惊的不是凄美的感情故事,而是一路下来的音乐,他们用音乐互诉真情,也用音乐表达愤怒、哀伤、恐惧。可怜的魅影,他是永不卸妆的演员,在歌剧院以外没有他的世界,没有他的舞台,他只能将自己的期盼寄托于克里斯汀,他以为她会象迷恋他的音乐一样迷恋他,可现实却是在克里斯汀揭下他面具之后跟拉乌尔走了,他的面具是他唯一的衣裳,有了它,他的另一半脸是充满自信和才气,却因克里斯汀的好奇,他不再自信,他崩溃了,将唯一的希望寄托于她会留下,她会爱他,当她象其它人一样带着恐惧、怜悯选择离开时,他怎能不崩溃,他的世界已经没有支点。唯一让他骄傲的音乐也挽留不了他爱的人,就这么无情地被剥夺了所有的希冀。

歌剧的结尾处,一个女孩来到曲折的地下室,发现魅影那件披风下的面具,拿起端详、定格的时候,忽然间感到时光流转。看到这个场面,我是第一次彻底折服于歌剧的魅力。令人无法言表的感动,那是一种令人心醉的美丽。

当最后,老劳尔把猴子八音盒放在克里斯汀的墓前时,那角落里早已静静地躺着一束用黑丝带绑着一颗戒指的玫瑰—魅影曾经来过!那鲜艳的血红色成了那里唯一的色彩,而那颗戒指的主人,注定要孤独一生的悲伤…… 而克里斯汀, 这个倾城的美丽女孩,是否已长眠地下了呢?更不知道她是否还记得那个拥有丑陋却极富才华的魅影 。 在这场歌剧中,有人只出现短短的一瞬,便消逝了。有的人却经历物是人非的变迁,依然健在。有的人咆哮命运的不公、向社会报复,有的人享受贵族的荣耀与幸福,安享生活。沉陷于爱情的泥沼,或者为爱疯狂。所有的一切,都发生在巴黎歌剧院的剧场内。这是一幕爱恨交织的悲喜剧。结局出人意料,却也是皆大欢喜。虽然是文艺片,但片中纯美的歌唱和绚丽的色彩真是令人回味无穷。《剧院魅影》带给我的感觉,就是一段传奇,一出悲喜剧,一个关于爱的故事,一种令人心醉的美丽。华丽的服饰、精致的布景、变幻莫测的舞台,再加上专业的演员。使得这幕百老汇的歌剧显得如此美丽。


相关文章

  • 中国休闲旅游教育发展报告
  • 摘要:分析了中外具有代表性的高等院校休闲旅游专业的培养目标.学科建制.课程体系.发展现状与特点,比较了中外高校休闲旅游专业之间的差异,得出了中国高校休闲旅游教育必须走与体育娱乐.节事活动等相结合的道路,必须采取国际化的培养模式等结论. 关键 ...查看


  • 休闲旅游-基于"休闲"理念的旅游发展模式
  • 休闲旅游--基于"休闲"理念的旅游发展模式 大连艺术学院 刘洪剑 摘要:休闲时代的日益来临,使旅游的内涵和外延得到了进一步的挖掘和延伸,休闲旅游逐渐成为人们的一种旅行方式,同时也必将成为学术界热衷探讨的一个话题.本文围绕 ...查看


  • 我国休闲旅游发展趋势及对策
  •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人们收入的增加和带薪假期的延长,再加上休闲旅游客源市场已呈现出多元化发展态势,休闲旅游被广大工薪阶层所接受,正日益成为人们享受生活.放松工作压力的第一选择.我国发展休闲旅游虽起步较晚,发展却相对较快.但与国际休闲旅游相比还 ...查看


  • 浅谈丽江休闲旅游资源与休闲活动
  • 浅谈丽江休闲旅游资源与休闲活动 和涤宇 摘要:凡能引发休闲情趣的自然.人文.社会经济事务及现象都属于休闲资源的范畴.丽江是兼有自然胜景.历史古迹.宗教文化和民族风情,集三项世界遗产于一身的旅游区,在世界上也是不多见的,丽江休闲旅游业的前景是 ...查看


  • 谈谈休闲观光农业旅游的结构布局与开发模式-休闲观光,农业旅游,结构布局,开发模式
  • 谈谈休闲观光农业旅游的结构布局与开发模式 通过都市休闲观光农业旅游研究的回顾与考察,以旅游空间结构的相关理论为基础,以杭州市为例,从供给和需求取向角度论述了都市休闲观光农业旅游的空间结构布局和旅游圈层结构,进而阐述了当前都市休闲 观光农业旅 ...查看


  • 我国休闲旅游业的现状
  • 我国休闲旅游业的现状.特征与发展趋势 休闲(Leisure) 是人的一种思想和精神状态,即人们以保持平和宁静的态度来感受生命的快乐和幸福.Manmell (1987) 认为,休闲就是"逃离常规和充满压力感的环境以及寻求身心恢复之机 ...查看


  • 休闲农业示范申报表
  • 农业部办公厅 国家旅游局办公室关于启动2011年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示范点创建工作的通知 日期:2011-06-13 11:05 <农业部国家旅游局关于开展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和全国休闲农业示范点创建活动的意见> ...查看


  • 我国休闲旅游业的现状_特征与发展趋势
  • 2007年6月 第21卷第3期旅游科学TourismScienceJune,2007Vol.21No.3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575(2007)[1**********] 我国休闲旅游业的现状.特征与发展趋势 ...查看


  • 北京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研究
  • 第10卷第4期2008年8月 地球信息科学 GEO-INFORMATIONSCIENCE Vol.10,No.4 Aug.,2008 北京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研究 郭焕成,孙艺惠 1 1,2* ,任国柱,吕明伟 13 (1中国科学院地理科 ...查看


  • 乌鲁木齐市休闲旅游资源现状及发展调研报告
  • 乌鲁木齐市休闲旅游资源现状及发展调研报告 一.调查目的 本组调查的对象为新疆省乌鲁木齐市,主要目的是进一步了解了乌鲁木齐市的休闲旅游资源现状并且进行分析总结,从而实现对乌鲁木齐市休闲旅游的未来趋势展望,由于条件的局限性不能对当地的休闲旅游资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