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病方》标志在先秦时期就有了医方著作,表明了方剂发展已初具规模,最早记载方剂的医书。《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宋·陈师文, 是第一部由政府组织编写的成药药典。《医方集解》汪昂,开创了新的治法(功效) ,分类法(22类综合分类法)方剂与治法的关系:①治法来源于方剂②治法是用方或组方的依据. 方剂是体现和完成治法的手段③方是实践的产物,法是理论的总结,只有二者相配合才能完成理、法、方、药辨证论治的全过程方剂组成原则:a 君药:即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b 臣药:①指辅助君药加强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②指针对兼病或兼证起治疗作用的药物c 佐药:①辅助药,即协助君、臣药加强治疗作用,或直接治疗次要兼证的药物②佐制药,即用以消除或减缓君、臣药的毒性或烈性的药物③反佐药:即根据治病需要,选用与君臣药性能或性味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d 使药:①引经要,即能引方中诸药达于病所的药物②调和药,即具有调和方中诸药作用的药物。方剂变化的基本形式:①药味加减变化, 如麻黄汤→三拗汤②药量加减变化, 如四逆汤→通脉四逆汤③药味、药量同时增减的变化④剂型更换变化, 如理中丸→人参汤方剂的常用治法:汗、吐、下、和、清、温、消、补八法(清·程钟龄《医学心语》,开创方论之先河,首先收纳“八法”之书)。①汗法:指通过开阖腠理、调理营卫、宣发肺气等而达到祛除病邪目的的方法。适用于表证,及水肿、疮疡、麻疹初起等证,汗法分为辛温解表、辛谅解表和扶正解表三类,所针对的病位主要在肌表营卫。②吐法:指通过涌吐而达到祛除病邪目的的方法。可用于痰阻胸膈、中毒、饮食积滞等③下法:指通过泻下、荡涤、攻逐等而达到祛除病邪目的的方法。可用于体内有宿食、燥屎淤血、积聚、水停、虫证、痰结等④和法:指通过和解或调和而达到祛除病邪目的的方法。可用于寒热夹杂、虚实互兼等⑤清法:指通过清热、泻火、解毒、凉血等而达到清除里热目的的方法。可用于里热证、实热证等⑥温法:指通过散里寒而达到治疗里寒证目的的方法。⑦消法:指通过理气活血祛湿化痰消食利水驱虫等而达到治病愈疾目的的方法。⑧补法:指通过补益气血阴阳等而达到扶正愈疾目的的方法。解表剂:发汗 解肌 透疹桂枝汤(辛热解表)a 组成:桂枝 芍药 甘草 生姜 大枣b 功效:解肌发表,调和营卫c 主治:外感风寒表虚证(太阳病中风) —恶寒发热,头痛,鼻鸣,干呕,口不渴,苔白脉浮缓d 桂枝配白芍的作用:桂枝配芍药,既发汗又止汗,既扶正又祛邪麻杏石甘汤(清脏腑热), 该方为“辛凉重剂”, 有汗无汗均可用。麻黄辛温,开宣肺气以平喘,开郁解表以散邪,石膏辛甘大寒,清泻里热以生津,辛散解肌以透邪。麻黄得石膏,宣肺平喘而不助热,石膏的麻黄,清解肺热而不凉遏,二药相辅相成,共为君药。败毒散(扶正解表), 用于体虚外感的扶正解表方,体现了“逆流挽舟”a 组成:柴胡 前胡 川芎 枳壳 羌活 独活 茯苓 桔梗 人参 甘草b 功效:散寒祛湿,益气解表c 主治病症:气虚,外感风寒湿表证。恶寒壮热,头项强痛,肢体酸痛,无汗,鼻塞身重,咳嗽有痰,胸膈痞满,舌淡苔白脉浮。大承气汤(寒下) :a 组成:大黄 厚朴 枳实 芒硝 b主治:①阳明腑实证②热结旁流证③里实热之热厥, 痉证或发狂等;体现了“釜底抽薪”、“急下存阴”、“通因通用” c以痞满燥实四大症及舌红苔黄脉沉实为辨证要点——①痞—自觉胸脘闷塞不舒②满—脘腹胀满,按有抵抗感③燥—肠中燥屎干结不下, 舌苔黄燥④实—腹痛拒按, 大便不通, 脉实有力温脾汤(温下) :a 组成:附子 干姜 人参 大黄 甘草b 功效:温补脾阳,攻下冷积逍遥散(调和肝脾)a 组成:柴胡 茯苓 白术 当归 芍药 甘草b 功效:疏肝解郁,健脾养血半夏泻心汤(调和脾胃)a 组成:半夏 黄岑 人参 干姜 甘草 黄连 大枣b 功效:寒热平调,消痞散结白虎汤(清气分热)a 组成:石膏 知母 炙甘草 粳米b 功效:清热生津c 主治阳明四大证:身大热,汗大出,口大渴,脉洪大清营汤(清营凉血) 体现了“透热转气”a 组成:银花 连翘 竹叶b 功效:清应解毒,透热养阴c 主治:热入营分证凉膈散(清热解毒) “以泻代清”代表方,配伍要点:清上泻下,以泻代清龙胆泻肝汤(清脏腑热)a 组成:龙胆草 黄芩 栀子当归 泽泻 木通 柴胡 生地黄 车前子 生甘草b 功效:清肝胆实火、泻下焦湿热。四君子汤(补气)a 组成:人参(君药—甘温补气,健脾养胃) 白术 茯苓 甘草生脉散(补气)a 功效:益气生津,
敛阴止汗b 主治:气阴两伤证①气虚脏腑经脉失于濡养:气短体倦,神疲懒言,甚者气促气喘,脉虚②阴津不足,津不上承:口渴, 咽干舌燥,舌苔薄而少津c 配伍特点:①三药合用,一补、一清、一敛,共奏益气生津,敛阴止汗,养心生脉之效②气复津回,汗止阴存,气阴充养于心脉,则脉绝可复生,故曰生脉散玉屏风散( 补气)a 功效:益气固表止汗b 主治:肺卫气虚证①卫外不固,津液外泄:恶风汗出,或易感风邪②脏腑经络失于濡养:面色恍白,少气乏力, 舌淡苔薄白,脉浮软 c配伍特点:①全方三药合用,补中寓散,散中有补,共奏益气实卫,固表止汗之效②用之犹如御风的屏障,珍贵如玉,故名玉屏风散四物汤(补血)a 组成:熟地黄 当归 白芍 川芎b 功效:补血调血归脾汤(气血双补)a 组成:白术 当归 白茯苓 黄芪 龙眼肉 远志 酸枣仁 人参 木香 炙甘草b 功效:益气补血、健脾养心六味地黄丸(滋阴)a 组成:熟地黄、山萸肉、干山药、泽泻、牡丹皮、茯苓b 功用滋补肝肾c 主治:肝肾阴虚证d 配伍特点:三补三泻,,以补为主,肝脾肾三阴并补,以滋补肾阴为主。三补:熟地、山药、山茱萸;三泄:茯苓、泽泻、牡丹皮四神丸(涩肠固脱)a 功效:温脾暖胃(补火生土) ,涩肠止泻b 主治:脾肾虚寒之五更泄泻(脾肾阳虚) ——①肠失固摄,五更阴盛:五更泄泻②阴寒凝聚:腹痛,腰酸肢冷,舌淡,脉沉迟无力③火不生土,脾失健运:不思饮食,食不消化,神疲乏力c 配伍特点:补骨脂、肉豆蔻相配,温肾暖脾、固肠止涩之力彰(补火生土)天王补心丹(养心安神) :三参(人参、玄参、丹参)组成:酸枣仁 柏子仁 当归身 天门冬 麦门冬 生地黄 白茯苓 五味子 人参 丹参 玄参 远志 桔梗) 酸枣仁汤a 组成:酸枣仁,茯苓,知母,川芎 ,甘草b 功效:养血安神,清热除烦越鞠丸a 组成:苍术,香附,川芎,神曲,栀子b 功效:行气解郁(疏肝理脾)半夏厚朴汤a 组成:半夏,厚朴,茯苓,生姜,苏叶b 功效: 行气散结,降气化痰c 主治:痰气互结之梅核气证。补阳还五汤a 组成:黄芪,当归尾,赤芍,地龙,川芎,红花,桃仁b 功效:补气活血通络。生化汤a 组成:全当归,川芎,桃仁,干姜,炙甘草b 功效:化瘀生新,温经止痛c 主治:产后瘀血腹痛。黄土汤a 组成:甘草,干地黄,白术,附子,阿胶,黄芪,灶心黄土b 功效:温阳健脾,养血止血c 主治:脾阳不足,脾不统血证。川芎茶调散:a 组成:川芎,荆芥,白芷,羌活,甘草,细辛,防风,薄荷叶b 功效:疏风止痛c 主治:外感风邪头痛证或头风头痛证。镇肝熄风汤a 组成:怀牛膝,生代赭石,生龙骨,生牡蛎,生龟板,生杭芍,玄参,天冬,川楝子,生麦芽,茵陈,甘草b 功效:镇肝熄风,滋阴潜阳c 病机:肝阳偏亢,阳亢化风,气血逆乱; 肝肾阴亏d 主治:肝阳上亢,气血上逆之类中风桑杏汤a 组成:桑叶,杏仁,沙参,象贝,香鼓,栀皮,梨皮b 功效:轻宣温燥,润肺止咳。麦门冬汤a 组成:麦门冬(剂量最大),半夏,人参,甘草,粳米,大枣b 功效:滋养肺胃,降逆下气 藿香正气散a 组成:藿香,白芷,紫苏,茯苓,半夏曲,白术,厚朴,苦桔梗,甘草b 功效:解表化湿,理气和中。三仁汤a 组成:杏仁(宣利上焦肺气,气化则湿化),白蔻仁(芳香化湿,行气调中),生薏仁(渗利下焦),飞滑石,白通草,竹叶,厚朴,半夏。b 病机:湿热阻滞三焦气机,湿遏热伏,湿重热轻。三仁合用,能宣上、畅中、渗下而具清利湿热,宣畅三焦气机之功。二陈汤a 组成:半夏,橘红,白茯苓,甘草b 功效:燥湿化痰,理气和中。半夏白术天麻汤:a 组成:半夏,天麻,茯苓,橘红,白术,甘b 功效:燥湿化痰,平肝熄风c 君:半夏燥湿化痰,降逆止呕;天麻平肝熄风而止眩晕。半夏配天麻:化痰熄风以止眩晕。保和丸(消食剂)的功效:消食和胃,主治食积证,大便泄泻。乌梅丸(驱虫剂)的功效:温脏安蛔,治久利久泄。银翘散(辛凉平剂)与桑菊饮的异同:同①组成中都有连翘、桔梗、甘草、薄荷、芦根②同有辛凉解表的功用③主治风热表证。异:银翘散(辛凉平剂)a 组成: 连翘 金银花 苦桔梗 薄荷 竹叶 生甘草 荆芥穗 淡豆豉 牛蒡子b 功效:辛凉解表,清热解毒c 主治温病初起,热重无汗或少汗,表证较重桑菊饮(辛凉轻剂)a 组成:桑叶 菊花 杏仁 连翘 薄荷 桔梗 甘草 芦根b 功效:疏风清热,宣肺止咳c 主治风温初起,表热较轻,咳嗽较重。大柴胡汤VS 小柴胡汤(和解少阳) 同:两方均有柴胡、黄芩、半夏、生姜、大枣,都有降逆
止呕的作用。异:小柴胡汤①组成:除柴胡, 黄芩, 半夏, 生姜, 大枣外又有人参和甘草,有益气和中的作用②功用:和解少阳③主治:伤寒少阳证,热入血室,疟疾、黄疸以及内伤杂病而见少阳证者【小柴胡汤和少阳, 黄芩参半草枣姜;主治伤寒少阳证, 热入血室常用方】大柴胡汤①组成:除柴胡, 黄芩, 半夏, 生姜, 大枣外又有大黄、枳实、芍药,有导滞泄热、缓急止痛作用②功用:和解少阳,内泻热结③主治:少阴阳明并病【大柴胡汤用大黄, 枳芩半勺枣生姜;清泻阳明和少阴, 两经并病代表方】四逆散VS 四逆汤VS 当归四逆汤均可治厥证,他们治疗厥证的区别在?同:以“四逆”为名,治四逆之证a 四逆散:治邪热内传,阳气内郁不达四末所致之“四逆”证, 其冷在肢端,不过肘膝,故以透解郁热,调和肝脾, 治疗以输布阳气透达四肢b 四逆汤:治阳气衰微,阴寒内盛,四肢失以温养之 “四肢厥逆”证。其肢冷严重,冷过肘膝,并见一身虚寒征象。故急用大辛大热以回阳救逆,以速达回阳之效,使阳复厥除c 当归四逆汤:治血虚阳弱,寒凝经脉之“手足厥寒”证。其寒不在脏,肢厥程度较四逆汤轻,并见面白舌淡,脉细等。故用温经散寒,养血通脉法,使阴血充,阳气振,经脉通,手足温,脉亦复清热剂的作用?适用病症?a 作用:清热、泻火、凉血、滋阴透热b 适应征①外感六淫,可入里化热五志过极,脏腑偏盛②内伤久病,阴液耗损,虚热乃生里热证。清胃散、玉女煎治胃火牙痛有什么区别?(PS:清脏腑热)a 清胃散——泻火药与凉血药并用,功专清胃火且能凉血,其泻火力强,为气血两清之剂, 治胃实热证。凡胃火炽盛,内陷血分而致牙痛,口臭面颊肿痛,脉滑数者多用b 玉女煎——泻火药与滋阴药同用,功专清胃热,且能滋肾,虚实并治,为清补之剂。用治火盛阴亏证。凡阳明有余,少阴不足之牙痛、牙龈浮肿、齿松口渴、多饮、脉细数者多用. 芍药汤(清脏腑热)a 组成:芍药 当归 黄连 槟郎 木香 甘草 大黄 黄芩 官桂b 功效:清热燥湿,调气和血。理中丸和小建中汤的区别?同:方剂组成中都有炙甘草,都有温中补虚的功用,主治虚寒征。异:理中丸(温中祛寒)a 组成:干姜 人参 白术 甘草b 功用:温中散寒,健脾益气c 主治:脾胃虚寒证、阳虚失血、脾胃虚寒所致胸痹;或病后涎唾;或小儿慢惊等d 辨证要点:吐、利、冷、痛,舌淡苔白,脉沉迟或沉细小建中汤:a 组成:桂枝,大枣,芍药,生姜,饴糖b 功用:温中补虚,缓急止痛c 主治:中焦虚寒,肝木乘脾所致之腹中挛痛,喜得温按d 辩证要点:腹中挛急疼痛、喜温喜按、舌淡、脉细弦参苓白术散和补中益气汤治泄泻的区别?参苓白术散(补气) :治疗脾虚湿盛泄泻,有健脾渗湿止泻,并兼行气之功。补中益气汤(补气) :治疗气虚下陷之久泻久痢,补气作用较强,并有升阳举陷及甘温退热之功。补中益气汤:方中重用黄芪为君,补益脾肺之气升阳举陷,补肺实卫,固表止汗配伍特点:①补气药与升提药相配,为益气升阳,甘温除热代表方; ②方中以黄芪配柴胡、升麻,尤善益气而升阳,体现了“虚者补之”、“陷者升之”、“甘温除热” 之法。和解剂:①分类:和解少阳、调和肝脾、调和肠胃②适应证:邪在少阳,往来寒热,或肝气郁结、橫犯脾土;或寒热互结,肠胃不调等③代表方大、小柴胡汤、四逆散和半夏泻心汤祛湿剂:①分类燥湿和胃、清热祛湿、利水渗湿、温化寒湿和祛风胜湿②适应证:外湿、风湿、内湿等各种湿邪病证③代表方:三仁汤、藿香正气散祛痰剂①分类燥湿化痰、清热化痰、润燥化痰、温化寒痰和治风化痰②适应征:辩证属于痰饮为患,无论是否有可见之痰,均可使用。临床见有咳嗽、哮喘、胸脘痞闷、胁肋胀痛、恶心呕吐、胃中嘈杂、瘰疬痰核等证。泻下剂①分类寒下、温下、润下、逐水、攻补兼施②作用通便、泻热、攻积、逐水,用于治疗里实证③适用证:燥屎内结、冷积不化、淤血内停、宿食不消、结痰停饮、虫积所致的里结成实之证④代表方大承气汤、温脾汤。
《52病方》标志在先秦时期就有了医方著作,表明了方剂发展已初具规模,最早记载方剂的医书。《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宋·陈师文, 是第一部由政府组织编写的成药药典。《医方集解》汪昂,开创了新的治法(功效) ,分类法(22类综合分类法)方剂与治法的关系:①治法来源于方剂②治法是用方或组方的依据. 方剂是体现和完成治法的手段③方是实践的产物,法是理论的总结,只有二者相配合才能完成理、法、方、药辨证论治的全过程方剂组成原则:a 君药:即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b 臣药:①指辅助君药加强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②指针对兼病或兼证起治疗作用的药物c 佐药:①辅助药,即协助君、臣药加强治疗作用,或直接治疗次要兼证的药物②佐制药,即用以消除或减缓君、臣药的毒性或烈性的药物③反佐药:即根据治病需要,选用与君臣药性能或性味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d 使药:①引经要,即能引方中诸药达于病所的药物②调和药,即具有调和方中诸药作用的药物。方剂变化的基本形式:①药味加减变化, 如麻黄汤→三拗汤②药量加减变化, 如四逆汤→通脉四逆汤③药味、药量同时增减的变化④剂型更换变化, 如理中丸→人参汤方剂的常用治法:汗、吐、下、和、清、温、消、补八法(清·程钟龄《医学心语》,开创方论之先河,首先收纳“八法”之书)。①汗法:指通过开阖腠理、调理营卫、宣发肺气等而达到祛除病邪目的的方法。适用于表证,及水肿、疮疡、麻疹初起等证,汗法分为辛温解表、辛谅解表和扶正解表三类,所针对的病位主要在肌表营卫。②吐法:指通过涌吐而达到祛除病邪目的的方法。可用于痰阻胸膈、中毒、饮食积滞等③下法:指通过泻下、荡涤、攻逐等而达到祛除病邪目的的方法。可用于体内有宿食、燥屎淤血、积聚、水停、虫证、痰结等④和法:指通过和解或调和而达到祛除病邪目的的方法。可用于寒热夹杂、虚实互兼等⑤清法:指通过清热、泻火、解毒、凉血等而达到清除里热目的的方法。可用于里热证、实热证等⑥温法:指通过散里寒而达到治疗里寒证目的的方法。⑦消法:指通过理气活血祛湿化痰消食利水驱虫等而达到治病愈疾目的的方法。⑧补法:指通过补益气血阴阳等而达到扶正愈疾目的的方法。解表剂:发汗 解肌 透疹桂枝汤(辛热解表)a 组成:桂枝 芍药 甘草 生姜 大枣b 功效:解肌发表,调和营卫c 主治:外感风寒表虚证(太阳病中风) —恶寒发热,头痛,鼻鸣,干呕,口不渴,苔白脉浮缓d 桂枝配白芍的作用:桂枝配芍药,既发汗又止汗,既扶正又祛邪麻杏石甘汤(清脏腑热), 该方为“辛凉重剂”, 有汗无汗均可用。麻黄辛温,开宣肺气以平喘,开郁解表以散邪,石膏辛甘大寒,清泻里热以生津,辛散解肌以透邪。麻黄得石膏,宣肺平喘而不助热,石膏的麻黄,清解肺热而不凉遏,二药相辅相成,共为君药。败毒散(扶正解表), 用于体虚外感的扶正解表方,体现了“逆流挽舟”a 组成:柴胡 前胡 川芎 枳壳 羌活 独活 茯苓 桔梗 人参 甘草b 功效:散寒祛湿,益气解表c 主治病症:气虚,外感风寒湿表证。恶寒壮热,头项强痛,肢体酸痛,无汗,鼻塞身重,咳嗽有痰,胸膈痞满,舌淡苔白脉浮。大承气汤(寒下) :a 组成:大黄 厚朴 枳实 芒硝 b主治:①阳明腑实证②热结旁流证③里实热之热厥, 痉证或发狂等;体现了“釜底抽薪”、“急下存阴”、“通因通用” c以痞满燥实四大症及舌红苔黄脉沉实为辨证要点——①痞—自觉胸脘闷塞不舒②满—脘腹胀满,按有抵抗感③燥—肠中燥屎干结不下, 舌苔黄燥④实—腹痛拒按, 大便不通, 脉实有力温脾汤(温下) :a 组成:附子 干姜 人参 大黄 甘草b 功效:温补脾阳,攻下冷积逍遥散(调和肝脾)a 组成:柴胡 茯苓 白术 当归 芍药 甘草b 功效:疏肝解郁,健脾养血半夏泻心汤(调和脾胃)a 组成:半夏 黄岑 人参 干姜 甘草 黄连 大枣b 功效:寒热平调,消痞散结白虎汤(清气分热)a 组成:石膏 知母 炙甘草 粳米b 功效:清热生津c 主治阳明四大证:身大热,汗大出,口大渴,脉洪大清营汤(清营凉血) 体现了“透热转气”a 组成:银花 连翘 竹叶b 功效:清应解毒,透热养阴c 主治:热入营分证凉膈散(清热解毒) “以泻代清”代表方,配伍要点:清上泻下,以泻代清龙胆泻肝汤(清脏腑热)a 组成:龙胆草 黄芩 栀子当归 泽泻 木通 柴胡 生地黄 车前子 生甘草b 功效:清肝胆实火、泻下焦湿热。四君子汤(补气)a 组成:人参(君药—甘温补气,健脾养胃) 白术 茯苓 甘草生脉散(补气)a 功效:益气生津,
敛阴止汗b 主治:气阴两伤证①气虚脏腑经脉失于濡养:气短体倦,神疲懒言,甚者气促气喘,脉虚②阴津不足,津不上承:口渴, 咽干舌燥,舌苔薄而少津c 配伍特点:①三药合用,一补、一清、一敛,共奏益气生津,敛阴止汗,养心生脉之效②气复津回,汗止阴存,气阴充养于心脉,则脉绝可复生,故曰生脉散玉屏风散( 补气)a 功效:益气固表止汗b 主治:肺卫气虚证①卫外不固,津液外泄:恶风汗出,或易感风邪②脏腑经络失于濡养:面色恍白,少气乏力, 舌淡苔薄白,脉浮软 c配伍特点:①全方三药合用,补中寓散,散中有补,共奏益气实卫,固表止汗之效②用之犹如御风的屏障,珍贵如玉,故名玉屏风散四物汤(补血)a 组成:熟地黄 当归 白芍 川芎b 功效:补血调血归脾汤(气血双补)a 组成:白术 当归 白茯苓 黄芪 龙眼肉 远志 酸枣仁 人参 木香 炙甘草b 功效:益气补血、健脾养心六味地黄丸(滋阴)a 组成:熟地黄、山萸肉、干山药、泽泻、牡丹皮、茯苓b 功用滋补肝肾c 主治:肝肾阴虚证d 配伍特点:三补三泻,,以补为主,肝脾肾三阴并补,以滋补肾阴为主。三补:熟地、山药、山茱萸;三泄:茯苓、泽泻、牡丹皮四神丸(涩肠固脱)a 功效:温脾暖胃(补火生土) ,涩肠止泻b 主治:脾肾虚寒之五更泄泻(脾肾阳虚) ——①肠失固摄,五更阴盛:五更泄泻②阴寒凝聚:腹痛,腰酸肢冷,舌淡,脉沉迟无力③火不生土,脾失健运:不思饮食,食不消化,神疲乏力c 配伍特点:补骨脂、肉豆蔻相配,温肾暖脾、固肠止涩之力彰(补火生土)天王补心丹(养心安神) :三参(人参、玄参、丹参)组成:酸枣仁 柏子仁 当归身 天门冬 麦门冬 生地黄 白茯苓 五味子 人参 丹参 玄参 远志 桔梗) 酸枣仁汤a 组成:酸枣仁,茯苓,知母,川芎 ,甘草b 功效:养血安神,清热除烦越鞠丸a 组成:苍术,香附,川芎,神曲,栀子b 功效:行气解郁(疏肝理脾)半夏厚朴汤a 组成:半夏,厚朴,茯苓,生姜,苏叶b 功效: 行气散结,降气化痰c 主治:痰气互结之梅核气证。补阳还五汤a 组成:黄芪,当归尾,赤芍,地龙,川芎,红花,桃仁b 功效:补气活血通络。生化汤a 组成:全当归,川芎,桃仁,干姜,炙甘草b 功效:化瘀生新,温经止痛c 主治:产后瘀血腹痛。黄土汤a 组成:甘草,干地黄,白术,附子,阿胶,黄芪,灶心黄土b 功效:温阳健脾,养血止血c 主治:脾阳不足,脾不统血证。川芎茶调散:a 组成:川芎,荆芥,白芷,羌活,甘草,细辛,防风,薄荷叶b 功效:疏风止痛c 主治:外感风邪头痛证或头风头痛证。镇肝熄风汤a 组成:怀牛膝,生代赭石,生龙骨,生牡蛎,生龟板,生杭芍,玄参,天冬,川楝子,生麦芽,茵陈,甘草b 功效:镇肝熄风,滋阴潜阳c 病机:肝阳偏亢,阳亢化风,气血逆乱; 肝肾阴亏d 主治:肝阳上亢,气血上逆之类中风桑杏汤a 组成:桑叶,杏仁,沙参,象贝,香鼓,栀皮,梨皮b 功效:轻宣温燥,润肺止咳。麦门冬汤a 组成:麦门冬(剂量最大),半夏,人参,甘草,粳米,大枣b 功效:滋养肺胃,降逆下气 藿香正气散a 组成:藿香,白芷,紫苏,茯苓,半夏曲,白术,厚朴,苦桔梗,甘草b 功效:解表化湿,理气和中。三仁汤a 组成:杏仁(宣利上焦肺气,气化则湿化),白蔻仁(芳香化湿,行气调中),生薏仁(渗利下焦),飞滑石,白通草,竹叶,厚朴,半夏。b 病机:湿热阻滞三焦气机,湿遏热伏,湿重热轻。三仁合用,能宣上、畅中、渗下而具清利湿热,宣畅三焦气机之功。二陈汤a 组成:半夏,橘红,白茯苓,甘草b 功效:燥湿化痰,理气和中。半夏白术天麻汤:a 组成:半夏,天麻,茯苓,橘红,白术,甘b 功效:燥湿化痰,平肝熄风c 君:半夏燥湿化痰,降逆止呕;天麻平肝熄风而止眩晕。半夏配天麻:化痰熄风以止眩晕。保和丸(消食剂)的功效:消食和胃,主治食积证,大便泄泻。乌梅丸(驱虫剂)的功效:温脏安蛔,治久利久泄。银翘散(辛凉平剂)与桑菊饮的异同:同①组成中都有连翘、桔梗、甘草、薄荷、芦根②同有辛凉解表的功用③主治风热表证。异:银翘散(辛凉平剂)a 组成: 连翘 金银花 苦桔梗 薄荷 竹叶 生甘草 荆芥穗 淡豆豉 牛蒡子b 功效:辛凉解表,清热解毒c 主治温病初起,热重无汗或少汗,表证较重桑菊饮(辛凉轻剂)a 组成:桑叶 菊花 杏仁 连翘 薄荷 桔梗 甘草 芦根b 功效:疏风清热,宣肺止咳c 主治风温初起,表热较轻,咳嗽较重。大柴胡汤VS 小柴胡汤(和解少阳) 同:两方均有柴胡、黄芩、半夏、生姜、大枣,都有降逆
止呕的作用。异:小柴胡汤①组成:除柴胡, 黄芩, 半夏, 生姜, 大枣外又有人参和甘草,有益气和中的作用②功用:和解少阳③主治:伤寒少阳证,热入血室,疟疾、黄疸以及内伤杂病而见少阳证者【小柴胡汤和少阳, 黄芩参半草枣姜;主治伤寒少阳证, 热入血室常用方】大柴胡汤①组成:除柴胡, 黄芩, 半夏, 生姜, 大枣外又有大黄、枳实、芍药,有导滞泄热、缓急止痛作用②功用:和解少阳,内泻热结③主治:少阴阳明并病【大柴胡汤用大黄, 枳芩半勺枣生姜;清泻阳明和少阴, 两经并病代表方】四逆散VS 四逆汤VS 当归四逆汤均可治厥证,他们治疗厥证的区别在?同:以“四逆”为名,治四逆之证a 四逆散:治邪热内传,阳气内郁不达四末所致之“四逆”证, 其冷在肢端,不过肘膝,故以透解郁热,调和肝脾, 治疗以输布阳气透达四肢b 四逆汤:治阳气衰微,阴寒内盛,四肢失以温养之 “四肢厥逆”证。其肢冷严重,冷过肘膝,并见一身虚寒征象。故急用大辛大热以回阳救逆,以速达回阳之效,使阳复厥除c 当归四逆汤:治血虚阳弱,寒凝经脉之“手足厥寒”证。其寒不在脏,肢厥程度较四逆汤轻,并见面白舌淡,脉细等。故用温经散寒,养血通脉法,使阴血充,阳气振,经脉通,手足温,脉亦复清热剂的作用?适用病症?a 作用:清热、泻火、凉血、滋阴透热b 适应征①外感六淫,可入里化热五志过极,脏腑偏盛②内伤久病,阴液耗损,虚热乃生里热证。清胃散、玉女煎治胃火牙痛有什么区别?(PS:清脏腑热)a 清胃散——泻火药与凉血药并用,功专清胃火且能凉血,其泻火力强,为气血两清之剂, 治胃实热证。凡胃火炽盛,内陷血分而致牙痛,口臭面颊肿痛,脉滑数者多用b 玉女煎——泻火药与滋阴药同用,功专清胃热,且能滋肾,虚实并治,为清补之剂。用治火盛阴亏证。凡阳明有余,少阴不足之牙痛、牙龈浮肿、齿松口渴、多饮、脉细数者多用. 芍药汤(清脏腑热)a 组成:芍药 当归 黄连 槟郎 木香 甘草 大黄 黄芩 官桂b 功效:清热燥湿,调气和血。理中丸和小建中汤的区别?同:方剂组成中都有炙甘草,都有温中补虚的功用,主治虚寒征。异:理中丸(温中祛寒)a 组成:干姜 人参 白术 甘草b 功用:温中散寒,健脾益气c 主治:脾胃虚寒证、阳虚失血、脾胃虚寒所致胸痹;或病后涎唾;或小儿慢惊等d 辨证要点:吐、利、冷、痛,舌淡苔白,脉沉迟或沉细小建中汤:a 组成:桂枝,大枣,芍药,生姜,饴糖b 功用:温中补虚,缓急止痛c 主治:中焦虚寒,肝木乘脾所致之腹中挛痛,喜得温按d 辩证要点:腹中挛急疼痛、喜温喜按、舌淡、脉细弦参苓白术散和补中益气汤治泄泻的区别?参苓白术散(补气) :治疗脾虚湿盛泄泻,有健脾渗湿止泻,并兼行气之功。补中益气汤(补气) :治疗气虚下陷之久泻久痢,补气作用较强,并有升阳举陷及甘温退热之功。补中益气汤:方中重用黄芪为君,补益脾肺之气升阳举陷,补肺实卫,固表止汗配伍特点:①补气药与升提药相配,为益气升阳,甘温除热代表方; ②方中以黄芪配柴胡、升麻,尤善益气而升阳,体现了“虚者补之”、“陷者升之”、“甘温除热” 之法。和解剂:①分类:和解少阳、调和肝脾、调和肠胃②适应证:邪在少阳,往来寒热,或肝气郁结、橫犯脾土;或寒热互结,肠胃不调等③代表方大、小柴胡汤、四逆散和半夏泻心汤祛湿剂:①分类燥湿和胃、清热祛湿、利水渗湿、温化寒湿和祛风胜湿②适应证:外湿、风湿、内湿等各种湿邪病证③代表方:三仁汤、藿香正气散祛痰剂①分类燥湿化痰、清热化痰、润燥化痰、温化寒痰和治风化痰②适应征:辩证属于痰饮为患,无论是否有可见之痰,均可使用。临床见有咳嗽、哮喘、胸脘痞闷、胁肋胀痛、恶心呕吐、胃中嘈杂、瘰疬痰核等证。泻下剂①分类寒下、温下、润下、逐水、攻补兼施②作用通便、泻热、攻积、逐水,用于治疗里实证③适用证:燥屎内结、冷积不化、淤血内停、宿食不消、结痰停饮、虫积所致的里结成实之证④代表方大承气汤、温脾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