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十大科学进展
(2012-12-23 06:17:01)
标签:意义
国际合作
辐射源
碎片
杂志网站 转载▼
2012十大科学进展
美国《科学》杂志网站20日公布了该刊评选的2012年十大科学进展,其中发现被称为“上帝粒子”的希格斯玻色子被列为本年度最大科学突破。
1、发现“上帝粒子”
欧洲核子研究中心今年7月4日宣布,该中心的两个强子对撞实验项目——ATLAS和CMS均发现一种新的粒子,具有和科学家们多年以来一直寻找的希格斯玻色子相一致的特性。虽然尚不清楚该发现未来将把粒子物理领域引向何处,但其对物理学界的重大影响不可否认。但理论研究中预言(这)是物质的质量之源。
2、丹尼索瓦人基因组
德国马克斯·普朗克进化人类学研究所科学家,他们利用一个距今7.4万年至8.2万年的指骨碎片获得了丹尼索瓦人的基因组高覆盖率测序数据,重建其基因组全序列。从如此古老的样本中制作出高品质全基因组,意味着科学界在古代DNA测序领域取得巨大进步
3、用干细胞制造卵子
日本京都大学研究小组今年10月报告说,他们首次利用诱导多功能干细胞成功培育出实验鼠的卵子,并使其受精从而诞出健康小鼠。实验结果未能达到科学家们的终极目标——完全在
实验室中得到卵细胞,但它为研究基因及其他影响生育和卵细胞发育的因素提供了强有力工具。
4、“好奇”号火星车着陆系统
重达900多公斤的美国“好奇”号火星车8月6日借助由火箭提供动力的、名为“天空起重机”的助降系统缓缓在火星表面着陆。从进入火星大气层到着陆仅用了7分钟,虽然难度高、风险大,但着陆过程堪称完美。
5、X射线激光给出蛋白质结构
一个科学家团队利用比传统同步加速辐射源亮10亿倍的X射线激光确认了布氏锥虫所需的一种酶的结构。这一进展证明用X射线激光照射的方式来解密蛋白质结构的可能性。
6、基因组的精密工程
对高等生物DNA的修改和删除一般而言无法确定结果。不过在2012年,一种名为“转录激活子样效应因子核酸酶”的工具赋予研究人员改变或消灭活的斑马鱼、蟾蜍、牲畜甚至病人细胞中特定基因的能力。这种技术被证明与基因靶向技术一样有效但较为廉价,而且能让研究人员确认基因及突变在健康人和病人中的特定作用。
7、马约拉纳费米子
它是一种反粒子就是自身的粒子,物理学界有关其是否存在的争论已持续了70多年。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科学家今年首次观测到马约拉纳费米子存在的坚实证据。这一发现已促使科
学家努力将马约拉纳费米子结合到量子计算中,因为他们认为,由这些神秘粒子组成的“量子比特”会比目前数字计算机中所拥有的比特更有效率地存储和处理数据。
8、“DNA元素百科全书”计划
国际科学界9月5日宣布,“DNA元素百科全书”计划获得了迄今最详细的人类基因组分析数据,这是“人类基因组计划”之后国际科学界在基因研究领域取得的又一重大进展。本次公布的数据显示,人类基因组中约80%的基因都有某种确定的功能。这些新细节能帮助研究人员理解基因受到控制的途径,并摸清某些疾病的遗传学风险因子。
9、人脑-机器接口
美国布朗大学等机构研究人员今年展示了让瘫痪病人用意念移动机械臂并从事复杂三维运动的技术。这种技术仍然是试验性的,而且极其昂贵,不过科学家们希望,更先进的计算程序可改善这种神经性假肢,用以帮助因中风、脊髓损伤等而瘫痪的病人。这种“人脑-机器”接口研究在未来有广阔的应用空间,除了能帮助残疾人外,在军事和太空探索等领域也有非常高的实用价值。
10、中微子振荡
大亚湾中微子实验国际合作组3月宣布,大亚湾中微子实验发现了一种新的中微子振荡,并测量到其振荡几率。这一重要成果对于最终揭开宇宙起源和演化之谜有着重大意义。
二○一二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揭晓
科技部基础研究管理中心日前公布2012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南京古生物研究所科研成果“阐明二叠—三叠纪之交生物大灭绝及其复苏模式和原因”,因精确了生命进化史中最大的一次生物灭绝时间,并分析出96%的生物灭绝是因为温室气体而入选。同时入选的还有“神舟九号和天宫一号对接”等成果。
2012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是:神舟九号和天宫一号成功实现载人交会对接;可扩展量子信息处理取得系列重要进展;阐明二叠—三叠纪之交生物大灭绝及其复苏模式和原因;大亚湾中微子实验发现新的中微子振荡模式;揭示两种天然产物靶向特异蛋白治疗白血病的机制;证实单倍体孤雄干细胞具有可替代精子和快速传递基因修饰的能力;生态学试验证实Bt转基因棉花种植可促进对害虫的生物控制;解析出TAL效应蛋白特异性识别DNA的结构基础;揭示营养匮乏引发细胞自噬的分子机制;发现利用倒置结构可提高聚合物太阳能电池的能量转换效率。
南京古生物研究所相关负责人介绍,此次入选的成果是和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赖旭龙研究团队共同完成的。地质历史时期发生了几次影响地球生命演化进程的重大生物事件,其中发生在约2.5亿年前的二叠纪末生物大灭绝是最具灾难性的一次灭绝事件,这次生物大灭绝以后地球生态系统历经近500万年才得以复苏。沈树忠研究团队用最新化石多样性定量和多种地化指标,确定了这次大灭绝发生的精确时间和速率以及复苏模式,表明了火山活动致温室气体快速释放和全球极热化是生态系统快速崩溃和随后生物复苏迟缓的根本原因,这对认识地球环境变化趋势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2012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评选结果由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973计划顾问组和咨询组专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等专家投票选出。
来源:南京日报
科技部公布2012年“中国科学十大进展”成果
日期:2013-03-12 来源:中国科技网 作者:网络 点击:163次
摘要:
科技部基础研究管理中心关于2012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日前揭晓,其中有四项为生物学研究成果榜上有名。
找产品,上生物帮>> >>
相关专题
科技部基础研究管理中心关于2012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日前揭晓,其中有四项为生物学研究成果榜上有名。
分别是:证实单倍体孤雄干细胞具有可替代精子和快速传递基因修饰的能力。生态学试验证实Bt转基因棉
花种植可促进对害虫的生物控制。解析出TAL效应蛋白特异性识别DNA的结构基础。揭示营养匮乏引发细胞自噬的分子机制。
该评选活动由科技部基础研究管理中心会同《科技导报》编辑部、《中国科学院院刊》编辑部、《中国科学基金》编辑部和《中国基础科学》编辑部共同举办。评选程序分为推荐、初评、函评和发布4个环节。最终结果由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973计划顾问组和咨询组专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等专家投票选出。
证实单倍体孤雄干细胞具有可替代精子和快速传递基因修饰的能力
2012年9月30日,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周琪研究组和赵小阳研究组合作完成的一项研究工作,该研究首次实现了利用基因修饰的单倍体胚胎干细胞获得健康成活的转基因哺乳动物。
单倍体细胞及其发育而成的个体是研究隐性遗传基因的理想模型。针对单倍体胚胎干细胞进行基因操作可以将基因修饰直接遗传给后代,从而避免了其他转基因方法种系嵌合等方面的要求,可以极大提高基因修饰的效率极其应用范围。但哺乳动物中除配子外并不存在天然单倍体细胞。尽管国内外的研究人员已经在哺乳动物单倍体胚胎干细胞的建立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在此工作前,尚未获得通过单倍体胚胎干细胞产生的健康成活的基因修饰动物。
生态学试验证实Bt转基因棉花种植可促进对害虫的生物控制
过去10多年中,多种Bt转基因作物在世界范围内的商业化生产,有效控制了几种重要的靶标害虫,并减少了杀虫剂的使用量。由于广谱性杀虫剂可以杀死有害昆虫的节肢动物天敌,因此减少使用杀虫剂有利于对非靶标害虫的生物控制。然而,科学界并没有从景观生态学尺度阐明天敌昆虫与非靶标害虫的种群长期演替机制。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吴孔明研究团队与合作者,基于长期的田间系统生态学试验研究和观测数据分析,发现伴随Bt棉花的广泛种植和杀虫剂的减少使用,三类主要捕食性节肢动物(瓢虫、草蛉和蜘蛛)的种群数量显著上升,并通过它们的捕食作用显著降低了棉花伏蚜的自然种群数量。同时,这些天敌还从Bt棉田进入邻近的田地,对多种蚜虫发挥了自然控制作用。上述研究拓展了对抗虫转基因作物生态效应的认识。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自然》(Nature)杂志上。
解析出TAL效应蛋白特异性识别DNA的结构基础
TALE蛋白的特异DNA序列识别以及灵活的可组装性为它们在分子生物学中的应用提供了巨大的前景,来自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和医学院,美国普渡大学等处的研究人员近日报道了转录激活因子样效应蛋白(TALE)特异识别DNA的分子机理,这极大地拓宽了TALE蛋白在生物技术应用上的前景。相关成果公布在Science杂志上,并被作为亮点推荐文章。
揭示营养匮乏引发细胞自噬的分子机制
细胞自噬是机体一种重要的防御和保护机制。但是这种自噬“信号”如何传递给细胞从而使其“执行”自噬过程,则一直是科学界的难题。近期,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林圣彩教授课题组成功找到高等动物细胞在生长因子缺失条件下,启动自噬的部分“密码”,从而在细胞自噬机制研究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2012十大科学进展
(2012-12-23 06:17:01)
标签:意义
国际合作
辐射源
碎片
杂志网站 转载▼
2012十大科学进展
美国《科学》杂志网站20日公布了该刊评选的2012年十大科学进展,其中发现被称为“上帝粒子”的希格斯玻色子被列为本年度最大科学突破。
1、发现“上帝粒子”
欧洲核子研究中心今年7月4日宣布,该中心的两个强子对撞实验项目——ATLAS和CMS均发现一种新的粒子,具有和科学家们多年以来一直寻找的希格斯玻色子相一致的特性。虽然尚不清楚该发现未来将把粒子物理领域引向何处,但其对物理学界的重大影响不可否认。但理论研究中预言(这)是物质的质量之源。
2、丹尼索瓦人基因组
德国马克斯·普朗克进化人类学研究所科学家,他们利用一个距今7.4万年至8.2万年的指骨碎片获得了丹尼索瓦人的基因组高覆盖率测序数据,重建其基因组全序列。从如此古老的样本中制作出高品质全基因组,意味着科学界在古代DNA测序领域取得巨大进步
3、用干细胞制造卵子
日本京都大学研究小组今年10月报告说,他们首次利用诱导多功能干细胞成功培育出实验鼠的卵子,并使其受精从而诞出健康小鼠。实验结果未能达到科学家们的终极目标——完全在
实验室中得到卵细胞,但它为研究基因及其他影响生育和卵细胞发育的因素提供了强有力工具。
4、“好奇”号火星车着陆系统
重达900多公斤的美国“好奇”号火星车8月6日借助由火箭提供动力的、名为“天空起重机”的助降系统缓缓在火星表面着陆。从进入火星大气层到着陆仅用了7分钟,虽然难度高、风险大,但着陆过程堪称完美。
5、X射线激光给出蛋白质结构
一个科学家团队利用比传统同步加速辐射源亮10亿倍的X射线激光确认了布氏锥虫所需的一种酶的结构。这一进展证明用X射线激光照射的方式来解密蛋白质结构的可能性。
6、基因组的精密工程
对高等生物DNA的修改和删除一般而言无法确定结果。不过在2012年,一种名为“转录激活子样效应因子核酸酶”的工具赋予研究人员改变或消灭活的斑马鱼、蟾蜍、牲畜甚至病人细胞中特定基因的能力。这种技术被证明与基因靶向技术一样有效但较为廉价,而且能让研究人员确认基因及突变在健康人和病人中的特定作用。
7、马约拉纳费米子
它是一种反粒子就是自身的粒子,物理学界有关其是否存在的争论已持续了70多年。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科学家今年首次观测到马约拉纳费米子存在的坚实证据。这一发现已促使科
学家努力将马约拉纳费米子结合到量子计算中,因为他们认为,由这些神秘粒子组成的“量子比特”会比目前数字计算机中所拥有的比特更有效率地存储和处理数据。
8、“DNA元素百科全书”计划
国际科学界9月5日宣布,“DNA元素百科全书”计划获得了迄今最详细的人类基因组分析数据,这是“人类基因组计划”之后国际科学界在基因研究领域取得的又一重大进展。本次公布的数据显示,人类基因组中约80%的基因都有某种确定的功能。这些新细节能帮助研究人员理解基因受到控制的途径,并摸清某些疾病的遗传学风险因子。
9、人脑-机器接口
美国布朗大学等机构研究人员今年展示了让瘫痪病人用意念移动机械臂并从事复杂三维运动的技术。这种技术仍然是试验性的,而且极其昂贵,不过科学家们希望,更先进的计算程序可改善这种神经性假肢,用以帮助因中风、脊髓损伤等而瘫痪的病人。这种“人脑-机器”接口研究在未来有广阔的应用空间,除了能帮助残疾人外,在军事和太空探索等领域也有非常高的实用价值。
10、中微子振荡
大亚湾中微子实验国际合作组3月宣布,大亚湾中微子实验发现了一种新的中微子振荡,并测量到其振荡几率。这一重要成果对于最终揭开宇宙起源和演化之谜有着重大意义。
二○一二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揭晓
科技部基础研究管理中心日前公布2012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南京古生物研究所科研成果“阐明二叠—三叠纪之交生物大灭绝及其复苏模式和原因”,因精确了生命进化史中最大的一次生物灭绝时间,并分析出96%的生物灭绝是因为温室气体而入选。同时入选的还有“神舟九号和天宫一号对接”等成果。
2012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是:神舟九号和天宫一号成功实现载人交会对接;可扩展量子信息处理取得系列重要进展;阐明二叠—三叠纪之交生物大灭绝及其复苏模式和原因;大亚湾中微子实验发现新的中微子振荡模式;揭示两种天然产物靶向特异蛋白治疗白血病的机制;证实单倍体孤雄干细胞具有可替代精子和快速传递基因修饰的能力;生态学试验证实Bt转基因棉花种植可促进对害虫的生物控制;解析出TAL效应蛋白特异性识别DNA的结构基础;揭示营养匮乏引发细胞自噬的分子机制;发现利用倒置结构可提高聚合物太阳能电池的能量转换效率。
南京古生物研究所相关负责人介绍,此次入选的成果是和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赖旭龙研究团队共同完成的。地质历史时期发生了几次影响地球生命演化进程的重大生物事件,其中发生在约2.5亿年前的二叠纪末生物大灭绝是最具灾难性的一次灭绝事件,这次生物大灭绝以后地球生态系统历经近500万年才得以复苏。沈树忠研究团队用最新化石多样性定量和多种地化指标,确定了这次大灭绝发生的精确时间和速率以及复苏模式,表明了火山活动致温室气体快速释放和全球极热化是生态系统快速崩溃和随后生物复苏迟缓的根本原因,这对认识地球环境变化趋势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2012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评选结果由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973计划顾问组和咨询组专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等专家投票选出。
来源:南京日报
科技部公布2012年“中国科学十大进展”成果
日期:2013-03-12 来源:中国科技网 作者:网络 点击:163次
摘要:
科技部基础研究管理中心关于2012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日前揭晓,其中有四项为生物学研究成果榜上有名。
找产品,上生物帮>> >>
相关专题
科技部基础研究管理中心关于2012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日前揭晓,其中有四项为生物学研究成果榜上有名。
分别是:证实单倍体孤雄干细胞具有可替代精子和快速传递基因修饰的能力。生态学试验证实Bt转基因棉
花种植可促进对害虫的生物控制。解析出TAL效应蛋白特异性识别DNA的结构基础。揭示营养匮乏引发细胞自噬的分子机制。
该评选活动由科技部基础研究管理中心会同《科技导报》编辑部、《中国科学院院刊》编辑部、《中国科学基金》编辑部和《中国基础科学》编辑部共同举办。评选程序分为推荐、初评、函评和发布4个环节。最终结果由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973计划顾问组和咨询组专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等专家投票选出。
证实单倍体孤雄干细胞具有可替代精子和快速传递基因修饰的能力
2012年9月30日,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周琪研究组和赵小阳研究组合作完成的一项研究工作,该研究首次实现了利用基因修饰的单倍体胚胎干细胞获得健康成活的转基因哺乳动物。
单倍体细胞及其发育而成的个体是研究隐性遗传基因的理想模型。针对单倍体胚胎干细胞进行基因操作可以将基因修饰直接遗传给后代,从而避免了其他转基因方法种系嵌合等方面的要求,可以极大提高基因修饰的效率极其应用范围。但哺乳动物中除配子外并不存在天然单倍体细胞。尽管国内外的研究人员已经在哺乳动物单倍体胚胎干细胞的建立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在此工作前,尚未获得通过单倍体胚胎干细胞产生的健康成活的基因修饰动物。
生态学试验证实Bt转基因棉花种植可促进对害虫的生物控制
过去10多年中,多种Bt转基因作物在世界范围内的商业化生产,有效控制了几种重要的靶标害虫,并减少了杀虫剂的使用量。由于广谱性杀虫剂可以杀死有害昆虫的节肢动物天敌,因此减少使用杀虫剂有利于对非靶标害虫的生物控制。然而,科学界并没有从景观生态学尺度阐明天敌昆虫与非靶标害虫的种群长期演替机制。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吴孔明研究团队与合作者,基于长期的田间系统生态学试验研究和观测数据分析,发现伴随Bt棉花的广泛种植和杀虫剂的减少使用,三类主要捕食性节肢动物(瓢虫、草蛉和蜘蛛)的种群数量显著上升,并通过它们的捕食作用显著降低了棉花伏蚜的自然种群数量。同时,这些天敌还从Bt棉田进入邻近的田地,对多种蚜虫发挥了自然控制作用。上述研究拓展了对抗虫转基因作物生态效应的认识。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自然》(Nature)杂志上。
解析出TAL效应蛋白特异性识别DNA的结构基础
TALE蛋白的特异DNA序列识别以及灵活的可组装性为它们在分子生物学中的应用提供了巨大的前景,来自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和医学院,美国普渡大学等处的研究人员近日报道了转录激活因子样效应蛋白(TALE)特异识别DNA的分子机理,这极大地拓宽了TALE蛋白在生物技术应用上的前景。相关成果公布在Science杂志上,并被作为亮点推荐文章。
揭示营养匮乏引发细胞自噬的分子机制
细胞自噬是机体一种重要的防御和保护机制。但是这种自噬“信号”如何传递给细胞从而使其“执行”自噬过程,则一直是科学界的难题。近期,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林圣彩教授课题组成功找到高等动物细胞在生长因子缺失条件下,启动自噬的部分“密码”,从而在细胞自噬机制研究方面取得重大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