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惜美好生活,肩负时代使命
——《安妮日记》读后感
《安妮日记》出自一位年仅十四岁的犹太女孩,为了躲避德国纳粹党的迫害,安妮一家被迫迁徙到荷兰阿姆斯特丹的秘密小屋中,在两年多的暗无天日的隐藏期,安妮用她乐观向上的精神、民族自豪感和对生活爱情的憧憬度过了痛苦压抑的日子。这本日记是作者遇难前两年(1942.06.14-1944.08.01)藏身密室时的生活和情感的记载,它记录了长达25个月的密室生活,把密室生活的艰辛、战争时期人们的恐惧展现在读者面前,让每一位阅读者受到诸多启发。
首先,是浓浓爱意。通过日记,我们可以感受到安妮的家庭充满了温馨的爱,安妮的父母并不十分在意成绩的好坏,只要她健康、快乐就已经足够了,当然也要懂礼仪,其余的一切顺其自然就好。在这当中,安妮自然无忧无虑的乐成长,对于父母也充满了爱。这显然对于我们现在的父母也是一样的:成绩远没有孩子的健康、快乐重要。 其次,是差距。通过阅读安妮对其密室生活的详细记载,我们可以发现,犹太民族跟我们确有很大不同。他们热爱生活,热爱学习,即便是8个人蜗居在密室生活,过着足不出户的单调日子,依旧各自坚持学习。每逢生日或者圣诞节等重要节日,大家都会准备自己的礼物,实在物资匮乏,一无所有,他们就写诗来赠送。他们各有各的读书生活,虽躲藏于密室,但他们仍让自己的朋友定期从图书馆借书来看,像安妮的爸爸就喜欢狄更斯作品,她妈妈、姐姐及其余个人也有
各自的偏好,但他们共同处是,生活离不开读书学习。以安妮为例,密室日常生活中,难免有争吵、有矛盾、有特别让她厌烦的时候,而她认为唯一让人忽略这一切的方法就是学习。谁说一个女孩不能在一天之内周游世界呢?让我们看下14岁的安妮是怎样旅游的:她先是将一篇荷兰文翻译成英文,内容讲的是尼尔森最后一场战役。接着,一口气读完了彼得大帝对挪威发动的战役,还有查理十一世、奥古斯都大帝等等。然后,她又到达巴西读到了里约热内卢的巴西亚烟草、咖啡和它的150万居民,还有伯尔南布科和圣保罗,噢,还有亚马孙河。去了解黑人、白人、穆拉托人、梅斯蒂索混血儿„„,最后还有的一点时间,快速浏览家谱。十二点,在阁楼里,继续研究宗教史,直到一点。刚过两点,安妮又继续工作了,接下来,她研究的是窄鼻猴和宽鼻猴。跟着是《圣经》、诺亚方舟、舍姆、含和雅弗。再跟着是哥廷根大学一位教授花了40年的时间写的一本书《查理五世》。然后和同伴一起阅读英文版的《上校》(萨克雷著)。最后还学习了法语动词,比较了密西西比河和密苏里河。
谁说人的肉体被禁锢,精神也会受约束?安妮的一日学习,能让人感受她的精神是自由的,感受到阅读非常有趣、阅读可以让人快乐,同时也让我们自惭形秽。六十一年前的一个深陷密室的普通犹太家庭的孩子,就这么热爱阅读,懂得如此多的知识,试问生活在现代化程度如此高,如此舒适的我们,每天阅读多少书籍,又学习了多少新知识呢。4.23是世界读书日,据第十二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公布:2014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56本,而犹太人人均
年读书量达到64本,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巨大的差异。现在的我们,衣食住行处处方便,但是唯有心灵被禁锢而不自知,而解放心灵好方法之一就是不断学习、扩大视野。所以我们应该热爱生活、热爱学习,不仅拥有自由的躯体,更要拥有有生机的、灵动的、自由的灵魂。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通过阅读安妮对密室生活的点滴记录,我们可以感受到德军占领下的人民没有被苦难生活压倒,她们以坚定的信念、乐观向上精神期待着新生活的到来。读着一个十四岁女孩的日记,不仅让我又想起了自己的十四岁,想起自己也想安妮一样,感觉孤独、不被理解,对各种事情充满了困惑与好奇,但是令现在的我佩服的是,安妮从自己独特成长经历中对生活的种种领悟和看法。读着《安妮日记》中“我要学习,这样就不会变成傻子,要继续努力,要成为一名记者,我知道那是我的理想!我有目标、有想法、有信仰、有爱。假如上帝让我生存下去,我会在世界各地工作,为全人类而工作。”这让我想起了周总理的“为中华崛起而奋斗!”异曲同工啊;读到“我想活下去,即使在我死后!漫长的历史中一直都有犹太人的身影,漫长的历史中犹太人一直忍受着苦难,但也正因为这样,他们才变得更加坚强。弱者会倒下,强者将永存,请永远不要放弃!”让我们感到安妮岁生存的渴望;读到“如果我们承担了这一切苦难之后,尚有犹太人存于世上,待这一切都终结了,那么犹太人将会是人类的榜样,而不是被审判者„„我们永远都不会成为荷兰人或者英国人,或者别的国家的人,我们永远会是犹太人,我们亦希望是。”让我们感到安妮深深地为自己犹太人身份感到自豪,而不是怨天尤人、自怨
自艾;她甚至对工作也有自己的看法:要是你想得到幸福,那你就一定要努力工作,行善积德,决不能懒散、赌博。懒散也许看起来很有吸引力,但工作可以给你更多满足。这种看法,时至今日也是有道理的。诸如此类,本书还有很多。
读完此书,掩卷深思,我深感命运的无常,像安妮这样一个好女孩,最终还是因患伤寒于1945.3月死于德国贝尔根-贝尔森集中营,而1945.4.26日德国贝尔根-贝尔森集中营被英军解放了,她最终也没有等来自己期盼的那一天。2015.04.26日,德国举行了纪念贝尔根-贝尔森集中营获解放70周年活动,纪念仪式上我们又想起了了可爱的女孩——安妮和那段惨绝人寰的历史。时至今日,我们展望未来:唯有不断学习充实自己,做好自己的事情,勤奋工作,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美好的生活,才能肩负起时代的使命。
珍惜美好生活,肩负时代使命
——《安妮日记》读后感
《安妮日记》出自一位年仅十四岁的犹太女孩,为了躲避德国纳粹党的迫害,安妮一家被迫迁徙到荷兰阿姆斯特丹的秘密小屋中,在两年多的暗无天日的隐藏期,安妮用她乐观向上的精神、民族自豪感和对生活爱情的憧憬度过了痛苦压抑的日子。这本日记是作者遇难前两年(1942.06.14-1944.08.01)藏身密室时的生活和情感的记载,它记录了长达25个月的密室生活,把密室生活的艰辛、战争时期人们的恐惧展现在读者面前,让每一位阅读者受到诸多启发。
首先,是浓浓爱意。通过日记,我们可以感受到安妮的家庭充满了温馨的爱,安妮的父母并不十分在意成绩的好坏,只要她健康、快乐就已经足够了,当然也要懂礼仪,其余的一切顺其自然就好。在这当中,安妮自然无忧无虑的乐成长,对于父母也充满了爱。这显然对于我们现在的父母也是一样的:成绩远没有孩子的健康、快乐重要。 其次,是差距。通过阅读安妮对其密室生活的详细记载,我们可以发现,犹太民族跟我们确有很大不同。他们热爱生活,热爱学习,即便是8个人蜗居在密室生活,过着足不出户的单调日子,依旧各自坚持学习。每逢生日或者圣诞节等重要节日,大家都会准备自己的礼物,实在物资匮乏,一无所有,他们就写诗来赠送。他们各有各的读书生活,虽躲藏于密室,但他们仍让自己的朋友定期从图书馆借书来看,像安妮的爸爸就喜欢狄更斯作品,她妈妈、姐姐及其余个人也有
各自的偏好,但他们共同处是,生活离不开读书学习。以安妮为例,密室日常生活中,难免有争吵、有矛盾、有特别让她厌烦的时候,而她认为唯一让人忽略这一切的方法就是学习。谁说一个女孩不能在一天之内周游世界呢?让我们看下14岁的安妮是怎样旅游的:她先是将一篇荷兰文翻译成英文,内容讲的是尼尔森最后一场战役。接着,一口气读完了彼得大帝对挪威发动的战役,还有查理十一世、奥古斯都大帝等等。然后,她又到达巴西读到了里约热内卢的巴西亚烟草、咖啡和它的150万居民,还有伯尔南布科和圣保罗,噢,还有亚马孙河。去了解黑人、白人、穆拉托人、梅斯蒂索混血儿„„,最后还有的一点时间,快速浏览家谱。十二点,在阁楼里,继续研究宗教史,直到一点。刚过两点,安妮又继续工作了,接下来,她研究的是窄鼻猴和宽鼻猴。跟着是《圣经》、诺亚方舟、舍姆、含和雅弗。再跟着是哥廷根大学一位教授花了40年的时间写的一本书《查理五世》。然后和同伴一起阅读英文版的《上校》(萨克雷著)。最后还学习了法语动词,比较了密西西比河和密苏里河。
谁说人的肉体被禁锢,精神也会受约束?安妮的一日学习,能让人感受她的精神是自由的,感受到阅读非常有趣、阅读可以让人快乐,同时也让我们自惭形秽。六十一年前的一个深陷密室的普通犹太家庭的孩子,就这么热爱阅读,懂得如此多的知识,试问生活在现代化程度如此高,如此舒适的我们,每天阅读多少书籍,又学习了多少新知识呢。4.23是世界读书日,据第十二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公布:2014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56本,而犹太人人均
年读书量达到64本,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巨大的差异。现在的我们,衣食住行处处方便,但是唯有心灵被禁锢而不自知,而解放心灵好方法之一就是不断学习、扩大视野。所以我们应该热爱生活、热爱学习,不仅拥有自由的躯体,更要拥有有生机的、灵动的、自由的灵魂。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通过阅读安妮对密室生活的点滴记录,我们可以感受到德军占领下的人民没有被苦难生活压倒,她们以坚定的信念、乐观向上精神期待着新生活的到来。读着一个十四岁女孩的日记,不仅让我又想起了自己的十四岁,想起自己也想安妮一样,感觉孤独、不被理解,对各种事情充满了困惑与好奇,但是令现在的我佩服的是,安妮从自己独特成长经历中对生活的种种领悟和看法。读着《安妮日记》中“我要学习,这样就不会变成傻子,要继续努力,要成为一名记者,我知道那是我的理想!我有目标、有想法、有信仰、有爱。假如上帝让我生存下去,我会在世界各地工作,为全人类而工作。”这让我想起了周总理的“为中华崛起而奋斗!”异曲同工啊;读到“我想活下去,即使在我死后!漫长的历史中一直都有犹太人的身影,漫长的历史中犹太人一直忍受着苦难,但也正因为这样,他们才变得更加坚强。弱者会倒下,强者将永存,请永远不要放弃!”让我们感到安妮岁生存的渴望;读到“如果我们承担了这一切苦难之后,尚有犹太人存于世上,待这一切都终结了,那么犹太人将会是人类的榜样,而不是被审判者„„我们永远都不会成为荷兰人或者英国人,或者别的国家的人,我们永远会是犹太人,我们亦希望是。”让我们感到安妮深深地为自己犹太人身份感到自豪,而不是怨天尤人、自怨
自艾;她甚至对工作也有自己的看法:要是你想得到幸福,那你就一定要努力工作,行善积德,决不能懒散、赌博。懒散也许看起来很有吸引力,但工作可以给你更多满足。这种看法,时至今日也是有道理的。诸如此类,本书还有很多。
读完此书,掩卷深思,我深感命运的无常,像安妮这样一个好女孩,最终还是因患伤寒于1945.3月死于德国贝尔根-贝尔森集中营,而1945.4.26日德国贝尔根-贝尔森集中营被英军解放了,她最终也没有等来自己期盼的那一天。2015.04.26日,德国举行了纪念贝尔根-贝尔森集中营获解放70周年活动,纪念仪式上我们又想起了了可爱的女孩——安妮和那段惨绝人寰的历史。时至今日,我们展望未来:唯有不断学习充实自己,做好自己的事情,勤奋工作,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美好的生活,才能肩负起时代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