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画杨桃
第一课时第四周(1)节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自学6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叮嘱、和颜悦色、熟悉、审视、教诲”等词语。指导规范书写。
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所不同,从中受到科学思想方法的教育。
4.通过理解老师说的一段话中旬与句的联系,学习怎样把一段话写清楚。
5.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练习用"不像„„而像„„""不要„„要„„"写句子。
教学重点:
1.自学6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并联系上下文理解“叮嘱、和颜悦色、熟悉、审视、教诲”等词语。了解课文大意。
2.在读中理解“看事物的角度不同,观察的结果也会不同”的道理。 教学难点:
1.熟读课文,弄清课文大意,学习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理解课文内容,明白老师通过练习画杨桃的这件事所说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真实体验。
1.同学们,在美术课上,我们画过很多东西。今天的语文课上,老师也要请同学们来画画。
2.(教师出示杨桃)谁知道这种水果叫什么?观察一下,它有什么特点。指名简单介绍杨桃。今天,我们要学一篇课文,就与杨桃有关。(板书:画杨桃)
3.齐读课题。
4.看到这个题目,你们想知道什么?让学生围绕课题质疑:(预设学生可能会提的问题)
⑴谁画杨桃?
⑵怎样画杨桃?
⑶画杨桃的过程中发生了什么事?
⑷作者为什么要写画杨桃这件事?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词。
1.下面请同学们轻声读课文,要求读准生字字音,通过查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生字词的意思。(学生自读课文)
2.检查学生自学生字词的情况。(课件出示词语)
叮嘱前排靠边准确审视讲台神情严肃半晌轮流和颜悦色熟悉角度相似教诲
生字推火车读,小组比赛读。
3.生字词大家认得很好,我们再来看看词语理解的情况。(学生用自己的话说,教师引导规范表达)(课件出示)想当然严肃教诲和颜悦色
审视熟悉受用
(1)理解:“叮嘱”
A:父亲是怎样叮嘱我的?谁来读一读课文中的句子?(出示句子)那什么叫“叮嘱”呢?
B:经常叮嘱我,说明什么?
C:如果我在画香蕉,爸爸会怎样叮嘱我?
如果我在画苹果,爸爸会怎样叮嘱我?
D:我有没有忘记父亲对我的叮嘱?找出相关的句子读一读。
E:请你认认真真地读一读(指名),再老老实实地读一读。(指名)
F:想想当我画完这幅画,又是怎样的心情呢?带着自信再读一读。
(2)理解“审视”。
A:当我自信地画完时,同学们怎样?
B:有一个人没有笑,他做了一个什么动作?读读书中的句子。(出示句子) C:“审视”是怎样的一个动作?请学生表演!现在你就是老师,来审视一下。 D:仔细认真地读读这句话。
(3)理解“半晌”。
A:“半晌”什么意思?读读文中的句子。(出示句子)
B:你是怎么理解的?为什么中间隔那么长时间?
C:分别用严肃、生气的语气读读这句话。
(4)理解“和颜悦色”。
A:指读这个词。问:开始老师还是“神情严肃”,此时怎么又“和颜悦色”了?
B:我们和颜悦色地读读老师说的话。(出示句子)
(5)理解“教诲”。
A:出示带有“教诲”这个词的句子。指名读。
B:父亲教诲我什么话?老师和颜悦色的讲的那段话中的哪句话和父亲讲的话非常相似。男、女生对读这俩句话。
C:能讲讲“教诲”的意思吗?
D:齐读最后一段。
三、再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大家刚才认识了生字,理解了词语,读起课文来肯定比刚才读的好,咱们再来读课文,看看课文主要写的是一件什么事?
2.这篇课文分为几部分?(根据学生的回答学习下面每一部分。)讨论每一部分的主要意思。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父亲教“我”画画时叮嘱“我”要按事物本来的样子画。
第二部分(第2——17自然段)图画课上“我”将杨桃画成五角星,被同学取笑,老师教育大家的事。
第三部分(第18自然段)父亲和老师的教诲使我一生受用。
3.他们的话语那么简洁,他们的教诲那么朴素,怎么会使我一生受用呢?下节课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第四周(2)节
教学目标:
1.用各种不同的方法理解“嘲笑”、“审视”、“和颜悦色”、“教诲”。
2.朗读课文,背诵第18自然段老师说的话。
3.培养学生读中感悟的能力,有感情朗读课文的能力。
教学重点:
1.理解老师的话,让学生说说生活中类似画杨桃的事,并指导学生运用恰当的神态、动作、心理、语言描写,把一段话说清楚。
2.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不同的结果,使学生从中受到科学思维方法的教育。
教学难点:
1.联系全文内容,理解老师通过画杨桃这件事所说的道理。
2.理解老师说的一段话中句与句的联系,体会怎样把一段话写清楚。 教学过程:
一、再读课文,从课文第3部分入手。
1.请同学们齐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理解“受用”是什么意思,“一生受用”呢?
2.从“一生受用”这个词中,我们能不能估计出作者写这篇文章时,大约是什么年龄?(大约年事已高,也就是人到老年。)(从“使一生受用”这个词还可以看出,本文是用回忆的手法,写了发生在小学四年级一节美术课上的一件事。)
3.能使作者“一生受用”的教诲一定是使作者终生不忘的。是谁的教导使作者终生不忘呢?是怎样的一件事呢?
二、引导学习课文第二段
导:是的,课文讲的就是一次美术课上画杨桃引发的事情。课文第2—18小节就写了画杨桃的事情,我们先来看看。
(一)请同学们认认真真、仔仔细细地读课文,要求:1、用笔勾画课文当中你认为最值得琢磨的地方,写一写自己的体会。
2.提提自己真正不懂的问题。
(1)我是怎么画杨桃的?
(2)老师的神情为什么变得严肃?后来为什么又和颜悦色了?
(3)什么是审视?老师为什么要审视?
(4)同学们有什么变化?
(二)汇报交流。
1.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参加小组讨论。
(1)重点抓住学生的变化。
“不像!”“不„„像。”
“像五角星!”“像„„五„„角星。”
(2)联系上下文读这两组句子。
分别体会到了什么?学生讨论、交流。能尝试说一个这样的句子吗?
(3)为什么同学们的态度会发生变化呢?
2.结合理解“我是怎样画杨桃”课件展示:从不同角度去看杨桃的不同样子。(让学生仔细观察,体会角度不同,看到的样子也不同。)
(1)我的座位是前排靠边的地方,在我那里看,杨桃的确像个五角星。
(2)我怎样画杨桃,出示句子。
我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自己觉得画得很准确。
(3)指名读,体会到了什么?
学生谈。(可以想象我当时是如何观察,如何落笔的。)
(4)相机引进学习课文第一段,体会父亲的话的含义。
(三)深究悟理
1.导:刚才我们同学都说到了作者画杨桃的事情,的确作者是在父亲的影响下认真画的,下面请同学们再次读读课文,找出文中“父亲”的话。
2.出示“父亲”的话。
(1)指名读“父亲”的话,父亲的话怎么理解?
(2)练读父亲的话,指名读读,评议。(注意抓住提示语,读出父亲的严肃、语重心长)
3.结合理解老师的神情。通过刚才的学习,现在同学们肯定知道老师的神情为什么变的严肃的原因了。
4.读好同学当时说的话,读出难过、内疚、惭愧。指名读,比读,齐读。
5.课件出示老师的话。
(1)谁来读一读?能谈谈你的理解吗?
(2)指导读。
6.引导:课件出示父亲的话和老师的话,明白其中相似之处。总结归纳,板书:是什么样,画什么样。
7.尝试背诵
(四)总结提升。
1.同学们说得很好,确实,在父亲和老师的影响下,作者最终成长为一个作家。看来小时侯父亲和老师的教诲对作者岑桑的一生产生了多大的影响,真的使他一生受用。让我们再好好地来读读课文中老师、父亲的那段话。(课件出示)
2.同学们,通过大家充分地考虑、讨论,我们真是深有启发,让我们拿起笔把我们心里的想法写下来,作为我们的格言。(有困难的同学可以摘录课文中的语言作为格言)
板书设计:
画杨桃
我看 不像„„而像„„ 角度不同
同学 大笑 相信自己的眼睛,
父亲叮嘱 不要想当然 是什么样就画成什么样。 老师 严肃 和颜悦色
12 想别人没想到的第四周(3)节
教学目标:
1.默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解小徒弟的画为什么能得到画师的称赞。
2.结合生活实际,培养学生“想别人没想到的”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画师称赞小徒弟的原因。
教学难点:
理解画师最后说的那段话。
教学过程:
一、故事激趣,谈话导入
1.课件出示:宋太祖赵匡胤开国以后,特别设立了翰林图画院,并用考画来取仕。考题都是一句诗,让学生根据诗句的内容作画。有一年,考画的内容是“踏花归来马蹄香”。“花”、“归来’’、“马蹄”都好表现,唯有“香”是无形的东西,用画很难表现,这就得让考生动一动脑筋了。有的画是骑马人踏青归来,手里捏一枝花;有的还在马蹄上沾着几片花瓣;只有一位考生别出心裁,他画了几只蝴蝶绕着马蹄翻飞。主考官一见十分欣喜,当众表扬了他。(教师生动地讲述课件中的故事,让学生注意听)
2.引导学生思考:主考官为什麽一见十分欣喜,当众表扬了他?
学生自由发言后,教师作总结:对呀,有香气的地方才会吸引蝴蝶来,几只蝴蝶绕着马蹄翻飞,说明马蹄很香,这正好表达出“踏花归来马蹄香”的意思。这位考生比别人多动了脑筋,才会如此的别出心裁,受到主考官的欣赏。我们做任何事情,要想有创意,就应该想别人没想到的。(教师相机板书课题《想别人没想到的》)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按学习要求自学课文。出示学习要求: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
(2)画初生字词,同桌合作,识记字形,理解词意。
(3)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4)不理解的地方作上记号,与同桌讨论。
2.学生按要求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3.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1)检查字词学习情况。指名读,齐读。(课件出示词语)
(2)交流词义,掌握字形。
(3)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课件出示下列句式,帮助学生把握课文内容:
画师让三个徒弟画骆驼,看谁画的骆驼多。大徒弟------------------,二徒弟----------------------,而三徒弟---------------------,却得到画师的高度称赞。让学生按照句式的提示自由发言,教师进行指导,让学生讲清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三、品读课文,感悟妙处。
1.默读课文,找出三个徒弟的画的不同表现意图,并圈出重点词语进行说明。
2.交流阅读感受,重点感知三位徒弟的画面。
(1)大徒弟画了什么?他想怎样表现骆驼多?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指名读(板书:密密麻麻画满)猜想:大徒弟可能画了多少只骆驼?
(2)二徒弟画了什么?他想怎样表现骆驼的多?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板书:许许多多果然)猜想:二徒弟可能画了多少只骆驼?
(3)三徒弟怎么画的?画了几只骆驼?读一读相关的句子。(板书:两只) 指名读后问:小徒弟画的多吗?从哪里看出很少?(几条、一只、另一只)
3.比较三幅画,体会小徒弟画的妙处。
(1)引导学生讨论:三个徒弟的画,哪一个表现的骆驼更多?(学生讨论,并用关联词语“虽然----但是----”“因为-----所以----”进行评价交流)
(2)重点理解画师的画,体会小徒弟画的妙处。学生读一读画师的话,理解“若隐若现”。
思考:小徒弟的画中,哪只骆驼是若隐若现的?那只若隐若现的骆驼有什么作用?(课件出示小徒弟的画)再读画师的话,通过读,让学生领会其中的含义。
4.从大徒弟与二徒弟的反应中,体会小徒弟画的妙处。
听了画师的话,大家一定明白画师为什么称赞小徒弟的画了。那么大徒弟与二徒弟明白了没有?从哪个词看出来?(恍然大悟)他们悟到了什么?
教师小结:虽然大徒弟和二徒弟画的骆驼比较多,但是他们画出的数目毕竟是有限的,小徒弟的办法之所以最好,是因为他用有限的两只骆驼代表了无限的可能,谁也说不清有多少只骆驼,给人留下了想象的空间。因此,他的画最好。
四、课外延伸,丰富知识
1.联系实际说说在生活中,你听说过或见到过哪些“别人没想到的”事情?
2.学生广泛思考交流;教师相机提示一些“想别人没想到的”例子,如:曹冲称象,司马光砸缸,聪明的华佗,爱迪生救妈妈的故事等,让学生谈出自己的想法,说出他们的创新之处。
3.总结:创新的头脑不是一朝一夕能培养起来的,要想拥有创新的头脑,平时要多动脑筋,“想别人没想到的”。
板书设计:
12 想别人没想到的
大徒弟——用细笔画满
二徒弟——画许多头
小徒弟——只画山、一头骆驼——画师满意
(动脑、创新)
教学后记:
13 和时间赛跑
第一课时第四周(4)节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10个生字,能正确读“忧伤、哀痛、持续、安慰、日月如梭、狂奔、受益无穷、假若”等词语。
2.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经验,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4.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经验,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
5.体会时间的意义,把握课文内容,形成珍惜时间的价值观念和情感态度。
6.搜集有关的时间的名言、谚语,在班上交流。
教学重点:
认识本课10个生字,能正确读“忧伤、哀痛”等词语。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经验,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引导学生对“假如你一直和时间赛跑,你就可以成功”这句话有所感悟。
教学难点:
理解“我”从爸爸的一席话和生活体验中认识到时间的宝贵,“我”是怎样和时间赛跑,不断取得成功的。感受珍惜时间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课前你们收集了有关珍惜时间的格言,谁来说一说。
2.今天我们要学一篇关于时间的课文《和时间赛跑》,齐读课题,读了以后,你想知道些什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
(1)画出课文中的生字新词,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自学。
(2)教师指导学生把课文读通、读顺、读正确。
2.教师利用词卡、课件检查学生的自学情况。
3.指导学生当堂正确书写生字。
4.指名分节读课文,理清课文的脉络。
5.想想课文讲了哪些事?作者通过和时间赛跑明白了什么道理?(牵引中心句:假若你一直和时间赛跑,你就可以成功。)
6.听录音,联系实际说说你读了这篇课文的初步感受。
三、学习1—5小节
1.默读1—5小节,说说这部分讲了几层意思。
2.指名读一、二两节。
(1)这部分主要讲了什么事?
(2)这部分的生字新词比较多,请大家小组合作解决,如果仍有困难,请提交全班讨论。
(3)你想用什么方法学习这一部分?(引导学生采用“读—悟”法来自读自悟。)
(4)指导学生用“持续”“与其„„不如„„”造句。
(5)从一、二节中找一个词来概括这部分的感情基调。(忧伤)
(6)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引导学生学会客观评价他人的朗读。
3.齐读一、二两节。
4.默读三、四两节。
(1)画出你最难理解的句子。(所有时间里的事物,都永远不会回来了。)
(2)先说说自己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然后在小组交流、讨论。
(3)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文中的爸爸是怎样解释的?
(4)文中的小作者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5)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6)读了这句话,你有什么感受?平时生活中,你有过这种感受吗?
(7)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三、四两节。
5.自读第五节。
(1)说说“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光阴似箭,日月如梭”等谚语的意思。
(2)你在平时课外阅读中还收集了哪些有关珍惜时间的名言、谚语、成语?全班交流。
(3)“我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这是一种怎么样的滋味?(对时光流逝的
感伤)
6.说说看,你平时是怎样珍惜时间的?今后,你准备怎样珍惜时间?
第二课时第四周(5)节
教学目标:
1.人人读通课文。在语境中理解词义,在个性化的朗读及创编名言中展现对含义深刻句子的理解。展示收集、积累的珍惜时间方面的名言警句。
2.能对自己不理解的语句质疑,在个性化的朗读及创编名言中展现对含义深刻句子的理解。
3.懂得时间过去就不会回来,要珍惜时间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能对自己不理解的语句质疑,在个性化的朗读及创编名言中展现对含义深刻句子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讨论交流问题(投影片出示问题,由小组讨论,中心发言人代表小组发表意见)
1.外祖母的去世让我很悲伤,使我无法排除自己的忧伤,“我”曾试用了多种方法,可哀痛还是持续了很久。
2.爸爸、奶奶对“我”说了实话,爸爸共说了4句话,是围绕“所有时间里的事物都一去不复返”,同时阐述了生命的意义,你的昨天过去了,就永远成为了昨天,不可能再有昨天了,人的生命也是如此,人由儿童一天天地长大,步入青年、中年、老年,每度过一天就少了一天,如果不好好把握这一天,那它会很快消逝,变成昨天。
3.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的意思是:时间比金子还宝贵,光阴是金钱买不到的。说明时间宝贵,用任何东西都买不到。
4.光阴似箭的意思是时间像射出去的箭,跑得飞快,并且一去不回来了,日
月如梭的意思是时间飞逝,一去不复返。
小结:爸爸给“我”讲了时间的重要,让“我”体会了生命的重要,悟出了生命的意义。
二、学习第二段(6—8自然段)
1.速读,主要讲了什么?
2.联系上下文理解:“虽然明天还会有新的太阳,但永远不会有今天的太阳了”。结合泡泡学习。
这些话虽很朴实,但其中蕴涵着人生的哲理,“我“体会到时间的重要性,因此“我”很着急,很悲伤,“我”怎么做了?
3.默读画出“我”是怎样做的句子。
4.讨论交流。
板书设计:
和太阳比赛
和西北风比赛受益无穷
和作业比赛
5.小结:“我”懂得了时间飞逝,一去不复返,人的生命也是这样,所以“我”抓紧分分秒秒的时间,和时间赛跑。
这样做对“我”有什么益处呢?
三、学习第三段(9—10自然段)
1.默读这段主要讲了什么?
2.你同意这个说法吗?谈谈你的看法。
同意,如果你一直抓紧时间、挤时间,那么你就会在更短的时间内做很多事情,你的生命就会更有意义。
四、交流同学搜集的关于珍惜时间的名言、谚语。
五、总结、扩展
通过学习这篇课文,我们知道时间的重要性,同时也记住了几句有关珍惜时间,为人类做更多的贡献的谚语,我们在生活中应珍惜时间,为人类多做贡献。 板书设计:
13、和时间赛跑
外祖母去世 哀痛 持续很久 (起因)
1、和太阳赛跑
和时间赛跑 2、和西北风赛跑 受益无究 (经过)
3、和作业赛跑
教学后记:
14、检阅
第一课时第四周(1)节
教学目标:
1.认识“俱、纠”等5个生字。会写“俱、众”等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检阅、议论”等21个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儿童队员的团队精神,博莱克的勇敢参与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儿童队员的团队精神。
2.理清课文条理,体会人物的心理变化。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博莱克的心理,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出示挂图,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看到的这幅图,是波兰首都华沙欢庆国庆节的隆重场面。许多的游行队伍在这一天接受国家领导人、外国贵宾和亿万群众的检阅。对每一位波兰人来说,这一刻都是激动、幸福的时刻。让我们把视线移到这一队正走过主席台的儿童队员身上,请你告诉我,你发现了什么特别的地方?(学生自由说)就从这一队孩子身上,发生了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
二、自学课文,完成以下要求
1.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认读生字。
3.思考:课文写了队员们的什么事?观众们怎样夸他们?用笔画出最令自己感动的地方。
三、检查自学效果,汇报交流
1.指名读课文,检查是否读正确、流利。
2.认读生词,生字。再练习读课文。
3.汇报交流思考的问题。
a.小组间交流;课文写了什么事?观众们怎样夸他们?
b.全班交流。相机理解“棘手”。
“棘手”的事指什么事? 能读出这事是怎样“棘手”吗?
练读第2—6段。指名读,评价读得怎么样。注意读出为难的语气。 讨论:为什么孩子们这样为难?直接告诉他不就行了吗?
小结:多么善良的孩子们呀!那么怎么做才不会伤害这个残疾孩子博莱克呢?故事的结果我们已经知道了。下节课我们来讨论这些孩子们棒在哪儿,好吗?
四、教学指导:
1.进一步认读生字,交流记忆方法。
2.指导书写。
重点指导:“博、羡、慕”三个字,要注意字的结构,摆放匀称。“博”左小右大,“羡、慕”上小下大,“席”的笔顺,“截”的笔顺。
3.积累词语。
11 画杨桃
第一课时第四周(1)节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自学6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叮嘱、和颜悦色、熟悉、审视、教诲”等词语。指导规范书写。
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所不同,从中受到科学思想方法的教育。
4.通过理解老师说的一段话中旬与句的联系,学习怎样把一段话写清楚。
5.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练习用"不像„„而像„„""不要„„要„„"写句子。
教学重点:
1.自学6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并联系上下文理解“叮嘱、和颜悦色、熟悉、审视、教诲”等词语。了解课文大意。
2.在读中理解“看事物的角度不同,观察的结果也会不同”的道理。 教学难点:
1.熟读课文,弄清课文大意,学习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理解课文内容,明白老师通过练习画杨桃的这件事所说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真实体验。
1.同学们,在美术课上,我们画过很多东西。今天的语文课上,老师也要请同学们来画画。
2.(教师出示杨桃)谁知道这种水果叫什么?观察一下,它有什么特点。指名简单介绍杨桃。今天,我们要学一篇课文,就与杨桃有关。(板书:画杨桃)
3.齐读课题。
4.看到这个题目,你们想知道什么?让学生围绕课题质疑:(预设学生可能会提的问题)
⑴谁画杨桃?
⑵怎样画杨桃?
⑶画杨桃的过程中发生了什么事?
⑷作者为什么要写画杨桃这件事?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词。
1.下面请同学们轻声读课文,要求读准生字字音,通过查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生字词的意思。(学生自读课文)
2.检查学生自学生字词的情况。(课件出示词语)
叮嘱前排靠边准确审视讲台神情严肃半晌轮流和颜悦色熟悉角度相似教诲
生字推火车读,小组比赛读。
3.生字词大家认得很好,我们再来看看词语理解的情况。(学生用自己的话说,教师引导规范表达)(课件出示)想当然严肃教诲和颜悦色
审视熟悉受用
(1)理解:“叮嘱”
A:父亲是怎样叮嘱我的?谁来读一读课文中的句子?(出示句子)那什么叫“叮嘱”呢?
B:经常叮嘱我,说明什么?
C:如果我在画香蕉,爸爸会怎样叮嘱我?
如果我在画苹果,爸爸会怎样叮嘱我?
D:我有没有忘记父亲对我的叮嘱?找出相关的句子读一读。
E:请你认认真真地读一读(指名),再老老实实地读一读。(指名)
F:想想当我画完这幅画,又是怎样的心情呢?带着自信再读一读。
(2)理解“审视”。
A:当我自信地画完时,同学们怎样?
B:有一个人没有笑,他做了一个什么动作?读读书中的句子。(出示句子) C:“审视”是怎样的一个动作?请学生表演!现在你就是老师,来审视一下。 D:仔细认真地读读这句话。
(3)理解“半晌”。
A:“半晌”什么意思?读读文中的句子。(出示句子)
B:你是怎么理解的?为什么中间隔那么长时间?
C:分别用严肃、生气的语气读读这句话。
(4)理解“和颜悦色”。
A:指读这个词。问:开始老师还是“神情严肃”,此时怎么又“和颜悦色”了?
B:我们和颜悦色地读读老师说的话。(出示句子)
(5)理解“教诲”。
A:出示带有“教诲”这个词的句子。指名读。
B:父亲教诲我什么话?老师和颜悦色的讲的那段话中的哪句话和父亲讲的话非常相似。男、女生对读这俩句话。
C:能讲讲“教诲”的意思吗?
D:齐读最后一段。
三、再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大家刚才认识了生字,理解了词语,读起课文来肯定比刚才读的好,咱们再来读课文,看看课文主要写的是一件什么事?
2.这篇课文分为几部分?(根据学生的回答学习下面每一部分。)讨论每一部分的主要意思。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父亲教“我”画画时叮嘱“我”要按事物本来的样子画。
第二部分(第2——17自然段)图画课上“我”将杨桃画成五角星,被同学取笑,老师教育大家的事。
第三部分(第18自然段)父亲和老师的教诲使我一生受用。
3.他们的话语那么简洁,他们的教诲那么朴素,怎么会使我一生受用呢?下节课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第四周(2)节
教学目标:
1.用各种不同的方法理解“嘲笑”、“审视”、“和颜悦色”、“教诲”。
2.朗读课文,背诵第18自然段老师说的话。
3.培养学生读中感悟的能力,有感情朗读课文的能力。
教学重点:
1.理解老师的话,让学生说说生活中类似画杨桃的事,并指导学生运用恰当的神态、动作、心理、语言描写,把一段话说清楚。
2.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不同的结果,使学生从中受到科学思维方法的教育。
教学难点:
1.联系全文内容,理解老师通过画杨桃这件事所说的道理。
2.理解老师说的一段话中句与句的联系,体会怎样把一段话写清楚。 教学过程:
一、再读课文,从课文第3部分入手。
1.请同学们齐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理解“受用”是什么意思,“一生受用”呢?
2.从“一生受用”这个词中,我们能不能估计出作者写这篇文章时,大约是什么年龄?(大约年事已高,也就是人到老年。)(从“使一生受用”这个词还可以看出,本文是用回忆的手法,写了发生在小学四年级一节美术课上的一件事。)
3.能使作者“一生受用”的教诲一定是使作者终生不忘的。是谁的教导使作者终生不忘呢?是怎样的一件事呢?
二、引导学习课文第二段
导:是的,课文讲的就是一次美术课上画杨桃引发的事情。课文第2—18小节就写了画杨桃的事情,我们先来看看。
(一)请同学们认认真真、仔仔细细地读课文,要求:1、用笔勾画课文当中你认为最值得琢磨的地方,写一写自己的体会。
2.提提自己真正不懂的问题。
(1)我是怎么画杨桃的?
(2)老师的神情为什么变得严肃?后来为什么又和颜悦色了?
(3)什么是审视?老师为什么要审视?
(4)同学们有什么变化?
(二)汇报交流。
1.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参加小组讨论。
(1)重点抓住学生的变化。
“不像!”“不„„像。”
“像五角星!”“像„„五„„角星。”
(2)联系上下文读这两组句子。
分别体会到了什么?学生讨论、交流。能尝试说一个这样的句子吗?
(3)为什么同学们的态度会发生变化呢?
2.结合理解“我是怎样画杨桃”课件展示:从不同角度去看杨桃的不同样子。(让学生仔细观察,体会角度不同,看到的样子也不同。)
(1)我的座位是前排靠边的地方,在我那里看,杨桃的确像个五角星。
(2)我怎样画杨桃,出示句子。
我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自己觉得画得很准确。
(3)指名读,体会到了什么?
学生谈。(可以想象我当时是如何观察,如何落笔的。)
(4)相机引进学习课文第一段,体会父亲的话的含义。
(三)深究悟理
1.导:刚才我们同学都说到了作者画杨桃的事情,的确作者是在父亲的影响下认真画的,下面请同学们再次读读课文,找出文中“父亲”的话。
2.出示“父亲”的话。
(1)指名读“父亲”的话,父亲的话怎么理解?
(2)练读父亲的话,指名读读,评议。(注意抓住提示语,读出父亲的严肃、语重心长)
3.结合理解老师的神情。通过刚才的学习,现在同学们肯定知道老师的神情为什么变的严肃的原因了。
4.读好同学当时说的话,读出难过、内疚、惭愧。指名读,比读,齐读。
5.课件出示老师的话。
(1)谁来读一读?能谈谈你的理解吗?
(2)指导读。
6.引导:课件出示父亲的话和老师的话,明白其中相似之处。总结归纳,板书:是什么样,画什么样。
7.尝试背诵
(四)总结提升。
1.同学们说得很好,确实,在父亲和老师的影响下,作者最终成长为一个作家。看来小时侯父亲和老师的教诲对作者岑桑的一生产生了多大的影响,真的使他一生受用。让我们再好好地来读读课文中老师、父亲的那段话。(课件出示)
2.同学们,通过大家充分地考虑、讨论,我们真是深有启发,让我们拿起笔把我们心里的想法写下来,作为我们的格言。(有困难的同学可以摘录课文中的语言作为格言)
板书设计:
画杨桃
我看 不像„„而像„„ 角度不同
同学 大笑 相信自己的眼睛,
父亲叮嘱 不要想当然 是什么样就画成什么样。 老师 严肃 和颜悦色
12 想别人没想到的第四周(3)节
教学目标:
1.默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解小徒弟的画为什么能得到画师的称赞。
2.结合生活实际,培养学生“想别人没想到的”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画师称赞小徒弟的原因。
教学难点:
理解画师最后说的那段话。
教学过程:
一、故事激趣,谈话导入
1.课件出示:宋太祖赵匡胤开国以后,特别设立了翰林图画院,并用考画来取仕。考题都是一句诗,让学生根据诗句的内容作画。有一年,考画的内容是“踏花归来马蹄香”。“花”、“归来’’、“马蹄”都好表现,唯有“香”是无形的东西,用画很难表现,这就得让考生动一动脑筋了。有的画是骑马人踏青归来,手里捏一枝花;有的还在马蹄上沾着几片花瓣;只有一位考生别出心裁,他画了几只蝴蝶绕着马蹄翻飞。主考官一见十分欣喜,当众表扬了他。(教师生动地讲述课件中的故事,让学生注意听)
2.引导学生思考:主考官为什麽一见十分欣喜,当众表扬了他?
学生自由发言后,教师作总结:对呀,有香气的地方才会吸引蝴蝶来,几只蝴蝶绕着马蹄翻飞,说明马蹄很香,这正好表达出“踏花归来马蹄香”的意思。这位考生比别人多动了脑筋,才会如此的别出心裁,受到主考官的欣赏。我们做任何事情,要想有创意,就应该想别人没想到的。(教师相机板书课题《想别人没想到的》)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按学习要求自学课文。出示学习要求: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
(2)画初生字词,同桌合作,识记字形,理解词意。
(3)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4)不理解的地方作上记号,与同桌讨论。
2.学生按要求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3.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1)检查字词学习情况。指名读,齐读。(课件出示词语)
(2)交流词义,掌握字形。
(3)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课件出示下列句式,帮助学生把握课文内容:
画师让三个徒弟画骆驼,看谁画的骆驼多。大徒弟------------------,二徒弟----------------------,而三徒弟---------------------,却得到画师的高度称赞。让学生按照句式的提示自由发言,教师进行指导,让学生讲清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三、品读课文,感悟妙处。
1.默读课文,找出三个徒弟的画的不同表现意图,并圈出重点词语进行说明。
2.交流阅读感受,重点感知三位徒弟的画面。
(1)大徒弟画了什么?他想怎样表现骆驼多?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指名读(板书:密密麻麻画满)猜想:大徒弟可能画了多少只骆驼?
(2)二徒弟画了什么?他想怎样表现骆驼的多?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板书:许许多多果然)猜想:二徒弟可能画了多少只骆驼?
(3)三徒弟怎么画的?画了几只骆驼?读一读相关的句子。(板书:两只) 指名读后问:小徒弟画的多吗?从哪里看出很少?(几条、一只、另一只)
3.比较三幅画,体会小徒弟画的妙处。
(1)引导学生讨论:三个徒弟的画,哪一个表现的骆驼更多?(学生讨论,并用关联词语“虽然----但是----”“因为-----所以----”进行评价交流)
(2)重点理解画师的画,体会小徒弟画的妙处。学生读一读画师的话,理解“若隐若现”。
思考:小徒弟的画中,哪只骆驼是若隐若现的?那只若隐若现的骆驼有什么作用?(课件出示小徒弟的画)再读画师的话,通过读,让学生领会其中的含义。
4.从大徒弟与二徒弟的反应中,体会小徒弟画的妙处。
听了画师的话,大家一定明白画师为什么称赞小徒弟的画了。那么大徒弟与二徒弟明白了没有?从哪个词看出来?(恍然大悟)他们悟到了什么?
教师小结:虽然大徒弟和二徒弟画的骆驼比较多,但是他们画出的数目毕竟是有限的,小徒弟的办法之所以最好,是因为他用有限的两只骆驼代表了无限的可能,谁也说不清有多少只骆驼,给人留下了想象的空间。因此,他的画最好。
四、课外延伸,丰富知识
1.联系实际说说在生活中,你听说过或见到过哪些“别人没想到的”事情?
2.学生广泛思考交流;教师相机提示一些“想别人没想到的”例子,如:曹冲称象,司马光砸缸,聪明的华佗,爱迪生救妈妈的故事等,让学生谈出自己的想法,说出他们的创新之处。
3.总结:创新的头脑不是一朝一夕能培养起来的,要想拥有创新的头脑,平时要多动脑筋,“想别人没想到的”。
板书设计:
12 想别人没想到的
大徒弟——用细笔画满
二徒弟——画许多头
小徒弟——只画山、一头骆驼——画师满意
(动脑、创新)
教学后记:
13 和时间赛跑
第一课时第四周(4)节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10个生字,能正确读“忧伤、哀痛、持续、安慰、日月如梭、狂奔、受益无穷、假若”等词语。
2.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经验,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4.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经验,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
5.体会时间的意义,把握课文内容,形成珍惜时间的价值观念和情感态度。
6.搜集有关的时间的名言、谚语,在班上交流。
教学重点:
认识本课10个生字,能正确读“忧伤、哀痛”等词语。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经验,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引导学生对“假如你一直和时间赛跑,你就可以成功”这句话有所感悟。
教学难点:
理解“我”从爸爸的一席话和生活体验中认识到时间的宝贵,“我”是怎样和时间赛跑,不断取得成功的。感受珍惜时间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课前你们收集了有关珍惜时间的格言,谁来说一说。
2.今天我们要学一篇关于时间的课文《和时间赛跑》,齐读课题,读了以后,你想知道些什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
(1)画出课文中的生字新词,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自学。
(2)教师指导学生把课文读通、读顺、读正确。
2.教师利用词卡、课件检查学生的自学情况。
3.指导学生当堂正确书写生字。
4.指名分节读课文,理清课文的脉络。
5.想想课文讲了哪些事?作者通过和时间赛跑明白了什么道理?(牵引中心句:假若你一直和时间赛跑,你就可以成功。)
6.听录音,联系实际说说你读了这篇课文的初步感受。
三、学习1—5小节
1.默读1—5小节,说说这部分讲了几层意思。
2.指名读一、二两节。
(1)这部分主要讲了什么事?
(2)这部分的生字新词比较多,请大家小组合作解决,如果仍有困难,请提交全班讨论。
(3)你想用什么方法学习这一部分?(引导学生采用“读—悟”法来自读自悟。)
(4)指导学生用“持续”“与其„„不如„„”造句。
(5)从一、二节中找一个词来概括这部分的感情基调。(忧伤)
(6)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引导学生学会客观评价他人的朗读。
3.齐读一、二两节。
4.默读三、四两节。
(1)画出你最难理解的句子。(所有时间里的事物,都永远不会回来了。)
(2)先说说自己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然后在小组交流、讨论。
(3)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文中的爸爸是怎样解释的?
(4)文中的小作者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5)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6)读了这句话,你有什么感受?平时生活中,你有过这种感受吗?
(7)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三、四两节。
5.自读第五节。
(1)说说“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光阴似箭,日月如梭”等谚语的意思。
(2)你在平时课外阅读中还收集了哪些有关珍惜时间的名言、谚语、成语?全班交流。
(3)“我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这是一种怎么样的滋味?(对时光流逝的
感伤)
6.说说看,你平时是怎样珍惜时间的?今后,你准备怎样珍惜时间?
第二课时第四周(5)节
教学目标:
1.人人读通课文。在语境中理解词义,在个性化的朗读及创编名言中展现对含义深刻句子的理解。展示收集、积累的珍惜时间方面的名言警句。
2.能对自己不理解的语句质疑,在个性化的朗读及创编名言中展现对含义深刻句子的理解。
3.懂得时间过去就不会回来,要珍惜时间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能对自己不理解的语句质疑,在个性化的朗读及创编名言中展现对含义深刻句子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讨论交流问题(投影片出示问题,由小组讨论,中心发言人代表小组发表意见)
1.外祖母的去世让我很悲伤,使我无法排除自己的忧伤,“我”曾试用了多种方法,可哀痛还是持续了很久。
2.爸爸、奶奶对“我”说了实话,爸爸共说了4句话,是围绕“所有时间里的事物都一去不复返”,同时阐述了生命的意义,你的昨天过去了,就永远成为了昨天,不可能再有昨天了,人的生命也是如此,人由儿童一天天地长大,步入青年、中年、老年,每度过一天就少了一天,如果不好好把握这一天,那它会很快消逝,变成昨天。
3.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的意思是:时间比金子还宝贵,光阴是金钱买不到的。说明时间宝贵,用任何东西都买不到。
4.光阴似箭的意思是时间像射出去的箭,跑得飞快,并且一去不回来了,日
月如梭的意思是时间飞逝,一去不复返。
小结:爸爸给“我”讲了时间的重要,让“我”体会了生命的重要,悟出了生命的意义。
二、学习第二段(6—8自然段)
1.速读,主要讲了什么?
2.联系上下文理解:“虽然明天还会有新的太阳,但永远不会有今天的太阳了”。结合泡泡学习。
这些话虽很朴实,但其中蕴涵着人生的哲理,“我“体会到时间的重要性,因此“我”很着急,很悲伤,“我”怎么做了?
3.默读画出“我”是怎样做的句子。
4.讨论交流。
板书设计:
和太阳比赛
和西北风比赛受益无穷
和作业比赛
5.小结:“我”懂得了时间飞逝,一去不复返,人的生命也是这样,所以“我”抓紧分分秒秒的时间,和时间赛跑。
这样做对“我”有什么益处呢?
三、学习第三段(9—10自然段)
1.默读这段主要讲了什么?
2.你同意这个说法吗?谈谈你的看法。
同意,如果你一直抓紧时间、挤时间,那么你就会在更短的时间内做很多事情,你的生命就会更有意义。
四、交流同学搜集的关于珍惜时间的名言、谚语。
五、总结、扩展
通过学习这篇课文,我们知道时间的重要性,同时也记住了几句有关珍惜时间,为人类做更多的贡献的谚语,我们在生活中应珍惜时间,为人类多做贡献。 板书设计:
13、和时间赛跑
外祖母去世 哀痛 持续很久 (起因)
1、和太阳赛跑
和时间赛跑 2、和西北风赛跑 受益无究 (经过)
3、和作业赛跑
教学后记:
14、检阅
第一课时第四周(1)节
教学目标:
1.认识“俱、纠”等5个生字。会写“俱、众”等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检阅、议论”等21个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儿童队员的团队精神,博莱克的勇敢参与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儿童队员的团队精神。
2.理清课文条理,体会人物的心理变化。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博莱克的心理,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出示挂图,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看到的这幅图,是波兰首都华沙欢庆国庆节的隆重场面。许多的游行队伍在这一天接受国家领导人、外国贵宾和亿万群众的检阅。对每一位波兰人来说,这一刻都是激动、幸福的时刻。让我们把视线移到这一队正走过主席台的儿童队员身上,请你告诉我,你发现了什么特别的地方?(学生自由说)就从这一队孩子身上,发生了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
二、自学课文,完成以下要求
1.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认读生字。
3.思考:课文写了队员们的什么事?观众们怎样夸他们?用笔画出最令自己感动的地方。
三、检查自学效果,汇报交流
1.指名读课文,检查是否读正确、流利。
2.认读生词,生字。再练习读课文。
3.汇报交流思考的问题。
a.小组间交流;课文写了什么事?观众们怎样夸他们?
b.全班交流。相机理解“棘手”。
“棘手”的事指什么事? 能读出这事是怎样“棘手”吗?
练读第2—6段。指名读,评价读得怎么样。注意读出为难的语气。 讨论:为什么孩子们这样为难?直接告诉他不就行了吗?
小结:多么善良的孩子们呀!那么怎么做才不会伤害这个残疾孩子博莱克呢?故事的结果我们已经知道了。下节课我们来讨论这些孩子们棒在哪儿,好吗?
四、教学指导:
1.进一步认读生字,交流记忆方法。
2.指导书写。
重点指导:“博、羡、慕”三个字,要注意字的结构,摆放匀称。“博”左小右大,“羡、慕”上小下大,“席”的笔顺,“截”的笔顺。
3.积累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