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善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

和善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

周正刚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和善文化是其基本内核和精神瑰宝。 和善文化源于上古文化和诸子百家,其丰富思想蕴藏和贯通于儒佛道显学,在中华大地传承数千年,历经沧桑,弥久弥新,成为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重要思想基石和瑰宝。从根本上说,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和谐、和善、和平型文化,和善文化的丰富内涵突出地表现在如下方面:

其一,在思想观念上,推崇和彰显和善理念,以和善作为其思想与学说的出发点或哲学根基。儒家学说认为,“人之初,性本善”,其核心理念是“仁爱”,仁者爱人。佛家的核心思想是“慈悲”,慈悲为怀,普度众生。道家强调“清静无为”,提倡循道以行,率理而动,一切顺其自然。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要求兼爱互利,兴利除弊。这些无不体现着和善的理念和思想,表明和善是传统文化的内核和要义。

其二,在理想信念方面,崇尚和谐、和善,以和善为基本信念和道德追求。中国古代早就有“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的理想追求。儒家的理想人格是“圣人”,“君子”是迈向“圣人”的起点,强调“君子喻于义”,要求人们都自觉当“君子”,积德行善,养天地浩然正气。道家的最高典范是“真人”,追求的理想人格是清静、无为、不争,是只为社会、大众谋利益而不追求个人名利的人。“协和万邦”、“政通人和”、“家和万事兴”,历来是中华民族对国家、对社会、对家庭的理想目标的追求和期盼。

其三,在价值取向上,中国传统文化以善为本,以和为贵,追求和善的目标和价值取向。儒佛道三家都强调“天人合一”,主张“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知足常乐”、“自治其心”。在价值取舍上,孔子把“民信”看得比“足兵”、“足食”更重要、更不能舍弃,强调“民无信不立”。佛家信奉“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约束人们弃恶从善。道家要求返朴归真,其旨意无不体现着追求人与自然和谐、人与人和谐、人身心和谐的基本取向。从古至今,和善都是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信奉的普适价值,其核心思想不因时空和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而改变。

其四,在思维方式上,以和善为致思的方向和路径,强调知行合一,在思维中展示和善的精神和人文关怀。儒佛道三家都强调“中庸”、“中和”、“中道”、“圆融”,反对二元对立思维。儒家推崇“中庸之道”,强调“礼之用,和为贵”,不走极端,适中和善地看待和处理问题。道家坚持相对思维,强调祸福相倚、苦乐共生、盛极而衰,要求人们中庸、平和、淡定地对待生活中的一切。禅宗要求“禅修入心”,讲究“顿悟”,“心中有佛即佛”,强调通过直觉思维平衡慰藉心理。 其五,在行为规范上,主张“和为贵”、“与人为善”、“从善如流”,以和善为根本准则来规范人们的行为。孔子主张“欲而不贪”,力推“三戒”,即戒色、戒气、戒得;要求“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做到“温、良、恭、俭、让”,“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佛家教义的主要思想就是鼓励人们行善,

勿恶;忍耐,戒欲;惩恶扬善。佛家有“五戒十善”的基本规范和教条,用“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等戒律来规范人们的行为。正由于和善文化的滋养和浸润,成就了中国礼仪之邦、德治善政的大国形象,为世人所效法和景仰。

和善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

周正刚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和善文化是其基本内核和精神瑰宝。 和善文化源于上古文化和诸子百家,其丰富思想蕴藏和贯通于儒佛道显学,在中华大地传承数千年,历经沧桑,弥久弥新,成为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重要思想基石和瑰宝。从根本上说,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和谐、和善、和平型文化,和善文化的丰富内涵突出地表现在如下方面:

其一,在思想观念上,推崇和彰显和善理念,以和善作为其思想与学说的出发点或哲学根基。儒家学说认为,“人之初,性本善”,其核心理念是“仁爱”,仁者爱人。佛家的核心思想是“慈悲”,慈悲为怀,普度众生。道家强调“清静无为”,提倡循道以行,率理而动,一切顺其自然。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要求兼爱互利,兴利除弊。这些无不体现着和善的理念和思想,表明和善是传统文化的内核和要义。

其二,在理想信念方面,崇尚和谐、和善,以和善为基本信念和道德追求。中国古代早就有“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的理想追求。儒家的理想人格是“圣人”,“君子”是迈向“圣人”的起点,强调“君子喻于义”,要求人们都自觉当“君子”,积德行善,养天地浩然正气。道家的最高典范是“真人”,追求的理想人格是清静、无为、不争,是只为社会、大众谋利益而不追求个人名利的人。“协和万邦”、“政通人和”、“家和万事兴”,历来是中华民族对国家、对社会、对家庭的理想目标的追求和期盼。

其三,在价值取向上,中国传统文化以善为本,以和为贵,追求和善的目标和价值取向。儒佛道三家都强调“天人合一”,主张“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知足常乐”、“自治其心”。在价值取舍上,孔子把“民信”看得比“足兵”、“足食”更重要、更不能舍弃,强调“民无信不立”。佛家信奉“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约束人们弃恶从善。道家要求返朴归真,其旨意无不体现着追求人与自然和谐、人与人和谐、人身心和谐的基本取向。从古至今,和善都是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信奉的普适价值,其核心思想不因时空和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而改变。

其四,在思维方式上,以和善为致思的方向和路径,强调知行合一,在思维中展示和善的精神和人文关怀。儒佛道三家都强调“中庸”、“中和”、“中道”、“圆融”,反对二元对立思维。儒家推崇“中庸之道”,强调“礼之用,和为贵”,不走极端,适中和善地看待和处理问题。道家坚持相对思维,强调祸福相倚、苦乐共生、盛极而衰,要求人们中庸、平和、淡定地对待生活中的一切。禅宗要求“禅修入心”,讲究“顿悟”,“心中有佛即佛”,强调通过直觉思维平衡慰藉心理。 其五,在行为规范上,主张“和为贵”、“与人为善”、“从善如流”,以和善为根本准则来规范人们的行为。孔子主张“欲而不贪”,力推“三戒”,即戒色、戒气、戒得;要求“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做到“温、良、恭、俭、让”,“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佛家教义的主要思想就是鼓励人们行善,

勿恶;忍耐,戒欲;惩恶扬善。佛家有“五戒十善”的基本规范和教条,用“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等戒律来规范人们的行为。正由于和善文化的滋养和浸润,成就了中国礼仪之邦、德治善政的大国形象,为世人所效法和景仰。


相关文章

  • 中国历史第二册
  • 中国历史第二册 一.繁荣与开放的社会﹙隋唐﹚ 1. 年, 建立隋朝,定都 : 年,隋灭陈,统一全国,结束了长期的分裂割据局面. 2. 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人称她的统治" , ". 3.唐太宗注意任用贤才和虚心纳谏, ...查看


  • 论魏源的和善思想
  •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论魏源的和善思想 作者:李斌 阳特 来源:<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4年第03期 摘 要:魏源是近代中国转型时期的思想家,他在倡导经世致用.改革开放的思想同时, ...查看


  • 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阅读答案
  • 课外阅读,回答问题 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 许金榜 戏曲是中国古老的传统文化的瑰宝,也是世界上最富有生命力的戏剧艺术.世界历史上有三种最古老的戏剧--古希腊戏剧.印度梵剧和中国戏曲,前两者早已死亡,只有中国戏曲至今仍然久演不衰.中国戏曲在世界剧 ...查看


  • 对大学生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的现实意义
  • 摘 要: 中华文化遗产作为中华文明传统文化中的瑰宝是民族之根.民族之魂.民族之神,高校作为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的培养机构,担负着发展中华民族科技.历史.文化的重任,应该在传播和传承中华文化的过程中发挥应有作用,在文化艺术传承.发展.创新方 ...查看


  • [寻访家乡的文化瑰宝]教学活动策划
  • <寻访家乡的文化瑰宝>教学活动策划 黄埔区怡园小学 冯文秀 一."课程内容标准"解读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了解家乡的自然环境和经济特点及其与人们生 活的关系,感受家乡的变化 ...查看


  • 收藏奇石就是收藏瑰宝
  • 收藏奇石就是收藏瑰宝 时间:2015-03-09 16:27:26 来源:国家文化艺术品网 太多的收藏爱好者们,都将目光放在了精雕细琢的玉器或是珠宝之上,却忽略了一块最钟灵毓秀的石头.奇石原本都是大自然的杰作,鬼斧神工天然促成是它的特征.但 ...查看


  • 明德修身,敬事仁爱
  • 明德修身,敬事仁爱 ――将<论语>用于员工德教之浅见 自从"五四"运动以来,中国的文化与思想经历了一个断层时期,然而,随着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与碰撞,越来越多的学者把目光重新投向了中国的古文化,想在那里找到所谓& ...查看


  • 中华文明绝不能忽视的文化瑰宝--八卦
  • 八卦起源于人文始祖伏羲,包含:乾(天),坤(地),艮(山),兑(泽),震(雷),巽(风),坎(水),离(火).相信大家都看不懂,因为对于八卦的理解,咱们现代人不如古人. 提起八卦,大家都会想到历史上著名的人物:诸葛亮 当然诸葛亮能熟练运用八 ...查看


  • 粤乐的风格与广东人的性格
  • 粤乐的风格与广东人的性格 摘 要:粤乐又名"广东音乐"已有百多年历史,是岭南三大民族民间表演艺术瑰宝之一,深受人们的喜爱,是我国乃至世界素有影响的著名乐种之一.它的形成与发展深受当地风俗.环境.人文等的影响.本文主要研究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