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民间故事与传说的流播

  聊城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2期( 430079)

[摘 ],,民间故事和各类传说广为流传,就内容而言,主要有关,有关于当代人物和事件的,也有神仙方术一类的。这些故事和传说多,并且受到其时学者和作家的重视,它们是构成中国传统文化早期积淀的重要成分,对于当时的社会生活和后世的思想文化有深远的影响。这些文化珍宝也对研究汉代社会史、思想史、文化史、宗教史有特殊的史料价值。

[关键词]汉代;民间故事传说

[中图分类号]K2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301(2000)02—0055—(05)

两汉时期,民间故事与各类传说广为流播,成为社会文化的一大景观。在这段中国历史上的文化繁盛时期,不仅雅文化出现了发展高潮,民间文化或通俗文化也蔚为大观。

《汉书・艺文志》列有“小说家”,厕身于班固所列“十家”之一。所谓“小说家”,班固称其“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这也正是社会上的传说之类。对此,班固视为“小

(今本道”,并引用孔子的话说“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弗为也。”《论语》作

),而又说什么“子夏曰”,见《子张篇》“诸子十家,其可观者九家而已”,到底“小说家”是“可观”

还是“不可观”,他并没有说清楚,但既称“君子弗为”,偏见是明显存在的。然而,他也承认这一家是“然也不灭也”,可见其生命力是很强的。其实,从内容与流传广泛来说“小说家”,从来都是很有影响的。

两汉时期尽管传播媒介单一,传播方法很不发达,但在社会上还是流传着不少民间故事和传说。如果按照题材来划分,那么,当时这些故事和传说和民间故事主要有这样几类:一类是有关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的,二是有关当代人物、事件等的,三是有关神仙方术一类的(已具有志怪特征)。此外,还有劝世型的故事等其他类型。

这些当年主要靠口头流布的传说、故事,在传世的文献资料中保存了一些,但湮灭的更多,因此了解其全貌已非常困难。除了文献资料外,一些那时留存下来的造型作品,也用艺术的语言表现了这些故事传说。特别是近几十年的秦汉考古,发现了大量的壁画、画像石(砖)、帛画、雕塑等,在其创作题材中,有属于传说、故事一类的内容。通过这些,我们对秦汉时期的民间故事和传说,有了更多的了解。

[收稿日期]1999—08—26

),男,现任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作者简介]丁毅华(1952—

55

有关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故事、传说,是很多的,这些故事和传说,不少被采入《史记》、《汉书》《、后汉书》等史籍,也有的被记入当时学者论著。现在我们在秦汉时期史籍和论著中所见的历史素材,许多都曾经过相当长时期的口头流传。司马迁是特别重视这些口碑史料的。那时最为流行的是这样一些题材的故事:

一是有关原始时代的一些历史传说。,经过无数人的加工,有的早已蒙上了浓厚的神话色彩。,材,有些就是取自于传说的。:,,东渐于海,南浮江淮矣,至长老皆各往往称黄帝、尧、。”由此可见,有关五帝的传说,。,经常有关于伏羲、女娲题材的,,。

。如经刘向整《、,都是在民间流传过的。在汉代画像石(砖)的美术作品中,、二挑杀三士、荆轲刺秦王等题材。这些故事,在汉代为社会各阶层所喜爱,也成为多种文学、艺术作品的内容。如汉代乐府诗中的《梁甫吟》即咏“二桃杀三士”的历史故事。画像石也常以这一题材来创作。

当代事件与人物,是一个时代的热门话题。两汉时代400余年间,这类热点经常出现,有关的故事和传说也经常产生。

因为帝王后妃是当时的特殊人物,所以关于他们的传说也特别多。像《史记》《、汉书》帝纪中有关刘邦等人的一些神秘故事,都是经历过民间传说阶段的。

西汉宣帝是汉代皇帝中经历比较特殊的一个,因此关于他的传说也就格外多一些。宣帝是汉武帝的曾孙,其祖父就是因“巫蛊之祸”而败亡的戾太子刘据。因为这一突发事件,当他还是一个婴儿时,就入狱了,时为廷尉监的丙吉让女徒复作赵征卿、胡组二人交替哺乳,把他养活。后来“望气者言长安狱中有天子气”,武帝下令京城各部门之狱所囚的犯人,尽予处死,在丙吉的保护下,这位年幼的皇曾孙又一次幸免于难。这些故事后来被采写进正史,但当时肯定曾是不胫而走的民间传说。

武帝赵婕妤(钩弋夫人)的事迹,在《汉书》中简直被写成了一个神话故事。武帝发现她,是由于“望气者”言他巡狩过河间(治所在今河北献县东南)时闻该地有“奇女”。她原来“两手皆拳”而经武帝一掰,竟然奇迹般地伸开了,她因而得了“拳夫人”之称。她怀孕14个月才生下了儿子(后来的昭帝)。这些都是具有传说性质的,并且带有浓厚的神话色彩。

关于成帝皇后赵飞燕,有说她“初生时,父母不举,三日不死,乃收养之”的,这类传说,也很神奇(关于东汉人寒朗的出生,也有类似传说)。

一些名士显宦的故事也会流传开来。例如,张敞在室中为妇画眉这种纯属个人隐私的事情,也会迅速在社会上流传开来,并险些给他本人带来麻烦。可见时人对于“社会新闻”“、小道消息”之类,也是非常关心和热衷于传播的。但这类传言也多有不实,如陈平、直不疑、第五伦等人,都为“盗嫂”“、受金”之类的不实传言中伤过。

至于关于当代人物的故事传说,在那时流传也是相当广泛,内容亦十分丰富。《史记》《、汉书》《、后汉书》等史籍以及当时多种著作中所提及的秦汉时代人物的许多故事,应当大多在民间流传过。其中也包括许多劝世型的故事,而有关东汉时代人物的这类故事更多一些。有的56

故事,典型性极高,深为人们所喜欢,因而流传极广,以至经提炼、浓缩、凝固为成语,例如:

东汉人梁鸿,志向高洁,娶妻孟光,夫妇相敬相爱。梁鸿不愿做官,隐居为人做工,孟光具食,举案齐眉以进。此事为《后汉书・梁鸿传》所载。《太平御览》卷718引梁鸿妻孟光,荆钗布裙。”“举案齐眉”“、布裙荆钗”,“范(式)张(劭)死友”“、陈(重)雷(义)胶漆”,,对于士人的影响很大。

当时还有许多故事是关于孝子孝妇的,、、孝妇秋胡妻等,宣扬的是其时遵行的道德观,,影响也是非常大的。在,。

,,秦始皇、汉武帝则更是痴得入迷。这,,以至传成了神仙故事。譬如东方朔,本是。由于他的性格、经历有很多题材,因此,他在世时就从历史人,甚至成了神仙。对此,班固在《汉书・东方朔传》赞中引用刘向的话说,东方朔“口谐倡辩,不能持论,喜为庸人诵说,故令后世多传闻者”。而关于他的事“,行于众庶,童儿牧竖,莫不炫耀,而后世好事者,因取奇言怪语,附著之朔”,这就是说,东方朔的故事在他身后得到广泛流传。到了东汉时期,已经广为流传他是“太白星精”之说“,黄帝时为风后,尧时为务成子,周时为老聃,在越为范蠡,在齐为鸱夷子皮”,总而言之“,言其神圣能兴王霸之业,变

(详见应劭)化无常。”《风俗通义》

东方朔而外,还有如张楷,被说成性好道术,能作五里雾,而与他同时的裴优能作三里雾。此说见之于《后汉书・张楷传》,这简直成了微型神话小说了。

神仙一类的传说,大多是因名人而流传得更广。

如黄石公之事。《史记・留侯世家》记述了张良与圯上老人奇遇之事,圯上老人自称黄石公,他对张良说“: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谷城山下黄石即我矣。”其实,应是这位老者事先看好了那块黄石,才有这样的说法的,可是,当时此事被人们传得很奇,连司马迁对这件事也感到很疑惑“:学者多言无鬼神,然言有物。至如留侯所见老父予书,亦可怪矣。”

赤松子,亦作“赤诵子”,也是一个仙人,关于他的故事,在先秦已有流传《楚辞・,远游》有

(史记・“闻赤松子之清尘兮,愿承风于遗则”。汉初张良说“愿弃人间事,欲从赤松子游耳。”《留

)于是赤松子就变得更加有名了。侯世家》《淮南子・齐俗篇》中也说“今夫王乔、赤松子,吹呕呼吸,吐故纳新;遗行去智,抱素返真;以游无眇,上通云天。”可见,赤松子是神通广大的仙人。

安期生,也有很多传说故事。《史记・封禅书》记武帝听方士李少君言,遣使入海求仙人安期生之属。但《史记》中又说安期生是战国末的方士,受黄老术于河上丈人,数传至秦至汉初的盖公,盖公教曹参以治术。关于安期生的传说转益愈多,旧题刘向《列仙传》中也提到过他。方士李少君对武帝说,仙人安期生食巨枣,大如瓜,这个传说是很诱人的。

淮南王刘安“白日升天”的故事,其实是事出有因。刘安身为诸侯王,曾经和武帝很亲近。他大招方士宾客,他们为他写了《淮南鸿烈》一书,有外篇、内篇,还有《鸿宝》《、枕中》这一类“奇书”。他曾搞过“铸黄金”的试验(当然不可能成功)。这样一个人物,本身就很神秘,加上他后来谋反不成而自杀,成了当时政治上的新闻人物,更容易附会故事。因此,对他神化是很自然的事,也是很容易的。

57

还有如梅福,传说他“一朝弃妻子,去九江,至今传以为仙”,但“其后有人见福于会稽者,变

(汉书・)可见,汉代人也并不都是轻信此类神奇故事的。名姓,为吴市门卒云。”《梅福传》

东汉有王乔的传说。据《后汉书・方术・王乔传》说“乔有神术”,能乘双凫飞行说是古之仙人王子乔。很可能,王乔的名字与王子乔相近,于是传说把他神化了),、东汉人宗均(今本《后汉书》误作“宋均”

不复危害其所任职的九江郡的故事。

有些传说在民间广泛流传,成为民间故事,《汉书・于定国传》。东汉人就已常提到这个故事。,《窦娥冤》等作品的母题。

还有西王母、,在汉代前早就形成,先秦留下的《穆天子传》中,《思玄赋》中有“聘王母于银台兮,羞玉芝以疗饥;戴胜。”这类作品的创作,无疑是受民间流传的故事启发的。嫦娥《淮, 

南子・《灵宪》中均作“ 娥”,谓为后异之妻,窃不死之药食而奔月。在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的帛画上就表现了“嫦娥奔月”的题材,可见,关于嫦娥的故事早已在民间广为流传。

《西京杂记》有东海黄公的故事,谓东海人黄公,少有异术,能制蛇御虎,兴云起雾,后衰老,与虎斗而不胜,为虎所杀。这个故事说黄公斗虎是在秦末,故有可能从西汉初年就开始在民间流传,后来成为角抵戏的演出内容,张衡的《西京赋》也提及这一故事。与虎有关的故事还有《淮南子・亻叔真篇》中所载的公牛哀(人名)事“:昔公牛哀病七日,化而为虎,其兄觇之,虎搏而杀之,不知其兄也。”

董永与七仙女的故事,是后世最流行的民间故事之一,现最早见于晋人干宝所辑的《搜神记》,相传董永是东汉千乘(治所在今山东高青县高苑镇北)人,这一故事有可能是从汉末开始流传开来的。

两汉时期出现了不少名医,他们医术精湛,于是就有很多传说附丽在他们身上,最著名的

方,东汉末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他是我国古代最著名的医学家是华佗。华佗字元化,一名甫

之一,医术高明,发明了全身麻醉技术,以此施之于外科手术,效果良好。正因为他有极高的医术,有的超出了当时人们的想象力,所以他也就被神化了,出现了许多关于他的神奇故事。如说他为军吏李成诊病,预言李成18年后“疾当发动”,必须吃他所给的药才有效。18年后,李成果然发病,但华佗给他的药,他先给了别人,到需药时又见不到华佗,结果只好眼睁睁地死去。这类故事,真假参半,很容易伴随着医家回春妙术的名声,广为流传。

这个故事见录于《后汉书・方术列传》。同传还有号为“涪翁”的郭玉的事迹,他特别善于针灸术,并有这方面的著作传世。

在两汉时期广泛流传的各种故事、传说中,确有相当荒诞不经的、迷信的内容,引起一些理性精神较强的学者的不满,更使一些持唯物主义观点的思想家奋起批判,这在王充的《论衡》、应劭的《风俗通义》中均有。

两汉艺术作品,经常表现当时的传说和民间故事题材。河南南阳地区的画像石中,反映这类故事题材的甚多,后羿射日、嫦娥奔月、羲和生日、常羲捧月等故事丰富多采。四川地区的画像砖,也有老莱子娱亲图、王子晋吹箫引凤图等历史或神话故事题材的画面。著名的出土文物58

如1972年长沙马王堆1号西汉早期墓出土的帛画,其画面也表现了有关天界地府的神话故事。

除了汉族的传说外,还有少数民族的传说,这也是不应忽视的,这在《史记》《、汉书》《、后汉书》以及《华阳国志》等史籍中均有收录,是十分珍贵的。如《后汉书・所录关于南郡蛮、哀牢夷等族祖先传说故事,都是十分生动的。

汉代流行的许多故事、传说,引起时人的重视,,别关注于此的学者,。

被《汉书・艺文志》列入“小说家”,,对其内容已无法了解,其中有的归入“小说家”,,在社会上有较广传播的故事、传说的汇编,。

,是西汉学者刘向,他在这方面的工作,以《新序》、,多数是历史故事,在当时有着广泛的传播和很大的社会影响。

应当提到的还有以诗的形式流传的故事,诗中所包含的传说故事。如汉乐府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事情发生在东汉末建安时期,它无疑是从取自于真实的素材到在民间流传的故事,再从故事进一步到创作成长诗。

是,字仲弓,一些传说、故事已引起文人注意,加以收集、整理,甚至裒辑为书,如后汉有陈宀

撰《异闻记》,其中一个故事就是关于他的同郡人张广定的。张广定遭难流亡,窘迫中将其4岁的女儿置于一个大坟中(原来上面有个孔),数月后去看,以为这个小女孩早就死了,那里料到她还活着,问起原因,是她效仿墓中一只大龟伸吐气息之法,故可不食而生。这个故事见录于东晋葛洪所著《抱朴子》。由此,我们知道,东汉时已有《异闻记》这样的志怪性质的书了。《异闻记》已佚,而应劭的《风俗通义》也记载了不少民间传说故事。这类故事,往往被称之为“俗说”,这正说明它们是在民间广泛流传的。

两汉时期在民间和社会各阶层中流行的各种传说、故事,也颇为后世所重视,他们在著述活动中是很珍视这笔遗产的。上述《西京杂记》一书,就是突出的例子,此书虽说是题东晋葛洪所撰,但其中故事的素材,大多是从汉代流传下来的。

两汉期间流传的民间故事与各种传说,不少具有很高的价值,它们不仅丰富了当时社会各阶层的文化生活,而且对于其时和后世的文学艺术创作,影响很大。可以说,这些丰富的内容是构成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早期积淀的重要成分。从后世来看,这些文化珍宝还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爱好崇尚向往追求,对于研究其时的社会史、思想史、文化史、宗教史等等,均有特殊的史料价值。

[责任编辑 马亮宽]

59

  聊城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2期( 430079)

[摘 ],,民间故事和各类传说广为流传,就内容而言,主要有关,有关于当代人物和事件的,也有神仙方术一类的。这些故事和传说多,并且受到其时学者和作家的重视,它们是构成中国传统文化早期积淀的重要成分,对于当时的社会生活和后世的思想文化有深远的影响。这些文化珍宝也对研究汉代社会史、思想史、文化史、宗教史有特殊的史料价值。

[关键词]汉代;民间故事传说

[中图分类号]K2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301(2000)02—0055—(05)

两汉时期,民间故事与各类传说广为流播,成为社会文化的一大景观。在这段中国历史上的文化繁盛时期,不仅雅文化出现了发展高潮,民间文化或通俗文化也蔚为大观。

《汉书・艺文志》列有“小说家”,厕身于班固所列“十家”之一。所谓“小说家”,班固称其“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这也正是社会上的传说之类。对此,班固视为“小

(今本道”,并引用孔子的话说“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弗为也。”《论语》作

),而又说什么“子夏曰”,见《子张篇》“诸子十家,其可观者九家而已”,到底“小说家”是“可观”

还是“不可观”,他并没有说清楚,但既称“君子弗为”,偏见是明显存在的。然而,他也承认这一家是“然也不灭也”,可见其生命力是很强的。其实,从内容与流传广泛来说“小说家”,从来都是很有影响的。

两汉时期尽管传播媒介单一,传播方法很不发达,但在社会上还是流传着不少民间故事和传说。如果按照题材来划分,那么,当时这些故事和传说和民间故事主要有这样几类:一类是有关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的,二是有关当代人物、事件等的,三是有关神仙方术一类的(已具有志怪特征)。此外,还有劝世型的故事等其他类型。

这些当年主要靠口头流布的传说、故事,在传世的文献资料中保存了一些,但湮灭的更多,因此了解其全貌已非常困难。除了文献资料外,一些那时留存下来的造型作品,也用艺术的语言表现了这些故事传说。特别是近几十年的秦汉考古,发现了大量的壁画、画像石(砖)、帛画、雕塑等,在其创作题材中,有属于传说、故事一类的内容。通过这些,我们对秦汉时期的民间故事和传说,有了更多的了解。

[收稿日期]1999—08—26

),男,现任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作者简介]丁毅华(1952—

55

有关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故事、传说,是很多的,这些故事和传说,不少被采入《史记》、《汉书》《、后汉书》等史籍,也有的被记入当时学者论著。现在我们在秦汉时期史籍和论著中所见的历史素材,许多都曾经过相当长时期的口头流传。司马迁是特别重视这些口碑史料的。那时最为流行的是这样一些题材的故事:

一是有关原始时代的一些历史传说。,经过无数人的加工,有的早已蒙上了浓厚的神话色彩。,材,有些就是取自于传说的。:,,东渐于海,南浮江淮矣,至长老皆各往往称黄帝、尧、。”由此可见,有关五帝的传说,。,经常有关于伏羲、女娲题材的,,。

。如经刘向整《、,都是在民间流传过的。在汉代画像石(砖)的美术作品中,、二挑杀三士、荆轲刺秦王等题材。这些故事,在汉代为社会各阶层所喜爱,也成为多种文学、艺术作品的内容。如汉代乐府诗中的《梁甫吟》即咏“二桃杀三士”的历史故事。画像石也常以这一题材来创作。

当代事件与人物,是一个时代的热门话题。两汉时代400余年间,这类热点经常出现,有关的故事和传说也经常产生。

因为帝王后妃是当时的特殊人物,所以关于他们的传说也特别多。像《史记》《、汉书》帝纪中有关刘邦等人的一些神秘故事,都是经历过民间传说阶段的。

西汉宣帝是汉代皇帝中经历比较特殊的一个,因此关于他的传说也就格外多一些。宣帝是汉武帝的曾孙,其祖父就是因“巫蛊之祸”而败亡的戾太子刘据。因为这一突发事件,当他还是一个婴儿时,就入狱了,时为廷尉监的丙吉让女徒复作赵征卿、胡组二人交替哺乳,把他养活。后来“望气者言长安狱中有天子气”,武帝下令京城各部门之狱所囚的犯人,尽予处死,在丙吉的保护下,这位年幼的皇曾孙又一次幸免于难。这些故事后来被采写进正史,但当时肯定曾是不胫而走的民间传说。

武帝赵婕妤(钩弋夫人)的事迹,在《汉书》中简直被写成了一个神话故事。武帝发现她,是由于“望气者”言他巡狩过河间(治所在今河北献县东南)时闻该地有“奇女”。她原来“两手皆拳”而经武帝一掰,竟然奇迹般地伸开了,她因而得了“拳夫人”之称。她怀孕14个月才生下了儿子(后来的昭帝)。这些都是具有传说性质的,并且带有浓厚的神话色彩。

关于成帝皇后赵飞燕,有说她“初生时,父母不举,三日不死,乃收养之”的,这类传说,也很神奇(关于东汉人寒朗的出生,也有类似传说)。

一些名士显宦的故事也会流传开来。例如,张敞在室中为妇画眉这种纯属个人隐私的事情,也会迅速在社会上流传开来,并险些给他本人带来麻烦。可见时人对于“社会新闻”“、小道消息”之类,也是非常关心和热衷于传播的。但这类传言也多有不实,如陈平、直不疑、第五伦等人,都为“盗嫂”“、受金”之类的不实传言中伤过。

至于关于当代人物的故事传说,在那时流传也是相当广泛,内容亦十分丰富。《史记》《、汉书》《、后汉书》等史籍以及当时多种著作中所提及的秦汉时代人物的许多故事,应当大多在民间流传过。其中也包括许多劝世型的故事,而有关东汉时代人物的这类故事更多一些。有的56

故事,典型性极高,深为人们所喜欢,因而流传极广,以至经提炼、浓缩、凝固为成语,例如:

东汉人梁鸿,志向高洁,娶妻孟光,夫妇相敬相爱。梁鸿不愿做官,隐居为人做工,孟光具食,举案齐眉以进。此事为《后汉书・梁鸿传》所载。《太平御览》卷718引梁鸿妻孟光,荆钗布裙。”“举案齐眉”“、布裙荆钗”,“范(式)张(劭)死友”“、陈(重)雷(义)胶漆”,,对于士人的影响很大。

当时还有许多故事是关于孝子孝妇的,、、孝妇秋胡妻等,宣扬的是其时遵行的道德观,,影响也是非常大的。在,。

,,秦始皇、汉武帝则更是痴得入迷。这,,以至传成了神仙故事。譬如东方朔,本是。由于他的性格、经历有很多题材,因此,他在世时就从历史人,甚至成了神仙。对此,班固在《汉书・东方朔传》赞中引用刘向的话说,东方朔“口谐倡辩,不能持论,喜为庸人诵说,故令后世多传闻者”。而关于他的事“,行于众庶,童儿牧竖,莫不炫耀,而后世好事者,因取奇言怪语,附著之朔”,这就是说,东方朔的故事在他身后得到广泛流传。到了东汉时期,已经广为流传他是“太白星精”之说“,黄帝时为风后,尧时为务成子,周时为老聃,在越为范蠡,在齐为鸱夷子皮”,总而言之“,言其神圣能兴王霸之业,变

(详见应劭)化无常。”《风俗通义》

东方朔而外,还有如张楷,被说成性好道术,能作五里雾,而与他同时的裴优能作三里雾。此说见之于《后汉书・张楷传》,这简直成了微型神话小说了。

神仙一类的传说,大多是因名人而流传得更广。

如黄石公之事。《史记・留侯世家》记述了张良与圯上老人奇遇之事,圯上老人自称黄石公,他对张良说“: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谷城山下黄石即我矣。”其实,应是这位老者事先看好了那块黄石,才有这样的说法的,可是,当时此事被人们传得很奇,连司马迁对这件事也感到很疑惑“:学者多言无鬼神,然言有物。至如留侯所见老父予书,亦可怪矣。”

赤松子,亦作“赤诵子”,也是一个仙人,关于他的故事,在先秦已有流传《楚辞・,远游》有

(史记・“闻赤松子之清尘兮,愿承风于遗则”。汉初张良说“愿弃人间事,欲从赤松子游耳。”《留

)于是赤松子就变得更加有名了。侯世家》《淮南子・齐俗篇》中也说“今夫王乔、赤松子,吹呕呼吸,吐故纳新;遗行去智,抱素返真;以游无眇,上通云天。”可见,赤松子是神通广大的仙人。

安期生,也有很多传说故事。《史记・封禅书》记武帝听方士李少君言,遣使入海求仙人安期生之属。但《史记》中又说安期生是战国末的方士,受黄老术于河上丈人,数传至秦至汉初的盖公,盖公教曹参以治术。关于安期生的传说转益愈多,旧题刘向《列仙传》中也提到过他。方士李少君对武帝说,仙人安期生食巨枣,大如瓜,这个传说是很诱人的。

淮南王刘安“白日升天”的故事,其实是事出有因。刘安身为诸侯王,曾经和武帝很亲近。他大招方士宾客,他们为他写了《淮南鸿烈》一书,有外篇、内篇,还有《鸿宝》《、枕中》这一类“奇书”。他曾搞过“铸黄金”的试验(当然不可能成功)。这样一个人物,本身就很神秘,加上他后来谋反不成而自杀,成了当时政治上的新闻人物,更容易附会故事。因此,对他神化是很自然的事,也是很容易的。

57

还有如梅福,传说他“一朝弃妻子,去九江,至今传以为仙”,但“其后有人见福于会稽者,变

(汉书・)可见,汉代人也并不都是轻信此类神奇故事的。名姓,为吴市门卒云。”《梅福传》

东汉有王乔的传说。据《后汉书・方术・王乔传》说“乔有神术”,能乘双凫飞行说是古之仙人王子乔。很可能,王乔的名字与王子乔相近,于是传说把他神化了),、东汉人宗均(今本《后汉书》误作“宋均”

不复危害其所任职的九江郡的故事。

有些传说在民间广泛流传,成为民间故事,《汉书・于定国传》。东汉人就已常提到这个故事。,《窦娥冤》等作品的母题。

还有西王母、,在汉代前早就形成,先秦留下的《穆天子传》中,《思玄赋》中有“聘王母于银台兮,羞玉芝以疗饥;戴胜。”这类作品的创作,无疑是受民间流传的故事启发的。嫦娥《淮, 

南子・《灵宪》中均作“ 娥”,谓为后异之妻,窃不死之药食而奔月。在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的帛画上就表现了“嫦娥奔月”的题材,可见,关于嫦娥的故事早已在民间广为流传。

《西京杂记》有东海黄公的故事,谓东海人黄公,少有异术,能制蛇御虎,兴云起雾,后衰老,与虎斗而不胜,为虎所杀。这个故事说黄公斗虎是在秦末,故有可能从西汉初年就开始在民间流传,后来成为角抵戏的演出内容,张衡的《西京赋》也提及这一故事。与虎有关的故事还有《淮南子・亻叔真篇》中所载的公牛哀(人名)事“:昔公牛哀病七日,化而为虎,其兄觇之,虎搏而杀之,不知其兄也。”

董永与七仙女的故事,是后世最流行的民间故事之一,现最早见于晋人干宝所辑的《搜神记》,相传董永是东汉千乘(治所在今山东高青县高苑镇北)人,这一故事有可能是从汉末开始流传开来的。

两汉时期出现了不少名医,他们医术精湛,于是就有很多传说附丽在他们身上,最著名的

方,东汉末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他是我国古代最著名的医学家是华佗。华佗字元化,一名甫

之一,医术高明,发明了全身麻醉技术,以此施之于外科手术,效果良好。正因为他有极高的医术,有的超出了当时人们的想象力,所以他也就被神化了,出现了许多关于他的神奇故事。如说他为军吏李成诊病,预言李成18年后“疾当发动”,必须吃他所给的药才有效。18年后,李成果然发病,但华佗给他的药,他先给了别人,到需药时又见不到华佗,结果只好眼睁睁地死去。这类故事,真假参半,很容易伴随着医家回春妙术的名声,广为流传。

这个故事见录于《后汉书・方术列传》。同传还有号为“涪翁”的郭玉的事迹,他特别善于针灸术,并有这方面的著作传世。

在两汉时期广泛流传的各种故事、传说中,确有相当荒诞不经的、迷信的内容,引起一些理性精神较强的学者的不满,更使一些持唯物主义观点的思想家奋起批判,这在王充的《论衡》、应劭的《风俗通义》中均有。

两汉艺术作品,经常表现当时的传说和民间故事题材。河南南阳地区的画像石中,反映这类故事题材的甚多,后羿射日、嫦娥奔月、羲和生日、常羲捧月等故事丰富多采。四川地区的画像砖,也有老莱子娱亲图、王子晋吹箫引凤图等历史或神话故事题材的画面。著名的出土文物58

如1972年长沙马王堆1号西汉早期墓出土的帛画,其画面也表现了有关天界地府的神话故事。

除了汉族的传说外,还有少数民族的传说,这也是不应忽视的,这在《史记》《、汉书》《、后汉书》以及《华阳国志》等史籍中均有收录,是十分珍贵的。如《后汉书・所录关于南郡蛮、哀牢夷等族祖先传说故事,都是十分生动的。

汉代流行的许多故事、传说,引起时人的重视,,别关注于此的学者,。

被《汉书・艺文志》列入“小说家”,,对其内容已无法了解,其中有的归入“小说家”,,在社会上有较广传播的故事、传说的汇编,。

,是西汉学者刘向,他在这方面的工作,以《新序》、,多数是历史故事,在当时有着广泛的传播和很大的社会影响。

应当提到的还有以诗的形式流传的故事,诗中所包含的传说故事。如汉乐府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事情发生在东汉末建安时期,它无疑是从取自于真实的素材到在民间流传的故事,再从故事进一步到创作成长诗。

是,字仲弓,一些传说、故事已引起文人注意,加以收集、整理,甚至裒辑为书,如后汉有陈宀

撰《异闻记》,其中一个故事就是关于他的同郡人张广定的。张广定遭难流亡,窘迫中将其4岁的女儿置于一个大坟中(原来上面有个孔),数月后去看,以为这个小女孩早就死了,那里料到她还活着,问起原因,是她效仿墓中一只大龟伸吐气息之法,故可不食而生。这个故事见录于东晋葛洪所著《抱朴子》。由此,我们知道,东汉时已有《异闻记》这样的志怪性质的书了。《异闻记》已佚,而应劭的《风俗通义》也记载了不少民间传说故事。这类故事,往往被称之为“俗说”,这正说明它们是在民间广泛流传的。

两汉时期在民间和社会各阶层中流行的各种传说、故事,也颇为后世所重视,他们在著述活动中是很珍视这笔遗产的。上述《西京杂记》一书,就是突出的例子,此书虽说是题东晋葛洪所撰,但其中故事的素材,大多是从汉代流传下来的。

两汉期间流传的民间故事与各种传说,不少具有很高的价值,它们不仅丰富了当时社会各阶层的文化生活,而且对于其时和后世的文学艺术创作,影响很大。可以说,这些丰富的内容是构成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早期积淀的重要成分。从后世来看,这些文化珍宝还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爱好崇尚向往追求,对于研究其时的社会史、思想史、文化史、宗教史等等,均有特殊的史料价值。

[责任编辑 马亮宽]

59


相关文章

  • 河东地区在汉代青铜文化中的历史表现
  • 摘 要:汉代社会对河东地区中条山一带的铜矿进行大规模开采,在此基础上,河东的铜器铸造业兴盛,产品既供应本地,也销往关中以及河北地区,为官府及贵族所青睐.在汉代的铜产业链条中,河东本地侧重于铸造生活类铜器,并且担负着开采.冶炼的重任,为河内. ...查看


  • [诗经]与牵牛织女故事
  • --与李山先生商榷兼谈<诗经>的文本研究问题 [作者]龙文玲 [内容提要] 笔者通过对传统文献的辨析,认为汉代的昆明池建造绝非循周.秦辟雍或灵台旧制,在<诗经>时代牵牛织女故事并未成型,李山先生的<蒹葭> ...查看


  • 石铭史诗--星河舞千帆的汉画像石(四)
  • 2017-04-13 韩丛耀 星河千帆 在世俗百态的人间与奇幻瑰丽的神界之间,只有时间和瑞应.时间穿越它们,令沧海桑田翻覆:瑞应连接它们,托天象祥瑞变幻.瑞应,又称符瑞.祥瑞.中国早有瑞应思想,"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当 ...查看


  • 通过神话传说推测汉人起源
  • 根据神话传说推测中国起源 最近看了国外写的一本书<全球通史>,其中对于中国的起源与我们曾经在历史课本上的观点相去甚远.因此我对于这种观点产生了质疑.中国最早的奴隶社会到底是夏朝还是商朝?所谓的炎黄子孙到底是否存在? 我很关心民族 ...查看


  • 中秋节与中国月亮神话体系
  • 中秋节与中国月亮神话体系 中秋节与中国月亮神话体系 神话是人类在原始时期普遍诞生的精神现象,反映了原始时期人类征服自然的现实和早期朴素的想象力.概括力.令人惊讶的是,在中国上古"天地分离"与"大洪水" ...查看


  • 中国龙的传说起源.龙文化与历史上龙年大事
  • 中国龙的传说起源.龙文化与历史上龙年大事西水坡遗址的龙虎图案中国传统的龙年马上就要到了.龙,是中国人心目中特有的一种神物.无论身处何方,一句"龙的传人",会让每一个中国人心生自豪:一句"龙的子孙",会 ...查看


  • 中国人为什么要挂红灯笼
  • 2010-1-20 17:25:40 过年时的各种习俗,考究一下其形成,大都依附在某种传说上.中国的吉祥文化有些本身是由传说而来,有些本身就是传统而后来被加上其它一些传说,但不管怎么说,这些活动.形式又多与消灾祛邪有关.比如贴门神,门神据说 ...查看


  • 神话故事:造字圣人仓颉
  • 传说中仓颉生有"双瞳四目".目有重瞳者,中国史书上记载有重瞳的只八个人:仓颉.重耳.虞舜.项羽.吕光.高洋.鱼俱罗.李煜.仓颉是黄帝时代的造字圣人;虞舜是禅让的圣人,孝顺的圣人,三皇五帝之一;晋文公重耳是春秋五霸之一;吕 ...查看


  • 九九重阳节手抄报:重阳诗词和艺术
  • 汉代以后重阳节不仅在现实世界中丰富了人民的世俗生活,而且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文化符号.世人创造了大量有关重阳节的故事.传说和诗歌,这既丰富了人民的精神生活,也为中华民族精神的培育和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重阳节传说.自重阳节出现以后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