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健康教育论文1

浅谈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与培养

西村完小 韩树勋

心理是指人的头脑反映客观现实的过程。泛指人的思想、感情等内心活动。人的心理素质,会在人的一生中起着重要作用。目前,大多数老师在对学生的学业成绩、智力开发都十分重视的同时,却忽视了学生的心理健康。其实,在困难面前坚韧不拔,在挫折面前百折不挠,面对挑战勇敢、坚强,出现问题沉着冷静,成绩面前不骄不躁都是十分重要的。

在学校里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引导:

1. 帮助学生克服恐惧心理。

恐惧是学生成长发育中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例如:怕回答问题、怕表演、怕展示自我、怕考试等等,老师要耐心地加以引导,不然的话,学生将来会成为—个胆小怕事、谨小慎微、一事无成的人。老师可以针对形成孩子恐惧的原因进行分析教育。例如:怕回答问题的同学,老师可以多叫他回答问题,回答问题的次数多了,他觉得习以为常了,也就不会再有害怕心里。学校举行文艺演出有些学生怕表演、怕展示自我,老师可以告诉他们,其他同学的表现和他差不多,只是表现的次数多了,动作熟练些,感觉就比他们优秀一点,如果他们努力,同样会表现得很优秀,这是给他自信心。考试也没有什么可怕的,它只是检测我们平时学习情况的一种形式,如同平时做作业,不要担心什么,考得好坏都没

关系,只要你曾经努力过,老师和爸爸妈妈不会责怪你的,同学也会理解你的

2.培养学生的成功意识。

学生的个体差异很大。在他幼小的心灵中,对喜欢做的事,往往抱有浓厚的情趣和自我陶醉、欣赏,当他自己干成一件事时,在我们老师和大人的眼里可能是不值得一提,但在学生眼里,也许会欣喜若狂、手舞足蹈;也许会觉得自己很了不起、很伟大;也许很希望得到老师和大人的夸赞和鼓励。如果我们老师和大人对他们的付出,是一种漫不经心的态度,甚至还无端地让他们遭到训斥与冷落,这样,就会大大挫伤他们的积极性,伤害他们自尊心,久而久之,就会使他们失去感受的能力和表达的欲望,做任何事情都会变得缩手缩脚,缺少信心,甚至对性格发展也会产生负面影响。使他们变得孤僻、忧郁、呆板和多疑。

作为老师,应该很乐意享受学生成功的喜悦。学生有了成绩和进步,哪怕是写好一个字,画好一幅画,或随手检起一张废纸等事情,老师都要适当地夸奖和鼓励,这样,他们的信心足了,心情好了,就会乐于接受老师提出的更高的要求。学生对某件事怀有浓厚的兴趣时,兴趣会使他去探求、发现,深入钻研,当老师看到学生的这些优势时,应及时给予帮助和支持。

3.正确纠正学生的嫉妒心理。

嫉妒是由于自己和别人比较,感到自己不如别人而产生的,是一种不愉快的情绪。这种情绪比较严重时,会形成一种极想排除别人优越的

地位,或想破坏别人优越的状态的憎恨感情。正所谓人们所说的那样:羡慕、嫉妒、恨。嫉妒心理的消极作用很大,它能使人心胸狭窄、容不得别人超过自己,自私而缺乏关心别人的情感。这样下去,不仅会影响团结、还会孤立自己,更不利于自己的健康成长。

4.从小培养学生的“肚量”。

老师应帮助学生克服气量小的毛病。因为学生生活阅历浅,知识水平有限,所以分析问题的能力较差,老师要耐心地给他们讲清对错标准,以便提高他们分辨是非的能力,明白哪是对,哪是错,分清什么是大事,什么是小事,并能自我解脱出来。另外,学生往往看见自己的优点多,看见别人的缺点多,甚至用自己的优点跟别人的缺点去比。因此,老师还要通过具体事例来教育他们“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这样,学生就会逐渐心胸开阔、豁达乐观了。事实证明,小肚鸡肠的人往往是自寻烦恼,—点小事就钻进了“牛角尖”,给别人带来的是伤害,给自己带来的是痛苦。

5.克服自卑感,培养自信心。

心理学家认为,一个自以为不如别人的学生,他们总是向别人谈自己“怎么不行”,这将使一般的自责转变成“自我失败主义”心理,会严重压抑人的进取心和创造性。另外,在日常生活中,他们常常受到父母和教师的谴责,同学的“白眼”,使他们对遇到的每一件事情的第一反应总是觉得自己“不敢”或“不是”,因此变得非常胆小,这也是造成学生自卑感和缺乏自信心的原因。要培养学生的自信,重要的一条就是要“解

放”他们,鼓励他们大胆地去想、去说、去做,让他们通过做一些力所能及,甚至通过努力可以做到的事情,逐步使他们形成“我能行”、“我最棒”的心理意识。另外,对胆小的学生要多鼓励,少批评、指责。著名科学家居里夫人,在培养学生自信心方面为我们做出了榜样。她不鼓励学生们做杂技式的冒险、不喜欢他们轻率、鲁莽,但要求他们大胆。大胆本身就表现一种自信。她在 1911年去瑞典接受诺贝尔化学奖时,便把自己的长女伊雷娜带去参加了这次严肃的集会,使女儿增强成功的信心和意识。二十四年后,伊雷娜终于也在这里接受了这种奖项,不难看出,母亲给予的信心和智慧是女儿获得这巨大成功的基础。

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当前新理念下教育中必不可少的条件,它能使我们的教育产生“事半功倍”的效应;它能使学生的人生之路更加绚丽多彩。

浅谈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与培养

西村完小 韩树勋

心理是指人的头脑反映客观现实的过程。泛指人的思想、感情等内心活动。人的心理素质,会在人的一生中起着重要作用。目前,大多数老师在对学生的学业成绩、智力开发都十分重视的同时,却忽视了学生的心理健康。其实,在困难面前坚韧不拔,在挫折面前百折不挠,面对挑战勇敢、坚强,出现问题沉着冷静,成绩面前不骄不躁都是十分重要的。

在学校里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引导:

1. 帮助学生克服恐惧心理。

恐惧是学生成长发育中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例如:怕回答问题、怕表演、怕展示自我、怕考试等等,老师要耐心地加以引导,不然的话,学生将来会成为—个胆小怕事、谨小慎微、一事无成的人。老师可以针对形成孩子恐惧的原因进行分析教育。例如:怕回答问题的同学,老师可以多叫他回答问题,回答问题的次数多了,他觉得习以为常了,也就不会再有害怕心里。学校举行文艺演出有些学生怕表演、怕展示自我,老师可以告诉他们,其他同学的表现和他差不多,只是表现的次数多了,动作熟练些,感觉就比他们优秀一点,如果他们努力,同样会表现得很优秀,这是给他自信心。考试也没有什么可怕的,它只是检测我们平时学习情况的一种形式,如同平时做作业,不要担心什么,考得好坏都没

关系,只要你曾经努力过,老师和爸爸妈妈不会责怪你的,同学也会理解你的

2.培养学生的成功意识。

学生的个体差异很大。在他幼小的心灵中,对喜欢做的事,往往抱有浓厚的情趣和自我陶醉、欣赏,当他自己干成一件事时,在我们老师和大人的眼里可能是不值得一提,但在学生眼里,也许会欣喜若狂、手舞足蹈;也许会觉得自己很了不起、很伟大;也许很希望得到老师和大人的夸赞和鼓励。如果我们老师和大人对他们的付出,是一种漫不经心的态度,甚至还无端地让他们遭到训斥与冷落,这样,就会大大挫伤他们的积极性,伤害他们自尊心,久而久之,就会使他们失去感受的能力和表达的欲望,做任何事情都会变得缩手缩脚,缺少信心,甚至对性格发展也会产生负面影响。使他们变得孤僻、忧郁、呆板和多疑。

作为老师,应该很乐意享受学生成功的喜悦。学生有了成绩和进步,哪怕是写好一个字,画好一幅画,或随手检起一张废纸等事情,老师都要适当地夸奖和鼓励,这样,他们的信心足了,心情好了,就会乐于接受老师提出的更高的要求。学生对某件事怀有浓厚的兴趣时,兴趣会使他去探求、发现,深入钻研,当老师看到学生的这些优势时,应及时给予帮助和支持。

3.正确纠正学生的嫉妒心理。

嫉妒是由于自己和别人比较,感到自己不如别人而产生的,是一种不愉快的情绪。这种情绪比较严重时,会形成一种极想排除别人优越的

地位,或想破坏别人优越的状态的憎恨感情。正所谓人们所说的那样:羡慕、嫉妒、恨。嫉妒心理的消极作用很大,它能使人心胸狭窄、容不得别人超过自己,自私而缺乏关心别人的情感。这样下去,不仅会影响团结、还会孤立自己,更不利于自己的健康成长。

4.从小培养学生的“肚量”。

老师应帮助学生克服气量小的毛病。因为学生生活阅历浅,知识水平有限,所以分析问题的能力较差,老师要耐心地给他们讲清对错标准,以便提高他们分辨是非的能力,明白哪是对,哪是错,分清什么是大事,什么是小事,并能自我解脱出来。另外,学生往往看见自己的优点多,看见别人的缺点多,甚至用自己的优点跟别人的缺点去比。因此,老师还要通过具体事例来教育他们“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这样,学生就会逐渐心胸开阔、豁达乐观了。事实证明,小肚鸡肠的人往往是自寻烦恼,—点小事就钻进了“牛角尖”,给别人带来的是伤害,给自己带来的是痛苦。

5.克服自卑感,培养自信心。

心理学家认为,一个自以为不如别人的学生,他们总是向别人谈自己“怎么不行”,这将使一般的自责转变成“自我失败主义”心理,会严重压抑人的进取心和创造性。另外,在日常生活中,他们常常受到父母和教师的谴责,同学的“白眼”,使他们对遇到的每一件事情的第一反应总是觉得自己“不敢”或“不是”,因此变得非常胆小,这也是造成学生自卑感和缺乏自信心的原因。要培养学生的自信,重要的一条就是要“解

放”他们,鼓励他们大胆地去想、去说、去做,让他们通过做一些力所能及,甚至通过努力可以做到的事情,逐步使他们形成“我能行”、“我最棒”的心理意识。另外,对胆小的学生要多鼓励,少批评、指责。著名科学家居里夫人,在培养学生自信心方面为我们做出了榜样。她不鼓励学生们做杂技式的冒险、不喜欢他们轻率、鲁莽,但要求他们大胆。大胆本身就表现一种自信。她在 1911年去瑞典接受诺贝尔化学奖时,便把自己的长女伊雷娜带去参加了这次严肃的集会,使女儿增强成功的信心和意识。二十四年后,伊雷娜终于也在这里接受了这种奖项,不难看出,母亲给予的信心和智慧是女儿获得这巨大成功的基础。

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当前新理念下教育中必不可少的条件,它能使我们的教育产生“事半功倍”的效应;它能使学生的人生之路更加绚丽多彩。


相关文章

  • 2015年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计划
  • 2015年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计划 为了更好适应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需要,进一步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指示精神,确 ...查看


  • 家长回音工作总结
  • 家长回音工作总结 一.心理教育必须以活动为主要形式 心理教育不是让学生学习心理学知识,因此,它主要不是解决知与不知的矛盾,许多课程普遍采用的教师讲授的模式显然对心理教育是不恰当的.心理教育的目的不在于让学生"知道"什么是 ...查看


  • 心理工作总结
  • 本学期,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以做好学校心理咨询常规工作为主,贯彻省教育厅<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规范>,以学校教学理念为指导思想抓好学校心理教学工作及营造学校良好心理氛围.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是教改的重要 ...查看


  • 中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总结
  • 2014-----2015学年上学期中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总结 在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正在引起人们的重视,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既是学生自身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对人的素质要求的需要.要加强学生的心理 ...查看


  • 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含义
  • 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含义? 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联系和区别?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小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地发展和整体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思想政治工作作为教育人的内容和手段,而心理辅导或疏通侧重的是个性与自尊自信. 小学 ...查看


  •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计划
  • 计划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计划 健康教育是学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增强我校广大师生健康卫生意识,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质量与生命质量,根据教育局和上级保健部门的工作要求,特制定本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 ...查看


  • 2016学年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计划
  • 2015-2016学年第二学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计划 >>2015>-2016学年第二学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计划 > >为了适应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需要,进一步贯彻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 ...查看


  • 2016年心理工作计划
  • 2016年心理工作计划(1) 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针对当前中小学生存在的心理素质方面的弱点,进一步提高其心理素质水平,实施素质教育的现实需要,也是培养同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数以亿计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的必然要求,在未来 ...查看


  • 学校健康教育督导工作计划
  • 2009年秋期学校健康教育督导工作计划 健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认真贯彻<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进一步提高广大师生健康意识和疾病预防能力,全面推进学校健康教育工作,特制定2009年秋期学校健康教育督导工作计划,请 ...查看


  • 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与发展
  • [摘要]心理素质会在很大程度影响一个人的发展,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教育教学改革的持续深入,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和注重.但就实际发展而言,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仍存在着很大的不足,需要各方力量的共同努力和重视.为此,本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