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下册文言文阅读练习题答案

九年级下册文言文阅读练习题答案

1. A 2. ①出发,动身②善良坚持道义③对人亲善,友爱④引见3. ①先生(有)什么见教呢?②宋国有什么罪过呢?③杀害自己缺少的民众而争夺自己并不缺少的土地,不能说是聪明。4. 既表现出时间紧急、刻不容缓,又表现了墨子不辞劳苦的精神。新课标第一网

5. 墨子先设下圈套,诱使公输盘说出“吾义固不杀人”这句话。然后从各个角度批判了公输盘的行为,最后用“义不杀少而杀众”一句,揭示出公输盘所标榜的“义”的欺骗性,进行了针锋相对的还击。6. 排比 墨子一连用五个“不可谓”,重重否定,极有气势,使公输盘无从辩驳。7. ①此时的公输盘有以“义”装点自己的味道,要读出他一本正经而又流露出掩饰不住的傲慢的语气。②公输盘在无言以对的情况下,只好虚晃一枪,把矛盾的焦点转移到楚王身上。要读出他心里发虚,而又仗势欺人的语气。8. 对话描写9.墨子巧言说服公输盘,使公输盘理屈词穷。

1. 战国2.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3. ①外城②泛指兵器③离开④极点4. ①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②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兄弟骨肉也会背叛他。5.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6.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7. “道”是指“仁政”,这篇文章是讲民心向背的,是借战争论述实行“王道”(即“仁政”)的重要性,反映了孟子“民贵君轻”的政治思想。8. 本文语句整齐、流畅,一气贯注,有说服力。比如在论证地利不如人和时,作者先用四个并列的否定句,充分铺张防守一方所具备的“地利”方面的有利条件,然后陡然一转,说出失败的结局,使得“地利不如人和”的结论有了很强的说服力。

1.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2.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3. ①通“增”,增加②奋起,指有所作为。4. ① 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②(一个人的想法,只有)从脸色上显露出来,在吟咏叹息声中表现出来,然后才能为人们所了解。5.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6. 讲了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7. 虽出身贫贱,但他们在经受了艰苦磨练之后,终于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8. 举例论证,论证了磨难造就人才,从而论证了论点。9.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10. 答案不唯一,举对即可。示例: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不幸是最好的大学。

1. 孟子 2.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3. 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4. ①辟通“避”,躲避。②益处 ③丢掉④天性,天良 5. ①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②先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熟识的穷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 6.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7. 文章用比喻开头,开头以人们熟悉的生活常理为喻,把深奥的道理通俗化,易于被读者接受;引出“舍生取义”的观点;使论证生动形象,增强了文章的文学趣味性。8. 举例论证 对比论证9. 一种重义轻生、舍生取义,一种苟且偷生、见利忘义。通过两种人的对比,作者表达了自己“舍生取义”的观点。10. 示例:朱自清宁可饿死也不肯吃美国的救济粮。

1. 《左传》(或《春秋左氏传》《左氏春秋》)左丘明2.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3. ①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②祭祀用的猪牛羊等③击鼓进军④第二次4. ①大大小小的案件,虽然不能件件都了解得

清楚,但一定要处理得合情合理。②(齐是)大国,难以推测(它的情况),怕的是有埋伏。5. 第一层(开头到“乃入见”),写曹刿求见鲁庄公的原因。第二层(“问‘何以战’”到段末),写曹刿和庄公关于战前准备的对话,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是赢得战争胜利的先决条件。6.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7. 曹刿的“远谋”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在政治上取信于民的思想,说明他有政治远见。在战场上不冒然进军,选择彼竭我盈之时攻击,善于掌握有利的战机;敌人撤退,他先详察敌情,看到敌人辙乱旗靡才追击。这又表明他有军事才能。8. 鲁庄公的“将鼓”“将逐”,表现他在作战中不察敌情,急躁冒进;曹刿的两个“未可”和两个“可矣”前后映衬,表现他临阵从容,胸有成竹,善于掌握战机。9. 鲁庄公是个平庸的国君,但不是一个昏君。他把战争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祈求神灵的保佑上,说明他政治上无能;他急切求战,又说明他军事上无知。但在曹刿的启发下终有所悟,在作战中听从曹刿正确指挥,说明他跟一般的昏君还是有区别的。10. 本题是开放性试题,只要能有自己的看法,并对自己的观点做简要阐述,言之有理即可。

1. 邹忌讽齐王纳谏2. 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3. ①今齐地/方千里 ②此所谓/战胜于朝廷4. ①偏爱②受蒙蔽,这里是因受蒙蔽而不明③使„„听到④间或,偶然5. ①都认为我比徐公美。②命令刚下达,群臣都来进谏,门前、院内像集市一样6. 这篇课文生动地记叙了邹忌讽齐王纳谏,使齐王广开言路、修明政治的故事。7. 一是有邹忌这样的敢于直谏且善于劝谏的忠臣,二是齐威王善于虚心纳谏。8. 邹忌是一个敢于进谏,善于进谏的忠臣;他有自知之明,善于反省,能从生活小事中悟出治国的道理。9. 高明在用暗示、比喻的方法委婉地规劝齐王,使他乐于接受。他用自己与徐公比美这件日常生活中的小事设喻,由己及君,以小见大,由家事到国事,道理由浅入深,具有极强的说服力。

附答案:第五单元

1.B 2.A 3、D 4、C5、C 6.①诎,通“屈”,理屈②畔,通“叛”,背叛③衡,通“横”,梗塞,不顺④辩,通“辨”,辨别7.①春秋战国墨②儒轲③战国道④“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只有这样,才能“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造就人才的主观条件是“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⑤相位对权欲的厌恶⑥、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仁政”8.人只要经受艰苦磨练,才能成就不平凡的事业

9.B 10.①牺牲百姓的生命去争夺本来就有余的土地, 这不能说是聪明。②我认为您所派去攻打宋国的官吏是和这些人同一类11.几个动词是“闻”“起”“行”“至”。这一连串的动词反映了墨子焦急的心态和为了阻止楚宋之战不辞劳苦的精神12.真正的意图在于步步激怒公输盘,逼使他说出“吾义固不杀人”一类的话来。

13.B 14.C 15.A 13、C (提示:②句“莫”意为“没有谁”;③句“面”意为“当面”。)14、B (提示:①句“于是”表因果关系,意为“因此”;③句“地方”意为“土地方圆”。) 15、B (提示:“关心民众疾苦”一点在文中没有体现。)

I6.①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上下团结②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戚都背叛的国君,所以,(能实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17.A

19.这样;违背;了解;指在国内 20.⑴通过这些来让他内心警觉,使他的性格坚韧起来,以不断增长才干;⑵这样,人们才会明白,忧患可以使人谋求生存,而安乐必将导致灭亡 21.围绕”成才离不开主观努力”来答即可;写出原句的意思亦可 22.“痛苦和磨难可以造就人才”或”生于忧患” 23.围绕“物质生活优裕了,仍然需要忧患意识”或”因有忧患得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衰亡”来答即可。(每题2分,共10分)

18.A 19.D 20.①因轻视而不肯接受②有什么益处③天性、天良④过路

21.①妇识的穷人感激我吗?②先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 22.嗟来之自 23.舍生而取义(或义重于生)(每题2分,共12分)

第六单元

1.①f ù②y ì③sh āung ④ch èn ⑤b āng ⑥ku ì⑦s ù⑧qi ú 2.①徧通“遍”,遍及、普及②孰通“熟”,仔细③惠通“慧”,聪明④反通“返”,返回、往返 3.①古义:古代祭祀用的猪、牛、羊等。今义:放弃或损害一方的利益②古义:诉讼案件、罪案。今义:监禁罪犯的地方③古义:土地方圆。今义:地点、处所④古义;第二天。今义:今天的下一无 4.①偃旗息鼓②不孚众望③原形毕露④朝三暮四 5.①《诗经》风雅颂风②《列子》战国列御寇道 6.略(要紧扣诗歌的意境进行细致具体的描绘) 7.①关关睢鸠,在河之洲;参差荇菜,左右流之;参差荇菜,左右采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8.神州四号新增加了人工控制功能

(以上共22分;1、3、4题各4分;其余各2分) 9.①击鼓②倒下③第二次④埋伏 10.①第一次击鼓振作了勇气,第二次击鼓勇气低落,第三次击鼓勇气就消灭了。②我看见他们的车轮痕迹混乱了,望见他们的旗帜倒下了,所以追击齐军 11.“肉食者鄙”的“鄙”表现在:(1)战前准备阶段,鲁庄公的三答,表明他寄战胜的希望于身边的臣子,神、而不是百姓。(2)战斗中,“公将鼓之”“公将驰之”,充分暴露了鲁庄公未察敌情,贸然进军,不懂军事。(3)战后,“既克,公问其故”,战胜了还不知什么原因,再次暴露“鄙”。曹刿的“远谋“表现在:(1)战前三问。说明他明白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有远见。(2)战中能掌握将士心理,能观察敌情,把握战机,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12.弱小的鲁国能战胜强大的齐国原因有:(1)战前准备充分。取信于民,这是保证战争胜利的先决条件,这是“人和”因素。(2)选择了有利的地点。长勺在鲁国,鲁国是反侵略战争,这是“地利”因素。(3)抓住了有利的反攻时机,待“彼竭我盈”之时,后发制人。抓住了恰当的追击时机,详察敌情,确证无埋伏时,乘胜追击,大获全胜。是“天时”因素。总之,鲁国取胜的原因,在于天时、地利、人和,最主要的是人和 1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阐明人和的实质——仁政。与《曹刿论战》中的“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意义相同。

(以上共12分,其中第10题4分;其余每题各2分)

14.D 15.B 16.本文记叙邹忌因求问自己与徐公谁更美一事,而发现受到蒙蔽的事实,进而联想到齐五受到的蒙蔽更厉害 17.邹忌用自己和徐公谁美之事作喻,抓住受蔽的大事之间的相似之处,将两件事巧妙地联系起来,向齐王进谏,使其纳谏邹忌采取了正确的策略,巧妙设喻家事联系到国事,使齐王心悦诚服地接受了他的劝谏 18.人们争相进谏而楚国诸侯皆朝于齐 19.开放性题,言之成理即可

(每题2分,共12分)

20.①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②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③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21.①

关切的语气,关心移山②讽刺的语气,阻挠移山 22.A 23.B 24.A 25.主谓倒装(20题3分;21至25题各1分,共8分)

九年级下册文言文阅读练习题答案

1. A 2. ①出发,动身②善良坚持道义③对人亲善,友爱④引见3. ①先生(有)什么见教呢?②宋国有什么罪过呢?③杀害自己缺少的民众而争夺自己并不缺少的土地,不能说是聪明。4. 既表现出时间紧急、刻不容缓,又表现了墨子不辞劳苦的精神。新课标第一网

5. 墨子先设下圈套,诱使公输盘说出“吾义固不杀人”这句话。然后从各个角度批判了公输盘的行为,最后用“义不杀少而杀众”一句,揭示出公输盘所标榜的“义”的欺骗性,进行了针锋相对的还击。6. 排比 墨子一连用五个“不可谓”,重重否定,极有气势,使公输盘无从辩驳。7. ①此时的公输盘有以“义”装点自己的味道,要读出他一本正经而又流露出掩饰不住的傲慢的语气。②公输盘在无言以对的情况下,只好虚晃一枪,把矛盾的焦点转移到楚王身上。要读出他心里发虚,而又仗势欺人的语气。8. 对话描写9.墨子巧言说服公输盘,使公输盘理屈词穷。

1. 战国2.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3. ①外城②泛指兵器③离开④极点4. ①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②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兄弟骨肉也会背叛他。5.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6.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7. “道”是指“仁政”,这篇文章是讲民心向背的,是借战争论述实行“王道”(即“仁政”)的重要性,反映了孟子“民贵君轻”的政治思想。8. 本文语句整齐、流畅,一气贯注,有说服力。比如在论证地利不如人和时,作者先用四个并列的否定句,充分铺张防守一方所具备的“地利”方面的有利条件,然后陡然一转,说出失败的结局,使得“地利不如人和”的结论有了很强的说服力。

1.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2.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3. ①通“增”,增加②奋起,指有所作为。4. ① 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②(一个人的想法,只有)从脸色上显露出来,在吟咏叹息声中表现出来,然后才能为人们所了解。5.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6. 讲了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7. 虽出身贫贱,但他们在经受了艰苦磨练之后,终于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8. 举例论证,论证了磨难造就人才,从而论证了论点。9.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10. 答案不唯一,举对即可。示例: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不幸是最好的大学。

1. 孟子 2.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3. 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4. ①辟通“避”,躲避。②益处 ③丢掉④天性,天良 5. ①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②先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熟识的穷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 6.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7. 文章用比喻开头,开头以人们熟悉的生活常理为喻,把深奥的道理通俗化,易于被读者接受;引出“舍生取义”的观点;使论证生动形象,增强了文章的文学趣味性。8. 举例论证 对比论证9. 一种重义轻生、舍生取义,一种苟且偷生、见利忘义。通过两种人的对比,作者表达了自己“舍生取义”的观点。10. 示例:朱自清宁可饿死也不肯吃美国的救济粮。

1. 《左传》(或《春秋左氏传》《左氏春秋》)左丘明2.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3. ①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②祭祀用的猪牛羊等③击鼓进军④第二次4. ①大大小小的案件,虽然不能件件都了解得

清楚,但一定要处理得合情合理。②(齐是)大国,难以推测(它的情况),怕的是有埋伏。5. 第一层(开头到“乃入见”),写曹刿求见鲁庄公的原因。第二层(“问‘何以战’”到段末),写曹刿和庄公关于战前准备的对话,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是赢得战争胜利的先决条件。6.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7. 曹刿的“远谋”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在政治上取信于民的思想,说明他有政治远见。在战场上不冒然进军,选择彼竭我盈之时攻击,善于掌握有利的战机;敌人撤退,他先详察敌情,看到敌人辙乱旗靡才追击。这又表明他有军事才能。8. 鲁庄公的“将鼓”“将逐”,表现他在作战中不察敌情,急躁冒进;曹刿的两个“未可”和两个“可矣”前后映衬,表现他临阵从容,胸有成竹,善于掌握战机。9. 鲁庄公是个平庸的国君,但不是一个昏君。他把战争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祈求神灵的保佑上,说明他政治上无能;他急切求战,又说明他军事上无知。但在曹刿的启发下终有所悟,在作战中听从曹刿正确指挥,说明他跟一般的昏君还是有区别的。10. 本题是开放性试题,只要能有自己的看法,并对自己的观点做简要阐述,言之有理即可。

1. 邹忌讽齐王纳谏2. 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3. ①今齐地/方千里 ②此所谓/战胜于朝廷4. ①偏爱②受蒙蔽,这里是因受蒙蔽而不明③使„„听到④间或,偶然5. ①都认为我比徐公美。②命令刚下达,群臣都来进谏,门前、院内像集市一样6. 这篇课文生动地记叙了邹忌讽齐王纳谏,使齐王广开言路、修明政治的故事。7. 一是有邹忌这样的敢于直谏且善于劝谏的忠臣,二是齐威王善于虚心纳谏。8. 邹忌是一个敢于进谏,善于进谏的忠臣;他有自知之明,善于反省,能从生活小事中悟出治国的道理。9. 高明在用暗示、比喻的方法委婉地规劝齐王,使他乐于接受。他用自己与徐公比美这件日常生活中的小事设喻,由己及君,以小见大,由家事到国事,道理由浅入深,具有极强的说服力。

附答案:第五单元

1.B 2.A 3、D 4、C5、C 6.①诎,通“屈”,理屈②畔,通“叛”,背叛③衡,通“横”,梗塞,不顺④辩,通“辨”,辨别7.①春秋战国墨②儒轲③战国道④“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只有这样,才能“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造就人才的主观条件是“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⑤相位对权欲的厌恶⑥、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仁政”8.人只要经受艰苦磨练,才能成就不平凡的事业

9.B 10.①牺牲百姓的生命去争夺本来就有余的土地, 这不能说是聪明。②我认为您所派去攻打宋国的官吏是和这些人同一类11.几个动词是“闻”“起”“行”“至”。这一连串的动词反映了墨子焦急的心态和为了阻止楚宋之战不辞劳苦的精神12.真正的意图在于步步激怒公输盘,逼使他说出“吾义固不杀人”一类的话来。

13.B 14.C 15.A 13、C (提示:②句“莫”意为“没有谁”;③句“面”意为“当面”。)14、B (提示:①句“于是”表因果关系,意为“因此”;③句“地方”意为“土地方圆”。) 15、B (提示:“关心民众疾苦”一点在文中没有体现。)

I6.①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上下团结②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戚都背叛的国君,所以,(能实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17.A

19.这样;违背;了解;指在国内 20.⑴通过这些来让他内心警觉,使他的性格坚韧起来,以不断增长才干;⑵这样,人们才会明白,忧患可以使人谋求生存,而安乐必将导致灭亡 21.围绕”成才离不开主观努力”来答即可;写出原句的意思亦可 22.“痛苦和磨难可以造就人才”或”生于忧患” 23.围绕“物质生活优裕了,仍然需要忧患意识”或”因有忧患得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衰亡”来答即可。(每题2分,共10分)

18.A 19.D 20.①因轻视而不肯接受②有什么益处③天性、天良④过路

21.①妇识的穷人感激我吗?②先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 22.嗟来之自 23.舍生而取义(或义重于生)(每题2分,共12分)

第六单元

1.①f ù②y ì③sh āung ④ch èn ⑤b āng ⑥ku ì⑦s ù⑧qi ú 2.①徧通“遍”,遍及、普及②孰通“熟”,仔细③惠通“慧”,聪明④反通“返”,返回、往返 3.①古义:古代祭祀用的猪、牛、羊等。今义:放弃或损害一方的利益②古义:诉讼案件、罪案。今义:监禁罪犯的地方③古义:土地方圆。今义:地点、处所④古义;第二天。今义:今天的下一无 4.①偃旗息鼓②不孚众望③原形毕露④朝三暮四 5.①《诗经》风雅颂风②《列子》战国列御寇道 6.略(要紧扣诗歌的意境进行细致具体的描绘) 7.①关关睢鸠,在河之洲;参差荇菜,左右流之;参差荇菜,左右采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8.神州四号新增加了人工控制功能

(以上共22分;1、3、4题各4分;其余各2分) 9.①击鼓②倒下③第二次④埋伏 10.①第一次击鼓振作了勇气,第二次击鼓勇气低落,第三次击鼓勇气就消灭了。②我看见他们的车轮痕迹混乱了,望见他们的旗帜倒下了,所以追击齐军 11.“肉食者鄙”的“鄙”表现在:(1)战前准备阶段,鲁庄公的三答,表明他寄战胜的希望于身边的臣子,神、而不是百姓。(2)战斗中,“公将鼓之”“公将驰之”,充分暴露了鲁庄公未察敌情,贸然进军,不懂军事。(3)战后,“既克,公问其故”,战胜了还不知什么原因,再次暴露“鄙”。曹刿的“远谋“表现在:(1)战前三问。说明他明白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有远见。(2)战中能掌握将士心理,能观察敌情,把握战机,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12.弱小的鲁国能战胜强大的齐国原因有:(1)战前准备充分。取信于民,这是保证战争胜利的先决条件,这是“人和”因素。(2)选择了有利的地点。长勺在鲁国,鲁国是反侵略战争,这是“地利”因素。(3)抓住了有利的反攻时机,待“彼竭我盈”之时,后发制人。抓住了恰当的追击时机,详察敌情,确证无埋伏时,乘胜追击,大获全胜。是“天时”因素。总之,鲁国取胜的原因,在于天时、地利、人和,最主要的是人和 1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阐明人和的实质——仁政。与《曹刿论战》中的“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意义相同。

(以上共12分,其中第10题4分;其余每题各2分)

14.D 15.B 16.本文记叙邹忌因求问自己与徐公谁更美一事,而发现受到蒙蔽的事实,进而联想到齐五受到的蒙蔽更厉害 17.邹忌用自己和徐公谁美之事作喻,抓住受蔽的大事之间的相似之处,将两件事巧妙地联系起来,向齐王进谏,使其纳谏邹忌采取了正确的策略,巧妙设喻家事联系到国事,使齐王心悦诚服地接受了他的劝谏 18.人们争相进谏而楚国诸侯皆朝于齐 19.开放性题,言之成理即可

(每题2分,共12分)

20.①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②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③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21.①

关切的语气,关心移山②讽刺的语气,阻挠移山 22.A 23.B 24.A 25.主谓倒装(20题3分;21至25题各1分,共8分)


相关文章

  • 初中语文网--初中语文同步教学优秀站点
  • · 会员中心 · 会员注册 · 收藏本页 · 在线字典.成语查询 · | 网站首页 | 七上 | 七下 | 八上 | 八下 | 九上 | 九下 | 人教版 | 教案 | 中考指导 | 下载 |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 货币战争 鬼吹灯 海底两万里 ...查看


  • 七年级语文下册课程练习答案
  • 七年级下册课程练习参考答案 第一单元 一.语言的积累与运用 1.D 2.A 3.A 4.B 5.C 6.D 7.D 8.D 9.①忧郁的日子里须要镇静 ②竹中窥落日 ③独坐幽篁里 ④思君不见下渝州 赋分说明:每句1分,共4分. 二.阅读理解 ...查看


  • 七年级下册文言文之黄鹤楼
  • 格伦教育 七下文言文 黄鹤楼 <黄鹤楼>练习题 一.根据拼音写汉字.(5) <黄鹤楼>州城西南隅,有黄鹤楼者.<图经>云:"费(yi)_____登仙,尝驾黄鹤 (lóng zōng )_____ ...查看


  •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材分析
  •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材分析 茶园山中心小学 林锦 各位老师,你们好!<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六年级下册>是小学阶段的最后一册教材,同时也是第三学段的最后一册教材.我现就本册教材的基本结构.教材的主要特点作简要的介绍: 一.教 ...查看


  •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练习册答案
  •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练习册答案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 语文 配套练习册答案 1 文言文两则 我会画1 zhuó 2 yú 3 cāng 我会选1 C B A C C C D 我知道1 C 2 B 精彩回读(一) 1. 专心致志 鸿鹄 2. 其中 ...查看


  • 七年级语文下册期中考试分析总结
  • 七年级语文下册期中考试分析总结 七年级语文下册期中考试分析总结 一.数据分析 本次考试,我所带班级共有2个班级参加考试,考试的数据分析情况如下:本次考试在平行班中两个班分别排名第一与第二,其中及格率41.41%,优秀率10.94%,平均分6 ...查看


  • 九年级语文复习计划
  • 九年级下学期又即将开学,面对如此严峻的现实,我打算在这个学期进行三轮的复习. 一.基本情况分析: 九年级共有12名学生,其中男生9名,女生3名.从上学期的成绩上来说,优秀的学生并不存在,而后进生则占大量.同时,学生的丢分大部分源于基础题,其 ...查看


  •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教材分析
  •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材分析 一.教材内容编排分析 本册教材共分为六个单元, 分五个板块:分别是阅读.综合性学习 .写作. 口语交际.课外古诗词背诵.名著导读.附录.另部分课文后面附有课外知识, 包括语法知识,口语表达,以及一些人物资料介绍 ...查看


  • 九年级下教学计划
  • 九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计划 (可分为新授和复习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 新授阶段(时间:2月16日--3月20日) 第二阶段 每10课时为一单元(即一周,包括晚课和补课),每课时前15分钟用于基础知识复习,后30分钟用于阅读.写作训练. 分类复习(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