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新论!""#年$$月
浅析《礼记・大学》
冯利华
《礼记・大学》是先秦儒家的政治哲学,其所言之“君子”指“一国的君%%[摘要]
主”。《大学》提出其三纲之一是“止于至善”,主张“为人君止于仁”,后文亦以此为中心展开。因此,“止于至善”即“施行仁政”。
%%[关键词]礼记%大学%君子%止于至善%施行仁政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 %%《礼记・大学》(下文简称《大学》)主要讲述儒家的政治哲学思想,其屡言之“君子”,当是作者政治理想中的“一国之君”,其“三纲”之一的“止于至善”即“施行仁政”。本文拟结合其具体内容、时代背景及相关文献,对此略作分析。
〔$!〕
君子无所不用其极”,此句承“《诗》曰‘周虽旧〔$,〕邦,其命惟新’”而言,按孔颖达疏,此诗的本意,
言周“受天之命,唯为天子而更新”,可知“君子”即“天子”,国君也。又如“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
〔$)〕乐其乐而利其利”,此处“小人”指“小民”,即平
一、《大学》中所言之“君子”是指“一国的君主”
在古代,“君子”一词有两种意义。其一是指有地位的人。其二是指道德修养较高者。就《大学》而言,“君子”特指国家的君主。
首先,从《大学》中直接言“君子”的语句看。文中共计有十五处提到“君子”。除了引文(“有斐君子,如切如磋”,两处“有斐君子,终不可諠兮”,“乐之君子,民之父母”)中所言之“君子”外,其它
〔$〕
亦有十一处:“故君子必慎其独也”,“见君子而后厌
民百姓,与之相对,“君子”则为“国君”。
其次,从《大学》所用的引文看。为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大学》屡次引用《诗经》、《尚书》等书中的文句,而其引文均是言国君之事。
《大学》多次引用《诗经》中的语句。如谈“诚意”时,引《诗经・卫风・淇澳》,此篇为卫人美其君武公之德而作;引《诗经・周颂・烈文》“于戏前王不忘”,“前王”指周君文王、武王;引《诗经・商颂・
〔$#〕
玄鸟》“邦畿千里,惟民所止”,孔颖达疏:“喻其〔$+〕民人而择所止,言人君贤则来也。”再次,从其产生
的历史背景看。
关于《大学》的产生年代及其作者是谁,有两种不同的观点。其一认为,《大学》篇为儒家之政治哲学,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为孔子弟子曾子所作。其二则认为,《大学》产生于两汉时期,其作者不可考。据姜亦刚先生的《0大学1简论》云:“从《大学》引用《尚书・太甲》篇的一句话:‘太甲曰:顾湜天之明命。’案:《太甲》篇不见于伏生所传的二十九篇《尚书》。司马迁《史记・殷本纪》只著录了《太甲》篇名
〔$.〕而无内容。说明西汉初年此篇已亡佚。”又据李学勤
然”,“此谓诚于中而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故君子必诚其意”,“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是以君子有
〔/〕〔$"〕
絜矩之道也”,“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是故君子
〔-〕
〔+〕
〔. 〕
〔#〕
〔, 〕
〔) 〕
〔! 〕
有大道”。
笔者认为,这些“君子”皆指“一国的君王”。为证明之,我们可举几处“君子”,略做分析。如“是故
〔$$〕
[作者单位]冯利华,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四川成都%+$""+)
万方数据
! -$
先生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十三经注疏》之《礼记正义》前言:“其《礼记》之作,出自孔氏。……至孔子没后,七十二徒共撰所闻,以为此
〔!" 〕
《记》。”“《礼记》为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的选
善德”,按《大学》所言,君王应该“有诸己而后求诸
〔$&〕〔$’〕
人”,其“道善则得之”,“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按孔颖达疏,此谓仁义大道也。君王行
“仁政”,应以善施人,以“仁义”为本。因此,《大学》指出,君王不应该看重财货之利,而应以德为本,以“亲爱仁道”为宝,举《楚书》言“楚国无以为宝,惟善以为宝”,“舅犯曰:亡人无以为宝,仁亲以为宝。”按郑玄注,“《楚书》,楚昭王时书也,言以善人为宝”,“仁亲,犹言亲爱仁道也”。因此,仁政即善
〔$)〕道。最后,作者强调:“彼为善之”,“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可见,对于“人君”来说,
集”,笔者认为,既是“秦汉以前”,则不可能产生于两汉。故认同第一种观点。
其作者曾子,名曾参,字子与,春秋战国时人,师从大教育家大思想家孔子,是为儒学传人。孔子创立儒家思想,要求积极入世,关心社会政治。儒家反对暴政,主张“仁”与“礼”,即所谓“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曾子是其忠实的传人,亦会关心政治。其政治主张观点必然以“立言”的方式体现在所著的文章里,《大学》实为其政治思想的反映。他理想中的统治者须是符合“三纲”的君子,能显光明之德,能亲民爱民,从而其政止于至善。
因此,此文中所言之“君子”,绝非指普通的有地位者或道德修养较高的人,而是指国家之君主。
施行“仁义”之政,十分重要。
其次,《大学》又指出了统治者施行“仁政”的两个结果。
第一,民心所向,国家昌盛。贤明的君王,倘若能施行“仁义”于百姓,使其黎民百姓安居乐业,则可深得民心,赢得万民的敬仰和爱戴,如“道得众则得
〔$"〕〔$#〕国”,“道为善则得之”。君王深得民心,则民所
二、“止于至善”即“施行仁政”
儒家历来主张推行“仁政”,其政治思想以“仁”为核心。《大学》在开篇提出“三纲”,其一便是“止于至善”。在儒家看来,“止于至善”是为政者应该追求的终极目标。既然《大学》所言之“君子”是为“一国之君”,那么,“国君”的“至善”之行便是“施行仁政”。
《大学》之道的最高要求,就是要为政者“止于至善”。虽然作者按当时的社会人际关系状况,将“止于至善”的标准表述为:“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
〔!#〕
信”,但是,“为人君止于仁”是其根本。其后,文〔$%〕章以此为中心而展开。如“尧、舜率天下以仁”,〔$!〕“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谓唯仁人,〔$$〕为能爱人”等。这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
归附者众,国家必定会富强昌盛。故《大学》云“仁
〔&%〕
者以财发身”,“未有好义其事不终者也,未有府库〔&!〕
。财非其财者也”
第二,君王的仁德,能促进良好的社会风气的形成。统治者作为“一国之君”,威仪天下,可“一人定国”,如果他有高尚之善德,推行仁义之政治,为民谋福利,则会赢得百姓的敬仰爱戴,成为社会的榜样,故
〔&$〕
言“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尧舜是历史上推行
“仁政”的圣明之君,其政治清明,社会安定,是为万民爱戴之楷模,故曰“尧、舜率天下以仁,而民从
〔&&〕之”,因此,君王的仁义善德,对其臣民,具有潜移
默化的重要作用。
总之,《大学》一文,作为儒家之政治哲学,文约义丰,蕴涵着深邃的政治道理。其作者提出“大学之道”的最高目标是“止于至善”,认为“为人君止于仁”,对后世产生的影响极其深远。
首先,君王的“至善之道”便是行“仁义”之政。《大学》指出,贤明之君,当以仁德治国。对于“仁义
〔参考文献〕
〔! 〕〔$〕〔&〕〔’〕〔(〕〔) 〕〔*〕〔" 〕〔#〕〔!%〕〔!! 〕〔!$〕〔!&〕〔!’〕〔!(〕〔!) 〕〔!" 〕〔!#〕〔$%〕〔$$〕
〔$&〕〔$’〕〔$(〕〔$)〕〔$*〕〔$"〕〔$#〕〔&%〕〔&!〕〔&$〕〔&&〕李学勤主编+礼记正义〔, 〕+北京大学出版社,!###+
〔!*〕姜亦刚+大学简论〔-〕+大同高专学报,!##),(%$)+
$" $
万方数据
浅析《礼记·大学》
作者:作者单位:刊名:英文刊名:年,卷(期):
冯利华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四川成都,610064天府新论
TIAN FU NEW IDEA2005(z1)
1. 李学勤 礼记正义 19992. 姜亦刚 大学简论 1996(02)
1. 何莉琨 《大学》"知止"思想新解[期刊论文]-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1)2. 杨佳 浅析朱熹《大学章句》[期刊论文]-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3(4)3. 邵卉 论《大学》与儒家文艺思想的关系[期刊论文]-大家2009(10)4. 李旭 德性的阶梯:试论古大学的格物修身之道[期刊论文]-浙江学刊2007(2)5. 彭富春 《大学》作为"人学"[期刊论文]-湖北社会科学2008(6)
6. 郭湛. 刘克苏 《大学》的经济哲学与当代大学使命--《礼记·大学》探微[期刊论文]-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03,17(4)
7. 李振宏. LI Zhen-hong 絜矩:一个已消亡的文化概念[期刊论文]-史学月刊2005(3)8. 苏树华 《大学》"三纲""八条"的心学阐释[期刊论文]-江西社会科学2001(10)9. 奥丁 罪恶之源——2010年5大基金老鼠仓[期刊论文]-大众理财顾问2011(3)
10. 胡可涛. 葛维春. HU Ke-tao. GE Wei-chun 《大学》:从"文本"到"义理"[期刊论文]-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1(10)
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tfxl2005z1126.aspx
天府新论!""#年$$月
浅析《礼记・大学》
冯利华
《礼记・大学》是先秦儒家的政治哲学,其所言之“君子”指“一国的君%%[摘要]
主”。《大学》提出其三纲之一是“止于至善”,主张“为人君止于仁”,后文亦以此为中心展开。因此,“止于至善”即“施行仁政”。
%%[关键词]礼记%大学%君子%止于至善%施行仁政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 %%《礼记・大学》(下文简称《大学》)主要讲述儒家的政治哲学思想,其屡言之“君子”,当是作者政治理想中的“一国之君”,其“三纲”之一的“止于至善”即“施行仁政”。本文拟结合其具体内容、时代背景及相关文献,对此略作分析。
〔$!〕
君子无所不用其极”,此句承“《诗》曰‘周虽旧〔$,〕邦,其命惟新’”而言,按孔颖达疏,此诗的本意,
言周“受天之命,唯为天子而更新”,可知“君子”即“天子”,国君也。又如“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
〔$)〕乐其乐而利其利”,此处“小人”指“小民”,即平
一、《大学》中所言之“君子”是指“一国的君主”
在古代,“君子”一词有两种意义。其一是指有地位的人。其二是指道德修养较高者。就《大学》而言,“君子”特指国家的君主。
首先,从《大学》中直接言“君子”的语句看。文中共计有十五处提到“君子”。除了引文(“有斐君子,如切如磋”,两处“有斐君子,终不可諠兮”,“乐之君子,民之父母”)中所言之“君子”外,其它
〔$〕
亦有十一处:“故君子必慎其独也”,“见君子而后厌
民百姓,与之相对,“君子”则为“国君”。
其次,从《大学》所用的引文看。为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大学》屡次引用《诗经》、《尚书》等书中的文句,而其引文均是言国君之事。
《大学》多次引用《诗经》中的语句。如谈“诚意”时,引《诗经・卫风・淇澳》,此篇为卫人美其君武公之德而作;引《诗经・周颂・烈文》“于戏前王不忘”,“前王”指周君文王、武王;引《诗经・商颂・
〔$#〕
玄鸟》“邦畿千里,惟民所止”,孔颖达疏:“喻其〔$+〕民人而择所止,言人君贤则来也。”再次,从其产生
的历史背景看。
关于《大学》的产生年代及其作者是谁,有两种不同的观点。其一认为,《大学》篇为儒家之政治哲学,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为孔子弟子曾子所作。其二则认为,《大学》产生于两汉时期,其作者不可考。据姜亦刚先生的《0大学1简论》云:“从《大学》引用《尚书・太甲》篇的一句话:‘太甲曰:顾湜天之明命。’案:《太甲》篇不见于伏生所传的二十九篇《尚书》。司马迁《史记・殷本纪》只著录了《太甲》篇名
〔$.〕而无内容。说明西汉初年此篇已亡佚。”又据李学勤
然”,“此谓诚于中而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故君子必诚其意”,“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是以君子有
〔/〕〔$"〕
絜矩之道也”,“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是故君子
〔-〕
〔+〕
〔. 〕
〔#〕
〔, 〕
〔) 〕
〔! 〕
有大道”。
笔者认为,这些“君子”皆指“一国的君王”。为证明之,我们可举几处“君子”,略做分析。如“是故
〔$$〕
[作者单位]冯利华,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四川成都%+$""+)
万方数据
! -$
先生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十三经注疏》之《礼记正义》前言:“其《礼记》之作,出自孔氏。……至孔子没后,七十二徒共撰所闻,以为此
〔!" 〕
《记》。”“《礼记》为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的选
善德”,按《大学》所言,君王应该“有诸己而后求诸
〔$&〕〔$’〕
人”,其“道善则得之”,“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按孔颖达疏,此谓仁义大道也。君王行
“仁政”,应以善施人,以“仁义”为本。因此,《大学》指出,君王不应该看重财货之利,而应以德为本,以“亲爱仁道”为宝,举《楚书》言“楚国无以为宝,惟善以为宝”,“舅犯曰:亡人无以为宝,仁亲以为宝。”按郑玄注,“《楚书》,楚昭王时书也,言以善人为宝”,“仁亲,犹言亲爱仁道也”。因此,仁政即善
〔$)〕道。最后,作者强调:“彼为善之”,“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可见,对于“人君”来说,
集”,笔者认为,既是“秦汉以前”,则不可能产生于两汉。故认同第一种观点。
其作者曾子,名曾参,字子与,春秋战国时人,师从大教育家大思想家孔子,是为儒学传人。孔子创立儒家思想,要求积极入世,关心社会政治。儒家反对暴政,主张“仁”与“礼”,即所谓“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曾子是其忠实的传人,亦会关心政治。其政治主张观点必然以“立言”的方式体现在所著的文章里,《大学》实为其政治思想的反映。他理想中的统治者须是符合“三纲”的君子,能显光明之德,能亲民爱民,从而其政止于至善。
因此,此文中所言之“君子”,绝非指普通的有地位者或道德修养较高的人,而是指国家之君主。
施行“仁义”之政,十分重要。
其次,《大学》又指出了统治者施行“仁政”的两个结果。
第一,民心所向,国家昌盛。贤明的君王,倘若能施行“仁义”于百姓,使其黎民百姓安居乐业,则可深得民心,赢得万民的敬仰和爱戴,如“道得众则得
〔$"〕〔$#〕国”,“道为善则得之”。君王深得民心,则民所
二、“止于至善”即“施行仁政”
儒家历来主张推行“仁政”,其政治思想以“仁”为核心。《大学》在开篇提出“三纲”,其一便是“止于至善”。在儒家看来,“止于至善”是为政者应该追求的终极目标。既然《大学》所言之“君子”是为“一国之君”,那么,“国君”的“至善”之行便是“施行仁政”。
《大学》之道的最高要求,就是要为政者“止于至善”。虽然作者按当时的社会人际关系状况,将“止于至善”的标准表述为:“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
〔!#〕
信”,但是,“为人君止于仁”是其根本。其后,文〔$%〕章以此为中心而展开。如“尧、舜率天下以仁”,〔$!〕“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谓唯仁人,〔$$〕为能爱人”等。这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
归附者众,国家必定会富强昌盛。故《大学》云“仁
〔&%〕
者以财发身”,“未有好义其事不终者也,未有府库〔&!〕
。财非其财者也”
第二,君王的仁德,能促进良好的社会风气的形成。统治者作为“一国之君”,威仪天下,可“一人定国”,如果他有高尚之善德,推行仁义之政治,为民谋福利,则会赢得百姓的敬仰爱戴,成为社会的榜样,故
〔&$〕
言“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尧舜是历史上推行
“仁政”的圣明之君,其政治清明,社会安定,是为万民爱戴之楷模,故曰“尧、舜率天下以仁,而民从
〔&&〕之”,因此,君王的仁义善德,对其臣民,具有潜移
默化的重要作用。
总之,《大学》一文,作为儒家之政治哲学,文约义丰,蕴涵着深邃的政治道理。其作者提出“大学之道”的最高目标是“止于至善”,认为“为人君止于仁”,对后世产生的影响极其深远。
首先,君王的“至善之道”便是行“仁义”之政。《大学》指出,贤明之君,当以仁德治国。对于“仁义
〔参考文献〕
〔! 〕〔$〕〔&〕〔’〕〔(〕〔) 〕〔*〕〔" 〕〔#〕〔!%〕〔!! 〕〔!$〕〔!&〕〔!’〕〔!(〕〔!) 〕〔!" 〕〔!#〕〔$%〕〔$$〕
〔$&〕〔$’〕〔$(〕〔$)〕〔$*〕〔$"〕〔$#〕〔&%〕〔&!〕〔&$〕〔&&〕李学勤主编+礼记正义〔, 〕+北京大学出版社,!###+
〔!*〕姜亦刚+大学简论〔-〕+大同高专学报,!##),(%$)+
$" $
万方数据
浅析《礼记·大学》
作者:作者单位:刊名:英文刊名:年,卷(期):
冯利华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四川成都,610064天府新论
TIAN FU NEW IDEA2005(z1)
1. 李学勤 礼记正义 19992. 姜亦刚 大学简论 1996(02)
1. 何莉琨 《大学》"知止"思想新解[期刊论文]-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1)2. 杨佳 浅析朱熹《大学章句》[期刊论文]-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3(4)3. 邵卉 论《大学》与儒家文艺思想的关系[期刊论文]-大家2009(10)4. 李旭 德性的阶梯:试论古大学的格物修身之道[期刊论文]-浙江学刊2007(2)5. 彭富春 《大学》作为"人学"[期刊论文]-湖北社会科学2008(6)
6. 郭湛. 刘克苏 《大学》的经济哲学与当代大学使命--《礼记·大学》探微[期刊论文]-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03,17(4)
7. 李振宏. LI Zhen-hong 絜矩:一个已消亡的文化概念[期刊论文]-史学月刊2005(3)8. 苏树华 《大学》"三纲""八条"的心学阐释[期刊论文]-江西社会科学2001(10)9. 奥丁 罪恶之源——2010年5大基金老鼠仓[期刊论文]-大众理财顾问2011(3)
10. 胡可涛. 葛维春. HU Ke-tao. GE Wei-chun 《大学》:从"文本"到"义理"[期刊论文]-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1(10)
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tfxl2005z1126.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