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华源"欣弗"事件调查

安徽华源“欣弗”事件调查

就在“齐二药”事件相关责任人的最终处理结果刚刚公布不久,就在各个药厂、医药公司、医院和药品监管部门纷纷对“齐二药”事件举一反三、汲取教训之时,又发生了“安徽华源”事件———

“欣弗”不良反应扩大到10个省区

8月3日,在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二人民医院,饱受丧女之痛的郭女士蹲在地上,双手捧着女儿刘思辰静脉点滴剩余的半瓶“克林霉素”欲哭无泪。这幅照片在网上传播后,给人们很大震撼。

医生诊断小思辰死亡原因为“输液反应引发多脏器衰竭”。她所使用的药品是安徽省华源生物药业有限公司(下称安徽华源)生产的欣弗克林霉素磷酸酯葡萄糖注射液,批号为06062602,正是通报的发生不良反应的“克林霉素”5个批号之一。

与刘思辰一样使用“欣弗”而死亡的还有两人。

7月19日,因肺心病急性发作,河北省沧州市一名70多岁的老人,使用安徽华源生产的“欣弗”克林霉素磷酸酯葡萄糖注射液,在使用过程中,发生过敏性反应。最终因呼吸和循环功能衰竭,经抢救无效死亡。

7月25日,因化脓性鼻窦炎,湖北省宜都市一名48岁的患者开始使用与卫生部要求停用的批号相同的“欣弗”,8月2日死亡。

截至8月5日下午4时,由于使用安徽华源产克林霉素磷酸酯葡萄糖注射液(欣弗),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共收到3例死亡病例报告,81例不良反应报告,涉及9个批号。“欣弗”药物不良反应事件涉及范围已由原来的5个省区扩大到10个省份。

华源有关人士称生产环节可能违规

据了解,“欣弗”批准文号为国药准字H20010813,属于抗生素类药,适用于敏感细菌引起的感染性疾病,临床上主要用于敏感的革兰阳性菌和厌氧菌引起的多种感染。该药的不良反应主要为胃肠道反应、过敏反应、也可出现肝功能异常、肾功能异常等。专家认为,克林霉素本身会带来不良反应,但是这种不良反应有一定比例。全国现在有近

百人出现了同样的问题,很可能就是药品的质量出了问题。

安徽华源的有关负责人表示,就目前检查的情况看,原因可能是在生产环节出现了违规现象,或者可能是该药品在配方上出现了一些问题。安徽华源的工会主席骆华宇推测,问题可能出在消毒过程中。该公司生产车间主任袁海泉也怀疑,是灭菌过程中热分布不均匀造成的,因为公司在使用新的消毒柜时,消毒时间缩短了1分钟。

截至8月5日上午8时,安徽华源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回收了大约128万瓶生产日期为2006年6月的“欣弗”注射液。然而,安徽华源公司副总经理徐汉成说,尽管全国各地的“欣弗”注射液在源源不断地召回过程中,但由于六七月生产的“欣弗”使用量在100多万瓶,而且流入农村的药品占了销售量的50%至60%,所以大部分药品很难召回。 医院采购黑洞提供使用空间

据了解,发生不良反应的“欣弗”涉及到5个批号的产品,分别是06060801、06062301、06062601、06062602和06041302,这些产品均为2006年6月生产。而自6月1日至7月28日,安徽华源共生产克林霉素磷酸酯葡萄糖注射液27大批、308小批,总计368万多瓶,目前在该公司内查封48.5万多瓶。

据了解,克林霉素磷酸酯注射用品是我国近年来增长最快的抗生素品种。根据市场调查和分析,国内注射用克林霉素磷酸酯总需求量每年大约在3000万瓶左右。业内人士分析,如果按照安徽华源的生产能力,一个厂生产的克林霉素可供应大半个中国的需求。而全国同类生产企业有18家,那么,为何安徽华源两个月卖了300万瓶,该药品为何如此畅销呢?

安徽省合肥市一家医院的采购员透露,买“欣弗”主要是图便宜,而且有“好处”。他们采购的时候并没有向华源生物公司索取资质证明,更没有到厂查看,而是直接购入作为医疗使用。

在合肥市的另一家公立医院,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医生告诉记者,曾经有药商对他们医院进行“公关”,要求使用他们的“欣弗”:每开一瓶“欣弗”,回扣3元。

私人诊所医师资质可能也是诱因之一

据了解,在2003年12月,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曾发布通报,提示克林霉素注射液可引起严重不良反应,提醒医生严格掌握,避免不合理使用。

“其实,克林霉素引起的不良反应一直都在发生。我们怀疑是诊所注射不当引起的。”安徽华源的一位销售人员告诉记者。

上海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主任杜文明也认为,可能是产品质量有问题,但并不排除是使用环节中的问题,比如输液器存在问题。

记者了解到,出现不良症状的患者大多是在当地医院或在药店中购买“欣弗”后在诊所静脉点滴注射的。

药学专家提醒,很多私人诊所的资质也值得怀疑,不能保证是否有执业医师坐诊,这可能是诱发此次大规模不良反应事件的原因之一。

自身监管有漏洞药品安全性难保

按照国家规定,药品生产企业必须有一整套自我监督机制。一种药品取得合法的生产许可上市后,购进原辅料和药品出厂时,要经过验收、检验等一道道关卡,这些都是由企业来做的。

记者从安徽华源生物药业有限公司了解到,该公司在1999年通过国家GM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认证,同时获得了GMP认证证书。按照GMP的规定,人员、设备、厂房、技术水平、质量规范、生产线状况等方方面面必须达到一定的软硬件要求才能生产,通过了的企业才有资格生产药品。而按照规定,药品生产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从原材料的获得、生产、储存到销售等等环节,都必须达到国家制定的标准。

有关专家指出,如果安徽华源在自我监督机制的任何一个环节能够把好关,都不至于出现目前的问题。

地方执法禁区困扰药监机关

根据药品生产监督管理办法,药监部门的职责主要是对企业《药品生产许可证》年检、药品GMP跟踪检查、日常监督检查等等。安徽省药监局的一位官员说,实际上,药监部门对已下达批文的药品实施监督检查的作用是微乎其微的。药监部门只对部分诊断试剂(例如治疗艾滋病的药品)进行成批检测,并且不会每件都去检测。也就是说,监督的力度和深度还不强。

“这些药品是正规的药厂生产的药品,并且也是通过合法渠道流通的,从形式上看是没有问题的。”安徽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有关负责人表示。但知情人士透露,虽然从整个流通渠道上看没有问题,但其中暗藏着更大的问题。因为监管部门是有监管权力的,其对权力的轻重拿捏关系到生产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甚至是地方经济的发展问题。既然有了这种“管理”和“被管理”的关系,企业就要想方设法打通限制发展的瓶颈。由此便出现了美其名曰“为企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执法部门不得进厂检查等„红线‟”。

(据8月7日《法制日报》李光明张坤/文)

安徽华源“欣弗”事件调查

就在“齐二药”事件相关责任人的最终处理结果刚刚公布不久,就在各个药厂、医药公司、医院和药品监管部门纷纷对“齐二药”事件举一反三、汲取教训之时,又发生了“安徽华源”事件———

“欣弗”不良反应扩大到10个省区

8月3日,在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二人民医院,饱受丧女之痛的郭女士蹲在地上,双手捧着女儿刘思辰静脉点滴剩余的半瓶“克林霉素”欲哭无泪。这幅照片在网上传播后,给人们很大震撼。

医生诊断小思辰死亡原因为“输液反应引发多脏器衰竭”。她所使用的药品是安徽省华源生物药业有限公司(下称安徽华源)生产的欣弗克林霉素磷酸酯葡萄糖注射液,批号为06062602,正是通报的发生不良反应的“克林霉素”5个批号之一。

与刘思辰一样使用“欣弗”而死亡的还有两人。

7月19日,因肺心病急性发作,河北省沧州市一名70多岁的老人,使用安徽华源生产的“欣弗”克林霉素磷酸酯葡萄糖注射液,在使用过程中,发生过敏性反应。最终因呼吸和循环功能衰竭,经抢救无效死亡。

7月25日,因化脓性鼻窦炎,湖北省宜都市一名48岁的患者开始使用与卫生部要求停用的批号相同的“欣弗”,8月2日死亡。

截至8月5日下午4时,由于使用安徽华源产克林霉素磷酸酯葡萄糖注射液(欣弗),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共收到3例死亡病例报告,81例不良反应报告,涉及9个批号。“欣弗”药物不良反应事件涉及范围已由原来的5个省区扩大到10个省份。

华源有关人士称生产环节可能违规

据了解,“欣弗”批准文号为国药准字H20010813,属于抗生素类药,适用于敏感细菌引起的感染性疾病,临床上主要用于敏感的革兰阳性菌和厌氧菌引起的多种感染。该药的不良反应主要为胃肠道反应、过敏反应、也可出现肝功能异常、肾功能异常等。专家认为,克林霉素本身会带来不良反应,但是这种不良反应有一定比例。全国现在有近

百人出现了同样的问题,很可能就是药品的质量出了问题。

安徽华源的有关负责人表示,就目前检查的情况看,原因可能是在生产环节出现了违规现象,或者可能是该药品在配方上出现了一些问题。安徽华源的工会主席骆华宇推测,问题可能出在消毒过程中。该公司生产车间主任袁海泉也怀疑,是灭菌过程中热分布不均匀造成的,因为公司在使用新的消毒柜时,消毒时间缩短了1分钟。

截至8月5日上午8时,安徽华源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回收了大约128万瓶生产日期为2006年6月的“欣弗”注射液。然而,安徽华源公司副总经理徐汉成说,尽管全国各地的“欣弗”注射液在源源不断地召回过程中,但由于六七月生产的“欣弗”使用量在100多万瓶,而且流入农村的药品占了销售量的50%至60%,所以大部分药品很难召回。 医院采购黑洞提供使用空间

据了解,发生不良反应的“欣弗”涉及到5个批号的产品,分别是06060801、06062301、06062601、06062602和06041302,这些产品均为2006年6月生产。而自6月1日至7月28日,安徽华源共生产克林霉素磷酸酯葡萄糖注射液27大批、308小批,总计368万多瓶,目前在该公司内查封48.5万多瓶。

据了解,克林霉素磷酸酯注射用品是我国近年来增长最快的抗生素品种。根据市场调查和分析,国内注射用克林霉素磷酸酯总需求量每年大约在3000万瓶左右。业内人士分析,如果按照安徽华源的生产能力,一个厂生产的克林霉素可供应大半个中国的需求。而全国同类生产企业有18家,那么,为何安徽华源两个月卖了300万瓶,该药品为何如此畅销呢?

安徽省合肥市一家医院的采购员透露,买“欣弗”主要是图便宜,而且有“好处”。他们采购的时候并没有向华源生物公司索取资质证明,更没有到厂查看,而是直接购入作为医疗使用。

在合肥市的另一家公立医院,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医生告诉记者,曾经有药商对他们医院进行“公关”,要求使用他们的“欣弗”:每开一瓶“欣弗”,回扣3元。

私人诊所医师资质可能也是诱因之一

据了解,在2003年12月,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曾发布通报,提示克林霉素注射液可引起严重不良反应,提醒医生严格掌握,避免不合理使用。

“其实,克林霉素引起的不良反应一直都在发生。我们怀疑是诊所注射不当引起的。”安徽华源的一位销售人员告诉记者。

上海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主任杜文明也认为,可能是产品质量有问题,但并不排除是使用环节中的问题,比如输液器存在问题。

记者了解到,出现不良症状的患者大多是在当地医院或在药店中购买“欣弗”后在诊所静脉点滴注射的。

药学专家提醒,很多私人诊所的资质也值得怀疑,不能保证是否有执业医师坐诊,这可能是诱发此次大规模不良反应事件的原因之一。

自身监管有漏洞药品安全性难保

按照国家规定,药品生产企业必须有一整套自我监督机制。一种药品取得合法的生产许可上市后,购进原辅料和药品出厂时,要经过验收、检验等一道道关卡,这些都是由企业来做的。

记者从安徽华源生物药业有限公司了解到,该公司在1999年通过国家GM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认证,同时获得了GMP认证证书。按照GMP的规定,人员、设备、厂房、技术水平、质量规范、生产线状况等方方面面必须达到一定的软硬件要求才能生产,通过了的企业才有资格生产药品。而按照规定,药品生产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从原材料的获得、生产、储存到销售等等环节,都必须达到国家制定的标准。

有关专家指出,如果安徽华源在自我监督机制的任何一个环节能够把好关,都不至于出现目前的问题。

地方执法禁区困扰药监机关

根据药品生产监督管理办法,药监部门的职责主要是对企业《药品生产许可证》年检、药品GMP跟踪检查、日常监督检查等等。安徽省药监局的一位官员说,实际上,药监部门对已下达批文的药品实施监督检查的作用是微乎其微的。药监部门只对部分诊断试剂(例如治疗艾滋病的药品)进行成批检测,并且不会每件都去检测。也就是说,监督的力度和深度还不强。

“这些药品是正规的药厂生产的药品,并且也是通过合法渠道流通的,从形式上看是没有问题的。”安徽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有关负责人表示。但知情人士透露,虽然从整个流通渠道上看没有问题,但其中暗藏着更大的问题。因为监管部门是有监管权力的,其对权力的轻重拿捏关系到生产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甚至是地方经济的发展问题。既然有了这种“管理”和“被管理”的关系,企业就要想方设法打通限制发展的瓶颈。由此便出现了美其名曰“为企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执法部门不得进厂检查等„红线‟”。

(据8月7日《法制日报》李光明张坤/文)


相关文章

  • 十大药害事件(下)
  • 六.辛弗事件 (一)事件简介:    2006年7月24日,青海省西宁市部分患者使用上海华源股份有限公司安徽华源生物药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安徽华源")生产的克林霉素磷酸酯葡萄糖注射液(即"欣弗"注射 ...查看


  • 十大药害事件
  • 转载▼ 十大药害事件 最近十年来,各大药害(医疗器械不良)事件屡见于报端.笔者以一名药学工作者的视角,从其中遴选出危害性大.影响面广的十起事件,尽量以简练的文字构画出每起事件的脉络,系统.客观地展现整个事件的面目,以供关心药政事业的同仁们共 ...查看


  • "欣弗"事件回顾
  • "欣弗"事件回顾 7月24日,青海西宁部分患者使用"欣弗"后,出现胸闷.心悸.心慌等临床症状,青海药监局第一时间发出紧急通知,要求该省停用.随后,广西.浙江.黑龙江.山东等省药监局也分别报告,有病人在 ...查看


  • 中国通报"欣弗"不良事件初步认定原因
  • 中国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10日发布通报说,经对安徽华源生物药业有限公司2006年6月至7月所生产的克林霉素磷酸酯葡萄糖注射液(欣弗)的生产过程核查,初步分析认定,企业未按批准的生产工艺进行生产,记录不完整,这有可能是导致药品集中出现不良事 ...查看


  • 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宣传材料
  • 近年药品不良反应事件:1.2006年8月3日卫生部连夜发出紧急通知,停用上海华源股份有限公司安徽华源生物药业有限公司生产的药品欣弗.部分患者使用(欣弗)后,出现胸闷.心悸.心慌.寒战.肾区疼痛.腹痛.腹泻.恶心.呕吐.过敏性休克.肝肾功能损 ...查看


  • 加强药品监管的重要性
  • 论加强药品监管的重要性 药品是预防.治疗.诊断人的疾病,有目的地调节人的生理机能并规 定有适应证或者功能主治.用法和用量的物质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与人民群众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关系到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关系到经济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查看


  • 食品危害人们的年代
  • 食品安全事件的年代(2011-2000年) 1.2010年7月,三聚氰胺超标奶粉事件"卷土重来":在青海省一家乳制品厂,检测出三聚氰胺超标达500余倍,而原料来自河北等地.事件发生后,有关部门要求严肃查处,杜绝问题奶粉流 ...查看


  • 食品安全手抄报:食品安全事故回顾
  • 1.2010年7月,三聚氰胺超标奶粉事件"卷土重来":在青海省一家乳制品厂,检测出三聚氰胺超标达500余倍,而原料来自河北等地.事件发生后,有关部门要求严肃查处,杜绝问题奶粉流入市场,彻底查清其来源与销路,坚决予以销毁, ...查看


  • 05-15我国中毒事件
  • 近年来我国中毒事件 杭州师范大学医学院预防121 庞晶 2012211292 化学中毒事件: 2005年,北京朝阳区毛鸡蛋毒倒32人 2005年9月7日,北京朝阳区崔各庄乡发生32人由于食用含有亚硝酸盐的毛鸡蛋中毒事故,其中1名儿童经抢救无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