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一文言文字.词.句集锦 (四)烛之武退秦师 1

必修一文言文字、词、句集锦

(四) 烛之武退秦师

(一)通假字: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通“矣”,了,语气词) ——《烛之武退秦师》

2.焉用亡郑以陪邻? (陪,通“倍”,增加) ——《烛之武退秦师》

3.共其乏困(共,通“供”,音g ōng ,供给) ——《烛之武退秦师》

4.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通“缺”,减少) ——《烛之武退秦师》

5.夫晋,何厌之有(“厌”通“餍”,满足) ——《烛之武退秦师》

6.秦伯说(说,通“悦”, 音yu â,高兴) ——《烛之武退秦师》

7.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 音zh ì,明智) ——《烛之武退秦师》

(二)古今异义:

1.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贰:古义:从属二主;今义:“二”的大写)

——《烛之武退秦师》

2.今老矣,无能为也已(无能,古义:不能;今义:没有能力)

——《烛之武退秦师》

3.吾不能早用子(子:古义:指先生,古代对人的尊称。今义:指儿子)

——《烛之武退秦师》

4.是寡人之过也(是:古义:这;今义:判断动词) ——《烛之武退秦师》

5.敢以烦执事(执事,古义:对对方的敬称;今义:掌管某项事情(工作)的

人) ——《烛之武退秦师》

6.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以为,古义:把„„作为;今义:认为)

——《烛之武退秦师》

7.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东道主,古义: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人;今义:

请客的主人) ——《烛之武退秦师》

8.行李之往来(行李,古义:出行的人;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

——《烛之武退秦师》

9.夫晋,何厌之有(厌,古义:满足;今义:讨厌) ——《烛之武退秦师》

10.又欲肆其西封(封:古义:使„„成为疆界;今义:密封)

——《烛之武退秦师》

11.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夫人,古义:那人;今义:一般人的妻子的尊称,多用

于外交场合) ——《烛之武退秦师》

12.亦去之(去,古义:离开;今义:往,到) ——《烛之武退秦师》

(三)词类活用

1.烛之武退秦师 (退,形容词使动用法,使„„撤兵)

——《烛之武退秦师》

2.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贰,数词用作动词,从属二主)

——《烛之武退秦师》

3.晋军函陵 (军:名词作动词,驻军) ——《烛之武退秦师》

4.夜缒而出(夜,名词作状语,在夜间) ——《烛之武退秦师》

5.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亡:使„„灭亡,动词使动用法)

——《烛之武退秦师》

6.越国以鄙远(鄙:名词意动用法,以„„为鄙,把„„当作边邑;远:形容词用作名词,远国,指郑国) ——《烛之武退秦师》

7.邻之厚,君之薄也(厚:形容词用作动词,变雄厚;薄:形容词用作动词,变薄弱) ——《烛之武退秦师》

8.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乏困:形容词用作名词,缺少的资粮)

——《烛之武退秦师》

9.且君尝为晋军赐矣 (赐,动词作名词,恩惠) ——《烛之武退秦师》

10.朝济而夕设版焉 (朝、夕:名词活用作时间副词,作状语,在早上;在晚上) ——《烛之武退秦师》

11.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东”、“西”均为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东;向西。封,名词使动用法,使„„成为疆界。肆:形容词用作动词,延伸,扩张)

——《烛之武退秦师》

12.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减少)

——《烛之武退秦师》

13.阙秦以利晋(利: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获利)——《烛之武退秦师》

14.与郑人盟 (盟,名词活用作动词,结盟) ——《烛之武退秦师》

15.因人之力以敝之(敝:形容词用作动词,损害,衰败) ——《烛之武退秦师》

16.以乱易整,不武 (乱:形容词用作名词,散乱之师;整:形容词用作名

词,严整之师。武:名词活用作动词,符合武德) ——《烛之武退秦师》

(四)一词多义

1、实词:

①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二”的大写) ——《左传•隐公元年》

②其内任卿贰以上(副职) ——梁启超《少年中国说》

③贰则疑惑(不专一) ——《荀子•解蔽》

④夫诸侯之贿,聚于公室,则诸侯贰(离心,背叛) ——《左传》

⑤不迁怒,不贰过(再,重复) ——《论语•雍也》

⑥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从属二主) ——《烛之武退秦师》

①蜀之鄙有二僧(边远的地方) ——《为学》

②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庸俗,鄙陋) ——《曹刿论战》

③我皆有礼,夫犹鄙我(看不起,轻视) ——《左传•昭公十六年》

④越国以鄙远(形容词意动用法,把„„当作边邑) ——《烛之武退秦师》

⑤言语粗鄙 (粗俗)

①许之。

许君焦、暇„„(答应,听从) ——《烛之武退秦师》

秦强而赵弱,不可不许(答应,听从)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杂然相许(赞同) ——《愚公移山》

③潭中鱼可百许头(约数) ——《小石潭记》

④先生,不知何许人也(表处所) ——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大铁椎,不知何许人也(表处所) ——《大铁椎传》

⑤相去复几许(约计的数量) ——《孔雀东南飞》

①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动词,似乎,好像) ——《桃花源记》

②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连词,如果) ——《烛之武退秦师》

③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代词,你) ——《捕蛇者说》

④曾不若孀妻弱子(动词,比得上) ——《愚公移山》

⑤噤若寒蝉(像„„一样)

⑥若夫乘天地之正(至于) ——《逍遥游》

⑦望洋向若而叹(海神名) ——《秋水》

①国势衰微(衰败)

②参如微时,与萧何善(卑贱) ——《史记•曹相国世家》

③微言大义(幽微,精妙)

④人微言轻(形容词,轻微)

见微知著(隐蔽,不显露)

⑥微斯人,吾谁与归?(连词,如果没有) ——《岳阳楼记》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连词,如果没有) ——《烛之武退秦师》

⑦微闻有鼠作作索索(暗暗地) ——《口技》

⑧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副词,稍微,略微) ——《卖油翁》

⑨则名微而众寡(细小)

⑩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形容词,含而不露) ——《屈原列传》

①使史更敝衣草屦(坏,破旧) ——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侯生摄敝衣冠(破旧) ——《信陵君窃符救赵》

②敝人(谦词)

③曹操之众,远来疲敝。(疲惫) ——《资治通鉴》

④因人之力以敝之(损害,衰败) ——《烛之武退秦师》

①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推辞) ——《烛之武退秦师》

②停数日,辞去(告别) ——《桃花源记》

③不辞劳苦(推脱)

④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借口)

⑤辞不赴命(辞谢) ——《陈情表》

⑥归去来兮辞(一种文体) ——《归去来兮辞》

①役夫敢伸恨(反诘语气,怎么敢) ——《兵车行》

②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谦词,自言冒昧之词,也含有原、希望的意思)

敢以烦执事(冒昧地,客气的说法) ——《烛之武退秦师》

③人不敢与忤视(动词,有勇气做,敢于) ——《荆轲刺秦王》

④进止敢自专(副词,表反洁语气,为“岂敢、不敢”的省略词)

——《孔雀东南飞》

①过秦论(指出„„过失) ——《过秦论》

②今先王之爱民,不过父母之爱子(超过)

③是寡人之过也(过错) ——《烛之武退秦师》

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错误,过失) ——《邹忌讽齐王纳谏》

④悉使羸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通过)

⑤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过分,太甚) ——《小石潭记》

⑥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责备,指出过失)

⑦一日,大母过余(访问,探望) ——《项脊轩志》

①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陈述) ——《桃花源记》

②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杂说(一种文体)) ——《捕蛇者说》

③秦伯说(说,通“悦”,高兴) ——《烛之武退秦师》

④范增说项羽(shu ì,劝说) ——《鸿门宴》

①君知其难也(知道,了解,懂得) ——《烛之武退秦师》

郑既知亡矣(知道) ——《烛之武退秦师》

②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 音zh ì,明智) ——《烛之武退秦师》

③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了解)

④官知止而神欲行(知觉,感觉)

⑤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识别,分辨) ——《马说》

⑥孰为汝多知乎(知识,见解)

①书已封,未授使者,始皇崩(封闭,封合)

②自寄一封书(量词)

③六国之后君,我不能封也(帝王授予臣子土地或封号)

④又欲肆其西封(名词,疆界) ——《烛之武退秦师》

⑤既东封郑(名词使动用法,使„„成为边境) ——《烛之武退秦师》

⑥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分封) ——《鸿门宴》

①佚之狐言于郑伯曰(说,禀告) ——《烛之武退秦师》

②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说起,谈论) ——《扬州慢》

③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记载) ——《石钟山记》

④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学说,主张) ——《过秦论》

⑤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说话,进谏) ——《邹忌讽齐王纳谏》

①公从之(听从,答应) ——《烛之武退秦师》

②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跟随,跟从)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择其善者而从之(向„„学习) ——《论语》

④一狠得骨止,一狠仍从(追赶,追随) ——《狼》

⑤弟走从军阿姨死(参加) ——《琵琶行》

⑥其印为余群从所得(堂房亲戚)

⑦旦日,客从外来(自,由) ——《邹忌讽齐王纳谏》

⑧从余问古事(向) ——《师说》

⑨合从缔交,相与为一(读z òng ,合纵) ——《过秦论》

①焉用亡郑以陪邻(灭亡, 动词) ——《烛之武退秦师》

郑既知亡矣(灭亡, 动词) ——《烛之武退秦师》

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亡:使„„灭亡,动词使动用法)

2、虚词

①以其无礼于晋 (表因果,因为,连词) ——《烛之武退秦师》

②敢以烦执事 (拿,用,介词) ——《烛之武退秦师》

③越国以鄙远(表顺承,而,连词) ——《烛之武退秦师》

④焉用亡郑以陪邻? (表目的,来,连词) ——《烛之武退秦师》

⑤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把,介词) ——《烛之武退秦师》

⑥以乱易整(用,介词) ——《烛之武退秦师》

①今急而求子 (才,连词,表顺承) ——《烛之武退秦师》

②若亡郑而有利于君(表顺承,连词) ——《烛之武退秦师》

③夜缒而出(表修饰,连词) ——《烛之武退秦师》

④朝济而夕设版焉。(表转折,却,连词) ——《烛之武退秦师》

⑤黑质而白章(表并列,连词) ——《捕蛇者说》

①子亦有不利焉。(语气词,表陈述) ——《烛之武退秦师》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副词,为什么) ——《烛之武退秦师》

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疑问代词,哪里) ——《烛之武退秦师》

且焉置土石(疑问代词,哪里) ——《愚公移山》

④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代词,之) ——《捕蛇者说》

⑤朝济而夕设版焉 (兼词,于是,在哪里) ——《烛之武退秦师》

永之人争奔走焉 (兼词,于此,在这件事上) ——《捕蛇者说》

①公从之(代轶之狐,代词) ——《烛之武退秦师》

子犯请击之(代秦军,代词) ——《烛之武退秦师》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指土地,代词) ——《烛之武退秦师》

亦去之(代郑国,代词) ——《烛之武退秦师》

②唯君图之(代阙秦利晋这件事,代词)

③邻之厚,君之薄也(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结构助词)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烛之武退秦师》

④是寡人之过也(的,结构助词)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的,结构助词) ——《烛之武退秦师》

因人之力以敝之(的,结构助词) ——《烛之武退秦师》

⑤夫晋,何厌之有(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助词) ——《烛之武退秦师》

⑥辍耕之垄上(动词,往,到) ——《隆中对》

①以其无礼于晋(代词,指郑国) ——《烛之武退秦师》

又欲肆其西封(代词,它) ——《烛之武退秦师》 ——《烛之武退秦师》——《烛之武退秦师》——《烛之武退秦师》不译,结构助词)——《烛之武退秦师》

失其所与(代词,自己) ——《烛之武退秦师》

②君知其难也(不定指示代词,那) ——《烛之武退秦师》

③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近指,这) ——《捕蛇者说》

④吾其还也(表商量语气,副词,还是) ——《烛之武退秦师》

⑤必先苦其心志(代词,他的)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⑥其真无马也,其真不知马也(是„„还是„„) ——《马说》

⑦于乱石间泽其一二者扣之(代词,其中的) ——《石钟山记》

⑧其孰能讥之乎(表反诘,难道) ——《游褒禅山记》

⑨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揣测语气,大概) ——《师说》

⑩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表期望,希望) ——《伶官传记》

⑾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代词,你(的)) ——《触龙说赵太后》

①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又,并且,连词) ——《烛之武退秦师》

②且君尝为晋军赐矣(况且) ——《烛之武退秦师》

且焉置土石(连词,况且) ——《愚公移山》

③吾今且报府(暂且) ——《孔雀东南飞》

④年且九十(将近) ——《愚公移山》

⑤王以天下为尊秦乎,且尊齐乎(连词,表选择关系,还是,或者)

⑥臣死且不避(连词,尚且) ——《鸿门宴》

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连词,尚且)

父母且不顾(尚且)

⑦不出,火且尽(副词,将要,将近) ——《游褒禅山记》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将要,副词) ——《鸿门宴》

⑧存者且偷生(副词,姑且) ——《石壕吏》

⑨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而,反而,转折关系) ——《滕王阁序》

⑩且夫天下非小弱也(用在句首,表示进一层,换个角度议论)——《过秦论》

⑾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似乎,好像) ——《桃花源记》

⑿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假如) ——《烛之武退秦师》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如果) ——《烛之武退秦师》

⒀更若役,复若赋(你的) ——《捕蛇者说》

⒁曾不若孀妻弱子(赶得上,比得上) ——《愚公移山》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及,比得上) ——《邹忌讽齐王纳谏》

虽与这俱学,弗若之矣(比得上)

⒂吾儿,久不见若影(你,你们) ——《项脊轩志》

若是其甚与?(你)

(五)特殊句式

1.判断句

①是寡人之过也(„„也) ——《烛之武退秦师》

邻之厚,君之薄也(„„也) ——《烛之武退秦师》

②因人之力以敝之,不仁(否定判断) ——《烛之武退秦师》

2.倒装句

(1)状语后置

①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应“于晋无礼”;应“于楚贰”)

②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应“于郑伯言”) ——《烛之武退秦师》

③若亡郑有益于君(应“于君有益”) ——《烛之武退秦师》

(2)宾语前置

①夫晋,何厌之有(应“有何厌”。之,宾语前置的标志)——《烛之武退秦师》

3.省略句

①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氾南 ——《烛之武退秦师》

②(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烛之武退秦师》

③(烛之武)许之 ——《烛之武退秦师》

④夜缒而出,见秦伯,(烛之武)曰:„„ ——《烛之武退秦师》

⑤敢以(之)烦执事 ——《烛之武退秦师》 ——《烛之武退秦师》

⑥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 ——《烛之武退秦师》

⑦(秦伯)与郑人盟 ——《烛之武退秦师》

(六)固定结构

(1)“所“字结构 形式:所+动词

①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知道的) ——《烛之武退秦师》

②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没有害处的) ——《烛之武退秦师》

③失其所与(结交的同盟者) ——《烛之武退秦师》

(五) 荆轲刺秦王

(一)通假字

1.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高兴) ——《荆轲刺秦王》

2.往而不反者,竖子也(“反”通“返”, 回来) ——《荆轲刺秦王》

3.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振”通“震”, 害怕) ——《荆轲刺秦王》

4.燕王拜送于庭(“庭”通“廷”,朝廷) ——《荆轲刺秦王》

5.秦王还柱而走(“还”通“环’, 绕) ——《荆轲刺秦王》

6.卒起不意(“卒”通“猝”,突然,仓猝) ——《荆轲刺秦王》

7.请辞决矣(“决”通“诀”,告别) ——《荆轲刺秦王》

8.日以尽矣(“以”通“已”,已经) ——《荆轲刺秦王》

9.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奉”通“捧”双手捧着)

——《荆轲刺秦王》

10.愿大王少假借之(“少”通“稍”,稍微) ——《荆轲刺秦王》

11.图穷而匕首见(“见”通“现”,显露) ——《荆轲刺秦王》

(二)古今异义

1.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信:古义:信物;今义:书信)

——《荆轲刺秦王》

2.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涕:古义:眼泪;今义:鼻涕)——《荆轲刺秦王》

3.持千金之资币物(币:古义:礼品;今义:货币) ——《荆轲刺秦王》

4.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穷困:古义:走投无路,陷入困境;今义:贫穷,生活贫穷,经济困难) ——《荆轲刺秦王》

5.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长者:古义:品德高尚之人,此处指樊於期;今义:年长之人) ——《荆轲刺秦王》

6.今闻购将军之首(购:古义:重金收买;今义:购买) ——《荆轲刺秦王》

7.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可以:古义:可以用(它);今义:表可能、能够、许可)

——《荆轲刺秦王》

8.将军岂有意乎(有意:古义:同意,愿意;今义:故意)——《荆轲刺秦王》

9.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偏袒:古义:袒露一只臂膀;今义:偏护双方中的一方) ——《荆轲刺秦王》

10.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于是:古义:在这时;今义:表顺承关系或另提一事) ——《荆轲刺秦王》

11.终已不顾(顾:古义:不回头;今义:不照顾,不考虑,不顾及)

——《荆轲刺秦王》

12.北蛮夷之鄙人(鄙人:古义:粗鄙的人;今义:卑鄙的人)

——《荆轲刺秦王》

13.图穷而匕首见(穷:古义:穷尽;今义:缺少钱财) ——《荆轲刺秦王》

14.愿大王少假借之(假借:古义:宽容,原谅;今义:不是自己的,偷别人的,如:假借名义) ——《荆轲刺秦王》

15.秦王还柱而走(走:古义:跑;今义:行走) ——《荆轲刺秦王》

16.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提:古义:读作d ī,投掷,投打;今义:用手“提”着篮子之类) ——《荆轲刺秦王》

乃引其匕首提秦王(提:古义:投击;今义:垂手拿着)——《荆轲刺秦王》

17.诸郎中执兵。(郎中:古义:宫廷的侍卫;今义:称中医医生)

——《荆轲刺秦王》

18.断其左股。(股:古义:大腿;今义:量词。) ——《荆轲刺秦王》

19.左右既前(左右:古义:身边侍臣;今义:方位名词) ——《荆轲刺秦王》

20.荆轲废(废:古义:倒下;今义:残废) ——《荆轲刺秦王》

21.秦王复击轲(复:古义:又,再;今义:往复,重复,复习)

——《荆轲刺秦王》

(三)词类活用

1.进兵北略地(北:名词作状语,向北) ——《荆轲刺秦王》

2.秦兵旦暮渡易水(旦暮:名词作状语,早晚) ——《荆轲刺秦王》

3.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邑:名词作动词,封邑) ——《荆轲刺秦王》

4.丹不忍以己之私(私:形容词用作名词,私心) ——《荆轲刺秦王》

5.樊龄期乃前曰(前:方位名词用作动词,走上前) ——《荆轲刺秦王》

又前而为歌曰(前:方位名词用作动词,走上前) ——《荆轲刺秦王》

6.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函:名词用作状语,用匣子)

——《荆轲刺秦王》

7.其人居远未来(远:形容词用作名词,远地) ——《荆轲刺秦王》

8.至易水上,既祖,取道(祖:名词用作动词,出行前祭路神)

——《荆轲刺秦王》

9.皆白衣冠以送之(白:形容词作动词,白衣冠,穿着白色的衣服,戴着白色的帽子) ——《荆轲刺秦王》

10.士皆垂泪涕泣(涕:名词用作动词,哭) ——《荆轲刺秦王》

11.发尽上冠(上:名词作状语,向上) ——《荆轲刺秦王》

12.顷之未发,太子迟之(迟: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迟)

——《荆轲刺秦王》

13.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名词用作状语,用厚礼) ——《荆轲刺秦王》

14.(秦王)乃朝服(名词用作动词,穿上上朝的礼服) ——《荆轲刺秦王》

15.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使:动词用作名词,使者。闻: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闻,禀告) ——《荆轲刺秦王》

16.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前:名词用作动词,走上前)——《荆轲刺秦王》

17.群臣怪之(怪: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怪,认为奇怪)

——《荆轲刺秦王》

18.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绝:动词使动用法,使„„断了)

——《荆轲刺秦王》

19. 非有诏不得上(上:方位名词用作动词,上前) ——《荆轲刺秦王》

20.断其左股(断: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断) ——《荆轲刺秦王》

21.箕踞以骂曰(箕:名词作状语,像箕一样) ——《荆轲刺秦王》

22.乃欲以生劫之(生:动词作状语,活生生地) ——《荆轲刺秦王》

(四)一词多义:

1、实词

①不得持尺兵(武器,名词) ——《荆轲刺秦王》

②不及召下兵(士兵、武士,名词) ——《荆轲刺秦王》

③秦兵旦暮渡易水(军队,名词) ——《荆轲刺秦王》

④今彗星长竟天,天下兵当大起(名词,战争、战役)

⑤犹厌言兵(名词,战争) ——《扬州慢》

①图穷而匕首见(穷尽,动词) ——《荆轲刺秦王》

②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困厄,走投无路,动词) ——《荆轲刺秦王》

①诸郎中持兵,皆陈殿下(陈列,动词) ——《荆轲刺秦王》

②恐惧不敢自陈(陈述,动词) ——《荆轲刺秦王》

①丹不忍以一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私事) ——《荆轲刺秦王》

②乃遂私见樊矜期(私自,) ——《荆轲刺秦王》

①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动词,回来) ——《荆轲刺秦王》

②秦王还柱而走(动词,通“环”,绕) ——《荆轲刺秦王》

③居十白,扁鹊望桓挨还走(动词,通“旋”,掉转身) ——《扁鹊见蔡桓公》

④计日以还(动词,归还) ——《黄生借书说》

⑤一尊还酹江月(副词,还是,h ái) ——《念奴娇·赤壁怀古》

⑥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副词,通“旋”,早脱,立即,xu án )

——《周亚夫军细柳营》

①诚振怖大王之威(动词,通“震”,惧怕) ——《荆轲刺秦王》

②振长策而御宇内(动词,挥动) ——《过秦论》

③大命将泛,莫之振救(通“赈”,赈济)

④迁我如振落叶(动词,振动)

⑤振奋作声(动词,振作)

⑥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动词,通“震”,震动) ——《过秦论》

①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双手捧着) ——《荆轲刺秦王》

②轲既取图奉之(献上) ——《荆轲刺秦王》

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动词,回头看) ——《荆轲刺秦王》

②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副词,表转折,不过,只是)

③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动词,探望、拜访) ——《出师表》

④顾恋慈母(动词,思念)

⑤顾不如蜀鄙之僧哉(副词,反而,却) ——《为学》

①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动词,亲近,接近)

②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名词,父母)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每得降卒,必亲引问委曲(副词,亲自)

④爱臣太亲,必危其身(形容词,亲密,亲近)

①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形容词,刻毒)

②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形容词,深刻) ——《游褒禅山记》

③夜深忽梦少年事(形容词,(时间)久)

④桃花潭水深千尺(名词,深度。一说,形容词) ——《赠汪伦》

⑤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深失所望(副词,很,十分)

①乃今得闻教(名词,指教,ji ào )

②曲罢曾教善才服(动词,使,让,ji āo) ——《琵琶行》

③乃修教三年,执十戚舞(名词,教化,ji ào )

④十三教汝织(动词,传授知识技能,ji āo ) ——《孔雀东南飞》

①可里解燕国之患(动词,解除,解救) ——《荆轲刺秦王》

②庖丁为文惠君解牛(动词,此用本义,用刀剖开动物肢体)——《庖丁解牛》

③少年大骇,急解令休止(动词,分开)

④土崩瓦解(动词,分裂,涣散)

⑤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动词,解答) ——《师说》

⑥解元(乡试中第一名为“解元”,ji â)

①持千金之资币物(名词,资财、钱物) ——《荆轲刺秦王》

②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名词,资本,依据)

③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动词,资助)

④唯是脯资饩牵竭矣(名词,通“粢”,谷类总称,粮食)

①乃骇而图之(动词,图谋,筹划)

②图穷匕首见(名词,地图) ——《荆轲刺秦王》

③不图子自归(动词,想,反复考虑) ——《荆轲刺秦王》 ——《荆轲刺秦王》 ——《荆轲刺秦王》

①拔剑,剑长,操其室(名词,剑鞘) ——《荆轲刺秦王》

②斯是陋室,唯吾德馨(名词,居所) ——《陋室铭》

③今其室十无一焉(名词,家) ——《捕蛇者说》

①秦王复击轲,被八创(动词,遭受) ——《荆轲刺秦王》

②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介词,表被动) ——《五人墓碑记》

③被明月兮佩宝璐(动词,通“披”,戴) ——《离骚》

①乃请荆卿曰(动词,请求) ——《荆轲刺秦王》

②请辞决矣(动词,请允许我) ——《荆轲刺秦王》

③乃置酒请之(动词,邀请)

④其造请诸公,不避寒暑(动词,谒见,拜见)

①以次进(名词,次序) ——《荆轲刺秦王》

②之次所旁丛祠中(动词,驻扎) ——《陈涉世家》

③凡用兵之法„„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名词,在排列上次一等)

①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名词,凭据,信物) ——《荆轲刺秦王》

②听其言而信其行(动词,相信) ——《论语》

③言必信,行必果(动词,讲信用) ——《论语》

④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形容词,(言语)真实)

今以蒋氏观之,犹信(确实,真实) ——《捕蛇者说》

⑤信可乐也(副词,实在,的确)

⑥俄而谢玄淮上信至,看书竟,默然无语(名词,信使)

自可断来信,徐徐更谓之(使者,信托之人)

⑦低眉信手续续弹(副词,随意、随便) ——《琵琶行》

⑧欲信大义于天下(动词,通“伸”,伸张)

⑨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诚恳,不欺骗) ——《曹刿论战》

⑩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诚信) ——《屈原列传》

①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动词,对待)

②度道里会遇之礼毕(动词,相遇,相会)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子路从而后,遇丈人(动词,遇到) ——《论语》

④斯固百世之遇也(名词,机遇)

⑤不如因善遇之(对待,) ——《鸿门宴》

①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动词,辞别,告辞)

今者出,未辞也(告辞,动词) ——《鸿门宴》

②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动词,推辞) ——《烛之武退秦师》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动词,推辞) ——《鸿门宴》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动词,推辞) ——《鸿门宴》

③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动词,计较,讲究) ——《鸿门宴》

④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动词,擅长) ——《屈原列传》

⑤皆好辞而以赋见称(名词,文辞,指文学) ——《屈原列传》

①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动词,赠送) ——《荆轲刺秦王》

②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放弃,动词) ——《师说》

③至唐李勃始访其遗踪(动词,遗留) ——《石钟山记》

④使人遗赵王书(动词,送给)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①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动词,举起) ——《荆轲刺秦王》

②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动词,指身子向上起) ——《荆轲刺秦王》

③左右或欲引相如去(动词,牵,拉) ——《廉颇蔺相如列传》 ——《荆轲刺秦王》——《荆轲刺秦王》

④引赵使者蔺相如(动词,延请)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⑤操引军从华容道步走(动词,引导,率领) ——《赤壁之战》

⑥李凭箜篌引(名词,乐府诗体的一种) ——《李凭箜篌引》

①缮甲兵,具卒乘(名词,士卒,士兵)

②鲁肃闻刘表卒(动词,死) ——《赤壁之战》

③卒成帝业(动词,终于) ——《出师表》

④卒起不意(“卒”通“猝”,突然,仓猝) ——《荆轲刺秦王》

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登上,动词) ——《荆轲刺秦王》

②轲自知事不就(动词,成功) ——《荆轲刺秦王》

2、虚词

①将军岂有意乎(副词,是否,是不是) ——《荆轲刺秦王》

②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副词,表示访问语气,难道)——《荆轲刺秦王》

③岂可得哉(疑问代词,怎么) ——《荆轲刺秦王》

①何以言之(介词,凭借) ——《荆轲刺秦王》

②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介词,用) ——《廉颇蔺相如列传》

以刀试人(介词,用) ——《荆轲刺秦王》

③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连词,表目的,用来„„的) ——《荆轲刺秦王》

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连词,表目的,来) ——《荆轲刺秦王》

④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介词,因为) ——《荆轲刺秦王》

⑤日以尽矣(“以”通“已”,已经) ——《荆轲刺秦王》

⑥皆白衣冠以送之(连词,而) ——《荆轲刺秦王》

⑦以次进(介词,按照) ——《荆轲刺秦王》

⑧以故荆轲逐秦王(连词,因此) ——《荆轲刺秦王》

①家祭无忘告乃翁(代词,你,你的) ——《示儿》

②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判断动词,是) ——《游褒禅山记》

乃欲以生劫之(判断动词,是) ——《荆轲刺秦王》

③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副词,于是,就) ——《荆轲刺秦王》

④乃今得闻教(副词,却,竟然) ——《荆轲刺秦王》

⑤而今乃以手共搏之(副词,只,仅仅) ——《荆轲刺秦王》

①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代词,您) ——《荆轲刺秦王》

②秦王购之金千斤(代词,指樊将军的首级) ——《荆轲刺秦王》

③为之奈何(代词,这件事) ——《荆轲刺秦王》

④愿得将军之手记以献秦(结构助词,的) ——《荆轲刺秦王》

⑤顷之未发(用在时间副词后面,凑足音节,不译) ——《荆轲刺秦王》

⑥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结构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荆轲刺秦王》

特殊句式

1、判断句

(1)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者,„„也) ——《荆轲刺秦王》

(2)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也”表判断) ——《荆轲刺秦王》

(3)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者”表判断) ——《荆轲刺秦王》

(4)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所以„„者”,“乃„„也”表判断,意思是“之所以„„,是因为„„)

——《荆轲刺秦王》

2、倒装句

(1)状语后置

①见燕使者(于)咸阳宫(应“(于)咸阳宫”见燕使者) ——《荆轲刺秦王》

②秦王购之(以)金千斤,邑万家(应“(以)金千斤,邑万家购之”)

——《荆轲刺秦王》

③给贡职如郡县(即“如郡县给贡职”) ——《荆轲刺秦王》

④常痛于骨髓(应“于骨髓常痛”) ——《荆轲刺秦王》

④嘉为(之)先言于秦王(应“于秦王先言”) ——《荆轲刺秦王》

⑤燕王拜送于庭(应“于庭拜送”) ——《荆轲刺秦王》

(2)定语后置

①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应“千斤金”和“万家邑”) ——《荆轲刺秦王》

②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应“知其事” 宾客) ——《荆轲刺秦王》

③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应“侍(于)殿上群臣”) ——《荆轲刺秦王》

(3)宾语前置

①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应“如何”) ——《荆轲刺秦王》

(4)主谓倒装

①为之奈何(应“奈何为之”) ——《荆轲刺秦王》

3、被动句

①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见”表被动) ——《荆轲刺秦王》

②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为”表被动) ——《荆轲刺秦王》

4、省略句

(1)方急时,(秦王)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左右)惶急无以击轲,而(左右)乃以手共搏之 (省略主语) ——《荆轲刺秦王》

(2)皆(穿)白衣冠以送之(省略谓语) ——《荆轲刺秦王》

(3)秦王购之(以)金千斤(省略介词) ——《荆轲刺秦王》

(4)人不敢与(之)忤视(省略宾语) ——《荆轲刺秦王》

(5)今闻(秦)购将军之首(省略宾语) ——《荆轲刺秦王》

(6)每念(之)常痛于骨髓(省略宾语“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一事)

——《荆轲刺秦王》

(7)取之(以)百金(省略介词) ——《荆轲刺秦王》

(8)荆轲有所待,欲与(之)俱(往)(介词宾语和谓语)——《荆轲刺秦王》

(9)待吾客与(之)俱(往)(省略介词宾语和谓语)

(10)又前而为(之)歌曰 (省略宾语) ——《荆轲刺秦王》

(11)嘉为(之)先言于秦王曰(省略宾语) ——《荆轲刺秦王》

(12)其人居远未来,而为(之)留待 ——《荆轲刺秦王》

(13)群臣侍(于)殿上者,不得持尺兵 ——《荆轲刺秦王》

(14)比(于)诸侯之列 ——《荆轲刺秦王》

(15)皆陈(于)殿下 ——《荆轲刺秦王》

(16)而(按)秦法„„ ——《荆轲刺秦王》

5、固定句式

(1)将奈何(“奈何”,可译为“怎么办”) ——《荆轲刺秦王》

(2)岂可得哉(“岂„„哉”,表反问,“怎么„„呢”) ——《荆轲刺秦王》

(3)臣乃得有以报太子(有以:有„„用来) ——《荆轲刺秦王》

(4)而卒惶急无以击轲(无以:没有„„用来) ——《荆轲刺秦王》

(六)鸿门宴

(一)通假字:

1.距关,毋内诸侯(“距”通“拒”,把守。“内”通“纳”,接纳)

——《鸿门宴》

2.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具”通“俱”,全部) ——《鸿门宴》

良乃入,具告沛公(“具”通“俱”,全部) ——《鸿门宴》

3.要项伯(“要”通“邀”,邀请) ——《鸿门宴》

4.不敢倍德(“倍”通“背”,背叛) ——《鸿门宴》

5.不可不蚤来(“蚤”通“早”) ——《鸿门宴》

6.令将军与臣有郤(“郤”通“隙”,隔阂、嫌怨) ——《鸿门宴》

7.因击沛公于坐(“坐”通“座”,座位) ——《鸿门宴》

8.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不”通“否”,否则) ——《鸿门宴》

(二)古今异义:

1.范增说项王曰(说:古义:劝说,劝告;今义:说话) ——《鸿门宴》

2.沛公居山东时(山东:古义:崤山以东;今义:指山东省) ——《鸿门宴》

3.亡去不义(去:古义:离开;今义:往,到) ——《鸿门宴》

4.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固:古义:本来;古义:坚固)——《鸿门宴》

5.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游:古义:交往;今义:游往,游览)

——《鸿门宴》

6.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寿:古义:敬酒并祝人长寿;今义:祝寿。婚姻:古义:儿女亲家,女方

之父为婚,男方之父为姻;今义:结婚的事,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 ——《鸿门宴》

7.所以遣将守关者(所以:古义:„„的原因;今义:表因果的连词)

——《鸿门宴》

8.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非常:古义:意外的变故;今义:副词,很)

——《鸿门宴》

9.公敢入乎(敢:古义:能够;今义:有勇气、有胆量做某事)——《鸿门宴》

10.旦日不可不蚤来谢项王(谢:古义:谢罪,道歉;今义:感谢)

——《鸿门宴》

11.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今人:古义:现在别人(指沛公);今义:现在的人,与古人相对) ——《鸿门宴》

12.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河北:古义:黄河以北;今义:指河北省。河南:古义:黄河以南;今义:指河南省) ——《鸿门宴》

13.而听细说(细说:古义:小人的谗言;今义:详细说来) ——《鸿门宴》

14.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鱼肉:古义:鱼和肉;今义:鱼的肉) ——《鸿门宴》

15.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走:古义:逃跑;今义:步行) ——《鸿门宴》

16.再拜献大王足下(再:古义:两次;今义:又一次) ——《鸿门宴》

(三)词类活用

1.沛公军霸上(军:名词用作动词,驻扎) ——《鸿门宴》

2.沛公欲王关中(王:名词用作动词,统治,称王) ——《鸿门宴》

秦地可尽王也(王:名词用作动词,统治,称王) ——《鸿门宴》

3.此其志不在小(小:形容词用作名词,小的方面) ——《鸿门宴》

4.素善留侯张良(善:形容词用作动词,与„„交好) ——《鸿门宴》

5.项伯乃夜驰之公军(夜:名词作状语,连夜) ——《鸿门宴》

6.沛公今事有急(急:形容词用作名词,危急之事) ——《鸿门宴》

7.亡去不义(义:名词用作动词,合于义) ——《鸿门宴》

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义:名词用作动词,合于义) ——《鸿门宴》

8.君安于项伯有故(故:形容词用作名词,老交情) ——《鸿门宴》

9.项伯杀人,臣活之(活:动词使动用法,使„„活) ——《鸿门宴》

10.吾得兄事之(兄:名词作状语,像对待兄长一样) ——《鸿门宴》

11.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近:形容词用作动词,接触,沾染)

——《鸿门宴》

12.籍吏民,封府库(籍:名词用作动词,登记在册) ——《鸿门宴》

13.日夜望将军至(日夜:名词作状语,每日每夜) ——《鸿门宴》

14.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从:动词使动用法,使„„跟从,率领)

——《鸿门宴》

15.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言:名词用作动词,告诉) ——《鸿门宴》

16.范曾数目项王(目:名词用作动词,用眼示意) ——《鸿门宴》

17.若入前为寿(前:名词用作动词,上前) ——《鸿门宴》

18.寿毕,请以剑舞(寿:名词用作动词,敬酒并祝人长寿) ——《鸿门宴》

19.常以身翼蔽沛公(翼:名词作状语,像翅膀一样) ——《鸿门宴》

20.交戟之士欲止不内(止:动词使动用法,使„„止,阻止) ——《鸿门宴》

21.樊哙侧其盾以撞(侧:名词用作动词,偏过) ——《鸿门宴》

22.头发上指(上:名词作状语,向上) ——《鸿门宴》

23.刑人如恐不胜(刑:名词用作动词,处罚) ——《鸿门宴》

24.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王:名词使动用法,使„„为王) ——《鸿门宴》

25.此亡秦之续耳(续:形容词用作名词,后续者) ——《鸿门宴》

26.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细谨:形容词用作名词,细小的事情;让:动词用作名词,谦让) ——《鸿门宴》

27.道芷阳间行(道:名词用作动词,取道。间:名词作状语,从小路)

——《鸿门宴》

28.拔剑撞而破之(破:形容词用作动词,击碎、击破) ——《鸿门宴》

(四)一词多义:

如:

①闻妻言,如被冰雪(如同) ——《促织》

②天时不如地利(比、及) ——《得道多助》

③如扬州,过瓜州扬子桥(到、往、去) ——《〈指南录〉后序》

④万事如意(顺、随) ——成语

⑤如其离违,宜别图之(如果、假如) ——《赤壁之战》

⑥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动词,好像) ——《鸿门宴》

⑦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或、或者) ——《子路、曾„„侍坐》

⑧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至于) ——同上

⑨空空如也(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成语

⑩沛公起如厕(往,到„„去) ——《鸿门宴》

⑾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比得上) ——《鸿门宴》

意:

①帘内掷一纸出,即道人意中事(意图、意愿) ——《促织》

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意图、意愿) ——《鸿门宴》

②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意思) ——《伤仲永》

③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意态、神情) ——《口技》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神情,神态) ——《狼》

④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意料) ——《〈指南录〉后序》

卒起不意(意料) ——《荆轲刺秦王》

⑤已而楚相亡璧,门下意张仪(怀疑、猜疑) ——《史记•张仪列传》

⑥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料想) ——《鸿门宴》

举:

①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举起、抬起) ——《静夜思》

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举起) ——《鸿门宴》

②举其一不计其十,究竟旧不图其新(提出、举出) ——《屈原》

③举兵伐徐,逐灭之(发起、发动) ——《韩非子•五蠧》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发动) ——《陈涉世家》

④戌卒叫,函谷举(攻下、占领) ——《阿房宫赋》

⑤举贤任能(推荐) ——成语

孙叔敖举于海(推举)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⑥有儒生柳意者,应举下第(科举考试) ——《柳毅传》

⑦杀人如不能举(全、尽) ——《鸿门宴》

⑧举世无双(全部、整个) ——成语

⑨南取汉中,西举巴蜀(攻下,占领) ——《过秦论》

谢:

①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道歉,动词) ——《廉颇蔺相如列传》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道歉,动词) ——《鸿门宴》

②阿母谢媒人“女子先有誓„”(推辞、谢绝) ——《孔雀东南飞》

③往昔初阳岁,谢家来贵门(辞别) ——《孔雀东南飞》

④尝有所荐,其人来谢(感谢) ——《汉书•张安世传》

哙拜谢(感谢) ——《鸿门宴》

⑤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告诉、劝告) ——《孔雀东南飞》

⑥乃花既谢,亦可无罪于主人矣(凋落、衰亡) ——《芙蕖》

⑦乃令张良留谢(兼道歉和告辞义) ——《鸿门宴》

⑧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不?”(告诉) ——《陌上桑》

①沛公军霸上(驻军,动词) ——《鸿门宴》

②从此道至吾军(军营,名词) ——《鸿门宴》

③为击破沛公军(军队,名词) ——《鸿门宴》

①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说,动词) ——《鸿门宴》

②具以沛公言报项王(话,名词) ——《鸿门宴》

①妇女无所幸(封建君主对妻妾的宠爱叫“幸”) ——《鸿门宴》

②故幸来告良(幸亏,副词) ——《鸿门宴》

①亡去不义(离开,动词) ——《鸿门宴》

②相去四十里(距离,动词) ——《鸿门宴》

①当是时(正当„„时候,介词) ——《鸿门宴》

②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对等,比得上) ——《鸿门宴》

①君安与项伯有故(交情,形容词作名词) ——《鸿门宴》

②故遣将守关者(特意,副词) ——《鸿门宴》

①项王、项伯东向坐(坐下,动词) ——《鸿门宴》

②因击沛公于坐(座位,名词) ——《鸿门宴》

③秦王坐章台见相如(动词,古人盘膝坐)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④口技人坐屏障中(动词,坐在椅子上) ——《口技》

⑤王曰:“何坐?”曰:“坐盗。”(动词,犯„„罪)

⑥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介词,由于,因为) ——《陌上桑》

①张良是时从沛公(跟随,动词) ——《鸿门宴》

②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带领,使„„跟着,动词) ——《鸿门宴》

①刑人如恐不胜(尽,形容词) ——《鸿门宴》

②沛公不胜杯杓(禁得起,动词) ——《鸿门宴》

③予观夫巴陵胜状,在动听一湖(优美的,形容词) ——《岳阳楼记》

①为击破沛公车(动词,攻打) ——《鸿门宴》

②因击沛公于坐(动词,刺杀) ——《鸿门宴》

③秦王不肯击缶(动词,敲击)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①少间,帘内掷以纸出(里,内部) ——《促织》

②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对内) ——《出师表》

③内怀犹豫之计(内心,心里)

④距关,毋内诸侯(“内”通“纳”,接纳) ——《鸿门宴》

2、虚词

①客何为者(w ãi ,做,干,动词) ——《鸿门宴》

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 (w ãi ,做,干,动词) ——《鸿门宴》

②窃为大王不取也(wãi ,认为,动词) ——《鸿门宴》

③我为鱼肉(w ãi ,是,动词) ——《鸿门宴》

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w ãi ,是,动词) ——《鸿门宴》

④为击破沛公车(w âi ,替、给,介词) ——《鸿门宴》

⑤吾属今为之虏矣(wâi ,被,介词) ——《鸿门宴》

⑥何辞为(w ãi ,句末语气词,表反问,可译为“呢”) ——《鸿门宴》

⑦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第一个“为”, w âi ,给,介词;第二个“为”,w ãi ,动词,成为)

——《鸿门宴》

⑧军中无以为乐(w ãi ,动词,作为) ——《鸿门宴》

因:

①公等碌碌,所谓因人成事者也(依靠、凭借) ——《毛遂自荐》

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借用,凭借) ——《过秦论》

②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顺着、根据) ——《梦游天姥吟留别》

③不如因而厚遇之(趁机) ——《廉颇蔺相如列传》

因言曰:„„(趁机) ——《鸿门宴》

不如因善遇之(趁机,趁着) ——《鸿门宴》

因击沛公于坐(趁机) ——《鸿门宴》

④后因伐木,始见此山(因为、由于) ——《梦溪笔谈•雁荡山》

⑤因合纳斗盆(于是、就) ——《促织》

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于是、就) ——《鸿门宴》

⑥陈陈相因(沿袭) ——成语

⑦留待作遗施,于今无会因(原因、理由) ——《孔雀东南飞》

⑧惠文武,昭襄蒙故业(继承,沿袭) ——《过秦论》

①具告以事(介词,把) ——《鸿门宴》

②籍何以至此(介词,凭) ——《鸿门宴》

③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介词,拿) ——《鸿门宴》

④还军霸上,以待项王(表目的连词,来) ——《鸿门宴》

①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副词,尚且) ——《鸿门宴》

②若属皆且为所虏(副词,将要) ——《鸿门宴》

③且为之奈何(副词,况且) ——《鸿门宴》

①长于臣(介词,比) ——《鸿门宴》

②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介词,对,向) ——《鸿门宴》

③樊哙覆其盾于地(介词,在) ——《鸿门宴》

①然不自意(然而,连词) ——《鸿门宴》

②不然(这样,代词) ——《鸿门宴》

③项王默然不应(„„的样子,形容词的词尾) ——《鸿门宴》

(五)句式:

1、判断句

(1)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也) ——《鸿门宴》

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也) ——《鸿门宴》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也) ——《鸿门宴》

(2)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者,„„也) ——《鸿门宴》

亚父者,范增也(„„者,„„也) ——《鸿门宴》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者,„„也)——《鸿门宴》

(3)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 ——《鸿门宴》

此亡秦之续耳(„„) ——《鸿门宴》

(4)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者也) ——《鸿门宴》

(5)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为”表判断) ——《鸿门宴》

2、倒装句

(1)状语后置

①贪于财货(应“于财货贪”) ——《鸿门宴》

②具告以事(应“以事具告”) ——《鸿门宴》

③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应“以沛公言具”) ——《鸿门宴》

④长于臣(应“于臣长”) ——《鸿门宴》

⑤得复见将军于此(应“于此得复见将军”) ——《鸿门宴》

(2)宾词前置

①籍何以至此(应“以何”) ——《鸿门宴》

②大王来何操(应“操何”) ——《鸿门宴》

③沛公安在(应“在安”) ——《鸿门宴》

④客何为者(应“为何”) ——《鸿门宴》

(3)被动句

①若属皆且为所虏(“为所”表示) ——《鸿门宴》

②吾属今为之虏矣(“为”表示) ——《鸿门宴》

(4)省略句

①为(吾)击破沛公军 ——《鸿门宴》

②欲呼张良与(之)俱去。 ——《鸿门宴》

③毋从(之)俱死也 ——《鸿门宴》

④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之)饮 ——《鸿门宴》

⑤则与(之)一生彘肩 ——《鸿门宴》

⑥竖子不足与(之)谋! ——《鸿门宴》

⑦交戟之卫士欲止(之)不内 ——《鸿门宴》

⑧加彘肩(于盾)上 ——《鸿门宴》

⑨沛公军(于)霸上 ——《鸿门宴》

⑩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 ——《鸿门宴》

⑾卫士仆(于)地 ——《鸿门宴》

⑿项王则受璧,置之(于)坐上 ——《鸿门宴》

⒀毋从(其)俱死也 ——《鸿门宴》

⒁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其)饮 ——《鸿门宴》

⒂杀人如(恐)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 ——《鸿门宴》

(5)固定结构

①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无所„„,„„无所„„”,“即„„没有被„„,„„没有被„„”其中“无所”还可以换作“有所”。) ——《鸿门宴》

②孰与君少长(“„„孰与„„”,表选择问的句式,可译作“„„比较„„哪一个„„”) ——《鸿门宴》

③何辞为(“何„„为”,表反问的句式,可译作“为什么„„呢”,“为”是语气词。) ——《鸿门宴》

④ 军中无以为乐(无以:没有用来„„的) ——《鸿门宴》

必修一文言文字、词、句集锦

(四) 烛之武退秦师

(一)通假字: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通“矣”,了,语气词) ——《烛之武退秦师》

2.焉用亡郑以陪邻? (陪,通“倍”,增加) ——《烛之武退秦师》

3.共其乏困(共,通“供”,音g ōng ,供给) ——《烛之武退秦师》

4.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通“缺”,减少) ——《烛之武退秦师》

5.夫晋,何厌之有(“厌”通“餍”,满足) ——《烛之武退秦师》

6.秦伯说(说,通“悦”, 音yu â,高兴) ——《烛之武退秦师》

7.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 音zh ì,明智) ——《烛之武退秦师》

(二)古今异义:

1.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贰:古义:从属二主;今义:“二”的大写)

——《烛之武退秦师》

2.今老矣,无能为也已(无能,古义:不能;今义:没有能力)

——《烛之武退秦师》

3.吾不能早用子(子:古义:指先生,古代对人的尊称。今义:指儿子)

——《烛之武退秦师》

4.是寡人之过也(是:古义:这;今义:判断动词) ——《烛之武退秦师》

5.敢以烦执事(执事,古义:对对方的敬称;今义:掌管某项事情(工作)的

人) ——《烛之武退秦师》

6.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以为,古义:把„„作为;今义:认为)

——《烛之武退秦师》

7.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东道主,古义: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人;今义:

请客的主人) ——《烛之武退秦师》

8.行李之往来(行李,古义:出行的人;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

——《烛之武退秦师》

9.夫晋,何厌之有(厌,古义:满足;今义:讨厌) ——《烛之武退秦师》

10.又欲肆其西封(封:古义:使„„成为疆界;今义:密封)

——《烛之武退秦师》

11.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夫人,古义:那人;今义:一般人的妻子的尊称,多用

于外交场合) ——《烛之武退秦师》

12.亦去之(去,古义:离开;今义:往,到) ——《烛之武退秦师》

(三)词类活用

1.烛之武退秦师 (退,形容词使动用法,使„„撤兵)

——《烛之武退秦师》

2.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贰,数词用作动词,从属二主)

——《烛之武退秦师》

3.晋军函陵 (军:名词作动词,驻军) ——《烛之武退秦师》

4.夜缒而出(夜,名词作状语,在夜间) ——《烛之武退秦师》

5.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亡:使„„灭亡,动词使动用法)

——《烛之武退秦师》

6.越国以鄙远(鄙:名词意动用法,以„„为鄙,把„„当作边邑;远:形容词用作名词,远国,指郑国) ——《烛之武退秦师》

7.邻之厚,君之薄也(厚:形容词用作动词,变雄厚;薄:形容词用作动词,变薄弱) ——《烛之武退秦师》

8.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乏困:形容词用作名词,缺少的资粮)

——《烛之武退秦师》

9.且君尝为晋军赐矣 (赐,动词作名词,恩惠) ——《烛之武退秦师》

10.朝济而夕设版焉 (朝、夕:名词活用作时间副词,作状语,在早上;在晚上) ——《烛之武退秦师》

11.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东”、“西”均为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东;向西。封,名词使动用法,使„„成为疆界。肆:形容词用作动词,延伸,扩张)

——《烛之武退秦师》

12.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减少)

——《烛之武退秦师》

13.阙秦以利晋(利: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获利)——《烛之武退秦师》

14.与郑人盟 (盟,名词活用作动词,结盟) ——《烛之武退秦师》

15.因人之力以敝之(敝:形容词用作动词,损害,衰败) ——《烛之武退秦师》

16.以乱易整,不武 (乱:形容词用作名词,散乱之师;整:形容词用作名

词,严整之师。武:名词活用作动词,符合武德) ——《烛之武退秦师》

(四)一词多义

1、实词:

①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二”的大写) ——《左传•隐公元年》

②其内任卿贰以上(副职) ——梁启超《少年中国说》

③贰则疑惑(不专一) ——《荀子•解蔽》

④夫诸侯之贿,聚于公室,则诸侯贰(离心,背叛) ——《左传》

⑤不迁怒,不贰过(再,重复) ——《论语•雍也》

⑥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从属二主) ——《烛之武退秦师》

①蜀之鄙有二僧(边远的地方) ——《为学》

②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庸俗,鄙陋) ——《曹刿论战》

③我皆有礼,夫犹鄙我(看不起,轻视) ——《左传•昭公十六年》

④越国以鄙远(形容词意动用法,把„„当作边邑) ——《烛之武退秦师》

⑤言语粗鄙 (粗俗)

①许之。

许君焦、暇„„(答应,听从) ——《烛之武退秦师》

秦强而赵弱,不可不许(答应,听从)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杂然相许(赞同) ——《愚公移山》

③潭中鱼可百许头(约数) ——《小石潭记》

④先生,不知何许人也(表处所) ——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大铁椎,不知何许人也(表处所) ——《大铁椎传》

⑤相去复几许(约计的数量) ——《孔雀东南飞》

①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动词,似乎,好像) ——《桃花源记》

②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连词,如果) ——《烛之武退秦师》

③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代词,你) ——《捕蛇者说》

④曾不若孀妻弱子(动词,比得上) ——《愚公移山》

⑤噤若寒蝉(像„„一样)

⑥若夫乘天地之正(至于) ——《逍遥游》

⑦望洋向若而叹(海神名) ——《秋水》

①国势衰微(衰败)

②参如微时,与萧何善(卑贱) ——《史记•曹相国世家》

③微言大义(幽微,精妙)

④人微言轻(形容词,轻微)

见微知著(隐蔽,不显露)

⑥微斯人,吾谁与归?(连词,如果没有) ——《岳阳楼记》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连词,如果没有) ——《烛之武退秦师》

⑦微闻有鼠作作索索(暗暗地) ——《口技》

⑧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副词,稍微,略微) ——《卖油翁》

⑨则名微而众寡(细小)

⑩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形容词,含而不露) ——《屈原列传》

①使史更敝衣草屦(坏,破旧) ——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侯生摄敝衣冠(破旧) ——《信陵君窃符救赵》

②敝人(谦词)

③曹操之众,远来疲敝。(疲惫) ——《资治通鉴》

④因人之力以敝之(损害,衰败) ——《烛之武退秦师》

①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推辞) ——《烛之武退秦师》

②停数日,辞去(告别) ——《桃花源记》

③不辞劳苦(推脱)

④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借口)

⑤辞不赴命(辞谢) ——《陈情表》

⑥归去来兮辞(一种文体) ——《归去来兮辞》

①役夫敢伸恨(反诘语气,怎么敢) ——《兵车行》

②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谦词,自言冒昧之词,也含有原、希望的意思)

敢以烦执事(冒昧地,客气的说法) ——《烛之武退秦师》

③人不敢与忤视(动词,有勇气做,敢于) ——《荆轲刺秦王》

④进止敢自专(副词,表反洁语气,为“岂敢、不敢”的省略词)

——《孔雀东南飞》

①过秦论(指出„„过失) ——《过秦论》

②今先王之爱民,不过父母之爱子(超过)

③是寡人之过也(过错) ——《烛之武退秦师》

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错误,过失) ——《邹忌讽齐王纳谏》

④悉使羸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通过)

⑤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过分,太甚) ——《小石潭记》

⑥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责备,指出过失)

⑦一日,大母过余(访问,探望) ——《项脊轩志》

①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陈述) ——《桃花源记》

②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杂说(一种文体)) ——《捕蛇者说》

③秦伯说(说,通“悦”,高兴) ——《烛之武退秦师》

④范增说项羽(shu ì,劝说) ——《鸿门宴》

①君知其难也(知道,了解,懂得) ——《烛之武退秦师》

郑既知亡矣(知道) ——《烛之武退秦师》

②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 音zh ì,明智) ——《烛之武退秦师》

③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了解)

④官知止而神欲行(知觉,感觉)

⑤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识别,分辨) ——《马说》

⑥孰为汝多知乎(知识,见解)

①书已封,未授使者,始皇崩(封闭,封合)

②自寄一封书(量词)

③六国之后君,我不能封也(帝王授予臣子土地或封号)

④又欲肆其西封(名词,疆界) ——《烛之武退秦师》

⑤既东封郑(名词使动用法,使„„成为边境) ——《烛之武退秦师》

⑥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分封) ——《鸿门宴》

①佚之狐言于郑伯曰(说,禀告) ——《烛之武退秦师》

②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说起,谈论) ——《扬州慢》

③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记载) ——《石钟山记》

④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学说,主张) ——《过秦论》

⑤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说话,进谏) ——《邹忌讽齐王纳谏》

①公从之(听从,答应) ——《烛之武退秦师》

②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跟随,跟从)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择其善者而从之(向„„学习) ——《论语》

④一狠得骨止,一狠仍从(追赶,追随) ——《狼》

⑤弟走从军阿姨死(参加) ——《琵琶行》

⑥其印为余群从所得(堂房亲戚)

⑦旦日,客从外来(自,由) ——《邹忌讽齐王纳谏》

⑧从余问古事(向) ——《师说》

⑨合从缔交,相与为一(读z òng ,合纵) ——《过秦论》

①焉用亡郑以陪邻(灭亡, 动词) ——《烛之武退秦师》

郑既知亡矣(灭亡, 动词) ——《烛之武退秦师》

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亡:使„„灭亡,动词使动用法)

2、虚词

①以其无礼于晋 (表因果,因为,连词) ——《烛之武退秦师》

②敢以烦执事 (拿,用,介词) ——《烛之武退秦师》

③越国以鄙远(表顺承,而,连词) ——《烛之武退秦师》

④焉用亡郑以陪邻? (表目的,来,连词) ——《烛之武退秦师》

⑤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把,介词) ——《烛之武退秦师》

⑥以乱易整(用,介词) ——《烛之武退秦师》

①今急而求子 (才,连词,表顺承) ——《烛之武退秦师》

②若亡郑而有利于君(表顺承,连词) ——《烛之武退秦师》

③夜缒而出(表修饰,连词) ——《烛之武退秦师》

④朝济而夕设版焉。(表转折,却,连词) ——《烛之武退秦师》

⑤黑质而白章(表并列,连词) ——《捕蛇者说》

①子亦有不利焉。(语气词,表陈述) ——《烛之武退秦师》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副词,为什么) ——《烛之武退秦师》

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疑问代词,哪里) ——《烛之武退秦师》

且焉置土石(疑问代词,哪里) ——《愚公移山》

④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代词,之) ——《捕蛇者说》

⑤朝济而夕设版焉 (兼词,于是,在哪里) ——《烛之武退秦师》

永之人争奔走焉 (兼词,于此,在这件事上) ——《捕蛇者说》

①公从之(代轶之狐,代词) ——《烛之武退秦师》

子犯请击之(代秦军,代词) ——《烛之武退秦师》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指土地,代词) ——《烛之武退秦师》

亦去之(代郑国,代词) ——《烛之武退秦师》

②唯君图之(代阙秦利晋这件事,代词)

③邻之厚,君之薄也(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结构助词)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烛之武退秦师》

④是寡人之过也(的,结构助词)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的,结构助词) ——《烛之武退秦师》

因人之力以敝之(的,结构助词) ——《烛之武退秦师》

⑤夫晋,何厌之有(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助词) ——《烛之武退秦师》

⑥辍耕之垄上(动词,往,到) ——《隆中对》

①以其无礼于晋(代词,指郑国) ——《烛之武退秦师》

又欲肆其西封(代词,它) ——《烛之武退秦师》 ——《烛之武退秦师》——《烛之武退秦师》——《烛之武退秦师》不译,结构助词)——《烛之武退秦师》

失其所与(代词,自己) ——《烛之武退秦师》

②君知其难也(不定指示代词,那) ——《烛之武退秦师》

③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近指,这) ——《捕蛇者说》

④吾其还也(表商量语气,副词,还是) ——《烛之武退秦师》

⑤必先苦其心志(代词,他的)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⑥其真无马也,其真不知马也(是„„还是„„) ——《马说》

⑦于乱石间泽其一二者扣之(代词,其中的) ——《石钟山记》

⑧其孰能讥之乎(表反诘,难道) ——《游褒禅山记》

⑨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揣测语气,大概) ——《师说》

⑩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表期望,希望) ——《伶官传记》

⑾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代词,你(的)) ——《触龙说赵太后》

①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又,并且,连词) ——《烛之武退秦师》

②且君尝为晋军赐矣(况且) ——《烛之武退秦师》

且焉置土石(连词,况且) ——《愚公移山》

③吾今且报府(暂且) ——《孔雀东南飞》

④年且九十(将近) ——《愚公移山》

⑤王以天下为尊秦乎,且尊齐乎(连词,表选择关系,还是,或者)

⑥臣死且不避(连词,尚且) ——《鸿门宴》

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连词,尚且)

父母且不顾(尚且)

⑦不出,火且尽(副词,将要,将近) ——《游褒禅山记》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将要,副词) ——《鸿门宴》

⑧存者且偷生(副词,姑且) ——《石壕吏》

⑨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而,反而,转折关系) ——《滕王阁序》

⑩且夫天下非小弱也(用在句首,表示进一层,换个角度议论)——《过秦论》

⑾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似乎,好像) ——《桃花源记》

⑿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假如) ——《烛之武退秦师》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如果) ——《烛之武退秦师》

⒀更若役,复若赋(你的) ——《捕蛇者说》

⒁曾不若孀妻弱子(赶得上,比得上) ——《愚公移山》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及,比得上) ——《邹忌讽齐王纳谏》

虽与这俱学,弗若之矣(比得上)

⒂吾儿,久不见若影(你,你们) ——《项脊轩志》

若是其甚与?(你)

(五)特殊句式

1.判断句

①是寡人之过也(„„也) ——《烛之武退秦师》

邻之厚,君之薄也(„„也) ——《烛之武退秦师》

②因人之力以敝之,不仁(否定判断) ——《烛之武退秦师》

2.倒装句

(1)状语后置

①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应“于晋无礼”;应“于楚贰”)

②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应“于郑伯言”) ——《烛之武退秦师》

③若亡郑有益于君(应“于君有益”) ——《烛之武退秦师》

(2)宾语前置

①夫晋,何厌之有(应“有何厌”。之,宾语前置的标志)——《烛之武退秦师》

3.省略句

①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氾南 ——《烛之武退秦师》

②(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烛之武退秦师》

③(烛之武)许之 ——《烛之武退秦师》

④夜缒而出,见秦伯,(烛之武)曰:„„ ——《烛之武退秦师》

⑤敢以(之)烦执事 ——《烛之武退秦师》 ——《烛之武退秦师》

⑥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 ——《烛之武退秦师》

⑦(秦伯)与郑人盟 ——《烛之武退秦师》

(六)固定结构

(1)“所“字结构 形式:所+动词

①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知道的) ——《烛之武退秦师》

②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没有害处的) ——《烛之武退秦师》

③失其所与(结交的同盟者) ——《烛之武退秦师》

(五) 荆轲刺秦王

(一)通假字

1.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高兴) ——《荆轲刺秦王》

2.往而不反者,竖子也(“反”通“返”, 回来) ——《荆轲刺秦王》

3.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振”通“震”, 害怕) ——《荆轲刺秦王》

4.燕王拜送于庭(“庭”通“廷”,朝廷) ——《荆轲刺秦王》

5.秦王还柱而走(“还”通“环’, 绕) ——《荆轲刺秦王》

6.卒起不意(“卒”通“猝”,突然,仓猝) ——《荆轲刺秦王》

7.请辞决矣(“决”通“诀”,告别) ——《荆轲刺秦王》

8.日以尽矣(“以”通“已”,已经) ——《荆轲刺秦王》

9.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奉”通“捧”双手捧着)

——《荆轲刺秦王》

10.愿大王少假借之(“少”通“稍”,稍微) ——《荆轲刺秦王》

11.图穷而匕首见(“见”通“现”,显露) ——《荆轲刺秦王》

(二)古今异义

1.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信:古义:信物;今义:书信)

——《荆轲刺秦王》

2.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涕:古义:眼泪;今义:鼻涕)——《荆轲刺秦王》

3.持千金之资币物(币:古义:礼品;今义:货币) ——《荆轲刺秦王》

4.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穷困:古义:走投无路,陷入困境;今义:贫穷,生活贫穷,经济困难) ——《荆轲刺秦王》

5.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长者:古义:品德高尚之人,此处指樊於期;今义:年长之人) ——《荆轲刺秦王》

6.今闻购将军之首(购:古义:重金收买;今义:购买) ——《荆轲刺秦王》

7.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可以:古义:可以用(它);今义:表可能、能够、许可)

——《荆轲刺秦王》

8.将军岂有意乎(有意:古义:同意,愿意;今义:故意)——《荆轲刺秦王》

9.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偏袒:古义:袒露一只臂膀;今义:偏护双方中的一方) ——《荆轲刺秦王》

10.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于是:古义:在这时;今义:表顺承关系或另提一事) ——《荆轲刺秦王》

11.终已不顾(顾:古义:不回头;今义:不照顾,不考虑,不顾及)

——《荆轲刺秦王》

12.北蛮夷之鄙人(鄙人:古义:粗鄙的人;今义:卑鄙的人)

——《荆轲刺秦王》

13.图穷而匕首见(穷:古义:穷尽;今义:缺少钱财) ——《荆轲刺秦王》

14.愿大王少假借之(假借:古义:宽容,原谅;今义:不是自己的,偷别人的,如:假借名义) ——《荆轲刺秦王》

15.秦王还柱而走(走:古义:跑;今义:行走) ——《荆轲刺秦王》

16.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提:古义:读作d ī,投掷,投打;今义:用手“提”着篮子之类) ——《荆轲刺秦王》

乃引其匕首提秦王(提:古义:投击;今义:垂手拿着)——《荆轲刺秦王》

17.诸郎中执兵。(郎中:古义:宫廷的侍卫;今义:称中医医生)

——《荆轲刺秦王》

18.断其左股。(股:古义:大腿;今义:量词。) ——《荆轲刺秦王》

19.左右既前(左右:古义:身边侍臣;今义:方位名词) ——《荆轲刺秦王》

20.荆轲废(废:古义:倒下;今义:残废) ——《荆轲刺秦王》

21.秦王复击轲(复:古义:又,再;今义:往复,重复,复习)

——《荆轲刺秦王》

(三)词类活用

1.进兵北略地(北:名词作状语,向北) ——《荆轲刺秦王》

2.秦兵旦暮渡易水(旦暮:名词作状语,早晚) ——《荆轲刺秦王》

3.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邑:名词作动词,封邑) ——《荆轲刺秦王》

4.丹不忍以己之私(私:形容词用作名词,私心) ——《荆轲刺秦王》

5.樊龄期乃前曰(前:方位名词用作动词,走上前) ——《荆轲刺秦王》

又前而为歌曰(前:方位名词用作动词,走上前) ——《荆轲刺秦王》

6.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函:名词用作状语,用匣子)

——《荆轲刺秦王》

7.其人居远未来(远:形容词用作名词,远地) ——《荆轲刺秦王》

8.至易水上,既祖,取道(祖:名词用作动词,出行前祭路神)

——《荆轲刺秦王》

9.皆白衣冠以送之(白:形容词作动词,白衣冠,穿着白色的衣服,戴着白色的帽子) ——《荆轲刺秦王》

10.士皆垂泪涕泣(涕:名词用作动词,哭) ——《荆轲刺秦王》

11.发尽上冠(上:名词作状语,向上) ——《荆轲刺秦王》

12.顷之未发,太子迟之(迟: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迟)

——《荆轲刺秦王》

13.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名词用作状语,用厚礼) ——《荆轲刺秦王》

14.(秦王)乃朝服(名词用作动词,穿上上朝的礼服) ——《荆轲刺秦王》

15.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使:动词用作名词,使者。闻: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闻,禀告) ——《荆轲刺秦王》

16.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前:名词用作动词,走上前)——《荆轲刺秦王》

17.群臣怪之(怪: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怪,认为奇怪)

——《荆轲刺秦王》

18.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绝:动词使动用法,使„„断了)

——《荆轲刺秦王》

19. 非有诏不得上(上:方位名词用作动词,上前) ——《荆轲刺秦王》

20.断其左股(断: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断) ——《荆轲刺秦王》

21.箕踞以骂曰(箕:名词作状语,像箕一样) ——《荆轲刺秦王》

22.乃欲以生劫之(生:动词作状语,活生生地) ——《荆轲刺秦王》

(四)一词多义:

1、实词

①不得持尺兵(武器,名词) ——《荆轲刺秦王》

②不及召下兵(士兵、武士,名词) ——《荆轲刺秦王》

③秦兵旦暮渡易水(军队,名词) ——《荆轲刺秦王》

④今彗星长竟天,天下兵当大起(名词,战争、战役)

⑤犹厌言兵(名词,战争) ——《扬州慢》

①图穷而匕首见(穷尽,动词) ——《荆轲刺秦王》

②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困厄,走投无路,动词) ——《荆轲刺秦王》

①诸郎中持兵,皆陈殿下(陈列,动词) ——《荆轲刺秦王》

②恐惧不敢自陈(陈述,动词) ——《荆轲刺秦王》

①丹不忍以一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私事) ——《荆轲刺秦王》

②乃遂私见樊矜期(私自,) ——《荆轲刺秦王》

①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动词,回来) ——《荆轲刺秦王》

②秦王还柱而走(动词,通“环”,绕) ——《荆轲刺秦王》

③居十白,扁鹊望桓挨还走(动词,通“旋”,掉转身) ——《扁鹊见蔡桓公》

④计日以还(动词,归还) ——《黄生借书说》

⑤一尊还酹江月(副词,还是,h ái) ——《念奴娇·赤壁怀古》

⑥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副词,通“旋”,早脱,立即,xu án )

——《周亚夫军细柳营》

①诚振怖大王之威(动词,通“震”,惧怕) ——《荆轲刺秦王》

②振长策而御宇内(动词,挥动) ——《过秦论》

③大命将泛,莫之振救(通“赈”,赈济)

④迁我如振落叶(动词,振动)

⑤振奋作声(动词,振作)

⑥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动词,通“震”,震动) ——《过秦论》

①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双手捧着) ——《荆轲刺秦王》

②轲既取图奉之(献上) ——《荆轲刺秦王》

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动词,回头看) ——《荆轲刺秦王》

②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副词,表转折,不过,只是)

③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动词,探望、拜访) ——《出师表》

④顾恋慈母(动词,思念)

⑤顾不如蜀鄙之僧哉(副词,反而,却) ——《为学》

①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动词,亲近,接近)

②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名词,父母)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每得降卒,必亲引问委曲(副词,亲自)

④爱臣太亲,必危其身(形容词,亲密,亲近)

①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形容词,刻毒)

②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形容词,深刻) ——《游褒禅山记》

③夜深忽梦少年事(形容词,(时间)久)

④桃花潭水深千尺(名词,深度。一说,形容词) ——《赠汪伦》

⑤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深失所望(副词,很,十分)

①乃今得闻教(名词,指教,ji ào )

②曲罢曾教善才服(动词,使,让,ji āo) ——《琵琶行》

③乃修教三年,执十戚舞(名词,教化,ji ào )

④十三教汝织(动词,传授知识技能,ji āo ) ——《孔雀东南飞》

①可里解燕国之患(动词,解除,解救) ——《荆轲刺秦王》

②庖丁为文惠君解牛(动词,此用本义,用刀剖开动物肢体)——《庖丁解牛》

③少年大骇,急解令休止(动词,分开)

④土崩瓦解(动词,分裂,涣散)

⑤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动词,解答) ——《师说》

⑥解元(乡试中第一名为“解元”,ji â)

①持千金之资币物(名词,资财、钱物) ——《荆轲刺秦王》

②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名词,资本,依据)

③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动词,资助)

④唯是脯资饩牵竭矣(名词,通“粢”,谷类总称,粮食)

①乃骇而图之(动词,图谋,筹划)

②图穷匕首见(名词,地图) ——《荆轲刺秦王》

③不图子自归(动词,想,反复考虑) ——《荆轲刺秦王》 ——《荆轲刺秦王》 ——《荆轲刺秦王》

①拔剑,剑长,操其室(名词,剑鞘) ——《荆轲刺秦王》

②斯是陋室,唯吾德馨(名词,居所) ——《陋室铭》

③今其室十无一焉(名词,家) ——《捕蛇者说》

①秦王复击轲,被八创(动词,遭受) ——《荆轲刺秦王》

②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介词,表被动) ——《五人墓碑记》

③被明月兮佩宝璐(动词,通“披”,戴) ——《离骚》

①乃请荆卿曰(动词,请求) ——《荆轲刺秦王》

②请辞决矣(动词,请允许我) ——《荆轲刺秦王》

③乃置酒请之(动词,邀请)

④其造请诸公,不避寒暑(动词,谒见,拜见)

①以次进(名词,次序) ——《荆轲刺秦王》

②之次所旁丛祠中(动词,驻扎) ——《陈涉世家》

③凡用兵之法„„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名词,在排列上次一等)

①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名词,凭据,信物) ——《荆轲刺秦王》

②听其言而信其行(动词,相信) ——《论语》

③言必信,行必果(动词,讲信用) ——《论语》

④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形容词,(言语)真实)

今以蒋氏观之,犹信(确实,真实) ——《捕蛇者说》

⑤信可乐也(副词,实在,的确)

⑥俄而谢玄淮上信至,看书竟,默然无语(名词,信使)

自可断来信,徐徐更谓之(使者,信托之人)

⑦低眉信手续续弹(副词,随意、随便) ——《琵琶行》

⑧欲信大义于天下(动词,通“伸”,伸张)

⑨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诚恳,不欺骗) ——《曹刿论战》

⑩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诚信) ——《屈原列传》

①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动词,对待)

②度道里会遇之礼毕(动词,相遇,相会)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子路从而后,遇丈人(动词,遇到) ——《论语》

④斯固百世之遇也(名词,机遇)

⑤不如因善遇之(对待,) ——《鸿门宴》

①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动词,辞别,告辞)

今者出,未辞也(告辞,动词) ——《鸿门宴》

②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动词,推辞) ——《烛之武退秦师》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动词,推辞) ——《鸿门宴》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动词,推辞) ——《鸿门宴》

③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动词,计较,讲究) ——《鸿门宴》

④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动词,擅长) ——《屈原列传》

⑤皆好辞而以赋见称(名词,文辞,指文学) ——《屈原列传》

①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动词,赠送) ——《荆轲刺秦王》

②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放弃,动词) ——《师说》

③至唐李勃始访其遗踪(动词,遗留) ——《石钟山记》

④使人遗赵王书(动词,送给)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①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动词,举起) ——《荆轲刺秦王》

②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动词,指身子向上起) ——《荆轲刺秦王》

③左右或欲引相如去(动词,牵,拉) ——《廉颇蔺相如列传》 ——《荆轲刺秦王》——《荆轲刺秦王》

④引赵使者蔺相如(动词,延请)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⑤操引军从华容道步走(动词,引导,率领) ——《赤壁之战》

⑥李凭箜篌引(名词,乐府诗体的一种) ——《李凭箜篌引》

①缮甲兵,具卒乘(名词,士卒,士兵)

②鲁肃闻刘表卒(动词,死) ——《赤壁之战》

③卒成帝业(动词,终于) ——《出师表》

④卒起不意(“卒”通“猝”,突然,仓猝) ——《荆轲刺秦王》

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登上,动词) ——《荆轲刺秦王》

②轲自知事不就(动词,成功) ——《荆轲刺秦王》

2、虚词

①将军岂有意乎(副词,是否,是不是) ——《荆轲刺秦王》

②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副词,表示访问语气,难道)——《荆轲刺秦王》

③岂可得哉(疑问代词,怎么) ——《荆轲刺秦王》

①何以言之(介词,凭借) ——《荆轲刺秦王》

②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介词,用) ——《廉颇蔺相如列传》

以刀试人(介词,用) ——《荆轲刺秦王》

③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连词,表目的,用来„„的) ——《荆轲刺秦王》

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连词,表目的,来) ——《荆轲刺秦王》

④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介词,因为) ——《荆轲刺秦王》

⑤日以尽矣(“以”通“已”,已经) ——《荆轲刺秦王》

⑥皆白衣冠以送之(连词,而) ——《荆轲刺秦王》

⑦以次进(介词,按照) ——《荆轲刺秦王》

⑧以故荆轲逐秦王(连词,因此) ——《荆轲刺秦王》

①家祭无忘告乃翁(代词,你,你的) ——《示儿》

②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判断动词,是) ——《游褒禅山记》

乃欲以生劫之(判断动词,是) ——《荆轲刺秦王》

③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副词,于是,就) ——《荆轲刺秦王》

④乃今得闻教(副词,却,竟然) ——《荆轲刺秦王》

⑤而今乃以手共搏之(副词,只,仅仅) ——《荆轲刺秦王》

①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代词,您) ——《荆轲刺秦王》

②秦王购之金千斤(代词,指樊将军的首级) ——《荆轲刺秦王》

③为之奈何(代词,这件事) ——《荆轲刺秦王》

④愿得将军之手记以献秦(结构助词,的) ——《荆轲刺秦王》

⑤顷之未发(用在时间副词后面,凑足音节,不译) ——《荆轲刺秦王》

⑥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结构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荆轲刺秦王》

特殊句式

1、判断句

(1)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者,„„也) ——《荆轲刺秦王》

(2)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也”表判断) ——《荆轲刺秦王》

(3)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者”表判断) ——《荆轲刺秦王》

(4)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所以„„者”,“乃„„也”表判断,意思是“之所以„„,是因为„„)

——《荆轲刺秦王》

2、倒装句

(1)状语后置

①见燕使者(于)咸阳宫(应“(于)咸阳宫”见燕使者) ——《荆轲刺秦王》

②秦王购之(以)金千斤,邑万家(应“(以)金千斤,邑万家购之”)

——《荆轲刺秦王》

③给贡职如郡县(即“如郡县给贡职”) ——《荆轲刺秦王》

④常痛于骨髓(应“于骨髓常痛”) ——《荆轲刺秦王》

④嘉为(之)先言于秦王(应“于秦王先言”) ——《荆轲刺秦王》

⑤燕王拜送于庭(应“于庭拜送”) ——《荆轲刺秦王》

(2)定语后置

①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应“千斤金”和“万家邑”) ——《荆轲刺秦王》

②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应“知其事” 宾客) ——《荆轲刺秦王》

③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应“侍(于)殿上群臣”) ——《荆轲刺秦王》

(3)宾语前置

①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应“如何”) ——《荆轲刺秦王》

(4)主谓倒装

①为之奈何(应“奈何为之”) ——《荆轲刺秦王》

3、被动句

①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见”表被动) ——《荆轲刺秦王》

②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为”表被动) ——《荆轲刺秦王》

4、省略句

(1)方急时,(秦王)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左右)惶急无以击轲,而(左右)乃以手共搏之 (省略主语) ——《荆轲刺秦王》

(2)皆(穿)白衣冠以送之(省略谓语) ——《荆轲刺秦王》

(3)秦王购之(以)金千斤(省略介词) ——《荆轲刺秦王》

(4)人不敢与(之)忤视(省略宾语) ——《荆轲刺秦王》

(5)今闻(秦)购将军之首(省略宾语) ——《荆轲刺秦王》

(6)每念(之)常痛于骨髓(省略宾语“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一事)

——《荆轲刺秦王》

(7)取之(以)百金(省略介词) ——《荆轲刺秦王》

(8)荆轲有所待,欲与(之)俱(往)(介词宾语和谓语)——《荆轲刺秦王》

(9)待吾客与(之)俱(往)(省略介词宾语和谓语)

(10)又前而为(之)歌曰 (省略宾语) ——《荆轲刺秦王》

(11)嘉为(之)先言于秦王曰(省略宾语) ——《荆轲刺秦王》

(12)其人居远未来,而为(之)留待 ——《荆轲刺秦王》

(13)群臣侍(于)殿上者,不得持尺兵 ——《荆轲刺秦王》

(14)比(于)诸侯之列 ——《荆轲刺秦王》

(15)皆陈(于)殿下 ——《荆轲刺秦王》

(16)而(按)秦法„„ ——《荆轲刺秦王》

5、固定句式

(1)将奈何(“奈何”,可译为“怎么办”) ——《荆轲刺秦王》

(2)岂可得哉(“岂„„哉”,表反问,“怎么„„呢”) ——《荆轲刺秦王》

(3)臣乃得有以报太子(有以:有„„用来) ——《荆轲刺秦王》

(4)而卒惶急无以击轲(无以:没有„„用来) ——《荆轲刺秦王》

(六)鸿门宴

(一)通假字:

1.距关,毋内诸侯(“距”通“拒”,把守。“内”通“纳”,接纳)

——《鸿门宴》

2.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具”通“俱”,全部) ——《鸿门宴》

良乃入,具告沛公(“具”通“俱”,全部) ——《鸿门宴》

3.要项伯(“要”通“邀”,邀请) ——《鸿门宴》

4.不敢倍德(“倍”通“背”,背叛) ——《鸿门宴》

5.不可不蚤来(“蚤”通“早”) ——《鸿门宴》

6.令将军与臣有郤(“郤”通“隙”,隔阂、嫌怨) ——《鸿门宴》

7.因击沛公于坐(“坐”通“座”,座位) ——《鸿门宴》

8.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不”通“否”,否则) ——《鸿门宴》

(二)古今异义:

1.范增说项王曰(说:古义:劝说,劝告;今义:说话) ——《鸿门宴》

2.沛公居山东时(山东:古义:崤山以东;今义:指山东省) ——《鸿门宴》

3.亡去不义(去:古义:离开;今义:往,到) ——《鸿门宴》

4.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固:古义:本来;古义:坚固)——《鸿门宴》

5.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游:古义:交往;今义:游往,游览)

——《鸿门宴》

6.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寿:古义:敬酒并祝人长寿;今义:祝寿。婚姻:古义:儿女亲家,女方

之父为婚,男方之父为姻;今义:结婚的事,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 ——《鸿门宴》

7.所以遣将守关者(所以:古义:„„的原因;今义:表因果的连词)

——《鸿门宴》

8.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非常:古义:意外的变故;今义:副词,很)

——《鸿门宴》

9.公敢入乎(敢:古义:能够;今义:有勇气、有胆量做某事)——《鸿门宴》

10.旦日不可不蚤来谢项王(谢:古义:谢罪,道歉;今义:感谢)

——《鸿门宴》

11.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今人:古义:现在别人(指沛公);今义:现在的人,与古人相对) ——《鸿门宴》

12.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河北:古义:黄河以北;今义:指河北省。河南:古义:黄河以南;今义:指河南省) ——《鸿门宴》

13.而听细说(细说:古义:小人的谗言;今义:详细说来) ——《鸿门宴》

14.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鱼肉:古义:鱼和肉;今义:鱼的肉) ——《鸿门宴》

15.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走:古义:逃跑;今义:步行) ——《鸿门宴》

16.再拜献大王足下(再:古义:两次;今义:又一次) ——《鸿门宴》

(三)词类活用

1.沛公军霸上(军:名词用作动词,驻扎) ——《鸿门宴》

2.沛公欲王关中(王:名词用作动词,统治,称王) ——《鸿门宴》

秦地可尽王也(王:名词用作动词,统治,称王) ——《鸿门宴》

3.此其志不在小(小:形容词用作名词,小的方面) ——《鸿门宴》

4.素善留侯张良(善:形容词用作动词,与„„交好) ——《鸿门宴》

5.项伯乃夜驰之公军(夜:名词作状语,连夜) ——《鸿门宴》

6.沛公今事有急(急:形容词用作名词,危急之事) ——《鸿门宴》

7.亡去不义(义:名词用作动词,合于义) ——《鸿门宴》

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义:名词用作动词,合于义) ——《鸿门宴》

8.君安于项伯有故(故:形容词用作名词,老交情) ——《鸿门宴》

9.项伯杀人,臣活之(活:动词使动用法,使„„活) ——《鸿门宴》

10.吾得兄事之(兄:名词作状语,像对待兄长一样) ——《鸿门宴》

11.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近:形容词用作动词,接触,沾染)

——《鸿门宴》

12.籍吏民,封府库(籍:名词用作动词,登记在册) ——《鸿门宴》

13.日夜望将军至(日夜:名词作状语,每日每夜) ——《鸿门宴》

14.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从:动词使动用法,使„„跟从,率领)

——《鸿门宴》

15.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言:名词用作动词,告诉) ——《鸿门宴》

16.范曾数目项王(目:名词用作动词,用眼示意) ——《鸿门宴》

17.若入前为寿(前:名词用作动词,上前) ——《鸿门宴》

18.寿毕,请以剑舞(寿:名词用作动词,敬酒并祝人长寿) ——《鸿门宴》

19.常以身翼蔽沛公(翼:名词作状语,像翅膀一样) ——《鸿门宴》

20.交戟之士欲止不内(止:动词使动用法,使„„止,阻止) ——《鸿门宴》

21.樊哙侧其盾以撞(侧:名词用作动词,偏过) ——《鸿门宴》

22.头发上指(上:名词作状语,向上) ——《鸿门宴》

23.刑人如恐不胜(刑:名词用作动词,处罚) ——《鸿门宴》

24.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王:名词使动用法,使„„为王) ——《鸿门宴》

25.此亡秦之续耳(续:形容词用作名词,后续者) ——《鸿门宴》

26.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细谨:形容词用作名词,细小的事情;让:动词用作名词,谦让) ——《鸿门宴》

27.道芷阳间行(道:名词用作动词,取道。间:名词作状语,从小路)

——《鸿门宴》

28.拔剑撞而破之(破:形容词用作动词,击碎、击破) ——《鸿门宴》

(四)一词多义:

如:

①闻妻言,如被冰雪(如同) ——《促织》

②天时不如地利(比、及) ——《得道多助》

③如扬州,过瓜州扬子桥(到、往、去) ——《〈指南录〉后序》

④万事如意(顺、随) ——成语

⑤如其离违,宜别图之(如果、假如) ——《赤壁之战》

⑥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动词,好像) ——《鸿门宴》

⑦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或、或者) ——《子路、曾„„侍坐》

⑧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至于) ——同上

⑨空空如也(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成语

⑩沛公起如厕(往,到„„去) ——《鸿门宴》

⑾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比得上) ——《鸿门宴》

意:

①帘内掷一纸出,即道人意中事(意图、意愿) ——《促织》

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意图、意愿) ——《鸿门宴》

②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意思) ——《伤仲永》

③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意态、神情) ——《口技》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神情,神态) ——《狼》

④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意料) ——《〈指南录〉后序》

卒起不意(意料) ——《荆轲刺秦王》

⑤已而楚相亡璧,门下意张仪(怀疑、猜疑) ——《史记•张仪列传》

⑥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料想) ——《鸿门宴》

举:

①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举起、抬起) ——《静夜思》

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举起) ——《鸿门宴》

②举其一不计其十,究竟旧不图其新(提出、举出) ——《屈原》

③举兵伐徐,逐灭之(发起、发动) ——《韩非子•五蠧》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发动) ——《陈涉世家》

④戌卒叫,函谷举(攻下、占领) ——《阿房宫赋》

⑤举贤任能(推荐) ——成语

孙叔敖举于海(推举)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⑥有儒生柳意者,应举下第(科举考试) ——《柳毅传》

⑦杀人如不能举(全、尽) ——《鸿门宴》

⑧举世无双(全部、整个) ——成语

⑨南取汉中,西举巴蜀(攻下,占领) ——《过秦论》

谢:

①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道歉,动词) ——《廉颇蔺相如列传》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道歉,动词) ——《鸿门宴》

②阿母谢媒人“女子先有誓„”(推辞、谢绝) ——《孔雀东南飞》

③往昔初阳岁,谢家来贵门(辞别) ——《孔雀东南飞》

④尝有所荐,其人来谢(感谢) ——《汉书•张安世传》

哙拜谢(感谢) ——《鸿门宴》

⑤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告诉、劝告) ——《孔雀东南飞》

⑥乃花既谢,亦可无罪于主人矣(凋落、衰亡) ——《芙蕖》

⑦乃令张良留谢(兼道歉和告辞义) ——《鸿门宴》

⑧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不?”(告诉) ——《陌上桑》

①沛公军霸上(驻军,动词) ——《鸿门宴》

②从此道至吾军(军营,名词) ——《鸿门宴》

③为击破沛公军(军队,名词) ——《鸿门宴》

①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说,动词) ——《鸿门宴》

②具以沛公言报项王(话,名词) ——《鸿门宴》

①妇女无所幸(封建君主对妻妾的宠爱叫“幸”) ——《鸿门宴》

②故幸来告良(幸亏,副词) ——《鸿门宴》

①亡去不义(离开,动词) ——《鸿门宴》

②相去四十里(距离,动词) ——《鸿门宴》

①当是时(正当„„时候,介词) ——《鸿门宴》

②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对等,比得上) ——《鸿门宴》

①君安与项伯有故(交情,形容词作名词) ——《鸿门宴》

②故遣将守关者(特意,副词) ——《鸿门宴》

①项王、项伯东向坐(坐下,动词) ——《鸿门宴》

②因击沛公于坐(座位,名词) ——《鸿门宴》

③秦王坐章台见相如(动词,古人盘膝坐)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④口技人坐屏障中(动词,坐在椅子上) ——《口技》

⑤王曰:“何坐?”曰:“坐盗。”(动词,犯„„罪)

⑥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介词,由于,因为) ——《陌上桑》

①张良是时从沛公(跟随,动词) ——《鸿门宴》

②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带领,使„„跟着,动词) ——《鸿门宴》

①刑人如恐不胜(尽,形容词) ——《鸿门宴》

②沛公不胜杯杓(禁得起,动词) ——《鸿门宴》

③予观夫巴陵胜状,在动听一湖(优美的,形容词) ——《岳阳楼记》

①为击破沛公车(动词,攻打) ——《鸿门宴》

②因击沛公于坐(动词,刺杀) ——《鸿门宴》

③秦王不肯击缶(动词,敲击)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①少间,帘内掷以纸出(里,内部) ——《促织》

②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对内) ——《出师表》

③内怀犹豫之计(内心,心里)

④距关,毋内诸侯(“内”通“纳”,接纳) ——《鸿门宴》

2、虚词

①客何为者(w ãi ,做,干,动词) ——《鸿门宴》

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 (w ãi ,做,干,动词) ——《鸿门宴》

②窃为大王不取也(wãi ,认为,动词) ——《鸿门宴》

③我为鱼肉(w ãi ,是,动词) ——《鸿门宴》

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w ãi ,是,动词) ——《鸿门宴》

④为击破沛公车(w âi ,替、给,介词) ——《鸿门宴》

⑤吾属今为之虏矣(wâi ,被,介词) ——《鸿门宴》

⑥何辞为(w ãi ,句末语气词,表反问,可译为“呢”) ——《鸿门宴》

⑦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第一个“为”, w âi ,给,介词;第二个“为”,w ãi ,动词,成为)

——《鸿门宴》

⑧军中无以为乐(w ãi ,动词,作为) ——《鸿门宴》

因:

①公等碌碌,所谓因人成事者也(依靠、凭借) ——《毛遂自荐》

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借用,凭借) ——《过秦论》

②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顺着、根据) ——《梦游天姥吟留别》

③不如因而厚遇之(趁机) ——《廉颇蔺相如列传》

因言曰:„„(趁机) ——《鸿门宴》

不如因善遇之(趁机,趁着) ——《鸿门宴》

因击沛公于坐(趁机) ——《鸿门宴》

④后因伐木,始见此山(因为、由于) ——《梦溪笔谈•雁荡山》

⑤因合纳斗盆(于是、就) ——《促织》

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于是、就) ——《鸿门宴》

⑥陈陈相因(沿袭) ——成语

⑦留待作遗施,于今无会因(原因、理由) ——《孔雀东南飞》

⑧惠文武,昭襄蒙故业(继承,沿袭) ——《过秦论》

①具告以事(介词,把) ——《鸿门宴》

②籍何以至此(介词,凭) ——《鸿门宴》

③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介词,拿) ——《鸿门宴》

④还军霸上,以待项王(表目的连词,来) ——《鸿门宴》

①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副词,尚且) ——《鸿门宴》

②若属皆且为所虏(副词,将要) ——《鸿门宴》

③且为之奈何(副词,况且) ——《鸿门宴》

①长于臣(介词,比) ——《鸿门宴》

②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介词,对,向) ——《鸿门宴》

③樊哙覆其盾于地(介词,在) ——《鸿门宴》

①然不自意(然而,连词) ——《鸿门宴》

②不然(这样,代词) ——《鸿门宴》

③项王默然不应(„„的样子,形容词的词尾) ——《鸿门宴》

(五)句式:

1、判断句

(1)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也) ——《鸿门宴》

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也) ——《鸿门宴》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也) ——《鸿门宴》

(2)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者,„„也) ——《鸿门宴》

亚父者,范增也(„„者,„„也) ——《鸿门宴》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者,„„也)——《鸿门宴》

(3)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 ——《鸿门宴》

此亡秦之续耳(„„) ——《鸿门宴》

(4)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者也) ——《鸿门宴》

(5)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为”表判断) ——《鸿门宴》

2、倒装句

(1)状语后置

①贪于财货(应“于财货贪”) ——《鸿门宴》

②具告以事(应“以事具告”) ——《鸿门宴》

③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应“以沛公言具”) ——《鸿门宴》

④长于臣(应“于臣长”) ——《鸿门宴》

⑤得复见将军于此(应“于此得复见将军”) ——《鸿门宴》

(2)宾词前置

①籍何以至此(应“以何”) ——《鸿门宴》

②大王来何操(应“操何”) ——《鸿门宴》

③沛公安在(应“在安”) ——《鸿门宴》

④客何为者(应“为何”) ——《鸿门宴》

(3)被动句

①若属皆且为所虏(“为所”表示) ——《鸿门宴》

②吾属今为之虏矣(“为”表示) ——《鸿门宴》

(4)省略句

①为(吾)击破沛公军 ——《鸿门宴》

②欲呼张良与(之)俱去。 ——《鸿门宴》

③毋从(之)俱死也 ——《鸿门宴》

④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之)饮 ——《鸿门宴》

⑤则与(之)一生彘肩 ——《鸿门宴》

⑥竖子不足与(之)谋! ——《鸿门宴》

⑦交戟之卫士欲止(之)不内 ——《鸿门宴》

⑧加彘肩(于盾)上 ——《鸿门宴》

⑨沛公军(于)霸上 ——《鸿门宴》

⑩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 ——《鸿门宴》

⑾卫士仆(于)地 ——《鸿门宴》

⑿项王则受璧,置之(于)坐上 ——《鸿门宴》

⒀毋从(其)俱死也 ——《鸿门宴》

⒁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其)饮 ——《鸿门宴》

⒂杀人如(恐)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 ——《鸿门宴》

(5)固定结构

①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无所„„,„„无所„„”,“即„„没有被„„,„„没有被„„”其中“无所”还可以换作“有所”。) ——《鸿门宴》

②孰与君少长(“„„孰与„„”,表选择问的句式,可译作“„„比较„„哪一个„„”) ——《鸿门宴》

③何辞为(“何„„为”,表反问的句式,可译作“为什么„„呢”,“为”是语气词。) ——《鸿门宴》

④ 军中无以为乐(无以:没有用来„„的) ——《鸿门宴》


相关文章

  • 必修一文言文字.词.句集锦 (四)烛之武退秦师
  • 必修一文言文字.词.句集锦 (四) 烛之武退秦师 (一)通假字: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通"矣",了,语气词) --<烛之武退秦师> 2.焉用亡郑以陪邻? (陪,通"倍",增加) - ...查看


  • 2012年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三第一.二单元高考集锦
  • [2012·海南卷] 儒家经典强调:"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这段话体现的是( ) A .民本思想 B .仁政思想 C .礼法并重 D .礼治为先 [2012·山东卷] 有学 ...查看


  • 高一历史必修一问答题集锦
  • 高一历史必修一问答题集锦 第一单元 1. 分封制的含义.内容.作用分别是什么? 2. 宗法制的目的?实质?特点?作用? 3. 秦朝建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基本特征是什么?包含哪些内容? 1) 三公及其职权? 2) 郡县制何时开始实行?作用? ...查看


  • 中考语文文言文课外阅读集锦6
  • 初中语文文言文课外阅读集锦(六) (二六)余幼时即嗜学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当余之 ...查看


  • 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 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2013-03-18 15:03 来源:互联网       [ 标签: 文言文 高一语文 必修一 ] 小编寄语:关于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文言文是高中语文学习的重点,有很多知识点需要我们进行总结, ...查看


  • 高中语文练习题集锦(3)
  • 1. 下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 A.蛮横/横财 纤细/纤维 混沌/混蛋 绿色/绿林好汉 B.压轴/轴承 伺机/伺候 屏障/屏气 时鲜/屡见不鲜 C.包扎/扎实 熨斗/熨帖 奢靡/靡费 D.创造/创伤 作坊/作难 丧服/丧失 遂愿/ ...查看


  • 记叙文结尾集锦
  • 记事记叙文的结尾 1. 自然式结尾.事情记叙完了,结果也出来了,文章也就结束了,这就是自然式结尾.如<游笔架山>的结尾:太阳偏西了,我们也有点累了,便一起乘车,带着在笔架山游玩的快乐,踏入归途-- 2. 总结式结尾.事情记叙完了 ...查看


  •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单元练习
  • 之 的几种用法 ①臣请入,与之同命.(他,人称代词)(<鸿门宴>) ②之二生又何知?(这,指示代词)(<逍遥游>) ③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的,结构助词)(<过秦论>) ④夫晋,何厌之有?(宾语前 ...查看


  • 赵宗生老师之高中学生学期评语集锦_
  • 赵宗生老师之高中学生学期评语集锦_百度文库百度首页 | 百度知道 | 百度文库首页 | 手机文库 | 注册 | 登录 新闻 网页 贴吧 知道 MP3 图片 视频 百科 文库 帮助 全部 DOC PDF PPT XLS TXT 百度文库 &g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