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人也应重视《弟子规》
古代人是怎么教育孩子的?清代儒生李毓秀根据宋代朱熹《童蒙须知》改编的《训蒙文》,后又经贾木斋修订,改名为《弟子规》一书能告诉大致答案。《弟子规》是一本讲孩子在家、外出、待人、接物和学习该恪守的规范条例。虽然他是几百年前学前教育和可操作性强的儒家精神的精髓,今天看来也是常新和实用的。
《弟子规》流传至今,现在书店的书架上还被摆放着,它和现代意义仍不可分。它的不少教育规范在中国古代、现代及世界其他地方都有着普遍意义。比如书中开始涉及的“孝”,也是全人类认同的观念,涉及的个人卫生方面与现代规范很相近,比如它要求洗手、洗脸、漱口、不挑食、不饮酒等,与现代人的要求没有任何区分。《弟子规》用顺口溜的形式编成,通俗易懂,容易记诵。该书编成流传后,在儿童启蒙教育中发挥了巨大作用。由于历史的原因,《弟子规》同样遭受乖舛的历史命运,尤其在“文革”、“批林批孔”运动中受到了极其严厉的批判和彻底否定。在恢复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今天,现代人应如何看待其启蒙教育价值和现实意义呢?笔者不妨先将《弟子规》的要点先略作先解析,以助于我们对该书的理解。
《弟子规》一书中有“总序”,“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有余力则学文”五个部分。每个部分都从一定的角度,对受教育者提出不同的规范性要求。全书丝丝紧扣,前后呼应,不能不说编者是颇费了一番良苦用心的,因而在教育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其“总序”即总纲开宗明义指出“首孝悌, 次谨信, 泛爱众,行有余,则学文。” 首孝悌是把孝悌放在首位。“孝”作为一种道德规范,规定人们要对父母做到忠顺。“谨”和“信”要求做人要诚实可信。“行有余则学文”就是要做“博学于文”,才能对国家对社会做出贡献。第二部分主要说的是对父母的爱敬忠顺之心,对尊长的谦恭态度等等。这是青少年对父母的态度和尊长的态度所树立的规范。第三部分“谨而信”,规定少年儿童起居、洗漱、穿戴、饮食、待人、接物等等。“奸巧语,秽污词,市井气,切戒之”,都对青少年要讲究文明、谨言慎行做出了具体要求。第四部分“泛爱众而亲仁”,宣扬了儒家思想的核心“爱人”。“行高者,名自高”,“ 才大者,望自大”,“己有能, 勿自私”,“勿厌故,勿喜新”,“善相劝, 德皆建”,用贤能之人的仁义道德标准来要求规范自己做人。“己不欲,即速已”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意思相近。“恩欲报”、“慈而宽”、“言不讳,色不婿”,“ 见人善即思齐,见人恶即内省”,“ 有则改,无则警”,“ 闻誉恐 ,闻过欣 ,直
谅士,渐相亲”,宣扬了善恶观,德才观,功过观。要求我们随时都要向品德高尚的人学习,不断提高自己,同时自强不息,心怀善性。这些对人们的成长发展无不具有价值规范的作用。第五部分“ 行有余则学文”,,要求青少年博学于文,做有用的人才。“ 读书法,有之到,心眼口,信皆要”,“ 勿自暴,勿自弃”,要求要成为有用的人才,就要刻苦用心,用力,用功,不要一曝十寒,白白浪费光阴,糟蹋损害自己。文中后半部分提到的“信”和守时的观念,与西方严格秉持的信条可谓是不谋而合。由此看来《弟子规》的普遍意义和普世价值相通于古今中外的不少基础教育原则。
但毕竟这是几百年前的读本,与我们现代还有不少差异。文中就有不少很有意思的规范。比方“勿践阈”,意思是在家门口站立时不要把脚踩在门槛上。还有“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是说父母如果做错了事,不听子女劝,子女应该等父母情绪好了再劝,如果还不听,就要哭泣恳求。还有一些规范非常具有人性化。比如“宽转弯,勿触棱”,是说走路拐弯时角度要大些,以免碰到棱角。文中还有些说法,现代人未必会认同。它讲“丧三年,常悲咽,居住变,酒肉绝”,父母去世要守孝三年,要经常痛哭,夫妻要分居,不能吃肉喝酒。它还讲父母生气打孩子,子女要甘愿接受,毫无怨言。还有不是圣贤书,绝对不看。这些观念,如今人
未必认同。作为一本启蒙教育的范本,它没有在更宽的范畴内规范,更没有要求孩子要关爱万物,热爱动物,热爱自然,表明它的历史局限性。
时代在变迁,历史在发展。现代人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弟子规》今天在教育少年儿童成人成才的过程中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观意义。现代社会意识和观念庞杂,浮躁与不良风气已经给低龄段儿童不少严重侵蚀。这已经引起了全社会各界人士的严重关切,因此,可以肯定,重视严正规范的古典教育,对我们现代人成为有用的人才大有裨益的。
现代人也应重视《弟子规》
古代人是怎么教育孩子的?清代儒生李毓秀根据宋代朱熹《童蒙须知》改编的《训蒙文》,后又经贾木斋修订,改名为《弟子规》一书能告诉大致答案。《弟子规》是一本讲孩子在家、外出、待人、接物和学习该恪守的规范条例。虽然他是几百年前学前教育和可操作性强的儒家精神的精髓,今天看来也是常新和实用的。
《弟子规》流传至今,现在书店的书架上还被摆放着,它和现代意义仍不可分。它的不少教育规范在中国古代、现代及世界其他地方都有着普遍意义。比如书中开始涉及的“孝”,也是全人类认同的观念,涉及的个人卫生方面与现代规范很相近,比如它要求洗手、洗脸、漱口、不挑食、不饮酒等,与现代人的要求没有任何区分。《弟子规》用顺口溜的形式编成,通俗易懂,容易记诵。该书编成流传后,在儿童启蒙教育中发挥了巨大作用。由于历史的原因,《弟子规》同样遭受乖舛的历史命运,尤其在“文革”、“批林批孔”运动中受到了极其严厉的批判和彻底否定。在恢复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今天,现代人应如何看待其启蒙教育价值和现实意义呢?笔者不妨先将《弟子规》的要点先略作先解析,以助于我们对该书的理解。
《弟子规》一书中有“总序”,“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有余力则学文”五个部分。每个部分都从一定的角度,对受教育者提出不同的规范性要求。全书丝丝紧扣,前后呼应,不能不说编者是颇费了一番良苦用心的,因而在教育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其“总序”即总纲开宗明义指出“首孝悌, 次谨信, 泛爱众,行有余,则学文。” 首孝悌是把孝悌放在首位。“孝”作为一种道德规范,规定人们要对父母做到忠顺。“谨”和“信”要求做人要诚实可信。“行有余则学文”就是要做“博学于文”,才能对国家对社会做出贡献。第二部分主要说的是对父母的爱敬忠顺之心,对尊长的谦恭态度等等。这是青少年对父母的态度和尊长的态度所树立的规范。第三部分“谨而信”,规定少年儿童起居、洗漱、穿戴、饮食、待人、接物等等。“奸巧语,秽污词,市井气,切戒之”,都对青少年要讲究文明、谨言慎行做出了具体要求。第四部分“泛爱众而亲仁”,宣扬了儒家思想的核心“爱人”。“行高者,名自高”,“ 才大者,望自大”,“己有能, 勿自私”,“勿厌故,勿喜新”,“善相劝, 德皆建”,用贤能之人的仁义道德标准来要求规范自己做人。“己不欲,即速已”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意思相近。“恩欲报”、“慈而宽”、“言不讳,色不婿”,“ 见人善即思齐,见人恶即内省”,“ 有则改,无则警”,“ 闻誉恐 ,闻过欣 ,直
谅士,渐相亲”,宣扬了善恶观,德才观,功过观。要求我们随时都要向品德高尚的人学习,不断提高自己,同时自强不息,心怀善性。这些对人们的成长发展无不具有价值规范的作用。第五部分“ 行有余则学文”,,要求青少年博学于文,做有用的人才。“ 读书法,有之到,心眼口,信皆要”,“ 勿自暴,勿自弃”,要求要成为有用的人才,就要刻苦用心,用力,用功,不要一曝十寒,白白浪费光阴,糟蹋损害自己。文中后半部分提到的“信”和守时的观念,与西方严格秉持的信条可谓是不谋而合。由此看来《弟子规》的普遍意义和普世价值相通于古今中外的不少基础教育原则。
但毕竟这是几百年前的读本,与我们现代还有不少差异。文中就有不少很有意思的规范。比方“勿践阈”,意思是在家门口站立时不要把脚踩在门槛上。还有“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是说父母如果做错了事,不听子女劝,子女应该等父母情绪好了再劝,如果还不听,就要哭泣恳求。还有一些规范非常具有人性化。比如“宽转弯,勿触棱”,是说走路拐弯时角度要大些,以免碰到棱角。文中还有些说法,现代人未必会认同。它讲“丧三年,常悲咽,居住变,酒肉绝”,父母去世要守孝三年,要经常痛哭,夫妻要分居,不能吃肉喝酒。它还讲父母生气打孩子,子女要甘愿接受,毫无怨言。还有不是圣贤书,绝对不看。这些观念,如今人
未必认同。作为一本启蒙教育的范本,它没有在更宽的范畴内规范,更没有要求孩子要关爱万物,热爱动物,热爱自然,表明它的历史局限性。
时代在变迁,历史在发展。现代人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弟子规》今天在教育少年儿童成人成才的过程中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观意义。现代社会意识和观念庞杂,浮躁与不良风气已经给低龄段儿童不少严重侵蚀。这已经引起了全社会各界人士的严重关切,因此,可以肯定,重视严正规范的古典教育,对我们现代人成为有用的人才大有裨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