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册(选修四) 基础知识整理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政治家
第一课 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
一、秦统一六国
(一)历史条件
1、商鞅变法,经济发展。
2、战争带来灾难,人们渴望统一。
3、秦王嬴政的雄才大略(吸引各国贤士,取消逐客令;灭六国的战略部署;修郑国渠等)
(二)统一经过
1、灭六国(先灭弱韩;离间赵国君臣;水淹大梁;倾国灭楚;扫燕灭齐。)
2、南征百越,增设岭南四郡(闽中、南海、桂林、象郡)。
3、北击匈奴(蒙恬)。
(三)统一的意义:奠定了中国统一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的基本疆域。
二、建立集权统一国家
(一)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1、始皇帝(皇帝制度)
2、三公诸卿,三公之间互不统属,都对皇帝负责,将国家大权集中于皇帝。
3、在地方,采纳李斯建议实行郡县制(36郡),避免国家重新陷于四分五裂。(注意:郡县与分封之区别)
(二)巩固统一的措施
1、统一文字(秦小篆)。意义:国家统一;经济文化交流。
2、统一度量衡,货币(国家统一;经济交流)
3、修筑以咸阳为中心的水陆交通(驰道、直道;灵渠)
4、接受李斯建议,发布焚书令,又对一批儒生滥施刑罚。(焚书坑儒)
5、将秦、赵、燕三国长城连接扩建,形成万里长城。评价(临洮——辽东)
6、历史影响: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王朝,开创了中华民族国家统一的新纪元。
三、秦始皇的暴政(两世而亡,亡于暴政)
1、焚书坑儒,钳制思想。
2、无休止的徭役和兵役(修长城、宫室、骊山墓;戍边)
第二课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
一、李世民在唐朝建立过程中的重大作用
1、自小演习骑射,研读兵书,果断劝说李渊晋阳(太原)起兵,推反隋朝。
2、劝父称帝,铲平割据,功勋卓著。
二、玄武门之变,杀兄逼父,登上皇位。
1、与太子集团的矛盾
2、玄武门之变
3、由玄武门之变认识“嫡长子继承制”。
三、贞观之治的出现
(一)出现原因
1、亡隋之鉴(注意总结隋朝灭亡教训,认识到“存百姓”的重要)
2、虚怀纳谏,选贤任能。
(二)贞观之治的表现
1、人才济济,不拘一格。(魏征、房玄龄、杜如晦)
2、休养生息,文德治国,慎用刑罚,矛盾缓和,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唐律》体现仁义为本,刑罚为末的原则,减少死刑条款)
3、注重制度的创新与完善(沿用三省六部制,推行均田制、租庸调制,完善科举制)
4、推行民族团结政策,促进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对东突厥的“先战后和”策略,赢得西北各族的尊重——天可汗;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和亲,带去了中原文化)
5、重视中外交往,对外政策开放,对中外文化兼收并蓄。(都城长安不仅是国内各民族的大都会,也成了世界性的大都会;宗教宽容;汉文化外传等)
四、晚年的问题与反省(渐恶直言、大修宫室;立嗣困扰;撰写《帝范》)
怎样看待唐太宗晚年的问题?
第三课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
一、少年皇帝(1661年即皇帝位,14岁时亲政,铲除鳌拜,总揽朝政大权)
可结合康熙帝即位初期清朝面临的各种问题思考其内外政策?
二、巩固统一国家,维护国家主权
(一)削平割据,平定叛乱
1、平定三藩之乱(三藩的地理位置;人物)
2、任用施琅,收复台湾,设立台湾府,有效管辖。(施琅、郑克塽)
3、平定漠西蒙古准噶尔部贵族噶尔丹叛乱(噶尔丹、乌兰布通、昭莫多战役)
(二)尊重各民族文化传统
1、崇尚儒家文化(万世师表、开科取士;)
2、加强与蒙藏民族的团结(多伦会盟、策封四大活佛)
(三)抗击外来侵略,维护国家主权
明末清初,沙俄不断侵扰黑龙江流域,侵占尼布楚、雅克萨等地。康熙帝亲自东巡,提出在黑龙江两岸筑城屯田、派兵永驻的战略方针。之后,组织两次收复雅克萨之战,运用军事外交双重手段,1689年,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确定了中俄东段边界。这是两国经过平等协商而签订的第一个具有近代性质的边界条约。
《尼布楚条约》规定的中俄边界:
第二单元 东西方的先哲
第一课 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
一、追求礼乐的一生(三个阶段)
1.春秋晚期(公元前551年),鲁国没落贵族家庭出生,十五志于学,刻苦自学,成为儒士,苦研《诗》《书》《礼》《乐》。三十岁,收徒讲学。五十多岁,官至司寇,从政生涯,昙花一现。
2.周游列国,宣传主张,没被采纳。
3.68岁回到鲁国,专心整理文化典籍,删修《春秋》,献身文化教育事业。
二、开创儒家思想
背景:春秋时期,礼崩乐坏,社会处于由宗法分封制向中央集权制、世卿世禄制度向官僚制度转变的阶段。矛盾复杂且激烈。孔子决心恢复周礼,承担传承文化和改善人际关系的社会道义。
儒家思想的主要内容:
1.“礼”,即恢复周礼的权威。使社会能够君臣有别,长幼有序。要求人们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主张“克己复礼”,匡正社会秩序。
2.“仁”,仁即爱人,体现了人道主义和对百姓的关心与爱护,是孔子思想的核心。
3.“仁”与“礼”要结合起来,要恰当的协调礼与仁的关系。如果只有礼而没有仁,就会加深社会对立,导致矛盾激化;只有仁没有礼,就会产生没有等级的仁爱,以致模糊上下尊卑的界线。
4.为协调礼和仁的关系,孔子提出中庸思想。“执其两而用其中”、“过犹不及”、“和而不同”,只有多种因素,特别是对立因素的统一与和谐才形成完美的事物。
仁、礼、中庸思想是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的核心内容。
三、古代大教育家
开创私学,有教无类。
使学生们“成人”进而成为“君子”,是孔子教学的目的。(君子要将礼与仁、言与行完美地统一起来,不仅具有独善其身的自我修养,还要兼济天下,有为政的本领)
《诗》《书》《礼》《乐》是孔子教授的主要内容。
孔子注重因材施教,还注重言传身教。
孔子整理编撰的古代文化典籍《诗》《书》《礼》《乐》《易》《春秋》,使中国古典文化传统绵绵不绝。
弟子们把孔子的思想整理成《论语》,成为儒家学派的经典。
孔子对亚洲甚至世界都产生了影响。(汉朝以后,对东亚地区的影响„„明清以后,传到西方,欧洲一些思想家从儒学中得到启发、借鉴和鼓舞)
第2课 西方古典哲学的代表柏拉图(西方哲学第一人)
一、柏拉图的政治活动
公元前427年,出生于希腊雅典的一个贵族家庭。那个时代最理想的教育环境,充裕的财富和闲暇伴随了他的一生。
1、对民主政体的失望
柏拉图青少年时期,伯罗奔尼撒战争持续进行,雅典同盟的失败充分暴露出雅典民主政治的弊端。战后不久,雅典恢复民主制,新政权对柏拉图的恩师苏格拉底处以极刑,更助长了柏拉图对民主政体的成见。
2、游历生涯
苏格拉底死后,柏拉图离开雅典,先后去过小亚细亚沿岸、埃及、北非、意大利南部,考察各地制度风俗,与学者进行接触。他的一生中,曾三次游历叙拉古,结实了兼领袖与哲学家于一身的阿启泰,从他身上找到了“哲学王”的雏形。
3、柏拉图的著述
以对话录为主,以苏格拉底为主要对话者。代表作品有《谈话录》、《理想国》(又被译为《国家篇》)。
二、柏拉图的哲学思想和政治理想
哲学:世界由理念构成的理性世界和个别事物构成的感觉世界组成。前者真实、完美而永恒,后者虚假、残缺而变幻。理念先于物质存在,知识是人先天固有的,人们的学习过程就是回忆的过程。这是一种本末倒置的唯心论。
政治:《国家篇》(理想国)集中了柏拉图关于理想国家的设想。国家应由三个阶级构成:(护国者)统治者、(卫国者)军人、生产者(劳动者)。三个阶级各具其德,各守其位,国家必然处于和谐状态。国家的统治者应该要有智慧之德,应该由哲学家来担任,“哲学王”最富有智慧,最具有正义感和理性。
三、柏拉图的教育生涯
阿卡德米学园,是欧洲历史上第一所综合性学校,集知识传授、学术研究,政治质询、培养学者和政治人才于一体。进入学园的人必须具有初级的数理知识,必须学好几何学。学园培养了许多学者,亚里士多德是其中的代表。
第3课 古希腊文化的集大成者亚里士多德
一、北方小驹
出生:公元前384年,马其顿的小城斯塔吉拉,医学世家。
求学:17岁来到雅典的阿卡德米学园,成为“学园的头脑”——灵魂人物。
爱吾师,更爱真理。
哲学思想:理念属于人的思维抽象,客观上并无理念世界的存在。又认为物质受形式的支配,只有属于精神世界的形式,才赋予物质以确定性和现实性。也就是说,他常动摇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间。
二、博学家(百科全书式的学者)
在《形而上学》一书中,提出哲学所必须研究和解决的十三个问题,其中一些问题,一直是西方哲学争论的中心。
在《物理学》一书中,他指出具体事物是由形式和质料组成的。
他创立了一门被称为工具科学的逻辑学,至今仍被学术界尊为权威。
三、教师生涯
1、亚历山大的私人教师
2、马其顿征服希腊后,回到雅典创办“吕克昂”学园。在学园的伦理学课程上,讲述了他的“中庸之道”,他认为“中庸之道”是一种明智的态度和方法,是一种人生境界。
3、散步的哲学家或逍遥学派
亚历山大去世后,离开雅典。
第三单元 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杰出人物
第1课 英国革命的领导者克伦威尔
一、从乡绅到议员
出生于英格兰中部一个中等贵族家庭。不到30岁当选为议员。
著名的新贵族和清教徒。
1640年,查理一世重开议会,议会成为反对英国王权的领导中心,它的召开,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的标志。
二、治军之道
1、自己出钱组织骑兵军。
信奉清教的农民组成,愿意为议会献身。以忠诚和勇敢来提拔军官;严肃军纪,约法三章。
2、马斯顿荒原战役(赢得“铁骑军”称号)
3、新模范军
4、内战结束
5、国王斩首,共和国成立。
三、护国公
远征爱尔兰和苏格兰
驱散议会,被拥立为终身护国公,建立其军事独裁统治。(军事、行政、立法、11个军事行政区)
1658年,去世。斯图亚特王朝复辟后,被鞭尸斩首,悬头示众。
第2课 美国国父华盛顿
一、维农山庄主人
弗吉尼亚种植园主家庭,具有诚实、勇敢、理性又善于冒险等优秀品质。
在弗吉尼亚民团和七年战争的经历,积累了作战经验和领导艺术。
二、领导独立战争
七年战争后,英国加重对北美人民的剥削,引起北美人民的不满。波士顿倾茶事件后,英国对北美又颁布了一些高压法令, 北美人民与英国殖民者的矛盾日益激化。
1774年,第一届大陆会议召开,华盛顿被推选为参加会议的弗吉尼亚代表。
1775年,莱克星顿枪声响起,独立战争开始。在第二届大陆会议上,华盛顿被推举为大陆军总司令。
华盛顿治军:重新编制;严明军纪;改进装备;招募新兵;外请教练(普鲁士)训练。 重大军事行动:围攻波士顿;袭击特伦敦和普林斯顿的英军;萨拉托加大捷(之后美英战争扩大为国际性战争);约克镇胜利。
《独立宣言》:1776年7月4日,第二届大陆会议正是通过,宣告了美利坚合众国的成立。
1783年,美英在巴黎签订合约,英国承认美国独立。
三、主持制宪
1、拒绝王座,交出军权,回乡务农。
2、费城制宪,被推举为会议主席。
3、宪法通过,再踏归程。
4、《联邦宪法》:联邦制国家、元首为总统,实行三权分立等等。意义:确立了一个真正的全国政府,用一个名副其实的国家去代替《邦联条例》下的松散联盟,对内有利于全国市场的形成,对外则有能力保卫国家的安全。
四、首任总统
1、民意所归:1789年4月,在纽约宣誓就职。
2、卓越的治国才能:网络人才,协调各方,组成内阁;建立国家银行,活跃国民经济;努力改善同英国的关系,注重周边国家的友好关系;创立总统否决权制度,恰当行使自己权力;开孤立主义先河。
3、急流勇退,高风亮节,创立范例。
总评:华盛顿一生将国家利益、民族利益置于个人幸福之上,不恋官位,不慕权势,坚持民主,警惕专制,他的精神和他所确立的原则在美国的政治生活中发挥着极大得作用。无愧于美国国父的称号。
第3课 一代雄狮拿破仑
一、荒野雄狮
1、军校生活:科西嘉岛 荒野雄狮 少年军校生 崇拜英雄 好读启蒙学者著作 巴黎军事学院 主修炮兵学 年轻少尉。
2、投身大革命,拥护雅各宾派。攻占土伦,崭露头角,晋升为准将。
3、成为共和国救星:1795年平息保王党人叛乱,晋升为少将。
4、成为意大利方面军总司令,击败反法同盟军,1798年,为切断英国与印度之间的交通线,率军远征埃及。
二、夺取政权,称霸欧洲
1、雾月政变。冒险回国,发动政变,推翻督政府,自任第一执政(后为终身执政)。
2、多次打垮反法同盟,1810年登上欧洲大陆霸主地位。(奥斯特里茨战役——三皇之战)
三、拿破仑一世改造法国
1、法兰西帝国:1804年12月
2、精力充沛、注重实际的皇帝:承认天主教为国教;精简编制;剥夺民众民主权利;建立法兰西银行;废除雇佣兵制,实行征兵制;编纂并正式公布《民法典》(拿破仑法典),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经典,广泛传播。
四、走向末日
1、双刃剑——大陆封锁令。
2、进军俄国失败
3、莱比锡会战战败,被流放到地中海的厄尔巴岛。
4、卷土重来,百日王朝,滑铁卢战败,大西洋的圣赫勒拿岛。
人物册(选修四) 基础知识整理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政治家
第一课 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
一、秦统一六国
(一)历史条件
1、商鞅变法,经济发展。
2、战争带来灾难,人们渴望统一。
3、秦王嬴政的雄才大略(吸引各国贤士,取消逐客令;灭六国的战略部署;修郑国渠等)
(二)统一经过
1、灭六国(先灭弱韩;离间赵国君臣;水淹大梁;倾国灭楚;扫燕灭齐。)
2、南征百越,增设岭南四郡(闽中、南海、桂林、象郡)。
3、北击匈奴(蒙恬)。
(三)统一的意义:奠定了中国统一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的基本疆域。
二、建立集权统一国家
(一)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1、始皇帝(皇帝制度)
2、三公诸卿,三公之间互不统属,都对皇帝负责,将国家大权集中于皇帝。
3、在地方,采纳李斯建议实行郡县制(36郡),避免国家重新陷于四分五裂。(注意:郡县与分封之区别)
(二)巩固统一的措施
1、统一文字(秦小篆)。意义:国家统一;经济文化交流。
2、统一度量衡,货币(国家统一;经济交流)
3、修筑以咸阳为中心的水陆交通(驰道、直道;灵渠)
4、接受李斯建议,发布焚书令,又对一批儒生滥施刑罚。(焚书坑儒)
5、将秦、赵、燕三国长城连接扩建,形成万里长城。评价(临洮——辽东)
6、历史影响: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王朝,开创了中华民族国家统一的新纪元。
三、秦始皇的暴政(两世而亡,亡于暴政)
1、焚书坑儒,钳制思想。
2、无休止的徭役和兵役(修长城、宫室、骊山墓;戍边)
第二课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
一、李世民在唐朝建立过程中的重大作用
1、自小演习骑射,研读兵书,果断劝说李渊晋阳(太原)起兵,推反隋朝。
2、劝父称帝,铲平割据,功勋卓著。
二、玄武门之变,杀兄逼父,登上皇位。
1、与太子集团的矛盾
2、玄武门之变
3、由玄武门之变认识“嫡长子继承制”。
三、贞观之治的出现
(一)出现原因
1、亡隋之鉴(注意总结隋朝灭亡教训,认识到“存百姓”的重要)
2、虚怀纳谏,选贤任能。
(二)贞观之治的表现
1、人才济济,不拘一格。(魏征、房玄龄、杜如晦)
2、休养生息,文德治国,慎用刑罚,矛盾缓和,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唐律》体现仁义为本,刑罚为末的原则,减少死刑条款)
3、注重制度的创新与完善(沿用三省六部制,推行均田制、租庸调制,完善科举制)
4、推行民族团结政策,促进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对东突厥的“先战后和”策略,赢得西北各族的尊重——天可汗;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和亲,带去了中原文化)
5、重视中外交往,对外政策开放,对中外文化兼收并蓄。(都城长安不仅是国内各民族的大都会,也成了世界性的大都会;宗教宽容;汉文化外传等)
四、晚年的问题与反省(渐恶直言、大修宫室;立嗣困扰;撰写《帝范》)
怎样看待唐太宗晚年的问题?
第三课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
一、少年皇帝(1661年即皇帝位,14岁时亲政,铲除鳌拜,总揽朝政大权)
可结合康熙帝即位初期清朝面临的各种问题思考其内外政策?
二、巩固统一国家,维护国家主权
(一)削平割据,平定叛乱
1、平定三藩之乱(三藩的地理位置;人物)
2、任用施琅,收复台湾,设立台湾府,有效管辖。(施琅、郑克塽)
3、平定漠西蒙古准噶尔部贵族噶尔丹叛乱(噶尔丹、乌兰布通、昭莫多战役)
(二)尊重各民族文化传统
1、崇尚儒家文化(万世师表、开科取士;)
2、加强与蒙藏民族的团结(多伦会盟、策封四大活佛)
(三)抗击外来侵略,维护国家主权
明末清初,沙俄不断侵扰黑龙江流域,侵占尼布楚、雅克萨等地。康熙帝亲自东巡,提出在黑龙江两岸筑城屯田、派兵永驻的战略方针。之后,组织两次收复雅克萨之战,运用军事外交双重手段,1689年,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确定了中俄东段边界。这是两国经过平等协商而签订的第一个具有近代性质的边界条约。
《尼布楚条约》规定的中俄边界:
第二单元 东西方的先哲
第一课 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
一、追求礼乐的一生(三个阶段)
1.春秋晚期(公元前551年),鲁国没落贵族家庭出生,十五志于学,刻苦自学,成为儒士,苦研《诗》《书》《礼》《乐》。三十岁,收徒讲学。五十多岁,官至司寇,从政生涯,昙花一现。
2.周游列国,宣传主张,没被采纳。
3.68岁回到鲁国,专心整理文化典籍,删修《春秋》,献身文化教育事业。
二、开创儒家思想
背景:春秋时期,礼崩乐坏,社会处于由宗法分封制向中央集权制、世卿世禄制度向官僚制度转变的阶段。矛盾复杂且激烈。孔子决心恢复周礼,承担传承文化和改善人际关系的社会道义。
儒家思想的主要内容:
1.“礼”,即恢复周礼的权威。使社会能够君臣有别,长幼有序。要求人们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主张“克己复礼”,匡正社会秩序。
2.“仁”,仁即爱人,体现了人道主义和对百姓的关心与爱护,是孔子思想的核心。
3.“仁”与“礼”要结合起来,要恰当的协调礼与仁的关系。如果只有礼而没有仁,就会加深社会对立,导致矛盾激化;只有仁没有礼,就会产生没有等级的仁爱,以致模糊上下尊卑的界线。
4.为协调礼和仁的关系,孔子提出中庸思想。“执其两而用其中”、“过犹不及”、“和而不同”,只有多种因素,特别是对立因素的统一与和谐才形成完美的事物。
仁、礼、中庸思想是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的核心内容。
三、古代大教育家
开创私学,有教无类。
使学生们“成人”进而成为“君子”,是孔子教学的目的。(君子要将礼与仁、言与行完美地统一起来,不仅具有独善其身的自我修养,还要兼济天下,有为政的本领)
《诗》《书》《礼》《乐》是孔子教授的主要内容。
孔子注重因材施教,还注重言传身教。
孔子整理编撰的古代文化典籍《诗》《书》《礼》《乐》《易》《春秋》,使中国古典文化传统绵绵不绝。
弟子们把孔子的思想整理成《论语》,成为儒家学派的经典。
孔子对亚洲甚至世界都产生了影响。(汉朝以后,对东亚地区的影响„„明清以后,传到西方,欧洲一些思想家从儒学中得到启发、借鉴和鼓舞)
第2课 西方古典哲学的代表柏拉图(西方哲学第一人)
一、柏拉图的政治活动
公元前427年,出生于希腊雅典的一个贵族家庭。那个时代最理想的教育环境,充裕的财富和闲暇伴随了他的一生。
1、对民主政体的失望
柏拉图青少年时期,伯罗奔尼撒战争持续进行,雅典同盟的失败充分暴露出雅典民主政治的弊端。战后不久,雅典恢复民主制,新政权对柏拉图的恩师苏格拉底处以极刑,更助长了柏拉图对民主政体的成见。
2、游历生涯
苏格拉底死后,柏拉图离开雅典,先后去过小亚细亚沿岸、埃及、北非、意大利南部,考察各地制度风俗,与学者进行接触。他的一生中,曾三次游历叙拉古,结实了兼领袖与哲学家于一身的阿启泰,从他身上找到了“哲学王”的雏形。
3、柏拉图的著述
以对话录为主,以苏格拉底为主要对话者。代表作品有《谈话录》、《理想国》(又被译为《国家篇》)。
二、柏拉图的哲学思想和政治理想
哲学:世界由理念构成的理性世界和个别事物构成的感觉世界组成。前者真实、完美而永恒,后者虚假、残缺而变幻。理念先于物质存在,知识是人先天固有的,人们的学习过程就是回忆的过程。这是一种本末倒置的唯心论。
政治:《国家篇》(理想国)集中了柏拉图关于理想国家的设想。国家应由三个阶级构成:(护国者)统治者、(卫国者)军人、生产者(劳动者)。三个阶级各具其德,各守其位,国家必然处于和谐状态。国家的统治者应该要有智慧之德,应该由哲学家来担任,“哲学王”最富有智慧,最具有正义感和理性。
三、柏拉图的教育生涯
阿卡德米学园,是欧洲历史上第一所综合性学校,集知识传授、学术研究,政治质询、培养学者和政治人才于一体。进入学园的人必须具有初级的数理知识,必须学好几何学。学园培养了许多学者,亚里士多德是其中的代表。
第3课 古希腊文化的集大成者亚里士多德
一、北方小驹
出生:公元前384年,马其顿的小城斯塔吉拉,医学世家。
求学:17岁来到雅典的阿卡德米学园,成为“学园的头脑”——灵魂人物。
爱吾师,更爱真理。
哲学思想:理念属于人的思维抽象,客观上并无理念世界的存在。又认为物质受形式的支配,只有属于精神世界的形式,才赋予物质以确定性和现实性。也就是说,他常动摇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间。
二、博学家(百科全书式的学者)
在《形而上学》一书中,提出哲学所必须研究和解决的十三个问题,其中一些问题,一直是西方哲学争论的中心。
在《物理学》一书中,他指出具体事物是由形式和质料组成的。
他创立了一门被称为工具科学的逻辑学,至今仍被学术界尊为权威。
三、教师生涯
1、亚历山大的私人教师
2、马其顿征服希腊后,回到雅典创办“吕克昂”学园。在学园的伦理学课程上,讲述了他的“中庸之道”,他认为“中庸之道”是一种明智的态度和方法,是一种人生境界。
3、散步的哲学家或逍遥学派
亚历山大去世后,离开雅典。
第三单元 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杰出人物
第1课 英国革命的领导者克伦威尔
一、从乡绅到议员
出生于英格兰中部一个中等贵族家庭。不到30岁当选为议员。
著名的新贵族和清教徒。
1640年,查理一世重开议会,议会成为反对英国王权的领导中心,它的召开,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的标志。
二、治军之道
1、自己出钱组织骑兵军。
信奉清教的农民组成,愿意为议会献身。以忠诚和勇敢来提拔军官;严肃军纪,约法三章。
2、马斯顿荒原战役(赢得“铁骑军”称号)
3、新模范军
4、内战结束
5、国王斩首,共和国成立。
三、护国公
远征爱尔兰和苏格兰
驱散议会,被拥立为终身护国公,建立其军事独裁统治。(军事、行政、立法、11个军事行政区)
1658年,去世。斯图亚特王朝复辟后,被鞭尸斩首,悬头示众。
第2课 美国国父华盛顿
一、维农山庄主人
弗吉尼亚种植园主家庭,具有诚实、勇敢、理性又善于冒险等优秀品质。
在弗吉尼亚民团和七年战争的经历,积累了作战经验和领导艺术。
二、领导独立战争
七年战争后,英国加重对北美人民的剥削,引起北美人民的不满。波士顿倾茶事件后,英国对北美又颁布了一些高压法令, 北美人民与英国殖民者的矛盾日益激化。
1774年,第一届大陆会议召开,华盛顿被推选为参加会议的弗吉尼亚代表。
1775年,莱克星顿枪声响起,独立战争开始。在第二届大陆会议上,华盛顿被推举为大陆军总司令。
华盛顿治军:重新编制;严明军纪;改进装备;招募新兵;外请教练(普鲁士)训练。 重大军事行动:围攻波士顿;袭击特伦敦和普林斯顿的英军;萨拉托加大捷(之后美英战争扩大为国际性战争);约克镇胜利。
《独立宣言》:1776年7月4日,第二届大陆会议正是通过,宣告了美利坚合众国的成立。
1783年,美英在巴黎签订合约,英国承认美国独立。
三、主持制宪
1、拒绝王座,交出军权,回乡务农。
2、费城制宪,被推举为会议主席。
3、宪法通过,再踏归程。
4、《联邦宪法》:联邦制国家、元首为总统,实行三权分立等等。意义:确立了一个真正的全国政府,用一个名副其实的国家去代替《邦联条例》下的松散联盟,对内有利于全国市场的形成,对外则有能力保卫国家的安全。
四、首任总统
1、民意所归:1789年4月,在纽约宣誓就职。
2、卓越的治国才能:网络人才,协调各方,组成内阁;建立国家银行,活跃国民经济;努力改善同英国的关系,注重周边国家的友好关系;创立总统否决权制度,恰当行使自己权力;开孤立主义先河。
3、急流勇退,高风亮节,创立范例。
总评:华盛顿一生将国家利益、民族利益置于个人幸福之上,不恋官位,不慕权势,坚持民主,警惕专制,他的精神和他所确立的原则在美国的政治生活中发挥着极大得作用。无愧于美国国父的称号。
第3课 一代雄狮拿破仑
一、荒野雄狮
1、军校生活:科西嘉岛 荒野雄狮 少年军校生 崇拜英雄 好读启蒙学者著作 巴黎军事学院 主修炮兵学 年轻少尉。
2、投身大革命,拥护雅各宾派。攻占土伦,崭露头角,晋升为准将。
3、成为共和国救星:1795年平息保王党人叛乱,晋升为少将。
4、成为意大利方面军总司令,击败反法同盟军,1798年,为切断英国与印度之间的交通线,率军远征埃及。
二、夺取政权,称霸欧洲
1、雾月政变。冒险回国,发动政变,推翻督政府,自任第一执政(后为终身执政)。
2、多次打垮反法同盟,1810年登上欧洲大陆霸主地位。(奥斯特里茨战役——三皇之战)
三、拿破仑一世改造法国
1、法兰西帝国:1804年12月
2、精力充沛、注重实际的皇帝:承认天主教为国教;精简编制;剥夺民众民主权利;建立法兰西银行;废除雇佣兵制,实行征兵制;编纂并正式公布《民法典》(拿破仑法典),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经典,广泛传播。
四、走向末日
1、双刃剑——大陆封锁令。
2、进军俄国失败
3、莱比锡会战战败,被流放到地中海的厄尔巴岛。
4、卷土重来,百日王朝,滑铁卢战败,大西洋的圣赫勒拿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