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窒息诊断的专家共识

新生儿窒息诊断的专家共识

中华医学会围产医学分会新生儿复苏学组

新生儿窒息(asphyxia )是指由于分娩过程中的各种原因使新生儿出生后不能建立正常呼吸,引起缺氧、酸中毒,严重时可导致全身多脏器损害的一种病理生理状况,是围产期新生儿死亡和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正确复苏是降低新生儿窒息死亡率和伤残率的主要手段[1]。2004年7月由我国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中华医学会围产医学分会、中华护理学会妇产科学组与美国儿科学会、强生儿科研究院共同建立了中国新生儿复苏项目,并成立复苏专家委员会,结合国际新生儿复苏指南先后3次制定及修改中国新生儿复苏指南[2],促进了新生儿复苏技术的规范化培训和推广,提高了我国新生儿复苏技术水平,降低了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和死亡率。目前,国内新生儿窒息诊断大多仍单独使用Apgar 评分,与发达国家的诊断状况相差较大。近年来,国内已有学者提出重新认识新生儿窒息的诊断问题[3]及应正确认识Apgar 评分对新生儿窒息诊断的价值[4]。中华医学会围产医学分会新生儿复苏学组在第二次工作会议上提出,2015年要组织产、儿科专家就新生儿窒息的诊断进行讨论,制订专家共识,以指导今后的工作[5]。

一、关于新生儿窒息诊断的变迁

(一)Apgar 评分的应用

Apgar 评分是由Dr.Virginia Apgar在1953年提出来的用于快速评估新生儿生后一般状况的方法。Apgar 评分由5项体征组成,5项体征中的每一项授予分值0、1或2,然后将5项分值相加,即为Apgar 评分的分值。Apgar 评分作为评估新生儿出生时生命状况和复苏效果是一种简捷实用的初筛指标[1]。

但是,近20余年人们对Apgar 评分的诊断价值不断提出质疑:(1)Apgar 评分虽可识别新生儿有无抑制,但不能区别抑制的病因;(2)低Apgar 评分并不等同于窒息,低评分的原因可能不是宫内缺氧;(3)早产儿由于肌张力弱和对刺激反应差,其Apgar 评分可低于正常;(4)没有突出呼吸抑制,把相同的分值赋予了重要性并不相等的5个成分;(5)1 min Apgar评分与患儿远期预后无明显相关性,5 mim低评分与预后相关性更强;(6)主要不足之处在于敏感度高而特异度低,常导致窒息诊断扩大化。而且,国内部分医疗单位及个人不能正确执行评分,个体主观影响较大,降低了评分的可靠性。

Apgar 评分低的原因可能不一定是宫内缺氧,5 min Apgar评分0~3分的新生儿中仅38%、5 min 4~6分者仅8%存在胎心监护异常,单用Apgar 评分诊断窒息显然是不妥的[6]。此外,美国新生儿复苏指南指出,Apgar 评分可评价窒息的严重程度和复苏的效果,但不能指导复苏,因为它不能决定何时应开始复苏,也不能对复苏过程提供决策。评分是生后1 min完成的,但窒息新生儿不能等1 min 后再进行复苏[1,7]。

(二)关于脐动脉血气

近10年来,有研究认为应增加脐动脉血气作为新生儿窒息的诊断标准。脐动脉血气代表新生儿在产程中血气变化的结局,能揭示有无缺氧、酸中毒及其严重程度,反映窒息的病理生理本质,被认为比Apgar 评分更客观、更具有特征性[8-9]。新生儿窒息的本质是由于胎盘/胎儿血流气体交换障碍导致低氧血症、高碳酸血症及代谢性酸中毒[10-11]。发生严重酸中毒和窒息且pH <7的新生儿其主动脉最大血流和主动脉舒张压明显降低,甚至不能测出,致冠状动脉血流灌注下降而加重心肌缺血缺氧,但经合适心肺复苏及使用肾上腺素,主动脉舒张压(正常为20 mmHg,1 mmHg=0.133 kPa)上升,从而使冠状动脉血流灌注增加[8]。加强心肺复苏应该将纠正低氧血症及增加冠状动脉灌注作为重点[11]。近年来国内外均提出,Apgar 评分对诊断新生儿窒息的敏感度高,特异度较低,而脐动脉血气(pH 和碱剩余)指标特异度高,敏感度较低,两者结合可增加其准确性。

(三)国内外对新生儿窒息诊断标准的探讨

1996年美国儿科学会联合美国妇产科医师学会更改了新生儿窒息的诊断标准

[12],即必须同时具备以下4条:(1)生后严重代谢性酸中毒(脐动脉血pH <7;(2)Apgar 评分0~3分持续>5 min;(3)有神经系统症状如惊厥、昏迷及肌张力低下等;(4)有多器官损害。并明确指出:低Apgar 评分并不等同于窒息,如将Apgar 评分作为诊断窒息的唯一标准,则是对Apgar 评分的误解

和滥用。2004年经典儿科学专著Nelson Textbook of Pediatrics(17版)也将脐动脉血气纳入新生儿窒息的诊断标准[13]。

但也有研究认为该诊断标准[13]太苛刻。该研究纳入292例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其中47例符合上述标准,但符合全部4条标准的只有10 例(21%),诊断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漏诊率竟高达79%[14]。结合我国国情考虑,以上诊断标准太过严格,不适合我国推广。

2013年中国医师协会新生儿专业委员会制定了新生儿窒息诊断和分度标准建议

[15]:(1)产前具有可能导致窒息的高危因素;(2)1或5 min Apgar评分≤7分,仍未建立有效自主呼吸;(3)脐动脉血pH <7.15;(4)排除其他引起低Apgar 评分的病因。以上(2)~(4)为必要条件,(1)为参考指标。

二、关于我国新生儿窒息诊断的几点专家共识

(一)关于Apgar 评分的应用

Apgar 评分在国际上已用了半个世纪,目前我国也还在应用,尽管有不少问题和缺陷,但仍不失为新生儿出生时最简捷实用的初筛评估方法,但是要注意如下问题。

1. 由于Apgar 评分的缺陷,单纯用Apgar 评分诊断新生儿窒息,有一定局限性,不能将Apgar 评分作为诊断窒息的唯一标准。

2. Apgar评分可作为评价窒息严重程度和复苏效果的部分手段,但不能完全指导复苏,因为它不能决定何时应开始复苏,也不能对复苏过程提供决策。复苏程序要按照新生儿复苏指南流程图的要求进行。因为复苏措施是改变Apgar 评分的要素,因此在评分时应用的复苏措施也应同时记录。建议在产房内复苏后填写Apgar 评分的辅助表格(表1)[7]。

(二)关于脐动脉血气分析

如上所述,Apgar 评分敏感度较高而特异度较低,脐动脉血气(pH 和碱剩余)特异度较高而敏感度较低,两者结合可增加准确性。因此建议,在二级及以上或有条件的医院,对出生后怀疑有窒息的新生儿,应常规做脐动脉血pH 检查,Apgar 评分要结合脐动脉血pH 的结果作出窒息的诊断。单纯Apgar 评分低但pH 正常,不诊断新生儿窒息,可诊断“低Apgar 评分”。在无条件做脐动脉血气分析的医院,仅Apgar 评分异常,也可称之为“低Apgar 评分”。但考虑到目前国际、国内的疾病诊断编码的现状,对于“低Apgar 评分”,目前仍可列入新生儿窒息的诊断。

关于脐动脉血气诊断窒息的标准值,国内外都做了不少研究,国外将脐动脉血pH <7.0作为新生儿窒息不良预后最高危因素[16-17]。窒息缺氧新生儿需心肺复苏者若脐血pH <7.0,83.3%预后不良;若脐血pH >7,10.8%预后不良,诊断新生儿窒息的敏感度为86%,特异性度92%,阳性预测值为89%[17]。经典儿科学专著Nelson Textbook of Pediatrics(2011年,19版)已将新生儿窒息最高危因素改为pH <6.7,碱剩余>-25 mmol/L[18]。2008年3月至 2009年9月,我国新生儿脐动脉血气指标研究协作组组织5省6家医院进行脐动脉血气指标诊断新生儿窒息的多中心临床研究,结论认为:新生儿窒息的脐动脉血pH 临床校正值分布范围为7.00~7.20,碱剩余分布范围为-10~-18 mmol/L,诊断新生儿窒息的血气指标可在上述范围内灵活掌握;pH <7.15诊断新生儿窒息的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96.1%及69.9%,而pH <7.0为49.1%及99.9%。碱剩余<-12 mmol/L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91.4%及74.8%,而碱剩余<-16 mmol/L分别为54.0%及89.6%,显然pH <7.0及碱剩余<-16 mmol/L的特异度为好[19]。2012年12月至2015年全国新生儿窒息多器官损害临床诊断多中心研究纳入111例具有生后脐动脉血pH 及碱剩余值的新生儿,结果显示:1 min Apgar评分4~7分诊断新生儿窒息的敏感度、特异度及阳性预测值分别为100%、0%及42.6%,评分0~3分为52.2%、87.1%及75.0%;生后脐动脉血pH ≤7.15分别为66.0%、56.3%及52.5%;而pH ≤7.00则为

42.6%、87.6%及71.4%;碱剩余≤-14 mmol/L分别为48.9%、85.9%及71.9%;而碱剩余≤-16 mmol/L则为38.3%、92.2%及78.3%[20]。显然pH <7及碱剩余<-16 mmol/L特异度及阳性预测值更高。参照以上研究,建议pH <7及碱剩余<-14~-16 mmol/L可作为诊断新生儿窒息的标准。

(三)关于国际新生儿窒息的诊断标准

关于国际上用的必须同时具备4条的诊断标准[12],对于目前我国情况来说太苛刻,全部符合此4条标准者,实际已是缺氧缺血性脑病(应属于严重窒息)。如严格按此4条诊断,会造成部分漏诊,故结合目前国情在我国尚不能推广。但是如果此4条皆具备,可肯定为重度窒息。

中华医学会围产医学分会新生儿复苏学组组织相关专家讨论,提出关于结合Apgar 评分及脐动脉血气pH 诊断新生儿窒息的具体方案如下:

1. 新生儿生后仍做Apgar 评分,在二级及以上或有条件的医院生后即刻应做脐动脉血气分析,Apgar 评分要结合血气结果作出窒息的诊断。(1)轻度窒息:Apgar 评分1 min≤7分,或5 min≤7分,伴脐动脉血pH <7.2;(2)重度窒息:Apgar 评分1 min≤3分或5 min≤5分,伴脐动脉血pH <7.0。

2. 未取得脐动脉血气分析结果的,Apgar 评分异常,可称之为“低Apgar 评分”。考虑到目前国际、国内的疾病诊断编码的现状,对于“低Apgar 评分”的病例,Apgar 评分≤3分列入严重新生儿窒息(severe , ICD-9 code 768.5/ICD10 code21.0);Apgar 评分≤7分列入轻或中度新生儿窒息(mild or moderate,ICD-9 code 768.6/ICD10 code21.1)的诊断。

需要说明的是,本共识推荐的新生儿窒息诊断方案为双轨制,“低Apgar 评分”并未取得相关的国内外编码。因此建议在具体实行过程中,具体病例的诊断包括病历封面仍应该采用轻或中度窒息、重度窒息,以避免病例诊断和统计的困难。“低Apgar 评分”在做临床流行病学和比较研究时可以应用,以方便国际交流和科研论文发表。

3. 应重视围产期缺氧病史,尤其强调胎儿窘迫及胎心率异常,在有条件的医院常规定时做胎心监护,呈现不同程度胎心减慢、可变减速、晚期减速、胎心变异消失等,可作为新生儿窒息的辅助诊断标准,尤其是对于没有条件做脐动脉血气的单位,可作为诊断的辅助条件。

参与本共识撰写的专家:虞人杰(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叶鸿瑁(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朱建幸(上海交通大学附属新华医院)、朱小瑜(南方医科大学附属深圳妇幼保健院)

参与本共识讨论的专家:曹玉莲(山西省妇幼保健院),樊尚荣(北京大学深圳医院),范玲(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贺晶(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姜梅(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李明珠(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刘兴会(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母得志(四川大学华西

第二医院),朴梅花(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邱银萍(宁夏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王丹华(北京协和医院),夏世文(湖北省妇幼保健院),杨传忠(南方医科大学附属深圳妇幼保健院),阴怀清(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张雪峰(解放军第三○二医院),郑军(天津市中心妇产科医院),岳少杰(中南大学湘雅医院)

新生儿窒息诊断的专家共识

中华医学会围产医学分会新生儿复苏学组

新生儿窒息(asphyxia )是指由于分娩过程中的各种原因使新生儿出生后不能建立正常呼吸,引起缺氧、酸中毒,严重时可导致全身多脏器损害的一种病理生理状况,是围产期新生儿死亡和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正确复苏是降低新生儿窒息死亡率和伤残率的主要手段[1]。2004年7月由我国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中华医学会围产医学分会、中华护理学会妇产科学组与美国儿科学会、强生儿科研究院共同建立了中国新生儿复苏项目,并成立复苏专家委员会,结合国际新生儿复苏指南先后3次制定及修改中国新生儿复苏指南[2],促进了新生儿复苏技术的规范化培训和推广,提高了我国新生儿复苏技术水平,降低了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和死亡率。目前,国内新生儿窒息诊断大多仍单独使用Apgar 评分,与发达国家的诊断状况相差较大。近年来,国内已有学者提出重新认识新生儿窒息的诊断问题[3]及应正确认识Apgar 评分对新生儿窒息诊断的价值[4]。中华医学会围产医学分会新生儿复苏学组在第二次工作会议上提出,2015年要组织产、儿科专家就新生儿窒息的诊断进行讨论,制订专家共识,以指导今后的工作[5]。

一、关于新生儿窒息诊断的变迁

(一)Apgar 评分的应用

Apgar 评分是由Dr.Virginia Apgar在1953年提出来的用于快速评估新生儿生后一般状况的方法。Apgar 评分由5项体征组成,5项体征中的每一项授予分值0、1或2,然后将5项分值相加,即为Apgar 评分的分值。Apgar 评分作为评估新生儿出生时生命状况和复苏效果是一种简捷实用的初筛指标[1]。

但是,近20余年人们对Apgar 评分的诊断价值不断提出质疑:(1)Apgar 评分虽可识别新生儿有无抑制,但不能区别抑制的病因;(2)低Apgar 评分并不等同于窒息,低评分的原因可能不是宫内缺氧;(3)早产儿由于肌张力弱和对刺激反应差,其Apgar 评分可低于正常;(4)没有突出呼吸抑制,把相同的分值赋予了重要性并不相等的5个成分;(5)1 min Apgar评分与患儿远期预后无明显相关性,5 mim低评分与预后相关性更强;(6)主要不足之处在于敏感度高而特异度低,常导致窒息诊断扩大化。而且,国内部分医疗单位及个人不能正确执行评分,个体主观影响较大,降低了评分的可靠性。

Apgar 评分低的原因可能不一定是宫内缺氧,5 min Apgar评分0~3分的新生儿中仅38%、5 min 4~6分者仅8%存在胎心监护异常,单用Apgar 评分诊断窒息显然是不妥的[6]。此外,美国新生儿复苏指南指出,Apgar 评分可评价窒息的严重程度和复苏的效果,但不能指导复苏,因为它不能决定何时应开始复苏,也不能对复苏过程提供决策。评分是生后1 min完成的,但窒息新生儿不能等1 min 后再进行复苏[1,7]。

(二)关于脐动脉血气

近10年来,有研究认为应增加脐动脉血气作为新生儿窒息的诊断标准。脐动脉血气代表新生儿在产程中血气变化的结局,能揭示有无缺氧、酸中毒及其严重程度,反映窒息的病理生理本质,被认为比Apgar 评分更客观、更具有特征性[8-9]。新生儿窒息的本质是由于胎盘/胎儿血流气体交换障碍导致低氧血症、高碳酸血症及代谢性酸中毒[10-11]。发生严重酸中毒和窒息且pH <7的新生儿其主动脉最大血流和主动脉舒张压明显降低,甚至不能测出,致冠状动脉血流灌注下降而加重心肌缺血缺氧,但经合适心肺复苏及使用肾上腺素,主动脉舒张压(正常为20 mmHg,1 mmHg=0.133 kPa)上升,从而使冠状动脉血流灌注增加[8]。加强心肺复苏应该将纠正低氧血症及增加冠状动脉灌注作为重点[11]。近年来国内外均提出,Apgar 评分对诊断新生儿窒息的敏感度高,特异度较低,而脐动脉血气(pH 和碱剩余)指标特异度高,敏感度较低,两者结合可增加其准确性。

(三)国内外对新生儿窒息诊断标准的探讨

1996年美国儿科学会联合美国妇产科医师学会更改了新生儿窒息的诊断标准

[12],即必须同时具备以下4条:(1)生后严重代谢性酸中毒(脐动脉血pH <7;(2)Apgar 评分0~3分持续>5 min;(3)有神经系统症状如惊厥、昏迷及肌张力低下等;(4)有多器官损害。并明确指出:低Apgar 评分并不等同于窒息,如将Apgar 评分作为诊断窒息的唯一标准,则是对Apgar 评分的误解

和滥用。2004年经典儿科学专著Nelson Textbook of Pediatrics(17版)也将脐动脉血气纳入新生儿窒息的诊断标准[13]。

但也有研究认为该诊断标准[13]太苛刻。该研究纳入292例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其中47例符合上述标准,但符合全部4条标准的只有10 例(21%),诊断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漏诊率竟高达79%[14]。结合我国国情考虑,以上诊断标准太过严格,不适合我国推广。

2013年中国医师协会新生儿专业委员会制定了新生儿窒息诊断和分度标准建议

[15]:(1)产前具有可能导致窒息的高危因素;(2)1或5 min Apgar评分≤7分,仍未建立有效自主呼吸;(3)脐动脉血pH <7.15;(4)排除其他引起低Apgar 评分的病因。以上(2)~(4)为必要条件,(1)为参考指标。

二、关于我国新生儿窒息诊断的几点专家共识

(一)关于Apgar 评分的应用

Apgar 评分在国际上已用了半个世纪,目前我国也还在应用,尽管有不少问题和缺陷,但仍不失为新生儿出生时最简捷实用的初筛评估方法,但是要注意如下问题。

1. 由于Apgar 评分的缺陷,单纯用Apgar 评分诊断新生儿窒息,有一定局限性,不能将Apgar 评分作为诊断窒息的唯一标准。

2. Apgar评分可作为评价窒息严重程度和复苏效果的部分手段,但不能完全指导复苏,因为它不能决定何时应开始复苏,也不能对复苏过程提供决策。复苏程序要按照新生儿复苏指南流程图的要求进行。因为复苏措施是改变Apgar 评分的要素,因此在评分时应用的复苏措施也应同时记录。建议在产房内复苏后填写Apgar 评分的辅助表格(表1)[7]。

(二)关于脐动脉血气分析

如上所述,Apgar 评分敏感度较高而特异度较低,脐动脉血气(pH 和碱剩余)特异度较高而敏感度较低,两者结合可增加准确性。因此建议,在二级及以上或有条件的医院,对出生后怀疑有窒息的新生儿,应常规做脐动脉血pH 检查,Apgar 评分要结合脐动脉血pH 的结果作出窒息的诊断。单纯Apgar 评分低但pH 正常,不诊断新生儿窒息,可诊断“低Apgar 评分”。在无条件做脐动脉血气分析的医院,仅Apgar 评分异常,也可称之为“低Apgar 评分”。但考虑到目前国际、国内的疾病诊断编码的现状,对于“低Apgar 评分”,目前仍可列入新生儿窒息的诊断。

关于脐动脉血气诊断窒息的标准值,国内外都做了不少研究,国外将脐动脉血pH <7.0作为新生儿窒息不良预后最高危因素[16-17]。窒息缺氧新生儿需心肺复苏者若脐血pH <7.0,83.3%预后不良;若脐血pH >7,10.8%预后不良,诊断新生儿窒息的敏感度为86%,特异性度92%,阳性预测值为89%[17]。经典儿科学专著Nelson Textbook of Pediatrics(2011年,19版)已将新生儿窒息最高危因素改为pH <6.7,碱剩余>-25 mmol/L[18]。2008年3月至 2009年9月,我国新生儿脐动脉血气指标研究协作组组织5省6家医院进行脐动脉血气指标诊断新生儿窒息的多中心临床研究,结论认为:新生儿窒息的脐动脉血pH 临床校正值分布范围为7.00~7.20,碱剩余分布范围为-10~-18 mmol/L,诊断新生儿窒息的血气指标可在上述范围内灵活掌握;pH <7.15诊断新生儿窒息的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96.1%及69.9%,而pH <7.0为49.1%及99.9%。碱剩余<-12 mmol/L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91.4%及74.8%,而碱剩余<-16 mmol/L分别为54.0%及89.6%,显然pH <7.0及碱剩余<-16 mmol/L的特异度为好[19]。2012年12月至2015年全国新生儿窒息多器官损害临床诊断多中心研究纳入111例具有生后脐动脉血pH 及碱剩余值的新生儿,结果显示:1 min Apgar评分4~7分诊断新生儿窒息的敏感度、特异度及阳性预测值分别为100%、0%及42.6%,评分0~3分为52.2%、87.1%及75.0%;生后脐动脉血pH ≤7.15分别为66.0%、56.3%及52.5%;而pH ≤7.00则为

42.6%、87.6%及71.4%;碱剩余≤-14 mmol/L分别为48.9%、85.9%及71.9%;而碱剩余≤-16 mmol/L则为38.3%、92.2%及78.3%[20]。显然pH <7及碱剩余<-16 mmol/L特异度及阳性预测值更高。参照以上研究,建议pH <7及碱剩余<-14~-16 mmol/L可作为诊断新生儿窒息的标准。

(三)关于国际新生儿窒息的诊断标准

关于国际上用的必须同时具备4条的诊断标准[12],对于目前我国情况来说太苛刻,全部符合此4条标准者,实际已是缺氧缺血性脑病(应属于严重窒息)。如严格按此4条诊断,会造成部分漏诊,故结合目前国情在我国尚不能推广。但是如果此4条皆具备,可肯定为重度窒息。

中华医学会围产医学分会新生儿复苏学组组织相关专家讨论,提出关于结合Apgar 评分及脐动脉血气pH 诊断新生儿窒息的具体方案如下:

1. 新生儿生后仍做Apgar 评分,在二级及以上或有条件的医院生后即刻应做脐动脉血气分析,Apgar 评分要结合血气结果作出窒息的诊断。(1)轻度窒息:Apgar 评分1 min≤7分,或5 min≤7分,伴脐动脉血pH <7.2;(2)重度窒息:Apgar 评分1 min≤3分或5 min≤5分,伴脐动脉血pH <7.0。

2. 未取得脐动脉血气分析结果的,Apgar 评分异常,可称之为“低Apgar 评分”。考虑到目前国际、国内的疾病诊断编码的现状,对于“低Apgar 评分”的病例,Apgar 评分≤3分列入严重新生儿窒息(severe , ICD-9 code 768.5/ICD10 code21.0);Apgar 评分≤7分列入轻或中度新生儿窒息(mild or moderate,ICD-9 code 768.6/ICD10 code21.1)的诊断。

需要说明的是,本共识推荐的新生儿窒息诊断方案为双轨制,“低Apgar 评分”并未取得相关的国内外编码。因此建议在具体实行过程中,具体病例的诊断包括病历封面仍应该采用轻或中度窒息、重度窒息,以避免病例诊断和统计的困难。“低Apgar 评分”在做临床流行病学和比较研究时可以应用,以方便国际交流和科研论文发表。

3. 应重视围产期缺氧病史,尤其强调胎儿窘迫及胎心率异常,在有条件的医院常规定时做胎心监护,呈现不同程度胎心减慢、可变减速、晚期减速、胎心变异消失等,可作为新生儿窒息的辅助诊断标准,尤其是对于没有条件做脐动脉血气的单位,可作为诊断的辅助条件。

参与本共识撰写的专家:虞人杰(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叶鸿瑁(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朱建幸(上海交通大学附属新华医院)、朱小瑜(南方医科大学附属深圳妇幼保健院)

参与本共识讨论的专家:曹玉莲(山西省妇幼保健院),樊尚荣(北京大学深圳医院),范玲(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贺晶(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姜梅(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李明珠(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刘兴会(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母得志(四川大学华西

第二医院),朴梅花(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邱银萍(宁夏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王丹华(北京协和医院),夏世文(湖北省妇幼保健院),杨传忠(南方医科大学附属深圳妇幼保健院),阴怀清(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张雪峰(解放军第三○二医院),郑军(天津市中心妇产科医院),岳少杰(中南大学湘雅医院)


相关文章

  • 新生儿窒息诊断和分度标准建议
  • 第15卷第1期2013年1月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 Chin J Contemp Pediatr Vol.15No.1Jan.2013 DOI :10.7499/j.issn.1008-8830.2013.01.001 标准·方案·指南 新生儿 ...查看


  • 卫计委|最新版中国早产儿保健指南公布
  • 文案 · 创意 · 拍摄 ·作图    李书鹏 喵~ o(=·ω·=)m 听说好文跟好音乐更配哟 如果您有想听的歌曲 可以后台给我们留言哈 全汇总|常见遗传代谢病治疗策略 专家解读|母乳喂养指南 儿科医患沟通|重症患儿家属沟通技巧及实例解读 ...查看


  • 全国孕产期系统保健管理规范
  • 全国孕产期系统保健管理规范 附件: xx省孕产期保健工作规范 (试行) 为规范孕产期保健工作,保障母婴安全,根据<中华人 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实施 办法>.<xx省孕产期保健工作管理 ...查看


  • 新生儿科q前五种病诊疗规范
  • 新生儿科 新生儿肺炎 [诊断] 1.临床表现 早发肺炎常在出生后立即或3-5天内出现症状,而1周后发生者多为晚发肺炎.表现为体温不稳定,拒奶.嗜睡,以后出现口吐白沫.呼吸急促.呼吸暂停.程度不同的呼吸窘迫和发绀,重者可有心动过速.末梢灌注不 ...查看


  • 新生儿死亡评审总结报告1
  • 新生儿死亡评审总结报告 高台县新生儿死亡评审工作根据甘肃省卫生厅<新生儿死亡评审规范(试行)>文件精神,于2010年10月10日成立了高台县新生儿死亡评审专家组,组内共有人员11名,组长为卫生局副局长,成员涵盖产.儿科及其相关科 ...查看


  • 医院年度业务发展工作计划
  • 一.业务工作指标 完成门诊30.1万人次,收治住院1.53万人次,病床使用率92%以上,平均住院天数:7天. 二.质量指标 甲级病历率≥95%,门诊处方合格率≥95%,入出院诊断符合率≥95%,治愈率≥95%,手术前后诊断符合率≥95%,围 ...查看


  • 二十年新生儿窒息死亡动态分析
  • 二十年新生儿窒息死亡动态分析 李鸿斌 沈莉 冯海娟 [摘要] 目的 探讨新生儿窒息死亡的变化规律.方法 借鉴研究经济现象的方法,用发展速度和发展水平指标描述如皋市1991-2010年新生儿窒息死亡专率,运用动态数列分析技术,建立数学模型,分 ...查看


  • 胎儿窘迫及新生儿窒息的护理
  • 第5章 胎儿窘迫及新生儿窒息的护理 1. 引起胎儿窘迫的原因C A. 脐带脱垂 B. 妊娠高血压综合征 C. 巨大儿 D. 胎盘功能不良 E. 脐带先露 2. 急性胎儿窘迫多发生D A. 妊娠早期 B. 妊娠末期 C. 妊娠中期 D. 分娩 ...查看


  • 53例帆状胎盘临床分析
  • ・2841・ 53例帆状胎盘临床分析 苏 丹 林丽玲 [摘要] 目的 分析帆状胎盘与胎儿宫内窘迫.新生儿窒息的关系, 及探讨分娩方式对围产儿窒息率死亡率的影响, 从而及早诊断.及时处理.方法 分为两组, 帆状胎盘组53例, 其中包括前置血管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