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南事变的发生,使国共两党的关系紧张起来,后经多方努力,双方才又开始接触和谈判。可是,蒋介石却一直担心苏联出于政治信念的立场,全力支持中共,使其日渐壮大。但实际上,斯大林力主国共谈判时,天平却有意倾向蒋介石一边。
斯大林并不认为毛泽东可夺取政权
斯大林对中共和毛泽东有着很深的误解。抗日战争初期,当毛泽东提出独立自主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时,斯大林慌张了,惟恐这种“独立自主”无边无际,以至得罪国民党得罪蒋介石,影响到苏联的战略利益。于是,立即派王明回国监督执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美国总统特使赫尔利在全面确立“扶蒋反共”政策后,曾专程去莫斯科探听虚实。没想到一向出言谨慎的斯大林,竟毫不掩饰地告诉这位美国人,延安中共并非真正的共产党,也不认为毛泽东可能夺取政权。
当谈到蒋介石如真的能吞并延安时,赫尔利发现斯大林竟然无动于衷。相反,斯大林赞赏蒋介石是“大公无私的爱国者”。这是斯大林的一贯态度,早在大革命失败前,蒋介石磨刀霍霍要向共产党开杀戒时,斯大林在莫斯科的干部会上,还表扬蒋介石是“遵守纪律”的。
斯大林一直过高地估计国民党的力量,过低地估计中共的力量,甚至认为战后的中国只能承认蒋介石的领袖地位,只能由蒋介石领导的国民政府来实现中国的统一。共产党只有妥协,避免内战,建立以蒋介石为领袖的联合政府,才有出路。
这是苏联一贯的外交政策,斯大林对此从不隐瞒,直至1948年,他在一次谈话中还说:战后我们曾邀请中国同志到莫斯科来,讨论中国的形势。我们直率地对他们说,中国同志应设法和蒋介石达成妥协,他们应参加蒋介石政府并解散自己的军队。
为外蒙独立支持蒋介石政权
1945年2月初,罗斯福、丘吉尔、斯大林在苏联克里米亚海岸的雅尔塔举行美英苏三国首脑会议,其中重点讨论苏联出兵东北对日作战的问题。斯大林答应出兵东北,但是却提出有损中国领土主权的先决条件:承认外蒙独立;大连商港国际化,苏联有优惠权利;苏联租借旅顺为海军基地;中东、南满铁路由中苏共管。这就是《雅尔塔协定》。
斯大林
斯大林十分清楚,这个协定是背着一个主权国签订的,它还必须要得到中国的承认。6月12日,苏联大使彼得罗夫会见蒋介石,提出以《雅尔塔协定》为前提,磋商缔结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并且捎来斯大林的口信,希望在7月1日以前,中国的行政院长兼外交部长到莫斯科缔结条约。
蒋介石当然不满意《雅尔塔协定》,更不愿外蒙从他的手中分离出去。可是,苏美以强凌弱,而斯大林的变幻无常的态度,已不容蒋介石犹豫不决,都说弱国无外交,只有忍了吧,这才派出宋子文、蒋经国、卜道明等赴莫斯科谈判。
蒋介石还颇费了一番心机,让蒋经国单独会见斯大林,这是因为儿子可以代表父亲,以此拉近与斯大林的个人关系,再就是蒋经国有过留苏的经历,通晓俄文,多少知道一些苏联人的思维方式,以便于观察斯大林的捉摸不定的心思。
赫尔利与毛泽东、蒋介石在重庆
中苏友好同盟条约签订之后,苏联表明只支持蒋介石领导的中华民国国民政府。斯大林还真的兑现了承诺,在美国向日本长崎投放原子弹的那天,100多万苏联红军在总长4000多公里的战线上同时发动进攻,铁流滚滚,摧枯拉朽,盘踞在东北的日本关东军受到致命一击,日本的崩溃已是不可逆转的定局。
促毛泽东谈判并加入国民政府
蒋介石在得到美苏两个大国,尤其是苏联的支持后,立即发出邀请毛泽东来渝谈判的电报。中国共产党对此有着高度的警觉,蒋介石的第一封电报发来时,据1945年8月17日《解放日报》,中央在致徐冰、张明同志电报中指出:“请毛往渝,完全是欺骗”。中共中央还以朱德的名义公开提出6点要求,其中包括“国民党在接收日伪投降与缔结受降后的一切协定和条约时,必须事先与中共商量并取得一致”和“请立即废止一党专政,召开党派会议,成立民主的联合政府”等,这些要求如不能实现,那么,毛泽东的来渝谈判也就成为不可能。
战争给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斯大林不愿中国重燃内战之火。而其中更重要的是,《雅尔塔协定》使苏联成为最大的赢家,即将到手的既得利益,不允许中国因国共争端而延宕,所以,斯大林对于国共重庆谈判,表现出少有的热情。他在给中共中央的电报中,明确支持毛泽东去重庆谈判,“寻求维持国内和平的协议”,“走和平发展的道路”,否则一旦打起内战,“中华民族有毁灭的危险”。
斯大林还说,中共的武装斗争是没有前途的,应该同蒋介石达成协议,解散军队,加入国民政府。在蒋介石给毛泽东发来第三封电报时,斯大林也发来了第二封电报,再次催促毛泽东成行,并指出,蒋介石已再三邀请你去重庆协商国事,在此情况下,如果一味拒绝,国内、国际各方面就不能理解。如果内战真的打起来,责任由谁承担?斯大林还在电报中担保:你到重庆同蒋介石会谈,你的安全由苏、美两家负责承担。
【专题文章导读】
抗战时国共两党将领哪位歼灭日军人数最多?
抗战时期中国童子军,爱国守土无分老幼
抗日名将陈明仁,最牛军人逼死日军“战争之花”!
回复关键词“ 抗日01 ”,获取以上文章!
《非常历史》
verydaily
皖南事变的发生,使国共两党的关系紧张起来,后经多方努力,双方才又开始接触和谈判。可是,蒋介石却一直担心苏联出于政治信念的立场,全力支持中共,使其日渐壮大。但实际上,斯大林力主国共谈判时,天平却有意倾向蒋介石一边。
斯大林并不认为毛泽东可夺取政权
斯大林对中共和毛泽东有着很深的误解。抗日战争初期,当毛泽东提出独立自主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时,斯大林慌张了,惟恐这种“独立自主”无边无际,以至得罪国民党得罪蒋介石,影响到苏联的战略利益。于是,立即派王明回国监督执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美国总统特使赫尔利在全面确立“扶蒋反共”政策后,曾专程去莫斯科探听虚实。没想到一向出言谨慎的斯大林,竟毫不掩饰地告诉这位美国人,延安中共并非真正的共产党,也不认为毛泽东可能夺取政权。
当谈到蒋介石如真的能吞并延安时,赫尔利发现斯大林竟然无动于衷。相反,斯大林赞赏蒋介石是“大公无私的爱国者”。这是斯大林的一贯态度,早在大革命失败前,蒋介石磨刀霍霍要向共产党开杀戒时,斯大林在莫斯科的干部会上,还表扬蒋介石是“遵守纪律”的。
斯大林一直过高地估计国民党的力量,过低地估计中共的力量,甚至认为战后的中国只能承认蒋介石的领袖地位,只能由蒋介石领导的国民政府来实现中国的统一。共产党只有妥协,避免内战,建立以蒋介石为领袖的联合政府,才有出路。
这是苏联一贯的外交政策,斯大林对此从不隐瞒,直至1948年,他在一次谈话中还说:战后我们曾邀请中国同志到莫斯科来,讨论中国的形势。我们直率地对他们说,中国同志应设法和蒋介石达成妥协,他们应参加蒋介石政府并解散自己的军队。
为外蒙独立支持蒋介石政权
1945年2月初,罗斯福、丘吉尔、斯大林在苏联克里米亚海岸的雅尔塔举行美英苏三国首脑会议,其中重点讨论苏联出兵东北对日作战的问题。斯大林答应出兵东北,但是却提出有损中国领土主权的先决条件:承认外蒙独立;大连商港国际化,苏联有优惠权利;苏联租借旅顺为海军基地;中东、南满铁路由中苏共管。这就是《雅尔塔协定》。
斯大林
斯大林十分清楚,这个协定是背着一个主权国签订的,它还必须要得到中国的承认。6月12日,苏联大使彼得罗夫会见蒋介石,提出以《雅尔塔协定》为前提,磋商缔结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并且捎来斯大林的口信,希望在7月1日以前,中国的行政院长兼外交部长到莫斯科缔结条约。
蒋介石当然不满意《雅尔塔协定》,更不愿外蒙从他的手中分离出去。可是,苏美以强凌弱,而斯大林的变幻无常的态度,已不容蒋介石犹豫不决,都说弱国无外交,只有忍了吧,这才派出宋子文、蒋经国、卜道明等赴莫斯科谈判。
蒋介石还颇费了一番心机,让蒋经国单独会见斯大林,这是因为儿子可以代表父亲,以此拉近与斯大林的个人关系,再就是蒋经国有过留苏的经历,通晓俄文,多少知道一些苏联人的思维方式,以便于观察斯大林的捉摸不定的心思。
赫尔利与毛泽东、蒋介石在重庆
中苏友好同盟条约签订之后,苏联表明只支持蒋介石领导的中华民国国民政府。斯大林还真的兑现了承诺,在美国向日本长崎投放原子弹的那天,100多万苏联红军在总长4000多公里的战线上同时发动进攻,铁流滚滚,摧枯拉朽,盘踞在东北的日本关东军受到致命一击,日本的崩溃已是不可逆转的定局。
促毛泽东谈判并加入国民政府
蒋介石在得到美苏两个大国,尤其是苏联的支持后,立即发出邀请毛泽东来渝谈判的电报。中国共产党对此有着高度的警觉,蒋介石的第一封电报发来时,据1945年8月17日《解放日报》,中央在致徐冰、张明同志电报中指出:“请毛往渝,完全是欺骗”。中共中央还以朱德的名义公开提出6点要求,其中包括“国民党在接收日伪投降与缔结受降后的一切协定和条约时,必须事先与中共商量并取得一致”和“请立即废止一党专政,召开党派会议,成立民主的联合政府”等,这些要求如不能实现,那么,毛泽东的来渝谈判也就成为不可能。
战争给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斯大林不愿中国重燃内战之火。而其中更重要的是,《雅尔塔协定》使苏联成为最大的赢家,即将到手的既得利益,不允许中国因国共争端而延宕,所以,斯大林对于国共重庆谈判,表现出少有的热情。他在给中共中央的电报中,明确支持毛泽东去重庆谈判,“寻求维持国内和平的协议”,“走和平发展的道路”,否则一旦打起内战,“中华民族有毁灭的危险”。
斯大林还说,中共的武装斗争是没有前途的,应该同蒋介石达成协议,解散军队,加入国民政府。在蒋介石给毛泽东发来第三封电报时,斯大林也发来了第二封电报,再次催促毛泽东成行,并指出,蒋介石已再三邀请你去重庆协商国事,在此情况下,如果一味拒绝,国内、国际各方面就不能理解。如果内战真的打起来,责任由谁承担?斯大林还在电报中担保:你到重庆同蒋介石会谈,你的安全由苏、美两家负责承担。
【专题文章导读】
抗战时国共两党将领哪位歼灭日军人数最多?
抗战时期中国童子军,爱国守土无分老幼
抗日名将陈明仁,最牛军人逼死日军“战争之花”!
回复关键词“ 抗日01 ”,获取以上文章!
《非常历史》
verydai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