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第18课 新时期的理论探索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第三册[人教版]

第四单元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第3课 邓小平理论

【教材结构及重点难点】

一、伟大转折的宣言书

1。关于真理问题的讨论

2。十一届三中全会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提出

1。中共十二大

2。中共十三大

三、邓小平理论的形成

1。邓小平理论成熟及形成体系

2。“邓小平理论”的最终形成

四、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

重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提出;邓小平理论的形成

难点:邓小平理论的形成;邓小平理论的地位

【教学方法】

本节课主要采用启发思考讲解和多媒体手段进行,同时配合提问、史料阅读、录象资料等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注意培养学生养成独立思

考学习的习惯,以及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的能力。应用启发思考式讲解和多媒体手段既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也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历史思维能力。

【导入新课】

十五大报告指出:“一个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产生了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 20世纪发生了影响中国历史发展基本进程的三次革命,这三个伟大人物分别是这三个伟大的人物。了解这三个伟大人物是观察和把握中国20世纪历史的基本进程,邓小平是20世纪中国历史最后一个伟大人物。邓小平正是我们今天这次历史性巨变的领导者和理论旗帜的缔造者。由此导入新课。

【讲述内容】

一、伟大转折的宣言书

1。关于真理问题的讨论

1976年“四人帮”被粉碎后,十年“文化大革命”虽然宣告结束,但当时党中央的主要领导人在指导思想上继续坚持“左”倾错误所造成的,继续坚持“两个凡是”的方针,这使“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得不到纠正,影响了国民经济的正常发展。1977年4月10日,尚未恢复领导职务的邓小平在给中共中央的信中指出:“要用准确的、完整的毛泽东思想来知道党的工作。1978年5月10日《光明日报》发表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文章,在理论上根本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由此掀起了一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邓小平以鲜明的态度,积极支持真理标准的大讨论,对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是有力的推动,使这场讨论得以在全党、全军、全国公开深入地进行。这一讨论肯定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成为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邓小平支持了这一场讨论。为此,他号召全党,从中央到地方、到每一个基层单位,“都要实事求是,都要解放思想。”

1978年11月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上,邓小平发表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他指出:“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首先是解放思想。”这篇讲话,是在“文化大革命”宣告结束以后,中国向何处去的重要历史关头,冲破“两个凡是”的禁锢,开辟新道路、开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理论的宣言书。这一讲话,为全会确定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新认识和新决策奠定了重要基础,实际上成了随后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成为实现伟大转折的思想条件。成为随后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知道思想。

2。十一届三中全会

1978年底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全会摆脱了长期“左”的错误的严重束缚,果断地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这就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路线。全会高度评价了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这就重新确立了以实事求是为核心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果断地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这次全会标志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从此,中国人民开始走上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讲到此时可借助音像资料为学生再现当时的历

史,以加深学生对此内容的印象。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提出

1。中共十二大

1992年党的十二大上,邓小平明确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是十二大的指导思想,指明了新时期的前进方向,全面开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它成为新时期把各族人民凝聚在一起、进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旗帜。

2。中共十三大

1987年10月,中共在北京召开了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大会的突出贡献是,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并制定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大会指出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从1956年底开始,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实现,大约至少需要上百年时间),这就是我国最基本的国情。根据这一科学论断而制定的基本路线, 明确概括和阐发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并第一次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作了系统概括。其主要内容可概括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两者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统一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之中。

十二大上邓小平明确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十三大系统提出初级阶段理论和党在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并第一次系统概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邓小平理论的概念已经提出,理论体系已经初步形成。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邓小平理论是中国共产党人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又一重大贡献。

三、邓小平理论的形成

1。邓小平理论成熟及形成体系

从1992年1月到1997年9月,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继往开来时期,也是邓小平理论的发展、完善阶段,并成为全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阶段。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

1992年邓在南巡谈话中对社会主义本质作了科学的理论概括。他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1992年初邓小平视察南方时的重要谈话,精辟地分析了当时的国际国内形势,科学地总结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基本实践和基本经验,明确地回答了这些年来经常困扰和束缚我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以新的论述和新的论断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理论。邓小平在1992年南方谈话中指出:判断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三个有利于"标准。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进程中,判断改革和各方面工作的是非得失,归根到底,要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的社会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标准。在"三个有利于"判断标准中,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核心和基础,综合国力、的增强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要以生产力发展为前提,是衡量生产力是否发展的直接尺度。因此我们必须把发展生产力摆在首要位置,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社会进步。依照邓小平"三个有利于"的根本判断标准,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都是社会主义所需要

和允许的,但不一定是社会主义的。它把邓小平理论提到了一个新高度。“南方谈话”是邓小平理论成熟并形成体系的重大标志。

2。邓小平理论的最终形成

1992年召开的党的十四大对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作了新的科学概括,使之成为比较完整的科学体系。这次大会高度评价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提出用这一理论武装全党,并指出邓小平为这一理论的创立,做出了历史性的重大贡献。

1997年,中共十五大明确提出和使用“邓小平理论”这个更加鲜明简洁的科学概念,并把它作为党的指导思想郑重写进《中国共产党章程》。

邓小平理论内容十分丰富,除了上面所提到的问题外,还包括很多方面。如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外部条件问题上,邓小平指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主题,必须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扩大对外开放,为现代化建设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在祖国统一问题上,他提出了“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创造性构想,推动了香港、澳门的回归,促进了海峡两岸的交流。

邓小平理论是与马克思列宁列义、毛泽东思想一脉相承的统一的科学体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四、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

邓小平理论,以一系列新的思想理论观点,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带有时代特征的重大课题,具有普遍意义。邓小平理论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运行机制、战略选择机制、政治保障机制和价值目标取向等问题的理论审视,是对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条件、动力、方法和途径问题的科学总结,它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经验相结合的产物,是世界现代化运动成功经验和我国几十年社会主义建设成果在今天的合理借鉴和运用。邓小平理论是开创和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的旗帜。

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有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中国人民获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以及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使得20世纪的中国取得了第二次历史性飞跃。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成果。邓小平理论开辟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世界社会主义复兴的希望之路,是当代中华民族的强大精神之柱。

【课后研讨】

1904年8月22日,邓小平出生在中国四川省广安县协兴乡牌坊村的这座院落里。20世纪末邓小平以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的智慧、魄力和威望,中华神州大地上掀起一场巨大的改革浪潮。全世界都关注着中国的发展,人们也由此更多地了解了中国。要了解中国,要了解中国的改革开放,就必须要更多地了解作为这场改革的主要领导人邓小平,了解他的昨天和今天,了解他的工作和生活的各个侧面。

如果有位外国友人要了解世纪伟人邓小平,你将怎样给他介绍一下?为了使你的介绍内容更丰富,利用课外时间查找有关资料,来充实你介绍的内容。

思路:可以邓小平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史实和所做的贡献来介绍,

也可而以他引导中国迅速地从“文化大革命”造成的灾难中摆脱出来,稳步走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正确轨道,成为举世瞩目的人物,赢得了人民的信任。也可以介绍邓小平在他漫长的革命生涯中,有顺利的发展,也经受过严峻的考验,曾多次因坚持正确的主张而受到错误的打击,却由此博得更多人的信赖和爱戴来介绍。也可以介绍以他为核心的领导集体,把中国带进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来介绍。

【本课小结】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它的发展经过三个阶段: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初步形成,十二大、十三大——逐步发展形成基本的轮廓,十四大以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和十四大为标准,邓小平理论走向成熟,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邓小平理论坚持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新的实践基础上继承了前人,突破了常规,开拓了马克思理论的新境界。邓小平理论坚持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新的实践基础上继承了前人,突破了常规,开拓了马克思理论的新境界。坚持了科学的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结果。抓住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深刻揭露了社会主义本质,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高度。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观察世界,对世界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成败,对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发展的态势和矛盾进行了正确的分析,做出了科学的判断。邓小平理论形成了新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第三册[人教版]

第四单元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第3课 邓小平理论

【教材结构及重点难点】

一、伟大转折的宣言书

1。关于真理问题的讨论

2。十一届三中全会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提出

1。中共十二大

2。中共十三大

三、邓小平理论的形成

1。邓小平理论成熟及形成体系

2。“邓小平理论”的最终形成

四、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

重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提出;邓小平理论的形成

难点:邓小平理论的形成;邓小平理论的地位

【教学方法】

本节课主要采用启发思考讲解和多媒体手段进行,同时配合提问、史料阅读、录象资料等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注意培养学生养成独立思

考学习的习惯,以及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的能力。应用启发思考式讲解和多媒体手段既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也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历史思维能力。

【导入新课】

十五大报告指出:“一个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产生了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 20世纪发生了影响中国历史发展基本进程的三次革命,这三个伟大人物分别是这三个伟大的人物。了解这三个伟大人物是观察和把握中国20世纪历史的基本进程,邓小平是20世纪中国历史最后一个伟大人物。邓小平正是我们今天这次历史性巨变的领导者和理论旗帜的缔造者。由此导入新课。

【讲述内容】

一、伟大转折的宣言书

1。关于真理问题的讨论

1976年“四人帮”被粉碎后,十年“文化大革命”虽然宣告结束,但当时党中央的主要领导人在指导思想上继续坚持“左”倾错误所造成的,继续坚持“两个凡是”的方针,这使“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得不到纠正,影响了国民经济的正常发展。1977年4月10日,尚未恢复领导职务的邓小平在给中共中央的信中指出:“要用准确的、完整的毛泽东思想来知道党的工作。1978年5月10日《光明日报》发表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文章,在理论上根本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由此掀起了一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邓小平以鲜明的态度,积极支持真理标准的大讨论,对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是有力的推动,使这场讨论得以在全党、全军、全国公开深入地进行。这一讨论肯定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成为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邓小平支持了这一场讨论。为此,他号召全党,从中央到地方、到每一个基层单位,“都要实事求是,都要解放思想。”

1978年11月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上,邓小平发表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他指出:“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首先是解放思想。”这篇讲话,是在“文化大革命”宣告结束以后,中国向何处去的重要历史关头,冲破“两个凡是”的禁锢,开辟新道路、开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理论的宣言书。这一讲话,为全会确定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新认识和新决策奠定了重要基础,实际上成了随后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成为实现伟大转折的思想条件。成为随后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知道思想。

2。十一届三中全会

1978年底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全会摆脱了长期“左”的错误的严重束缚,果断地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这就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路线。全会高度评价了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这就重新确立了以实事求是为核心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果断地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这次全会标志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从此,中国人民开始走上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讲到此时可借助音像资料为学生再现当时的历

史,以加深学生对此内容的印象。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提出

1。中共十二大

1992年党的十二大上,邓小平明确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是十二大的指导思想,指明了新时期的前进方向,全面开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它成为新时期把各族人民凝聚在一起、进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旗帜。

2。中共十三大

1987年10月,中共在北京召开了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大会的突出贡献是,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并制定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大会指出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从1956年底开始,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实现,大约至少需要上百年时间),这就是我国最基本的国情。根据这一科学论断而制定的基本路线, 明确概括和阐发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并第一次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作了系统概括。其主要内容可概括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两者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统一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之中。

十二大上邓小平明确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十三大系统提出初级阶段理论和党在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并第一次系统概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邓小平理论的概念已经提出,理论体系已经初步形成。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邓小平理论是中国共产党人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又一重大贡献。

三、邓小平理论的形成

1。邓小平理论成熟及形成体系

从1992年1月到1997年9月,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继往开来时期,也是邓小平理论的发展、完善阶段,并成为全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阶段。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

1992年邓在南巡谈话中对社会主义本质作了科学的理论概括。他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1992年初邓小平视察南方时的重要谈话,精辟地分析了当时的国际国内形势,科学地总结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基本实践和基本经验,明确地回答了这些年来经常困扰和束缚我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以新的论述和新的论断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理论。邓小平在1992年南方谈话中指出:判断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三个有利于"标准。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进程中,判断改革和各方面工作的是非得失,归根到底,要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的社会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标准。在"三个有利于"判断标准中,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核心和基础,综合国力、的增强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要以生产力发展为前提,是衡量生产力是否发展的直接尺度。因此我们必须把发展生产力摆在首要位置,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社会进步。依照邓小平"三个有利于"的根本判断标准,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都是社会主义所需要

和允许的,但不一定是社会主义的。它把邓小平理论提到了一个新高度。“南方谈话”是邓小平理论成熟并形成体系的重大标志。

2。邓小平理论的最终形成

1992年召开的党的十四大对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作了新的科学概括,使之成为比较完整的科学体系。这次大会高度评价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提出用这一理论武装全党,并指出邓小平为这一理论的创立,做出了历史性的重大贡献。

1997年,中共十五大明确提出和使用“邓小平理论”这个更加鲜明简洁的科学概念,并把它作为党的指导思想郑重写进《中国共产党章程》。

邓小平理论内容十分丰富,除了上面所提到的问题外,还包括很多方面。如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外部条件问题上,邓小平指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主题,必须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扩大对外开放,为现代化建设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在祖国统一问题上,他提出了“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创造性构想,推动了香港、澳门的回归,促进了海峡两岸的交流。

邓小平理论是与马克思列宁列义、毛泽东思想一脉相承的统一的科学体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四、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

邓小平理论,以一系列新的思想理论观点,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带有时代特征的重大课题,具有普遍意义。邓小平理论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运行机制、战略选择机制、政治保障机制和价值目标取向等问题的理论审视,是对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条件、动力、方法和途径问题的科学总结,它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经验相结合的产物,是世界现代化运动成功经验和我国几十年社会主义建设成果在今天的合理借鉴和运用。邓小平理论是开创和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的旗帜。

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有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中国人民获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以及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使得20世纪的中国取得了第二次历史性飞跃。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成果。邓小平理论开辟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世界社会主义复兴的希望之路,是当代中华民族的强大精神之柱。

【课后研讨】

1904年8月22日,邓小平出生在中国四川省广安县协兴乡牌坊村的这座院落里。20世纪末邓小平以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的智慧、魄力和威望,中华神州大地上掀起一场巨大的改革浪潮。全世界都关注着中国的发展,人们也由此更多地了解了中国。要了解中国,要了解中国的改革开放,就必须要更多地了解作为这场改革的主要领导人邓小平,了解他的昨天和今天,了解他的工作和生活的各个侧面。

如果有位外国友人要了解世纪伟人邓小平,你将怎样给他介绍一下?为了使你的介绍内容更丰富,利用课外时间查找有关资料,来充实你介绍的内容。

思路:可以邓小平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史实和所做的贡献来介绍,

也可而以他引导中国迅速地从“文化大革命”造成的灾难中摆脱出来,稳步走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正确轨道,成为举世瞩目的人物,赢得了人民的信任。也可以介绍邓小平在他漫长的革命生涯中,有顺利的发展,也经受过严峻的考验,曾多次因坚持正确的主张而受到错误的打击,却由此博得更多人的信赖和爱戴来介绍。也可以介绍以他为核心的领导集体,把中国带进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来介绍。

【本课小结】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它的发展经过三个阶段: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初步形成,十二大、十三大——逐步发展形成基本的轮廓,十四大以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和十四大为标准,邓小平理论走向成熟,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邓小平理论坚持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新的实践基础上继承了前人,突破了常规,开拓了马克思理论的新境界。邓小平理论坚持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新的实践基础上继承了前人,突破了常规,开拓了马克思理论的新境界。坚持了科学的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结果。抓住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深刻揭露了社会主义本质,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高度。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观察世界,对世界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成败,对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发展的态势和矛盾进行了正确的分析,做出了科学的判断。邓小平理论形成了新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


相关文章

  • 体育教案-理论课教案
  • 课时教案设计 第二 周    第1次课                              备课日期    09月01 日 教学内容: 篮球运动概论 重点:篮球运动的起源与发展.篮球运动的本质与特点 难点:篮球运动的发展趋势 教  学 ...查看


  • 初中体育理论课教案(篮球)
  • 教学内容: 篮球运动概论 教学目标:了解篮球运动的起源与发展.篮球运动的本质与特点.篮球运动的发展趋势以及中国篮球运动的发展概况. 重点:篮球运动的起源与发展.篮球运动的本质与特点 难点:篮球运动的发展趋势 教学过程: (一)现代篮球运动的 ...查看


  • 早教课程教案编排
  • 早教课程教案的编排 亲子园是以0~3岁的婴幼儿和他的父母为对象的教育场所.既然是教育场所就会涉及到教育内容的选择,课程教案的编排.做为亲子园的教师,我们面临的是两个教育对象-孩子和他的家长,这就需要我们亲子园的教师要两者兼顾,不但要让孩子乐 ...查看


  • 艰难曲折的探索历程教案杨
  • <艰难曲折的探索历程>教案 一. 导入新课 1.复习提问:三大改造完成的时间及意义? 生答:1956年底,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 2.导入新课 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后,我国历史进入 全面建设 ...查看


  • 中国饮食文化理论教案
  • 广东省技工学校文化理论课教案(首页)(代号A-4) 共 2 页 审阅签名: 教 学 过 程 (代号A-5) 第 2 页 一.饮食文化的起源(导入部分) 1.从新石器时代直到殷商时期,对谷物的加工一直比较原始简单.先民们通过碾盘.碾棒.杵臼等 ...查看


  • 教案2:中西翻译简史
  • 中西翻译简史 A Brief History of Translation in China and the West 中国翻译简史 中国历史上的三次翻译高潮: 东汉至唐宋的佛经翻译 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 "五四"时期的西 ...查看


  • 篮球基础知识教案[1]
  • 第十课 篮球基础理论知识 主 要 内 容 1.篮球的起源: 2.现代篮球运动的演进: 3. 篮球运动基本规则及相关裁 判员手势. 主 要 目 标 重 点 篮球裁判手势 教学内容 难 点 1.通过本课使学生了解篮球运动的 相关背景知识,提高对 ...查看


  • 2012年八年级上学期体育教案全集(48课时)
  • 初中八年级 学 校:石室双楠实验学校授课教师: 冯大柱 (第二学期) 体育与健康理论课教案 第1课时 课题:努力锻炼促发育--青春期与体育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懂得青春期是生命必经阶段,知道第二个生长发育高峰期的身心特点. 2.能力目 ...查看


  • 通俗歌曲音乐欣赏教案
  • 音乐欣赏教案<中国通俗歌曲欣赏> 发表时间:2012-11-7 21:57:57 作者:周素梅来源: 教材版本:自组教材 教学对象:九年级 设计意图 爱因斯坦说过"爱好是最好的老师",通俗歌曲因其大众化.全民 ...查看


  • 高一美术教案
  • 高一美术教案 中国古代人物画 教学目的:了解中国古代人物画的发展,并能主动欣赏部分名家的作品. 课型:赏析 课时:1课时 教学重点:中国古代人物画在不同时期的绘画风格. 教学难点:怎样通过社会背景.作者背景来赏析名家作品. 教学过程: 一.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