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版
栏目编辑:胡睿
电话:(010) 58302828-6884
·管理在线·
E-mail:rui.hazel@gmail.com美编:余银宝
CHINESE COMMUNITY DOCTORS
2010年4月30日
重点关注
社区急需“三重身份”的复合型人才
▲中国社区卫生协会副会长
李长明
急需要补充各方面技能;第四,
能够担任全科医生培训的师资高度缺乏,导致适宜人才输出缓慢。那么,什么样的人才加入,才能扭转社区医疗人才匮乏的窘境呢?
笔者认为,目前采取“吸引退休医务人员进社区”、“定向
领社区医务人员真正担当起“守
门人”的重要职责。
复合型人才必须具备以下“三重身份”:具有带教资格的医学导师、三甲医院学科带头人、医疗机构的管理者。
由于社区医生受教育年限短,许多临床技能都需要老师手把手教,他们在提高技能的同时,也需要提高临床思维能力,更需要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这就要求带教的老师要有一定资历,不仅要结合实践提高他们的诊疗水平,也要教会他们学习的方法。
同时,社区医疗机构要重视与大医院的联动。如果带领者是三甲医院的学科带头人,社区医生就会有很多提升技能水平的机会,很多患者也会慕名而来。最主要的问题是可以有效解决“转诊难”问题。现阶段多数医生掌握不好转诊的临床症状,学科带头人会根据社区医疗机构的诊疗水平合理地分配转诊工作,帮助社区医生成为“守门人”,真正实现分级就诊。
除具备以上两个条件外,社区医生的带领者还应该具备一定的管理者能力,无论是转诊中人
力的调配,还是为社区医生安排一个合理的学习计划等,都需要这项技能。最重要的一点是,一个好的管理者可以为社区医疗机构的发展寻求途径,也可以为医学人才的发展做好规划。试想,如果我们能吸引到这样的人才进社区,社区医疗的发展一定指日可待。反之,简单地将大医院仅仅有技术专长的专家引入基层,传、帮、带社区医生,不仅专家讲的社区医生听不懂,专家也觉得自己是在浪费时间。所以说,培养适宜人才才是硬道理。(根据作者口述整理)
当前,新医改步伐日趋加快,改革思路更加明朗化,各级医疗机构服务分工逐渐明晰,社区医疗也随着改革的浪潮被赋予更多的工作职责。然而,与这种热火朝天的医改相比,社区医务人员却略显力不从心。
实际上,这种力不从心缘于
多个方面:第一,我国医学教育招生服务于社区医疗的医学生”、体系中缺乏全科医师培养机制;“专家到社区医疗机构轮转”等第二,我国全科医师数量有限,在较短的时间内,并没有吸引适宜的人才到社区医疗机构服务;第三,原有的社区医务人员受教育时间短,技术水平相对有限,
方式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社区医务人员短缺的状况,必须建立起长远的培养机制才能解决问题。而首先要做的就是培养能够带动社区发展的复合型人才,才能带
管理新招
他山之石
医生发“名片”以获患者信任
近日,南京市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推行了为患者送“名片”的举措,意在让更多的患者实现足不出户就可以联系到医生的宿愿。
据相关负责人介绍,患者或家属根据名片可以免费向医生咨询各种疾病,并得到正确及时的用药指导,特别是一些患有慢性病、难治性疾病的患者,随时可以通过电话获取自己想知道的信息。目前,该中心已为100多名副主任和主任医师印制了名片,要求在门诊时向患者发放。
笔者认为,该中心为医生制作“名片”的举措,可以有
漫画/石渡
患者的信任,不仅强化了医生
文/顾泽熙
奥巴马新医改启示
▲泰安市中心医院
倪庆宾
社会保险制度,这必然引起社会利益群体关系的变化。借鉴美国的实践,可以得到一些启示:
一是要正确处理保险部门、医疗单位、患者个人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这是保证医改成功与否和健康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二是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政府主导与市场之间的关系。我国这三个体系都由政府主导,有可能避免成本节节攀高的情况发生,但会容易犯计划经济时期的错误,如低效率,筹资、保障力度低等问题。再比如政府要控制医疗服务成本,价格是惟一的手段,但也要考虑对医疗系统的补偿。这就需要建立合理的绩效考核和激励机制来解决这一系列问题。美国保险公司按病种付费或按疗效付费,由行业组织对医疗质量进行科学完善评价,这些探索值得我们借鉴。
三是正确处理医疗服务与患者不断增长的医疗需求之间的矛盾。政府提供的是有限保障,只满足群众的基本医疗服务需求,这与患者不断增长的医疗需求之间有差距。如何解决二者矛盾,也是我国医改需要注意的一点。本文作者2009年在美国攻读M B A ,亲历了奥巴马新医改的整个过程。
美国总统奥巴马3月23日在白宫签署了国会于21日通过的具有历史意义的医改法案。奥巴马说,“本次医改最大的举措是将全美约4600万“无保人员”中的3200万人纳入医保体
的医保系,实现了美国公民95%覆盖率”。这也是奥巴马竞选总统时对选民们的承诺。
实际上,美国医疗保险制度一直是引发社会利益群体冲突的主因之一。过去的利益群体关系是“医疗服务提供者—患者个体”的双边关系,现在变为“社会医疗保险组织—患者—医疗服务提供者”三者之间的关系。这个三角关系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关系变化。医院要尽可能提高服务水平、医疗技术和硬件设备,以获得保险公司的定点医院和患者认可,而患者作为消费者既要认可医院又要认可保险组织。医疗服务提供者和保险组织追求的是利润最大化,而患者一旦支付一定数目的保险费后,就不再承担医疗费用,其享受的服务越多越好就越满意,因此造成了患者对医疗的过度需求,而医院又只能尽可能满足患者的需求,导致成本增加,医疗服务价格和总费用提升。这就是美国现有医疗体制的弊端。
当前我国医改也在大力推行
医患信任危机的突破口。但也有医生对此有异议,医生最怕让患者知道联想方式。毕竟一天的工作已经让人疲惫不堪,出诊时一天至少50个号,余下的时间还要学习新知识、新技术,休息的时候真的不愿意被打扰。医生也是人,也需要有自己的时间,也需要陪陪家人。
“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
效地将以往医生“被动服务”也为提升患者对社区医疗的信转变为“主动服务”。现阶段,任度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有专家指出,现阶段医院全科医师高度匮乏,医生门诊接待患者的时间非常有限,不可能充分解答每一个病人的问
题,事后通过电话与医生沟通可以提升诊疗效果。同时,医生留下手机号更能进一步获得
间竞争激烈,医生要有竞争意识,主动宣传自己可以帮助患者准确地选择医生,也有利于增强患者的治疗信心。医生向患者发名片,或许可成为打破
“被动”变“主动”社区医疗发展的根本途径
▲中国人民解放军150医院院长高春芳
近年来,发展社区医疗卫生服务已经成为全国各省市卫生服务部门的重点工作,但大型三级甲等医院仍人满为患,社区医疗机构门可罗雀。“就拿北京来说,几家大医院门口永远是交通拥堵路段。患者都往大医院挤,结果就是每个人只能得到几分钟的诊治,而医生中午连吃饭的时间都没有,甚至有些医生晚上六七点仍然
”如何才能将患者下不了班。
分流到基层医疗机构呢?
笔者认为,目前最佳的方案是,转变基层医务人员的工作模式,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但实现转变的前提是提高基层医务人员的待遇,来保证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同时,我们也可以尝试建立灵活的社区医师工作制,不要求医生们“坐班“,鼓励他
们“走出去”。比如,患者较少的时候,社区医生可以上午主动到社区居民家中宣传健康知识、提供医疗服务。到了下午,他们可以去大医院参加业务培训,或和上级医疗机构的医生一起讨论病例,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只要社区医疗机构得到居民的认可,社区医疗机构的门诊量就会上升。
(根据作者口述整理)
约稿函
如果您对社区医疗机构管理、社区医护人员培养有独到的见解,欢迎您给我们来稿。所有稿件要求独家,一稿多投者本刊将不予支付稿费。来稿请注明新闻来源,并附作者真实姓名、单位、地址、邮编、电话。投稿信箱:rui.hazel@gmail.com
22版
栏目编辑:胡睿
电话:(010) 58302828-6884
·管理在线·
E-mail:rui.hazel@gmail.com美编:余银宝
CHINESE COMMUNITY DOCTORS
2010年4月30日
重点关注
社区急需“三重身份”的复合型人才
▲中国社区卫生协会副会长
李长明
急需要补充各方面技能;第四,
能够担任全科医生培训的师资高度缺乏,导致适宜人才输出缓慢。那么,什么样的人才加入,才能扭转社区医疗人才匮乏的窘境呢?
笔者认为,目前采取“吸引退休医务人员进社区”、“定向
领社区医务人员真正担当起“守
门人”的重要职责。
复合型人才必须具备以下“三重身份”:具有带教资格的医学导师、三甲医院学科带头人、医疗机构的管理者。
由于社区医生受教育年限短,许多临床技能都需要老师手把手教,他们在提高技能的同时,也需要提高临床思维能力,更需要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这就要求带教的老师要有一定资历,不仅要结合实践提高他们的诊疗水平,也要教会他们学习的方法。
同时,社区医疗机构要重视与大医院的联动。如果带领者是三甲医院的学科带头人,社区医生就会有很多提升技能水平的机会,很多患者也会慕名而来。最主要的问题是可以有效解决“转诊难”问题。现阶段多数医生掌握不好转诊的临床症状,学科带头人会根据社区医疗机构的诊疗水平合理地分配转诊工作,帮助社区医生成为“守门人”,真正实现分级就诊。
除具备以上两个条件外,社区医生的带领者还应该具备一定的管理者能力,无论是转诊中人
力的调配,还是为社区医生安排一个合理的学习计划等,都需要这项技能。最重要的一点是,一个好的管理者可以为社区医疗机构的发展寻求途径,也可以为医学人才的发展做好规划。试想,如果我们能吸引到这样的人才进社区,社区医疗的发展一定指日可待。反之,简单地将大医院仅仅有技术专长的专家引入基层,传、帮、带社区医生,不仅专家讲的社区医生听不懂,专家也觉得自己是在浪费时间。所以说,培养适宜人才才是硬道理。(根据作者口述整理)
当前,新医改步伐日趋加快,改革思路更加明朗化,各级医疗机构服务分工逐渐明晰,社区医疗也随着改革的浪潮被赋予更多的工作职责。然而,与这种热火朝天的医改相比,社区医务人员却略显力不从心。
实际上,这种力不从心缘于
多个方面:第一,我国医学教育招生服务于社区医疗的医学生”、体系中缺乏全科医师培养机制;“专家到社区医疗机构轮转”等第二,我国全科医师数量有限,在较短的时间内,并没有吸引适宜的人才到社区医疗机构服务;第三,原有的社区医务人员受教育时间短,技术水平相对有限,
方式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社区医务人员短缺的状况,必须建立起长远的培养机制才能解决问题。而首先要做的就是培养能够带动社区发展的复合型人才,才能带
管理新招
他山之石
医生发“名片”以获患者信任
近日,南京市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推行了为患者送“名片”的举措,意在让更多的患者实现足不出户就可以联系到医生的宿愿。
据相关负责人介绍,患者或家属根据名片可以免费向医生咨询各种疾病,并得到正确及时的用药指导,特别是一些患有慢性病、难治性疾病的患者,随时可以通过电话获取自己想知道的信息。目前,该中心已为100多名副主任和主任医师印制了名片,要求在门诊时向患者发放。
笔者认为,该中心为医生制作“名片”的举措,可以有
漫画/石渡
患者的信任,不仅强化了医生
文/顾泽熙
奥巴马新医改启示
▲泰安市中心医院
倪庆宾
社会保险制度,这必然引起社会利益群体关系的变化。借鉴美国的实践,可以得到一些启示:
一是要正确处理保险部门、医疗单位、患者个人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这是保证医改成功与否和健康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二是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政府主导与市场之间的关系。我国这三个体系都由政府主导,有可能避免成本节节攀高的情况发生,但会容易犯计划经济时期的错误,如低效率,筹资、保障力度低等问题。再比如政府要控制医疗服务成本,价格是惟一的手段,但也要考虑对医疗系统的补偿。这就需要建立合理的绩效考核和激励机制来解决这一系列问题。美国保险公司按病种付费或按疗效付费,由行业组织对医疗质量进行科学完善评价,这些探索值得我们借鉴。
三是正确处理医疗服务与患者不断增长的医疗需求之间的矛盾。政府提供的是有限保障,只满足群众的基本医疗服务需求,这与患者不断增长的医疗需求之间有差距。如何解决二者矛盾,也是我国医改需要注意的一点。本文作者2009年在美国攻读M B A ,亲历了奥巴马新医改的整个过程。
美国总统奥巴马3月23日在白宫签署了国会于21日通过的具有历史意义的医改法案。奥巴马说,“本次医改最大的举措是将全美约4600万“无保人员”中的3200万人纳入医保体
的医保系,实现了美国公民95%覆盖率”。这也是奥巴马竞选总统时对选民们的承诺。
实际上,美国医疗保险制度一直是引发社会利益群体冲突的主因之一。过去的利益群体关系是“医疗服务提供者—患者个体”的双边关系,现在变为“社会医疗保险组织—患者—医疗服务提供者”三者之间的关系。这个三角关系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关系变化。医院要尽可能提高服务水平、医疗技术和硬件设备,以获得保险公司的定点医院和患者认可,而患者作为消费者既要认可医院又要认可保险组织。医疗服务提供者和保险组织追求的是利润最大化,而患者一旦支付一定数目的保险费后,就不再承担医疗费用,其享受的服务越多越好就越满意,因此造成了患者对医疗的过度需求,而医院又只能尽可能满足患者的需求,导致成本增加,医疗服务价格和总费用提升。这就是美国现有医疗体制的弊端。
当前我国医改也在大力推行
医患信任危机的突破口。但也有医生对此有异议,医生最怕让患者知道联想方式。毕竟一天的工作已经让人疲惫不堪,出诊时一天至少50个号,余下的时间还要学习新知识、新技术,休息的时候真的不愿意被打扰。医生也是人,也需要有自己的时间,也需要陪陪家人。
“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
效地将以往医生“被动服务”也为提升患者对社区医疗的信转变为“主动服务”。现阶段,任度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有专家指出,现阶段医院全科医师高度匮乏,医生门诊接待患者的时间非常有限,不可能充分解答每一个病人的问
题,事后通过电话与医生沟通可以提升诊疗效果。同时,医生留下手机号更能进一步获得
间竞争激烈,医生要有竞争意识,主动宣传自己可以帮助患者准确地选择医生,也有利于增强患者的治疗信心。医生向患者发名片,或许可成为打破
“被动”变“主动”社区医疗发展的根本途径
▲中国人民解放军150医院院长高春芳
近年来,发展社区医疗卫生服务已经成为全国各省市卫生服务部门的重点工作,但大型三级甲等医院仍人满为患,社区医疗机构门可罗雀。“就拿北京来说,几家大医院门口永远是交通拥堵路段。患者都往大医院挤,结果就是每个人只能得到几分钟的诊治,而医生中午连吃饭的时间都没有,甚至有些医生晚上六七点仍然
”如何才能将患者下不了班。
分流到基层医疗机构呢?
笔者认为,目前最佳的方案是,转变基层医务人员的工作模式,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但实现转变的前提是提高基层医务人员的待遇,来保证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同时,我们也可以尝试建立灵活的社区医师工作制,不要求医生们“坐班“,鼓励他
们“走出去”。比如,患者较少的时候,社区医生可以上午主动到社区居民家中宣传健康知识、提供医疗服务。到了下午,他们可以去大医院参加业务培训,或和上级医疗机构的医生一起讨论病例,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只要社区医疗机构得到居民的认可,社区医疗机构的门诊量就会上升。
(根据作者口述整理)
约稿函
如果您对社区医疗机构管理、社区医护人员培养有独到的见解,欢迎您给我们来稿。所有稿件要求独家,一稿多投者本刊将不予支付稿费。来稿请注明新闻来源,并附作者真实姓名、单位、地址、邮编、电话。投稿信箱:rui.hazel@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