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网络资源,构建语文大课堂
何妙婉
广州市旧部前小学
广东省广州市一德中劳动路56号之三
邮编:510120 联系电话:[1**********] 电子邮箱:[email protected]
[摘要] 在“大语文观”的思想指导下,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语文学习环境,通过课外扩大阅读量深化课堂内容,结合班队活动加强校内外沟通,上好语文活动课及学科综合课融合各学科知识等途径,努力构建学科间融合的语文“大课堂”,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知识,提高能力,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 现代教育技术 大语文 学科间融合 大课堂
当前,全球网络化的大潮已渗透到我们的生存空间,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特征的现代教育技术,给课堂教学的改革带来了契机。网络所具有的跨时空性、交互性、开放性以及网络资源的非线性、共享性等特点,使得网络环境下进行的教学呈现出传统教学所不具备的优势,传统小语课堂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将网络技术与语文课堂教学进行整合,构建网络环境下的新型的教学模式,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无疑能够更大程度地吸引学生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然而,我们还须注意一个问题:语文教学,难道就只是课程表上的语文课?谈到语文教学改革,难道就只有课堂教学的改革?小语修订版《大纲》明确指出: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与渠道,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知识,提高能力。因此,在今天看来,语文教学的概念已不能仅仅局限于每周的几节语文课,学生并不是只在语文课上才学习语文,思考语文教学改革的问题,也不能只在语文课堂教学那40分钟内打转转。另一方面,只靠语文课来学习语文,是很难真正地学好语文的,何况语文课本身还存在那么多有待解决的问题。新大纲的这一理念给语文教学注入了活力,也为教师们指明了教改方向。在“大语文观”的指导思想下,重视对学生课堂学习以外的语文学习的研究,构建语文大课堂,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也势在必行、刻不容缓。
“大语文”提倡学生生活语文化。都市的生活离不开网络,这已是不争的事实。小学高年级学生日常用语中,“上网”、“QQ ”、“E –mail ”之声不绝于耳,大部分学生家里购置了电脑并可以上网。语文学习无论如何逃避不了无孔不入的网络,语文学习要走向生活化就必须先走向信息化,我们教育者与其逃避,不如因势利导,加以利用。在教学实践中,我作了以下一些尝试:
一、 利用网络,深化课堂学习内容,拓展语文大课堂。
因特网和信息公路代表着全球无限增长的信息资源,而在资源面前人人是平等的,因它具有共享性。也就是说,当老师利用网上资源进行备课时,学生或许也正在利用它进行预习。只是我们作为老师的,可能会因为经验或者知识水平高的缘故能更快更好地搜集和处理信息罢了。备课过程中,我把上网搜集资料作为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除了关注教改新动态,学习先进教法外,更留意有哪些网站、网页与教学内容相关联且能引起学生的兴趣的,可作为补充教学内容让学生上网浏览。如学习《少年闰土》一课时,我把相关资料加以整理,制作了一个简单的PowerPoint 课件,制作过程中,除了考虑色彩、声音以及动画效果之外,我还想到:关于鲁迅,关于《故乡》,必须让学生有进一步的了解。网上的资源何其丰富,我们应指导学生加以利用,于是,我在原课件中加上两块幻灯片,分别写上:资料来源www.pep.com.cn/200301/ca134605.htm以及:鲁迅网站www.member.netease.com/niehui ,前者打上故乡的第一段文字,后者配以网站的首页中鲁迅的全身像。课堂小结时,我出示幻灯片并提出希望,学生对此反映非常热烈,纷纷认真抄写网址,生怕漏掉一个字母。于是我趁机强调搜索引擎的神奇功能,让学生更有效的利用网络进行自主学习,布置下去后还要验收才能了解成效。第二天,我与个别同学讨论网站内容,不一会儿,加进来讨论的人越来越多,个个都争先恐后地说自己所阅读到的内容,发表自己的见解,还有同学告诉我介绍鲁迅的另一个网站的网址为www.go.163.com/~luxun。
学生利用网络,把课内和课外联系了起来,扩大了阅读量,在与老师和同学的交流和讨论中又进行了听和说的训练,在这个输入(阅读)输出(交流)的过程中,学生自然产生一个积极的思考过程,教师再认真倾听学生的见解,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看法,那么,长此以往,学生的求异思维将得到很好的发展。
再如备《詹天佑》一课时,我已找到关于本课主人公的生平、成就和影响力的有关资料,后来无意中登录一个网站www.cyol.net/2002/lvyou/jxtbty/,是同步教学体验的,我也把它推荐给学生 。《长城》、《桂林山水》、《景阳冈》等文章,学生都通过网络进行扩展阅读深化了课堂学习的内容,拓展了学习的空间。而《穷人》、
《金色的鱼钩》、《夜莺的歌》等文章,我则着重让学生从了解写作背景方面多下工夫。同是阅读,对小学生而言,计算机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因为网络突破了学习环境的空间限制,将丰富的外部世界带到学生眼前,它呈现出的教学资源丰富多样,文字、图象、声音、视频、动画等形式,以动静结合和可触可感的方式把学习内容立体地呈现在学习者面前,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供了多种的外部刺激。这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信息资源是我们教育工作者不容忽视的。
二、利用网络,搞好班队活动,充实语文大课堂。
一个语文老师,往往同时兼任班主任和中队辅导员,担负着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的责任。在“大语文”的指导思想下,我们要让班级生活语文化。小学高年级的班集体,学生已有一定的语文素养,已掌握一定的电脑操作技能,如果能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班队活动将会进行得丰富多彩、有声有色。在开展“角色体验”活动时,同学们开始时较积极地自愿组合成小组,兴趣盎然地讨论服务的项目,慢慢地,在活动进行的过程中,他们逐渐感到服务项目的单一与枯燥,感到资源的贫乏。后来我提醒学生:哪里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绝的资源?学生会意后马上行动。于是这项活动又如火如荼地继续进行:“IQ ”组的谜语越来越有想头,让同学们抓耳挠腮,绞尽脑汁;“语趣组”的笑话越来越耐人寻味,笑过之后能学到知识;“数学田”组的题目也越来越考人思维了;“饮食大搜查”组张贴的电脑小报前总是人头涌涌,于是四十多个家庭掀起了健康饮食新潮流……“我是小雷峰”组也不甘示弱,他们在班会课上把他们利用假日为社区服务的照片制成幻灯片显示给大家看。
从搜集资料,编辑内容,制作小报到为同学讲解,不论是语文、数学、英语还是其他方面的知识,都是对语文素养的一次检阅,更是难得的语文综合训练。在语文素养得到提高的同时,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生活处处是语文,课堂小天地,天地乃大课堂,网络天地用得好,真是一个事半功倍的好课堂啊!
三、 利用网络,整合各个学科,融进语文大课堂。
语文学科是综合性学科,其知识面覆盖广,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各门各类知识兼容其中。作为母语,它可以通达各科。当我们用“大语文观”来看语文课时,语文课不仅可以以学科课程的面目出现,也可以作为活动课程,甚至综合课程而存在。活动课程是经验课程,它主要是从学生的兴趣、需要出发,以学生的活动为中心来设计的。学生通过活动获得知识经验,培养兴趣,锻炼能力。综合课程是将各
门学科的界限去除,打通各学科的知识,着重各科知识的联系与配合。老师们早已进行了实践,如让学生在《月光曲》优美的旋律中朗读《月光曲》一文;在学完《林海》一文后让学生提起画笔,把自己心中林海的美丽景色描绘出来……这些做法吸引了学生的兴趣,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如果利用网络技术,语文活动课和综合课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收效会更加大。下面是两个课堂片段实录:六年级某班正在进行“错别字现象调查报告会”,一个小组的代表上场了,他一边解说,一边演示搜集到的材料,忙得不亦乐乎,他的讲解很有条理,搜集的资料很有说服力,赢得了同学们掌声;另一个同学上场了,她没有厚厚的讲稿,只拿了一张小小的电脑软盘,原来她们小组把同学们作业本上的和街边广告牌上的错别字拍摄了下来,扫描进电脑中,再加入从网络中搜集的有关资料,用PowerPoint制成了一份演示文稿。每张幻灯片中,要么配上精美的插图,要么用不同字体不同颜色显示,有些还配上优美的背景音乐。虽然从成人的眼光看来,其中有不少不够和谐的地方,甚至还不止一次地出现错别字,但是,孩子们毕竟用心去做了,每张幻灯片都能看出他(她)们的聪明智慧和团结协助的精神,这种聪明智慧体现了他们对各科知识的领悟,糅合了他们各科学习的能力。毋庸置疑,这位演讲者以及他们小组的全体成员获得了全体师生热烈的掌声。当然,用这种方法进行汇报的不止一个小组,因为老师课前已进行了动员和辅导。有的“电脑高手”甚至用Flah制作,具有动漫效果,吸引了同学的目光,起到警示作用。
沿海版十二册语文教材中,有《游镜泊湖》、《桂林山水》等好几篇描写祖国美好河山的课文。课堂上做了小导游,同学们觉得还不够过瘾。于是经过一段时间的筹备,“我来做导游,带你畅游祖国河山”的活动课正式拉开“帷幕”。这次,不用老师多说,课前刚叫交准备材料,一张张电脑软盘就交到老师手中。课上,美丽如画的风景伴随着动听的音乐出现,一些边塞少数民族生活场景还配上了相应的少数民族音乐;一些历史名胜还配有名人题词的解说;独特的自然景观还有地理环境的分析……孩子们就这样嘴里说着,手熟练地操作着鼠标或键盘,向你介绍,使你仿佛置身于祖国的大好河山中。这,能说是单纯的哪一学科?然而它又确实是实实在在的语文训练,是听、说、读、写的综合语文素养的训练。只是这次训练与各个学科进行了整合,把各学科的知识融进了语文大课堂中。
当然,孩子们并不是天生就懂得这一切,也不是有了网络我们就不用过问,到时到候他们就能交出一份让我们满意的答卷。恰恰相反,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这里面融合了老师和同学们的心血。它要求老师的指导必须更细致,又因为各人的内容不同,还须针对不同情况进行个别辅导,其实这里老师的工作量是呈几何倍数递增的,但是当你想到学生的收获也以同样的方式增长时,你就会觉得值得了。
此外,进行电脑小报评比,应时应节指导学生制作贺卡等,也是我常用的利用网络对学生进行训练的途径。
罗曼・罗兰曾经说过:要播撒阳光到人们心中,总得自己心中先有阳光。我们老师不但必须比学生更熟悉网络,而且对各学科的知识要有所了解,这样才能高瞻远瞩,游刃有余地指导学生利用网络构建语文大课堂。作为工作在一线的教师,能够赶上课改、实践课改,我是幸运的。;因此,我们更应努力紧跟课改潮流,贯彻课改精神,紧扣课程标准,体现语文特色,实现语文教学的新突破。
参考文献:
[1] 温泽远 解读课程标准[J].语文学习.2002(1)
[2] 《网络社会与学校教育》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12月版,马和民、吴瑞君主编
何妙婉 1975年10月出生 小学高级教师 大学本科毕业
利用网络资源,构建语文大课堂
何妙婉
广州市旧部前小学
广东省广州市一德中劳动路56号之三
邮编:510120 联系电话:[1**********] 电子邮箱:[email protected]
[摘要] 在“大语文观”的思想指导下,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语文学习环境,通过课外扩大阅读量深化课堂内容,结合班队活动加强校内外沟通,上好语文活动课及学科综合课融合各学科知识等途径,努力构建学科间融合的语文“大课堂”,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知识,提高能力,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 现代教育技术 大语文 学科间融合 大课堂
当前,全球网络化的大潮已渗透到我们的生存空间,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特征的现代教育技术,给课堂教学的改革带来了契机。网络所具有的跨时空性、交互性、开放性以及网络资源的非线性、共享性等特点,使得网络环境下进行的教学呈现出传统教学所不具备的优势,传统小语课堂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将网络技术与语文课堂教学进行整合,构建网络环境下的新型的教学模式,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无疑能够更大程度地吸引学生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然而,我们还须注意一个问题:语文教学,难道就只是课程表上的语文课?谈到语文教学改革,难道就只有课堂教学的改革?小语修订版《大纲》明确指出: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与渠道,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知识,提高能力。因此,在今天看来,语文教学的概念已不能仅仅局限于每周的几节语文课,学生并不是只在语文课上才学习语文,思考语文教学改革的问题,也不能只在语文课堂教学那40分钟内打转转。另一方面,只靠语文课来学习语文,是很难真正地学好语文的,何况语文课本身还存在那么多有待解决的问题。新大纲的这一理念给语文教学注入了活力,也为教师们指明了教改方向。在“大语文观”的指导思想下,重视对学生课堂学习以外的语文学习的研究,构建语文大课堂,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也势在必行、刻不容缓。
“大语文”提倡学生生活语文化。都市的生活离不开网络,这已是不争的事实。小学高年级学生日常用语中,“上网”、“QQ ”、“E –mail ”之声不绝于耳,大部分学生家里购置了电脑并可以上网。语文学习无论如何逃避不了无孔不入的网络,语文学习要走向生活化就必须先走向信息化,我们教育者与其逃避,不如因势利导,加以利用。在教学实践中,我作了以下一些尝试:
一、 利用网络,深化课堂学习内容,拓展语文大课堂。
因特网和信息公路代表着全球无限增长的信息资源,而在资源面前人人是平等的,因它具有共享性。也就是说,当老师利用网上资源进行备课时,学生或许也正在利用它进行预习。只是我们作为老师的,可能会因为经验或者知识水平高的缘故能更快更好地搜集和处理信息罢了。备课过程中,我把上网搜集资料作为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除了关注教改新动态,学习先进教法外,更留意有哪些网站、网页与教学内容相关联且能引起学生的兴趣的,可作为补充教学内容让学生上网浏览。如学习《少年闰土》一课时,我把相关资料加以整理,制作了一个简单的PowerPoint 课件,制作过程中,除了考虑色彩、声音以及动画效果之外,我还想到:关于鲁迅,关于《故乡》,必须让学生有进一步的了解。网上的资源何其丰富,我们应指导学生加以利用,于是,我在原课件中加上两块幻灯片,分别写上:资料来源www.pep.com.cn/200301/ca134605.htm以及:鲁迅网站www.member.netease.com/niehui ,前者打上故乡的第一段文字,后者配以网站的首页中鲁迅的全身像。课堂小结时,我出示幻灯片并提出希望,学生对此反映非常热烈,纷纷认真抄写网址,生怕漏掉一个字母。于是我趁机强调搜索引擎的神奇功能,让学生更有效的利用网络进行自主学习,布置下去后还要验收才能了解成效。第二天,我与个别同学讨论网站内容,不一会儿,加进来讨论的人越来越多,个个都争先恐后地说自己所阅读到的内容,发表自己的见解,还有同学告诉我介绍鲁迅的另一个网站的网址为www.go.163.com/~luxun。
学生利用网络,把课内和课外联系了起来,扩大了阅读量,在与老师和同学的交流和讨论中又进行了听和说的训练,在这个输入(阅读)输出(交流)的过程中,学生自然产生一个积极的思考过程,教师再认真倾听学生的见解,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看法,那么,长此以往,学生的求异思维将得到很好的发展。
再如备《詹天佑》一课时,我已找到关于本课主人公的生平、成就和影响力的有关资料,后来无意中登录一个网站www.cyol.net/2002/lvyou/jxtbty/,是同步教学体验的,我也把它推荐给学生 。《长城》、《桂林山水》、《景阳冈》等文章,学生都通过网络进行扩展阅读深化了课堂学习的内容,拓展了学习的空间。而《穷人》、
《金色的鱼钩》、《夜莺的歌》等文章,我则着重让学生从了解写作背景方面多下工夫。同是阅读,对小学生而言,计算机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因为网络突破了学习环境的空间限制,将丰富的外部世界带到学生眼前,它呈现出的教学资源丰富多样,文字、图象、声音、视频、动画等形式,以动静结合和可触可感的方式把学习内容立体地呈现在学习者面前,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供了多种的外部刺激。这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信息资源是我们教育工作者不容忽视的。
二、利用网络,搞好班队活动,充实语文大课堂。
一个语文老师,往往同时兼任班主任和中队辅导员,担负着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的责任。在“大语文”的指导思想下,我们要让班级生活语文化。小学高年级的班集体,学生已有一定的语文素养,已掌握一定的电脑操作技能,如果能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班队活动将会进行得丰富多彩、有声有色。在开展“角色体验”活动时,同学们开始时较积极地自愿组合成小组,兴趣盎然地讨论服务的项目,慢慢地,在活动进行的过程中,他们逐渐感到服务项目的单一与枯燥,感到资源的贫乏。后来我提醒学生:哪里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绝的资源?学生会意后马上行动。于是这项活动又如火如荼地继续进行:“IQ ”组的谜语越来越有想头,让同学们抓耳挠腮,绞尽脑汁;“语趣组”的笑话越来越耐人寻味,笑过之后能学到知识;“数学田”组的题目也越来越考人思维了;“饮食大搜查”组张贴的电脑小报前总是人头涌涌,于是四十多个家庭掀起了健康饮食新潮流……“我是小雷峰”组也不甘示弱,他们在班会课上把他们利用假日为社区服务的照片制成幻灯片显示给大家看。
从搜集资料,编辑内容,制作小报到为同学讲解,不论是语文、数学、英语还是其他方面的知识,都是对语文素养的一次检阅,更是难得的语文综合训练。在语文素养得到提高的同时,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生活处处是语文,课堂小天地,天地乃大课堂,网络天地用得好,真是一个事半功倍的好课堂啊!
三、 利用网络,整合各个学科,融进语文大课堂。
语文学科是综合性学科,其知识面覆盖广,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各门各类知识兼容其中。作为母语,它可以通达各科。当我们用“大语文观”来看语文课时,语文课不仅可以以学科课程的面目出现,也可以作为活动课程,甚至综合课程而存在。活动课程是经验课程,它主要是从学生的兴趣、需要出发,以学生的活动为中心来设计的。学生通过活动获得知识经验,培养兴趣,锻炼能力。综合课程是将各
门学科的界限去除,打通各学科的知识,着重各科知识的联系与配合。老师们早已进行了实践,如让学生在《月光曲》优美的旋律中朗读《月光曲》一文;在学完《林海》一文后让学生提起画笔,把自己心中林海的美丽景色描绘出来……这些做法吸引了学生的兴趣,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如果利用网络技术,语文活动课和综合课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收效会更加大。下面是两个课堂片段实录:六年级某班正在进行“错别字现象调查报告会”,一个小组的代表上场了,他一边解说,一边演示搜集到的材料,忙得不亦乐乎,他的讲解很有条理,搜集的资料很有说服力,赢得了同学们掌声;另一个同学上场了,她没有厚厚的讲稿,只拿了一张小小的电脑软盘,原来她们小组把同学们作业本上的和街边广告牌上的错别字拍摄了下来,扫描进电脑中,再加入从网络中搜集的有关资料,用PowerPoint制成了一份演示文稿。每张幻灯片中,要么配上精美的插图,要么用不同字体不同颜色显示,有些还配上优美的背景音乐。虽然从成人的眼光看来,其中有不少不够和谐的地方,甚至还不止一次地出现错别字,但是,孩子们毕竟用心去做了,每张幻灯片都能看出他(她)们的聪明智慧和团结协助的精神,这种聪明智慧体现了他们对各科知识的领悟,糅合了他们各科学习的能力。毋庸置疑,这位演讲者以及他们小组的全体成员获得了全体师生热烈的掌声。当然,用这种方法进行汇报的不止一个小组,因为老师课前已进行了动员和辅导。有的“电脑高手”甚至用Flah制作,具有动漫效果,吸引了同学的目光,起到警示作用。
沿海版十二册语文教材中,有《游镜泊湖》、《桂林山水》等好几篇描写祖国美好河山的课文。课堂上做了小导游,同学们觉得还不够过瘾。于是经过一段时间的筹备,“我来做导游,带你畅游祖国河山”的活动课正式拉开“帷幕”。这次,不用老师多说,课前刚叫交准备材料,一张张电脑软盘就交到老师手中。课上,美丽如画的风景伴随着动听的音乐出现,一些边塞少数民族生活场景还配上了相应的少数民族音乐;一些历史名胜还配有名人题词的解说;独特的自然景观还有地理环境的分析……孩子们就这样嘴里说着,手熟练地操作着鼠标或键盘,向你介绍,使你仿佛置身于祖国的大好河山中。这,能说是单纯的哪一学科?然而它又确实是实实在在的语文训练,是听、说、读、写的综合语文素养的训练。只是这次训练与各个学科进行了整合,把各学科的知识融进了语文大课堂中。
当然,孩子们并不是天生就懂得这一切,也不是有了网络我们就不用过问,到时到候他们就能交出一份让我们满意的答卷。恰恰相反,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这里面融合了老师和同学们的心血。它要求老师的指导必须更细致,又因为各人的内容不同,还须针对不同情况进行个别辅导,其实这里老师的工作量是呈几何倍数递增的,但是当你想到学生的收获也以同样的方式增长时,你就会觉得值得了。
此外,进行电脑小报评比,应时应节指导学生制作贺卡等,也是我常用的利用网络对学生进行训练的途径。
罗曼・罗兰曾经说过:要播撒阳光到人们心中,总得自己心中先有阳光。我们老师不但必须比学生更熟悉网络,而且对各学科的知识要有所了解,这样才能高瞻远瞩,游刃有余地指导学生利用网络构建语文大课堂。作为工作在一线的教师,能够赶上课改、实践课改,我是幸运的。;因此,我们更应努力紧跟课改潮流,贯彻课改精神,紧扣课程标准,体现语文特色,实现语文教学的新突破。
参考文献:
[1] 温泽远 解读课程标准[J].语文学习.2002(1)
[2] 《网络社会与学校教育》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12月版,马和民、吴瑞君主编
何妙婉 1975年10月出生 小学高级教师 大学本科毕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