暨南大学校园环境评价

暨南大学校园环境评价

目录

1. 总则 ................................................................................................................................. - 4 -

1.1. 任务由来 ............................................................................................................. - 4 -

1.2. 评价目的 ............................................................................................................. - 4 -

1.3. 编制依据 ............................................................................................................. - 4 -

1.3.1. 法律依据 ................................................................................................... - 4 -

1.3.2. 法规与文件 ............................................................................................... - 5 -

1.3.3. 技术规范 ................................................................................................... - 5 -

1.4. 环境敏感点及保护目标 ..................................................................................... - 5 -

1.4.1. 环境敏感目标 ........................................................................................... - 5 -

1.5. 评价标准 ............................................................................................................. - 6 -

1.6. 评价工作等级及其重点 ..................................................................................... - 6 -

1.6.1. 地表水环境 ............................................................................................... - 6 -

1.6.2. 声环境 ....................................................................................................... - 6 -

1.6.3. 大气环境 ................................................................................................... - 7 -

1.6.4. 生态环境 ................................................................................................... - 7 -

2. 环境现状调查 ................................................................................................................. - 8 -

2.1. 项目背景资料与社会环境 ................................................................................. - 8 -

2.2. 自然环境 ............................................................................................................. - 9 -

3. 监测与布点方案 ........................................................................................................... - 10 -

3.1. 声环境 ............................................................................................................... - 10 -

3.1.1. 评价内容: ............................................................................................. - 10 -

3.1.2. 评价工作范围: 200m以内 ................................................................. - 10 -

3.1.3. 监测布点: ............................................................................................. - 10 -

3.2. 大气环境 ........................................................................................................... - 11 -

3.2.1.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范围确定 ................................................................. - 11 -

3.2.2. 气象观测资料调查 ................................................................................. - 11 -

3.2.3. 污染源调查 ............................................................................................. - 11 -

3.2.4. 现状调查与评价 ..................................................................................... - 11 -

3.2.5. 监测布点: ............................................................................................. - 12 -

3.3. 生态环境 ........................................................................................................... - 12 -

3.3.1. 评价范围:2Km ..................................................................................... - 12 -

3.3.2. 调查内容 ................................................................................................. - 12 -

3.3.3. 评价方法:系统分析法 ......................................................................... - 13 -

3.3.4. 监测布点 ................................................................................................. - 13 -

3.4. 地表水环境 ....................................................................................................... - 14 -

3.4.1. 监测因子确定 ......................................................................................... - 14 -

3.4.2. 监测布点: ............................................................................................. - 14 -

1. 总则

1.1. 任务由来

随着广州市城市建设和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规模的扩大,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 暨南大学位于广州市天河区,校园大体上可以分为两个区域:一是学校的东、西、北部,为校内生活区;南部主要为教学区.作为文教区的暨南大学应具备一个健康、舒适、安宁的环境以提供给校内师生生活和学习,但该校四周均被儿条交通干线所包围,南而有黄埔大道,北而毗邻中山大道,东而紧挨华南快速干线(高架路),西而与石牌东路相邻.这些交通干线在缓解城市交通压力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给暨南大学带来了较严重的污染.在此,我们以儿个有代表性的监测点为重点考察对象,对暨南大学环境的影响进行了调查与分析,以期为制定有效的治理措施,改善暨南大学的环境质量提供必要的基础资料.

1.2. 评价目的

编制本报告书的目的,主要是根据暨南大学校本部概况和区域环境现状,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规范、标准,对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作出准确评价。。

环境保护目标是指在环境评价范围内因项目的建设,而容易受到影响的对象,也可以说是指那些对建设项目产生的环境影响比较敏感的对象,一般也称之为敏感点。通常,敏感点是指环境评价范围内的自然保护区、学校、医院、幼儿园、居民住宅、科研单位、饮用水源地等。对江西农业大学的环境质量评价主要环境保护目标包括学生宿舍,教职工宿舍,教学区和校医院等敏感地区。经过对布局观察后,校区内主要建筑物有学生运动场,教学办公用房,职工宿舍,部分服务单位(后勤部,加工厂等),学生宿舍,教工食堂。由相应的标准可以看出医院,教学区和住宅区受大气、水和噪声的影响较大;以及志敏大道的大气污染相对较大。在环境影响评价的,敏感保护目标常作为评价的重点,也是衡量评价工作是否深入或是否完成任务的标志

1.3. 编制依据

1.3.1. 法律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年12月26日);

(2)《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2003年9月1日);

(3)《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2002年8月修订);

(4)《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2008年6月修订);

(5)《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2000年4月修订);

(6)《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1996年10月29日);

(7)《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弃物污染环境防治法》(2005年4月1日)

(8)《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2004年8月28日)。

1.3.2. 法规与文件

(1)《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管理规定》(1989年7月10日);

(2)《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实施条例》(1993年8月1日);

(3)《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实施细则》(2000年3月);

(4)《广东省环境保护条例》(2005年1月1日);

(5)《广东省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条例》(2004年5月1日);

(6)《深圳经济特区环境保护条例》(2009年6月3日)

1.3.3. 技术规范

(1)《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总纲》(HJ/T 2.1—93);

(2)《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大气环境》(HJ/T 2.2—93);

(3)《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地面水环境》(HJ/T 2.3—93);

(4)《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声环境》(HJ/T 2.4—1995);

(5)《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非污染生态影响》(HJ/T19—1997);

1.4. 环境敏感点及保护目标

1.4.1. 环境敏感目标

1.4.1.1. 地表水环境

临近的教学楼,行政楼和周边雨水管网,排污口,处理目标为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Ш类水质标准

1.4.1.2. 声环境和大气环境

教学楼,行政楼,图书馆,学生宿舍处理目标为达到GB3095—1996《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类标准,GB3096-1993《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中1类标准。

1.4.1.3. 生态环境

教工宿舍,广场,处理目标为保持水土,保护生态稳定性,做好防护工作。

1.5. 评价标准

GB8978-1996《污水综合排放标准》;

CJ3082-1999《污水排入城市下水道水质标准》;

GB3096-1993《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

GB/T14623-93《城市区域噪声测量方法》;

GB12523-90《建筑施工场界噪声标准》;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

GB3095—1996《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广州市地方标准:

《广州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条例》;

《广州区域噪声标准》;

《广州水质标准》

1.6. 评价工作等级及其重点

1.6.1. 地表水环境

等级划分依据:

建设项目污水排放量

建设项目污水谁知复杂程度

地表水域规模

水环境质量要求

污染物类型=1,属于一般污水水质,污染物属于非持久性污染物。生活污水经处理后排入市政管网,由南山污水处理厂达到一级A标准后排放,并不直接进入地表水体。

主要污水类型为生活污水。因此评价等级为3

1.6.2. 声环境

1) 工作等级划分依据

建设项目所在区域的声环境功能区类别

建设项目建设前后所在区域的声环境质量变化程度

受建设项目影响的人口数量

2) 声环境功能区分为以下五种类型:

0 类声环境功能区:指康复疗养区等特别需要安静的区域。

1 类声环境功能区:指以居民住宅、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科研设计、行政办公为主要功能,需要保持安静的区域。

2 类声环境功能区:指以商业金融、集市贸易为主要功能,或者居住、商业、工业混杂,需要维护住宅安静的区域。

3 类声环境功能区:指以工业生产、仓储物流为主要功能,需要防止工业噪声对周围环境产生严重影响的区域。

4 类声环境功能区:指交通干线两侧一定距离之内,需要防止交通噪声对周围环境产生严重影响的区域,包括4a 类和4b 类两种类型。4a 类为高速公路、一级公路、二级公路、城市快速路、城市主干路、城市次干路、城市轨道交通(地面段)、内河航道两侧区域;4b 类为铁路干线两侧区域。

主要噪声源发电机启用时噪声,风机启动噪声

因为建设项目为学校,所以该项目所在区域的声环境功能区类别为1类。且建设项目建设声环境质量变化程度不大;周围受影响的有学校,以及部分住宅区,总体受项目影响人口数量不大,因此评定等级为3级。

1.6.3. 大气环境

确定原则:

对环境空气质量的影响大小

项目所在地区的污染气象条件

评价工作的难易程度

主要大气污染物备用发电机尾气和食堂油烟,因为备用发电机与食堂都属于间歇式工作,因此排放气体的数量不是很多。评价等级为3

1.6.4. 生态环境

占地面积为109.52万平方米《200万平方千米。影响范围较小。2无珍稀濒危物种。3,不会造成土地化学性质的改变。根据上述判别标准,确定本项目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等级为三级

2. 环境现状调查

2.1. 项目背景资料与社会环境

暨南大学是中国第一所由国家创办的华侨学府,是目前全国境外生最多的大学,是国家“211工程”重点综合性大学,直属国务院侨务办公室领导。“暨南”二字出自《尚书·禹贡》篇:“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暨,声教讫于四海。”意即面向南洋,将中华文化远播到五洲四海。学校的前身是1906年清政府创立于南京的暨南学堂。后迁至上海,1927年更名为国立暨南大学。抗日战争期间,迁址福建建阳。1946年迁回上海。1949年8月合并于复旦、交通等大学。1958年在广州重建。

素有“华侨最高学府”之称的暨南大学,恪守“ 忠信笃敬 ”之校训,注重以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道德文化培养造就人才。学校积极贯彻“面向海外,面向港澳台”的办学方针,建校至今,共培养了来自世界五大洲133个国家和地区的各类人才20余万人,堪称桃李满天下。

1996年6月,暨南大学成为全国面向21世纪重点建设的大学。2007年,在教育部组织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学校被评为优秀。2008年,国家正式启动“211工程”三期建设,我校的金融学与资本市场、产业经济与区域发展、比较文艺学与海外华文文学、华侨华人与中外关系、水域生态学与藻类生物资源、生物技术与生物工程药物、重大工程结构的非线性力学问题、中药现代化与中西医结合8个项目被确定为国家立项重点学科建设项目。

学校设有23个学院,49个系,128个研究机构和84个实验室,76个本科专业;38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89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15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74个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是招收和培养高级管理人员工商管理硕士(EMBA)、工商管理硕士(MBA)、会计学硕士(MPAcc)、法律硕士(JM)、汉语国际教育硕士(MTCSOL)、临床医学硕士、工程硕士、公共管理硕士(MPA)单位;同时也是全国试办高水平运动队的学校。学校拥有10个博士后流动站(应用经济学、临床医学 、中国语言文学、生物学、工商管理、新闻传播学、历史学、生物医学工程、中西医结合、政治学),1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广州生物医药研究开发基地),4个国家级重点学科(产业经济学、水生生物学、金融学和文艺学)、8个国务院侨办重点学科、2个广东省一级学科重点学科、10个广东省二级学科重点学科,设有国家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华侨华人)、教育部中国

语言文学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国家对外汉语教学基地、国务院侨办华文教育基地和广东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有国家工程中心1个,省、部级设置的研究中心6个、重点实验室11个,教育部工程中心3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9个。

2.2. 自然环境

暨南大学校园环境优美,景色宜人。因其广州天河区,因此其在气象、水文等各项自然环境与广州差不多。

广州是中国南方最大的海滨城市,属于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地表接受太阳辐射量较多,同时受季风的影响,夏季海洋暖气流形成高温,多雨的气候。广州是一个降水量较多的城市,广州降水量多是受许多因素的影响,例如气候、地形等因素。除此之外,由于广州是一个工业区,所以到一定的月份的话,灰霾天气严重。

广州站的累年各月平均气温以7月份28.6℃最大,次大的是8月份的28.4℃;1月的13.6℃最小,次小的是2月的14.6℃。由于一年中,太阳在夏至日这一天到达北回归线(23°27′N)上的天顶,也就是垂直照射最北的位置,在冬至日这一天到达南回归线(23°27′S)上的天顶,也就是垂直照射最南的位置,太阳辐射量与大气环流、地理环境等其他因子相互作用形成了广州夏长冬短、夏无酷热、冬天冰雪的气候特征。

从地势来看,广州位于东经113.7,北纬23.8,地处中国大陆南部。广州地处低纬度,属于南热带季风气候区,地表接受太阳辐射量较多,同时受季风的影响,夏季受海洋暖流形成高温,多雨的气候。广州属于南亚热带海洋气候,其地势东北高,西南低,北部和东北部是山区,中部是丘陵、台地,南部是珠江三角洲冲积平原,由于地处低纬度地区及濒临南海,一年内东夏季风,交替影响,具有光能充裕,暖热少寒,雨量充沛气候特征。其次从气温来分析,由于广州终年气温相对较高,平均高度有23度,气温变化为单峰型的,最高出现在7、8月,最低在1月。一年中大部分时间雨量充沛,雨季明显在4—9月多雨季节,半年的降水量一般占全年的百分之80。其中最多为5—6月,平均雨量达到280-300mm,常有大暴雨出现。根据气候学划分季节标准和历史气候资料统计分析,南昌地区有春、秋季短,夏、冬季长的特点。虽然四季长短不同,但季节特征明显:春季温暖湿润,夏季炎热多雨,秋季凉爽干燥,冬季寒冷少雨。

3. 监测与布点方案

3.1. 声环境

3.1.1. 评价内容:

(1)主要声源数量,位置和声源源强(2)重点调查敏感目标的声环境质量现状(3)敏感目标的预测值及场界噪声值,分析敏感目标受影响的范围和程度(4)提出噪声防治措施

3.1.2. 评价工作范围: 200m以内

3.1.3. 监测布点:

3.2. 大气环境

3.2.1.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范围确定

(1)根据项目排放污染物的最远影响范围确定项目的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范围。即以排放源为中心点,以D10%为半径的圆或2×D10%为边长的矩形作为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范围;当最远距离超过25km时,确定评价范围为半径25km的圆形区域,或边长50km矩形区域。

(2)评价范围的直径或边长一般不应小于5km。

(3)对于以线源为主的城市道路等项目,评价范围可设定为线源中心两侧各200m的范围。

3.2.2. 气象观测资料调查

评价范围20年以上的主要气候统计资料,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常规高空气象观测资料。

3.2.3. 污染源调查

由于本项目大气环境评价等级为3,所以只调查其主要污染源为工程建设产生的粉尘,备用发电机尾气和食堂油烟。

3.2.4. 现状调查与评价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大气环境》(HJ/T 2.2—93)监测因子确定为PM10,SO2, NO2:

作1期监测,选择冬季进行,监测时间为7天,每天取02,08,14,20时4个小时的质量浓度值,如下表:

3.2.5. 监测布点:

3.3. 生态环境 3.3.1. 评价范围:2Km 3.3.2. 调查内容

自然环境状况,生态系统,区域敏感保护目标,区域资源和社会经济状况调查 调查方法:收集现有资料,收集政府部分有关资料,野外调查

评价内容:(1)生态完整性和稳定性(2)用可持续发展观点评价自然资源现状,发展趋势和承受干扰的能力(3)植被破坏,荒漠化,珍惜濒临动植物种消失,自然灾害,土地生产能力下降等

3.3.3. 评价方法:系统分析法 3.3.4. 监测布点

3.4. 地表水环境 3.4.1. 监测因子确定

地表水:

地下水:

3.4.2. 监测布点:

暨南大学校园环境评价

目录

1. 总则 ................................................................................................................................. - 4 -

1.1. 任务由来 ............................................................................................................. - 4 -

1.2. 评价目的 ............................................................................................................. - 4 -

1.3. 编制依据 ............................................................................................................. - 4 -

1.3.1. 法律依据 ................................................................................................... - 4 -

1.3.2. 法规与文件 ............................................................................................... - 5 -

1.3.3. 技术规范 ................................................................................................... - 5 -

1.4. 环境敏感点及保护目标 ..................................................................................... - 5 -

1.4.1. 环境敏感目标 ........................................................................................... - 5 -

1.5. 评价标准 ............................................................................................................. - 6 -

1.6. 评价工作等级及其重点 ..................................................................................... - 6 -

1.6.1. 地表水环境 ............................................................................................... - 6 -

1.6.2. 声环境 ....................................................................................................... - 6 -

1.6.3. 大气环境 ................................................................................................... - 7 -

1.6.4. 生态环境 ................................................................................................... - 7 -

2. 环境现状调查 ................................................................................................................. - 8 -

2.1. 项目背景资料与社会环境 ................................................................................. - 8 -

2.2. 自然环境 ............................................................................................................. - 9 -

3. 监测与布点方案 ........................................................................................................... - 10 -

3.1. 声环境 ............................................................................................................... - 10 -

3.1.1. 评价内容: ............................................................................................. - 10 -

3.1.2. 评价工作范围: 200m以内 ................................................................. - 10 -

3.1.3. 监测布点: ............................................................................................. - 10 -

3.2. 大气环境 ........................................................................................................... - 11 -

3.2.1.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范围确定 ................................................................. - 11 -

3.2.2. 气象观测资料调查 ................................................................................. - 11 -

3.2.3. 污染源调查 ............................................................................................. - 11 -

3.2.4. 现状调查与评价 ..................................................................................... - 11 -

3.2.5. 监测布点: ............................................................................................. - 12 -

3.3. 生态环境 ........................................................................................................... - 12 -

3.3.1. 评价范围:2Km ..................................................................................... - 12 -

3.3.2. 调查内容 ................................................................................................. - 12 -

3.3.3. 评价方法:系统分析法 ......................................................................... - 13 -

3.3.4. 监测布点 ................................................................................................. - 13 -

3.4. 地表水环境 ....................................................................................................... - 14 -

3.4.1. 监测因子确定 ......................................................................................... - 14 -

3.4.2. 监测布点: ............................................................................................. - 14 -

1. 总则

1.1. 任务由来

随着广州市城市建设和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规模的扩大,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 暨南大学位于广州市天河区,校园大体上可以分为两个区域:一是学校的东、西、北部,为校内生活区;南部主要为教学区.作为文教区的暨南大学应具备一个健康、舒适、安宁的环境以提供给校内师生生活和学习,但该校四周均被儿条交通干线所包围,南而有黄埔大道,北而毗邻中山大道,东而紧挨华南快速干线(高架路),西而与石牌东路相邻.这些交通干线在缓解城市交通压力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给暨南大学带来了较严重的污染.在此,我们以儿个有代表性的监测点为重点考察对象,对暨南大学环境的影响进行了调查与分析,以期为制定有效的治理措施,改善暨南大学的环境质量提供必要的基础资料.

1.2. 评价目的

编制本报告书的目的,主要是根据暨南大学校本部概况和区域环境现状,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规范、标准,对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作出准确评价。。

环境保护目标是指在环境评价范围内因项目的建设,而容易受到影响的对象,也可以说是指那些对建设项目产生的环境影响比较敏感的对象,一般也称之为敏感点。通常,敏感点是指环境评价范围内的自然保护区、学校、医院、幼儿园、居民住宅、科研单位、饮用水源地等。对江西农业大学的环境质量评价主要环境保护目标包括学生宿舍,教职工宿舍,教学区和校医院等敏感地区。经过对布局观察后,校区内主要建筑物有学生运动场,教学办公用房,职工宿舍,部分服务单位(后勤部,加工厂等),学生宿舍,教工食堂。由相应的标准可以看出医院,教学区和住宅区受大气、水和噪声的影响较大;以及志敏大道的大气污染相对较大。在环境影响评价的,敏感保护目标常作为评价的重点,也是衡量评价工作是否深入或是否完成任务的标志

1.3. 编制依据

1.3.1. 法律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年12月26日);

(2)《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2003年9月1日);

(3)《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2002年8月修订);

(4)《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2008年6月修订);

(5)《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2000年4月修订);

(6)《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1996年10月29日);

(7)《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弃物污染环境防治法》(2005年4月1日)

(8)《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2004年8月28日)。

1.3.2. 法规与文件

(1)《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管理规定》(1989年7月10日);

(2)《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实施条例》(1993年8月1日);

(3)《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实施细则》(2000年3月);

(4)《广东省环境保护条例》(2005年1月1日);

(5)《广东省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条例》(2004年5月1日);

(6)《深圳经济特区环境保护条例》(2009年6月3日)

1.3.3. 技术规范

(1)《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总纲》(HJ/T 2.1—93);

(2)《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大气环境》(HJ/T 2.2—93);

(3)《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地面水环境》(HJ/T 2.3—93);

(4)《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声环境》(HJ/T 2.4—1995);

(5)《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非污染生态影响》(HJ/T19—1997);

1.4. 环境敏感点及保护目标

1.4.1. 环境敏感目标

1.4.1.1. 地表水环境

临近的教学楼,行政楼和周边雨水管网,排污口,处理目标为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Ш类水质标准

1.4.1.2. 声环境和大气环境

教学楼,行政楼,图书馆,学生宿舍处理目标为达到GB3095—1996《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类标准,GB3096-1993《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中1类标准。

1.4.1.3. 生态环境

教工宿舍,广场,处理目标为保持水土,保护生态稳定性,做好防护工作。

1.5. 评价标准

GB8978-1996《污水综合排放标准》;

CJ3082-1999《污水排入城市下水道水质标准》;

GB3096-1993《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

GB/T14623-93《城市区域噪声测量方法》;

GB12523-90《建筑施工场界噪声标准》;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

GB3095—1996《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广州市地方标准:

《广州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条例》;

《广州区域噪声标准》;

《广州水质标准》

1.6. 评价工作等级及其重点

1.6.1. 地表水环境

等级划分依据:

建设项目污水排放量

建设项目污水谁知复杂程度

地表水域规模

水环境质量要求

污染物类型=1,属于一般污水水质,污染物属于非持久性污染物。生活污水经处理后排入市政管网,由南山污水处理厂达到一级A标准后排放,并不直接进入地表水体。

主要污水类型为生活污水。因此评价等级为3

1.6.2. 声环境

1) 工作等级划分依据

建设项目所在区域的声环境功能区类别

建设项目建设前后所在区域的声环境质量变化程度

受建设项目影响的人口数量

2) 声环境功能区分为以下五种类型:

0 类声环境功能区:指康复疗养区等特别需要安静的区域。

1 类声环境功能区:指以居民住宅、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科研设计、行政办公为主要功能,需要保持安静的区域。

2 类声环境功能区:指以商业金融、集市贸易为主要功能,或者居住、商业、工业混杂,需要维护住宅安静的区域。

3 类声环境功能区:指以工业生产、仓储物流为主要功能,需要防止工业噪声对周围环境产生严重影响的区域。

4 类声环境功能区:指交通干线两侧一定距离之内,需要防止交通噪声对周围环境产生严重影响的区域,包括4a 类和4b 类两种类型。4a 类为高速公路、一级公路、二级公路、城市快速路、城市主干路、城市次干路、城市轨道交通(地面段)、内河航道两侧区域;4b 类为铁路干线两侧区域。

主要噪声源发电机启用时噪声,风机启动噪声

因为建设项目为学校,所以该项目所在区域的声环境功能区类别为1类。且建设项目建设声环境质量变化程度不大;周围受影响的有学校,以及部分住宅区,总体受项目影响人口数量不大,因此评定等级为3级。

1.6.3. 大气环境

确定原则:

对环境空气质量的影响大小

项目所在地区的污染气象条件

评价工作的难易程度

主要大气污染物备用发电机尾气和食堂油烟,因为备用发电机与食堂都属于间歇式工作,因此排放气体的数量不是很多。评价等级为3

1.6.4. 生态环境

占地面积为109.52万平方米《200万平方千米。影响范围较小。2无珍稀濒危物种。3,不会造成土地化学性质的改变。根据上述判别标准,确定本项目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等级为三级

2. 环境现状调查

2.1. 项目背景资料与社会环境

暨南大学是中国第一所由国家创办的华侨学府,是目前全国境外生最多的大学,是国家“211工程”重点综合性大学,直属国务院侨务办公室领导。“暨南”二字出自《尚书·禹贡》篇:“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暨,声教讫于四海。”意即面向南洋,将中华文化远播到五洲四海。学校的前身是1906年清政府创立于南京的暨南学堂。后迁至上海,1927年更名为国立暨南大学。抗日战争期间,迁址福建建阳。1946年迁回上海。1949年8月合并于复旦、交通等大学。1958年在广州重建。

素有“华侨最高学府”之称的暨南大学,恪守“ 忠信笃敬 ”之校训,注重以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道德文化培养造就人才。学校积极贯彻“面向海外,面向港澳台”的办学方针,建校至今,共培养了来自世界五大洲133个国家和地区的各类人才20余万人,堪称桃李满天下。

1996年6月,暨南大学成为全国面向21世纪重点建设的大学。2007年,在教育部组织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学校被评为优秀。2008年,国家正式启动“211工程”三期建设,我校的金融学与资本市场、产业经济与区域发展、比较文艺学与海外华文文学、华侨华人与中外关系、水域生态学与藻类生物资源、生物技术与生物工程药物、重大工程结构的非线性力学问题、中药现代化与中西医结合8个项目被确定为国家立项重点学科建设项目。

学校设有23个学院,49个系,128个研究机构和84个实验室,76个本科专业;38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89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15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74个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是招收和培养高级管理人员工商管理硕士(EMBA)、工商管理硕士(MBA)、会计学硕士(MPAcc)、法律硕士(JM)、汉语国际教育硕士(MTCSOL)、临床医学硕士、工程硕士、公共管理硕士(MPA)单位;同时也是全国试办高水平运动队的学校。学校拥有10个博士后流动站(应用经济学、临床医学 、中国语言文学、生物学、工商管理、新闻传播学、历史学、生物医学工程、中西医结合、政治学),1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广州生物医药研究开发基地),4个国家级重点学科(产业经济学、水生生物学、金融学和文艺学)、8个国务院侨办重点学科、2个广东省一级学科重点学科、10个广东省二级学科重点学科,设有国家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华侨华人)、教育部中国

语言文学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国家对外汉语教学基地、国务院侨办华文教育基地和广东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有国家工程中心1个,省、部级设置的研究中心6个、重点实验室11个,教育部工程中心3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9个。

2.2. 自然环境

暨南大学校园环境优美,景色宜人。因其广州天河区,因此其在气象、水文等各项自然环境与广州差不多。

广州是中国南方最大的海滨城市,属于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地表接受太阳辐射量较多,同时受季风的影响,夏季海洋暖气流形成高温,多雨的气候。广州是一个降水量较多的城市,广州降水量多是受许多因素的影响,例如气候、地形等因素。除此之外,由于广州是一个工业区,所以到一定的月份的话,灰霾天气严重。

广州站的累年各月平均气温以7月份28.6℃最大,次大的是8月份的28.4℃;1月的13.6℃最小,次小的是2月的14.6℃。由于一年中,太阳在夏至日这一天到达北回归线(23°27′N)上的天顶,也就是垂直照射最北的位置,在冬至日这一天到达南回归线(23°27′S)上的天顶,也就是垂直照射最南的位置,太阳辐射量与大气环流、地理环境等其他因子相互作用形成了广州夏长冬短、夏无酷热、冬天冰雪的气候特征。

从地势来看,广州位于东经113.7,北纬23.8,地处中国大陆南部。广州地处低纬度,属于南热带季风气候区,地表接受太阳辐射量较多,同时受季风的影响,夏季受海洋暖流形成高温,多雨的气候。广州属于南亚热带海洋气候,其地势东北高,西南低,北部和东北部是山区,中部是丘陵、台地,南部是珠江三角洲冲积平原,由于地处低纬度地区及濒临南海,一年内东夏季风,交替影响,具有光能充裕,暖热少寒,雨量充沛气候特征。其次从气温来分析,由于广州终年气温相对较高,平均高度有23度,气温变化为单峰型的,最高出现在7、8月,最低在1月。一年中大部分时间雨量充沛,雨季明显在4—9月多雨季节,半年的降水量一般占全年的百分之80。其中最多为5—6月,平均雨量达到280-300mm,常有大暴雨出现。根据气候学划分季节标准和历史气候资料统计分析,南昌地区有春、秋季短,夏、冬季长的特点。虽然四季长短不同,但季节特征明显:春季温暖湿润,夏季炎热多雨,秋季凉爽干燥,冬季寒冷少雨。

3. 监测与布点方案

3.1. 声环境

3.1.1. 评价内容:

(1)主要声源数量,位置和声源源强(2)重点调查敏感目标的声环境质量现状(3)敏感目标的预测值及场界噪声值,分析敏感目标受影响的范围和程度(4)提出噪声防治措施

3.1.2. 评价工作范围: 200m以内

3.1.3. 监测布点:

3.2. 大气环境

3.2.1.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范围确定

(1)根据项目排放污染物的最远影响范围确定项目的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范围。即以排放源为中心点,以D10%为半径的圆或2×D10%为边长的矩形作为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范围;当最远距离超过25km时,确定评价范围为半径25km的圆形区域,或边长50km矩形区域。

(2)评价范围的直径或边长一般不应小于5km。

(3)对于以线源为主的城市道路等项目,评价范围可设定为线源中心两侧各200m的范围。

3.2.2. 气象观测资料调查

评价范围20年以上的主要气候统计资料,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常规高空气象观测资料。

3.2.3. 污染源调查

由于本项目大气环境评价等级为3,所以只调查其主要污染源为工程建设产生的粉尘,备用发电机尾气和食堂油烟。

3.2.4. 现状调查与评价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大气环境》(HJ/T 2.2—93)监测因子确定为PM10,SO2, NO2:

作1期监测,选择冬季进行,监测时间为7天,每天取02,08,14,20时4个小时的质量浓度值,如下表:

3.2.5. 监测布点:

3.3. 生态环境 3.3.1. 评价范围:2Km 3.3.2. 调查内容

自然环境状况,生态系统,区域敏感保护目标,区域资源和社会经济状况调查 调查方法:收集现有资料,收集政府部分有关资料,野外调查

评价内容:(1)生态完整性和稳定性(2)用可持续发展观点评价自然资源现状,发展趋势和承受干扰的能力(3)植被破坏,荒漠化,珍惜濒临动植物种消失,自然灾害,土地生产能力下降等

3.3.3. 评价方法:系统分析法 3.3.4. 监测布点

3.4. 地表水环境 3.4.1. 监测因子确定

地表水:

地下水:

3.4.2. 监测布点:


相关文章

  • 项目决策分析与评价复习要点
  • 评价复习要点 王海生同济大学2012 2012/1/28 同济大学王海生 1 大纲一.市场分析与战略分析(页码:<项目决策分析与评价>27-72)•第二章市场分析与战略分析 第一节市场调查(页码:<项目决策分析与评价> ...查看


  • 校园环境现状评价
  • 1总论 ............................................................................................................. 错误!未定义 ...查看


  • 浅谈对大学生社会道德评价观的反思
  • 浅谈对大学生的社会道德评价观的反思 李亚翔 院系徐海 专业电气 班级12-3 学号22120228 [摘 要]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人们的思想道德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处在思想活跃最前端的当代大学生,受其影响其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表现 ...查看


  • 环评工程师报考资格说明
  • 环评工程师报考资格说明 环境影响评价师考试是由国家环保总局与人事部共同组织的考试,该考试包括如下四个科目:<环境影响评价相关法律法规>.<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与标准>.<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方法>和<环 ...查看


  • 大学新生适应能力的路径分析与评价
  • 大学新生适应能力的路径分析与评价 张忠诚 (黄冈师范学院数学系,湖北黄州*,+ 摘 要:本文采用路径分析原理构建大学新生适应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模型,分析了大学新生 适应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指数结构变量之间.结构变量与观测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从 ...查看


  • 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研究
  • 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研究+ 王良健 (湖南大学经济研究中心,长沙410079) [摘要]旅游可持续发展是当今学术界及旅游管理部门备受关注的课题,科学地制订旅游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对实施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按 ...查看


  • 中国环境影响评价进展_张金兰
  • 北方环境第23卷第6期2011年6月 中国环境影响评价进展 12 张金兰,于智忠 (1.鄂尔多斯市东胜区环境监察大队,东胜017000:2.鄂尔多斯市环境监察支队,东胜017000)摘要: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正是基于传统环境程序法对环境 ...查看


  • 论文相似性检测报告(详细版)
  • 论文相似性检测报告 论文相似性检测报告(详细版) 报告编号:2d3bddeb-b574-4728-a63f-a31800aebcd3原文字数:9,492 检测日期:2014年04月25日 检测范围: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CSPD).中国学位论 ...查看


  • 我国重污染行业上市公司环境经营等级评价研究构思
  • 第19卷第1期 2013年2月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Vol.19 No.1 J. CENT. SOUTH UNIV. (SOCIAL SCIENCE) Feb. 2013 我国重污染行业上市公司环境经营等级评价研究构思 罗文兵1,2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