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媒体眼中的钱学森

  1935年,钱学森抱着科技救国的梦想负笈游学,后师从著名空气动力学大师冯·卡门从事航空前沿问题研究,逐渐成为美国航空界翘楚。1950年,受“麦卡锡主义”影响,钱学森经历了行李被查扣、人身被拘捕被软禁等曲折遭遇。1955年根据中美日内瓦声明,钱学森才得以回国。此后他帮助中国成功研制导弹、火箭、卫星等。这一切,美国媒体都进行了大量而及时的报道。本文以《纽约时报》、《洛杉矶时报》、《华盛顿邮报》、《芝加哥论坛》等较有影响的美国媒体为视角,以六十多年来有关钱学森的报道为主线,解读他们眼中的钱学森。   一、“最有天分的火箭专家”——聚焦旅美成就   1936年秋天,钱学森师从空气动力学大师冯·卡门攻读博士学位,因其卓越的数学才能得到器重,毕业后仍从事航空前沿问题研究,并提出了一系列开创性的观点,成为美国航空界最有权威的专家之一。   1、首位中国籍戈达德教授   尽管30年代钱学森在航空界名声鹊起,但是直到1948年他成为加州理工学院喷气推进中心主任时,才引起美国媒体关注。   古根海姆喷气推进中心是由丹尼尔·古根海姆基金为推进航空发展而成立的,中心旨在培养未来航空的领军人才。为纪念美国“火箭之父”罗伯特·戈达德,中心主任均被任命为“戈达德教授”。当时古根海姆基金会同时选择在普林斯顿大学和加州理工学院成立中心,他们皆希望钱学森能担任中心主任,钱最终选择了自己的母校加州理工学院。1948年12月14日,《洛杉矶时报》以“钱学森博士:加州理工学院喷气推进中心主任”为题进行了报道:“杜布里奇博士宣布钱学森博士将会领导帕萨迪纳研究中心。钱学森博士,38岁,中国人,曾是加州理工学院学生及加州理工学院学术委员会成员。”同日《纽约时报》也写到:“现任麻省理工学院空气动力教授的38岁中国人钱学森博士,已被选为加州理工学院的戈达德教授。”   2、美国航天飞机的先驱   1944年钱学森就提出了一个小时内从纽约飞到洛杉矶的火箭喷气式飞机的设想。1945年12月,钱学森作为美国空军科学咨询团的成员参与编写了题为《迈向新高度》的报告,为美国战后飞机和火箭导弹的发展提出了长远的规划。后来他在第四届火箭协会上详细介绍了飞机构造、飞行原理及燃料等设想。《洛杉矶时报》和《纽约时报》先后进行了详细报道。   1949年12月1日,《洛杉矶时报》以“一小时内跨越国家的火箭之旅”为题进行报道:“如果钱学森博士在第四届美国火箭协会全国会议上呈现的数字是正确的,现在人们可以乘坐火箭从洛杉矶到纽约,3000公里的旅程不到1小时就能完成。”次日《纽约时报》也写到:“加州理工学院喷气推进中心的罗伯特·戈达德教授钱学森在第四届美国火箭协会年会上描述的火箭像一个胖胖的尖尖的铅笔状,长80英尺,宽9英尺,且头尾之间还有一对小机翼。……火箭在发射时重50吨,37吨是燃料。作为推进剂,一旦飞船进入空中,燃料是液态氢与液态氧或者液态氟。他还说最好的起飞方式是垂直向上,升空早期最好通过冲压喷气发动机驱动。”1950年2月5日《哈德福报》中也讲到“来自加州理工学院的中国籍火箭专家钱学森博士报告说现代科学已经能够制造出一小时从纽约飞到洛杉矶的载客火箭飞船。”   3、登月理论研究的先行者   1948年钱学森就开始研究人类登月理论,并做大胆预测:人类飞往月球的目标不出30年即可实现,且地球飞往月球只需1星期。1950年5月,《大众机械师》引用钱学森的话说,工程师们很快就将着手建造登月火箭。钱学森曾经的加州理工学院研究生、后来担任过五角大楼国防研究和工程局副局长的首席科学家理查德·迪拉尔于1981年6月14日接受《华盛顿邮报》采访时回忆,1949年在加州理工学院参加学术聚会时,钱学森幽默地对他的妻子和另一个朋友说:“女孩儿们,我可以卖给你们一张去月球的机票”。因为当时登月对人类还是多么遥不可及,他们还以为钱学森喝醉了呢。   多年以后,当钱学森的很多设想及大胆预测变成现实后,美国媒体盛赞钱学森的远见卓识。《纽约时报》称他为“有价值的中国科学家”、“美国火箭领域最有天分的科学家”。《洛杉矶时报》称他为“世界上最顶尖的火箭专家之一”、喷气推进领域“最热门的科学家”、“最卓越最杰出的权威”、“世界上最权威的火箭专家之一”、“美国培养的火箭天才”等。   二、“冷战历史的嘲讽”——追踪驱逐案始末   如果说美国媒体初次聚焦钱学森是因为他担任了加州理工学院喷气推进中心主任,那么他们更加关注的是钱在美的曲折遭遇。   1、私人资料被查扣   1950年7月,受“麦卡锡主义”影响,钱学森因被怀疑早期参加美国共产党会议而被吊销了从事机密研究的安全许可证。钱学森找到时任美国海军副部长的金·博尔,讲述所受遭遇与打算。金博尔深知钱学森的重要性,一方面劝阻他回国,另一方面通知移民局禁止他离开。接着便发生了美国海关扣押钱学森私人资料一事。   1950年8月25日《洛杉矶时报》对此进行了详细报道,“海关的官员说,我们发现钱学森要船运到上海的私人箱子,包括各种形式的技术资料,有些是秘密、机密和受限制的。这些箱子不符合美国‘出口管制法’、‘中立法’、‘间谍法’的相关规定。”《华盛顿邮报》等报刊也对此事进行了报道。   由此可见,受“麦卡锡主义”反共浪潮的影响,美国政府“宁可错抓一千也不能漏掉一个”。为了阻止钱学森回国,他们拼命找借口,而钱学森船运回国的资料就成了所谓的“证据”。   2、身陷囹圄、被困美国法庭   1950年9月7日,美国政府又以“参与背叛和颠覆美国组织活动”的罪名逮捕钱学森。次日《洛杉矶时报》刊登了题为“喷气推进专家因为被指控参与颠覆组织活动被驱逐”的报道:“40岁的加州理工学院喷气推进专家钱学森,昨天因被指控曾是颠覆组织成员而被联邦官员拘捕。……驱逐令指控他曾经是“一个以武力和暴力推翻美国政府为目标的组织成员。”《华盛顿邮报》等也有相关报道。   此后钱学森被关在特米诺岛监狱长达14天,据1950年9月27日《洛杉矶时报》报道,钱学森在交了一万五千美元的保释金后得以获释。此后的听证会上,移民局找来两个曾经潜伏在共产党中的退休警察及钱学森在加州理工学院教过的学生、特拉华大学的化学教授理查德·莱维斯博士指证。也有其他证人否认钱是共产党员。钱学森本人说去过的聚会都有很多人在,且都非正式的,更不是共产党会议。   尽管证据不足,钱学森还是被判驱逐,但美国政府并未真正执行驱逐令。美国媒体也看得出政府的自相矛盾,1953年3月6日《纽约时报》发表评论文章“驱逐出境对美国不利”:“虽然钱学森被判驱逐,但是又担心他掌握了大量的先进知识,如果立刻让他回国帮助红色中国,必然对美国不利。”   3、科学家被驱逐出境   经过中美日内瓦大使级会谈协商,1955年8月4日,钱学森终于被准许回国。   1955年9月13日,《纽约时报》、《洛杉矶时报》、《芝加哥论坛》及《基督教科学箴言报》等美国媒体获知钱学森即将回国的消息后,纷纷报道并发表看法。《纽约时报》引用五角大楼某官员的抗议说“用十一个美国战俘交换钱学森,就像用十一个平民交换四个装甲师。”《洛杉矶时报》认为:“麦卡锡主义剥夺了曾经为美国服务的美国火箭领域最有天分的科学家。”1955年9月17日钱学森启程回国,《芝加哥论坛》评论说“如果在1950年钱学森有什么可以给红色中国的,那么现在他对他们更有价值。也许加州理工学院当局可以证明我们从他身上学到的远远多过他从我们这里学到的,这个案件很荒唐。”   美国媒体说的没错,“驱逐钱学森对美国是极大的损失,对中国却是极大的收获。”在被软禁的五年,钱学森转变研究领域,最终完成了经典著作《工程控制论》,连老师冯·卡门都称赞道“你在学术上已经超过我了。”此时的钱学森比五年前更能帮助祖国发展。   三、“助力中国航天发展”——关注归国后举动   钱学森回国初期,由于工作高度保密,美国媒体只能从苏联的报道中获得一鳞半爪,但每当中国航天发展有突破时,他们都在第一时间报道并联想到钱学森。   1960年,美国情报部门曾预测中国将在1962年发射卫星。1960年2月11日《纽约时报》题为“红色中国想进入太空竞赛”的文章中刊载:“信念是红色中国的优势。钱学森这样的专家是中国的智囊。红色中国能够不靠任何帮助,在最近几年发射卫星。”1960年1月11日的《洛杉矶时报》也有类似预测,并指出:“红色中国进行太空项目的另一个支持来自于钱学森。”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消息一出,各大媒体再次聚焦钱学森。次日《纽约时报》刊载了“钱学森博士可能参与中国原子试验”一文,文章写到:“在中国昨天爆炸的原子弹中起领导作用的科学家是钱学森博士”。但是《洛杉矶时报》认为钱学森不会参与,因为他“是航空工程师,而不是核物理专家。”1966年10月27日,“两弹结合”试验成功。次日《纽约时报》即刊登了“有价值的中国科学家钱学森”一文:“这是冷战历史的一个讽刺,一个由美国培养、教育、鼓励、尊重、支付酬金和信任了15年的人帮助中国共产党用导弹把第一颗原子弹送上天空。”   1980年5月18日,中国在南太平洋成功发射第一枚洲际导弹。6月4日《洛杉矶时报》以“美国培养的中国火箭天才”为题聚焦钱学森。文章写到:“最近南太平洋中国洲际导弹试验成功是被称为中国火箭之父的成就。……70岁的钱学森是中国科学事业中极有影响力的成员,他主持了能够与美国和苏联所拥有的火箭形成对抗的火箭项目。”   总之,尽管美国媒体对钱学森为中国航天所做贡献的评价不完全准确,但是他们相信钱学森回国不是种苹果,而是被委以重任,因此有各种猜测也不足为奇。不管怎样,美国媒体为我们勾勒出了他们眼中的钱学森形象,同时也为我们了解钱学森打开了一个崭新视域。

  1935年,钱学森抱着科技救国的梦想负笈游学,后师从著名空气动力学大师冯·卡门从事航空前沿问题研究,逐渐成为美国航空界翘楚。1950年,受“麦卡锡主义”影响,钱学森经历了行李被查扣、人身被拘捕被软禁等曲折遭遇。1955年根据中美日内瓦声明,钱学森才得以回国。此后他帮助中国成功研制导弹、火箭、卫星等。这一切,美国媒体都进行了大量而及时的报道。本文以《纽约时报》、《洛杉矶时报》、《华盛顿邮报》、《芝加哥论坛》等较有影响的美国媒体为视角,以六十多年来有关钱学森的报道为主线,解读他们眼中的钱学森。   一、“最有天分的火箭专家”——聚焦旅美成就   1936年秋天,钱学森师从空气动力学大师冯·卡门攻读博士学位,因其卓越的数学才能得到器重,毕业后仍从事航空前沿问题研究,并提出了一系列开创性的观点,成为美国航空界最有权威的专家之一。   1、首位中国籍戈达德教授   尽管30年代钱学森在航空界名声鹊起,但是直到1948年他成为加州理工学院喷气推进中心主任时,才引起美国媒体关注。   古根海姆喷气推进中心是由丹尼尔·古根海姆基金为推进航空发展而成立的,中心旨在培养未来航空的领军人才。为纪念美国“火箭之父”罗伯特·戈达德,中心主任均被任命为“戈达德教授”。当时古根海姆基金会同时选择在普林斯顿大学和加州理工学院成立中心,他们皆希望钱学森能担任中心主任,钱最终选择了自己的母校加州理工学院。1948年12月14日,《洛杉矶时报》以“钱学森博士:加州理工学院喷气推进中心主任”为题进行了报道:“杜布里奇博士宣布钱学森博士将会领导帕萨迪纳研究中心。钱学森博士,38岁,中国人,曾是加州理工学院学生及加州理工学院学术委员会成员。”同日《纽约时报》也写到:“现任麻省理工学院空气动力教授的38岁中国人钱学森博士,已被选为加州理工学院的戈达德教授。”   2、美国航天飞机的先驱   1944年钱学森就提出了一个小时内从纽约飞到洛杉矶的火箭喷气式飞机的设想。1945年12月,钱学森作为美国空军科学咨询团的成员参与编写了题为《迈向新高度》的报告,为美国战后飞机和火箭导弹的发展提出了长远的规划。后来他在第四届火箭协会上详细介绍了飞机构造、飞行原理及燃料等设想。《洛杉矶时报》和《纽约时报》先后进行了详细报道。   1949年12月1日,《洛杉矶时报》以“一小时内跨越国家的火箭之旅”为题进行报道:“如果钱学森博士在第四届美国火箭协会全国会议上呈现的数字是正确的,现在人们可以乘坐火箭从洛杉矶到纽约,3000公里的旅程不到1小时就能完成。”次日《纽约时报》也写到:“加州理工学院喷气推进中心的罗伯特·戈达德教授钱学森在第四届美国火箭协会年会上描述的火箭像一个胖胖的尖尖的铅笔状,长80英尺,宽9英尺,且头尾之间还有一对小机翼。……火箭在发射时重50吨,37吨是燃料。作为推进剂,一旦飞船进入空中,燃料是液态氢与液态氧或者液态氟。他还说最好的起飞方式是垂直向上,升空早期最好通过冲压喷气发动机驱动。”1950年2月5日《哈德福报》中也讲到“来自加州理工学院的中国籍火箭专家钱学森博士报告说现代科学已经能够制造出一小时从纽约飞到洛杉矶的载客火箭飞船。”   3、登月理论研究的先行者   1948年钱学森就开始研究人类登月理论,并做大胆预测:人类飞往月球的目标不出30年即可实现,且地球飞往月球只需1星期。1950年5月,《大众机械师》引用钱学森的话说,工程师们很快就将着手建造登月火箭。钱学森曾经的加州理工学院研究生、后来担任过五角大楼国防研究和工程局副局长的首席科学家理查德·迪拉尔于1981年6月14日接受《华盛顿邮报》采访时回忆,1949年在加州理工学院参加学术聚会时,钱学森幽默地对他的妻子和另一个朋友说:“女孩儿们,我可以卖给你们一张去月球的机票”。因为当时登月对人类还是多么遥不可及,他们还以为钱学森喝醉了呢。   多年以后,当钱学森的很多设想及大胆预测变成现实后,美国媒体盛赞钱学森的远见卓识。《纽约时报》称他为“有价值的中国科学家”、“美国火箭领域最有天分的科学家”。《洛杉矶时报》称他为“世界上最顶尖的火箭专家之一”、喷气推进领域“最热门的科学家”、“最卓越最杰出的权威”、“世界上最权威的火箭专家之一”、“美国培养的火箭天才”等。   二、“冷战历史的嘲讽”——追踪驱逐案始末   如果说美国媒体初次聚焦钱学森是因为他担任了加州理工学院喷气推进中心主任,那么他们更加关注的是钱在美的曲折遭遇。   1、私人资料被查扣   1950年7月,受“麦卡锡主义”影响,钱学森因被怀疑早期参加美国共产党会议而被吊销了从事机密研究的安全许可证。钱学森找到时任美国海军副部长的金·博尔,讲述所受遭遇与打算。金博尔深知钱学森的重要性,一方面劝阻他回国,另一方面通知移民局禁止他离开。接着便发生了美国海关扣押钱学森私人资料一事。   1950年8月25日《洛杉矶时报》对此进行了详细报道,“海关的官员说,我们发现钱学森要船运到上海的私人箱子,包括各种形式的技术资料,有些是秘密、机密和受限制的。这些箱子不符合美国‘出口管制法’、‘中立法’、‘间谍法’的相关规定。”《华盛顿邮报》等报刊也对此事进行了报道。   由此可见,受“麦卡锡主义”反共浪潮的影响,美国政府“宁可错抓一千也不能漏掉一个”。为了阻止钱学森回国,他们拼命找借口,而钱学森船运回国的资料就成了所谓的“证据”。   2、身陷囹圄、被困美国法庭   1950年9月7日,美国政府又以“参与背叛和颠覆美国组织活动”的罪名逮捕钱学森。次日《洛杉矶时报》刊登了题为“喷气推进专家因为被指控参与颠覆组织活动被驱逐”的报道:“40岁的加州理工学院喷气推进专家钱学森,昨天因被指控曾是颠覆组织成员而被联邦官员拘捕。……驱逐令指控他曾经是“一个以武力和暴力推翻美国政府为目标的组织成员。”《华盛顿邮报》等也有相关报道。   此后钱学森被关在特米诺岛监狱长达14天,据1950年9月27日《洛杉矶时报》报道,钱学森在交了一万五千美元的保释金后得以获释。此后的听证会上,移民局找来两个曾经潜伏在共产党中的退休警察及钱学森在加州理工学院教过的学生、特拉华大学的化学教授理查德·莱维斯博士指证。也有其他证人否认钱是共产党员。钱学森本人说去过的聚会都有很多人在,且都非正式的,更不是共产党会议。   尽管证据不足,钱学森还是被判驱逐,但美国政府并未真正执行驱逐令。美国媒体也看得出政府的自相矛盾,1953年3月6日《纽约时报》发表评论文章“驱逐出境对美国不利”:“虽然钱学森被判驱逐,但是又担心他掌握了大量的先进知识,如果立刻让他回国帮助红色中国,必然对美国不利。”   3、科学家被驱逐出境   经过中美日内瓦大使级会谈协商,1955年8月4日,钱学森终于被准许回国。   1955年9月13日,《纽约时报》、《洛杉矶时报》、《芝加哥论坛》及《基督教科学箴言报》等美国媒体获知钱学森即将回国的消息后,纷纷报道并发表看法。《纽约时报》引用五角大楼某官员的抗议说“用十一个美国战俘交换钱学森,就像用十一个平民交换四个装甲师。”《洛杉矶时报》认为:“麦卡锡主义剥夺了曾经为美国服务的美国火箭领域最有天分的科学家。”1955年9月17日钱学森启程回国,《芝加哥论坛》评论说“如果在1950年钱学森有什么可以给红色中国的,那么现在他对他们更有价值。也许加州理工学院当局可以证明我们从他身上学到的远远多过他从我们这里学到的,这个案件很荒唐。”   美国媒体说的没错,“驱逐钱学森对美国是极大的损失,对中国却是极大的收获。”在被软禁的五年,钱学森转变研究领域,最终完成了经典著作《工程控制论》,连老师冯·卡门都称赞道“你在学术上已经超过我了。”此时的钱学森比五年前更能帮助祖国发展。   三、“助力中国航天发展”——关注归国后举动   钱学森回国初期,由于工作高度保密,美国媒体只能从苏联的报道中获得一鳞半爪,但每当中国航天发展有突破时,他们都在第一时间报道并联想到钱学森。   1960年,美国情报部门曾预测中国将在1962年发射卫星。1960年2月11日《纽约时报》题为“红色中国想进入太空竞赛”的文章中刊载:“信念是红色中国的优势。钱学森这样的专家是中国的智囊。红色中国能够不靠任何帮助,在最近几年发射卫星。”1960年1月11日的《洛杉矶时报》也有类似预测,并指出:“红色中国进行太空项目的另一个支持来自于钱学森。”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消息一出,各大媒体再次聚焦钱学森。次日《纽约时报》刊载了“钱学森博士可能参与中国原子试验”一文,文章写到:“在中国昨天爆炸的原子弹中起领导作用的科学家是钱学森博士”。但是《洛杉矶时报》认为钱学森不会参与,因为他“是航空工程师,而不是核物理专家。”1966年10月27日,“两弹结合”试验成功。次日《纽约时报》即刊登了“有价值的中国科学家钱学森”一文:“这是冷战历史的一个讽刺,一个由美国培养、教育、鼓励、尊重、支付酬金和信任了15年的人帮助中国共产党用导弹把第一颗原子弹送上天空。”   1980年5月18日,中国在南太平洋成功发射第一枚洲际导弹。6月4日《洛杉矶时报》以“美国培养的中国火箭天才”为题聚焦钱学森。文章写到:“最近南太平洋中国洲际导弹试验成功是被称为中国火箭之父的成就。……70岁的钱学森是中国科学事业中极有影响力的成员,他主持了能够与美国和苏联所拥有的火箭形成对抗的火箭项目。”   总之,尽管美国媒体对钱学森为中国航天所做贡献的评价不完全准确,但是他们相信钱学森回国不是种苹果,而是被委以重任,因此有各种猜测也不足为奇。不管怎样,美国媒体为我们勾勒出了他们眼中的钱学森形象,同时也为我们了解钱学森打开了一个崭新视域。


相关文章

  • 夫人眼中的"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
  • 钱学森的大名以及他为新中国航天事业所做出的卓越贡献,可以说尽人皆知:但这位科学巨匠和妻子长达60余年的相濡以沫,以及妻子心目中的"钱学森"却鲜为人知-- 平易.谦和.淡泊,他从不追求什么名和利 中等个,长圆脸,总是笑微微 ...查看


  • 爱国小故事
  • 钱 学 森 近阅涂元季.刘莹合著的<钱学森的故事>一书,我才真正领略了我一直景仰的科学家--钱学森的精彩人生.钱先生为科学献身的爱国主义精神深深地震撼了我,钱先生是我们人生的一座丰碑,是莘莘学子学习的楷模. 钱学森具有为科学献身 ...查看


  • 出身"科学家之家"的诺贝尔奖获得者钱永健
  • 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奖委员会2008年10月8日宣布,美国华裔化学家钱永健教授因发现和研究绿色荧光蛋白技术成为2008年诺贝尔化学奖3位得主之一.他是第7位获得诺贝尔奖的华裔科学家. 美国西部时间2008年10月13日下午5时,加州大学圣地 ...查看


  • 读[钱学森传]有感
  • 读<钱学森传>有感 "在他心里,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5年归国路,10年两弹成.开创祖国航天,他是先行人,披荆斩棘,把智慧锻造成阶梯,留给后来的攀登者.他是知识的宝藏,是科学的旗帜,是中华民族知识分子的典 ...查看


  • 军评:钱学森弹道只是我们空天系统冰山一角
  • 2014-01-17 15:42:41|  分类: 军情谍报 |举报 |字号 订阅 老马,如果中日开战,我们的单反相机有国产替代品吗? 原来亚洲最大的照相机厂商海鸥已经重新开始雄起了,最新推出的相机,无论光圈f值,照门模式,镜头质量,感光元 ...查看


  • 钱学森鲜为人知的故事 一个人能抵五个师(组图)
  • 主持人:这是一九五五年9月17日拍摄的一张照片,在美国的洛杉矶港口,一艘名叫克利夫兰总统号的轮船即将起航.世界著名火箭专家,空气动力学家钱学森也购买了这一天的船票,返回中国.钱学森是当时麻省理工学院最年轻的终身教授,同时他还是加州理工学院的 ...查看


  • 钱学森和蒋英的故事(附:蒋百里小传)
  • 一.钱学森的故事 "广阔无垠的太平洋上,一艘巨轮正劈波斩浪驶往香港.一位40来岁的中年人,迈着稳健的步伐踏上甲板.想到前方就是自己魂牵梦绕的祖国,他多么希望脚下不是轮船的甲板,而是火箭的舱壁啊." 这是小学语文教材< ...查看


  • 2010时事热点评论1
  • 如何看待发展家庭服务业的作用? 近年来,我国家庭服务业迅速发展,年营业额已超过1600亿元,成为扩大内需.增加就业的"主力军".目前,全国已有家庭服务企业和网点50多万家,从业人员1500多万人,大致有20多个门类200 ...查看


  • 钱学森与冯·卡门的天作之合 你觉得他是不是有犹太血统?
  • <蚕丝--钱学森传>·选载之二 张纯如著  鲁伊译  中信出版社2011年4月出版 钱学森与冯·卡门的天作之合 在加州理工学院,钱学森开始了一段新的学术生涯.除了上课,他还自己进行了一系列关于航空学的研究.数十年之后,他对记者说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