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蛎子与"海蛎子味"

  人们都说大连人说话是“海蛎子味”,当然这是指土生土长的大连人说的话。我就是一个地道的大连人,是吃海蛎子和说大连话长大的。可大连海鲜那么多,为什么要用“海蛎子味”来命名大连话呢?这其中必有缘由。

  海蛎子学名牡蛎,是生长于大连周边海域里的众多海产品中的一种,它口感鲜美。如果与大连产的海参、鲍鱼、大黄花鱼、大对虾等海珍品对比,应是各有千秋。可单就口感来说,海蛎子确实有一种更为朴实爽利的鲜味,用“海蛎子味”来形容大连话,最为贴切。对于尝过大连海蛎子的人来说,既是对经典大连海鲜——海蛎子的认可,也是对质朴、豪爽、形象、地方特点鲜明的大连话的赞赏。

  我对海蛎子味道的最初印象,缘于上个世纪的1952年,当时我还没有上小学。位于现在的黄河路上的广平街东面不远的路北临街,有一个山东福山县范姓人家开设的叫做“福顺成”的小饭馆。要知道,当年的黄河路上自东边的西安路起到盖州街再往西到马栏村,全长几华里的路上不再有第二个饭馆,那时能到饭馆吃饭的人也是极少数的。仅有的一次,我家的一个亲戚带我到那个饭馆吃了一碗“打卤面”。那带着蓝色花纹的很浅的大口碗里盛着热气腾腾的手擀面,面上除了有几片肉片、木耳和点缀着的几片嫩绿的香菜叶外,在那晶莹透明的卤里还卧着几只肥大的海蛎子。嫩滑可口是我对海蛎子味道最早的印象。还记得,当时的我是将每一只蛎子分两三次咬开,就着面条一口一口地嚼到满口鲜香后再咽下肚去的。虽然生活在离海只有几华里的市区,但能在饭馆吃上一碗“海蛎子”打卤面也是我不敢想的,这也是我第一次对鲜美的海蛎子味道有了最真切的感受。

  三面临海的大连,不论是黄海还是渤海,凡是有礁面的地方,都生长着朴实的海蛎子。每年的秋末冬初或冬春交替的时候是海蛎子最鲜肥的季节。这时有着极高营养价值的海蛎子就会成为大连人饭桌上的美味佳肴。

  过去,能常吃到海蛎子的人不外乎有两种:一种是收入高、经济条件好的人家可以买来吃;另一种是不怕寒冷去“赶海”的人,也会在自家的饭桌上享用到海蛎子的鲜美。

  五十年代的大连街,早春或冬天几乎每天都会有推车或挑担的小贩在寒风凛冽、雪后路滑的早晨沿街叫卖海蛎子。大多是孩子的妈妈或老人出来用一只碗买回海蛎子,然后做出各种味道不同的美食。那时候自香炉礁以北直至现在的大连石油七厂还是一片海湾,那里盛产的海蛎子真是又肥又大。由于受大化、石油七厂等工厂排向海水的含油污物的污染,香炉礁海海域内的海蛎子就有了一股浓重的“火油”味了。现在,买海蛎子的人除了问价钱还会问:“哪里的海蛎子?”“泡水了没有?”香炉礁的海蛎子和用淡水泡过失了原味的海蛎子是不受欢迎的。当年,最好的海蛎子产于金州、大连湾和其周围的海域。

  缘于母亲常常带着还小的我和邻居以及他们的孩子结伴去黑石礁、星个浦(星海公园)、星海二站、三站一带去赶海,我便学会了怎样赶海蛎子。后来,待到母亲有了更小的孩子(我的弟弟、妹妹们)后,她就再也无法脱身去赶海了。九岁左右的我便和同龄的同学、邻里的孩子自行结伴去赶海了。那个年代,因物质匮乏加上普通人家大多是孩子多收入却很少,大家都很穷,但却都比较能吃苦,所以赶海便成为我们这样人家不可或缺的事。

  在寒冷的冬天,刮大北风时会有大汛潮,我们就会结伴或自己一个人去星个浦、黑石礁一带赶海。大潮退去的时候,平时在水下礁石上不常能露出水面的蛎子、波螺、裙带菜、海胆等一些海洋生物就会随着大潮的退去而露出水面。它们有的聚在礁石上,有的半没在水中。这时我们就能赶到好多的海蛎子、海胆甚至于海参和鲍鱼。遇到这样的海潮,每次我们的筐篓或口袋都能装得满满的,而且是尽挑大个的蛎子头(带壳的整蛎子)带走。那些有经验的常去赶海的老太太(那个时候的老太太差不多都是缠足的小脚老太太),拿不动那么重带壳的蛎子头,就会专门拎着一个“围达萝”(小桶),带个小搪瓷茶缸,在海滩上就将蛎子头用蛎钩刨出蛎子肉然后装入茶缸里,每次的收获也并不比我们这些小孩或半大小子少呢。

  现在的星海公园圣亚海洋世界南边,伸入海中那状如海龟头部山岬下面周围,原来满是礁石。平时被海水浸漫着的稍深稍远些的礁石上,虽然离西边的公园沙滩浴场不过几百米,但是在那个年代,上面所说的海珍品、海鲜品可是几乎什么都有的。连着几年的冬天我常在下午大潮的时候一个人买一张4分钱的车票,坐着有轨电车到星海公园或星海三站去赶海。两手伸进冰冷刺骨的水湾石缝中摸“刺锅子”(海胆)、刨撬单个的“孤”蛎子,两手冻得通红,几乎每次也都能赶满一棉槐条筐。

  早春时节,我还常去现在的黑石礁自然博物馆西面礁石间的碎石礁那里赶海。那里的石子下面的泥沙里蚬子很多,还有稍大些的石头上长满了杏李般大小的海蛎子。去赶海的小孩子或老太太(青壮年上班工作,所以很少青壮年来赶海)通常都是从家里带上玉米面饼子,然后用包袱皮把饼子系在腰上。累了饿了的时候,用蛎钩刨开那些附在礁石上稍小些的蛎子壳,刨出那黑色裙边白色肚肚的鲜活的海蛎子肉,一口饼子一口海蛎子肉,这个鲜美呀真是没法形容了!不是身临那种场合和情境中,你是体会不到那小小的蛎子肉就着又凉又硬的玉米面饼子会怎样的鲜美和香甜。

  大约在1959年的夏天,一次海啸过后,星海公园到黑石礁西边现在的海洋大学前面沿岸的海滩上,近海海底的杂物都被潮水推积到退潮后的水边,形成半米高的一堆堆的贝壳杂物堆。那时候海水还没有被污染,那些杂物也差不多都是空的贝壳、螺壳、海胆及海蛎子壳,还有不少活着的海螺、毛蚶、海红,更多的是活着的海蛎头。当时只有十一二岁的我和很多赶海的人一起,在还浑浊着的海水中随着潮头的起落半蹲半潜在水中,拣拾了满满一口袋被海浪和砂石磨蚀的没有了棱角的“滚滩蛎头”。

  赶海、海蛎子伴我度过了童年、少年,海蛎子算不上名贵,但确是名副其实的一味海鲜。在那个年代,大连人在冬至这一天都有吃顿萝卜丝海蛎子包子的习俗。来了客人吃顿面条,夏天可佐以蚬子提卤,冬天则最好是买碗海蛎子了。那时候的“炸蛎黄”是名菜,听说很好吃,但当时在我那些穷伙伴里还没见谁吃过。   童年渐渐远去,我们家也在1963年下乡到近郊的柳树村。我也就成为一个农民。在这期间,我又有过一次捕捞海蛎子的经历。

  那是1967年的夏天,一场冰雹给我所在的生产队造成了无法弥补的经济损失。市、区领导特意安排大队组织了三十多人的农民瓦工队伍去给大连冷冻机厂建车库、模型库搞副业,补贴农业损失。

  大长天的七月,随着厂子工人的作息时间上下班的我们这些“农民工”,下午四点多钟就下班。大冷厂离柳树村只有二十几华里,副业队的人都是骑自行车上下班。几个年青人知道我会“碰海”,听说金三角当年一粮库南边“红嘴子”海里有滚滩蛎子,他们就怂恿我下班后带他们去“碰”海蛎子。我整理好下乡时没有舍弃的碰海用的橡胶玻璃水镜,以及两个橡胶球胆和罩风,带上线手套,让同去的伙伴每人带只棉槐条笼,下班后我们直奔红嘴子海。

  这个地方我没有来过,离岸不远的下面是个不大的海滩。推着两个球胆下面吊挂的两个筐子游到离海岸不足百米的位置潜下水时,海水有些浑浊。潜到几米深的海底然后向前慢慢游动,边游边搜寻。滚滩的蛎头都是几个或十几个蛎头聚集在一起的,个头也很大,大约不需一个小时就捞满两筐。游送上岸,岸上的伙伴负责清理聚集在蛎头上的石头和蛎壳,将蛎头严严实实地装满筐。三个人三筐,我需连下三次。太阳快落山时,三个年青人载着满满的三筐蛎头骑着自行车回到柳树的家中。

  其实红嘴子的海蛎子是被污染了的。夏天也是海蛎子“反浆”发酸的时候,不如冬天的海蛎子鲜美,现在的人们是不会吃这样的海蛎子的。可对于那个年代还是农民的我们,还真是难得有吃上海蛎子的机会的。记得第二天吃晌午饭的时候,我们会把母亲精心煎制和油炸的海蛎子拿出来互相分享呢。

  改革开放后的八十年代,一次出差去深圳蛇口,当地市场上售卖新鲜的海蛎子,一个个摆放整齐又肥又大的海蛎子时价八元钱一斤。当时我就想到,这么热的天,海蛎子怎么能好吃呢?我在饭桌上尝了尝,正应了我的想法和判断,那海蛎子怎么能和我们大连的海蛎子相比呢?

  后来到泰国洽商投资,在曼谷餐桌上见到“生蚝”(牡蛎,生蚝是东南亚一带的叫法),摆在大瓷盘里还活着的没有了上壳的生蚝,客人吃了都赞其鲜嫩可口,但我却没有兴趣,也没有再品尝,那真是无法与我们大连的海蛎子相比的。

  每每想到海蛎子和海蛎子的味道,还有那充满海蛎子味的伴我一生的大连话,我的心中常会五味杂陈,感慨万千。

  大连人,我家乡的人们,年青的大连人,不要忘记大连的海蛎子和有海蛎子味的大连乡音!

  更不要忘记,养育我们世代的富饶美丽的大连的海,希望再不要被污染,也不要再被填埋,也请为久负盛名的如海蛎子一般的大连海珍品及海洋生物保留一块繁衍生息的绿色家园吧!

  责任编辑 曲圣文

  人们都说大连人说话是“海蛎子味”,当然这是指土生土长的大连人说的话。我就是一个地道的大连人,是吃海蛎子和说大连话长大的。可大连海鲜那么多,为什么要用“海蛎子味”来命名大连话呢?这其中必有缘由。

  海蛎子学名牡蛎,是生长于大连周边海域里的众多海产品中的一种,它口感鲜美。如果与大连产的海参、鲍鱼、大黄花鱼、大对虾等海珍品对比,应是各有千秋。可单就口感来说,海蛎子确实有一种更为朴实爽利的鲜味,用“海蛎子味”来形容大连话,最为贴切。对于尝过大连海蛎子的人来说,既是对经典大连海鲜——海蛎子的认可,也是对质朴、豪爽、形象、地方特点鲜明的大连话的赞赏。

  我对海蛎子味道的最初印象,缘于上个世纪的1952年,当时我还没有上小学。位于现在的黄河路上的广平街东面不远的路北临街,有一个山东福山县范姓人家开设的叫做“福顺成”的小饭馆。要知道,当年的黄河路上自东边的西安路起到盖州街再往西到马栏村,全长几华里的路上不再有第二个饭馆,那时能到饭馆吃饭的人也是极少数的。仅有的一次,我家的一个亲戚带我到那个饭馆吃了一碗“打卤面”。那带着蓝色花纹的很浅的大口碗里盛着热气腾腾的手擀面,面上除了有几片肉片、木耳和点缀着的几片嫩绿的香菜叶外,在那晶莹透明的卤里还卧着几只肥大的海蛎子。嫩滑可口是我对海蛎子味道最早的印象。还记得,当时的我是将每一只蛎子分两三次咬开,就着面条一口一口地嚼到满口鲜香后再咽下肚去的。虽然生活在离海只有几华里的市区,但能在饭馆吃上一碗“海蛎子”打卤面也是我不敢想的,这也是我第一次对鲜美的海蛎子味道有了最真切的感受。

  三面临海的大连,不论是黄海还是渤海,凡是有礁面的地方,都生长着朴实的海蛎子。每年的秋末冬初或冬春交替的时候是海蛎子最鲜肥的季节。这时有着极高营养价值的海蛎子就会成为大连人饭桌上的美味佳肴。

  过去,能常吃到海蛎子的人不外乎有两种:一种是收入高、经济条件好的人家可以买来吃;另一种是不怕寒冷去“赶海”的人,也会在自家的饭桌上享用到海蛎子的鲜美。

  五十年代的大连街,早春或冬天几乎每天都会有推车或挑担的小贩在寒风凛冽、雪后路滑的早晨沿街叫卖海蛎子。大多是孩子的妈妈或老人出来用一只碗买回海蛎子,然后做出各种味道不同的美食。那时候自香炉礁以北直至现在的大连石油七厂还是一片海湾,那里盛产的海蛎子真是又肥又大。由于受大化、石油七厂等工厂排向海水的含油污物的污染,香炉礁海海域内的海蛎子就有了一股浓重的“火油”味了。现在,买海蛎子的人除了问价钱还会问:“哪里的海蛎子?”“泡水了没有?”香炉礁的海蛎子和用淡水泡过失了原味的海蛎子是不受欢迎的。当年,最好的海蛎子产于金州、大连湾和其周围的海域。

  缘于母亲常常带着还小的我和邻居以及他们的孩子结伴去黑石礁、星个浦(星海公园)、星海二站、三站一带去赶海,我便学会了怎样赶海蛎子。后来,待到母亲有了更小的孩子(我的弟弟、妹妹们)后,她就再也无法脱身去赶海了。九岁左右的我便和同龄的同学、邻里的孩子自行结伴去赶海了。那个年代,因物质匮乏加上普通人家大多是孩子多收入却很少,大家都很穷,但却都比较能吃苦,所以赶海便成为我们这样人家不可或缺的事。

  在寒冷的冬天,刮大北风时会有大汛潮,我们就会结伴或自己一个人去星个浦、黑石礁一带赶海。大潮退去的时候,平时在水下礁石上不常能露出水面的蛎子、波螺、裙带菜、海胆等一些海洋生物就会随着大潮的退去而露出水面。它们有的聚在礁石上,有的半没在水中。这时我们就能赶到好多的海蛎子、海胆甚至于海参和鲍鱼。遇到这样的海潮,每次我们的筐篓或口袋都能装得满满的,而且是尽挑大个的蛎子头(带壳的整蛎子)带走。那些有经验的常去赶海的老太太(那个时候的老太太差不多都是缠足的小脚老太太),拿不动那么重带壳的蛎子头,就会专门拎着一个“围达萝”(小桶),带个小搪瓷茶缸,在海滩上就将蛎子头用蛎钩刨出蛎子肉然后装入茶缸里,每次的收获也并不比我们这些小孩或半大小子少呢。

  现在的星海公园圣亚海洋世界南边,伸入海中那状如海龟头部山岬下面周围,原来满是礁石。平时被海水浸漫着的稍深稍远些的礁石上,虽然离西边的公园沙滩浴场不过几百米,但是在那个年代,上面所说的海珍品、海鲜品可是几乎什么都有的。连着几年的冬天我常在下午大潮的时候一个人买一张4分钱的车票,坐着有轨电车到星海公园或星海三站去赶海。两手伸进冰冷刺骨的水湾石缝中摸“刺锅子”(海胆)、刨撬单个的“孤”蛎子,两手冻得通红,几乎每次也都能赶满一棉槐条筐。

  早春时节,我还常去现在的黑石礁自然博物馆西面礁石间的碎石礁那里赶海。那里的石子下面的泥沙里蚬子很多,还有稍大些的石头上长满了杏李般大小的海蛎子。去赶海的小孩子或老太太(青壮年上班工作,所以很少青壮年来赶海)通常都是从家里带上玉米面饼子,然后用包袱皮把饼子系在腰上。累了饿了的时候,用蛎钩刨开那些附在礁石上稍小些的蛎子壳,刨出那黑色裙边白色肚肚的鲜活的海蛎子肉,一口饼子一口海蛎子肉,这个鲜美呀真是没法形容了!不是身临那种场合和情境中,你是体会不到那小小的蛎子肉就着又凉又硬的玉米面饼子会怎样的鲜美和香甜。

  大约在1959年的夏天,一次海啸过后,星海公园到黑石礁西边现在的海洋大学前面沿岸的海滩上,近海海底的杂物都被潮水推积到退潮后的水边,形成半米高的一堆堆的贝壳杂物堆。那时候海水还没有被污染,那些杂物也差不多都是空的贝壳、螺壳、海胆及海蛎子壳,还有不少活着的海螺、毛蚶、海红,更多的是活着的海蛎头。当时只有十一二岁的我和很多赶海的人一起,在还浑浊着的海水中随着潮头的起落半蹲半潜在水中,拣拾了满满一口袋被海浪和砂石磨蚀的没有了棱角的“滚滩蛎头”。

  赶海、海蛎子伴我度过了童年、少年,海蛎子算不上名贵,但确是名副其实的一味海鲜。在那个年代,大连人在冬至这一天都有吃顿萝卜丝海蛎子包子的习俗。来了客人吃顿面条,夏天可佐以蚬子提卤,冬天则最好是买碗海蛎子了。那时候的“炸蛎黄”是名菜,听说很好吃,但当时在我那些穷伙伴里还没见谁吃过。   童年渐渐远去,我们家也在1963年下乡到近郊的柳树村。我也就成为一个农民。在这期间,我又有过一次捕捞海蛎子的经历。

  那是1967年的夏天,一场冰雹给我所在的生产队造成了无法弥补的经济损失。市、区领导特意安排大队组织了三十多人的农民瓦工队伍去给大连冷冻机厂建车库、模型库搞副业,补贴农业损失。

  大长天的七月,随着厂子工人的作息时间上下班的我们这些“农民工”,下午四点多钟就下班。大冷厂离柳树村只有二十几华里,副业队的人都是骑自行车上下班。几个年青人知道我会“碰海”,听说金三角当年一粮库南边“红嘴子”海里有滚滩蛎子,他们就怂恿我下班后带他们去“碰”海蛎子。我整理好下乡时没有舍弃的碰海用的橡胶玻璃水镜,以及两个橡胶球胆和罩风,带上线手套,让同去的伙伴每人带只棉槐条笼,下班后我们直奔红嘴子海。

  这个地方我没有来过,离岸不远的下面是个不大的海滩。推着两个球胆下面吊挂的两个筐子游到离海岸不足百米的位置潜下水时,海水有些浑浊。潜到几米深的海底然后向前慢慢游动,边游边搜寻。滚滩的蛎头都是几个或十几个蛎头聚集在一起的,个头也很大,大约不需一个小时就捞满两筐。游送上岸,岸上的伙伴负责清理聚集在蛎头上的石头和蛎壳,将蛎头严严实实地装满筐。三个人三筐,我需连下三次。太阳快落山时,三个年青人载着满满的三筐蛎头骑着自行车回到柳树的家中。

  其实红嘴子的海蛎子是被污染了的。夏天也是海蛎子“反浆”发酸的时候,不如冬天的海蛎子鲜美,现在的人们是不会吃这样的海蛎子的。可对于那个年代还是农民的我们,还真是难得有吃上海蛎子的机会的。记得第二天吃晌午饭的时候,我们会把母亲精心煎制和油炸的海蛎子拿出来互相分享呢。

  改革开放后的八十年代,一次出差去深圳蛇口,当地市场上售卖新鲜的海蛎子,一个个摆放整齐又肥又大的海蛎子时价八元钱一斤。当时我就想到,这么热的天,海蛎子怎么能好吃呢?我在饭桌上尝了尝,正应了我的想法和判断,那海蛎子怎么能和我们大连的海蛎子相比呢?

  后来到泰国洽商投资,在曼谷餐桌上见到“生蚝”(牡蛎,生蚝是东南亚一带的叫法),摆在大瓷盘里还活着的没有了上壳的生蚝,客人吃了都赞其鲜嫩可口,但我却没有兴趣,也没有再品尝,那真是无法与我们大连的海蛎子相比的。

  每每想到海蛎子和海蛎子的味道,还有那充满海蛎子味的伴我一生的大连话,我的心中常会五味杂陈,感慨万千。

  大连人,我家乡的人们,年青的大连人,不要忘记大连的海蛎子和有海蛎子味的大连乡音!

  更不要忘记,养育我们世代的富饶美丽的大连的海,希望再不要被污染,也不要再被填埋,也请为久负盛名的如海蛎子一般的大连海珍品及海洋生物保留一块繁衍生息的绿色家园吧!

  责任编辑 曲圣文


相关文章

  • 牡蛎(海蛎子)是锌的最佳来源吗
  • 牡蛎(海蛎子)是锌的最佳来源吗 来源:搜狐博客营养师王兴国的观点 一个8个月大婴儿的妈妈向我咨询:妇幼保健站"诊断"她儿子缺锌,要不要给孩子吃一些海蛎子? 很多营养学教材中都指出,牡蛎(海蛎子)含锌"最&quo ...查看


  • 日式醋拌海蛎子的做法
  • 日式醋拌海蛎子的做法详细介绍 更新于:2013-11-3 20:33:12 美食分享,让更多人知道4 日式醋拌海蛎子的简介及特色 甜醋清纯,鲜咸爽口. 分类标签:清爽凉菜日本料理 菜品口味酸甜味 主要工艺腌 食材明细 海蛎子(鲜蚝)500克 ...查看


  • 海蛎子炒什锦蘑菇
  • 主料 牡蛎适量 鲜海适量菇 平菇 适 量辅料 生油适花量 小米 适量椒 葱 适量 食盐 适 量油蚝适 量生抽适量 白糖适量 酒料量适 水 淀粉适 海蛎量炒什子锦菇蘑的法做 蘑菇净,海蛎子用洗清水冲洗干净 椒切红,圈姜葱末切.蘑洗净,块菇的大 ...查看


  • 海鲜的哪些部位不能吃
  • 螃蟹 [吃的技巧] (1)将两只蟹钳拽下,去掉蟹脐,打开蟹盖: (2)先吃蟹盖部分,用蟹钳把中间的蟹胃挑出,丢掉.用蟹钳把蟹黄掏出啦,吃掉! (3)开始吃螃蟹的身子,首先去掉蟹腮.从中间分为两块,一块一块地解决,去掉硬壳吃肉就ok 喽: ( ...查看


  • 傍晚海边耙海蛎
  • 蔡汉以 2017-07-10 2017年7 月9日傍晚时分,我随亲朋好友到福建漳浦县霞美镇和杜浔镇的海域,观看这里的海边人耙海蛎的情景. 耙---指的是海边人,用一种网制的专用工具,从海底把海蛎耙上来.而海底有没有海蛎?人要到海里去,用脚来 ...查看


  • 孕早期早餐食谱
  • 孕早期由于孕妇的妊娠反应常常会造成食欲不振,所以给各位孕妈妈准备了些适合孕早期孕妇的早餐食谱,很实用的哦! 红枣桂圆银耳羹 [原料]红枣7 枚,桂圆50克,银耳10朵,冰糖适量. [制法]将红枣洗净,桂圆洗净后去皮,去核,银耳用水发好用手撕 ...查看


  • 学做鲜美无比的台湾风味小吃:蚵仔煎
  • 海蛎肉鲜美多汁,富含蛋白质 每百克新鲜海蛎肉含11.3克 其蛋白质不光氨基酸的组成成分全面 还具有相当数量的牛磺酸 胜过人乳和牛乳,被称为海洋牛奶. 海蛎肉作为青岛普通的海鲜食材深受当地人的喜爱 海蛎肉的使用方法也是多种多样 不仅清蒸鲜美, ...查看


  • 莆田二十三大名吃
  • 莆田二十三大名吃 转载自: 林超奇 转载于:2010-10-10 09:08 | 分类:东东西西 阅读:(20) 评论:(0) 1.莆田卤面 莆田的卤面算是最富盛名的小吃了.又最属江口的卤面有名了.面,是莆田自制的,在外 面比较少能买到.佐 ...查看


  • 厦门老渔民教你怎么应季吃海鲜
  • 19 打开UC浏览器 查看更多热点图集 厦门狼爱吃海鲜众所周知,但究竟有多爱?前年的资料显示,厦门人均每年消费水产品35公斤,全年水产品需求量达14万吨.有专家说现在生活水平提高,海鲜进口数量那么大,这数字应该早已被刷新了.冬吃萝卜夏吃姜,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