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不谈政治,只谈经济。
昨天,新加坡总理李显龙来到中国,其将进行为期三天的正式访问。
有关访美之前,李显龙为何突然访问中国的原由,我们先不探究。
但,我们不禁把眼光投向新加坡农业。
新加坡,国土总面积719平方公里,比北京的通州区都要小一些。人口553万,是一个以华人社会为主的国家。
那里土地与水资源非常有限,几乎没有农村,农业在三大产业中所占比重极低(不到1%),所需食品的90%均需从国外进口。农产品不能自给,甚至连沙石、水、食品都需要进口。其农业是典型的都市农业。
同时,我们还发现:新加坡人根据土地面积少的特点,在种植业结构上,大力发展果树、蔬菜、花卉等经济作物;在产业类型上,以高产值出口性农产品如种植热带兰花、饲养观赏用的热带鱼等为主;在粮食结构上,主要限于鱼类、蔬菜和蛋类的生产,蔬菜仅有5%自产,绝大部分从马来西亚、中国、印尼和澳大利亚进口。
虽然,新加坡农产品的产量虽然有限,但是却能同食品来源多样化的策略互补。目前,新加坡有50个蔬菜农场、三个鸡蛋农场,以及126个陆地及沿海养鱼场。 遇到供应短缺时,新加坡农场的产品能提供缓冲,保障其食物供应。
据新加坡《联合早报》报道,新加坡农粮兽医局将制定一套“农业转型蓝图”,协助当地农场从转型,运用先进科技提高生产力,在有限的土地空间内出产更多青菜、鸡蛋和食用鱼等农产品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分析下,新加坡农业5大创新玩法,希望帮助中国农业老板们打开创新思路。
1、生产资料创新:租地
作为城市化程度最高的国家之一,新加坡时隔数十年首次提供农业用地,以便农民能够利用高技术改善新加坡食品保障。
同时,自今年8月起,新加坡将提供大约60公顷土地,用于农业用途,以期为新加坡食品供应保障提供“缓冲”。
与中国地大物博相比,农民出生都可以分得自己土地。
但新加坡的农业用地将由农民竞标获得。竞标者可以列举自己提高生产率的方案。除了构想,他们的出价高低也将是政府考虑的因素。
新加坡提供农业用地非常罕见。高技能的农业劳动力在新加坡也不多见。不过,农民在农业研发方面得到政府资助。
还有一些土地是采用租赁的方式,获得使用权。比如,新加坡的农业科技园。这些农业科技园都是由国家投资,经营者付租金使用。
2、空间创新:垂直种植
垂直种植(垂直农耕),又称直立种植/立体种植,是利用立体空间,把一片土地的利用面积,以倍数增加,使得土地的利用率大大提高;好比排屋变公寓一样。这可以是室内或室外(大棚内或建筑外壳上)的种植,或是各种动物的养殖。
其种植方法有土培,基质培,水培,雾培和鱼菜共生。室内种植必须利用人造光,室外种植的因为叠得很高,也通常会选择利用人造补光。
毕竟,新加坡的用地面积小,成本大,新加坡农业经营者于是发明垂直种植模式。
比如,新加坡的大型农场之一国华科艺农场,该农村占地面积8公顷。农场正在考虑从国外引进新的堆肥机器,减少人工需求,加快堆肥速度,也帮农场腾出更多空间。在成本上升的情况下,农场只能设法提高产量,才能继续生存。
因此,该农场率先在新加坡推出垂直耕种蔬菜的技术,优化农场土地利用。该农场占地3.65公顷,完全开发后平均每日目标生产10吨叶菜,比传统地面农场的生产力高五倍。
3、产业创新:都市农业
“都市农业”的概念,是五、六十年代由美国的一些经济学家首先提出来的。都市农业是指地处都市及其延伸地带,紧密依托并服务于都市的农业。
它是大都市中、都市郊区和大都市经济圈以内,以适应现代化都市生存与发展需要而形成的现代农业。
科技依托型模式是指在农业资源相对匮乏的国家,发挥科技研发推广优势以促进农业旅游发展,新加坡发展农业科技园是典型。
新加坡全国可耕地面积仅5900公顷,占国土面积的9.5%,科技农业成为新加坡农业发展的最重要途径。
自20世纪80年代起,新加坡政府大力发展农业科技园,园区内建设了生态走廊、蔬菜园、花卉园、热作园、鳄鱼场、海洋养殖场等,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旅游吸引力。
现今,新加坡的农业科技园已成为集农产品生产、销售、观赏于一体的综合性农业公园,园区展示国内外先进农业科技成果,每年吸引近600万旅游者。
由于新加坡基本没有农业,所以主要是在城内小区和郊区建立小型的农、林、牧生产基地。这些基地既为城市提供了部分时鲜农产品,又取得了非常可观的观光收入。
在新加坡兴建的6个农业科技园,我们不但可观赏到一些农作物种植场景,而且还可观赏到一些观赏鱼、珍稀动物、名优花卉和果树。所有这些,正吸引着大量的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
4、生产方式创新:垂直农场
垂直农场是一种新型室内种植方式,它的出现在于解决资源与充分利用空间,它采用无土溶液栽培方式,可以将污水转化成电力,大大降低能源成本,同时能够提供更多的食物。
随着全球耕地不足、人口增加,对食物的要求日益提升,各国追求稳定的食物供给,都市农业因此有望成为未来的重点。
新加坡政府也积极鼓励都市农业发展,利用高科技种植蔬菜,希望提高粮食的自给自足。除了科技园种植蔬菜,也有越来越多国人透过空间分享活用,在住家种植自己的蔬菜,快乐地当起“都市农夫”。
新加坡都市农业体现在家室内农场、自己种、高科技等三个维度、从而满足都市人对农产品的日常需求。
比如,松下生产科技亚太(Panasonic Factory Solutions Asia Pacific,简称PFSAP)室内农场是新加坡首个室内菜园,满足市场对稳定、可持续当地种植优质农产品的需求。
这座占地1154平方米的小型蔬菜工厂建立于2014年,与传统的户外农场、温室菜园或垂直农场不同。它采用可同时控制、监督温度、湿度、光照时间等生长因素的LED灯来培植蔬果,完全不依赖阳光,也无需添加农药除虫除草,概念类似工场。PFSAP室内农场每年能够生产81吨蔬菜。
5、贸易创新:高科技农业园
新加坡都市农业主要是现代集约的农业科技园。农业科技园的基本建设由国家投资,然后通过招标方式租给商人或公司经营,租期为10年。
目前,新加坡建有6个农业科技园。这些科技园共占地15万平方米,每个园内都有不同性质的作业,如养鸡场、胡姬花园(出口多品种胡姬花)、鱼场(出口观赏鱼)、牛羊场、磨菇园、豆芽农场和菜园等,每个小农场平均占地2000平方米左右。
这些农场应用最新、最适用的技术,以取得比常规农业系统更高的产量。这些新技术包括自动化、工厂化,通过集约选育达到遗传性状改良以及病业柱制、饲料的基本分析及选择和水处理再循环系统等。
相比于中国、美国、日本这些农业大佬来说,新加坡不以农产品的量为出口,而是卖思想。
新加坡管理大学教授尤金·谭说,新加坡在食品保障方面难以取得重大进展,“我们不是想要取得质的飞跃,例如鸡蛋完全自给自足。但我们可以在农业技术领域处于领军地位。农业技术可以出口
现在,新加坡资助创建的这些具观赏休闲和出口创汇功能的高科技农业园区,已经形成完整的都市农业体系,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为提高食物供给的自给程度做出了重要贡献。
如新加坡著名的热带花卉——胡姬花(兰花)、新加坡的国花——卓锦万代兰、观赏用的热带鱼等,年出口值达6000万-7000万美元。
看过新加坡农业的5大创新玩法案例之后,我们得出一个结论:90%的想法都是被逼出来。
作者:陈立耀
我们不谈政治,只谈经济。
昨天,新加坡总理李显龙来到中国,其将进行为期三天的正式访问。
有关访美之前,李显龙为何突然访问中国的原由,我们先不探究。
但,我们不禁把眼光投向新加坡农业。
新加坡,国土总面积719平方公里,比北京的通州区都要小一些。人口553万,是一个以华人社会为主的国家。
那里土地与水资源非常有限,几乎没有农村,农业在三大产业中所占比重极低(不到1%),所需食品的90%均需从国外进口。农产品不能自给,甚至连沙石、水、食品都需要进口。其农业是典型的都市农业。
同时,我们还发现:新加坡人根据土地面积少的特点,在种植业结构上,大力发展果树、蔬菜、花卉等经济作物;在产业类型上,以高产值出口性农产品如种植热带兰花、饲养观赏用的热带鱼等为主;在粮食结构上,主要限于鱼类、蔬菜和蛋类的生产,蔬菜仅有5%自产,绝大部分从马来西亚、中国、印尼和澳大利亚进口。
虽然,新加坡农产品的产量虽然有限,但是却能同食品来源多样化的策略互补。目前,新加坡有50个蔬菜农场、三个鸡蛋农场,以及126个陆地及沿海养鱼场。 遇到供应短缺时,新加坡农场的产品能提供缓冲,保障其食物供应。
据新加坡《联合早报》报道,新加坡农粮兽医局将制定一套“农业转型蓝图”,协助当地农场从转型,运用先进科技提高生产力,在有限的土地空间内出产更多青菜、鸡蛋和食用鱼等农产品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分析下,新加坡农业5大创新玩法,希望帮助中国农业老板们打开创新思路。
1、生产资料创新:租地
作为城市化程度最高的国家之一,新加坡时隔数十年首次提供农业用地,以便农民能够利用高技术改善新加坡食品保障。
同时,自今年8月起,新加坡将提供大约60公顷土地,用于农业用途,以期为新加坡食品供应保障提供“缓冲”。
与中国地大物博相比,农民出生都可以分得自己土地。
但新加坡的农业用地将由农民竞标获得。竞标者可以列举自己提高生产率的方案。除了构想,他们的出价高低也将是政府考虑的因素。
新加坡提供农业用地非常罕见。高技能的农业劳动力在新加坡也不多见。不过,农民在农业研发方面得到政府资助。
还有一些土地是采用租赁的方式,获得使用权。比如,新加坡的农业科技园。这些农业科技园都是由国家投资,经营者付租金使用。
2、空间创新:垂直种植
垂直种植(垂直农耕),又称直立种植/立体种植,是利用立体空间,把一片土地的利用面积,以倍数增加,使得土地的利用率大大提高;好比排屋变公寓一样。这可以是室内或室外(大棚内或建筑外壳上)的种植,或是各种动物的养殖。
其种植方法有土培,基质培,水培,雾培和鱼菜共生。室内种植必须利用人造光,室外种植的因为叠得很高,也通常会选择利用人造补光。
毕竟,新加坡的用地面积小,成本大,新加坡农业经营者于是发明垂直种植模式。
比如,新加坡的大型农场之一国华科艺农场,该农村占地面积8公顷。农场正在考虑从国外引进新的堆肥机器,减少人工需求,加快堆肥速度,也帮农场腾出更多空间。在成本上升的情况下,农场只能设法提高产量,才能继续生存。
因此,该农场率先在新加坡推出垂直耕种蔬菜的技术,优化农场土地利用。该农场占地3.65公顷,完全开发后平均每日目标生产10吨叶菜,比传统地面农场的生产力高五倍。
3、产业创新:都市农业
“都市农业”的概念,是五、六十年代由美国的一些经济学家首先提出来的。都市农业是指地处都市及其延伸地带,紧密依托并服务于都市的农业。
它是大都市中、都市郊区和大都市经济圈以内,以适应现代化都市生存与发展需要而形成的现代农业。
科技依托型模式是指在农业资源相对匮乏的国家,发挥科技研发推广优势以促进农业旅游发展,新加坡发展农业科技园是典型。
新加坡全国可耕地面积仅5900公顷,占国土面积的9.5%,科技农业成为新加坡农业发展的最重要途径。
自20世纪80年代起,新加坡政府大力发展农业科技园,园区内建设了生态走廊、蔬菜园、花卉园、热作园、鳄鱼场、海洋养殖场等,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旅游吸引力。
现今,新加坡的农业科技园已成为集农产品生产、销售、观赏于一体的综合性农业公园,园区展示国内外先进农业科技成果,每年吸引近600万旅游者。
由于新加坡基本没有农业,所以主要是在城内小区和郊区建立小型的农、林、牧生产基地。这些基地既为城市提供了部分时鲜农产品,又取得了非常可观的观光收入。
在新加坡兴建的6个农业科技园,我们不但可观赏到一些农作物种植场景,而且还可观赏到一些观赏鱼、珍稀动物、名优花卉和果树。所有这些,正吸引着大量的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
4、生产方式创新:垂直农场
垂直农场是一种新型室内种植方式,它的出现在于解决资源与充分利用空间,它采用无土溶液栽培方式,可以将污水转化成电力,大大降低能源成本,同时能够提供更多的食物。
随着全球耕地不足、人口增加,对食物的要求日益提升,各国追求稳定的食物供给,都市农业因此有望成为未来的重点。
新加坡政府也积极鼓励都市农业发展,利用高科技种植蔬菜,希望提高粮食的自给自足。除了科技园种植蔬菜,也有越来越多国人透过空间分享活用,在住家种植自己的蔬菜,快乐地当起“都市农夫”。
新加坡都市农业体现在家室内农场、自己种、高科技等三个维度、从而满足都市人对农产品的日常需求。
比如,松下生产科技亚太(Panasonic Factory Solutions Asia Pacific,简称PFSAP)室内农场是新加坡首个室内菜园,满足市场对稳定、可持续当地种植优质农产品的需求。
这座占地1154平方米的小型蔬菜工厂建立于2014年,与传统的户外农场、温室菜园或垂直农场不同。它采用可同时控制、监督温度、湿度、光照时间等生长因素的LED灯来培植蔬果,完全不依赖阳光,也无需添加农药除虫除草,概念类似工场。PFSAP室内农场每年能够生产81吨蔬菜。
5、贸易创新:高科技农业园
新加坡都市农业主要是现代集约的农业科技园。农业科技园的基本建设由国家投资,然后通过招标方式租给商人或公司经营,租期为10年。
目前,新加坡建有6个农业科技园。这些科技园共占地15万平方米,每个园内都有不同性质的作业,如养鸡场、胡姬花园(出口多品种胡姬花)、鱼场(出口观赏鱼)、牛羊场、磨菇园、豆芽农场和菜园等,每个小农场平均占地2000平方米左右。
这些农场应用最新、最适用的技术,以取得比常规农业系统更高的产量。这些新技术包括自动化、工厂化,通过集约选育达到遗传性状改良以及病业柱制、饲料的基本分析及选择和水处理再循环系统等。
相比于中国、美国、日本这些农业大佬来说,新加坡不以农产品的量为出口,而是卖思想。
新加坡管理大学教授尤金·谭说,新加坡在食品保障方面难以取得重大进展,“我们不是想要取得质的飞跃,例如鸡蛋完全自给自足。但我们可以在农业技术领域处于领军地位。农业技术可以出口
现在,新加坡资助创建的这些具观赏休闲和出口创汇功能的高科技农业园区,已经形成完整的都市农业体系,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为提高食物供给的自给程度做出了重要贡献。
如新加坡著名的热带花卉——胡姬花(兰花)、新加坡的国花——卓锦万代兰、观赏用的热带鱼等,年出口值达6000万-7000万美元。
看过新加坡农业的5大创新玩法案例之后,我们得出一个结论:90%的想法都是被逼出来。
作者:陈立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