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寓言两则
【教材分析】
这篇精读课文包括两则寓言故事,一个是《亡羊补牢》 ,一个是《南辕北辙》 。 《亡 羊补牢》讲的是一个养羊的人第一次丢了羊,街坊劝他修羊圈、堵窟窿,他却没 有听; 第二天他有丢了羊, 才后悔没有听街坊的劝告, 于是赶快动手把窟窿堵上, 把羊圈修好,从此,他的羊再也没丢过,这个寓言告诉我们:一个人做错了是, 只要肯接受意见,认真改正,就不算晚。 《南辕北辙》讲的是一个想到南方去, 而他所走的路却朝向北方。别人提醒他走错了,他却满不在乎。比喻行动与目的 相反。也就是: “背道而驰”的意思。含有讽刺、批评的意味。 这两则寓言内容通俗易懂,故事情节简明有趣,但寓意深刻。教学中要在学生感 受寓言揭示的形象、了解寓言故事主要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寓意,这是学习本课 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准备】
生字词卡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目标】
1.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够运用自己的语言说出寓言讲述的故事,并能够表 达寓意。知道寓言常常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道理的特点。 2.通过抓住重点词句,理解体会这则寓言所蕴含的道理。 3.懂得一个人做错了事,只要肯接受意见,认真改正就不算晚。 4.过学习使学生懂得,只有选择了正确的方向才会成功。
【教学重点】
了解寓言的主要内容,体会寓意。
【教学方法】
三疑三探
【教学过程】 首次备课 二次备课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了解单元主题,明确单元学习目标:单元主题: 怎样看问题,怎样想问题。学习目标:从故事中受 到哪些启发。
2.交流回顾阅读过的寓言故事。导入新课。
二、交流预习整体感知
交流字词 1.我会读 羊圈 窟窿 窟 窿 寓 则 叼 窟 2.我会写: 窿 狼 叼 街 劝 悔 3.读文归纳主要内容 一位养羊人第一次丢了羊,街坊劝他修羊圈、堵窟 窿,他不有听从劝告;第二天又丢了羊,才后悔没 听街坊的劝告,动手把窟窿堵上把羊圈修好,从此 再也没有丢过羊的故事。 叼走 狼 劝 灰狼 劝说
三、理解感悟感情朗读
理解重点词句,感悟寓意 (1)理解亡羊补牢 (2)理解养羊人看待问题 他说: “羊已经丢了,还修羊圈干什么呢?” “他很后悔,不该不接受街坊的劝告,心想,现在 修还不晚。 ” “他赶快堵上那个窟窿,把羊圈修得结结实实的。 从此,他的羊再也没有丢赤。 ” (3)理解寓意 一个人做错了事,只要肯接受意见,认真改正就不 算晚的道理
四、巩固练习
一、看拼音写词语 kū lonɡ jiē fɑnɡ 画“—”。 yù yán quàn ɡào huī lánɡ hòu huǐ diāo zǒu
二、语文
自主 P16 自主演练一、在正确的读音下面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设疑自探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 《亡羊补牢》 , 你能说说这个成 语的意思吗?这节课我们接着学习一则新的语言故 事《南辕北辙》 。 2.通过预习,交流一下题目的意思(一个人想去南 面,他的车却往北边走) 3.看到课题你想说什么? 4.理解意思: 辕:车前驾牲畜的两根直木。 辙:车轮压出的痕迹。 预设问题 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这则寓言有怎样的寓意? 3.联系生活、学习的实际谈谈的的收获。
二、解疑合探
(一)汇报第一个问题 1.自由读课文:这个人为什么要往北边走?有哪些 理由? 马跑得快、车夫是好把式、盘缠多 2.对于他的这些理由,他的朋友是怎么说的? 抓住“硬要”可以看出这个人怎样? 抓住“„越„越„越„越„越„”你从中又有什么 体会? (二)汇报第二个问题 如果你遇见了这个人,想对他说些什么?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比较理解寓言故事的意思,让学 生表演,体会人物说话的心理。 (三)汇报第三个问题 这个故事给了我们什么启发?生活中遇到过这样的 人吗?
三、质疑再探
1.想一想,课前提出的两个问题弄明白了吗? 2.快速阅读课文,看还有没有其它的疑问?引导学
生自主解疑。
四、运用拓展
(1) 自编题: 你想给自己设计一份什么作业来巩固 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自编题。 (自编题建 议:希望同学们可以从语言积累、写法运用、字词 巩固等方面设计自测题) (2) 组织学生自我解答或相互解答。 教师查看学情, 收集典型测试题。 (3)在班级交流典型测试题,引导学生评价。 3.老师补充习题:教师结合年段教学目标及课文的 教学目标,补充习题。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0、惊弓之鸟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是一个成语故事, 讲述的是古时候有个射箭能手叫更赢,他观察了天上 飞的一只大雁后,不用箭,只拉一下弓,就使大雁掉了下来。比喻受过惊吓后, 遇到一点情况就害怕得不得了了。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是,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 句,理解课文内容,从更赢善于观察、善于分析中受到启发,学习对事物进行分 析推理的方法,初步培养学生乐于观察、善于思考的兴趣和习惯。
【教学目标】
1.会认本课的 5 个生字、词语。 2.熟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初步懂得只有善于观察、善于分析,才能对事物有正确的认识。
【教学重点】
识字阅读
【教学难点】
了解课文大意。
【教学方法】
三疑三探
【教学过程】 首次备课 二次备课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审题质疑
同学们,前面我们学
习了两则寓言故事,今天我们 来学习一篇成语故事《惊弓之鸟》 。 预设 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这篇课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自由读课文,出示要求 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利用工具书学习生字新 词。 (不认识的字词和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 能手 本事 孤单失群 悲惨 愈合 拼命 (二)检查初读情况 指名分节读课文,要求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其 他学生认真倾听,及时纠错。
三、解疑合探
1.用一句比较简练的话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2.引导学生交流: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解决 了哪些问题?交流讨论思考题。
四、熟读课文,初步感悟
1.熟读课文,把你喜欢的句子或段落多读几遍。 2.抄写自己喜欢的词语。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设疑自探
1.温故导入 2.归纳梳理 学好这一课,我们应该重点探究哪些问题? 预设 1.更羸是一个怎样的人?从哪些地方体会到的? 2.你从这个成语故事中学到了什么? 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上面的问题,画出有关的语 句,并在你感受深的地方做上批注。 教师巡视指点,掌握学情留足时间,要特别关注学 困生。
二、解疑合探
(一)汇报第一个问题 (1)抓住“有名、能手”理解 (2)观察仔细:他和魏王去郊外打猎的时候,看到 了“一只、慢慢地”听到了边飞边鸣 这时候更羸会想到什么? (3)自信:和魏王的对话 这时,更羸对魏王说了什么? 说这话时他能是什么样的语气呢?(胸有成竹) 魏王听了他的话是什么反应?(魏王不相信自己的 耳朵)请你读出魏王的那种疑问和不解。 (4)善于观察,仔细推理 课文最后一段 a、看看这一自然段更羸说了几句话? b、、用“﹏﹏”划出重点的词句。 c、、其中哪些是更羸看到的和听到的? d、读第二句,你发现了什么? “大雁飞得慢,因( ) ;叫得悲惨,因为( ) 。” e、 说说哪些是观察到的, 哪些是经过分析得出的? f、 更羸又是怎样进一步分析的呢? 更羸善于观察、善于思考。他看得认真,听得仔细, 并且能够把看到的、听到的和自己的实践经验结合
起来进行思考,这种正确的思维方法值得我们学习 (一) 、解决第二个问题。 1) 、回归整体,学习了本课,你知道惊弓之鸟这个 成语是什么意思吗? 2) 、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交流,学生再读课文最后 一个自然段,同时学生结合更羸的分析以及自己的 理解说明。
三、质疑再探
1.快速阅读课文,想一想刚才提出的问题自己弄明 白了吗? 2.学了这篇课文,你还有哪些疑问?
四、运用拓展
1.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 根据本节课所学的
知识出一两道测试题考考同 桌。教师巡视,指导学生命题的全面性、开放性和 灵活性。 3.教师梳理有价值的自测题,在班级交流。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1.画杨桃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主要讲的是图画课上练习画杨桃时发生的事情。“我”根据自 己看到的, 把杨桃画成像个五角星的样子, 同学们觉得好笑。 老师却通过这件事, 启发同学们懂得了看问题或做事情的时候,不能凭空想象,要坚持科学的思想方 法,一切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不要轻下结论。 作者先略写父亲教导我画画要实事求是,接着具体地叙述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
事, 最后写父亲和老师的教诲使“我”一生受用。 作者通过人物的对话、 神态描写, 突出老师对“我们”循循善诱的教育, 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从不同角度观察有不同结 果的思想方法。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练习用“不像„„而像„„” 、 “不要„„要„„”说话。 培养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背诵最后两个自然段。 2.通过理解教师说的一段话中句与句的联系, 培养学生怎样把一段话写清楚的能 力。提高学生的说话能力。 3.通过学生自学,小组讨论,全班交流。知道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所 不同。
【教学重点】
联系全文内容,理解老师通过画杨桃这件事所说的道理。
【教学用具】
生字卡片
【教学方法】
三疑三探
【教学过程】 首次备课 二次备课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境导入,审题质疑
(出示杨桃实物或图片)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 么果实吗?今天,我们要学一篇课文,就与杨桃有 关。 (板书:画杨桃)看到这个题目,你们想知道什 么?(板书:画杨桃) 预设 (1)谁画杨桃? (2)怎样画杨桃? (3)画杨桃的过程中发生了什么事? (4)作者为什么要写画杨桃这件事?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1.明确学习要求 2.交流预习
1) 、指读生字词。 叮嘱 前排 靠近 一幅 审视 严肃 半晌 熟悉 和颜悦色 教诲 2) 、认读生字: 叮嘱:再三嘱咐 审视:仔细看 严肃: (神情、气氛等)使人感到敬畏。 半晌:半天。 和颜悦色:形容态度和蔼可亲。反义词:疾言厉色 教诲:教训,教导,近义词:教育。 3) 、指读课文。归纳主要内容: 3.本文讲的是一件什么事? 课文主要讲了,在图画课上老师让我们画杨桃,我 根据自己看到的把杨桃化成了五角星的样子,同学 们觉得好笑。老师却通过这件事启发同学们懂得了 看问题或做事情的时候,不能凭空想象,要坚持科 学的思想方法,一切从客观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不要轻下结论。
三、
熟读课文,初步感悟
1.熟读课文,把自己喜欢的句子,段落多读几遍, 读出感情; 2.把你喜欢的词语或句子抄写下来。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设疑自探
温故导入,梳理问题。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画杨桃》 , 请同学们自由读 课文,回顾主要内容。 2.找出文中总结性的段落,针对这一段你有哪些疑 问? (1)父亲和老师教诲我的话分别是什么?
(2)他们的话哪里相似? (3)问什么说他们的教诲使我受益一生? 3.提示引路,自读探究。 请同学们带着问题,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边 读边思考,在文中画出相关的语句,并仿照文中的 批注把自己的体会及时批注在旁边。 4.学生自读自悟,教师巡视、点拨。
二、解疑合探
(一) 同桌交流: 与你的同桌交流自己的读书感受, 要互相倾听、纠正、补充。 (二)班级汇报 汇报第一个问题。 你是怎样理解老师的这段话的呢? 1) 、观察的角度不同,看到的结果就不一样。 2)、同一事物当别人的看法和做法都与自己不一样 的时候,不要急于下结论,要从别人的角度去看, 去想。 3)、再次强调画画的时候要实事求是的道理。 交流第二个问题。 在整个事情的发展过程中,同学们和老师的态度有 什么变化呢?接下来让我们一起到课文中找一找, 说一说,从中能够体会到什么? (1) 学生自学找到相应的句子, 用自己的话练习说。 (2)学生交流讨论: 同学——哈哈大笑——嘻嘻的笑——吞吞吐吐(认 识到自己的错误) 老师——审视——询问——严肃——和颜悦色 交流第三个问题 父亲和老师所讲的画画上的事。当别人的看法、想 法和自己不一样时,应当怎么做?(板书要„„不 要,是„„就) 谁能用“要„„不要”说一句话?
三、质疑再探
1.学生再读课文,照着书上的样子学一学,你也能 提出问题,旁批在右边吗? 2.你还有哪些感兴趣的问题。
四、运用拓展
1. 同学们, 通过品读课文, 这节课你最大的收获是 什么?(师可引导从以下几方面谈) (1) 、从文本内容上谈 (2) 、从写法上谈 (3) 、从情感的陶冶上谈 2.学了这篇课文,请你设计几道测试题,测试自己 或同桌。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2*想别人没想到的
【教材分析】
《想别人没想到的》是一篇略读课文。讲的是一个画师考三个徒弟,看谁骆驼画 得多,小徒弟的画面上虽然只有两只骆驼,他给我们留下了空白,也许那只骆驼 的后面还跟着无数只骆驼, 这是以少代多, 是无限的。 结果小徒弟用“以少代多” 的创新思维方法赢得了称赞的故事。从而教育学生要爱动脑筋,常想别人没想到 的事,这样可
以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 既然这是需要创新思维的一堂课, 那么按照平时的方法分析理解就不能把这 篇课文的主旨表达出来。 有创新的导入以及设计才会引领者学生真正地进入课堂 的学习中去。
【教学目标】
1.默读课文, 能够用自己的语言复述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小徒弟的画为什么能 够得到画师的称赞。
2.结合生活实际,和学过的课文,通过讨论懂得做事,思考问题要想别人没想到 的,做别人没做到的。 3.通过课文的学习能够在日常生活中,想别人没想到的,做别人没做到的。
【教学重难点】
1.理解画师最后说的那段话的意思, 知道小徒弟是如何画出很多只骆驼的理解画 师的话, 2.懂得遇事要勤思考,多动脑的,想别人没想到的,做别人没做到的道理。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方法】
三疑三探
【教学过程】 首次备课 二次备课
【教学过程】
一、设疑自探
(一)激趣导入,引入新课 今天这节课让我们再一起来学习一篇与绘画有关的 课文,看看这篇课文有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从中告 诉我们一个怎样的道理。 (出示课题, 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读正确、流利。 2.学生自主质疑,教师归纳整理。 1)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三个徒弟分别是怎样画的? 3) 画师为什么要表扬小徒弟? (因为小徒弟的构思 非常的巧妙,他只用两只骆驼,给人一种无限的现 象空间,不知道这条山路上会有多少骆驼。 ) 4) 读了这个故事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二、解疑合探
(一)汇报第一个问题。 从前,有一位画师让他的三个弟子在一张纸上画出 尽可能多的骆驼,在看了他们的画之后画师称赞了 小徒弟的故事。
(二)汇报第二个问题。 生都能找到相应的段落,出示句子,指名朗读。 (三)汇报第三个问题 师:为什么只有小徒弟能得到师傅的称赞?从全文 中找找。 生:因为小徒弟画廊连绵起伏的山,骆驼隐隐约约 的。 生:连绵不断的山后一定会走出更多的骆驼。 师: 文中有具体的话语已经说明了原因, 十分简略, 再找找。 (生前前后后翻阅,还有指指点点,生怕漏掉任何 的细节) 生:因为师傅禁不住点头。 师:这是表面的原因,谁能更简单明了地说明? (这时,很多人已经在抓耳挠腮了,因为没有人再 举高双手,大家都好奇心越来越重) 师:小徒弟聪明在哪儿?总结一下„„ (这样反复的提醒持续了很久, 还是没有人能说出, 尽管我很着急,但是此时也是他们最能接受知识的 时刻) 师:看看题目吧! 生:哦!原来如此 生:对啊,怎么不早想到呢? (四)汇
报第四个问题 同学们,读了这个故事使你受到了什么启发?把你 的感悟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好吗? 画师的小徒弟想到了别人没想到的事 , 你们平时是 不是也有想到过别人没有想到过的事呢?或者谁还 记得我们学过的哪些课文是写想到别人没想到的 事? 总结:同学们,一张纸,即使画满了骆驼,也是有 限的, 而小徒弟不仅画法简洁, 而且利用山路转弯, 只画了两头行走的骆驼, 意味深长, 给人无限想象。 这就是想别人没想到的,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
道了只要肯动脑筋, 大胆创新, 就会有很多新发现, 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所以,在今后的学习、生 活中,我们也要多动脑筋,做一个有创新精神的孩 子。
三、质疑再探
1.回顾一下,课前提出的问题解决了吗 2.默读课文,你还有新的问题要问吗? 预设 如果你是画师的徒弟,你怎样画这幅画呢?
四、运用拓展
1.读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呢? 2. 根据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出一两道测试题考考同 桌。教师巡视,指导学生命题的全面性、开放性和 灵活性。教师梳理有价值的自测题,在班级交流。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9 寓言两则
【教材分析】
这篇精读课文包括两则寓言故事,一个是《亡羊补牢》 ,一个是《南辕北辙》 。 《亡 羊补牢》讲的是一个养羊的人第一次丢了羊,街坊劝他修羊圈、堵窟窿,他却没 有听; 第二天他有丢了羊, 才后悔没有听街坊的劝告, 于是赶快动手把窟窿堵上, 把羊圈修好,从此,他的羊再也没丢过,这个寓言告诉我们:一个人做错了是, 只要肯接受意见,认真改正,就不算晚。 《南辕北辙》讲的是一个想到南方去, 而他所走的路却朝向北方。别人提醒他走错了,他却满不在乎。比喻行动与目的 相反。也就是: “背道而驰”的意思。含有讽刺、批评的意味。 这两则寓言内容通俗易懂,故事情节简明有趣,但寓意深刻。教学中要在学生感 受寓言揭示的形象、了解寓言故事主要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寓意,这是学习本课 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准备】
生字词卡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目标】
1.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够运用自己的语言说出寓言讲述的故事,并能够表 达寓意。知道寓言常常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道理的特点。 2.通过抓住重点词句,理解体会这则寓言所蕴含的道理。 3.懂得一个人做错了事,只要肯接受意见,认真改正就不算晚。 4.过学习使学生懂得,只有选择了正确的方向才会成功。
【教学重点】
了解寓言的主要内容,体会寓意。
【教学方法】
三疑三探
【教学过程】 首次备课 二次备课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了解单元主题,明确单元学习目标:单元主题: 怎样看问题,怎样想问题。学习目标:从故事中受 到哪些启发。
2.交流回顾阅读过的寓言故事。导入新课。
二、交流预习整体感知
交流字词 1.我会读 羊圈 窟窿 窟 窿 寓 则 叼 窟 2.我会写: 窿 狼 叼 街 劝 悔 3.读文归纳主要内容 一位养羊人第一次丢了羊,街坊劝他修羊圈、堵窟 窿,他不有听从劝告;第二天又丢了羊,才后悔没 听街坊的劝告,动手把窟窿堵上把羊圈修好,从此 再也没有丢过羊的故事。 叼走 狼 劝 灰狼 劝说
三、理解感悟感情朗读
理解重点词句,感悟寓意 (1)理解亡羊补牢 (2)理解养羊人看待问题 他说: “羊已经丢了,还修羊圈干什么呢?” “他很后悔,不该不接受街坊的劝告,心想,现在 修还不晚。 ” “他赶快堵上那个窟窿,把羊圈修得结结实实的。 从此,他的羊再也没有丢赤。 ” (3)理解寓意 一个人做错了事,只要肯接受意见,认真改正就不 算晚的道理
四、巩固练习
一、看拼音写词语 kū lonɡ jiē fɑnɡ 画“—”。 yù yán quàn ɡào huī lánɡ hòu huǐ diāo zǒu
二、语文
自主 P16 自主演练一、在正确的读音下面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设疑自探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 《亡羊补牢》 , 你能说说这个成 语的意思吗?这节课我们接着学习一则新的语言故 事《南辕北辙》 。 2.通过预习,交流一下题目的意思(一个人想去南 面,他的车却往北边走) 3.看到课题你想说什么? 4.理解意思: 辕:车前驾牲畜的两根直木。 辙:车轮压出的痕迹。 预设问题 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这则寓言有怎样的寓意? 3.联系生活、学习的实际谈谈的的收获。
二、解疑合探
(一)汇报第一个问题 1.自由读课文:这个人为什么要往北边走?有哪些 理由? 马跑得快、车夫是好把式、盘缠多 2.对于他的这些理由,他的朋友是怎么说的? 抓住“硬要”可以看出这个人怎样? 抓住“„越„越„越„越„越„”你从中又有什么 体会? (二)汇报第二个问题 如果你遇见了这个人,想对他说些什么?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比较理解寓言故事的意思,让学 生表演,体会人物说话的心理。 (三)汇报第三个问题 这个故事给了我们什么启发?生活中遇到过这样的 人吗?
三、质疑再探
1.想一想,课前提出的两个问题弄明白了吗? 2.快速阅读课文,看还有没有其它的疑问?引导学
生自主解疑。
四、运用拓展
(1) 自编题: 你想给自己设计一份什么作业来巩固 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自编题。 (自编题建 议:希望同学们可以从语言积累、写法运用、字词 巩固等方面设计自测题) (2) 组织学生自我解答或相互解答。 教师查看学情, 收集典型测试题。 (3)在班级交流典型测试题,引导学生评价。 3.老师补充习题:教师结合年段教学目标及课文的 教学目标,补充习题。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0、惊弓之鸟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是一个成语故事, 讲述的是古时候有个射箭能手叫更赢,他观察了天上 飞的一只大雁后,不用箭,只拉一下弓,就使大雁掉了下来。比喻受过惊吓后, 遇到一点情况就害怕得不得了了。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是,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 句,理解课文内容,从更赢善于观察、善于分析中受到启发,学习对事物进行分 析推理的方法,初步培养学生乐于观察、善于思考的兴趣和习惯。
【教学目标】
1.会认本课的 5 个生字、词语。 2.熟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初步懂得只有善于观察、善于分析,才能对事物有正确的认识。
【教学重点】
识字阅读
【教学难点】
了解课文大意。
【教学方法】
三疑三探
【教学过程】 首次备课 二次备课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审题质疑
同学们,前面我们学
习了两则寓言故事,今天我们 来学习一篇成语故事《惊弓之鸟》 。 预设 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这篇课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自由读课文,出示要求 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利用工具书学习生字新 词。 (不认识的字词和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 能手 本事 孤单失群 悲惨 愈合 拼命 (二)检查初读情况 指名分节读课文,要求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其 他学生认真倾听,及时纠错。
三、解疑合探
1.用一句比较简练的话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2.引导学生交流: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解决 了哪些问题?交流讨论思考题。
四、熟读课文,初步感悟
1.熟读课文,把你喜欢的句子或段落多读几遍。 2.抄写自己喜欢的词语。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设疑自探
1.温故导入 2.归纳梳理 学好这一课,我们应该重点探究哪些问题? 预设 1.更羸是一个怎样的人?从哪些地方体会到的? 2.你从这个成语故事中学到了什么? 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上面的问题,画出有关的语 句,并在你感受深的地方做上批注。 教师巡视指点,掌握学情留足时间,要特别关注学 困生。
二、解疑合探
(一)汇报第一个问题 (1)抓住“有名、能手”理解 (2)观察仔细:他和魏王去郊外打猎的时候,看到 了“一只、慢慢地”听到了边飞边鸣 这时候更羸会想到什么? (3)自信:和魏王的对话 这时,更羸对魏王说了什么? 说这话时他能是什么样的语气呢?(胸有成竹) 魏王听了他的话是什么反应?(魏王不相信自己的 耳朵)请你读出魏王的那种疑问和不解。 (4)善于观察,仔细推理 课文最后一段 a、看看这一自然段更羸说了几句话? b、、用“﹏﹏”划出重点的词句。 c、、其中哪些是更羸看到的和听到的? d、读第二句,你发现了什么? “大雁飞得慢,因( ) ;叫得悲惨,因为( ) 。” e、 说说哪些是观察到的, 哪些是经过分析得出的? f、 更羸又是怎样进一步分析的呢? 更羸善于观察、善于思考。他看得认真,听得仔细, 并且能够把看到的、听到的和自己的实践经验结合
起来进行思考,这种正确的思维方法值得我们学习 (一) 、解决第二个问题。 1) 、回归整体,学习了本课,你知道惊弓之鸟这个 成语是什么意思吗? 2) 、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交流,学生再读课文最后 一个自然段,同时学生结合更羸的分析以及自己的 理解说明。
三、质疑再探
1.快速阅读课文,想一想刚才提出的问题自己弄明 白了吗? 2.学了这篇课文,你还有哪些疑问?
四、运用拓展
1.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 根据本节课所学的
知识出一两道测试题考考同 桌。教师巡视,指导学生命题的全面性、开放性和 灵活性。 3.教师梳理有价值的自测题,在班级交流。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1.画杨桃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主要讲的是图画课上练习画杨桃时发生的事情。“我”根据自 己看到的, 把杨桃画成像个五角星的样子, 同学们觉得好笑。 老师却通过这件事, 启发同学们懂得了看问题或做事情的时候,不能凭空想象,要坚持科学的思想方 法,一切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不要轻下结论。 作者先略写父亲教导我画画要实事求是,接着具体地叙述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
事, 最后写父亲和老师的教诲使“我”一生受用。 作者通过人物的对话、 神态描写, 突出老师对“我们”循循善诱的教育, 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从不同角度观察有不同结 果的思想方法。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练习用“不像„„而像„„” 、 “不要„„要„„”说话。 培养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背诵最后两个自然段。 2.通过理解教师说的一段话中句与句的联系, 培养学生怎样把一段话写清楚的能 力。提高学生的说话能力。 3.通过学生自学,小组讨论,全班交流。知道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所 不同。
【教学重点】
联系全文内容,理解老师通过画杨桃这件事所说的道理。
【教学用具】
生字卡片
【教学方法】
三疑三探
【教学过程】 首次备课 二次备课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境导入,审题质疑
(出示杨桃实物或图片)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 么果实吗?今天,我们要学一篇课文,就与杨桃有 关。 (板书:画杨桃)看到这个题目,你们想知道什 么?(板书:画杨桃) 预设 (1)谁画杨桃? (2)怎样画杨桃? (3)画杨桃的过程中发生了什么事? (4)作者为什么要写画杨桃这件事?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1.明确学习要求 2.交流预习
1) 、指读生字词。 叮嘱 前排 靠近 一幅 审视 严肃 半晌 熟悉 和颜悦色 教诲 2) 、认读生字: 叮嘱:再三嘱咐 审视:仔细看 严肃: (神情、气氛等)使人感到敬畏。 半晌:半天。 和颜悦色:形容态度和蔼可亲。反义词:疾言厉色 教诲:教训,教导,近义词:教育。 3) 、指读课文。归纳主要内容: 3.本文讲的是一件什么事? 课文主要讲了,在图画课上老师让我们画杨桃,我 根据自己看到的把杨桃化成了五角星的样子,同学 们觉得好笑。老师却通过这件事启发同学们懂得了 看问题或做事情的时候,不能凭空想象,要坚持科 学的思想方法,一切从客观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不要轻下结论。
三、
熟读课文,初步感悟
1.熟读课文,把自己喜欢的句子,段落多读几遍, 读出感情; 2.把你喜欢的词语或句子抄写下来。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设疑自探
温故导入,梳理问题。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画杨桃》 , 请同学们自由读 课文,回顾主要内容。 2.找出文中总结性的段落,针对这一段你有哪些疑 问? (1)父亲和老师教诲我的话分别是什么?
(2)他们的话哪里相似? (3)问什么说他们的教诲使我受益一生? 3.提示引路,自读探究。 请同学们带着问题,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边 读边思考,在文中画出相关的语句,并仿照文中的 批注把自己的体会及时批注在旁边。 4.学生自读自悟,教师巡视、点拨。
二、解疑合探
(一) 同桌交流: 与你的同桌交流自己的读书感受, 要互相倾听、纠正、补充。 (二)班级汇报 汇报第一个问题。 你是怎样理解老师的这段话的呢? 1) 、观察的角度不同,看到的结果就不一样。 2)、同一事物当别人的看法和做法都与自己不一样 的时候,不要急于下结论,要从别人的角度去看, 去想。 3)、再次强调画画的时候要实事求是的道理。 交流第二个问题。 在整个事情的发展过程中,同学们和老师的态度有 什么变化呢?接下来让我们一起到课文中找一找, 说一说,从中能够体会到什么? (1) 学生自学找到相应的句子, 用自己的话练习说。 (2)学生交流讨论: 同学——哈哈大笑——嘻嘻的笑——吞吞吐吐(认 识到自己的错误) 老师——审视——询问——严肃——和颜悦色 交流第三个问题 父亲和老师所讲的画画上的事。当别人的看法、想 法和自己不一样时,应当怎么做?(板书要„„不 要,是„„就) 谁能用“要„„不要”说一句话?
三、质疑再探
1.学生再读课文,照着书上的样子学一学,你也能 提出问题,旁批在右边吗? 2.你还有哪些感兴趣的问题。
四、运用拓展
1. 同学们, 通过品读课文, 这节课你最大的收获是 什么?(师可引导从以下几方面谈) (1) 、从文本内容上谈 (2) 、从写法上谈 (3) 、从情感的陶冶上谈 2.学了这篇课文,请你设计几道测试题,测试自己 或同桌。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2*想别人没想到的
【教材分析】
《想别人没想到的》是一篇略读课文。讲的是一个画师考三个徒弟,看谁骆驼画 得多,小徒弟的画面上虽然只有两只骆驼,他给我们留下了空白,也许那只骆驼 的后面还跟着无数只骆驼, 这是以少代多, 是无限的。 结果小徒弟用“以少代多” 的创新思维方法赢得了称赞的故事。从而教育学生要爱动脑筋,常想别人没想到 的事,这样可
以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 既然这是需要创新思维的一堂课, 那么按照平时的方法分析理解就不能把这 篇课文的主旨表达出来。 有创新的导入以及设计才会引领者学生真正地进入课堂 的学习中去。
【教学目标】
1.默读课文, 能够用自己的语言复述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小徒弟的画为什么能 够得到画师的称赞。
2.结合生活实际,和学过的课文,通过讨论懂得做事,思考问题要想别人没想到 的,做别人没做到的。 3.通过课文的学习能够在日常生活中,想别人没想到的,做别人没做到的。
【教学重难点】
1.理解画师最后说的那段话的意思, 知道小徒弟是如何画出很多只骆驼的理解画 师的话, 2.懂得遇事要勤思考,多动脑的,想别人没想到的,做别人没做到的道理。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方法】
三疑三探
【教学过程】 首次备课 二次备课
【教学过程】
一、设疑自探
(一)激趣导入,引入新课 今天这节课让我们再一起来学习一篇与绘画有关的 课文,看看这篇课文有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从中告 诉我们一个怎样的道理。 (出示课题, 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读正确、流利。 2.学生自主质疑,教师归纳整理。 1)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三个徒弟分别是怎样画的? 3) 画师为什么要表扬小徒弟? (因为小徒弟的构思 非常的巧妙,他只用两只骆驼,给人一种无限的现 象空间,不知道这条山路上会有多少骆驼。 ) 4) 读了这个故事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二、解疑合探
(一)汇报第一个问题。 从前,有一位画师让他的三个弟子在一张纸上画出 尽可能多的骆驼,在看了他们的画之后画师称赞了 小徒弟的故事。
(二)汇报第二个问题。 生都能找到相应的段落,出示句子,指名朗读。 (三)汇报第三个问题 师:为什么只有小徒弟能得到师傅的称赞?从全文 中找找。 生:因为小徒弟画廊连绵起伏的山,骆驼隐隐约约 的。 生:连绵不断的山后一定会走出更多的骆驼。 师: 文中有具体的话语已经说明了原因, 十分简略, 再找找。 (生前前后后翻阅,还有指指点点,生怕漏掉任何 的细节) 生:因为师傅禁不住点头。 师:这是表面的原因,谁能更简单明了地说明? (这时,很多人已经在抓耳挠腮了,因为没有人再 举高双手,大家都好奇心越来越重) 师:小徒弟聪明在哪儿?总结一下„„ (这样反复的提醒持续了很久, 还是没有人能说出, 尽管我很着急,但是此时也是他们最能接受知识的 时刻) 师:看看题目吧! 生:哦!原来如此 生:对啊,怎么不早想到呢? (四)汇
报第四个问题 同学们,读了这个故事使你受到了什么启发?把你 的感悟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好吗? 画师的小徒弟想到了别人没想到的事 , 你们平时是 不是也有想到过别人没有想到过的事呢?或者谁还 记得我们学过的哪些课文是写想到别人没想到的 事? 总结:同学们,一张纸,即使画满了骆驼,也是有 限的, 而小徒弟不仅画法简洁, 而且利用山路转弯, 只画了两头行走的骆驼, 意味深长, 给人无限想象。 这就是想别人没想到的,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
道了只要肯动脑筋, 大胆创新, 就会有很多新发现, 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所以,在今后的学习、生 活中,我们也要多动脑筋,做一个有创新精神的孩 子。
三、质疑再探
1.回顾一下,课前提出的问题解决了吗 2.默读课文,你还有新的问题要问吗? 预设 如果你是画师的徒弟,你怎样画这幅画呢?
四、运用拓展
1.读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呢? 2. 根据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出一两道测试题考考同 桌。教师巡视,指导学生命题的全面性、开放性和 灵活性。教师梳理有价值的自测题,在班级交流。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