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难忘九一八(教案)

第14课:难忘九一八

备课人:王建辉

温故知新:

1.1894年,日本发动了第一次侵华战争,历史上叫作什么战争?战争结束之后,日本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什么条约?在这个条约中,清政府把哪些地区割给了日本?

2.中国共产党成立于哪一年?成立地点是在哪儿?它的成立有什么重要意义?

3.黄埔军校的第一任校长是 学习目标:

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掌握以下基础知识:九一八事变的经过、结果;东北人民的抗日斗争;西安事变的背景、经过;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及意义。

2.通过对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经过的讲述,培养学生讲述历史事件的能力; 3.树立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责任感。 本课重点和难点知识:

1.重点知识:A.九一八事变 B.西安事变 2.教学难点: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学法指导:

1.通过指导学生讲述九一八事变或西安事变的爆发,使学生初步掌握讲述历史事件的能力;

2.通过引导学生讨论日本侵略军制造柳条湖事件的原因,指导学生初步掌握透过历史现象分析实质的方法;

3.通过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引用的史料《蒋介石给张学良密电》、西安事变的背景,对学生进行阅读历史资料方法的指导。

4.教师可以补充关于东北人民抗日斗争的相关地图,并结合教材中《东北抗日队伍抗击日军》图片,指导学生初步掌握认识历史地图或图片,从历史地图或图片中获得历史信息的方法。

5.引导学生讨论中国共产党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原因,指导学生初步掌握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问题的方法,以及清楚简洁地表达自己观点的方法。

6.如果时间允许,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评价张学良、杨虎城,从而指导学生初步掌握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导入新课:

就在蒋介石全力围剿红军的时候,日本侵略者开始侵占我国的东北地区,制造了九一八事变,于是中国人民也开始了局部抗战的历史。

自主学习,知识梳理:

第一部分:九一八事变

2.日本侵略军为什么要制造九一八事变?

直接目的:是以此为借口,进攻东北军的驻地北大营,炮轰沈阳。 最终目的:是侵占整个东北,进而独占中国。

3.九一八事变发生后,国民政府采取了什么态度?这一政策的罪魁祸首是谁?这一政策造成了怎样的严重后果?

态 度:不抵抗政策 罪魁祸首:蒋介石

严重后果:一夜之间,日军占领了沈阳城,只有四个多月,东北全部沦于敌手;

4.面对日本的侵略全国人民是什么态度?采取了什么行动?请举例说明。这些事件说明了什么?

全国人民的态度:反对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要求停止内战,抵抗日本的侵略;

行动:东北人民组织起抗日义勇军;中国共产党派杨靖宇等东北组织游击队,开展游击战争。 说明:从此,中国人民的局部抗战开始了。

探究与交流:日本侵略军侵略中国东北,为什么先制造柳条湖事件呢?

占领中国东北、进而独霸中国,是日本蓄谋已久的国策。为了给侵略战争制造借口,欺骗世界舆论,日本精心策划了柳条湖事件。另外,柳条湖距离东北军驻地北大营和东北重镇沈阳很近,便于日军在事件后迅速对这两个战略要地进行攻击。

过渡语:

1935年,日军又大举南下把侵略魔爪伸向了华北,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为了挽救民族危亡,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的利益出发,提出了建立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要求国民政府停止内战,一致抗日。但是,将介石却继续实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一心只想剿灭红军。他的做法遭到了全国人民的一致反对,也引起了一些国民党爱国将领的不满。以致张学良、杨虎城两将军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

第二部分:西安事变

根据课文P71页——72页的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1.日军占领东北地区后,又开始侵略地区。

2.在中华民族生死关头,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哪一主张?提出了怎样的要求? 主张:建立全国抗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要求:要求国民政府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4.中国共产党主张怎样解决西安事变?党中央派谁到西安进行调停与协商? 主张:和平解决 人物:周恩来 5.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有什么重要意义?

A.

十年内战基本结束 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C.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

习题处理: 跟踪检测题

第一部分:单项选择题:

1.如果以“勿忘国耻,以史为鉴”为主题,出一期板报,下列素材应选择( ) A.南昌起义 B.九一八事变 C.西安事变 D.重庆谈判

2.每年的9月18日晚,沈阳总要响起长长的警报声。这是为了让人们记住哪一国耻( ) A.火烧圆明园 B.九一八事变 C.割占香港岛 D.南京大屠杀

3.著名歌曲《松花江上》唱出了中国东北军民的亡国之痛和期盼光复故地的思乡之情。它出现的背景是( )

A.九一八事变 B.一·二八事变 C.卢沟桥事变 D.八一三事变 4.“高粱叶子青又青,九月十八来了日本兵!先占火药库,后占北大营„„”这一歌谣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发生在( )

A.长春 B.上海 C.北平 D.沈阳

5.歌词“九一八!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脱离了我们的家乡,抛弃了那无尽的宝藏”曾经传遍祖国的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歌词中的“那个悲惨的时候”是指( ) A.九一八事变 B.一二八事变 C.七七事变 D.八一三事变

6.九一八事变后,何香凝将自己的裙子送给将介石,并在裙子上赋诗一首“枉自称男儿,甘受敌人气。不战送山河,万世同羞耻。„„”诗中的“山河”主要是指( ) A.东北三省 B.华北地区 C.平津地区 D.华东地区 (高密市2006——2007学年度上学期期中考试题) 7.(2006年,广西壮族自治区)九一八事变后,最早掀起武装抗日的地区是( ) A.东北地区 B.西南地区 C.西北地区 D.华南地区 8.张学良与杨虎城各是哪一支部队的首领( )

A.东北军和第四军 B.东北军与十八路军 C.东北军与十七路军 D.十七路军与十八路军 9.中国共产党提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根本出发点是( )

A.力图改善国共两党之间的关系 B.粉碎国民党内亲日派的企图 C.应该对蒋介石予以支持 D.为全民族利益实现共同抗日 10.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和杨虎城扣押了蒋介石,实行“兵谏”。这就是震惊中外的( ) A.七君子事件 B.西安事变 C.皖南事变 D.一二九运动 11.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 )

A.革命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B.革命统一战线的正式形成 C.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形成 12.(2006年,江苏盐城)小明在图书馆翻阅到一张旧报纸(见下图),该版报道的重大历史事件是( )

九一八事变 A.

B.长征胜利 C.西安事变 D.皖南事变

13.张学良是影响中国近代历史进程的著名人物,他发动西安事变的主要目的是( ) A.反蒋抗日 B.逼蒋抗日 C.联蒋抗日 D.争权夺利 14.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的标志是( )

A.九一八事变的爆发 B.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C.七七事变的爆发 D.八路军、新四军的改编 15.1936年12月16日,南京国民政府命令“讨逆军司令何应钦迅速指挥国军”,讨伐张学良和杨虎城。这主要是因为张学良和杨虎城( )

A.反对“攘外必先安内政策” B.决定停止进攻红军 C.要求停止内战、联合抗日 D.率军发动西安事变 16.(2006年,陕西)70年前,爱国将领张学良、杨虎城扣押了蒋介石,实行“兵谏”。这就是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 )

A.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的初步形成 B.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C.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形成 D.全民族抗战的开始 第二部分:材料分析题:

阅读下列两组材料,回答相关问题:(高密市2007——2008学年度上学期期中考试题) 材料一:高粱叶子青又青,九月十八来了日本兵! 先占火药库,后占北大营,杀人放火真是凶! 中国军队好几十万,“恭恭敬敬”让出沈阳城!

材料二:1936年11月27日,张学良致电蒋介石请缨抗日,电文云:每念家仇国难,丛集一身,早想拼此

一腔热血,洒向疆场!

1.材料一描述的历史事件是什么?导致中国军队“恭恭敬敬”让出沈阳城的罪魁祸首是谁?上述事件后,中国的哪一地区沦为日本的殖民地?

2.张学良在材料二中的要求被拒绝后,他和谁一起发动了西安事变?

3.西安事变以和平的方式解决,有什么积极意义?

4.上述历史事件的发生,主要是因为哪一个国家侵略中国引起的?

课后拓展:

讨论:在十年内战中,蒋介石杀害了成千上万的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西安事变捉住了蒋介石,中国共产党不仅主张不杀他,反而主张和平解决,释放他。说说这是为什么?

答案提示:

西安事变后,西安局势极为动荡。处死蒋介石,中国就有可能陷于纷争四起、群雄割据的局面。而内战一起,必使虎视眈眈的日本有机可乘,从而利于其进一步独霸中国。在此背景下,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利益出发,不计宿怨,提出了和平解决西安事变、释放蒋介石的主张,有力地推动了国民党向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方向转变。

第14课:难忘九一八

备课人:王建辉

温故知新:

1.1894年,日本发动了第一次侵华战争,历史上叫作什么战争?战争结束之后,日本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什么条约?在这个条约中,清政府把哪些地区割给了日本?

2.中国共产党成立于哪一年?成立地点是在哪儿?它的成立有什么重要意义?

3.黄埔军校的第一任校长是 学习目标:

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掌握以下基础知识:九一八事变的经过、结果;东北人民的抗日斗争;西安事变的背景、经过;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及意义。

2.通过对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经过的讲述,培养学生讲述历史事件的能力; 3.树立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责任感。 本课重点和难点知识:

1.重点知识:A.九一八事变 B.西安事变 2.教学难点: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学法指导:

1.通过指导学生讲述九一八事变或西安事变的爆发,使学生初步掌握讲述历史事件的能力;

2.通过引导学生讨论日本侵略军制造柳条湖事件的原因,指导学生初步掌握透过历史现象分析实质的方法;

3.通过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引用的史料《蒋介石给张学良密电》、西安事变的背景,对学生进行阅读历史资料方法的指导。

4.教师可以补充关于东北人民抗日斗争的相关地图,并结合教材中《东北抗日队伍抗击日军》图片,指导学生初步掌握认识历史地图或图片,从历史地图或图片中获得历史信息的方法。

5.引导学生讨论中国共产党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原因,指导学生初步掌握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问题的方法,以及清楚简洁地表达自己观点的方法。

6.如果时间允许,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评价张学良、杨虎城,从而指导学生初步掌握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导入新课:

就在蒋介石全力围剿红军的时候,日本侵略者开始侵占我国的东北地区,制造了九一八事变,于是中国人民也开始了局部抗战的历史。

自主学习,知识梳理:

第一部分:九一八事变

2.日本侵略军为什么要制造九一八事变?

直接目的:是以此为借口,进攻东北军的驻地北大营,炮轰沈阳。 最终目的:是侵占整个东北,进而独占中国。

3.九一八事变发生后,国民政府采取了什么态度?这一政策的罪魁祸首是谁?这一政策造成了怎样的严重后果?

态 度:不抵抗政策 罪魁祸首:蒋介石

严重后果:一夜之间,日军占领了沈阳城,只有四个多月,东北全部沦于敌手;

4.面对日本的侵略全国人民是什么态度?采取了什么行动?请举例说明。这些事件说明了什么?

全国人民的态度:反对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要求停止内战,抵抗日本的侵略;

行动:东北人民组织起抗日义勇军;中国共产党派杨靖宇等东北组织游击队,开展游击战争。 说明:从此,中国人民的局部抗战开始了。

探究与交流:日本侵略军侵略中国东北,为什么先制造柳条湖事件呢?

占领中国东北、进而独霸中国,是日本蓄谋已久的国策。为了给侵略战争制造借口,欺骗世界舆论,日本精心策划了柳条湖事件。另外,柳条湖距离东北军驻地北大营和东北重镇沈阳很近,便于日军在事件后迅速对这两个战略要地进行攻击。

过渡语:

1935年,日军又大举南下把侵略魔爪伸向了华北,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为了挽救民族危亡,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的利益出发,提出了建立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要求国民政府停止内战,一致抗日。但是,将介石却继续实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一心只想剿灭红军。他的做法遭到了全国人民的一致反对,也引起了一些国民党爱国将领的不满。以致张学良、杨虎城两将军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

第二部分:西安事变

根据课文P71页——72页的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1.日军占领东北地区后,又开始侵略地区。

2.在中华民族生死关头,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哪一主张?提出了怎样的要求? 主张:建立全国抗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要求:要求国民政府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4.中国共产党主张怎样解决西安事变?党中央派谁到西安进行调停与协商? 主张:和平解决 人物:周恩来 5.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有什么重要意义?

A.

十年内战基本结束 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C.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

习题处理: 跟踪检测题

第一部分:单项选择题:

1.如果以“勿忘国耻,以史为鉴”为主题,出一期板报,下列素材应选择( ) A.南昌起义 B.九一八事变 C.西安事变 D.重庆谈判

2.每年的9月18日晚,沈阳总要响起长长的警报声。这是为了让人们记住哪一国耻( ) A.火烧圆明园 B.九一八事变 C.割占香港岛 D.南京大屠杀

3.著名歌曲《松花江上》唱出了中国东北军民的亡国之痛和期盼光复故地的思乡之情。它出现的背景是( )

A.九一八事变 B.一·二八事变 C.卢沟桥事变 D.八一三事变 4.“高粱叶子青又青,九月十八来了日本兵!先占火药库,后占北大营„„”这一歌谣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发生在( )

A.长春 B.上海 C.北平 D.沈阳

5.歌词“九一八!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脱离了我们的家乡,抛弃了那无尽的宝藏”曾经传遍祖国的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歌词中的“那个悲惨的时候”是指( ) A.九一八事变 B.一二八事变 C.七七事变 D.八一三事变

6.九一八事变后,何香凝将自己的裙子送给将介石,并在裙子上赋诗一首“枉自称男儿,甘受敌人气。不战送山河,万世同羞耻。„„”诗中的“山河”主要是指( ) A.东北三省 B.华北地区 C.平津地区 D.华东地区 (高密市2006——2007学年度上学期期中考试题) 7.(2006年,广西壮族自治区)九一八事变后,最早掀起武装抗日的地区是( ) A.东北地区 B.西南地区 C.西北地区 D.华南地区 8.张学良与杨虎城各是哪一支部队的首领( )

A.东北军和第四军 B.东北军与十八路军 C.东北军与十七路军 D.十七路军与十八路军 9.中国共产党提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根本出发点是( )

A.力图改善国共两党之间的关系 B.粉碎国民党内亲日派的企图 C.应该对蒋介石予以支持 D.为全民族利益实现共同抗日 10.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和杨虎城扣押了蒋介石,实行“兵谏”。这就是震惊中外的( ) A.七君子事件 B.西安事变 C.皖南事变 D.一二九运动 11.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 )

A.革命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B.革命统一战线的正式形成 C.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形成 12.(2006年,江苏盐城)小明在图书馆翻阅到一张旧报纸(见下图),该版报道的重大历史事件是( )

九一八事变 A.

B.长征胜利 C.西安事变 D.皖南事变

13.张学良是影响中国近代历史进程的著名人物,他发动西安事变的主要目的是( ) A.反蒋抗日 B.逼蒋抗日 C.联蒋抗日 D.争权夺利 14.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的标志是( )

A.九一八事变的爆发 B.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C.七七事变的爆发 D.八路军、新四军的改编 15.1936年12月16日,南京国民政府命令“讨逆军司令何应钦迅速指挥国军”,讨伐张学良和杨虎城。这主要是因为张学良和杨虎城( )

A.反对“攘外必先安内政策” B.决定停止进攻红军 C.要求停止内战、联合抗日 D.率军发动西安事变 16.(2006年,陕西)70年前,爱国将领张学良、杨虎城扣押了蒋介石,实行“兵谏”。这就是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 )

A.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的初步形成 B.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C.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形成 D.全民族抗战的开始 第二部分:材料分析题:

阅读下列两组材料,回答相关问题:(高密市2007——2008学年度上学期期中考试题) 材料一:高粱叶子青又青,九月十八来了日本兵! 先占火药库,后占北大营,杀人放火真是凶! 中国军队好几十万,“恭恭敬敬”让出沈阳城!

材料二:1936年11月27日,张学良致电蒋介石请缨抗日,电文云:每念家仇国难,丛集一身,早想拼此

一腔热血,洒向疆场!

1.材料一描述的历史事件是什么?导致中国军队“恭恭敬敬”让出沈阳城的罪魁祸首是谁?上述事件后,中国的哪一地区沦为日本的殖民地?

2.张学良在材料二中的要求被拒绝后,他和谁一起发动了西安事变?

3.西安事变以和平的方式解决,有什么积极意义?

4.上述历史事件的发生,主要是因为哪一个国家侵略中国引起的?

课后拓展:

讨论:在十年内战中,蒋介石杀害了成千上万的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西安事变捉住了蒋介石,中国共产党不仅主张不杀他,反而主张和平解决,释放他。说说这是为什么?

答案提示:

西安事变后,西安局势极为动荡。处死蒋介石,中国就有可能陷于纷争四起、群雄割据的局面。而内战一起,必使虎视眈眈的日本有机可乘,从而利于其进一步独霸中国。在此背景下,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利益出发,不计宿怨,提出了和平解决西安事变、释放蒋介石的主张,有力地推动了国民党向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方向转变。


相关文章

  • 六年级美术上册教案难忘的一件事
  • 六年级美术上册教案 难忘的一件事 教学目标: 1.回忆生活中一次难忘的经历,感受事物的细节之美. 2.选择适合自己的工具和材料,学会用记忆画的形式描绘一件难忘的事. 3.通过造型表现活动,形成将生活与创作相结合的美术实践能力. 教材分析: ...查看


  • [一件难忘的事]教学设计之二-教学教案
  • 徐景忠 一. 教材分析 1. 本单元阅读训练点是理解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安排材料的方法,习作要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列提纲.作文,把事情的过程写具体.这样的安排体现了读写结合,有利于把作文写清楚.写具体. 2. 这次习作的内容是要"选择生活 ...查看


  • [难忘寄园情]教案1
  • △ 教学设想: 创设气氛,导入课文.从课题入手,步步深入分析. 第一课时,理清写钱先生的五件事.重点分析第一件,文章是怎样写人的?怎样写钱先生,写自己的内心感受? 第二课时,继续分析课文,进一步理清结构,体会最后一段所蕴含的感情,结束全文. ...查看


  • 难忘的一课教案(2)
  • <难忘的一课>教案 [教学过程] 一.读课题,明题意 1.简介历史背景. 师:同学们,大家知道台湾这个地方吗?(知道)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但在1894年日本侵略朝鲜并向中国挑衅,引发"中日甲午战争", ...查看


  • [难忘的一课]教案设计
  •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台湾被侵略的背景知识. 能力目标:认识新的生字,理解词语的意思. 理解课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情感目标:体会台湾人民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真挚的民族自尊精神. 培养学生爱国意识,树立学生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重点: ...查看


  • 难忘的一课(公开课教案)
  • <难忘的一课>教案设计 濮阳县实验小学万丽霞 学习目标: 1.认识本课2个生字,会读本课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感受台湾人民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和强烈的民族精神. 教学流程: 一.导课 (出示课件中国政区图 ...查看


  • 维也纳森林的故事.doc第一单元作文教案
  • "<维也纳森林的故事>和<楼兰的忧郁>读后感"作文指导 设计理念: "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 &qu ...查看


  • [难忘的启蒙]教学设计之六-教学教案
  • 教学目标: 教养: 1.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课文的词句. 2.能回答课后的问题,理解文中采用的前后的写作方法. 3.理解"启蒙老师"当时播下的种子和后来在学生身上开花结果的内容. 4.有感情朗读课文. 教育:通过学习课文 ...查看


  • 8.难忘的一天教案二年级语文上册
  • 课题 备课人 郭媛媛 8.难忘的一天 执教时间 <难忘的一天> 主要写了"我"为邓小平爷爷做电子计算机表演的事. 这类课文学 教材分析 生非常地不喜欢,课文的意思又很浅显,而有些词语却非常难理解,因此本课教学 ...查看


  • 17[难忘的启蒙]-教学教案
  •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积累词语,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有感情地朗读,学习本文选材典型,主题深刻的写作特点. 3.学习本文倒叙的叙事方法,采用总分总结构,前后照应. 4.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学习本文倒叙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