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语文文言文期中复习卷答案
(一)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与友期行 期(约会,约定时间) 行(出游,出.
行)
(2)太丘舍去 舍(舍弃) 去(离开) ..
(3)去后乃至 乃(才 ) 至(到) ..
(4)尊君在不 尊君(对对方父亲的尊称) 不(通“否”) ...
(5)相委而去(丢下、舍弃 ) .
(6)下车引之( 拉,表示友好 ) .
(7)元方入门不顾 顾(回头看) .
2.仿照例句,补出下列句子中缺省的部分。
例句:(陈太丘与友)期日中,(友)过中不至。
①太丘舍去,( 太丘 )去后( 友 )乃至。
②( 家君 )待君久不至,( 家君 )已去。
③( 君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君 )对子骂父,则是
无礼。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期日中,过中不至
(陈太丘与朋友)约好正午碰头,过了正午,那朋友没有来。 ②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他)和别人约好一起出游,却把别人丢下,自己走了。 ③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友人感到惭愧,便下车来拉元方(表示友好),元方走进家门,(看都)不回头看(一下)。
4、从元方的两处对话和一次行动中,你能看出元方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答:元方是个明白事理,聪明机智,讲诚信,懂礼貌,明辨是非的孩子。
5、分析下列句子
(1)它们分别表现友人什么特点?
A、“期日中,过中不至”表现友人不守信用。
B、“怒曰:“‘非人哉’”表现友人没有礼貌。
C、“友人惭,下车引之”表现友人知错能改。
(2)从友人的表现中,我们应吸取怎样的教训?
答:我们应该做一个诚实守信,懂礼貌,知错能改的人。
6、上文选自《世说新语》,作者是南朝宋的文学家 刘义庆。
7、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请谈谈你对元方这一行为的看法。
答:元方“入门不顾”是因为客人无礼在先。元方年仅七岁,便懂得指出客人的不对,维护父亲的尊严,其“入门不顾”,是对客人无礼的回击,表现了他性格直率的特点。
8、元方从哪些方面去反驳他父亲的友人的?
答:元方是从信用和礼貌两个方面反驳他父亲的友人的。从信用方面,是父亲友人失约在先;从礼貌方面,是父亲友人当着元方的面骂元方的父亲。元方从这两方面驳斥友人,友人理亏,所以哑口无言,只好向元方道歉。
(二)两小儿辩日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1.解释下列加点词。
(1)两小儿辩斗 辩斗(争辩,争论) ..
(2)公问其故 故(缘故,原因) .
(3)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以(认为) 去(离开) .
(4)而日中时近也 日中(正午)
(5)及日中则如盘盂 及(等)
盘盂(古代盛饮食的圆形器皿。)
(6)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为(是)
沧沧凉凉(形容清凉的感觉)沧沧(阴凉的意思)
(7)日初出沧沧凉凉 初(刚刚)
(8)及其日中如探汤 探汤(把手伸进热水里) ..
汤(热水)
(9)孔子不能决也 决(决断,判定) .
(10)孰为汝多知乎 孰(谁) 为(认为)
汝(你) 知(通“智”,智慧)
2、翻译下列句子
⑴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
孔子到东方游历,看见两个小孩在争论
(2)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我认为太阳开始出来时距离人近,正午的时候距离人远。
(3) 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孔子不能判定(谁对谁错)。两个小孩嘲笑他说:“谁认为你多智慧呢?”
3、从文中哪一句话可见两小儿辩论内容的复杂性?
孔子不能决也。
4、两小儿的说理角度分别是:一儿从太阳大小角度看问题,另一儿从阳光给人凉热的感受看问题。
5、文中画线句“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改为陈述句后,表达的意思不变的一项是 D
A、此必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也。
B、此为近者不热而远者不凉也。
C、此非近者热而远者凉也。
D、此为近者热和远者凉也。
6、孔子被人取笑,你怎样看待这件事?
答:孔子被人取笑,但这恰恰是孔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实事求是精神的体现,表现了孔子谦虚谨慎的态度。
7、两个小孩的争论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告诉我们要有大胆质疑,执著探究的精神。
8、“孔子不能决也”这句话说明了什么道理?
这句话告诉我们:宇宙无限,知识无涯,学无止境,任何人在求知的过程中都是要不断进取;同时告诉我们要实事求是,不要不懂装懂,要永不自满。
9、孔子是人怎样的人! 孔子是一个谦虚谨慎,实事求,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人。
10、这一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是:(1)宇宙无限,知识无涯,学无止境,任何人在求知的过程中都是要不断进取,实事求是,永不自满。(2)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就会得出不同的结果。(3)要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实事求是的精神。
11、对此文给我们的启迪的理解中不当的一项是(C)
A、要敢于对自然现象进行探求和质疑。
B、宇宙无限,知识无涯,学无止境,即使是广闻博识的圣人也会无所不知。
C、要敢于否定、嘲笑和讽刺一切大学问者,不能迷信权威。
D、观察事物要注意本质,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迷惑,并不能以偏概全。
12、上文选自《列子》,相传为战国时期列御寇(人名)所著。
六年级上语文文言文期中复习卷答案
(一)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与友期行 期(约会,约定时间) 行(出游,出.
行)
(2)太丘舍去 舍(舍弃) 去(离开) ..
(3)去后乃至 乃(才 ) 至(到) ..
(4)尊君在不 尊君(对对方父亲的尊称) 不(通“否”) ...
(5)相委而去(丢下、舍弃 ) .
(6)下车引之( 拉,表示友好 ) .
(7)元方入门不顾 顾(回头看) .
2.仿照例句,补出下列句子中缺省的部分。
例句:(陈太丘与友)期日中,(友)过中不至。
①太丘舍去,( 太丘 )去后( 友 )乃至。
②( 家君 )待君久不至,( 家君 )已去。
③( 君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君 )对子骂父,则是
无礼。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期日中,过中不至
(陈太丘与朋友)约好正午碰头,过了正午,那朋友没有来。 ②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他)和别人约好一起出游,却把别人丢下,自己走了。 ③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友人感到惭愧,便下车来拉元方(表示友好),元方走进家门,(看都)不回头看(一下)。
4、从元方的两处对话和一次行动中,你能看出元方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答:元方是个明白事理,聪明机智,讲诚信,懂礼貌,明辨是非的孩子。
5、分析下列句子
(1)它们分别表现友人什么特点?
A、“期日中,过中不至”表现友人不守信用。
B、“怒曰:“‘非人哉’”表现友人没有礼貌。
C、“友人惭,下车引之”表现友人知错能改。
(2)从友人的表现中,我们应吸取怎样的教训?
答:我们应该做一个诚实守信,懂礼貌,知错能改的人。
6、上文选自《世说新语》,作者是南朝宋的文学家 刘义庆。
7、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请谈谈你对元方这一行为的看法。
答:元方“入门不顾”是因为客人无礼在先。元方年仅七岁,便懂得指出客人的不对,维护父亲的尊严,其“入门不顾”,是对客人无礼的回击,表现了他性格直率的特点。
8、元方从哪些方面去反驳他父亲的友人的?
答:元方是从信用和礼貌两个方面反驳他父亲的友人的。从信用方面,是父亲友人失约在先;从礼貌方面,是父亲友人当着元方的面骂元方的父亲。元方从这两方面驳斥友人,友人理亏,所以哑口无言,只好向元方道歉。
(二)两小儿辩日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1.解释下列加点词。
(1)两小儿辩斗 辩斗(争辩,争论) ..
(2)公问其故 故(缘故,原因) .
(3)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以(认为) 去(离开) .
(4)而日中时近也 日中(正午)
(5)及日中则如盘盂 及(等)
盘盂(古代盛饮食的圆形器皿。)
(6)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为(是)
沧沧凉凉(形容清凉的感觉)沧沧(阴凉的意思)
(7)日初出沧沧凉凉 初(刚刚)
(8)及其日中如探汤 探汤(把手伸进热水里) ..
汤(热水)
(9)孔子不能决也 决(决断,判定) .
(10)孰为汝多知乎 孰(谁) 为(认为)
汝(你) 知(通“智”,智慧)
2、翻译下列句子
⑴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
孔子到东方游历,看见两个小孩在争论
(2)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我认为太阳开始出来时距离人近,正午的时候距离人远。
(3) 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孔子不能判定(谁对谁错)。两个小孩嘲笑他说:“谁认为你多智慧呢?”
3、从文中哪一句话可见两小儿辩论内容的复杂性?
孔子不能决也。
4、两小儿的说理角度分别是:一儿从太阳大小角度看问题,另一儿从阳光给人凉热的感受看问题。
5、文中画线句“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改为陈述句后,表达的意思不变的一项是 D
A、此必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也。
B、此为近者不热而远者不凉也。
C、此非近者热而远者凉也。
D、此为近者热和远者凉也。
6、孔子被人取笑,你怎样看待这件事?
答:孔子被人取笑,但这恰恰是孔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实事求是精神的体现,表现了孔子谦虚谨慎的态度。
7、两个小孩的争论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告诉我们要有大胆质疑,执著探究的精神。
8、“孔子不能决也”这句话说明了什么道理?
这句话告诉我们:宇宙无限,知识无涯,学无止境,任何人在求知的过程中都是要不断进取;同时告诉我们要实事求是,不要不懂装懂,要永不自满。
9、孔子是人怎样的人! 孔子是一个谦虚谨慎,实事求,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人。
10、这一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是:(1)宇宙无限,知识无涯,学无止境,任何人在求知的过程中都是要不断进取,实事求是,永不自满。(2)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就会得出不同的结果。(3)要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实事求是的精神。
11、对此文给我们的启迪的理解中不当的一项是(C)
A、要敢于对自然现象进行探求和质疑。
B、宇宙无限,知识无涯,学无止境,即使是广闻博识的圣人也会无所不知。
C、要敢于否定、嘲笑和讽刺一切大学问者,不能迷信权威。
D、观察事物要注意本质,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迷惑,并不能以偏概全。
12、上文选自《列子》,相传为战国时期列御寇(人名)所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