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要实现零距离,自以为非是企业文化

互联网时代要实现零距离,自以为非是企业文化

编者按:4月24日,山东省企业文化学会会长办公会在我集团召开,张首席作为山东省企业文化学会常务副会长出席会议并讲话,与在场的嘉宾一起分享企业文化建设的经验。

互联网时代的企业转型

海尔在全球相关机构的评定当中,已经连续四年被评为全球白电第一位。按照业内的说法,凡替代人们劳动的家电都叫白色家电:冰箱、洗衣机、微波炉,以及厨房家电,娱乐用的则是黑色家电。中国白色家电占全球份额49%,差不多50%。但在全球市场上中国白色家电的品牌只有2.89%不到3%,如果把不到3%作为百分之百的话,海尔占其中89%到90%。我们在海外主要是创牌,中国大多数企业一般是贴牌,所以中国制造满世界都是,但中国品牌见不到。现在我们面临一个非常大的问题就是一定要转型,企业已经做到这个份上,为什么要转型?主要是互联网带来的挑战。

在传统企业的时候,工业资本主义的原动力是什么呢?就是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美国的企业史学者钱德勒写了一本《规模和范围》,他在那本书里面列举了从1880年代到1930年代这五十年期间,占全世界工业产出2/3的三个国家美国、英国和德国企业发展的历史。美国当时最高时占全世界40%,英国和德国分别占10%到20%,他们三个国家加起来占全世界工业产出的2/3,他对这三个国家进行研究。当时资本主义,能够在工业资本主义发展快的主要原因就是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所谓规模经济,简单的说就像今天我们所说的做大;范围经济其实就是说除了主业之外,相关的产业也来干,简单说就是今天我们所说的做强。我们现在提的口号做大做强,我认为其实就是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

但今天,其实驱动力改变了,变成平台。比如电商就是平台经济,电商发展对现在的实体店冲击得非常厉害,实体店现在生意非常难做。今后还有什么呢?我觉得互联网金融肯定对现在金融的冲击非常大。再一个其实可能就是实体工业,CAD 、CAM 和3D 打印,可能会对流水线产生非常大的冲击。

现在我们要把整个企业的结构完全改变过来。我们现在有一句话叫做“外去中间商,内去隔热墙”。因为原来的经济,在做规模经济、范围经济的时候,基本上企业和外边的接触是要有中间商的,比如采购,像海尔的议价能力比较强一点,可以和厂家直接做,但很多小厂家采购可能都是通过中间商导过来的;要销售肯定也通过经销商,比如电器方面的国美和苏宁,这其实就是和用户之间有一个隔断。内去隔热墙就是把这一个内部的管理层去掉。因为原来传统经济的时候,之所以要这么多管理层,是因为信息不对称,用户知道的信息和企业知道的信息并不一样,因此企业要通过很多办法搜集用户的信息,从下到上,再从上到下,这就是被称为组织理论之父的马克斯. 韦伯所提出来的科层制。这个科层制其实就变成一个金字塔一样,企业越大决策越慢,企业越大官僚主义越严重,这就是日本人所说的大企业病,企业大了可能就没法治这个。

硅谷有一个现象非常有意思,包括微软在内,统统都是车库里面创业,但企业一旦发展大到世界级就完了,就很难再有活力,很难再有创新。往往因为企业有钱,所以看到可能对企业有威胁的、冒出来的小企业,就会花钱把它买过来,买过来并不是让它发展,而是消除对自己的威胁,所以这就好象变成了一种悖论。

我们现在要解决这个问题,比如中层这一块儿,原来有很多很多的人。举个例子,像销售,我们有一个管全国的,全国下面再有各个省,各个省管各个市,各个市管各个县,全国一共2800多个县,我们实际上现在除了西藏个别县没有,所有县都已经进去了。现在干脆把这一个层级都去掉,每一个县就规定海尔去的人不得超过七个,就把这个县做起来。这个县所有的信息和总部信息中心连在一起。中间这个层多少人?四千人,这四千人全部都要下岗。2013年年初时我们是八万六千人,到去年年底我们变成了七万人,减少了一万六千人,这个幅度很大,减少差不多将近20%。今年还要再减下来一万人。除了这一块儿,还有制造部分,现在国外比较好的智能无人化叫做无灯工厂,工厂没有电灯,取暖也不需要,为什么?因为所有都是自动在这儿运转。到德国看到一个工厂,外边锁着门,厂长给打开门之后,里头真是没有灯,所有的机器24小时在转,那里也没有什么工人提意见,也不用什么休息。所以,中国企业一定要转型。 美国战略大师波特提出,国家的发展有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生产要素导向,要靠低劳动力、低成本,中国现在这一个阶段的优势已经不存在了。再进一个阶段就是投资导向,现在中国的投资也变得太多了。现在是第三个阶段创新导向阶段。我们现在其实工资真的升的受不了。海尔1999年在美国南卡设立工厂时,那时候南卡是美国所有州当中工资最低的,南卡州一个工人工资和海尔工人工资比,海尔工人工资并不是最低,那时候是19:1,也就是一个美国工人相当于19个海尔工人。现在比是多少?现在比是4:1。一个美国工人相当于四个海尔工人。还有一个问题是物流,物流成本我们算一下从南卡到美国新泽西这个距离,差不多等同青岛到上海距离,这里面燃油费差不多美国是中国的一半,中国的汽油费非常高,这是油费。第二个就是过路过桥费,这一部分中国正好是美国的18倍,因为

美国很多高速公路不收费,所以总体算起来,你根本没有什么竞争力。所以如果是中国再停留在靠给别人加工,给别人做代工,这肯定不行。

我们的同行,比如来自美国的GE ,GE 的家电去年回迁大概二百家,在中国都回迁到美国路易斯维尔去了,他们在中国代工的那个热水器迁回到美国,我看新闻媒体有一个报道,说是迁回去之后的成本售价比起在中国加工的低20%,为什么?自动化程度非常高了。有一篇文章的题目非常刺激,题目就叫做“让中国制造一边去吧”。

中国企业老是在喊转型,实际上这一个压力确实非常大,不转型真不行。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要从原来以规模和范围为主,转到平台型企业。平台型企业在我们这里具体表现为什么?就是刚才所说的把内部组织结构打破。福布斯杂志有一期封面文章做的是海尔,题目叫做海尔消灭中层,其实并不是消灭中层,而是中层在平台型企业当中就不应该存在。不应该存在那变成什么?我们现在叫做利共体、自主经营体,我们下面建了两千多个自主经营体,自己有权力做决定。其实一个公司,我认为不就是三个权力吗?第一决策权,第二用人权,第三个是薪酬分配权。有这三个权力就是一个公司。我们给自主经营体给这三个权力,所以它就是一个公司,我们把这些小公司又组成利益共同体,这一个利益共同体管的什么?就是将原来企业串联式组织结构变成并联式的。

以前,所有企业都是串联式的,先是战略,战略部定了干什么事儿,再研发,研发完了是制造,制造完是销售,销售完是售后,就这么一串,这是一个串联式过程。现在把它变成一个并联的,所有的资源都在这一个并联机构里头,这一个并联机构同时要对所有的环节负责。简单说,比如研发过去不负责市场,给一个计划任务书,研发出来,符合要求就算完。但现在你的收入不是和你研发出来的成果挂钩,而是和用户满意不满意挂钩。因此,这一来企业由封闭变成开放了,研发人员不一定是我内部的,可以是外部的。所以你看美国写的那一本维基经济学里面有一句话说的非常好:世界就是我的研发部。世界就是我的研发部,是不是也可以说世界就是我的人力资源部呢?你为什么一定要限定我原来企业有多少就干多少事儿,其实这是企业边界的一个很大改变。

著名的科斯定律就是关于企业的边界,由美国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科斯提出。所谓企业边界就是企业内部的费用和外部的交易成本比较,如果你干这一个产品比别人干的都便宜,边界就应该扩大,你干的比别人贵就不要干了,企业边界应该缩小。这里面最大一个问题就是这个前提有问题,为什么我干的贵或者便宜,是因为我内部人力资源。如果我要用外部的呢?所以美国太阳计算机公司的创始人乔伊有一个乔伊法则,他提出了质疑,他说其实不对,因为所有最聪明的人并不是在你公司里面,这是肯定的。你觉得我公司人最聪明,我公司人最优秀的,在世界上肯定不是最优秀的。互联网带来一个机会,你可以把世界最优秀的都拿过来,这其实就是打破企业边界,你可以整合全球资源。这就是我们现在正在做的转型,我们也做了好几年,这个真是非常非常困难。

前些日子美国《连线》杂志的创始主编凯文. 凯利到我们这儿来,中午一块儿吃饭,他说到传统企业面对的问题,他画了一个图形,好比从一个山的顶端,原来传统企业站在山的高峰,现在必须要下到谷底,再来爬互联网新的高山。我说这恐怕不行,因为你毕竟要下到谷底,现在所有销售收入都没有了,我不吃饭了?所以我不同意他的看法,我觉得是一种破立的关系,边破边立的关系。住一个破房子要搬迁的话,总归不能说我在原地盖一个新房子,这挺好,但上哪儿住呢。所以我们正在解决,怎么破中有立,先破再立或者边破边立,这是我们正在进行的事儿,到目前有时候有一定成效,但总体来说可能是处在进两步退一步的状态。

我们提出人单合一的战略,所谓“人”就是我们的员工,所谓“单”就是用户价值,每一个人、员工和他的用户价值联系起来。我们是2007年9月份提出来的,到现在是几年的时间了,这其实是很难做的一件事儿。

管理哲学的改变——零距离

传统企业的管理哲学有三大要素:一个是管理的主体,一个管理的客体,一个管理的手段。简单说,所谓管理主体就是管理者;所谓管理的客体就是被管理者,或者再扩大就是人、财、物,时间和空间,都被你的管理者管理;再就是管理手段,管理手段是管理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中介,所谓中介,就是管理者利用这个管理手段管理被管理者。就是这么一种哲学。但在互联网时代其实不行,这个一定要改变,因为互联网带来的最重要的一点,我个人认为就三个字:零距离。

管理大师德鲁克有一句话,就是说互联网消除了距离,这是它最大的影响。没有距离,现在变成什么?变成是去中心化。所谓去中心化,原来有领导,有一个中心,现在对用户来讲,已经没有中心。原来是以企业为中心,或者以名牌为中心,我买什么东西就买这一个名牌,现在没有,现在用户不是以这个为中心,而是以自己的体验为中心。所以体验变成最关键的。你说你是一个名牌,但我在网上找不着,不知道你能不能满足我的体验,这肯定不行。所以欧盟在开会的时候提出来说全球化的下一个目标是什么,全球化的下一个目标是洲际化,亚洲、欧洲、美洲,洲际化并不是全球化的倒退而是前进,为什么?因为用户体验。用户需要你今天就满足我的体验,你不能告诉我因为在中国代工,要两个月以后才运过来,那肯定不行,必须马上满足。这一点,每个用户都以自己为中心。实际可以看到,在网上每个人都是评论员,每个人都是新闻发布员,所以说这一点对管理提出了非常大的挑战,原来的管理哲学就有问题。

我们内部提出来八个字:企业即人,人即企业。企业不再是原来管理员工的,而是变成一个平台,能够给员工创造一个机会,让员工发挥自己的作用。所以我们提出员工创客化,每个员工都可以创业。实际我们现在经常召开创客大赛,创客大赛不只是内部的,而是请外

部的风投进来,说说这些我们员工提出的主意可不可以投资,如果风投说这个根本不值得投,员工就得考虑了。所以这完全是市场化。当然,如果你需要投资的话,他也可以拿投资,企业也可以借给他。就是说,这和原来企业的结构完全不一样了。所谓人即企业,希望这个人,本来员工是执行上级领导命令,现在变成你可以创造一个企业。所以企业即人,是企业要每一个人都变成创业者;人即企业,每个人都可以创造一个企业。这一个是正在推进过程当中,其实挺难的。就是刚才所说的,因为原来的组织结构等于全都改了。所以,颠覆嘛,颠是可以,颠倒了就麻烦了,颠而不倒还差不多。

企业文化——自以为非

文化其实就是一个企业的灵魂、基因,有什么样的企业文化就有什么样的企业,这是很重要的。海尔自己的企业文化实际就是一个应变的文化,对于我们内部来说就四个字:自以为非。不能自以为是而要自以为非,既然自以为非就要经常根据外部变化来改变自己。我们内部有一句话叫做“没有成功的企业,只有时代的企业”。我们认为没有什么成功企业,如果你认为你成功了,只不过是踏准了时代的节拍。但时代是变化非常快的,你总能踏准时代节拍这是根本不可能的,你要争取做到。

美国非常有名企业的柯达,柯达可以说是第一代发明数码相机的,但最后它反而被数码时代所抛弃了。它在宣布要申请破产的时候,数码技术卖了19亿美金,这说明它的数码技术是非常高的。有这么高的数码技术,却没有看到数码时代到底能够到什么程度,因为一开始出来数码相机卖的很差,胶卷却非常赚钱。我们导入过数码相机,当时一开始时每年可能是增长一百万象素,今年是二百万象素畅销,明年一般肯定三百万象素,后年四百万象素是这样升起来的,升到三百万象素以上这个相机基本照相没有问题,但一开始一百万象素都不到,所以这个时代就变得这么快。手机最早的时候是摩托罗拉,摩托罗拉很快被诺基亚替代,诺基亚被苹果替代。并不是说后边手机比它做的好,而是时代的变化。因为摩托罗拉就是模拟时代的代表,但是到了诺基亚是数码时代的代表,但是到了苹果,变成互联网时代的代表,因为苹果手机不再是一个通讯工具,而变成云计算的终端。

因此,我觉得企业文化就是你能不能应变,如果不能应变,这样的企业文化就是自以为是,觉得我这个企业已经很好了,在我的路径上走就没有问题,这肯定不行。这个应变很难,海尔自身也遇到这个问题,过去我们强调文化,大家都是执行力非常强的文化,说什么大家一定要执行到底,但现在要求每个人要自己创业,和过去完全不一样。所以这个变化其实也很大。企业文化也有一个悖论,把它执行的很好,透到骨髓里去,现在要改能不能马上改过来,其实也很难,所以我们强调真正能不能让它做成一个自以为非的、应变的文化。 另外一个就像吉姆. 柯林斯在《基业长青》里面说的,企业领导人很重要,企业领导人的定位很重要,企业领导人不应该是报时人而应该是造钟师。所谓报时人就是说我说几点就几点,很多企业领导人说一不二,这个就有问题。造钟师造的是什么?是适应时代的变化,时代变到几点就几点,能够跟着变,而不是以个人的主观意志为导向。其实我们现在在的,当然还没有做到,就是适应互联网时代,把海尔变成一种平台型企业。变成互联网时代的企业,所有人能发挥自己的能力。我认为这一点其实在世界上也可以被得到承认。

我们收购了日本的三洋白电,收购之前,日本的三洋白电部分亏损好多年,最严重的部门亏损了八年,我们拿过来之后八个月的时间就止亏了,很重要一个原因,就是改变了它的企业文化。因为日本的文化就是团队精神,再一个就是员工序列工资,为什么有这个?文化基因在里面。东亚文化是中国儒家文化的外延,到了东亚,到了日本,发展到极致,其实日本文化是四个字:唯尊是从,谁是尊者谁是领导就听谁的,这和中国不一样。举个例子,这一个桌子,告诉员工要擦六遍,日本人肯定照做,不会少一遍,中国的员工一般来讲,当官的不在肯定擦一遍就算了,出差了可能几天就不擦了,所以说日本人执行力非常强。过去八十年代我们把日本作为样板学习,我们都是学日本学来的。但现在到了互联网时代,日本企业有问题了,不是它的做法不行,也不是质量不行,而是它的文化有问题。互联网不要求这种文化。互联网时代就是不再听长官的,因为长官最大问题是互联网变化太快,你根本看不到市场的变化是什么,如果再听头儿的,这肯定是做不对了。所以我们去了之后,就改变了这种文化,我们签的合同是一定要找到你对市场的责任是什么,而不是对领导的执行力是什么。其实一开始人家不愿意跟我们签合同,后来做了很多工作慢慢的才签了,签了现在也做起来了,而且他们慢慢的开始适应了。再比如员工序列工资,日本部长一般来讲没有五十岁以下,我们是谁有能力谁上,但前提是你上了明天不行还要下去,在日本到了五十岁、到了部长,就不可能再下来。我们给了他们一个非常大的冲击力,比如有一个员工,三十五岁就成了部长,这对日本人冲击力太大,一开始他自己都不敢干,日本人没有五十岁以下干部长的。

去年在瑞士IMD 商学院做演讲时,底下很多教授问,说从商学院研究者的角度来说,在国际购并当中最难解决的就是文化的兼并问题、文化的兼容问题,这个往往造成很多问题。我跟他说,购并当中文化的兼并、兼容问题是难题,但我认为是个伪命题,为什么呢?世界各国的文化表现形式都不一样,但人的本质是一样的。就像德国的哲学家康德所说的,人是目的不是工具。如果把他当做工具肯定不行。但不管是美国人、日本人还是东亚人,还是东南亚人,还是非洲人,都希望表现自己的价值,都希望展示自己的能力,如果你给他一个机会,不管什么人他都会认同你。我认为这就回到企业文化的一个本质,就是你能不能把员工当做主人,这不是空话。

过去我们老说工人是工厂的主人,并没有真正做到,就是我刚才说的,任何一个小团队,能不能给他三个权:决策权、人事任命权或者人事调配权,以及薪酬分配权,根本做不到。这个小团队成立之后,我们内部还有一句话就叫做“官兵互选”,就这些兵可以选他的官,

官也可以组合他的兵,这个头儿能不能干,并不是上面任命。其实我们现在企业里头很多还是政府的那种管理模式,一级一级的任命,而我们其实就是一个个小团队。为什么这个兵可以把头儿选下去?因为兵他们都非常清楚,我跟你干到年底可能完蛋了,收入就没有了。其实谁能干他们都很清楚,可以把他选过来。选过来之后,其中有的不行,再找更行的。比如销售,我们要求一个县七个人,后来他们一商量,变成四个人,四个人最后的结果是任务超额了一倍,这四个分的比原来七个人要多得多,所以他们就肯定干的很不错。干的过程中任务加了这么多,不可能这四个人就完成,随时要加人,但这个加人他要是再到市场上聘请人的话,就与公司无关,与集团无关,完全他们自己拿钱,所以他们算钱算的非常细。有一句话叫拿自己的钱办自己的事儿,既有效率又省钱;拿公家的钱办公家的事儿肯定既浪费钱又没有效率。所以说到家,其实还是人,我们这儿企业即人,人即企业。这也是我三十多年管理自己的一些体会。谢谢!

互联网时代要实现零距离,自以为非是企业文化

编者按:4月24日,山东省企业文化学会会长办公会在我集团召开,张首席作为山东省企业文化学会常务副会长出席会议并讲话,与在场的嘉宾一起分享企业文化建设的经验。

互联网时代的企业转型

海尔在全球相关机构的评定当中,已经连续四年被评为全球白电第一位。按照业内的说法,凡替代人们劳动的家电都叫白色家电:冰箱、洗衣机、微波炉,以及厨房家电,娱乐用的则是黑色家电。中国白色家电占全球份额49%,差不多50%。但在全球市场上中国白色家电的品牌只有2.89%不到3%,如果把不到3%作为百分之百的话,海尔占其中89%到90%。我们在海外主要是创牌,中国大多数企业一般是贴牌,所以中国制造满世界都是,但中国品牌见不到。现在我们面临一个非常大的问题就是一定要转型,企业已经做到这个份上,为什么要转型?主要是互联网带来的挑战。

在传统企业的时候,工业资本主义的原动力是什么呢?就是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美国的企业史学者钱德勒写了一本《规模和范围》,他在那本书里面列举了从1880年代到1930年代这五十年期间,占全世界工业产出2/3的三个国家美国、英国和德国企业发展的历史。美国当时最高时占全世界40%,英国和德国分别占10%到20%,他们三个国家加起来占全世界工业产出的2/3,他对这三个国家进行研究。当时资本主义,能够在工业资本主义发展快的主要原因就是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所谓规模经济,简单的说就像今天我们所说的做大;范围经济其实就是说除了主业之外,相关的产业也来干,简单说就是今天我们所说的做强。我们现在提的口号做大做强,我认为其实就是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

但今天,其实驱动力改变了,变成平台。比如电商就是平台经济,电商发展对现在的实体店冲击得非常厉害,实体店现在生意非常难做。今后还有什么呢?我觉得互联网金融肯定对现在金融的冲击非常大。再一个其实可能就是实体工业,CAD 、CAM 和3D 打印,可能会对流水线产生非常大的冲击。

现在我们要把整个企业的结构完全改变过来。我们现在有一句话叫做“外去中间商,内去隔热墙”。因为原来的经济,在做规模经济、范围经济的时候,基本上企业和外边的接触是要有中间商的,比如采购,像海尔的议价能力比较强一点,可以和厂家直接做,但很多小厂家采购可能都是通过中间商导过来的;要销售肯定也通过经销商,比如电器方面的国美和苏宁,这其实就是和用户之间有一个隔断。内去隔热墙就是把这一个内部的管理层去掉。因为原来传统经济的时候,之所以要这么多管理层,是因为信息不对称,用户知道的信息和企业知道的信息并不一样,因此企业要通过很多办法搜集用户的信息,从下到上,再从上到下,这就是被称为组织理论之父的马克斯. 韦伯所提出来的科层制。这个科层制其实就变成一个金字塔一样,企业越大决策越慢,企业越大官僚主义越严重,这就是日本人所说的大企业病,企业大了可能就没法治这个。

硅谷有一个现象非常有意思,包括微软在内,统统都是车库里面创业,但企业一旦发展大到世界级就完了,就很难再有活力,很难再有创新。往往因为企业有钱,所以看到可能对企业有威胁的、冒出来的小企业,就会花钱把它买过来,买过来并不是让它发展,而是消除对自己的威胁,所以这就好象变成了一种悖论。

我们现在要解决这个问题,比如中层这一块儿,原来有很多很多的人。举个例子,像销售,我们有一个管全国的,全国下面再有各个省,各个省管各个市,各个市管各个县,全国一共2800多个县,我们实际上现在除了西藏个别县没有,所有县都已经进去了。现在干脆把这一个层级都去掉,每一个县就规定海尔去的人不得超过七个,就把这个县做起来。这个县所有的信息和总部信息中心连在一起。中间这个层多少人?四千人,这四千人全部都要下岗。2013年年初时我们是八万六千人,到去年年底我们变成了七万人,减少了一万六千人,这个幅度很大,减少差不多将近20%。今年还要再减下来一万人。除了这一块儿,还有制造部分,现在国外比较好的智能无人化叫做无灯工厂,工厂没有电灯,取暖也不需要,为什么?因为所有都是自动在这儿运转。到德国看到一个工厂,外边锁着门,厂长给打开门之后,里头真是没有灯,所有的机器24小时在转,那里也没有什么工人提意见,也不用什么休息。所以,中国企业一定要转型。 美国战略大师波特提出,国家的发展有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生产要素导向,要靠低劳动力、低成本,中国现在这一个阶段的优势已经不存在了。再进一个阶段就是投资导向,现在中国的投资也变得太多了。现在是第三个阶段创新导向阶段。我们现在其实工资真的升的受不了。海尔1999年在美国南卡设立工厂时,那时候南卡是美国所有州当中工资最低的,南卡州一个工人工资和海尔工人工资比,海尔工人工资并不是最低,那时候是19:1,也就是一个美国工人相当于19个海尔工人。现在比是多少?现在比是4:1。一个美国工人相当于四个海尔工人。还有一个问题是物流,物流成本我们算一下从南卡到美国新泽西这个距离,差不多等同青岛到上海距离,这里面燃油费差不多美国是中国的一半,中国的汽油费非常高,这是油费。第二个就是过路过桥费,这一部分中国正好是美国的18倍,因为

美国很多高速公路不收费,所以总体算起来,你根本没有什么竞争力。所以如果是中国再停留在靠给别人加工,给别人做代工,这肯定不行。

我们的同行,比如来自美国的GE ,GE 的家电去年回迁大概二百家,在中国都回迁到美国路易斯维尔去了,他们在中国代工的那个热水器迁回到美国,我看新闻媒体有一个报道,说是迁回去之后的成本售价比起在中国加工的低20%,为什么?自动化程度非常高了。有一篇文章的题目非常刺激,题目就叫做“让中国制造一边去吧”。

中国企业老是在喊转型,实际上这一个压力确实非常大,不转型真不行。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要从原来以规模和范围为主,转到平台型企业。平台型企业在我们这里具体表现为什么?就是刚才所说的把内部组织结构打破。福布斯杂志有一期封面文章做的是海尔,题目叫做海尔消灭中层,其实并不是消灭中层,而是中层在平台型企业当中就不应该存在。不应该存在那变成什么?我们现在叫做利共体、自主经营体,我们下面建了两千多个自主经营体,自己有权力做决定。其实一个公司,我认为不就是三个权力吗?第一决策权,第二用人权,第三个是薪酬分配权。有这三个权力就是一个公司。我们给自主经营体给这三个权力,所以它就是一个公司,我们把这些小公司又组成利益共同体,这一个利益共同体管的什么?就是将原来企业串联式组织结构变成并联式的。

以前,所有企业都是串联式的,先是战略,战略部定了干什么事儿,再研发,研发完了是制造,制造完是销售,销售完是售后,就这么一串,这是一个串联式过程。现在把它变成一个并联的,所有的资源都在这一个并联机构里头,这一个并联机构同时要对所有的环节负责。简单说,比如研发过去不负责市场,给一个计划任务书,研发出来,符合要求就算完。但现在你的收入不是和你研发出来的成果挂钩,而是和用户满意不满意挂钩。因此,这一来企业由封闭变成开放了,研发人员不一定是我内部的,可以是外部的。所以你看美国写的那一本维基经济学里面有一句话说的非常好:世界就是我的研发部。世界就是我的研发部,是不是也可以说世界就是我的人力资源部呢?你为什么一定要限定我原来企业有多少就干多少事儿,其实这是企业边界的一个很大改变。

著名的科斯定律就是关于企业的边界,由美国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科斯提出。所谓企业边界就是企业内部的费用和外部的交易成本比较,如果你干这一个产品比别人干的都便宜,边界就应该扩大,你干的比别人贵就不要干了,企业边界应该缩小。这里面最大一个问题就是这个前提有问题,为什么我干的贵或者便宜,是因为我内部人力资源。如果我要用外部的呢?所以美国太阳计算机公司的创始人乔伊有一个乔伊法则,他提出了质疑,他说其实不对,因为所有最聪明的人并不是在你公司里面,这是肯定的。你觉得我公司人最聪明,我公司人最优秀的,在世界上肯定不是最优秀的。互联网带来一个机会,你可以把世界最优秀的都拿过来,这其实就是打破企业边界,你可以整合全球资源。这就是我们现在正在做的转型,我们也做了好几年,这个真是非常非常困难。

前些日子美国《连线》杂志的创始主编凯文. 凯利到我们这儿来,中午一块儿吃饭,他说到传统企业面对的问题,他画了一个图形,好比从一个山的顶端,原来传统企业站在山的高峰,现在必须要下到谷底,再来爬互联网新的高山。我说这恐怕不行,因为你毕竟要下到谷底,现在所有销售收入都没有了,我不吃饭了?所以我不同意他的看法,我觉得是一种破立的关系,边破边立的关系。住一个破房子要搬迁的话,总归不能说我在原地盖一个新房子,这挺好,但上哪儿住呢。所以我们正在解决,怎么破中有立,先破再立或者边破边立,这是我们正在进行的事儿,到目前有时候有一定成效,但总体来说可能是处在进两步退一步的状态。

我们提出人单合一的战略,所谓“人”就是我们的员工,所谓“单”就是用户价值,每一个人、员工和他的用户价值联系起来。我们是2007年9月份提出来的,到现在是几年的时间了,这其实是很难做的一件事儿。

管理哲学的改变——零距离

传统企业的管理哲学有三大要素:一个是管理的主体,一个管理的客体,一个管理的手段。简单说,所谓管理主体就是管理者;所谓管理的客体就是被管理者,或者再扩大就是人、财、物,时间和空间,都被你的管理者管理;再就是管理手段,管理手段是管理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中介,所谓中介,就是管理者利用这个管理手段管理被管理者。就是这么一种哲学。但在互联网时代其实不行,这个一定要改变,因为互联网带来的最重要的一点,我个人认为就三个字:零距离。

管理大师德鲁克有一句话,就是说互联网消除了距离,这是它最大的影响。没有距离,现在变成什么?变成是去中心化。所谓去中心化,原来有领导,有一个中心,现在对用户来讲,已经没有中心。原来是以企业为中心,或者以名牌为中心,我买什么东西就买这一个名牌,现在没有,现在用户不是以这个为中心,而是以自己的体验为中心。所以体验变成最关键的。你说你是一个名牌,但我在网上找不着,不知道你能不能满足我的体验,这肯定不行。所以欧盟在开会的时候提出来说全球化的下一个目标是什么,全球化的下一个目标是洲际化,亚洲、欧洲、美洲,洲际化并不是全球化的倒退而是前进,为什么?因为用户体验。用户需要你今天就满足我的体验,你不能告诉我因为在中国代工,要两个月以后才运过来,那肯定不行,必须马上满足。这一点,每个用户都以自己为中心。实际可以看到,在网上每个人都是评论员,每个人都是新闻发布员,所以说这一点对管理提出了非常大的挑战,原来的管理哲学就有问题。

我们内部提出来八个字:企业即人,人即企业。企业不再是原来管理员工的,而是变成一个平台,能够给员工创造一个机会,让员工发挥自己的作用。所以我们提出员工创客化,每个员工都可以创业。实际我们现在经常召开创客大赛,创客大赛不只是内部的,而是请外

部的风投进来,说说这些我们员工提出的主意可不可以投资,如果风投说这个根本不值得投,员工就得考虑了。所以这完全是市场化。当然,如果你需要投资的话,他也可以拿投资,企业也可以借给他。就是说,这和原来企业的结构完全不一样了。所谓人即企业,希望这个人,本来员工是执行上级领导命令,现在变成你可以创造一个企业。所以企业即人,是企业要每一个人都变成创业者;人即企业,每个人都可以创造一个企业。这一个是正在推进过程当中,其实挺难的。就是刚才所说的,因为原来的组织结构等于全都改了。所以,颠覆嘛,颠是可以,颠倒了就麻烦了,颠而不倒还差不多。

企业文化——自以为非

文化其实就是一个企业的灵魂、基因,有什么样的企业文化就有什么样的企业,这是很重要的。海尔自己的企业文化实际就是一个应变的文化,对于我们内部来说就四个字:自以为非。不能自以为是而要自以为非,既然自以为非就要经常根据外部变化来改变自己。我们内部有一句话叫做“没有成功的企业,只有时代的企业”。我们认为没有什么成功企业,如果你认为你成功了,只不过是踏准了时代的节拍。但时代是变化非常快的,你总能踏准时代节拍这是根本不可能的,你要争取做到。

美国非常有名企业的柯达,柯达可以说是第一代发明数码相机的,但最后它反而被数码时代所抛弃了。它在宣布要申请破产的时候,数码技术卖了19亿美金,这说明它的数码技术是非常高的。有这么高的数码技术,却没有看到数码时代到底能够到什么程度,因为一开始出来数码相机卖的很差,胶卷却非常赚钱。我们导入过数码相机,当时一开始时每年可能是增长一百万象素,今年是二百万象素畅销,明年一般肯定三百万象素,后年四百万象素是这样升起来的,升到三百万象素以上这个相机基本照相没有问题,但一开始一百万象素都不到,所以这个时代就变得这么快。手机最早的时候是摩托罗拉,摩托罗拉很快被诺基亚替代,诺基亚被苹果替代。并不是说后边手机比它做的好,而是时代的变化。因为摩托罗拉就是模拟时代的代表,但是到了诺基亚是数码时代的代表,但是到了苹果,变成互联网时代的代表,因为苹果手机不再是一个通讯工具,而变成云计算的终端。

因此,我觉得企业文化就是你能不能应变,如果不能应变,这样的企业文化就是自以为是,觉得我这个企业已经很好了,在我的路径上走就没有问题,这肯定不行。这个应变很难,海尔自身也遇到这个问题,过去我们强调文化,大家都是执行力非常强的文化,说什么大家一定要执行到底,但现在要求每个人要自己创业,和过去完全不一样。所以这个变化其实也很大。企业文化也有一个悖论,把它执行的很好,透到骨髓里去,现在要改能不能马上改过来,其实也很难,所以我们强调真正能不能让它做成一个自以为非的、应变的文化。 另外一个就像吉姆. 柯林斯在《基业长青》里面说的,企业领导人很重要,企业领导人的定位很重要,企业领导人不应该是报时人而应该是造钟师。所谓报时人就是说我说几点就几点,很多企业领导人说一不二,这个就有问题。造钟师造的是什么?是适应时代的变化,时代变到几点就几点,能够跟着变,而不是以个人的主观意志为导向。其实我们现在在的,当然还没有做到,就是适应互联网时代,把海尔变成一种平台型企业。变成互联网时代的企业,所有人能发挥自己的能力。我认为这一点其实在世界上也可以被得到承认。

我们收购了日本的三洋白电,收购之前,日本的三洋白电部分亏损好多年,最严重的部门亏损了八年,我们拿过来之后八个月的时间就止亏了,很重要一个原因,就是改变了它的企业文化。因为日本的文化就是团队精神,再一个就是员工序列工资,为什么有这个?文化基因在里面。东亚文化是中国儒家文化的外延,到了东亚,到了日本,发展到极致,其实日本文化是四个字:唯尊是从,谁是尊者谁是领导就听谁的,这和中国不一样。举个例子,这一个桌子,告诉员工要擦六遍,日本人肯定照做,不会少一遍,中国的员工一般来讲,当官的不在肯定擦一遍就算了,出差了可能几天就不擦了,所以说日本人执行力非常强。过去八十年代我们把日本作为样板学习,我们都是学日本学来的。但现在到了互联网时代,日本企业有问题了,不是它的做法不行,也不是质量不行,而是它的文化有问题。互联网不要求这种文化。互联网时代就是不再听长官的,因为长官最大问题是互联网变化太快,你根本看不到市场的变化是什么,如果再听头儿的,这肯定是做不对了。所以我们去了之后,就改变了这种文化,我们签的合同是一定要找到你对市场的责任是什么,而不是对领导的执行力是什么。其实一开始人家不愿意跟我们签合同,后来做了很多工作慢慢的才签了,签了现在也做起来了,而且他们慢慢的开始适应了。再比如员工序列工资,日本部长一般来讲没有五十岁以下,我们是谁有能力谁上,但前提是你上了明天不行还要下去,在日本到了五十岁、到了部长,就不可能再下来。我们给了他们一个非常大的冲击力,比如有一个员工,三十五岁就成了部长,这对日本人冲击力太大,一开始他自己都不敢干,日本人没有五十岁以下干部长的。

去年在瑞士IMD 商学院做演讲时,底下很多教授问,说从商学院研究者的角度来说,在国际购并当中最难解决的就是文化的兼并问题、文化的兼容问题,这个往往造成很多问题。我跟他说,购并当中文化的兼并、兼容问题是难题,但我认为是个伪命题,为什么呢?世界各国的文化表现形式都不一样,但人的本质是一样的。就像德国的哲学家康德所说的,人是目的不是工具。如果把他当做工具肯定不行。但不管是美国人、日本人还是东亚人,还是东南亚人,还是非洲人,都希望表现自己的价值,都希望展示自己的能力,如果你给他一个机会,不管什么人他都会认同你。我认为这就回到企业文化的一个本质,就是你能不能把员工当做主人,这不是空话。

过去我们老说工人是工厂的主人,并没有真正做到,就是我刚才说的,任何一个小团队,能不能给他三个权:决策权、人事任命权或者人事调配权,以及薪酬分配权,根本做不到。这个小团队成立之后,我们内部还有一句话就叫做“官兵互选”,就这些兵可以选他的官,

官也可以组合他的兵,这个头儿能不能干,并不是上面任命。其实我们现在企业里头很多还是政府的那种管理模式,一级一级的任命,而我们其实就是一个个小团队。为什么这个兵可以把头儿选下去?因为兵他们都非常清楚,我跟你干到年底可能完蛋了,收入就没有了。其实谁能干他们都很清楚,可以把他选过来。选过来之后,其中有的不行,再找更行的。比如销售,我们要求一个县七个人,后来他们一商量,变成四个人,四个人最后的结果是任务超额了一倍,这四个分的比原来七个人要多得多,所以他们就肯定干的很不错。干的过程中任务加了这么多,不可能这四个人就完成,随时要加人,但这个加人他要是再到市场上聘请人的话,就与公司无关,与集团无关,完全他们自己拿钱,所以他们算钱算的非常细。有一句话叫拿自己的钱办自己的事儿,既有效率又省钱;拿公家的钱办公家的事儿肯定既浪费钱又没有效率。所以说到家,其实还是人,我们这儿企业即人,人即企业。这也是我三十多年管理自己的一些体会。谢谢!


相关文章

  • 张瑞敏:唯一不变的是永远在变
  • 张瑞敏 非常高兴大家到海尔来交流.今天的题目是"管理百年史",我主要结合企业角度谈这个问题.所有的管理史都是按照年代来讲,我觉得管理思想应该一脉相承.另外,管理理论有古典管理理论和现代管理理论,管理理论在演化,一些管理方 ...查看


  • 互联网时代企业文化的嬗变
  • 互联网时代企业文化的嬗变 互联网的深入发展,正深刻改变着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面貌,深刻改变着企业的经营管理,深刻改变着人本身,从而改变着企业文化的方方面面. 互联网塑造了全新的文化生态环境 从经济社会的角度看,互联网越来越深入的成为经济社会的 ...查看


  • 纪录片[互联网时代]观后感6篇
  • 纪录片<互联网时代>观后感6篇 <互联网时代>观后感(一) 用了两天自己所能掌控的空余时间,看完了央视制作的十集纪录片<互联网时代>,有一个疑惑,一个感触,还有联想. 我认为纪录片<互联网时代> ...查看


  • 读张瑞敏管理日志有感
  • 管理在于知,也在于行,管理是知行合一的实践. --读<张瑞敏管理日志>有感 一本用日志的方式记录海尔总裁张瑞敏的管理哲学和思想.一本难得的书,并不在于他介绍的是谁,我在意的是书中展示的管理哲学和思想.通过每一篇短小的文字,我可以 ...查看


  • 海尔经验-张瑞敏
  • 张瑞敏:中国式管理的三个难题 今天在这里我想讲三点:第一个是怎么样做适应中国国情的管理:第二,在信息化时代怎样做管理上的创新:第三,海尔自己在商业模式创新上的探索. 中国现在有一个MBA悖论,一开始大家对MBA非常狂热,只要有了MBA的学生 ...查看


  • "海尔之道"即创新之道
  • 创新海尔:悬如日月 周行不殆 引言:低头远征寒暑28载,纵横五大战略阶段,从不回头欣赏自己的脚步.抬头振翅基业长青,颠覆无数思维牢笼,从不畏惧拥抱时代的险变.俯仰之间,全球最具创新力企业,海尔有资格笑傲.创新是基因,贯布以往,是海尔茁壮生存 ...查看


  • 社会化大生产和互联网大革命
  • 葛亦民 1.社会化大生产是指同小生产相对立的组织化.规模化生产.它表现在生产资料和劳动力集中在企业中 进行有组织的规模化生产:专业化分工的不断发展,各种产品生产之间协作更加密切:通过产品的市场化 和市场自动调节,使生产过程各环节形成一个不可 ...查看


  • 企业名人名言大全
  • 企业名人名言大全 企业名人名言大全 1.我告诉新员工,如果认为我们是疯子请离开,如果你专等上市请你离开,我们要用80年做企业.马云 2.中国的互联网络迫切懂技术的管理人员我们走过了很多弯路,企业的创业者和经营者对此都要深刻地反思.王选 3. ...查看


  • "互联网+"时代施工企业内部控制转变
  • 摘要: "互联网+"是互联网技术+传统行业形态的演进,是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互联网平台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从而形成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得施工企业的时间.空间距离不成为障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