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教研活动的效益在主题
作者:王永林
来源:《教学与管理(小学版) 》2014年第07期
教研活动是以校为本的实践性研究活动,对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有着重要的作用。一般学校两周开展一次常规教研活动,数量不算少,但教研活动的质量却不尽如人意,甚至教师们多认为“同事之间的随时交流”要比“教研组的常规活动”更有效果。
一、 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种现状?
1.有计划,无规划,随意性较强
学科组教研活动计划每个学期都制定,但如果将几份教研活动计划放在一起对比就会发现,每学期都缺少系统的规划。每次公开课都强调朗读指导、学法指导、教师评价……观点漫天发散,似乎一次活动面面俱到,实际上什么都没有深入,缺乏对研讨内容的提炼与归纳。再不然就是跟风,什么话题热就做什么,看似热闹,实则随意。
2.有活动,无互动,参与率较低
在很多教师的眼里教研组活动就是开学通过教研组计划,期末通过教研组总结,中间听几节公开课、学习几篇文章,活动内容与形式比较单一,至于制定计划、确定活动内容则是教科室、教研组长的事情。有时候听了课却没有评课,即使有评课也是现场临时发挥,随意性较强。缺少主评,缺少互动,缺少解决教师教学实际问题的吸引力,教师就缺少了参与热情,就不能投入地、坦诚地碰撞,教研活动走过场也就不足为奇。
3.有问题,无主题,反思欠深入
研究始于问题,问题是主题教研活动的出发点。很多时候老师们在上课、听课的时候不是没有发现问题,而是没有将相似的问题进行整合,只是就问题讨论解决问题,缺少“类”的概念。例如我们会研讨《九寨沟》这篇课文中描写的景物特点是什么?作者是怎么写出来的?哪些地方适合指导朗读?这样的研讨往往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没有触及问题的内核。下次教学《烟台的海》《三亚落日》呢?因为不是主题研讨,缺乏系列安排,往往研讨的问题在后面的教学活动中缺少进一步的跟进,教研活动的有效性就大打折扣。
怎样形成浓厚的教研氛围,让老师们在教研活动中真正进入角色,从一定的理论高度理性地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呢?应该说教研活动的效益在主题。
二、 教研活动的主题从哪里来?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教研活动的效益在主题
作者:王永林
来源:《教学与管理(小学版) 》2014年第07期
教研活动是以校为本的实践性研究活动,对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有着重要的作用。一般学校两周开展一次常规教研活动,数量不算少,但教研活动的质量却不尽如人意,甚至教师们多认为“同事之间的随时交流”要比“教研组的常规活动”更有效果。
一、 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种现状?
1.有计划,无规划,随意性较强
学科组教研活动计划每个学期都制定,但如果将几份教研活动计划放在一起对比就会发现,每学期都缺少系统的规划。每次公开课都强调朗读指导、学法指导、教师评价……观点漫天发散,似乎一次活动面面俱到,实际上什么都没有深入,缺乏对研讨内容的提炼与归纳。再不然就是跟风,什么话题热就做什么,看似热闹,实则随意。
2.有活动,无互动,参与率较低
在很多教师的眼里教研组活动就是开学通过教研组计划,期末通过教研组总结,中间听几节公开课、学习几篇文章,活动内容与形式比较单一,至于制定计划、确定活动内容则是教科室、教研组长的事情。有时候听了课却没有评课,即使有评课也是现场临时发挥,随意性较强。缺少主评,缺少互动,缺少解决教师教学实际问题的吸引力,教师就缺少了参与热情,就不能投入地、坦诚地碰撞,教研活动走过场也就不足为奇。
3.有问题,无主题,反思欠深入
研究始于问题,问题是主题教研活动的出发点。很多时候老师们在上课、听课的时候不是没有发现问题,而是没有将相似的问题进行整合,只是就问题讨论解决问题,缺少“类”的概念。例如我们会研讨《九寨沟》这篇课文中描写的景物特点是什么?作者是怎么写出来的?哪些地方适合指导朗读?这样的研讨往往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没有触及问题的内核。下次教学《烟台的海》《三亚落日》呢?因为不是主题研讨,缺乏系列安排,往往研讨的问题在后面的教学活动中缺少进一步的跟进,教研活动的有效性就大打折扣。
怎样形成浓厚的教研氛围,让老师们在教研活动中真正进入角色,从一定的理论高度理性地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呢?应该说教研活动的效益在主题。
二、 教研活动的主题从哪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