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和碳的化合物知识点精梳理

第六单元 碳和碳的氧化物

课题1 金刚石、石黑和C60

1、碳的单质常见的有金刚石、石墨和C60。

⑴、 金刚石:纯净的金刚石是无色透明、正八面体形状的固体。天然采集的金刚石经过加工可以成为装鉓品-----钻石;金刚石是天然存在的最硬的物质,常用做玻璃刀的刀头或钻探机的钻头。

⑵、 石墨:石墨是一种深灰色的有金属光泽而不透明的细磷片状固体。石墨很软(常用作铅笔芯);有哗腻感(可作润滑剂);还有导电性(可作电极)。

⑶、 碳单质除金刚石、石墨外还有木炭、活性炭、焦炭和炭黑等;它们都是由石墨的微小晶体和少量杂质构成的。木炭具有疏松多孔的结构,因些它具有吸附能力,可以吸附色素和异味;活性炭的吸附作用比木炭还要强,防毒面具的滤毒罐就是利用活性炭来吸附毒气,制糖工业中也利用活性炭来脱色来制白糖。

⑷、 C60形状类似足球,应用于材料、科学、超导体方面;一个C60分子是由60个碳原子构成的。 ⑸、 金刚石、石墨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在氧气中完全燃烧,都生成二氧化碳。 ⑹、 金刚石、石墨由于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所以物理性质有很大差异。

⑺、 石墨转化为金刚石,属于化学变化。

2、碳的化学性质

⑴、稳定性:古代字画年深日久也不变色,是因为碳在常温下化学性质稳定。

⑵、碳与氧气的反应:当碳燃烧充分时,生成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

当碳燃烧不充分时,生成一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

⑶、碳与某些氧化物的反应:

图是木炭粉还原氧化铜的实验,些实验的现象是:试管内黑色粉未变红,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此反应体现了碳的还原性。碳的还原性可用于冶金工业上,下为焦炭在高温条件下还原氧化铁的方程式:

3、氧化---还原反应:物质和氧发生的化学反应叫氧化反应,含氧化合物里的氧被夺的反应叫还原反应。

课题 2 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

1、 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

⑴、 药品:实验室常用稀盐酸与大理石(或石灰石,主要成分都是碳酸钙)反应来制取二氧化碳。 ⑵、 原理:CaCO3 + 2HCl == CaCl2 + H2O + CO2↑

⑶、 装臵:

发 生 装 臵 收 集 装 臵

⑷、收集方法:因为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且密度比空气大,所以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二氧化碳。 ⑷、 检验二氧化碳的方法:将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若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说明气体是二氧化碳。

⑸、 验满的方法:将燃着的木条放入瓶口,若木条熄灭,则气体已满。 ⑹、 实验步骤:A:连接仪器;B:检查装臵的气密性;C:加入药品,先加固体药品,再加液体药 品;D:收集;E:验满;F:拆除。

⑺、 问题与反思:

A:能否用碳酸钠代替大理石或石灰石?

不能,因为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速率太快,不易于收集。

Na2CO3 + 2HCl == 2NaCl + H2O + CO2↑

B:能否用稀硫酸代替稀盐酸?

不能,因为稀硫酸与大理石反应,生成微溶于水的硫酸钙覆盖在大理石表面,使反应难于进行。 C:能否用浓盐酸代替稀盐酸?

不能,因为浓盐酸有挥发性,导致生成的气体中含有氯化氢气体使收集的气体不纯。

D:若收集的气体中混有氯化氢气体和水蒸气,可将混合气体依次通过盛有碳酸氢钠和浓硫酸的洗气瓶。

E:实验时要使长颈漏斗的底端浸入液面以下,是为了形成液封,防止气体从长颈漏斗逸出。 F:检查装臵气密性的方法:首先,夹紧弹簧夹,向长颈漏斗中加入一定量的水,一会儿,长颈漏斗中液面不下降,表明装臵不漏气。(因为只要装臵不漏气,原来存在于锥形瓶中的空气就不可能消失,始终具有一定的气压,导致所加入的水不能不停地进入瓶中,所以,一会儿,长颈漏斗中的液面将不再下降。)

⑻、 气体发生装臵的选择应考虑的因素:

2、 工业制取二氧化碳是用煅烧石灰石的方法,

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CO3 高温

CaO + CO2↑

课题 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碳的氧化物有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一个二氧化碳分子比一个一氧化碳分子多一个氧原子,这使它们的性质有很大的不同。

1、 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通常情况下,二氧化碳是一种无色的气体,固态二氧化碳叫“干冰”,升华吸收大量的热,因此可作制冷剂,也可以用于人工降雨。

2、

Ⅰ、如图所示,倾倒二氧化碳的一侧纸袋向下沉,说明: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

Ⅱ、如图所示,向烧杯中倒入充足的二氧化碳气体,观察到的现象是;下边的蜡烛先灭,上边的蜡烛后

灭;这个实验说明了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Ⅲ、如图所示,向一个集满二氧化碳气体的质软的塑料瓶里加入约1/3体积的水,立即旋紧瓶盖,振

荡。现象是:瓶子变瘪,说明二氧化碳能溶于水。增大压强会溶解更多,生产汽水等碳酸型饮料就是利用了二氧化碳的这一性质。

3、化学性质: ⑴、取四朵用石蕊溶液染成柴色的干燥的纸花。第一朵纸花喷上稀醋酸,第二朵纸花上喷上水,第三朵纸花直接放入盛有二氧化碳的集气瓶内,第四朵纸花喷上水后,再放入盛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观察四朵纸花的顔色变化。然后将第四朵纸花取出用火烘烤观察现象。

上述实验现象:Ⅰ、纸花变红。Ⅱ、纸花不变色。Ⅲ、纸花不变色。Ⅳ、纸花变红。说明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了碳酸,碳酸使纸花变红。二氧化碳溶于水的有关化学方程式: H2O + CO2== H2CO3将Ⅳ纸花取出,小心烘烤,现象是纸花红色褪去,变回紫色。说明碳酸不稳定而分解:H2CO3 == H2O + CO2↑

⑵、二氧化碳不供给呼吸,一般情况下,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⑶、鉴别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是因为二氧化碳与石灰水中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白色的碳酸钙沉淀)。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Ca(OH)2 + CO2 === CaCO3 ↓+ H2O

3、 二氧化碳的用途:

Ⅰ、由于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且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所以可用于灭火。(这一过程既利用了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也利用了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Ⅱ、在温室里,可以用二氧化碳作气体肥料。

Ⅲ、固态二氧化碳称干冰,可用做制冷剂和人工降雨。

Ⅳ、工业上用二氧化碳来制造纯碱,尿素和汽水。

4、 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

Ⅰ、二氧化碳没有毒,但不供呼吸,当空气中二氧化碳超过正常含量时,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影响,因此在人群密集的地方应该通风。进入久未开启的菜窖要进行灯火实验。

Ⅱ、能产生温室效应的气体,除二氧化碳外还有甲烷、臭氧、氟氯代烷等。

Ⅲ、产生温室效应的原因:大量化石燃料的燃烧,森林植被的破坏。

Ⅳ、温室效应的危害:导致全球变暖,两极冰川融化,使海平面升高,淹没沿海城市,以及土地荒莫化,农业减产。

Ⅴ、防止温室效应的措施:减少使用化石燃料,开发新能源,植树造林,禁止乱砍乱伐。

5、 一氧化碳的性质:

⑴、 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通常状况下,一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小,难

于小。

⑵、 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Ⅰ、可燃性:一氧化碳在空气中燃烧产生蓝色火焰,火焰上方罩一只被石灰水涮过的烧杯,现象是变浑浊,这一现象说明一氧化碳有可燃性,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CO + O2 点燃

2CO2。生活中可用一氧化碳做燃料。

Ⅱ、还原性:图中实验产生的现象有:玻璃管内黑色粉末变成红色,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末端导

△ 管处气体燃烧产生蓝色火焰。玻璃管内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CO+ CuO Cu + CO2,说明

一氧化碳有还原性,利用这一性质,工业上用一氧化碳冶炼金属。

问题与反思:①、此实验要进行尾气处理,原因是:一氧化碳有毒,防止污染空气。

②、实验开始时要先通一氧化碳,目的是排净玻璃管内的空气以免发生爆炸。

③、石灰水的作用:证明一氧化碳与氧化铜反应生成二氧化碳。

④、反应结束时要继续通一氧化碳至室温,以防止生成的铜被氧化。

Ⅲ、一氧化碳有毒性:因为一氧化碳能与人体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使血红蛋白不能与氧气结合,造成生物体内缺氧,严重时会危及生命。冬天用煤为到暖时,如通风不良,就会发生煤气中毒,即一氧化碳中毒。轻度应呼吸大量氧气,严重时要去医院。在炉旁放一盆水不能防止一氧化碳中毒,因为一氧化碳不溶于水。

6、煤炉中的三个化学反应:煤炉的底层:C + O2 点燃

CO2 煤炉的中层:CO2 + C 高温

2CO 。

煤炉的上部蓝色火焰的产生:2CO + O2 点燃

2CO2

第六单元 碳和碳的氧化物

课题1 金刚石、石黑和C60

1、碳的单质常见的有金刚石、石墨和C60。

⑴、 金刚石:纯净的金刚石是无色透明、正八面体形状的固体。天然采集的金刚石经过加工可以成为装鉓品-----钻石;金刚石是天然存在的最硬的物质,常用做玻璃刀的刀头或钻探机的钻头。

⑵、 石墨:石墨是一种深灰色的有金属光泽而不透明的细磷片状固体。石墨很软(常用作铅笔芯);有哗腻感(可作润滑剂);还有导电性(可作电极)。

⑶、 碳单质除金刚石、石墨外还有木炭、活性炭、焦炭和炭黑等;它们都是由石墨的微小晶体和少量杂质构成的。木炭具有疏松多孔的结构,因些它具有吸附能力,可以吸附色素和异味;活性炭的吸附作用比木炭还要强,防毒面具的滤毒罐就是利用活性炭来吸附毒气,制糖工业中也利用活性炭来脱色来制白糖。

⑷、 C60形状类似足球,应用于材料、科学、超导体方面;一个C60分子是由60个碳原子构成的。 ⑸、 金刚石、石墨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在氧气中完全燃烧,都生成二氧化碳。 ⑹、 金刚石、石墨由于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所以物理性质有很大差异。

⑺、 石墨转化为金刚石,属于化学变化。

2、碳的化学性质

⑴、稳定性:古代字画年深日久也不变色,是因为碳在常温下化学性质稳定。

⑵、碳与氧气的反应:当碳燃烧充分时,生成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

当碳燃烧不充分时,生成一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

⑶、碳与某些氧化物的反应:

图是木炭粉还原氧化铜的实验,些实验的现象是:试管内黑色粉未变红,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此反应体现了碳的还原性。碳的还原性可用于冶金工业上,下为焦炭在高温条件下还原氧化铁的方程式:

3、氧化---还原反应:物质和氧发生的化学反应叫氧化反应,含氧化合物里的氧被夺的反应叫还原反应。

课题 2 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

1、 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

⑴、 药品:实验室常用稀盐酸与大理石(或石灰石,主要成分都是碳酸钙)反应来制取二氧化碳。 ⑵、 原理:CaCO3 + 2HCl == CaCl2 + H2O + CO2↑

⑶、 装臵:

发 生 装 臵 收 集 装 臵

⑷、收集方法:因为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且密度比空气大,所以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二氧化碳。 ⑷、 检验二氧化碳的方法:将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若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说明气体是二氧化碳。

⑸、 验满的方法:将燃着的木条放入瓶口,若木条熄灭,则气体已满。 ⑹、 实验步骤:A:连接仪器;B:检查装臵的气密性;C:加入药品,先加固体药品,再加液体药 品;D:收集;E:验满;F:拆除。

⑺、 问题与反思:

A:能否用碳酸钠代替大理石或石灰石?

不能,因为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速率太快,不易于收集。

Na2CO3 + 2HCl == 2NaCl + H2O + CO2↑

B:能否用稀硫酸代替稀盐酸?

不能,因为稀硫酸与大理石反应,生成微溶于水的硫酸钙覆盖在大理石表面,使反应难于进行。 C:能否用浓盐酸代替稀盐酸?

不能,因为浓盐酸有挥发性,导致生成的气体中含有氯化氢气体使收集的气体不纯。

D:若收集的气体中混有氯化氢气体和水蒸气,可将混合气体依次通过盛有碳酸氢钠和浓硫酸的洗气瓶。

E:实验时要使长颈漏斗的底端浸入液面以下,是为了形成液封,防止气体从长颈漏斗逸出。 F:检查装臵气密性的方法:首先,夹紧弹簧夹,向长颈漏斗中加入一定量的水,一会儿,长颈漏斗中液面不下降,表明装臵不漏气。(因为只要装臵不漏气,原来存在于锥形瓶中的空气就不可能消失,始终具有一定的气压,导致所加入的水不能不停地进入瓶中,所以,一会儿,长颈漏斗中的液面将不再下降。)

⑻、 气体发生装臵的选择应考虑的因素:

2、 工业制取二氧化碳是用煅烧石灰石的方法,

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CO3 高温

CaO + CO2↑

课题 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碳的氧化物有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一个二氧化碳分子比一个一氧化碳分子多一个氧原子,这使它们的性质有很大的不同。

1、 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通常情况下,二氧化碳是一种无色的气体,固态二氧化碳叫“干冰”,升华吸收大量的热,因此可作制冷剂,也可以用于人工降雨。

2、

Ⅰ、如图所示,倾倒二氧化碳的一侧纸袋向下沉,说明: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

Ⅱ、如图所示,向烧杯中倒入充足的二氧化碳气体,观察到的现象是;下边的蜡烛先灭,上边的蜡烛后

灭;这个实验说明了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Ⅲ、如图所示,向一个集满二氧化碳气体的质软的塑料瓶里加入约1/3体积的水,立即旋紧瓶盖,振

荡。现象是:瓶子变瘪,说明二氧化碳能溶于水。增大压强会溶解更多,生产汽水等碳酸型饮料就是利用了二氧化碳的这一性质。

3、化学性质: ⑴、取四朵用石蕊溶液染成柴色的干燥的纸花。第一朵纸花喷上稀醋酸,第二朵纸花上喷上水,第三朵纸花直接放入盛有二氧化碳的集气瓶内,第四朵纸花喷上水后,再放入盛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观察四朵纸花的顔色变化。然后将第四朵纸花取出用火烘烤观察现象。

上述实验现象:Ⅰ、纸花变红。Ⅱ、纸花不变色。Ⅲ、纸花不变色。Ⅳ、纸花变红。说明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了碳酸,碳酸使纸花变红。二氧化碳溶于水的有关化学方程式: H2O + CO2== H2CO3将Ⅳ纸花取出,小心烘烤,现象是纸花红色褪去,变回紫色。说明碳酸不稳定而分解:H2CO3 == H2O + CO2↑

⑵、二氧化碳不供给呼吸,一般情况下,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⑶、鉴别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是因为二氧化碳与石灰水中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白色的碳酸钙沉淀)。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Ca(OH)2 + CO2 === CaCO3 ↓+ H2O

3、 二氧化碳的用途:

Ⅰ、由于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且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所以可用于灭火。(这一过程既利用了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也利用了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Ⅱ、在温室里,可以用二氧化碳作气体肥料。

Ⅲ、固态二氧化碳称干冰,可用做制冷剂和人工降雨。

Ⅳ、工业上用二氧化碳来制造纯碱,尿素和汽水。

4、 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

Ⅰ、二氧化碳没有毒,但不供呼吸,当空气中二氧化碳超过正常含量时,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影响,因此在人群密集的地方应该通风。进入久未开启的菜窖要进行灯火实验。

Ⅱ、能产生温室效应的气体,除二氧化碳外还有甲烷、臭氧、氟氯代烷等。

Ⅲ、产生温室效应的原因:大量化石燃料的燃烧,森林植被的破坏。

Ⅳ、温室效应的危害:导致全球变暖,两极冰川融化,使海平面升高,淹没沿海城市,以及土地荒莫化,农业减产。

Ⅴ、防止温室效应的措施:减少使用化石燃料,开发新能源,植树造林,禁止乱砍乱伐。

5、 一氧化碳的性质:

⑴、 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通常状况下,一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小,难

于小。

⑵、 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Ⅰ、可燃性:一氧化碳在空气中燃烧产生蓝色火焰,火焰上方罩一只被石灰水涮过的烧杯,现象是变浑浊,这一现象说明一氧化碳有可燃性,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CO + O2 点燃

2CO2。生活中可用一氧化碳做燃料。

Ⅱ、还原性:图中实验产生的现象有:玻璃管内黑色粉末变成红色,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末端导

△ 管处气体燃烧产生蓝色火焰。玻璃管内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CO+ CuO Cu + CO2,说明

一氧化碳有还原性,利用这一性质,工业上用一氧化碳冶炼金属。

问题与反思:①、此实验要进行尾气处理,原因是:一氧化碳有毒,防止污染空气。

②、实验开始时要先通一氧化碳,目的是排净玻璃管内的空气以免发生爆炸。

③、石灰水的作用:证明一氧化碳与氧化铜反应生成二氧化碳。

④、反应结束时要继续通一氧化碳至室温,以防止生成的铜被氧化。

Ⅲ、一氧化碳有毒性:因为一氧化碳能与人体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使血红蛋白不能与氧气结合,造成生物体内缺氧,严重时会危及生命。冬天用煤为到暖时,如通风不良,就会发生煤气中毒,即一氧化碳中毒。轻度应呼吸大量氧气,严重时要去医院。在炉旁放一盆水不能防止一氧化碳中毒,因为一氧化碳不溶于水。

6、煤炉中的三个化学反应:煤炉的底层:C + O2 点燃

CO2 煤炉的中层:CO2 + C 高温

2CO 。

煤炉的上部蓝色火焰的产生:2CO + O2 点燃

2CO2


相关文章

  • 分子和原子知识点梳理
  • 课题1.分子和原知识点梳理 知识点一: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构成的. 1.认识分子 1.分子的基本性质 (1)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其质量.体积都非常小. 自然界中大多数的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 (2)分子在不断地做无规则运动. 温度越高,分 ...查看


  • 组成细胞的物质知识点梳理
  • 一. 糖类 1. 组成元素:C.H.O 糖尿病人饮食中,米饭.馒头等主食也需限量,是因为其中富含淀粉,淀粉经消 化分解后生成的是葡萄糖. 3. 主要功能:糖类是主要的能源物质. (1) 糖类是生物体的主要能源和碳源 糖类物质可以通过氧化而放 ...查看


  • 化学反应中的基本类型
  • 考点四 化学反应中的基本类型 知识梳理 粘贴23见本子(即全程精练47页考点4的知识梳理) 易错警示 粘贴24见本子(即全程精练47页考点4的解题警示) 典例精讲 例1:(2012哈尔滨)下列应用和相应的原理(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及基本反应类 ...查看


  • 大学生个人家教方案(数理化)
  • 家教方案 一.家教学生的基本学习情况总结 1.即将由高二升高三 2.学习成绩不太理想,数理化基础较差 二.本身具备的家教优势 1.系高考过来人,为2013届湖南考生,现今为长沙理工大学物理与电子学院学生,熟悉湖南高考的基本情况,试卷结构以及 ...查看


  • 2016年高中生物基础知识考前最后梳理(1)
  • 2016年高中生物基础知识考前最后梳理(1) 第一单元 细胞的分子组成与结构 1.蛋白质.核酸的结构和功能 (1)蛋白质主要由 C.H.O.N 4 种元素组成,很多蛋白质还含有 P.S 元素,有的也含有微 量的 Fe.Cu.Mn.I.Zn ...查看


  • 初三学生寒假各科复习计划
  • 不知不觉中,一个学期的学习就结束了,初三生又迎来初中阶段的最后一个寒假.寒假和春节期间,考生可以适当放松,同时也要静下心来做好下学期的规划.特别提醒的是学习还是不能放下,考生可以将学过的知识归类,整理上学期的试卷,把自己容易犯的错误总结在一 ...查看


  • 洗发水配方解析
  • 洗发水配方解析 曹光群(江南大学化工学院) 摘要:本文对洗发水的质量.洗发水原材料的作用及用量作了评述,并给出了典型的二合一洗发水配方.关键词:洗发水配方 引言 洗发水配方中所用原料品种虽然不是很多,但由于它的体系特殊,是一个集表面活性剂胶 ...查看


  • 课题2 氧气知识梳理
  • 课题2 氧气 一.物理性质 1. 在通常状况下,氧气是一种没有颜色.没有气味的气体. 2. 在标准状况下(温度为0℃和压强为101.325kPa ),氧气的密度是1.429g/L,比空气略大(空气的密度是1.293g/L).它不易溶于水,1 ...查看


  • 九上知识点梳理
  • 九上 第一章:物质及其变化 1. 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本质区别:有无新物质生成. 2. 酸:一些物质电离时,其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 HCI ==== H + CI H2SO4 ====2 H+ SO4 HNO3===== H+ NO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