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概论试题答案

美学概论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审美趣味――指个人在审美活动和审美评价中所表现出来的主观爱好和倾向。审美能力和鉴赏力是趣味的内在方面,兴趣和品味是外在表现。

2、审美理想――审美理想又称美的理想,是主体心目中关于完善的美的观念,是主体通过想像在头脑中构造出来的理想形态的美。是主体在长期的审美实践中,通过自己不断积累日益丰富的审美经验,提高自己的审美修养,使自己的审美体验不断得到升华,从而形成的高层次、高品味的审美追求。

3、审美经验――审美经验是在审美活动中,伴随着审美对象与主体同时生成,主体在全身心的投入中对审美对象的反应、感受或体验。

4、荒诞――西方现代美学思想中的一种审美形态。其实质是本质与现象的分裂,动机与结果的背离,最具代表性的表征是非理性和异化。

5、艺术批评――艺术批评是批评家根据自己的审美趣味的价值标准,对各种艺术现象和艺术作品所做出的判断和评价。

二、简答题

1、审美经验的基本特征。

感性直观性;超个体眼前功利性;感知与情感交相伴随;自由无限性;非理性的显性表征。

2、怎样理解审美的历史性?首先,审美现象中的对象实体随着自然与社会的发展而变化,具历史性;其次,审美主体对审美现象的思考与认同更是不断变化,更具历史性,如人对美、艺术的理解,如美学核心的演变和转移。

3、试述审美意识、美学思想与美学三者之间的关系。审美意识指的是尚不成熟、不自觉或不清晰的有某种审美追求的意识,它往往没有获得系统性理论性的表述,或者仅仅通过审美实践活动表现出来。美学思想是主体较自觉的对艺术、美或相关问题进行思考的结果。它体现出来的,是一种自觉的、有一定系统性、理论性的思考,理论表述也是有一定普遍性的追求。但尚不是整体或独立的思考。美学则是有意识地对审美现象作整体性、系统性思考所获得的系统理论,绝大多数(非全部)这种思考,会自觉地自称为美学。因此,审美意识、美学思想是美学的构成部分和基础,美学则是它们的理论化与系统化。

4、简述西方美学思想发展的概况。

⑴、本体论阶段(古希腊到16世纪)用概念的逻辑推论建立起一套追求普遍性与必然性的纯粹原理。主要有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贺拉斯、普洛丁、奥古斯丁、托马斯·阿奎那等。

⑵认识论阶段(文艺复兴至19世纪末)奠定了美学的基本旨趣,赋予美学一种为人生的目标和理想。主要有英国经验主义、大陆理性主义、德国古典主义。

⑶语言学阶段(19世纪末始)美与感性都不再是自明的,也不再是先在的学科基础性概念,需要在丰富复杂的人类生存现象中去寻找它们的踪迹,它们的价值与意义也需要重新加以考察。有维特根斯坦、尼采、海德格尔、弗洛伊德及20世纪60年代后的诸流派。

三、论述题(此类问题,如不能展开或举例,将只有一半的分数)

1、试述中国美学中“意境”这一概念。

要点:⑴、意境的形成与发展:“意境”最早出现于盛唐诗人王昌龄的《诗格》;晚唐司空图《二十四诗品》描述了各种意境的意在言外的旨趣;宋代诗歌推崇风格平淡、意味不尽的艺术形象,实质上是对意境的具体描述。宋代佛教、禅宗兴盛,流行以禅喻诗,严羽《沧浪诗话》举出“妙悟”,标举“羚羊挂角”、“空中之音”,其实质便是用禅理直接说明诗歌中的意境理论。王国维《人间词话》对意境理论有重大发展。

⑵、意境的基本内涵:〔一〕意境就是人在审美活动中,用心灵去观照外界对象(包括艺术形象),在把握和领会对象的基础上,充分展开想像,在自己的思想意识领域创造出新的意缊和境界。(佛家用语,境,心所攀缘的外物;境界,人的自我意识所达到的觉悟境地)。〔二〕意境的审美内涵包括以下四个层面:1、主客统一,2、情景交融,3、时空转换,4、有无相生。

⑶意境的审美特征:主客统一、情景交融、时空转换、有无相生,在一定意义上可视为意境的基本审美特征。

2、试述审美的动态过程。

审美经验的呈现阶段:借助感知对对象特征加以把握,也就是是对象在主体的也是之中呈现出来。不过,感知活动乃是一切经验活动的出发点,审美感知的最大特点在于它是以审美的态度对待对象的,因而审美态度的确立就成为审美活动开始的主观标志。哈奇生认为,在审美活动中,主体对对象不能产生占有欲或自私心,而必须持一种不涉及对象的“原则、原因或效用的知识”的态度。康德则更进一步认为,主体在审美中既没有官能方面的利害感,也没有理性方面的利害感,只是通过纯粹的观照来进行审美判断。叔本华则认为,主体在审美活动中不让“抽象的思维、理性概念占据着意识”,而是“把人的全副精神能力献给直观,沉浸于直观,并使全部意识为宁静地观审恰在眼前的自然对象所充满。”

审美经验的构成阶段:此一阶段主体必须通过想像力的作用来构成完整的审美对象。按照康德的观点,对事物的直观需要时间和空间两方面的直观能力,而这两种能力都和想像力的先验功能分不开。杜夫海纳认为,先验想像力具有开拓和后退两种功能。所谓后退,就是主体与对象拉开一定距离,才能对其进行思想。先验想像力可以打破主体与对象的浑然一体状态,从而形成审美活动所需要的审美距离;而具有想像力则能够在此基础上,通过改善主体在呈现阶段所获得的原初经验材料,形成关于审美对象的格式塔。

审美经验的评价阶段:此一阶段主体从自己的审美理想与价值标准出发,对已构成的审美表象作出具有普遍性的应和与评价,理解力起着关键作用。审美经验从感觉始,而以感悟终。感悟与感觉虽有联系,但有着本质的差异。感知所把握的只是对象的外观,而感悟所把握到的则是具有一定深度的意味;另外,主体在感悟中呈现出一种新的态度。感悟之所以能够解读对象所表现的意义,是因为它有智力活动无法达到的那种特殊的理解力。

美学概论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审美趣味――指个人在审美活动和审美评价中所表现出来的主观爱好和倾向。审美能力和鉴赏力是趣味的内在方面,兴趣和品味是外在表现。

2、审美理想――审美理想又称美的理想,是主体心目中关于完善的美的观念,是主体通过想像在头脑中构造出来的理想形态的美。是主体在长期的审美实践中,通过自己不断积累日益丰富的审美经验,提高自己的审美修养,使自己的审美体验不断得到升华,从而形成的高层次、高品味的审美追求。

3、审美经验――审美经验是在审美活动中,伴随着审美对象与主体同时生成,主体在全身心的投入中对审美对象的反应、感受或体验。

4、荒诞――西方现代美学思想中的一种审美形态。其实质是本质与现象的分裂,动机与结果的背离,最具代表性的表征是非理性和异化。

5、艺术批评――艺术批评是批评家根据自己的审美趣味的价值标准,对各种艺术现象和艺术作品所做出的判断和评价。

二、简答题

1、审美经验的基本特征。

感性直观性;超个体眼前功利性;感知与情感交相伴随;自由无限性;非理性的显性表征。

2、怎样理解审美的历史性?首先,审美现象中的对象实体随着自然与社会的发展而变化,具历史性;其次,审美主体对审美现象的思考与认同更是不断变化,更具历史性,如人对美、艺术的理解,如美学核心的演变和转移。

3、试述审美意识、美学思想与美学三者之间的关系。审美意识指的是尚不成熟、不自觉或不清晰的有某种审美追求的意识,它往往没有获得系统性理论性的表述,或者仅仅通过审美实践活动表现出来。美学思想是主体较自觉的对艺术、美或相关问题进行思考的结果。它体现出来的,是一种自觉的、有一定系统性、理论性的思考,理论表述也是有一定普遍性的追求。但尚不是整体或独立的思考。美学则是有意识地对审美现象作整体性、系统性思考所获得的系统理论,绝大多数(非全部)这种思考,会自觉地自称为美学。因此,审美意识、美学思想是美学的构成部分和基础,美学则是它们的理论化与系统化。

4、简述西方美学思想发展的概况。

⑴、本体论阶段(古希腊到16世纪)用概念的逻辑推论建立起一套追求普遍性与必然性的纯粹原理。主要有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贺拉斯、普洛丁、奥古斯丁、托马斯·阿奎那等。

⑵认识论阶段(文艺复兴至19世纪末)奠定了美学的基本旨趣,赋予美学一种为人生的目标和理想。主要有英国经验主义、大陆理性主义、德国古典主义。

⑶语言学阶段(19世纪末始)美与感性都不再是自明的,也不再是先在的学科基础性概念,需要在丰富复杂的人类生存现象中去寻找它们的踪迹,它们的价值与意义也需要重新加以考察。有维特根斯坦、尼采、海德格尔、弗洛伊德及20世纪60年代后的诸流派。

三、论述题(此类问题,如不能展开或举例,将只有一半的分数)

1、试述中国美学中“意境”这一概念。

要点:⑴、意境的形成与发展:“意境”最早出现于盛唐诗人王昌龄的《诗格》;晚唐司空图《二十四诗品》描述了各种意境的意在言外的旨趣;宋代诗歌推崇风格平淡、意味不尽的艺术形象,实质上是对意境的具体描述。宋代佛教、禅宗兴盛,流行以禅喻诗,严羽《沧浪诗话》举出“妙悟”,标举“羚羊挂角”、“空中之音”,其实质便是用禅理直接说明诗歌中的意境理论。王国维《人间词话》对意境理论有重大发展。

⑵、意境的基本内涵:〔一〕意境就是人在审美活动中,用心灵去观照外界对象(包括艺术形象),在把握和领会对象的基础上,充分展开想像,在自己的思想意识领域创造出新的意缊和境界。(佛家用语,境,心所攀缘的外物;境界,人的自我意识所达到的觉悟境地)。〔二〕意境的审美内涵包括以下四个层面:1、主客统一,2、情景交融,3、时空转换,4、有无相生。

⑶意境的审美特征:主客统一、情景交融、时空转换、有无相生,在一定意义上可视为意境的基本审美特征。

2、试述审美的动态过程。

审美经验的呈现阶段:借助感知对对象特征加以把握,也就是是对象在主体的也是之中呈现出来。不过,感知活动乃是一切经验活动的出发点,审美感知的最大特点在于它是以审美的态度对待对象的,因而审美态度的确立就成为审美活动开始的主观标志。哈奇生认为,在审美活动中,主体对对象不能产生占有欲或自私心,而必须持一种不涉及对象的“原则、原因或效用的知识”的态度。康德则更进一步认为,主体在审美中既没有官能方面的利害感,也没有理性方面的利害感,只是通过纯粹的观照来进行审美判断。叔本华则认为,主体在审美活动中不让“抽象的思维、理性概念占据着意识”,而是“把人的全副精神能力献给直观,沉浸于直观,并使全部意识为宁静地观审恰在眼前的自然对象所充满。”

审美经验的构成阶段:此一阶段主体必须通过想像力的作用来构成完整的审美对象。按照康德的观点,对事物的直观需要时间和空间两方面的直观能力,而这两种能力都和想像力的先验功能分不开。杜夫海纳认为,先验想像力具有开拓和后退两种功能。所谓后退,就是主体与对象拉开一定距离,才能对其进行思想。先验想像力可以打破主体与对象的浑然一体状态,从而形成审美活动所需要的审美距离;而具有想像力则能够在此基础上,通过改善主体在呈现阶段所获得的原初经验材料,形成关于审美对象的格式塔。

审美经验的评价阶段:此一阶段主体从自己的审美理想与价值标准出发,对已构成的审美表象作出具有普遍性的应和与评价,理解力起着关键作用。审美经验从感觉始,而以感悟终。感悟与感觉虽有联系,但有着本质的差异。感知所把握的只是对象的外观,而感悟所把握到的则是具有一定深度的意味;另外,主体在感悟中呈现出一种新的态度。感悟之所以能够解读对象所表现的意义,是因为它有智力活动无法达到的那种特殊的理解力。


相关文章

  • 北京大学中文系考研专业课考试内容
  • 北京大学中文系2010年考研专业课考试内容一览表 http://www.zwkao.com 2009年11月11日 05:43 中文考研网 备注: 一.大综合 1.含义:"大综合"特指50分的客观题(填空题.选择题).除 ...查看


  • 文学概论自考试题及答案
  • 试题 二.问答题: 1.文学活动所包含的四个因素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2.关于文学的起源问题. 3.为什么说语言决定了文学的特殊性? 4.什么是生活真实?什么是艺术真实?二者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5.什么是"再现说"?什么 ...查看


  • 学概论试题答案
  • 1.艺术真实:艺术家从生活真实中提炼.加工.概括和创造出来的,通过艺术形象集中反映了一定历史时期的本质.规律的社会生活的真正面貌.艺术真实是艺术作品应具备的重要品格,是艺术职能得以有效发挥的重要条件.它是艺术作品善和美的前提条件,也是艺术作 ...查看


  • 文学概论试题及答案
  • <文学概论> 文学概论模拟题1 一. 解词:  文学四要素:艾布拉姆提出的关于文艺学对象的理论,认为文学是由宇宙.艺术家.作品和欣赏者四要素构成的系统,他把这四要素的关系概括为一种三角形的模式,并用这个模式来分析历史上的 文艺 ...查看


  • 设计概论试题与答案一
  • 设计概论试题与答案第一套 注意:(红色字体为重点) 第一章 设计的内涵 思考题答题要点 1. 设计(Design)源于拉丁文Designave,其本义是 2.不同的学者对设计的理解提出了哪些较有代表性的观点? 设计是人类的行为: 设计的本质 ...查看


  • 文学概论试题库
  • 文学概论 一.选择题 1.提出文学作为一种活动,是由作品.作家.世界.读者等四个要素组成的文艺家是:( A ) A.艾布拉姆斯 B.韦勒克 C.沃伦 D.菲雷泽 2.面对创作-作品-接受和文学创造艺术价值-艺术消费这一文学活动系列,把社会学 ...查看


  • 电大[文学概论]试题2013年1月
  • 电大<文学概论>试题 2013 年1 月 一.单选题{每小题1分,共1 0分) 1.文学观念是关于文学的普遍属性的理性认识.在中外文论史上,文学观念形形色色.种类繁多,我们教材咐介绍的主要文学观念除了摹仿论.实用论.表现论.体验 ...查看


  • 现代远程学习概论
  • 一.判断题(共10道小题,共50.0分) 学生同时在学课程的最大限制是10门 正确 错误 知识点: 现代远程学习概论 学生答案: [A;] 标准答案: A; 得分: [5] 试题分值: 5.0 提示: 学生同期考试最多可以预约10门课程 正 ...查看


  • 彭吉象[艺术学概论]B卷及答案
  • 北京新圆明职业学院2013-2014学年度第一学期 <艺术学概论>期末试卷 B卷 考试时间_100_分钟 一.填空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题4分,共20分). 1.文化大系统主要包括_________ .________和____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