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变法与秦的强盛
胪溪中学 廖钊俊老师
导入:公元前338年的一天,从秦国的商地走出来一个人,这个人离开商地以后,就匆匆忙忙的赶往东边,他想逃到魏国去。走到傍晚,他遇到一个客店,便想在这里投宿。但是客店的主人向他要证件,他没有,主人就告诉他,说商君变法,住店必须有证件。如果没有证件,我私自留宿,要连带受罪。这个人就长叹了一口气,说商君变法,变到这个程度,我没有想到,只好离开这个客店,继续赶路。这个人就是商君,也就是商鞅。商鞅究竟是个怎样的人?他的变法为什么能促进秦国的强大?让我们透过尘封的岁月,走近商鞅„„
一、变法的背景
三晋攻夺我先君河西地,诸侯卑秦,丑莫大焉。献公即位,镇抚边境,徙治栎阳,且欲东伐,复穆公之故地,脩穆公之政令。寡人思念先君之意,常痛于心。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
——秦孝公诏书 思考:秦孝公实行变法的目的是什么?
学生答:富国强兵。
(1)时代背景: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变革和大发展时期。
①经济上:铁犁牛耕出现与推广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确立。
②政治上:新兴地主阶级力量逐步壮大,要求掌握政权,发展封建经济,纷纷进行改革变法。
③军事上:春秋战国诸侯纷争,战乱频仍。
④思想文化上:百家争鸣局面出现,法家学说为改革变法提供了思想武器。
二、变法的准备
⑴商鞅三见秦孝公;
商鞅是卫国公子的儿子,他姓公孙,应该叫他公孙鞅,或卫鞅,后来他率秦国军队打败了魏国,秦孝公把商这个地方赐给他,封号“商君”,后人习惯上叫他“商鞅”。商鞅是个很有才的人,早年他在魏国的国相,公孙痤的手下任职。公孙痤很有名,他也了解到商鞅很有才,就想向魏惠王推荐商鞅。但是很不凑巧,公孙痤还没有来得及推荐,就病危了。魏惠王听说公孙痤病重以后,就去探望公孙痤,魏惠王非常信任公孙痤,他就问公孙痤,说你要是有不测,谁可以接替你。公孙痤就说,商鞅。这个人虽然非常年轻,但是很有才华,可以接替我。然后,公孙痤就说了一句很重的话:举国而听之。说大王你要把整个国家交给他。魏惠王听了以后,没有说话。公孙痤就知道,魏惠王没有采纳他的意见,所以在魏惠王临走之前,公孙痤又把魏惠王叫到身边,悄悄地说了两句话,说这个人如果你要用,就重用他。如果你不用,一定要杀了他,决不能让他出国。这是公孙痤临走时交待的。公孙痤说完,魏惠王就走了,魏惠王一走,公孙痤立即把商鞅叫过来,说你赶快逃,刚才魏王来了,问我的病情,我向他推荐了你,我根据魏王的表情来看,他可能不会用你。但是我跟魏王说了,只要不用,一定杀了你。快走,晚了就走不了了。商鞅听了以后,平静的笑了笑,说不可能。他既然不听你的话重用我,也不可能听你的话杀我。而这个魏惠王出来以后感到很可笑,说公孙痤是不是昏了头,让我把整个国家交给商鞅,这是不可能的。
后来,商鞅就去了秦国,到了秦国后,商鞅举目无亲,要见到秦孝公,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儿。最后他想了一个办法,秦孝公很宠信一个太监,这个太监姓景,叫景监。他想见秦孝公,就通过景监去见。第一次见面,商鞅大谈帝道,这个帝指的就是中国历史上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尧,舜,讲这个帝道。讲了半天,秦孝公听得昏昏欲睡。商鞅走后,秦孝公就把景监叫过来,臭骂一顿,然后给商鞅下了一个结论,两个字,妄人。只会说大话的人,所以第一次见面没谈成。隔了几天,第二次见面,这一次商鞅给秦孝公谈的是王道。所谓王道就是夏禹,商汤,周
文王、周武王的治国之道,秦孝公还是没听进去。第三次见秦孝公讲霸道,就是春秋五霸的称霸之道,秦孝公听得比较兴奋,还没有完全听进去。第四次见秦孝公,讲的是强国之道,秦孝公听傻了,先秦时期人们坐的姿势就像我们今天跪的姿势一样,秦孝公听着听着,不自觉就把他坐的垫子往前挪,靠近商鞅。这次商鞅大得秦孝公的赏识,秦孝公就决定重用商鞅。
⑵商鞅舌战群臣;
材料:舌战群儒,宣扬变法:秦孝公决心任用商鞅进行变法,但又怕舆论非议,于是让商鞅与守旧大臣们对话。大臣甘龙认为:“依照民俗而施政,不费力就会成功;沿袭成法治国,官吏习惯,百姓也平安。”商鞅说:“你这是凡夫俗子的言论。你这类官员可以当官守法,但是不能与你讨论变法问题。”大臣杜挚又提出:“没有百倍的利益,不能改变成法;没有十倍的功效,不能更换旧器;效法古代不会有过失,遵循旧制不会出偏差。”商鞅回答说:“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这是商鞅留传后世的名言,意思是说,治理国家没有一成不变的办法,有利于国家发展就不能拘泥于旧制度。
商汤和周武王因为不遵循旧制才成就大业,夏桀、商纣因为不改旧制而亡国。违反旧制不能否定,因循守旧不值得赞美。”辩论的结果更加坚定了秦孝公变法的决心,商鞅被任命为“左庶长”,主持变法。 改革的必要性:战国初期,无论在经济、政治上,还是在文化上,秦国都落后于其他六国。
改革的可能性:秦孝公继位,决心发愤图强,实现富国强兵。
商鞅的变法宣传和改革精神。
三、变法的内容(前356年和前350年两次变法)
商鞅变法的指导思想是法家理论;宗旨是富国强兵;性质是地主阶级的改革;范围涉及经济、政治、军事、文化和习俗等各个方面。
政治:
1、普遍推行县制——巩固了中央集权的封建统治
商鞅在改革的时候,曾经下令,把秦国的一些小的乡和邑合并起来,合并成县,新法把秦国划为41个县,各县设有令和丞,由国君任免。这个事看起来不起眼,但实际上就是后来秦国,直到秦始皇实行的郡县制的雏形,也是中国中央集权制的雏形。
2、奖励军功,废除“世卿世禄制”—— 打击了奴隶主旧贵族,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扩大了统治基础
我们先介绍一下世卿世禄。作为西周王朝来说,它实行的是世卿世禄制,也就是说诸侯、卿大夫的官职、爵位、领地是可以世袭的,但是这个制度有两大弊端,世卿世禄就是说他爷爷,他爸爸开始可以一辈一辈世世代代为官,那么没有当官的人世世代代就不能做官了,这样的一个政权就不能不断的向里面补充一些精英和优秀分子。一个没有优秀精英的不断补充的政权,是没有活力的。另一个毛病,就是世卿世禄威胁到国君。因为诸侯也好,卿大夫也好,如果封给他一块领地,世世代代为官,世世代代有这样一块土地,如果经营得好,会越来越强。当他强大到一定程度的时候,甚至可以掌握这个国家的政权。那么世卿世禄废除后,怎样选拔官员?商鞅又实行了一个办法,军功爵制。按照你立的军功,给你一定的爵位,所以他的变法中,有一句很重要的话: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率”就是敌军的首领,就是你在战场上,只要带一个人头回来,就升一个爵位。这样作用的结果,彷如双刃剑,很厉害。通过这个军功爵制,打击了贵族,同时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因为就是杀一个人,带回来一个人头就升一级。这个办法实际上是把人性恶的一面充分调动起来了。所以后来六国的人说,秦国的军队是“虎狼之师”,他们在战场上一个个眼睛都杀红了,就像猛兽一样,巴不得多砍几个人头,回去好报账升官、升爵位。所以秦国的士兵打仗的积极性空前高涨,甚至发展到了极致,如两个秦兵追一个敌国士兵,追着追着敌国士兵不见了,其中一个秦兵就可能把另一个秦兵的脑袋砍下来。
一方面,那些宗室贵戚,没有军功,就没有爵位,地位就下降。反过来呢,下层的老百姓很欢迎,本来不能做官,我立了军功,就可以做官,就有了特权。这样比较起来,当然是拥护者多,反对者少。
3、建立户籍制度,实行连坐法——强化了对基层民众的管理和统治,使秦国的兵源得到保证
商鞅在变法中,加强了对老百姓的控制,他立了两个法,一个叫连坐法,一个叫告奸法。什么叫连坐,就是把秦国的老百姓编起来,五家是一伍,十家是一什,一家犯法,十家连坐。这样让十家捆成一块儿,只要有一家犯罪,其他九家跟着一起陪罪,连带受罚。为了不受罚,实行另外一个办法,告奸,告发奸人。如果不告奸,处罚非常重,腰斩。告一个奸人,和杀一个敌人同样受赏,升一级爵位。如果不告奸,匿奸、掩盖奸人,那和投降一样论处。
经济:
1、 废井田、开阡陌——维护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推动了地主经济的发展
商周时期生产工具不行,商鞅这个时候已经使用了铁器,生产力提高了,你还让我种着一百亩,显然土地不够了。所以这个时候,商鞅就实行一个办法,废井田。他首先把土地扩大,过去一亩是多大呢?宽一百步,长一百步,现在改成二百四十步。同样是一百亩地,比过去的一百亩地大了很多,再一个就是减少赋税。
2、重农抑商、奖励耕织——使秦国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为后来秦始皇统一六国奠定了物质基础
为了提高生产积极性,如果你不能当兵,但你种的地打的粮食多,织的绢帛多,只要你的产量高,也给你奖,以后也可以升爵。
3、 统一度量衡——促进了各地经济文化交流
文化:
1、“燔诗书而明法令”——加强了对人民的思想控制,使我国文化典籍遭受重大损失
为了加强思想文化统治,新法采取了焚烧诗书的措施。
2、 强制分家,强制推行一夫一妻小家庭政策——进一步发展了小家庭生产,有利于增加国家赋税
商鞅变法规定,一个家里面有两个成年男子的,必须分家。两个成年男子意味父子两个,或者兄弟两个,必须分家。如果不分,“倍其赋”,赋税加倍。为什么要分家呢?分家不是增加户数吗?征税的时候,按照户数来征,一分家,国家的税收也就增多了。这样一来,几年之间,国家就富了。
四、“商鞅虽死,秦法犹存”----变法的作用
新法推行第一年,有上千人到秦都“上访”,这时又发生了太子犯法的事情。
商鞅知道后,虽未动太子,但是严惩了太子的两个老师,一个削掉鼻子,另一个脸上刺字涂墨。这无疑会产生轰动效应。第二天,秦国百姓都服从新法令了。
秦孝公一死,这个受过处罚的太子一继位,被割了鼻子的这个老师就立即诬告商鞅谋反。然后继位的这个太子,秦惠文君就下令抓捕商鞅,因为太子也恨商鞅。商鞅得到这个消息,就赶快逃了,就是我们一开始讲的,商鞅为什么逃,就是因为他执法特别严,得罪了太子,得罪了太子的老师。商鞅想逃到魏国去,他想魏国的人能接受他,结果跑到魏国的边界,魏国的边防人员禁止他入境,因为商鞅曾经带领过他的军队把魏国原来都城安邑给占了。所以商鞅逃到魏国,魏国没有收留他。不但不收留,而且把他抓起来,武装押送回秦国。送回去以后,商鞅就被继位的太子秦惠文王给车裂了。车裂是一种很残酷的刑罚,就是把人的四肢绑在不同的车上,赶着车一拉,把人活活肢解了,所以商鞅最后是车裂而死。
但是,“商鞅虽死,而秦卒行其法”,这是为什么?“商鞅变法是否是一次成功的变法”?
(1)商鞅变法的进步作用
① 推动了社会进步和历史发展:商鞅变法是一次较为彻底的改革运动。通过改革,秦国废除了旧制度,创立了适合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制度。改革推动了秦国社会的进步,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壮大了国力,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秦国乃至中国历史的发展都起了重要作用。
② 经济上:改变旧有的生产关系,废井田开阡陌,从根本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
③ 政治上:打击并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使封建国家机器的职能更加健全,中央集权制度的建设从此开始。 ④ 军事上:奖励军功,达到了强兵的目的,极大地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为秦下一步的战略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2)变法的历史局限
① 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
② 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广大人民所受的剥削与压迫。特别是连坐法的推行,给人民带来巨大的痛苦。
③ 阻碍了思想文化的发展。
(3)总论:战国时商鞅的变法,是一次成功的变法
教师强调:判断古代改革是否成功最关键是看它能否促进生产力及社会的进步。
五、商鞅变法取得成功的原因
问题:你们认为商鞅变法是否成功
成:(确立起封建制度;秦国强大;秦统一;深入人心;新法未废等。)
(1)秦孝公的鼎力支持。(重要原因)
(2)商鞅个人的作用:提出符合了秦国的实际情况的改革;不畏强权。
(3)法律一经制定就坚决实施,两次变法,时间充裕,计划周密,贯彻有力。
(4)改革符合新兴地主阶级的要求,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根本原因)
败:(指个人被车裂而死)
触犯旧贵族利益;失掉最高统治者支持。
【深化拓展】
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
变法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符合新兴地主阶级利益,合乎秦国国情;得到了统治者的坚定支持;商鞅确立了正确的变法指导思想,改革态度坚决,而且取信于民;商鞅不顾个人安危,敢于同旧势力做斗争。
【练习巩固】
一、选择题:
1.商鞅变法前,秦国落后的表现不包括
A.农业落后 B.文化落后 C.社会风习落后 D.未曾称过霸
2.大力支持商鞅变法的是
A.秦穆公 B.秦孝公 C.秦惠文王 D.秦昭王
3.“南门徙木”的故事主要说明了
A.改革中取信于民的重要性 B.改革要有经济实力作保障
C.改革要完全依靠人民群众 D.改革的复杂性和长期性
4.对商鞅变法中“奖励军功”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把官爵和军功结合起来 B.所有的国君亲属不再拥有爵位
C.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D.打击了贵族的特权
5. 商鞅变法中建立的什伍组织①按照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的单位编制②伍的基层负责人称为“伍长”③任何时候也不能解甲归田④是一种兵农合一的制度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6.县制取代分封制强化了中央集权,主要是因为
A.县的统治区域比封国小 B. 各县设有令和丞
C.县丞和县尉分管民政和军事 D. 由国君直接任免官员
7.商鞅采取了焚烧诗书的措施,主要说明
A.儒学没有积极意义 B.儒学无法抑制暴政
C.儒学在当时行不通 D.儒学不利于思想统治
8.下图是秦墓出土的武士斗兽纹铜镜,表现了商鞅变法后秦人形成的
A.法制意识 B.重农精神 C.娱乐意识 D.尚武精神
9.《史记·商君列传》载:“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这主要是因为商鞅变法
A.允许工商者入仕为官 B.准许土地自由买卖
C.承认土地归私人所有 D.规定按军功授爵赐
10.秦国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国家,主要原因是
A.商鞅变法比较彻底 B.封建经济发展迅速
C.统一是历史发展的需要D.重视水利工程建设
二、非选择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太史公曰: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迹其欲干孝公以帝王术,挟持浮说,非其质矣。且所因由嬖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将卬,不师赵良之言,亦足发明商君之少恩矣。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行事相类。卒受恶名于秦,有以也夫!
材料二 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僭差无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
材料三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材料四 苏轼在给宋神宗的上书中说:“惟商鞅变法不顾人言,骤至富强。亦以召怨天下,虽得天下,旋踵灭亡。” 请回答:
(1)材料一评论商鞅的主要标准是什么?这一标准对材料一的结论有何影响?
(2)材料二对商鞅变法肯定了什么?否定了什么?指出评论者的基本立场。
(3)材料三评论商鞅主要着眼于什么?与材料二的观点有何不同?
(4)材料二中庶人是指哪个阶级? 你认为评价商鞅变法的主要着眼点应是什么?举上述材料一例说明商鞅变法后阶级关系的变化。
(5)结合所学史实评价材料四的观点并谈谈你的认识。
【答案】(1)着眼于对个人品质的评价,忽略了对商鞅变法社会客观效果的考察,因此不能全面的评价个人在历史中的作用
(2)肯定了变法富国强兵的实际作用,否定了阶级关系的新变化及变法对奴隶制统治秩序的破坏作用,但是其基本立场是否定商鞅变法。
(3)着眼于变法取得的政治、经济两方面的实际效果,看到了变法为秦统一奠定了基础,与材料二不同的是肯定了变法所建立的新秩序。
(4)新兴地主阶级;应主要着眼与是否有利于发展生产力,根据生产力的性质考查其社会变化的意义。“庶人之富者累巨万”反映了变法有利于新兴地主阶级。
(5)苏轼认为商鞅变法使秦国骤至富强,最后“得天下”,这是客观的;秦在农民战争打击下灭亡,这是秦施暴政的结果。苏轼把秦灭亡的原因归咎于商鞅变法,这是错误的。苏轼借此从某种程度上反对王安石的变法。
商鞅变法与秦的强盛
胪溪中学 廖钊俊老师
导入:公元前338年的一天,从秦国的商地走出来一个人,这个人离开商地以后,就匆匆忙忙的赶往东边,他想逃到魏国去。走到傍晚,他遇到一个客店,便想在这里投宿。但是客店的主人向他要证件,他没有,主人就告诉他,说商君变法,住店必须有证件。如果没有证件,我私自留宿,要连带受罪。这个人就长叹了一口气,说商君变法,变到这个程度,我没有想到,只好离开这个客店,继续赶路。这个人就是商君,也就是商鞅。商鞅究竟是个怎样的人?他的变法为什么能促进秦国的强大?让我们透过尘封的岁月,走近商鞅„„
一、变法的背景
三晋攻夺我先君河西地,诸侯卑秦,丑莫大焉。献公即位,镇抚边境,徙治栎阳,且欲东伐,复穆公之故地,脩穆公之政令。寡人思念先君之意,常痛于心。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
——秦孝公诏书 思考:秦孝公实行变法的目的是什么?
学生答:富国强兵。
(1)时代背景: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变革和大发展时期。
①经济上:铁犁牛耕出现与推广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确立。
②政治上:新兴地主阶级力量逐步壮大,要求掌握政权,发展封建经济,纷纷进行改革变法。
③军事上:春秋战国诸侯纷争,战乱频仍。
④思想文化上:百家争鸣局面出现,法家学说为改革变法提供了思想武器。
二、变法的准备
⑴商鞅三见秦孝公;
商鞅是卫国公子的儿子,他姓公孙,应该叫他公孙鞅,或卫鞅,后来他率秦国军队打败了魏国,秦孝公把商这个地方赐给他,封号“商君”,后人习惯上叫他“商鞅”。商鞅是个很有才的人,早年他在魏国的国相,公孙痤的手下任职。公孙痤很有名,他也了解到商鞅很有才,就想向魏惠王推荐商鞅。但是很不凑巧,公孙痤还没有来得及推荐,就病危了。魏惠王听说公孙痤病重以后,就去探望公孙痤,魏惠王非常信任公孙痤,他就问公孙痤,说你要是有不测,谁可以接替你。公孙痤就说,商鞅。这个人虽然非常年轻,但是很有才华,可以接替我。然后,公孙痤就说了一句很重的话:举国而听之。说大王你要把整个国家交给他。魏惠王听了以后,没有说话。公孙痤就知道,魏惠王没有采纳他的意见,所以在魏惠王临走之前,公孙痤又把魏惠王叫到身边,悄悄地说了两句话,说这个人如果你要用,就重用他。如果你不用,一定要杀了他,决不能让他出国。这是公孙痤临走时交待的。公孙痤说完,魏惠王就走了,魏惠王一走,公孙痤立即把商鞅叫过来,说你赶快逃,刚才魏王来了,问我的病情,我向他推荐了你,我根据魏王的表情来看,他可能不会用你。但是我跟魏王说了,只要不用,一定杀了你。快走,晚了就走不了了。商鞅听了以后,平静的笑了笑,说不可能。他既然不听你的话重用我,也不可能听你的话杀我。而这个魏惠王出来以后感到很可笑,说公孙痤是不是昏了头,让我把整个国家交给商鞅,这是不可能的。
后来,商鞅就去了秦国,到了秦国后,商鞅举目无亲,要见到秦孝公,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儿。最后他想了一个办法,秦孝公很宠信一个太监,这个太监姓景,叫景监。他想见秦孝公,就通过景监去见。第一次见面,商鞅大谈帝道,这个帝指的就是中国历史上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尧,舜,讲这个帝道。讲了半天,秦孝公听得昏昏欲睡。商鞅走后,秦孝公就把景监叫过来,臭骂一顿,然后给商鞅下了一个结论,两个字,妄人。只会说大话的人,所以第一次见面没谈成。隔了几天,第二次见面,这一次商鞅给秦孝公谈的是王道。所谓王道就是夏禹,商汤,周
文王、周武王的治国之道,秦孝公还是没听进去。第三次见秦孝公讲霸道,就是春秋五霸的称霸之道,秦孝公听得比较兴奋,还没有完全听进去。第四次见秦孝公,讲的是强国之道,秦孝公听傻了,先秦时期人们坐的姿势就像我们今天跪的姿势一样,秦孝公听着听着,不自觉就把他坐的垫子往前挪,靠近商鞅。这次商鞅大得秦孝公的赏识,秦孝公就决定重用商鞅。
⑵商鞅舌战群臣;
材料:舌战群儒,宣扬变法:秦孝公决心任用商鞅进行变法,但又怕舆论非议,于是让商鞅与守旧大臣们对话。大臣甘龙认为:“依照民俗而施政,不费力就会成功;沿袭成法治国,官吏习惯,百姓也平安。”商鞅说:“你这是凡夫俗子的言论。你这类官员可以当官守法,但是不能与你讨论变法问题。”大臣杜挚又提出:“没有百倍的利益,不能改变成法;没有十倍的功效,不能更换旧器;效法古代不会有过失,遵循旧制不会出偏差。”商鞅回答说:“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这是商鞅留传后世的名言,意思是说,治理国家没有一成不变的办法,有利于国家发展就不能拘泥于旧制度。
商汤和周武王因为不遵循旧制才成就大业,夏桀、商纣因为不改旧制而亡国。违反旧制不能否定,因循守旧不值得赞美。”辩论的结果更加坚定了秦孝公变法的决心,商鞅被任命为“左庶长”,主持变法。 改革的必要性:战国初期,无论在经济、政治上,还是在文化上,秦国都落后于其他六国。
改革的可能性:秦孝公继位,决心发愤图强,实现富国强兵。
商鞅的变法宣传和改革精神。
三、变法的内容(前356年和前350年两次变法)
商鞅变法的指导思想是法家理论;宗旨是富国强兵;性质是地主阶级的改革;范围涉及经济、政治、军事、文化和习俗等各个方面。
政治:
1、普遍推行县制——巩固了中央集权的封建统治
商鞅在改革的时候,曾经下令,把秦国的一些小的乡和邑合并起来,合并成县,新法把秦国划为41个县,各县设有令和丞,由国君任免。这个事看起来不起眼,但实际上就是后来秦国,直到秦始皇实行的郡县制的雏形,也是中国中央集权制的雏形。
2、奖励军功,废除“世卿世禄制”—— 打击了奴隶主旧贵族,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扩大了统治基础
我们先介绍一下世卿世禄。作为西周王朝来说,它实行的是世卿世禄制,也就是说诸侯、卿大夫的官职、爵位、领地是可以世袭的,但是这个制度有两大弊端,世卿世禄就是说他爷爷,他爸爸开始可以一辈一辈世世代代为官,那么没有当官的人世世代代就不能做官了,这样的一个政权就不能不断的向里面补充一些精英和优秀分子。一个没有优秀精英的不断补充的政权,是没有活力的。另一个毛病,就是世卿世禄威胁到国君。因为诸侯也好,卿大夫也好,如果封给他一块领地,世世代代为官,世世代代有这样一块土地,如果经营得好,会越来越强。当他强大到一定程度的时候,甚至可以掌握这个国家的政权。那么世卿世禄废除后,怎样选拔官员?商鞅又实行了一个办法,军功爵制。按照你立的军功,给你一定的爵位,所以他的变法中,有一句很重要的话: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率”就是敌军的首领,就是你在战场上,只要带一个人头回来,就升一个爵位。这样作用的结果,彷如双刃剑,很厉害。通过这个军功爵制,打击了贵族,同时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因为就是杀一个人,带回来一个人头就升一级。这个办法实际上是把人性恶的一面充分调动起来了。所以后来六国的人说,秦国的军队是“虎狼之师”,他们在战场上一个个眼睛都杀红了,就像猛兽一样,巴不得多砍几个人头,回去好报账升官、升爵位。所以秦国的士兵打仗的积极性空前高涨,甚至发展到了极致,如两个秦兵追一个敌国士兵,追着追着敌国士兵不见了,其中一个秦兵就可能把另一个秦兵的脑袋砍下来。
一方面,那些宗室贵戚,没有军功,就没有爵位,地位就下降。反过来呢,下层的老百姓很欢迎,本来不能做官,我立了军功,就可以做官,就有了特权。这样比较起来,当然是拥护者多,反对者少。
3、建立户籍制度,实行连坐法——强化了对基层民众的管理和统治,使秦国的兵源得到保证
商鞅在变法中,加强了对老百姓的控制,他立了两个法,一个叫连坐法,一个叫告奸法。什么叫连坐,就是把秦国的老百姓编起来,五家是一伍,十家是一什,一家犯法,十家连坐。这样让十家捆成一块儿,只要有一家犯罪,其他九家跟着一起陪罪,连带受罚。为了不受罚,实行另外一个办法,告奸,告发奸人。如果不告奸,处罚非常重,腰斩。告一个奸人,和杀一个敌人同样受赏,升一级爵位。如果不告奸,匿奸、掩盖奸人,那和投降一样论处。
经济:
1、 废井田、开阡陌——维护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推动了地主经济的发展
商周时期生产工具不行,商鞅这个时候已经使用了铁器,生产力提高了,你还让我种着一百亩,显然土地不够了。所以这个时候,商鞅就实行一个办法,废井田。他首先把土地扩大,过去一亩是多大呢?宽一百步,长一百步,现在改成二百四十步。同样是一百亩地,比过去的一百亩地大了很多,再一个就是减少赋税。
2、重农抑商、奖励耕织——使秦国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为后来秦始皇统一六国奠定了物质基础
为了提高生产积极性,如果你不能当兵,但你种的地打的粮食多,织的绢帛多,只要你的产量高,也给你奖,以后也可以升爵。
3、 统一度量衡——促进了各地经济文化交流
文化:
1、“燔诗书而明法令”——加强了对人民的思想控制,使我国文化典籍遭受重大损失
为了加强思想文化统治,新法采取了焚烧诗书的措施。
2、 强制分家,强制推行一夫一妻小家庭政策——进一步发展了小家庭生产,有利于增加国家赋税
商鞅变法规定,一个家里面有两个成年男子的,必须分家。两个成年男子意味父子两个,或者兄弟两个,必须分家。如果不分,“倍其赋”,赋税加倍。为什么要分家呢?分家不是增加户数吗?征税的时候,按照户数来征,一分家,国家的税收也就增多了。这样一来,几年之间,国家就富了。
四、“商鞅虽死,秦法犹存”----变法的作用
新法推行第一年,有上千人到秦都“上访”,这时又发生了太子犯法的事情。
商鞅知道后,虽未动太子,但是严惩了太子的两个老师,一个削掉鼻子,另一个脸上刺字涂墨。这无疑会产生轰动效应。第二天,秦国百姓都服从新法令了。
秦孝公一死,这个受过处罚的太子一继位,被割了鼻子的这个老师就立即诬告商鞅谋反。然后继位的这个太子,秦惠文君就下令抓捕商鞅,因为太子也恨商鞅。商鞅得到这个消息,就赶快逃了,就是我们一开始讲的,商鞅为什么逃,就是因为他执法特别严,得罪了太子,得罪了太子的老师。商鞅想逃到魏国去,他想魏国的人能接受他,结果跑到魏国的边界,魏国的边防人员禁止他入境,因为商鞅曾经带领过他的军队把魏国原来都城安邑给占了。所以商鞅逃到魏国,魏国没有收留他。不但不收留,而且把他抓起来,武装押送回秦国。送回去以后,商鞅就被继位的太子秦惠文王给车裂了。车裂是一种很残酷的刑罚,就是把人的四肢绑在不同的车上,赶着车一拉,把人活活肢解了,所以商鞅最后是车裂而死。
但是,“商鞅虽死,而秦卒行其法”,这是为什么?“商鞅变法是否是一次成功的变法”?
(1)商鞅变法的进步作用
① 推动了社会进步和历史发展:商鞅变法是一次较为彻底的改革运动。通过改革,秦国废除了旧制度,创立了适合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制度。改革推动了秦国社会的进步,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壮大了国力,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秦国乃至中国历史的发展都起了重要作用。
② 经济上:改变旧有的生产关系,废井田开阡陌,从根本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
③ 政治上:打击并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使封建国家机器的职能更加健全,中央集权制度的建设从此开始。 ④ 军事上:奖励军功,达到了强兵的目的,极大地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为秦下一步的战略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2)变法的历史局限
① 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
② 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广大人民所受的剥削与压迫。特别是连坐法的推行,给人民带来巨大的痛苦。
③ 阻碍了思想文化的发展。
(3)总论:战国时商鞅的变法,是一次成功的变法
教师强调:判断古代改革是否成功最关键是看它能否促进生产力及社会的进步。
五、商鞅变法取得成功的原因
问题:你们认为商鞅变法是否成功
成:(确立起封建制度;秦国强大;秦统一;深入人心;新法未废等。)
(1)秦孝公的鼎力支持。(重要原因)
(2)商鞅个人的作用:提出符合了秦国的实际情况的改革;不畏强权。
(3)法律一经制定就坚决实施,两次变法,时间充裕,计划周密,贯彻有力。
(4)改革符合新兴地主阶级的要求,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根本原因)
败:(指个人被车裂而死)
触犯旧贵族利益;失掉最高统治者支持。
【深化拓展】
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
变法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符合新兴地主阶级利益,合乎秦国国情;得到了统治者的坚定支持;商鞅确立了正确的变法指导思想,改革态度坚决,而且取信于民;商鞅不顾个人安危,敢于同旧势力做斗争。
【练习巩固】
一、选择题:
1.商鞅变法前,秦国落后的表现不包括
A.农业落后 B.文化落后 C.社会风习落后 D.未曾称过霸
2.大力支持商鞅变法的是
A.秦穆公 B.秦孝公 C.秦惠文王 D.秦昭王
3.“南门徙木”的故事主要说明了
A.改革中取信于民的重要性 B.改革要有经济实力作保障
C.改革要完全依靠人民群众 D.改革的复杂性和长期性
4.对商鞅变法中“奖励军功”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把官爵和军功结合起来 B.所有的国君亲属不再拥有爵位
C.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D.打击了贵族的特权
5. 商鞅变法中建立的什伍组织①按照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的单位编制②伍的基层负责人称为“伍长”③任何时候也不能解甲归田④是一种兵农合一的制度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6.县制取代分封制强化了中央集权,主要是因为
A.县的统治区域比封国小 B. 各县设有令和丞
C.县丞和县尉分管民政和军事 D. 由国君直接任免官员
7.商鞅采取了焚烧诗书的措施,主要说明
A.儒学没有积极意义 B.儒学无法抑制暴政
C.儒学在当时行不通 D.儒学不利于思想统治
8.下图是秦墓出土的武士斗兽纹铜镜,表现了商鞅变法后秦人形成的
A.法制意识 B.重农精神 C.娱乐意识 D.尚武精神
9.《史记·商君列传》载:“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这主要是因为商鞅变法
A.允许工商者入仕为官 B.准许土地自由买卖
C.承认土地归私人所有 D.规定按军功授爵赐
10.秦国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国家,主要原因是
A.商鞅变法比较彻底 B.封建经济发展迅速
C.统一是历史发展的需要D.重视水利工程建设
二、非选择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太史公曰: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迹其欲干孝公以帝王术,挟持浮说,非其质矣。且所因由嬖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将卬,不师赵良之言,亦足发明商君之少恩矣。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行事相类。卒受恶名于秦,有以也夫!
材料二 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僭差无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
材料三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材料四 苏轼在给宋神宗的上书中说:“惟商鞅变法不顾人言,骤至富强。亦以召怨天下,虽得天下,旋踵灭亡。” 请回答:
(1)材料一评论商鞅的主要标准是什么?这一标准对材料一的结论有何影响?
(2)材料二对商鞅变法肯定了什么?否定了什么?指出评论者的基本立场。
(3)材料三评论商鞅主要着眼于什么?与材料二的观点有何不同?
(4)材料二中庶人是指哪个阶级? 你认为评价商鞅变法的主要着眼点应是什么?举上述材料一例说明商鞅变法后阶级关系的变化。
(5)结合所学史实评价材料四的观点并谈谈你的认识。
【答案】(1)着眼于对个人品质的评价,忽略了对商鞅变法社会客观效果的考察,因此不能全面的评价个人在历史中的作用
(2)肯定了变法富国强兵的实际作用,否定了阶级关系的新变化及变法对奴隶制统治秩序的破坏作用,但是其基本立场是否定商鞅变法。
(3)着眼于变法取得的政治、经济两方面的实际效果,看到了变法为秦统一奠定了基础,与材料二不同的是肯定了变法所建立的新秩序。
(4)新兴地主阶级;应主要着眼与是否有利于发展生产力,根据生产力的性质考查其社会变化的意义。“庶人之富者累巨万”反映了变法有利于新兴地主阶级。
(5)苏轼认为商鞅变法使秦国骤至富强,最后“得天下”,这是客观的;秦在农民战争打击下灭亡,这是秦施暴政的结果。苏轼把秦灭亡的原因归咎于商鞅变法,这是错误的。苏轼借此从某种程度上反对王安石的变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