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难得的能源题材剧情片,
强调和渲染的是
人们对自己家园的责任感和态度。
能源和环保题材的故事片确实不多,大概是因为题材决定了只能是小众电影。印象里此类影片中影响力最大的是2000年茱莉亚·罗伯茨主演的《永不妥协》,改编自真人真事,讲的是美国诉讼历史上最大的一宗赔偿——一位普通公民起诉电厂污染,最终得到了1.33亿赔偿。《永不妥协》其实可归类为法律片。12年后,一位著名的男影星主演了纯正的能源题材电影《应许之地》。
家园换财富的故事
2012年公映的《应许之地》(Promised Land),由当红影星马特·达蒙主演。情节和主题都很简单:能源、环境、财富、家园。
大型天然气公司GLOBAL准备在小镇麦金利租赁土地开挖天然气,派员工史蒂夫(马特·达蒙扮演)和苏挨家挨户上门做说服工作。他俩带着合同,只要居民签名同意允许天然气公司在自家土地上钻井采气,即可得到巨额经济补偿。这是经济萧条中的小镇,居民都为账单发愁,而天然气公司的经济补偿可以让他们一夜间实现财务自由。
史蒂夫的说服工作,显然不能被设定的一帆风顺。在搞定镇上官员,如愿把居民召集起来宣讲补偿方案后,史蒂夫遇到了第一个对手的挑战:高中老教师弗兰克问到了开采技术hydraulic fracturing,即水力压裂破岩采气。他还建议居民都上网去Google一下,看看这种技术到底意味着什么。
居民们了解到,为了确保破碎效果,高压水中需要添加进几十种化学物质,地下水遭到污染的可能性比较大。史蒂夫也被迫承认,天然气并非完美。回到酒店后,公司告诉他,这个老弗兰克拥有康奈尔大学的博士头衔,退休以后发挥余热到当地高中任教。
史蒂夫自然不会气馁,他和苏依然挨家挨户地说服居民,他还特意到镇上的杂货店买了件法兰绒衬衫—美国小镇蓝领人士的标示之一,两人开着一辆铁锈色的破皮卡,史蒂夫希望让当地人觉得自己也是他们中的一员。
史蒂夫为居民的生活和小镇的发展勾画了蓝图,甚至还搭建了模型,居民最终同意投票表决。然而,一场大雨淋坏了模型,也预示着工作不可能一帆风顺。史蒂夫遇到了第二个对手—一名来自环保组织“雅典娜”的年轻人达斯汀,他展示了自己家乡因为开采石油气而遭到破坏的图片,并在小学课堂上做化学实验,以证明开采天然气对小镇生活的破坏。
达斯汀的突然出现,打乱了史蒂夫的计划,但更严重的还不仅仅是对台戏,小镇的命运,史蒂夫的职业生涯因此发生转变……(暂且在文尾公布结局)
永远的两难选择
作为大型天然气公司的业务员,史蒂夫的工作就是说服,说服居民出让自己土地的开采权。他的团队业绩骄人,不仅合同数名列第一,而且补偿额比第二第三名低得多。
史蒂夫坦诚,原因在于他的经历:他来自中西部的艾奥瓦州,在农场长大,亲眼目睹了家乡人赖以生存的土地是多么贫瘠。农业城镇化的泡沫已经破碎,当家乡的一个工厂关闭后,整个地区的经济陷入凋敝,他因而认定单靠农业无法维系生计。“没有工业,我们就一无所有。我并非要说服他们开采天然气,我是要给他们一条重振经济的道路。”
说服工作,对史蒂夫来说是驾轻就熟。他给居民的选择,也是影片给观众的选择:要么开采宝藏换取财富(但这个可能带来污染),要么守着青山绿水清苦一生。
在这个偏远的小镇上,史蒂夫造访的每个家庭都在为账单发愁,更为孩子的前途发愁,当地没有好的学校,家长更无力支付孩子的大学学费,史蒂夫的到来,使他们突然意识到他们可以在一夜间摆脱贫穷,甚至暴富。
然而,居民们并没有就此狂喜,而是一开始就表现得小心翼翼,甚至抗拒。不仅是衣食无忧发挥余热的老教师弗兰克,在贫困的居民心中,此时,财富也并不是第一选择。
的确,这是一个两难选择,支持开采,当地经济可以得到根本改善,但环境将遭到污染,小镇也再不会宁静安详。拒绝开采,环境将得到保护,但人们再也看不到脱贫的期望。
影片最打动人的,就是在家园和财富的两难选择中,小镇居民内心的真实袒露,当听到史蒂夫说出“你可能成为百万富翁”时,那位中年男人眼光里的期待,表明他们没有理由拒绝天然气公司。而当史蒂夫在酒吧里毫不客气地实话实说,说这些居民只是拿政府补贴的“低保户”时,他结结实实地挨了一拳。
影片中,老弗兰克的台词最为经典:
你是个好人,史蒂夫。你拥有许多我们需要的品质,我只是希望你不要再做这件事。
你来这里给我们钱,认为你在帮助我们,我们为了拿到钱所做的事,就是不断的毁掉我们脚下的土地。
我们无物可售,也买不起任何东西。
别误会,我不比我的邻居好多少,我也需要钱,我想我很幸运,老到可以带着我的尊严走进坟墓。
我是在为我们担心,史蒂夫。
环保与发展,是能源领域永远纠结的主题。善良淳朴的小镇居民,面对可能以家园换得的财富时,本能的表现是惧怕和担忧。
影片的英文片名为“Promised Land”,中文翻译成“应许之地”。这个词语出自《旧约·创世纪》,虔诚的以色列人祖先亚伯拉罕得到上帝的奖赏,让其后裔拥有一片肥沃的“流奶与蜜之地”——迦南,也就是如今的耶路撒冷。对于当地居民,这片荒凉贫瘠的土地,就是他们的“应许之地”。
主演马特·达蒙说:“《应许之地》里所出现的人物,都是我们所熟悉的,我们知道的,也是我们认识的。我想在这部电影中表现的是美国人和他们的生活以及选择。
“这个故事,实际上是一个环保的故事。一个小镇上的人们被告知自己都可以变成百万富翁,只要把家里后院地下的油的开采权卖给大公司就可以了,但是这种做法会带来严重的环境问题,这点大公司没有告知。最后,小镇上的人民决定站起来抵制大公司的这种做法。这样的事情,在美国已经发生过了,所以我不需要再次强调环境问题,我需要强调和渲染的是人们对自己家园和国家的责任感和态度。我觉得这是美国人的一种天生的使命和性格。”
还有多少隐秘?
可以公布结局了。
影片倒数第二个高潮,是史蒂夫的搅局者达斯汀身份曝光,他根本不是什么环保组织的成员,散发的材料也是无中生有的,达斯汀其实也是GLOBAL公司派来的。
原来,GLOBAL要两面下注,以求稳操胜券。特别是公司得知史蒂夫居然允许居民自发投票后,急忙派达斯汀来搅局。达斯汀故意承认散发的材料是虚假的,可能会引起居民对环保组织的反感。
达斯丁对一直蒙在鼓里的史蒂夫说:像GLOBAL这样的大公司从来不依靠任何人,他们掌握一切结果,不管你是投票还是什么其他的狗东西,政客、污染,全部滚开,托拉斯掌握一切。
他还告诉史蒂夫,不要以为自己完成了什么大事业,所有的一切都是他在背后一手策划的。当然,如果史蒂夫顺利完成这次征地,他一定过上奢华的生活。
影片的最高潮,是好莱坞式正义,史蒂夫突然在居民的投票现场,当众揭穿了GLOBAL的骗局,然后是一段深情告白。他举着达斯汀作为污染证据的照片,上面是一座谷仓。他说:“我总是问我父亲,为什么每次都要刷油漆?我父亲说,因为这是我们的谷仓,我们不干谁来干?我以前一直认为他疯了,还很固执,并以此为荣。但是我想,他只是想教会我珍爱的意思。”
可以想见,史蒂夫丢掉了饭碗,他必须得到补偿,影片很俗套地安排了一个美妙的结局:恰好有一位回乡的美女教师,而且爱上了他。
导演格斯·范·桑特说:“ 我之所以非常喜爱达蒙的剧本,原因就是这个故事讲述的是一个大事件中人们的选择,展现的是人们的价值和他们的价值观。故事里的人物、角色都是真实的,都是实在的,也都是伟大的。”
影片根据奥斯卡最佳纪录片提名影片《天然气之地》的故事改编而来,剧本初稿中,并不是天然气开采的,而是一个关于风能发电和飞车的故事。而《天然气之地》展现了一个鲜为人知的环保危机:数百万美国人家的后院土地上,被用来采集天然气,而天然气并不是宣传中所说的那样清洁。
一部难得的能源题材剧情片,
强调和渲染的是
人们对自己家园的责任感和态度。
能源和环保题材的故事片确实不多,大概是因为题材决定了只能是小众电影。印象里此类影片中影响力最大的是2000年茱莉亚·罗伯茨主演的《永不妥协》,改编自真人真事,讲的是美国诉讼历史上最大的一宗赔偿——一位普通公民起诉电厂污染,最终得到了1.33亿赔偿。《永不妥协》其实可归类为法律片。12年后,一位著名的男影星主演了纯正的能源题材电影《应许之地》。
家园换财富的故事
2012年公映的《应许之地》(Promised Land),由当红影星马特·达蒙主演。情节和主题都很简单:能源、环境、财富、家园。
大型天然气公司GLOBAL准备在小镇麦金利租赁土地开挖天然气,派员工史蒂夫(马特·达蒙扮演)和苏挨家挨户上门做说服工作。他俩带着合同,只要居民签名同意允许天然气公司在自家土地上钻井采气,即可得到巨额经济补偿。这是经济萧条中的小镇,居民都为账单发愁,而天然气公司的经济补偿可以让他们一夜间实现财务自由。
史蒂夫的说服工作,显然不能被设定的一帆风顺。在搞定镇上官员,如愿把居民召集起来宣讲补偿方案后,史蒂夫遇到了第一个对手的挑战:高中老教师弗兰克问到了开采技术hydraulic fracturing,即水力压裂破岩采气。他还建议居民都上网去Google一下,看看这种技术到底意味着什么。
居民们了解到,为了确保破碎效果,高压水中需要添加进几十种化学物质,地下水遭到污染的可能性比较大。史蒂夫也被迫承认,天然气并非完美。回到酒店后,公司告诉他,这个老弗兰克拥有康奈尔大学的博士头衔,退休以后发挥余热到当地高中任教。
史蒂夫自然不会气馁,他和苏依然挨家挨户地说服居民,他还特意到镇上的杂货店买了件法兰绒衬衫—美国小镇蓝领人士的标示之一,两人开着一辆铁锈色的破皮卡,史蒂夫希望让当地人觉得自己也是他们中的一员。
史蒂夫为居民的生活和小镇的发展勾画了蓝图,甚至还搭建了模型,居民最终同意投票表决。然而,一场大雨淋坏了模型,也预示着工作不可能一帆风顺。史蒂夫遇到了第二个对手—一名来自环保组织“雅典娜”的年轻人达斯汀,他展示了自己家乡因为开采石油气而遭到破坏的图片,并在小学课堂上做化学实验,以证明开采天然气对小镇生活的破坏。
达斯汀的突然出现,打乱了史蒂夫的计划,但更严重的还不仅仅是对台戏,小镇的命运,史蒂夫的职业生涯因此发生转变……(暂且在文尾公布结局)
永远的两难选择
作为大型天然气公司的业务员,史蒂夫的工作就是说服,说服居民出让自己土地的开采权。他的团队业绩骄人,不仅合同数名列第一,而且补偿额比第二第三名低得多。
史蒂夫坦诚,原因在于他的经历:他来自中西部的艾奥瓦州,在农场长大,亲眼目睹了家乡人赖以生存的土地是多么贫瘠。农业城镇化的泡沫已经破碎,当家乡的一个工厂关闭后,整个地区的经济陷入凋敝,他因而认定单靠农业无法维系生计。“没有工业,我们就一无所有。我并非要说服他们开采天然气,我是要给他们一条重振经济的道路。”
说服工作,对史蒂夫来说是驾轻就熟。他给居民的选择,也是影片给观众的选择:要么开采宝藏换取财富(但这个可能带来污染),要么守着青山绿水清苦一生。
在这个偏远的小镇上,史蒂夫造访的每个家庭都在为账单发愁,更为孩子的前途发愁,当地没有好的学校,家长更无力支付孩子的大学学费,史蒂夫的到来,使他们突然意识到他们可以在一夜间摆脱贫穷,甚至暴富。
然而,居民们并没有就此狂喜,而是一开始就表现得小心翼翼,甚至抗拒。不仅是衣食无忧发挥余热的老教师弗兰克,在贫困的居民心中,此时,财富也并不是第一选择。
的确,这是一个两难选择,支持开采,当地经济可以得到根本改善,但环境将遭到污染,小镇也再不会宁静安详。拒绝开采,环境将得到保护,但人们再也看不到脱贫的期望。
影片最打动人的,就是在家园和财富的两难选择中,小镇居民内心的真实袒露,当听到史蒂夫说出“你可能成为百万富翁”时,那位中年男人眼光里的期待,表明他们没有理由拒绝天然气公司。而当史蒂夫在酒吧里毫不客气地实话实说,说这些居民只是拿政府补贴的“低保户”时,他结结实实地挨了一拳。
影片中,老弗兰克的台词最为经典:
你是个好人,史蒂夫。你拥有许多我们需要的品质,我只是希望你不要再做这件事。
你来这里给我们钱,认为你在帮助我们,我们为了拿到钱所做的事,就是不断的毁掉我们脚下的土地。
我们无物可售,也买不起任何东西。
别误会,我不比我的邻居好多少,我也需要钱,我想我很幸运,老到可以带着我的尊严走进坟墓。
我是在为我们担心,史蒂夫。
环保与发展,是能源领域永远纠结的主题。善良淳朴的小镇居民,面对可能以家园换得的财富时,本能的表现是惧怕和担忧。
影片的英文片名为“Promised Land”,中文翻译成“应许之地”。这个词语出自《旧约·创世纪》,虔诚的以色列人祖先亚伯拉罕得到上帝的奖赏,让其后裔拥有一片肥沃的“流奶与蜜之地”——迦南,也就是如今的耶路撒冷。对于当地居民,这片荒凉贫瘠的土地,就是他们的“应许之地”。
主演马特·达蒙说:“《应许之地》里所出现的人物,都是我们所熟悉的,我们知道的,也是我们认识的。我想在这部电影中表现的是美国人和他们的生活以及选择。
“这个故事,实际上是一个环保的故事。一个小镇上的人们被告知自己都可以变成百万富翁,只要把家里后院地下的油的开采权卖给大公司就可以了,但是这种做法会带来严重的环境问题,这点大公司没有告知。最后,小镇上的人民决定站起来抵制大公司的这种做法。这样的事情,在美国已经发生过了,所以我不需要再次强调环境问题,我需要强调和渲染的是人们对自己家园和国家的责任感和态度。我觉得这是美国人的一种天生的使命和性格。”
还有多少隐秘?
可以公布结局了。
影片倒数第二个高潮,是史蒂夫的搅局者达斯汀身份曝光,他根本不是什么环保组织的成员,散发的材料也是无中生有的,达斯汀其实也是GLOBAL公司派来的。
原来,GLOBAL要两面下注,以求稳操胜券。特别是公司得知史蒂夫居然允许居民自发投票后,急忙派达斯汀来搅局。达斯汀故意承认散发的材料是虚假的,可能会引起居民对环保组织的反感。
达斯丁对一直蒙在鼓里的史蒂夫说:像GLOBAL这样的大公司从来不依靠任何人,他们掌握一切结果,不管你是投票还是什么其他的狗东西,政客、污染,全部滚开,托拉斯掌握一切。
他还告诉史蒂夫,不要以为自己完成了什么大事业,所有的一切都是他在背后一手策划的。当然,如果史蒂夫顺利完成这次征地,他一定过上奢华的生活。
影片的最高潮,是好莱坞式正义,史蒂夫突然在居民的投票现场,当众揭穿了GLOBAL的骗局,然后是一段深情告白。他举着达斯汀作为污染证据的照片,上面是一座谷仓。他说:“我总是问我父亲,为什么每次都要刷油漆?我父亲说,因为这是我们的谷仓,我们不干谁来干?我以前一直认为他疯了,还很固执,并以此为荣。但是我想,他只是想教会我珍爱的意思。”
可以想见,史蒂夫丢掉了饭碗,他必须得到补偿,影片很俗套地安排了一个美妙的结局:恰好有一位回乡的美女教师,而且爱上了他。
导演格斯·范·桑特说:“ 我之所以非常喜爱达蒙的剧本,原因就是这个故事讲述的是一个大事件中人们的选择,展现的是人们的价值和他们的价值观。故事里的人物、角色都是真实的,都是实在的,也都是伟大的。”
影片根据奥斯卡最佳纪录片提名影片《天然气之地》的故事改编而来,剧本初稿中,并不是天然气开采的,而是一个关于风能发电和飞车的故事。而《天然气之地》展现了一个鲜为人知的环保危机:数百万美国人家的后院土地上,被用来采集天然气,而天然气并不是宣传中所说的那样清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