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孔子[论语]看治国之道

从孔子《论语》看治国之道

尧曰第二十

尧曰:“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舜亦以命禹,曰:“予小子履,敢用玄牡,敢昭告于皇皇后帝,有罪不敢赦,帝臣不蔽,简在帝心。朕躬有罪,无以万方,万方有罪,罪在朕躬。周有大赉,善人是富。虽有周亲,不如仁人。百姓有过,在予一人。谨权量,审法度,修废官,四方之政行焉。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天下之民归心焉。所重民,食丧祭。宽则得众,信则民任焉,敏则有功,公则说。”

尧说:“啧啧!你这位舜!上天的大命已经落在你的身上了。诚实地保持那中道吧!假如天下百姓都隐于困苦和贫穷,上天赐给你的禄位也就会永远终止。”舜也这样告诫过禹。(商汤)说:“我小子履谨用黑色的公牛来祭祀,向伟大的天帝祷告:有罪的人我不敢擅自赦免,天帝的臣仆我也不敢掩蔽,都由天帝的心来分辨、选择。我本人若有罪,不要牵连天下万方,天下万方若有罪,都归我一个人承担。”周朝大封诸侯,使善人都富贵起来。(周武王)说:“我虽然有至亲,不如有仁德之人。百姓有过错,都在我一人身上。”认真检查度量衡器,周密地制定法度,全国的政令就会通行了。恢复被灭亡了的国家,接续已经断绝了家族,提拔被遗落的人才,天下百姓就会真心归服了。所重视的四件事:人民、粮食、丧礼、祭祀。宽厚就能得到众人的拥护,诚信就能得到别人的任用,勤敏就能取得成绩,公平就会使百姓公平。

子张问于孔子曰:“何如,斯可以从政矣?”子曰:“尊五美,屏四恶,斯可以从政矣。”子张曰:“何谓五美?”曰:“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子张曰:“何谓惠而不费?”子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欲仁得仁,又焉贪?君子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骄乎?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子张曰:“何谓四恶?”子曰:“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

子张问孔子说:“怎样才可以治理政事呢?”孔子说:“尊重五种美德,排除四种恶政,这样就可以治理政事了。”子张问:“五种美德是什么?”孔子说:“君子要给百姓以恩惠而自已却无所耗费;使百姓劳作而不使他们怨恨;要追求仁德而不贪图财利;庄重而不傲慢;威严而不凶猛。”子张说:“怎样叫要给百姓以恩惠而自己却无所耗费呢

?”孔子说:“让百姓们去做对他们有利的事,这不就是对百姓有利而不掏自己的腰包嘛!选择可以让百姓劳作的时间和事情让百姓去做。这又有谁会怨恨呢?自己要追求仁德便得到了仁,又还有什么可贪的呢?君子对人,无论多少,势力大小,都不怠慢他们,这不就是庄重而不傲慢吗?君子衣冠整齐,目不邪视,使人见了就让人生敬畏之心,这不也是威严而不凶猛吗?”子张问:“什么叫四种恶政呢?”孔子说:“不经教化便加以杀戮叫做虐;不加告诫便要求成功叫做暴;不加监督而突然限期叫做贼,同样是给人财物,却出手吝啬,叫做小气。”

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孔子说:“不懂得天命,就不能做君子;不知道礼仪,就不能立身处世;不善于分辨别人的话语,就不能真正了解他。”

从孔子《论语》看治国之道

尧曰第二十

尧曰:“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舜亦以命禹,曰:“予小子履,敢用玄牡,敢昭告于皇皇后帝,有罪不敢赦,帝臣不蔽,简在帝心。朕躬有罪,无以万方,万方有罪,罪在朕躬。周有大赉,善人是富。虽有周亲,不如仁人。百姓有过,在予一人。谨权量,审法度,修废官,四方之政行焉。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天下之民归心焉。所重民,食丧祭。宽则得众,信则民任焉,敏则有功,公则说。”

尧说:“啧啧!你这位舜!上天的大命已经落在你的身上了。诚实地保持那中道吧!假如天下百姓都隐于困苦和贫穷,上天赐给你的禄位也就会永远终止。”舜也这样告诫过禹。(商汤)说:“我小子履谨用黑色的公牛来祭祀,向伟大的天帝祷告:有罪的人我不敢擅自赦免,天帝的臣仆我也不敢掩蔽,都由天帝的心来分辨、选择。我本人若有罪,不要牵连天下万方,天下万方若有罪,都归我一个人承担。”周朝大封诸侯,使善人都富贵起来。(周武王)说:“我虽然有至亲,不如有仁德之人。百姓有过错,都在我一人身上。”认真检查度量衡器,周密地制定法度,全国的政令就会通行了。恢复被灭亡了的国家,接续已经断绝了家族,提拔被遗落的人才,天下百姓就会真心归服了。所重视的四件事:人民、粮食、丧礼、祭祀。宽厚就能得到众人的拥护,诚信就能得到别人的任用,勤敏就能取得成绩,公平就会使百姓公平。

子张问于孔子曰:“何如,斯可以从政矣?”子曰:“尊五美,屏四恶,斯可以从政矣。”子张曰:“何谓五美?”曰:“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子张曰:“何谓惠而不费?”子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欲仁得仁,又焉贪?君子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骄乎?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子张曰:“何谓四恶?”子曰:“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

子张问孔子说:“怎样才可以治理政事呢?”孔子说:“尊重五种美德,排除四种恶政,这样就可以治理政事了。”子张问:“五种美德是什么?”孔子说:“君子要给百姓以恩惠而自已却无所耗费;使百姓劳作而不使他们怨恨;要追求仁德而不贪图财利;庄重而不傲慢;威严而不凶猛。”子张说:“怎样叫要给百姓以恩惠而自己却无所耗费呢

?”孔子说:“让百姓们去做对他们有利的事,这不就是对百姓有利而不掏自己的腰包嘛!选择可以让百姓劳作的时间和事情让百姓去做。这又有谁会怨恨呢?自己要追求仁德便得到了仁,又还有什么可贪的呢?君子对人,无论多少,势力大小,都不怠慢他们,这不就是庄重而不傲慢吗?君子衣冠整齐,目不邪视,使人见了就让人生敬畏之心,这不也是威严而不凶猛吗?”子张问:“什么叫四种恶政呢?”孔子说:“不经教化便加以杀戮叫做虐;不加告诫便要求成功叫做暴;不加监督而突然限期叫做贼,同样是给人财物,却出手吝啬,叫做小气。”

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孔子说:“不懂得天命,就不能做君子;不知道礼仪,就不能立身处世;不善于分辨别人的话语,就不能真正了解他。”


相关文章

  • 试论以德治国的理论渊源――孔子的德治思想
  • 摘要:在国家乃至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德治都是一个必须廓清的问题.孔子第一个对德治思想进行完整准确阐释并影响后世二千余年. 孔子的德治思想建构于"仁"与"礼"的基础上.考察孔子德治思想之于现世的影响,不难 ...查看


  • 孔子的为政思想
  • 孔子的为政思想 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一生从事文献整理.著述立说和教育事业,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孔子又不是一个把自己关在书屋里的人,他非常关心时政,曾试图通过从政来实现自己的抱负.后来因仕途不顺,才转向教育实 ...查看


  • 由[孔子家语.执辔]篇看孔子的德治主张
  • 摘要:孔子主张为政"以德以法",把德治作为治理国家的最高准则.他认为"壹其德法,正其百官,以均齐民力,和安民心",可以使百姓"令不再而民顺从,刑不用而天下治",因此,孔子提倡要把伦 ...查看


  • 孔子仁对政治的影响
  • 孔子 "仁" 对政治的影响 北京市双桥中学 王爱侠 摘要: 文章阐述了孔子"仁"的思想对后世的影响,即"仁"对政治的影响.仁在政治上的反映就是仁政.孔子的政治路线就是施行仁政,而他 ...查看


  • 儒家的用世品格及隐逸观探微
  • 摘要 儒家强调个体生命的意义在于对社会的贡献,积极用世是他们的高尚品格.<论语>中贯穿着这种入世的思想.然而,在<论语·先进>"侍坐"章中,曾皙提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查看


  • 从中庸「达孝」章谈宗庙祭祀与治国的关系
  • 黄忠天 国立高雄师范大学经学研究所 关键词:宗庙.治国.中庸.礼记 摘要 <中庸>一书中,论及「宗庙」(祖庙)者,共有五处,除十七.十八章各有一则外,主要集中在「达孝」章(即十九章,依朱熹<中庸章句>所分).由于文中 ...查看


  • 高中语文先秦诸子选修[论语]复习
  • 高中语文先秦诸子选修<论语>复习 基础试题 2012-12-12 2046 5d56b7b40102e1v3 高中语文先秦诸子选修<论语>复习(共6课时) 第1--2课时 高考频点整体感知 一.考向分析 考题号顺高考 ...查看


  • 从[论语]看孔子的中庸思想
  • 从<论语>看孔子的中庸思想 林 凯 (福建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福建福州 350007) [摘 要] 中庸是孔子学说中最基本的范畴,是贯穿孔子思想体系的"一贯之道",也是孔子思想精华之所在.儒家经典<论语 ...查看


  • 孔子伦理思想初探
  • 摘 要 儒家的原始经典著作――<论语>,是了解孔子伦理思想最直接的材料.孔子伦理道德体系的核心概念是"仁",具有鲜明的特点.本文着重从处世为人.个人修养以及政治伦理三方面浅析孔子伦理思想中的要义. 关键词 论 ...查看


  • 孔孟思想(1)
  • <论语>是一部记载孔子及其若干弟子言论和行为的书.由他的弟子们(包括再传弟子)把他与弟子.时人的谈话记录加以整理而成此书.书中所记录的孔子.孔子弟子与人相答问.辩难的话语,都能循事物之理.得事物之宜,能恰当地解释和阐明事物的规律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