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人朝代纪事本末体史书考述
郭 芳
摘 要 笔者选取清人所撰记述一朝或几朝兴衰更替的纪事本末体史书为研究对象,主要从撰述内容及体例特点等方面进行初步考察,有助于正确认识清人朝代纪事本末体史书的史学地位及学术价值,并为深入研究朝代纪事本末体史书在清代的发展提供依据。关键词 清人;朝代;纪事本末体分类号 G256
Abstract Theresearchisabouttheeven-tbasedhistoricalrecordsinQingdynasty.TheessayinvolvesthecontentandstyleoftheQingdynas-ticchronicles.Theresearchisconducivetounderstandingofthehistoricvalueandacademicvalue,italsoconducivetothein-depthstudyofthese
historicalbooksindevelopmentofQingdynasty.
Keywords ThepersoninQingdynasty;Dynasty;Event-basedhistoricalrecordsClassNumber G256
纪事本末体是我国传统史书体裁之一。这种以事为中心,因事命篇,详其本末的史书体裁,自南宋袁枢5通鉴纪事本末6创立之后,即因其/文省于纪传,事豁于编年0的体裁优势受到学者的广泛关注与推崇。此后,纪事本末体史书历经几朝发展,继作踵起,成为继编年、纪传之后又一重要史体。
有清一代,史学极为繁盛,纪事本末体史书的编修也随之进入一个新的阶段。笔者选取了清代纪事本末体史书的一部分:由清人所撰述的朝代纪事本末体史书进行初步考察,借以从一个侧面反映纪事本末体史书在清代的发展。
1 清人朝代纪事本末体史书的编撰概况所谓朝代纪事本末即是指以纪事本末的形式编纂一朝或几朝史事的史学著作。据笔者掌握的资料,见于清代及近代藏书目录的清人朝代纪事本末体史书共计二十一种,其中的十六种史书均可找到藏本。此处需要说明的是,在笔者所收集的资料中,还有一些题为/补编0、/补遗0的史籍,诸如彭孙贻5明朝纪事本末补编6、王延年5资治通鉴纪事本末补编6等,是清人对于某种朝代纪事本末体史
著的增补之作。此类史籍虽然在体例上仍沿用纪事本末的形式,但在内容上却只是对所补史书的某些方面进行考辨或补充,就史籍本身来讲,不能较为完整的反映一朝或几朝的历史大势,因此,笔者认为,不应将此类史籍单独作为一种朝代纪事本末体史书来看,只是在考察所补朝代纪事本末体史书的同时予以涉及。另外还有四种有目无书即:高华5左传纪事本末6三十卷、马教思5左传纪事本末6四十卷、张问达5左传分国纪事本末6十六卷以及金德昌5续明史纪事本末6二十卷。另有5辽史纪事本末诸论6一书,为谭宗浚5辽史纪事本末6之中的史评集合而成,原与其5辽史纪事本末6为一书,后5本末6佚,仅存此5诸论6。以下,笔者仅对所见十六种清人朝代纪事本末体史书的基本情况进行大致分析。
其一,通代史三种:
书名绎史通鉴本末纪要
作者马 骕
卷数
一百六十卷(世系图一卷年表一卷)
主要馆藏地国家图书馆
蔡毓荣八十一卷(首三卷)国家图书馆
国家图书馆
续通鉴纪
李铭汉一百一十卷
事本末
2010年3月 March,2010
其二,断代史十三种:
书 名左传事纬左传纪事本末左氏春秋纪事本末春秋左国公谷分国纪事本末辽史纪事本末金史纪事本末西夏纪事本末前蒙古纪事本末后蒙古纪事本末明史纪事本末三藩纪事本末皇明五朝国史纪事本末续明纪事本末
作 者马 骕高士奇熊为霖
卷 数
LibraryWorkAndStudy
主要馆藏地
十二卷(附录
国家图书馆
八卷)五十三卷十四卷(首一卷)二十四卷
国家图书馆中山大学图书馆大连图书馆(残本)
李国华
李有棠李有棠张 鉴韩善徵韩善徵谷应泰杨陆荣
四十卷(首一
国家图书馆
卷末一卷)
五十二卷(首
国家图书馆
一卷末一卷)
三十六卷(首
国家图书馆
二卷)二卷二卷八十卷四卷
国家图书馆国家图书馆国家图书馆国家图书馆
沈自南不分卷国家图书馆
倪在田十八卷国家图书馆
2 清人朝代纪事本末体史书的体例特点从编撰内容上看,清人朝代纪事本末体史书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先秦史事,此类史著多以5左传6为中心,主要包括马骕所撰的5左传事纬6、5绎史6和高士奇所撰的5左传纪事本末6等;其二,明朝历史,此类史著旨在记述明代重大史事,主要包括谷应泰所撰5明史纪事本末6、杨陆荣所撰5三藩纪事本末6以及倪在田所撰5续明纪事本末6等;其三,夏辽金元史事,此类史著涉及西夏、辽金、蒙古历史,主要包括张鉴所撰的5西夏纪事本末6、李有棠所撰的
总第169期 No.169
5辽史纪事本末6、5金史纪事本末6和韩善徵所撰的5前蒙古纪事本末6、5后蒙古纪事本末6等;
其四,5资治通鉴6系列,此类史著主要是围绕5资治通鉴6进行的改编和补续,主要包括蔡毓荣所撰的5通鉴本末纪要6、李铭汉所撰的5续通鉴纪事本末6等。从编撰体例上看,清人朝代纪事本末体史书大致经历了从抄撮一书到综辑群书,再到与学术研究相结合的发展过程。具体而言:
其一,抄撮一书的代表是清人马骕的5左传事纬6。此书成书于顺治六年之前,是清人朝代纪事本末体史书中成书最早的史著。该书的作者从5左传6所记的内容之中选取108个篇目,以时间先后为序,按事类立目,重新剪裁排比,每事首尾完具。同时,又选取了一些事关重大、影响深远的事件重点加以组织和叙述,使读者在准确把握春秋大势的同时对于众多重大史事的始末经过有了更为清晰的了解。正如许元推的序中所述:/篇目一百有八,令读者一览即解,且无遗忘之病,诚善本矣。0由于该书分类得当,条理清晰,图表考证亦为精详,故在当时就为/同志所欣赏0。5四库全书总目6在著录该书时称:/骕於5左氏6实能融会贯通,故所论具有条理,其图表亦皆考证精详。可以知专门之学与涉猎者相去远矣。0
从所载内容上看,5左传事纬6中的文句几乎全部照抄5左传6原文,这种抄书以成书的传统可以追溯到纪事本末体史籍的产生,但是,清代初期在继承这一修书传统的同时更为注重史料的剪裁排比,因此,该书虽较前代纪事本末体史书于体例上无甚突破,却也多为后世学者推崇。张舜徽先生在介绍中国历史要籍时就相当推崇马骕的5左传事纬6。朱东润先生在编写5左传选6的取材上基本依靠的是此书,认为:/这是一部在研究5左传6时,不可不读的著作。0
其二,综辑群书的代表首推清代谷应泰的5明史纪事本末6。此书共八十卷,每卷各为一目。记事上起元朝至正十二年(1352)朱元璋起兵,下迄明朝崇祯十七年(1644)李自成攻克北京,述有明一代近三百年的历史。其中,虽不无缺略,但大体仍可反映这一时期的历史概貌。关于该书的作者,不少学者从其编修所用时间
郭芳:清人朝代纪事本末体史书考述GuoFang:StudyontheEvent-basedHistoricalRecordsofQingDynasty
之短、各篇章采用史料不尽相同等方面推测当
不止谷氏一人,而至于具体参撰者都有何人,学界尚存有争议。
此书的成书时间为顺治十五年,比官修的纪传体5明史6早八十多年。当时,虽有谈迁的5国榷6、张岱的5石匮藏书6和其它稗史,但还没有一部可供独据取资的明史,因此,5明史纪事本末6一改此前抄撮一书以成书的编修模式,/广稽博采,勒成一编。0作为一部集众家之长编撰的纪事本末体史籍,该书体例严谨、内容丰富。纵向上看,全书以年代先后为序,对于明代十六朝的重大史事皆有记述,从而较为完整的反映了有明一代兴衰治乱的历史变迁。横向上看,该书不仅包括政治、军事、典章制度等传统史书重点记载的内容,同时又涉及到漕运、河工、矿监税使、礼制、历法、民族关系等一系列的问题。尽管在所记内容的详略上仍有所不同,然亦可较为全面的反映出明代历史在不同社会领域中的发展情况。同时,丰富的内容也使该书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可以补5明史6之不足,在考证史实上也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5四库全书总目提要6著录该书称:/其排比纂次,详略得中,首尾秩然。于一代事实,极为淹贯。0可以说,独立创作、史料多源的5明史纪事本末6将纪事本末体史书的发展推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此外,成书于康熙九年的5绎史6亦属于综辑群书之列。5绎史6一书,为马骕一生最得意之作。全书分五大部分160卷:一曰太古,记三皇、五帝等传说之事,10卷;二曰三代,记夏、商、周三代之事,20卷;三曰春秋,记鲁十二公之事,70卷;四曰战国,记春秋以后以至秦亡之事,50卷;五曰外录,记天官、地志、名物制度等,10卷。该书取材极为丰富,先唐典籍大致收罗齐备,唐、宋类书中所引已佚的古书材料,也适当采择。在体裁上,以纪事本末的体裁形式为主,同时又依具体记述内容的不同融合了其它体裁,颇具创新性。诚如本书5征言6所云:/纪事则详其颠末,纪人则备其始终。十有二代之间,君臣之迹,理乱之由,名、法、儒、墨之殊途,纵横分合之异势,瞭然具焉。05绎史6在马骕生前就有刊刻,顾炎武看到此书,认为是/必传之作0。时人还将马骕的5绎史6与顾祖禹的5读史方舆纪要6、李清的5南北史合注6合称清初/三大奇书0。5四库全书总目提要6在著录该书时称其:/搜罗繁富,词必有征,实非罗泌5路史6、胡宏5皇王大纪6所可及。且史例六家,古无此式。与袁枢所撰,均可谓卓然特创,自为一家之体者矣。0后世学者钱穆在5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6中评价马骕5绎史6在清代的影响:/后此汉学家所为主要工作,如校勘、辨伪、辑逸,宛斯此书均已发其大例。即后此汉学家目光所注,从事整理研讨,以成学名家者,宛斯此书,亦已囊括其十七八。极清儒成绩所至,最要者不过为古史作发明,则宛斯此书,岂不已牢笼范围,而为之大扬榷乎?后大名崔述东壁,为5古史考信录6,亦多有从宛斯所谓-事同文异.、-文同人异.处著眼者,则宛斯此书,影响有清一代经史考订之学,厥功至伟。05绎史6的价值由此可窥一斑。
其三,考辨史实的代表即是高士奇所撰的5左传纪事本末6。内容上,该书正文完全取自/左氏传文,罕有所遗0,只是/有一传而关涉数事者,其文不得不重见0,才/随其事之所主为文之详略0。体例上,则依纪事本末体例的要求,重新加以剪裁,同时又有所变动和增益。主要表现在:首先,按国别组织材料。高氏认为春秋时代的特点是列国交义、大国争霸,所以/列国大事,各从其类,不以时序,而以国序。0其次,编者在正文之外,博采5公羊传6、5榖梁传6、5国语6、5史记6等二十多种先秦、西汉典籍,以/补逸0、/考异0、/辨误0、/考证0、/发明0的形式增加了考辨内容。根据凡例中所述:/三代、秦、汉之书,经史诸子,杂出繁多,其与5左氏6相表里者,皆博取而附载之,谓之-补逸.,其与5左氏6异同迥别者,并存其说,以备参伍,谓之-考异.;具有踳驳不伦,传闻失实者,为厘辨之,谓之-辨误.,其有证据明白,可为典要者,别而志之,谓之-考证.,参以管见,聊附臆说,谓之-发明.云。0据统计,该书的考辨内容占全书的百分之五十左右。此书的成书于康熙二十九年,自此书始,清人朝代纪事本末逐渐形成了撰述同时考辨史实,在抄书过程中注重与学术研究相结合的学术特点。
其四,在撰修史书过程中突出史实考辨,与
2010年3月 March,2010
LibraryWorkAndStudy
学术研究紧密结合的代表即是李有棠所撰的5辽史纪事本末6与5金史纪事本末6。两书于光绪十九年(1893)首次刊行,此后又经编者再次修订,于光绪二十九年(1903)重刊。根据凡例可知,两书正文/以正史为主0,即依据5辽史6、5金史6之本纪、列传改编而成,对其所记史事按专题编撰,条分缕析。正文之外,附有/考异0,是李有棠/参以新旧五代史,宋史、元史,,等书以及各家说部、传记、文集约百数十种,凡事涉及辽金者靡不搜採、考证,同异注于下方。0/或事有同异,词有详略,兼仿裴世期补注5三国志6及胡身之注5通鉴6,取温公所著5考异6三十卷,散入各条例,小注双行,分载每条之下,名曰-考异.,以便浏览,而资考证。0
/考异0是二书用力最著的部分,分别占全书的一半以上。/考异0的范围也十分广泛,同名异名、地理沿革、史实异同等方面都有所涉及。/考异0的撰述,补充了5辽史6与5金史6在地理沿革、北宋战和、宋金交往等方面缺略的史实,纠正了两史在记述时间、地点、人名上的错误以及记载战事时各自曲笔自夸的情况,一定程度上可补辽、金二史的不足。其中,不少地方还借鉴吸收了前人的研究成果,/如同名异名考,即多征引汪辉祖的5辽史同名录6和5金史同名录6。厉鹗、施国祁等人的有关著作亦多在征引之列0,具有一定的学术水平。因此,尽管在考证过程中亦存在疏漏,且又有的地方征引过繁,但是大量的考证辨析反映了编者注重史书编纂与学术研究相结合的撰修原则,同时也反映出这一时期纪事本末体史书在体例上新的发展趋势。
以上,笔者大致从编修概况、编撰内容及体例特点几个方面对于清人朝代纪事本末体史书进行初步考察。较之以方略、纪略为代表的专题纪事本末,清人朝代纪事本末体史书与前代纪事本末有着更为明显的传承关系,在沿袭前代编修传统的同时又有所发展。从编修概况上看,这一时期的朝代纪事本末虽然数量不多,然其中不乏颇具代表性的鸿篇巨著,在整个清代纪事本末体史书发展过程中的地位不容忽视。从编纂内容
上看,远至先秦史事,近至明代历史,以及前人较少关注的辽金、西夏等边疆史事在清人朝代纪事本末体史书之中均有所涉及,内容可谓丰富。从编纂体例上看,清人朝代纪事本末逐渐摆脱了抄撮一书的旧法,形成独立的学术著作,兼与考辨补正相结合,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对此,前辈学者虽已有所论述,然关注较为有限。有鉴于此,笔者认为,以清人朝代纪事本末体史书作为专题的研究尚有待深入开展。
参考文献:
[1]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稿本):16册[M].济南:齐鲁书
社,1996:100.
[2]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稿本):16册[M].济南:齐鲁书
社,1996:101.
[3]中国科学院图书馆.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经部[M].北
京:中华书局,1993:6831
[4]王绍曾.清史稿艺文志拾遗[M].北京:中华书局,
2000:268.
[5]马 骕.绎史:征言//绎史[M].北京:中华书局,2002.[6]朱东润.左传选:前言//左传选[M].上海:上海古典文学
出版社,1956.
[7]陈祖武.清初学术思辨录[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
社,1992:231.
[8]崔文印.纪事本末体史书的特点及其发展[J].史学史研
究,1981(3).[9]同[5]1
[10]钱 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M].北京:中华书局,
1986:172-173.
[11]高士奇.左传纪事本末:凡例//左传纪事本末[M].北京:
中华书局,1979.[12]同[11]1[13]同[11]1
[14]李有棠.辽史纪事本末:凡例//辽史纪事本末[M].北京:
中华书局,1983.
[15]李有棻.校刻辽金二史纪事本末原叙//李有棠.金史纪事
本末[M].北京:中华书局,1983:877.
[16]李有棠.金史纪事本末:凡例//金史纪事本末[M].北京:
中华书局,1983.[17]同[8]1[18]同[8]1作者简介:
郭 芳(1980-),女,博士研究生,北京师范大学古籍与传统
文化研究院,北京,100875。
总第169期 No.169
清人朝代纪事本末体史书考述
郭 芳
摘 要 笔者选取清人所撰记述一朝或几朝兴衰更替的纪事本末体史书为研究对象,主要从撰述内容及体例特点等方面进行初步考察,有助于正确认识清人朝代纪事本末体史书的史学地位及学术价值,并为深入研究朝代纪事本末体史书在清代的发展提供依据。关键词 清人;朝代;纪事本末体分类号 G256
Abstract Theresearchisabouttheeven-tbasedhistoricalrecordsinQingdynasty.TheessayinvolvesthecontentandstyleoftheQingdynas-ticchronicles.Theresearchisconducivetounderstandingofthehistoricvalueandacademicvalue,italsoconducivetothein-depthstudyofthese
historicalbooksindevelopmentofQingdynasty.
Keywords ThepersoninQingdynasty;Dynasty;Event-basedhistoricalrecordsClassNumber G256
纪事本末体是我国传统史书体裁之一。这种以事为中心,因事命篇,详其本末的史书体裁,自南宋袁枢5通鉴纪事本末6创立之后,即因其/文省于纪传,事豁于编年0的体裁优势受到学者的广泛关注与推崇。此后,纪事本末体史书历经几朝发展,继作踵起,成为继编年、纪传之后又一重要史体。
有清一代,史学极为繁盛,纪事本末体史书的编修也随之进入一个新的阶段。笔者选取了清代纪事本末体史书的一部分:由清人所撰述的朝代纪事本末体史书进行初步考察,借以从一个侧面反映纪事本末体史书在清代的发展。
1 清人朝代纪事本末体史书的编撰概况所谓朝代纪事本末即是指以纪事本末的形式编纂一朝或几朝史事的史学著作。据笔者掌握的资料,见于清代及近代藏书目录的清人朝代纪事本末体史书共计二十一种,其中的十六种史书均可找到藏本。此处需要说明的是,在笔者所收集的资料中,还有一些题为/补编0、/补遗0的史籍,诸如彭孙贻5明朝纪事本末补编6、王延年5资治通鉴纪事本末补编6等,是清人对于某种朝代纪事本末体史
著的增补之作。此类史籍虽然在体例上仍沿用纪事本末的形式,但在内容上却只是对所补史书的某些方面进行考辨或补充,就史籍本身来讲,不能较为完整的反映一朝或几朝的历史大势,因此,笔者认为,不应将此类史籍单独作为一种朝代纪事本末体史书来看,只是在考察所补朝代纪事本末体史书的同时予以涉及。另外还有四种有目无书即:高华5左传纪事本末6三十卷、马教思5左传纪事本末6四十卷、张问达5左传分国纪事本末6十六卷以及金德昌5续明史纪事本末6二十卷。另有5辽史纪事本末诸论6一书,为谭宗浚5辽史纪事本末6之中的史评集合而成,原与其5辽史纪事本末6为一书,后5本末6佚,仅存此5诸论6。以下,笔者仅对所见十六种清人朝代纪事本末体史书的基本情况进行大致分析。
其一,通代史三种:
书名绎史通鉴本末纪要
作者马 骕
卷数
一百六十卷(世系图一卷年表一卷)
主要馆藏地国家图书馆
蔡毓荣八十一卷(首三卷)国家图书馆
国家图书馆
续通鉴纪
李铭汉一百一十卷
事本末
2010年3月 March,2010
其二,断代史十三种:
书 名左传事纬左传纪事本末左氏春秋纪事本末春秋左国公谷分国纪事本末辽史纪事本末金史纪事本末西夏纪事本末前蒙古纪事本末后蒙古纪事本末明史纪事本末三藩纪事本末皇明五朝国史纪事本末续明纪事本末
作 者马 骕高士奇熊为霖
卷 数
LibraryWorkAndStudy
主要馆藏地
十二卷(附录
国家图书馆
八卷)五十三卷十四卷(首一卷)二十四卷
国家图书馆中山大学图书馆大连图书馆(残本)
李国华
李有棠李有棠张 鉴韩善徵韩善徵谷应泰杨陆荣
四十卷(首一
国家图书馆
卷末一卷)
五十二卷(首
国家图书馆
一卷末一卷)
三十六卷(首
国家图书馆
二卷)二卷二卷八十卷四卷
国家图书馆国家图书馆国家图书馆国家图书馆
沈自南不分卷国家图书馆
倪在田十八卷国家图书馆
2 清人朝代纪事本末体史书的体例特点从编撰内容上看,清人朝代纪事本末体史书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先秦史事,此类史著多以5左传6为中心,主要包括马骕所撰的5左传事纬6、5绎史6和高士奇所撰的5左传纪事本末6等;其二,明朝历史,此类史著旨在记述明代重大史事,主要包括谷应泰所撰5明史纪事本末6、杨陆荣所撰5三藩纪事本末6以及倪在田所撰5续明纪事本末6等;其三,夏辽金元史事,此类史著涉及西夏、辽金、蒙古历史,主要包括张鉴所撰的5西夏纪事本末6、李有棠所撰的
总第169期 No.169
5辽史纪事本末6、5金史纪事本末6和韩善徵所撰的5前蒙古纪事本末6、5后蒙古纪事本末6等;
其四,5资治通鉴6系列,此类史著主要是围绕5资治通鉴6进行的改编和补续,主要包括蔡毓荣所撰的5通鉴本末纪要6、李铭汉所撰的5续通鉴纪事本末6等。从编撰体例上看,清人朝代纪事本末体史书大致经历了从抄撮一书到综辑群书,再到与学术研究相结合的发展过程。具体而言:
其一,抄撮一书的代表是清人马骕的5左传事纬6。此书成书于顺治六年之前,是清人朝代纪事本末体史书中成书最早的史著。该书的作者从5左传6所记的内容之中选取108个篇目,以时间先后为序,按事类立目,重新剪裁排比,每事首尾完具。同时,又选取了一些事关重大、影响深远的事件重点加以组织和叙述,使读者在准确把握春秋大势的同时对于众多重大史事的始末经过有了更为清晰的了解。正如许元推的序中所述:/篇目一百有八,令读者一览即解,且无遗忘之病,诚善本矣。0由于该书分类得当,条理清晰,图表考证亦为精详,故在当时就为/同志所欣赏0。5四库全书总目6在著录该书时称:/骕於5左氏6实能融会贯通,故所论具有条理,其图表亦皆考证精详。可以知专门之学与涉猎者相去远矣。0
从所载内容上看,5左传事纬6中的文句几乎全部照抄5左传6原文,这种抄书以成书的传统可以追溯到纪事本末体史籍的产生,但是,清代初期在继承这一修书传统的同时更为注重史料的剪裁排比,因此,该书虽较前代纪事本末体史书于体例上无甚突破,却也多为后世学者推崇。张舜徽先生在介绍中国历史要籍时就相当推崇马骕的5左传事纬6。朱东润先生在编写5左传选6的取材上基本依靠的是此书,认为:/这是一部在研究5左传6时,不可不读的著作。0
其二,综辑群书的代表首推清代谷应泰的5明史纪事本末6。此书共八十卷,每卷各为一目。记事上起元朝至正十二年(1352)朱元璋起兵,下迄明朝崇祯十七年(1644)李自成攻克北京,述有明一代近三百年的历史。其中,虽不无缺略,但大体仍可反映这一时期的历史概貌。关于该书的作者,不少学者从其编修所用时间
郭芳:清人朝代纪事本末体史书考述GuoFang:StudyontheEvent-basedHistoricalRecordsofQingDynasty
之短、各篇章采用史料不尽相同等方面推测当
不止谷氏一人,而至于具体参撰者都有何人,学界尚存有争议。
此书的成书时间为顺治十五年,比官修的纪传体5明史6早八十多年。当时,虽有谈迁的5国榷6、张岱的5石匮藏书6和其它稗史,但还没有一部可供独据取资的明史,因此,5明史纪事本末6一改此前抄撮一书以成书的编修模式,/广稽博采,勒成一编。0作为一部集众家之长编撰的纪事本末体史籍,该书体例严谨、内容丰富。纵向上看,全书以年代先后为序,对于明代十六朝的重大史事皆有记述,从而较为完整的反映了有明一代兴衰治乱的历史变迁。横向上看,该书不仅包括政治、军事、典章制度等传统史书重点记载的内容,同时又涉及到漕运、河工、矿监税使、礼制、历法、民族关系等一系列的问题。尽管在所记内容的详略上仍有所不同,然亦可较为全面的反映出明代历史在不同社会领域中的发展情况。同时,丰富的内容也使该书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可以补5明史6之不足,在考证史实上也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5四库全书总目提要6著录该书称:/其排比纂次,详略得中,首尾秩然。于一代事实,极为淹贯。0可以说,独立创作、史料多源的5明史纪事本末6将纪事本末体史书的发展推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此外,成书于康熙九年的5绎史6亦属于综辑群书之列。5绎史6一书,为马骕一生最得意之作。全书分五大部分160卷:一曰太古,记三皇、五帝等传说之事,10卷;二曰三代,记夏、商、周三代之事,20卷;三曰春秋,记鲁十二公之事,70卷;四曰战国,记春秋以后以至秦亡之事,50卷;五曰外录,记天官、地志、名物制度等,10卷。该书取材极为丰富,先唐典籍大致收罗齐备,唐、宋类书中所引已佚的古书材料,也适当采择。在体裁上,以纪事本末的体裁形式为主,同时又依具体记述内容的不同融合了其它体裁,颇具创新性。诚如本书5征言6所云:/纪事则详其颠末,纪人则备其始终。十有二代之间,君臣之迹,理乱之由,名、法、儒、墨之殊途,纵横分合之异势,瞭然具焉。05绎史6在马骕生前就有刊刻,顾炎武看到此书,认为是/必传之作0。时人还将马骕的5绎史6与顾祖禹的5读史方舆纪要6、李清的5南北史合注6合称清初/三大奇书0。5四库全书总目提要6在著录该书时称其:/搜罗繁富,词必有征,实非罗泌5路史6、胡宏5皇王大纪6所可及。且史例六家,古无此式。与袁枢所撰,均可谓卓然特创,自为一家之体者矣。0后世学者钱穆在5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6中评价马骕5绎史6在清代的影响:/后此汉学家所为主要工作,如校勘、辨伪、辑逸,宛斯此书均已发其大例。即后此汉学家目光所注,从事整理研讨,以成学名家者,宛斯此书,亦已囊括其十七八。极清儒成绩所至,最要者不过为古史作发明,则宛斯此书,岂不已牢笼范围,而为之大扬榷乎?后大名崔述东壁,为5古史考信录6,亦多有从宛斯所谓-事同文异.、-文同人异.处著眼者,则宛斯此书,影响有清一代经史考订之学,厥功至伟。05绎史6的价值由此可窥一斑。
其三,考辨史实的代表即是高士奇所撰的5左传纪事本末6。内容上,该书正文完全取自/左氏传文,罕有所遗0,只是/有一传而关涉数事者,其文不得不重见0,才/随其事之所主为文之详略0。体例上,则依纪事本末体例的要求,重新加以剪裁,同时又有所变动和增益。主要表现在:首先,按国别组织材料。高氏认为春秋时代的特点是列国交义、大国争霸,所以/列国大事,各从其类,不以时序,而以国序。0其次,编者在正文之外,博采5公羊传6、5榖梁传6、5国语6、5史记6等二十多种先秦、西汉典籍,以/补逸0、/考异0、/辨误0、/考证0、/发明0的形式增加了考辨内容。根据凡例中所述:/三代、秦、汉之书,经史诸子,杂出繁多,其与5左氏6相表里者,皆博取而附载之,谓之-补逸.,其与5左氏6异同迥别者,并存其说,以备参伍,谓之-考异.;具有踳驳不伦,传闻失实者,为厘辨之,谓之-辨误.,其有证据明白,可为典要者,别而志之,谓之-考证.,参以管见,聊附臆说,谓之-发明.云。0据统计,该书的考辨内容占全书的百分之五十左右。此书的成书于康熙二十九年,自此书始,清人朝代纪事本末逐渐形成了撰述同时考辨史实,在抄书过程中注重与学术研究相结合的学术特点。
其四,在撰修史书过程中突出史实考辨,与
2010年3月 March,2010
LibraryWorkAndStudy
学术研究紧密结合的代表即是李有棠所撰的5辽史纪事本末6与5金史纪事本末6。两书于光绪十九年(1893)首次刊行,此后又经编者再次修订,于光绪二十九年(1903)重刊。根据凡例可知,两书正文/以正史为主0,即依据5辽史6、5金史6之本纪、列传改编而成,对其所记史事按专题编撰,条分缕析。正文之外,附有/考异0,是李有棠/参以新旧五代史,宋史、元史,,等书以及各家说部、传记、文集约百数十种,凡事涉及辽金者靡不搜採、考证,同异注于下方。0/或事有同异,词有详略,兼仿裴世期补注5三国志6及胡身之注5通鉴6,取温公所著5考异6三十卷,散入各条例,小注双行,分载每条之下,名曰-考异.,以便浏览,而资考证。0
/考异0是二书用力最著的部分,分别占全书的一半以上。/考异0的范围也十分广泛,同名异名、地理沿革、史实异同等方面都有所涉及。/考异0的撰述,补充了5辽史6与5金史6在地理沿革、北宋战和、宋金交往等方面缺略的史实,纠正了两史在记述时间、地点、人名上的错误以及记载战事时各自曲笔自夸的情况,一定程度上可补辽、金二史的不足。其中,不少地方还借鉴吸收了前人的研究成果,/如同名异名考,即多征引汪辉祖的5辽史同名录6和5金史同名录6。厉鹗、施国祁等人的有关著作亦多在征引之列0,具有一定的学术水平。因此,尽管在考证过程中亦存在疏漏,且又有的地方征引过繁,但是大量的考证辨析反映了编者注重史书编纂与学术研究相结合的撰修原则,同时也反映出这一时期纪事本末体史书在体例上新的发展趋势。
以上,笔者大致从编修概况、编撰内容及体例特点几个方面对于清人朝代纪事本末体史书进行初步考察。较之以方略、纪略为代表的专题纪事本末,清人朝代纪事本末体史书与前代纪事本末有着更为明显的传承关系,在沿袭前代编修传统的同时又有所发展。从编修概况上看,这一时期的朝代纪事本末虽然数量不多,然其中不乏颇具代表性的鸿篇巨著,在整个清代纪事本末体史书发展过程中的地位不容忽视。从编纂内容
上看,远至先秦史事,近至明代历史,以及前人较少关注的辽金、西夏等边疆史事在清人朝代纪事本末体史书之中均有所涉及,内容可谓丰富。从编纂体例上看,清人朝代纪事本末逐渐摆脱了抄撮一书的旧法,形成独立的学术著作,兼与考辨补正相结合,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对此,前辈学者虽已有所论述,然关注较为有限。有鉴于此,笔者认为,以清人朝代纪事本末体史书作为专题的研究尚有待深入开展。
参考文献:
[1]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稿本):16册[M].济南:齐鲁书
社,1996:100.
[2]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稿本):16册[M].济南:齐鲁书
社,1996:101.
[3]中国科学院图书馆.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经部[M].北
京:中华书局,1993:6831
[4]王绍曾.清史稿艺文志拾遗[M].北京:中华书局,
2000:268.
[5]马 骕.绎史:征言//绎史[M].北京:中华书局,2002.[6]朱东润.左传选:前言//左传选[M].上海:上海古典文学
出版社,1956.
[7]陈祖武.清初学术思辨录[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
社,1992:231.
[8]崔文印.纪事本末体史书的特点及其发展[J].史学史研
究,1981(3).[9]同[5]1
[10]钱 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M].北京:中华书局,
1986:172-173.
[11]高士奇.左传纪事本末:凡例//左传纪事本末[M].北京:
中华书局,1979.[12]同[11]1[13]同[11]1
[14]李有棠.辽史纪事本末:凡例//辽史纪事本末[M].北京:
中华书局,1983.
[15]李有棻.校刻辽金二史纪事本末原叙//李有棠.金史纪事
本末[M].北京:中华书局,1983:877.
[16]李有棠.金史纪事本末:凡例//金史纪事本末[M].北京:
中华书局,1983.[17]同[8]1[18]同[8]1作者简介:
郭 芳(1980-),女,博士研究生,北京师范大学古籍与传统
文化研究院,北京,100875。
总第169期 No.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