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的记忆与真诚_读迟子建短篇小说_七十年代的四季歌_郝江波

Young writers

2011年第6期下半月

文学的记忆与真诚

——读迟子建短篇小说《七十年代的四季歌》

郝江波 赵 蕾

摘要:迟子建的新作《七十年代的四季歌》延续了作者一贯的叙事风格,在温婉朴实的叙述中,诉说对往昔岁月的追

忆与怀念,如诗如画,以诗意的真诚诠释了文学真实的意义。

关键词:

迟子建;记忆;真实

今天是网络文学“逐鹿中原”的时代,玄幻小说、穿越小说、盗墓小说,等等。在这样的情况下,爱人却一直捧着《小说月报》期期不落,经常向我力推一些作品,源于此,笔者读到了迟子建这篇不算新的新作《七十年代的四季歌》(《小说月报》2011年第2期)。迟子建一直是笔者比较喜欢的当代中国作家之一。

文本中没有任何光怪陆离的艺术手法,只是铺展着质朴的叙述与对话。因此,笔者的思维没有在小说语言、修辞层面逗留,而是直接追随着小说中人物的言行、情绪。我渐渐忘记了是在阅读,倒觉得自己如一个旁观者站在小说人物的身边,看他们的喜怒哀愁、一颦一笑:能干、善良、慈爱而贤淑的外祖母,偏执而个性鲜明的外祖父,辛劳又能干的母亲,内心丰富而失落的父亲,甚至那可怜而无助的苏联老太太……每个人都有他们自己人性的特点,然而有一点却又是相通的:充满温情与诗的韵味,岁月在他们身上流淌。从他们身上你看到了我的身边人甚至是我自己。而兼为小说叙述者与主人公的作者,穿越于文本内外,或阐发感悟、或舒展情绪,透露出作者本人对往昔、对人生的眷恋与热爱。这种叙述风格不同于卡夫卡、米兰·昆德拉等现代派小说家纯客观叙述的追求,更不同于私人化写作的无限自我挖掘。这是我所熟悉的和喜爱的迟子建,作品中最吸引、最打动人的是文本描述的穿透生活表象的真实及此间渗透的作者真诚的感情:对往昔、对生活的追忆与怀念!这也正是此篇小说的思想和灵魂,正如别林斯基所说:“在真正诗的作品里,思想不是以教条方式表现出来的抽象概念,而是构成充溢在作品里的作品灵魂,像光充溢在水晶体一般。”[1]

无论到了什么时代,我都坚信热情与真诚对于文学的重要性,这是一个写作者对文学事业最重要的操守。因为在今天,无论是在文坛或是学术圈子内,新的写作手法、新的流派思维成为最当红的角色,而作品的内容和作者的真诚则常常被搁置一边。新小说、新论著从编辑那道门槛开始,便被审视是否具有新的文本形式。鼓励形式创新本是好事,但一味地看中形式而忽略甚至放弃内容则近于本末倒置。中国古来便有“言之无文,行而不远”之说,但前提是所行之文须为诚文、善文,虚假之文何来流传的价值和必要。在21世纪的今天,中国每年出版的各类文学作品、论文论著数量之多是难以统计的(这还不包括大量网络流传作品),其中有为数相当的作品要么“痴迷”于无节制的自我形式表演以获取学术圈子的瞩目,要么是趋附市场低级趣味来赚取利益,今天的中国当代文坛到底能有

多少作品可以流传后世?笔者不持乐观的态度。本雅明在他的《经验与贫乏》中慨叹:“我们变得贫乏了。人类遗产被我们一件件交了出去,常常只以百分之一的价值压在当铺,只为换取‘现实’这一铜板。”[2]这种与多样性相伴而来的终极信仰和道德价值的消散,反映出文学的现代性焦虑,它植根于现代人生产生活的焦虑感。上述感触似乎离《七十年代的四季歌》的评述有些远,但确是她带给我的思绪。谨于此,笔者便为当代文坛上迟子建们的真诚和执著而感动,这甚至说得上是难能可贵。

可能是作者的性别原因,小说呈现出浓厚的温婉之美。从老人们昔日的忙碌奔波到他们情绪悲喜变化及鲜明个性,无论是疾是缓、是隐是显,都富于真实生活背景下的暖意,不论你是否熟悉或喜欢小说所描写的生活,但你不得不承认确实有这样的生活真真切切地存在过、温暖过。小说以春、夏、秋、冬四季标点、系联外祖母、外祖父、母亲和父亲四人的性格和生活,而这四季串联起的是一个完整的清晰而又朦胧的往昔生活与记忆,一如周而复始的四季人生,小说如作者对岁月的生活照,又像作者梦中的写意画,这营造出了小说至诚至暖的感染力。是真实的生活?是虚构的故事?二者已融在作者温婉的叙述中。不过笔者相信,作品这样的选择或结果,不是作者着意于小说形式的创新,而是出于作者对生活、对往昔岁月真实而真诚的感怀,是作者以全部的情感和真实向读者诉说的自然结果。

长久以来笔者一直思考一个问题:文学是什么?文学真实与生活真实到底是怎样的关系?对此,不同的文论教科书、不同的文学派别给出了各不相同的答案。而笔者一直认为:文学应该是自生活启程的飞翔和对生活真诚的想象,在文学中我们要能看到真实的生活和真实生活中触摸不到的美。《七十年代的四季歌》坚定了笔者的这种想法。注释:

  

[1] [俄]别林斯基:《别林斯基论文学》,梁真译,新文艺出

版社1958年版,第51页。

[2] [德]本雅明:《经验与贫乏》,王炳钧、杨劲译,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258页。

(作者单位:保定学院人事处

华北科技学院文法系)

14

Young writers

2011年第6期下半月

文学的记忆与真诚

——读迟子建短篇小说《七十年代的四季歌》

郝江波 赵 蕾

摘要:迟子建的新作《七十年代的四季歌》延续了作者一贯的叙事风格,在温婉朴实的叙述中,诉说对往昔岁月的追

忆与怀念,如诗如画,以诗意的真诚诠释了文学真实的意义。

关键词:

迟子建;记忆;真实

今天是网络文学“逐鹿中原”的时代,玄幻小说、穿越小说、盗墓小说,等等。在这样的情况下,爱人却一直捧着《小说月报》期期不落,经常向我力推一些作品,源于此,笔者读到了迟子建这篇不算新的新作《七十年代的四季歌》(《小说月报》2011年第2期)。迟子建一直是笔者比较喜欢的当代中国作家之一。

文本中没有任何光怪陆离的艺术手法,只是铺展着质朴的叙述与对话。因此,笔者的思维没有在小说语言、修辞层面逗留,而是直接追随着小说中人物的言行、情绪。我渐渐忘记了是在阅读,倒觉得自己如一个旁观者站在小说人物的身边,看他们的喜怒哀愁、一颦一笑:能干、善良、慈爱而贤淑的外祖母,偏执而个性鲜明的外祖父,辛劳又能干的母亲,内心丰富而失落的父亲,甚至那可怜而无助的苏联老太太……每个人都有他们自己人性的特点,然而有一点却又是相通的:充满温情与诗的韵味,岁月在他们身上流淌。从他们身上你看到了我的身边人甚至是我自己。而兼为小说叙述者与主人公的作者,穿越于文本内外,或阐发感悟、或舒展情绪,透露出作者本人对往昔、对人生的眷恋与热爱。这种叙述风格不同于卡夫卡、米兰·昆德拉等现代派小说家纯客观叙述的追求,更不同于私人化写作的无限自我挖掘。这是我所熟悉的和喜爱的迟子建,作品中最吸引、最打动人的是文本描述的穿透生活表象的真实及此间渗透的作者真诚的感情:对往昔、对生活的追忆与怀念!这也正是此篇小说的思想和灵魂,正如别林斯基所说:“在真正诗的作品里,思想不是以教条方式表现出来的抽象概念,而是构成充溢在作品里的作品灵魂,像光充溢在水晶体一般。”[1]

无论到了什么时代,我都坚信热情与真诚对于文学的重要性,这是一个写作者对文学事业最重要的操守。因为在今天,无论是在文坛或是学术圈子内,新的写作手法、新的流派思维成为最当红的角色,而作品的内容和作者的真诚则常常被搁置一边。新小说、新论著从编辑那道门槛开始,便被审视是否具有新的文本形式。鼓励形式创新本是好事,但一味地看中形式而忽略甚至放弃内容则近于本末倒置。中国古来便有“言之无文,行而不远”之说,但前提是所行之文须为诚文、善文,虚假之文何来流传的价值和必要。在21世纪的今天,中国每年出版的各类文学作品、论文论著数量之多是难以统计的(这还不包括大量网络流传作品),其中有为数相当的作品要么“痴迷”于无节制的自我形式表演以获取学术圈子的瞩目,要么是趋附市场低级趣味来赚取利益,今天的中国当代文坛到底能有

多少作品可以流传后世?笔者不持乐观的态度。本雅明在他的《经验与贫乏》中慨叹:“我们变得贫乏了。人类遗产被我们一件件交了出去,常常只以百分之一的价值压在当铺,只为换取‘现实’这一铜板。”[2]这种与多样性相伴而来的终极信仰和道德价值的消散,反映出文学的现代性焦虑,它植根于现代人生产生活的焦虑感。上述感触似乎离《七十年代的四季歌》的评述有些远,但确是她带给我的思绪。谨于此,笔者便为当代文坛上迟子建们的真诚和执著而感动,这甚至说得上是难能可贵。

可能是作者的性别原因,小说呈现出浓厚的温婉之美。从老人们昔日的忙碌奔波到他们情绪悲喜变化及鲜明个性,无论是疾是缓、是隐是显,都富于真实生活背景下的暖意,不论你是否熟悉或喜欢小说所描写的生活,但你不得不承认确实有这样的生活真真切切地存在过、温暖过。小说以春、夏、秋、冬四季标点、系联外祖母、外祖父、母亲和父亲四人的性格和生活,而这四季串联起的是一个完整的清晰而又朦胧的往昔生活与记忆,一如周而复始的四季人生,小说如作者对岁月的生活照,又像作者梦中的写意画,这营造出了小说至诚至暖的感染力。是真实的生活?是虚构的故事?二者已融在作者温婉的叙述中。不过笔者相信,作品这样的选择或结果,不是作者着意于小说形式的创新,而是出于作者对生活、对往昔岁月真实而真诚的感怀,是作者以全部的情感和真实向读者诉说的自然结果。

长久以来笔者一直思考一个问题:文学是什么?文学真实与生活真实到底是怎样的关系?对此,不同的文论教科书、不同的文学派别给出了各不相同的答案。而笔者一直认为:文学应该是自生活启程的飞翔和对生活真诚的想象,在文学中我们要能看到真实的生活和真实生活中触摸不到的美。《七十年代的四季歌》坚定了笔者的这种想法。注释:

  

[1] [俄]别林斯基:《别林斯基论文学》,梁真译,新文艺出

版社1958年版,第51页。

[2] [德]本雅明:《经验与贫乏》,王炳钧、杨劲译,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258页。

(作者单位:保定学院人事处

华北科技学院文法系)

14


相关文章

  • 从萧红到九丹 女作家自传体小说写法的变迁
  • 腾讯文化2015-06-20 09:21 我要分享 208 [摘要]女性自传体小说历经近百年的流转,从早期的"把自己的经历写成小说",演变为如今的"把感情经历实录出来装订成册,称之为小说".其中文学性 ...查看


  • _她世纪_半边风景半边天
  • 关注女性阅读 梦想 篇 "她世纪":半边风景半边天 ★高晓春 她们的写作自由多元,绚丽多彩.有的惊鸿一瞥,昙花一现,有的步伐稳健,在创作中不断寻求突破.超越自我.到了新世纪,迟子建.徐坤等仍有新作频出,得到业界和读者的关 ...查看


  • 温暖的情怀与冷艳的气质
  • 在中国当代女作家中,60年代出生的迟子建与70年代出生的朱文颖无疑是两个标志性的人物,前者是中生代女作家的杰出代表,后者则是新生代女作家的佼佼者.因为人生经验.审美趣味.艺术修养以及小说观念等方面的不同,二人的小说在思想追求和艺术风格上均具 ...查看


  • 现代文学常识
  • 1.五六十年代主流诗歌诗人诗作: 闻捷<天山牧歌> 贺敬之<回延安>.<桂林山水歌> 郭小川<一个和八个> 诗歌运动: 新民歌运动(大跃进民歌运动2.五六十年代非主流诗歌潜在写作: 七月派诗人 ...查看


  • 推荐书目初中语文
  • 暑 假 七年级 1 作 业语文 一.<初中语文晨读晚练>晨读与晚练间隔开进行,并背诵. 二.每天坚持阅读名篇佳作,并摘抄或读书笔记200字以上.必读:<西游记><朝花夕拾><骆驼祥子>< ...查看


  • 2013新年寄语范文:新年寄语
  • [小编寄语]以下是本站为大家整理的2013新年寄语范文<新年寄语>,文章仅供大家参考: ●陈忠实:2012年,对于我自己来说,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小说<白鹿原>改编成电影了.对于影片,褒贬都有,但小说能够在它出版20年后 ...查看


  • 浅析迟子建小说
  • 浅析<额尔古纳河右岸>中色彩词的运用 法国文学评论家丹纳在<艺术哲学>中曾说道:"色彩之于形象有如伴奏之于歌词,不但如此,有时色彩竟是歌词而形象只是伴奏,色彩从附属地位一变而成为主体."[10]色 ...查看


  • 中国当代最具实力女作家
  • 发榜前言:中国文坛女性作家占据半边天,同男作家相比,女作家依靠女性细腻笔触.敏锐的情感.独特的审美视角,为中国文学宝库的丰富贡献着美文华章.浩歌排行榜在推出中国作家综合实力总排行后,感觉有必要推出中国实力女作家排行榜,以全面展现中国文坛的作 ...查看


  • 中外著名文学奖项
  • 中外著名文学奖项 诺贝尔文学奖 根据阿尔费雷德.诺贝尔遗嘱所设,"奖给在文学界创作出具有理想倾向的最佳作品的人",颁奖单位是瑞典文学院,首届文学奖于1901年颁发.公布日期通常是在每年10月的某个星期四. 都柏林文学奖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