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一历史1-11课总结

第一课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一、了解先秦时期的王朝变迁:(奴隶社会)

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战国)

夏朝:(1)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夏朝。

(2)禹死后,他的儿子启夺得王位。

(3)最后一个王“桀”传说被商的领袖“汤”所灭。

商朝:(约公元前17世纪-----公元前1016年)第一王“汤”;最后一个王“纣”。 西周: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灭商,建立周朝;定都“镐京”

公元前771,少数民族攻破了镐京,西周灭亡。

东周: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今河南洛阳附近),

史称“东周”。

春秋:奴隶社会瓦解时期。(前770---前476)

战国:封建社会确立时期。(前475---前221)

分封制的目的:巩固和扩大西周的统治

分封的对象:王族、功臣、古代帝王的后代

受封者的权利:任免官吏、征派赋役、组建军队

受封者的义务:朝见述职、交纳贡赋、镇守疆土、随从作战

分封制的特点:层层分封、等级森严

分封制的作用:巩固和扩大了西周的统治,使西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

(消极影响:为后来的诸侯割据、混战埋下了隐患)

2、内容:嫡长子、嫡长孙有王位继承权,称为大宗,次子、庶子相对于大宗称为小宗,小

宗必须服从大宗。 周王室天下的大宗,也是政治上的最高领袖。

3、最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大特点:嫡长子继承制

4、影响: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

第二课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一、了解秦朝的统一

1、原因:⑴战国时期已有诸侯王力图通过兼并战争来统一天下。

⑵人民渴望统一,统一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顺应了时代潮流;(根本原因)

⑶秦国经过商鞅变法,政治、经济、军事实力日益强大。

2、统一者:秦王嬴政

3、统一进程:公元前230年—公元前221年

六国灭亡顺序:韩、赵、魏、楚、燕、齐(注意最早和最晚被灭亡的)

统一的策略:合纵连横,远交近攻。

4、都城:咸阳

5、意义:结束了长期的诸侯割据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

二、了解“始皇帝”的由来和秦朝的三公(丞相、御史大夫与太尉;秦朝的中央官制)

1、“始皇帝”嬴政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就把三皇五帝的名称合为“皇 希望由自己开始,子孙能够二世、三世、乃至万世的传承。

丞相(百官之首,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 )

2、三公御史大夫(副丞相,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召令、负责监察百官)

太尉(负责全国军务)

三、理解郡县制的建立和作用

1、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在地方推行郡县制(标志着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把全国 分为36郡,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辖,郡下设县。(中央管理地方)

2、郡守是郡的最高行政长官,要定期向丞相汇报工作;县的长官是县令或县长。(郡守和县 令、县长由皇帝直接任命)

3、作用: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直接有效的控制,加强中央集权,避免封建割据。

四、认识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1、积极:⑴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历代王朝沿用、加强、完善; ⑵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

2、消极:⑴封建社会后期消极作用是主要的,压榨百姓,严重阻碍了社会的发展进步; ⑵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第三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一、了解汉朝的郡国并行制

1、汉朝初年,高祖刘邦把同姓子侄和一些功臣分封到地方做王,形成地方既有郡县也有郡国的局面。

2、为消除郡国对中央的威胁,汉景帝“削藩”平定了“七国之乱”;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基本解决了王国问题。

二、理解唐朝三省六部制

1、唐朝的三省六部制

(3)作用: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

三、了解宋朝分割宰相权力的举措(新增)

为制约宰相,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财权,这样就削弱了宰相的职权,皇帝得以总揽大权。

四、理解元朝的行省制度

1、元朝:⑴地方实行行省制度。(或称行中书省、省,行省长官由朝廷任命)①腹里(河北、山东、山西等地)由中央直接管理。②行省之下,分设路、府州、县,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进行管理。③西藏地区:宣政院管辖。

⑵权利:行省拥有经济、军事大权,但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的节制。

⑶作用:①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②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的开端。

2、特点:通过限制地方权力,中央集权不断强化。

五、理解我国古代的选官制度的变化

1、汉朝:主要实行察举制。(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

2、魏晋南北朝时期: 九品中正制。(注重人的门第。)

3、隋朝:⑴隋文帝: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⑵隋炀帝:设立进士科,科举制形成。(重视人的才能)

4、唐宋元各朝继承并完善了科举制。

5、作用:⑴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

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

⑵把选拔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手中收归中央,从而加强了中央集权;

⑶这一制度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

第四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一、了解明朝废丞相、设内阁

1、明太祖:朱元璋裁撤中书省和丞相,权分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2、内阁设立:⑴明太祖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 ⑵明成祖时“内阁”正式形成; 1、雍正帝为办理西北军务,设军机处

2、特点:机构简单,效率高,保密性好;军机大臣品级不高,但都由皇帝钦定。

3、职能:跪受笔录、上传下达,秉承皇帝旨意办事。

4、作用:⑴提高了行政效率;

⑵全国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君主专制加强,中央集权进一步得到巩固。 (3) 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

四、认识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1、积极影响:使中国多民族大一统国家得到巩固和发展

2、消极影响:①经济上:严重束缚了社会生产力,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②政治上:极易形成暴政;形成了人治传统,极易出现政治腐败局面。 ③思想上:钳制了思想,严重阻碍了科学的发展。

第5课 古代希腊民主政治

1、梭伦改革—奠定基础(公元前6世纪初) ⑴改革内容:①根据财产,把公民分为四个等级,财产越多,等级越高,权利越大;

②公民大会成为最高权力机关,各等级公民均可参加;

③建立四百人议事会,前三等级公民均可入选;

④建立公民陪审法庭;

⑤废除债奴制等。

⑵意义:改革动摇了旧氏族贵族世袭特权,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基础。

2、克里斯提尼改革—确立民主政治(公元前6世纪末)

⑴改革内容: ①建立十个地区部落; ②设立五百人议事会 ③组成十将军委员会; ④扩大公民大会的权力;⑤实行陶片放逐法。

⑵意义:铲除了旧氏族贵族的政治特权,雅典的民主政治确立起来。

3、伯利克里时期雅典民主政治繁荣的表现——黄金时代

⑴时间:公元前5世纪

⑵民主政治内容: ①所有成年男性公民可以担任除十将军委员会以外的一切官职,可以参加公民大会; ②公民大会是最高权力机构; ③陪审法庭成为最高司法和监察机关; ④发放“观剧津贴”。(目的:提高公民的参政意识)

⑶意义: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称为“黄金时代”。

4、雅典民主政治对近代西方的影响 雅典民主的理论与实践,为近现代西方政治制度奠定了最初的基础:(①创立民主政体;②创造出民主的运作方式:差额选举制,任期制,议会制,比例代表制。③维护司法公正,加强民主监督;④重视公民的民主参与,培养公民的社会责任感

第6课 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

一、《十二铜表法》、公民法、和万民法

1、《十二铜表法》

⑴背景:①习惯法,贵族随意解释法律,损害平民的利益。

②公元前5世纪中期,在平民反对贵族的斗争中,罗马制定了《十二铜表法》。 ⑵特点:内容广泛,条文明晰

⑶意义:①标志着成文法的诞生; ②使审判、量刑有法可依,限制了贵族对法律的随意解释,保护了平民的利益; ③保留了一些比较野蛮的习惯法。(局限性)

2、公民法:在罗马共和国时期,用以调解罗马公民之间的关系(仅限于罗马公民)

3、万民法:⑴在罗马对外扩张过程中公民法演变为普遍适用于罗马帝国统治范围内一切自由民的法律。

⑵完善:《民法大全》 ①颁布人物:公元6世纪,查士丁尼

②意义:标志着罗马法体系最终完成

二、罗马法的作用

1、地位:欧洲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完备的法典,影响广泛而深远

2、实质(目的):维护奴隶主贵族的政治、经济利益。

3、作用:

⑴对当时 了统

治阶级的政治和经济利益。

②罗马法保护私有财产,提倡法律面前公民人人平等,有利于调整社会和经济生活中的纠

纷,缓解社会矛盾。

③罗马法律制度渗透到国家各个角落,问稳固了帝国的统治。

⑵对后世:

罗马法成为近代资产阶级法学的渊源和近现代法律的先驱。(人人平等、公正至上的法.........律观念) 4、局限性:保护奴隶制度,维护奴隶主对奴隶的剥削和压迫。

第7课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

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开始(新增)和1688年的光荣革命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1、原因:根本原因:17世纪初,英国资本主义已经有了较大发展。

直接原因:英王查理一世严重的侵犯了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利益

2、过程:1640年,资产阶级革命开始

3、结果:查理一世被送上了断头台,英国成为共和国

光荣革命:

1、直接原因:查理二世和他的继任者詹姆士二世反攻倒算,竭力加强王权,恢复旧的统治秩序,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不满。

2、时间:1688年

3、人物:威廉和玛丽

4、特点:不流血的政变。

二、《权利法案》和责任制内阁的形成

(一)《权利法案》

⒈时间:1689年 ⒉主要内容:⑴限制国王的权利,保证议会的立法权、财政权、司法权和军权等。

⑵封建时代的君权神授遭到否定,君主权力由法律赋予,受到法律严格制约。 ⑶议会掌握了制定法律的权力,还可以监督政府和决定重大的经济政策。 ⒊意义:议会权力日益超过国王的权力,国王开始逐渐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英国的君主立宪制确立起来。

(二)责任内阁制的形成

⑴基础:1689年《权利法案》制定,君主立宪制确立

⑵形成:1721年, 英国的责任内阁制开始形成,沃尔波尔实际上成为英国的第一位首相。 ⑶内阁产生过程:

下院选举→(国王任命)多数党领袖为内阁首相→首相提出内阁名单→(国王)批准组成责任内阁。

⑷内阁、议会和国王的关系 ①首脑是首相,成员是各部大臣②名义对国王负责,实际对议会负责

③成员集体负责:须在大政方针上保持一致,与首相共进退

④议会通过不信任案,内阁垮台。

⑸首相的职权

①首相是多数党的领袖②有权提名各部大臣③决定国家的重要政策,掌握国家的行政大权 ③通过议会掌握立法权④有权解散议会。

三、英国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

⑴原因:工业革命后,工业资产阶级兴起,要求获得更多的政治权利。

⑵结果:工业资产阶级获得了更多的议席,、加强了在议会中作用,为工业资本主义的进一

步发展提供了保障。

四、理解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1、君主立宪制的特点:①议会权力至上②国王统而不治③首相掌握实权④三制合一(君主制、贵族制、议会制的混合体)

2、理解:英王是国家元首,是国家统一的象征。但真正掌握国家实权的是代议制政府。

第8课 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

一、理解美国1787年宪法(指导思想: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思想)和了解联邦制的权力结

1、1787年宪法的内容: ⑴规定美国是联邦制国家。联邦权力高于各州权力,联邦政府拥有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大权。各州可以在不违背宪法的前提下制定地方法律,有一定的自治权,发挥地方的积极性。实行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联邦制的权力结构)。

⑵体现分权与制衡原则,国家权力分为立法、行政、司法三部分,三者独立平等,互相制约,以防止专制的出现。(国家权力结构)

①国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掌握立法权。

②总统是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和军队总司令,掌握国家的行政大权;总统对宪法负责,

有权否决国会通过的法律,但国会复议时若以三分之二多数再次通过,即为有效;有权提名任命政府高级官员,有权于外国缔结条约,但须得到国会的批准方可生效。 ③最高法院掌握司法权,对法律拥有最高司法解释权。

2、评价1787年宪法: ⑴性质:是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宪法。

⑵积极方面:

①强调加强国家权力,在权力结构中突出“分权与制衡”原则,体现了一定的民主精神 ②美国的联邦制共和政体确立起来。

③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⑶局限性:允许奴隶制的存在;不承认妇女、黑人、 印第安人具有和白人男子相等的权利。

三、理解美国总统共和制的特点

1、三权分立,相互制约。

2、两党对垒,交替执政,成为美国共和政体的一大特色,(民主党、共和党)。

3、总统制、联邦制、共和制三制合一。

第9课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欧洲大陆的扩展

一、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的内容:(共和政体的最终确立)

⒈共和制确立的标志:1875年颁布《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⒉宪法内容 :

⑴立法权属于议会,议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参议院议员由间接选举产生,任期九年,每三年改选其中的三分之一。众议院议员由成年男子直接选出,任期四年;参议院有权否决众议院的决议案。

⑵行政权归总统,总统是国家元首和军队最高统帅;总统由参议院和众议院联席会议选出,任期七年,可连选连任;总统有权任命部长等高级官员、缔结条约和实行特赦;经众议院同意有权任命内阁,参议院同意有权解散众议院。

⒊意义 :资产阶级共和派掌握了实权;从法律上正式确立了共和政体;促进了法国资本主

义的发展。

二、德国统一

1、原因:19世纪中期,德意志四分五裂,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统一的呼声日益强烈。

2、领导者:普鲁士宰相:俾斯麦

3、方式:三次王朝战争

4、建立:1871年初,德意志帝国建立。

三、《德意志帝国宪法》的主要内容:

1、内容:德国为君主立宪政体。

⑴皇帝——掌握国家大权,是国家元首和军队统帅,有权任免官员、召集和解散议会和决定对外政策;任免宰相等。(皇权至上)

⑵宰相——主持内阁工作,由皇帝任命,只对皇帝负责。

⑶议会——是立法机构,由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组成。

联邦议会由各邦代表组成。帝国议会由成年男子选举产生,作用很小,它通过的法案必须得到联邦议会和皇帝的批准才能生效。

⑷德意志帝国是一个联邦制国家,帝国政府掌握军事、外交大权,各邦则保留了一些自治权。普鲁士在帝国中占有统治地位,它的国王和宰相,同时又是帝国的皇帝和宰相。

2、评价

⑴积极意义: ①君主立宪政体的确立,推动德国进入新的历史时期。

②通过国家的统一,德国的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很快跻身于资本主义强国之列。 ⑵局限性:造成了德国资产阶级民主改革的保守和不彻底(保留了封建专制残余,继承普鲁士的军国主义

第10课 鸦片战争

一、鸦片战争和《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1840——1842年8月)

1、鸦片战争的背景:

⑴鸦片战争前中英贸易:中国出超,英国入超,英国的白银流入中国,为扭转贸易逆差向中国走私鸦片。

⑵根本原因:工业革命后,英国为了开拓海外市场和掠夺生产资料。

⑶导火索:中国的禁烟运动

2、结果:签订了《南京条约》

①时间:1842年

②性质: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的条约

③内容:割地(香港岛);赔款(2100万银元);开埠(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 协定关税(中国关税自主主权开始丧失)。

3、影响:⑴中国的大门被迫打开,外患接踵而至,主权和领土完整不断遭到破坏。

⑵中国由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英法两国)

1、原因:列强要求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2、经过:⑴开始:1856年,英军进攻广州;

⑵1858年清政府与英法签订《天津条约》;

⑶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⑷结束:1860年,签订《北京条约》;

⑸美俄两国乘火打劫,强迫清政府与它们签订不平等条约。特别是俄国,乘机强占了中国北方大片领土。

3、影响:⑴中国丧失大片领土,主权受到更加严重的侵害。 ⑵清政府被列强控制,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公开勾结,共同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 ⑶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了。

第11课 太平天国运动

一、太平天国运动的背景:

1、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面临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空前激化;

2、连年的自然灾害,农民暴动,此起彼伏。

二、太平天国的简单过程

1、爆发标志:1851年,金田起义。

2、正式建立政权:1853年,定都天京,与清廷对峙。

3、天京变乱:由鼎盛到衰弱的转折点(新增)

1856年8月,天王洪秀全和东王杨秀清争夺军政大权,内讧。结果:东王杨秀清、北王韦昌辉被杀,翼王石达开出走。严重削弱了战斗力和凝聚力。由鼎盛到衰弱的转折点。(天京变乱充分体现了农民阶级的局限性,这也是太平天国失败的根本原因)

三、理解《天朝田亩制度》

1、颁布目的:①满足农民得到土地的愿望; ②建立“有田同耕,有饭通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保暖”的理想社会。(核心内容:废除封建土地私有制)

2、主要内容:⑴土地分配 ①原则 “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和“无处不均匀”;

②方法 以户为单位,不论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分土地;

⑵产品分配 ①原则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 ②方法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国库

3、评价:⑴性质:太平天国的革命纲领

⑵积极意义:它是太平天国的建国纲领,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

晶,反映了农民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愿望。 ⑶局限性:它体现的绝对平均主义的思想,严重脱离实际,根本无法实现。

四、理解《资政新篇》

1、1859年,洪仁玕提出改革内政、建设国家的新方案——《资政新篇》。

2、内容:政治:向西方学习,依法治国,官吏由公众选举产生

经济:发展工商业,奖励技术发明 文教:开设新式学堂 3、评价:进步性:是先进的中国人第一次提出发展资本主义的设想,符合世界潮流。 局限性:(1)、没有反映农民的利益和要求

(2)、不适合于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具体国情

第一课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一、了解先秦时期的王朝变迁:(奴隶社会)

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战国)

夏朝:(1)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夏朝。

(2)禹死后,他的儿子启夺得王位。

(3)最后一个王“桀”传说被商的领袖“汤”所灭。

商朝:(约公元前17世纪-----公元前1016年)第一王“汤”;最后一个王“纣”。 西周: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灭商,建立周朝;定都“镐京”

公元前771,少数民族攻破了镐京,西周灭亡。

东周: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今河南洛阳附近),

史称“东周”。

春秋:奴隶社会瓦解时期。(前770---前476)

战国:封建社会确立时期。(前475---前221)

分封制的目的:巩固和扩大西周的统治

分封的对象:王族、功臣、古代帝王的后代

受封者的权利:任免官吏、征派赋役、组建军队

受封者的义务:朝见述职、交纳贡赋、镇守疆土、随从作战

分封制的特点:层层分封、等级森严

分封制的作用:巩固和扩大了西周的统治,使西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

(消极影响:为后来的诸侯割据、混战埋下了隐患)

2、内容:嫡长子、嫡长孙有王位继承权,称为大宗,次子、庶子相对于大宗称为小宗,小

宗必须服从大宗。 周王室天下的大宗,也是政治上的最高领袖。

3、最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大特点:嫡长子继承制

4、影响: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

第二课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一、了解秦朝的统一

1、原因:⑴战国时期已有诸侯王力图通过兼并战争来统一天下。

⑵人民渴望统一,统一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顺应了时代潮流;(根本原因)

⑶秦国经过商鞅变法,政治、经济、军事实力日益强大。

2、统一者:秦王嬴政

3、统一进程:公元前230年—公元前221年

六国灭亡顺序:韩、赵、魏、楚、燕、齐(注意最早和最晚被灭亡的)

统一的策略:合纵连横,远交近攻。

4、都城:咸阳

5、意义:结束了长期的诸侯割据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

二、了解“始皇帝”的由来和秦朝的三公(丞相、御史大夫与太尉;秦朝的中央官制)

1、“始皇帝”嬴政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就把三皇五帝的名称合为“皇 希望由自己开始,子孙能够二世、三世、乃至万世的传承。

丞相(百官之首,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 )

2、三公御史大夫(副丞相,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召令、负责监察百官)

太尉(负责全国军务)

三、理解郡县制的建立和作用

1、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在地方推行郡县制(标志着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把全国 分为36郡,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辖,郡下设县。(中央管理地方)

2、郡守是郡的最高行政长官,要定期向丞相汇报工作;县的长官是县令或县长。(郡守和县 令、县长由皇帝直接任命)

3、作用: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直接有效的控制,加强中央集权,避免封建割据。

四、认识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1、积极:⑴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历代王朝沿用、加强、完善; ⑵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

2、消极:⑴封建社会后期消极作用是主要的,压榨百姓,严重阻碍了社会的发展进步; ⑵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第三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一、了解汉朝的郡国并行制

1、汉朝初年,高祖刘邦把同姓子侄和一些功臣分封到地方做王,形成地方既有郡县也有郡国的局面。

2、为消除郡国对中央的威胁,汉景帝“削藩”平定了“七国之乱”;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基本解决了王国问题。

二、理解唐朝三省六部制

1、唐朝的三省六部制

(3)作用: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

三、了解宋朝分割宰相权力的举措(新增)

为制约宰相,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财权,这样就削弱了宰相的职权,皇帝得以总揽大权。

四、理解元朝的行省制度

1、元朝:⑴地方实行行省制度。(或称行中书省、省,行省长官由朝廷任命)①腹里(河北、山东、山西等地)由中央直接管理。②行省之下,分设路、府州、县,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进行管理。③西藏地区:宣政院管辖。

⑵权利:行省拥有经济、军事大权,但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的节制。

⑶作用:①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②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的开端。

2、特点:通过限制地方权力,中央集权不断强化。

五、理解我国古代的选官制度的变化

1、汉朝:主要实行察举制。(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

2、魏晋南北朝时期: 九品中正制。(注重人的门第。)

3、隋朝:⑴隋文帝: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⑵隋炀帝:设立进士科,科举制形成。(重视人的才能)

4、唐宋元各朝继承并完善了科举制。

5、作用:⑴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

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

⑵把选拔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手中收归中央,从而加强了中央集权;

⑶这一制度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

第四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一、了解明朝废丞相、设内阁

1、明太祖:朱元璋裁撤中书省和丞相,权分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2、内阁设立:⑴明太祖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 ⑵明成祖时“内阁”正式形成; 1、雍正帝为办理西北军务,设军机处

2、特点:机构简单,效率高,保密性好;军机大臣品级不高,但都由皇帝钦定。

3、职能:跪受笔录、上传下达,秉承皇帝旨意办事。

4、作用:⑴提高了行政效率;

⑵全国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君主专制加强,中央集权进一步得到巩固。 (3) 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

四、认识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1、积极影响:使中国多民族大一统国家得到巩固和发展

2、消极影响:①经济上:严重束缚了社会生产力,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②政治上:极易形成暴政;形成了人治传统,极易出现政治腐败局面。 ③思想上:钳制了思想,严重阻碍了科学的发展。

第5课 古代希腊民主政治

1、梭伦改革—奠定基础(公元前6世纪初) ⑴改革内容:①根据财产,把公民分为四个等级,财产越多,等级越高,权利越大;

②公民大会成为最高权力机关,各等级公民均可参加;

③建立四百人议事会,前三等级公民均可入选;

④建立公民陪审法庭;

⑤废除债奴制等。

⑵意义:改革动摇了旧氏族贵族世袭特权,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基础。

2、克里斯提尼改革—确立民主政治(公元前6世纪末)

⑴改革内容: ①建立十个地区部落; ②设立五百人议事会 ③组成十将军委员会; ④扩大公民大会的权力;⑤实行陶片放逐法。

⑵意义:铲除了旧氏族贵族的政治特权,雅典的民主政治确立起来。

3、伯利克里时期雅典民主政治繁荣的表现——黄金时代

⑴时间:公元前5世纪

⑵民主政治内容: ①所有成年男性公民可以担任除十将军委员会以外的一切官职,可以参加公民大会; ②公民大会是最高权力机构; ③陪审法庭成为最高司法和监察机关; ④发放“观剧津贴”。(目的:提高公民的参政意识)

⑶意义: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称为“黄金时代”。

4、雅典民主政治对近代西方的影响 雅典民主的理论与实践,为近现代西方政治制度奠定了最初的基础:(①创立民主政体;②创造出民主的运作方式:差额选举制,任期制,议会制,比例代表制。③维护司法公正,加强民主监督;④重视公民的民主参与,培养公民的社会责任感

第6课 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

一、《十二铜表法》、公民法、和万民法

1、《十二铜表法》

⑴背景:①习惯法,贵族随意解释法律,损害平民的利益。

②公元前5世纪中期,在平民反对贵族的斗争中,罗马制定了《十二铜表法》。 ⑵特点:内容广泛,条文明晰

⑶意义:①标志着成文法的诞生; ②使审判、量刑有法可依,限制了贵族对法律的随意解释,保护了平民的利益; ③保留了一些比较野蛮的习惯法。(局限性)

2、公民法:在罗马共和国时期,用以调解罗马公民之间的关系(仅限于罗马公民)

3、万民法:⑴在罗马对外扩张过程中公民法演变为普遍适用于罗马帝国统治范围内一切自由民的法律。

⑵完善:《民法大全》 ①颁布人物:公元6世纪,查士丁尼

②意义:标志着罗马法体系最终完成

二、罗马法的作用

1、地位:欧洲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完备的法典,影响广泛而深远

2、实质(目的):维护奴隶主贵族的政治、经济利益。

3、作用:

⑴对当时 了统

治阶级的政治和经济利益。

②罗马法保护私有财产,提倡法律面前公民人人平等,有利于调整社会和经济生活中的纠

纷,缓解社会矛盾。

③罗马法律制度渗透到国家各个角落,问稳固了帝国的统治。

⑵对后世:

罗马法成为近代资产阶级法学的渊源和近现代法律的先驱。(人人平等、公正至上的法.........律观念) 4、局限性:保护奴隶制度,维护奴隶主对奴隶的剥削和压迫。

第7课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

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开始(新增)和1688年的光荣革命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1、原因:根本原因:17世纪初,英国资本主义已经有了较大发展。

直接原因:英王查理一世严重的侵犯了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利益

2、过程:1640年,资产阶级革命开始

3、结果:查理一世被送上了断头台,英国成为共和国

光荣革命:

1、直接原因:查理二世和他的继任者詹姆士二世反攻倒算,竭力加强王权,恢复旧的统治秩序,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不满。

2、时间:1688年

3、人物:威廉和玛丽

4、特点:不流血的政变。

二、《权利法案》和责任制内阁的形成

(一)《权利法案》

⒈时间:1689年 ⒉主要内容:⑴限制国王的权利,保证议会的立法权、财政权、司法权和军权等。

⑵封建时代的君权神授遭到否定,君主权力由法律赋予,受到法律严格制约。 ⑶议会掌握了制定法律的权力,还可以监督政府和决定重大的经济政策。 ⒊意义:议会权力日益超过国王的权力,国王开始逐渐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英国的君主立宪制确立起来。

(二)责任内阁制的形成

⑴基础:1689年《权利法案》制定,君主立宪制确立

⑵形成:1721年, 英国的责任内阁制开始形成,沃尔波尔实际上成为英国的第一位首相。 ⑶内阁产生过程:

下院选举→(国王任命)多数党领袖为内阁首相→首相提出内阁名单→(国王)批准组成责任内阁。

⑷内阁、议会和国王的关系 ①首脑是首相,成员是各部大臣②名义对国王负责,实际对议会负责

③成员集体负责:须在大政方针上保持一致,与首相共进退

④议会通过不信任案,内阁垮台。

⑸首相的职权

①首相是多数党的领袖②有权提名各部大臣③决定国家的重要政策,掌握国家的行政大权 ③通过议会掌握立法权④有权解散议会。

三、英国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

⑴原因:工业革命后,工业资产阶级兴起,要求获得更多的政治权利。

⑵结果:工业资产阶级获得了更多的议席,、加强了在议会中作用,为工业资本主义的进一

步发展提供了保障。

四、理解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1、君主立宪制的特点:①议会权力至上②国王统而不治③首相掌握实权④三制合一(君主制、贵族制、议会制的混合体)

2、理解:英王是国家元首,是国家统一的象征。但真正掌握国家实权的是代议制政府。

第8课 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

一、理解美国1787年宪法(指导思想: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思想)和了解联邦制的权力结

1、1787年宪法的内容: ⑴规定美国是联邦制国家。联邦权力高于各州权力,联邦政府拥有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大权。各州可以在不违背宪法的前提下制定地方法律,有一定的自治权,发挥地方的积极性。实行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联邦制的权力结构)。

⑵体现分权与制衡原则,国家权力分为立法、行政、司法三部分,三者独立平等,互相制约,以防止专制的出现。(国家权力结构)

①国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掌握立法权。

②总统是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和军队总司令,掌握国家的行政大权;总统对宪法负责,

有权否决国会通过的法律,但国会复议时若以三分之二多数再次通过,即为有效;有权提名任命政府高级官员,有权于外国缔结条约,但须得到国会的批准方可生效。 ③最高法院掌握司法权,对法律拥有最高司法解释权。

2、评价1787年宪法: ⑴性质:是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宪法。

⑵积极方面:

①强调加强国家权力,在权力结构中突出“分权与制衡”原则,体现了一定的民主精神 ②美国的联邦制共和政体确立起来。

③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⑶局限性:允许奴隶制的存在;不承认妇女、黑人、 印第安人具有和白人男子相等的权利。

三、理解美国总统共和制的特点

1、三权分立,相互制约。

2、两党对垒,交替执政,成为美国共和政体的一大特色,(民主党、共和党)。

3、总统制、联邦制、共和制三制合一。

第9课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欧洲大陆的扩展

一、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的内容:(共和政体的最终确立)

⒈共和制确立的标志:1875年颁布《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⒉宪法内容 :

⑴立法权属于议会,议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参议院议员由间接选举产生,任期九年,每三年改选其中的三分之一。众议院议员由成年男子直接选出,任期四年;参议院有权否决众议院的决议案。

⑵行政权归总统,总统是国家元首和军队最高统帅;总统由参议院和众议院联席会议选出,任期七年,可连选连任;总统有权任命部长等高级官员、缔结条约和实行特赦;经众议院同意有权任命内阁,参议院同意有权解散众议院。

⒊意义 :资产阶级共和派掌握了实权;从法律上正式确立了共和政体;促进了法国资本主

义的发展。

二、德国统一

1、原因:19世纪中期,德意志四分五裂,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统一的呼声日益强烈。

2、领导者:普鲁士宰相:俾斯麦

3、方式:三次王朝战争

4、建立:1871年初,德意志帝国建立。

三、《德意志帝国宪法》的主要内容:

1、内容:德国为君主立宪政体。

⑴皇帝——掌握国家大权,是国家元首和军队统帅,有权任免官员、召集和解散议会和决定对外政策;任免宰相等。(皇权至上)

⑵宰相——主持内阁工作,由皇帝任命,只对皇帝负责。

⑶议会——是立法机构,由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组成。

联邦议会由各邦代表组成。帝国议会由成年男子选举产生,作用很小,它通过的法案必须得到联邦议会和皇帝的批准才能生效。

⑷德意志帝国是一个联邦制国家,帝国政府掌握军事、外交大权,各邦则保留了一些自治权。普鲁士在帝国中占有统治地位,它的国王和宰相,同时又是帝国的皇帝和宰相。

2、评价

⑴积极意义: ①君主立宪政体的确立,推动德国进入新的历史时期。

②通过国家的统一,德国的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很快跻身于资本主义强国之列。 ⑵局限性:造成了德国资产阶级民主改革的保守和不彻底(保留了封建专制残余,继承普鲁士的军国主义

第10课 鸦片战争

一、鸦片战争和《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1840——1842年8月)

1、鸦片战争的背景:

⑴鸦片战争前中英贸易:中国出超,英国入超,英国的白银流入中国,为扭转贸易逆差向中国走私鸦片。

⑵根本原因:工业革命后,英国为了开拓海外市场和掠夺生产资料。

⑶导火索:中国的禁烟运动

2、结果:签订了《南京条约》

①时间:1842年

②性质: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的条约

③内容:割地(香港岛);赔款(2100万银元);开埠(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 协定关税(中国关税自主主权开始丧失)。

3、影响:⑴中国的大门被迫打开,外患接踵而至,主权和领土完整不断遭到破坏。

⑵中国由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英法两国)

1、原因:列强要求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2、经过:⑴开始:1856年,英军进攻广州;

⑵1858年清政府与英法签订《天津条约》;

⑶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⑷结束:1860年,签订《北京条约》;

⑸美俄两国乘火打劫,强迫清政府与它们签订不平等条约。特别是俄国,乘机强占了中国北方大片领土。

3、影响:⑴中国丧失大片领土,主权受到更加严重的侵害。 ⑵清政府被列强控制,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公开勾结,共同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 ⑶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了。

第11课 太平天国运动

一、太平天国运动的背景:

1、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面临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空前激化;

2、连年的自然灾害,农民暴动,此起彼伏。

二、太平天国的简单过程

1、爆发标志:1851年,金田起义。

2、正式建立政权:1853年,定都天京,与清廷对峙。

3、天京变乱:由鼎盛到衰弱的转折点(新增)

1856年8月,天王洪秀全和东王杨秀清争夺军政大权,内讧。结果:东王杨秀清、北王韦昌辉被杀,翼王石达开出走。严重削弱了战斗力和凝聚力。由鼎盛到衰弱的转折点。(天京变乱充分体现了农民阶级的局限性,这也是太平天国失败的根本原因)

三、理解《天朝田亩制度》

1、颁布目的:①满足农民得到土地的愿望; ②建立“有田同耕,有饭通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保暖”的理想社会。(核心内容:废除封建土地私有制)

2、主要内容:⑴土地分配 ①原则 “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和“无处不均匀”;

②方法 以户为单位,不论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分土地;

⑵产品分配 ①原则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 ②方法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国库

3、评价:⑴性质:太平天国的革命纲领

⑵积极意义:它是太平天国的建国纲领,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

晶,反映了农民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愿望。 ⑶局限性:它体现的绝对平均主义的思想,严重脱离实际,根本无法实现。

四、理解《资政新篇》

1、1859年,洪仁玕提出改革内政、建设国家的新方案——《资政新篇》。

2、内容:政治:向西方学习,依法治国,官吏由公众选举产生

经济:发展工商业,奖励技术发明 文教:开设新式学堂 3、评价:进步性:是先进的中国人第一次提出发展资本主义的设想,符合世界潮流。 局限性:(1)、没有反映农民的利益和要求

(2)、不适合于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具体国情


相关文章

  •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二单元总结
  • 第二单元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单元总结 [复习 ·基础知识] [复习目标]--将目标融于心间,让每个脚印[考点温故] 都坚实有力 (1)了解希腊自然地理环境和希腊城邦制度对希腊文明的影响,认识西方民主政治产生的历史条件. (2)知道雅典 ...查看


  • 近3年新课标全国卷1.2历史考点分析
  • 近三年新课标全国卷ⅠⅡ文综历史试题分析 湖北省·华中师大一附中·杨俊民 2016年全国文综考试已尘埃落定,就历史试题的评析而言,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就全国文综Ⅰ(乙)卷.Ⅱ(甲)卷考点分布.试题设置.能力要求等方面而言,保持了极大的稳定 ...查看


  • 必修一语文知识点总结
  • 必修一 沁园春·长沙>(毛泽东) 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润之(原作咏芝,后改润芝),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中国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和诗人,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袖 ...查看


  • 新高一历史视频总汇
  • 新高一历史视频总汇 1. 2. 3. 4. [新课标]必修一 [新课标]必修一 [新课标]必修一 [新课标]必修一 第一单元 第一单元 第一单元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单元练习] 第四课 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 第三课 中央集权与地 ...查看


  • 高一上学习期末总结
  • 高一上学期期末总结 繁忙而又紧张的高一第一个学期就这样过去了,迎来了盼望已久的寒假.时光飞逝,转眼成为高一(2)班的一员已半年多了.回首这半年来各科的学习情况,感受颇多,需要总结的更多.语文:在上初中的时候,我的语文成绩就一直很好,一直保持 ...查看


  • 必修五短语总结
  • Unit-1 Great scientist 1.得出结论 2.调查水源 3.搜集信息 4.除此之外 5.与-联系 6.铺床 7.给-腾出地方 8.惊惶失措的人们 9.死于霍乱 10.从事一项新事业 Unit-2 The United Ki ...查看


  • 高中学生学籍档案填写样表
  • 内蒙古自治区普通中学 高中学生学籍档案填写样表 学 学习 领域 科目 语文 英语 语 言 与 文 学 语文 英语 分 修 习 学 时 72 72 72 72 (第一学年) 考核方式 学业水平评价 学业水平评价 学业水平评价 学业水平评价 成 ...查看


  • 历史必修三知识总结
  • 东电中学高2013级历史期末复习资料--基础知识 (2015年6月) 必修三 中国思想文化史部分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1课 百家争鸣 一.背景: 1.经济上: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逐渐发展: 2.政治上:周王室衰微,士大夫 ...查看


  • 岳麓书社高中历史三知识点总结
  • 韩非思想:法术势相结合,主张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 认为社会不断发展变化,反对儒家是古非今的观点,主张变法革新. 4.墨家思想--墨子(战国) 墨子思想:"兼爱.非攻.尚贤.尚力.节用.节葬" 墨子的思想代表了下层 ...查看


  • 高一数学必修一课程安排表
  • 当一个人真正觉悟的一刻,他放弃追寻外在世界的财富,而开始追寻他内心世界的真正财富. 数学部分 高一数学(新课标人教A 版必修一)课程安排表 课时 单元 内 容 重 点 难 点 第01次 第 一 章 集 合 与 函 数 的 概 念 1.1.1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