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常见的表现手法鉴赏

  诗歌常见表现手法有:烘托、用典、虚实、象征、起兴、联想想象、渲染、抑扬、对比。

  1.烘托

  烘托可以是人烘托人,如《秦罗敷》借“行者”“少年”.等的反应来烘托秦罗敷惊人的美貌。也可以是物烘托物,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以闹衬静。更多的是物烘托人,如《琵琶行》中三次写江中之月,分别烘托了人物凄凉、孤独、悲伤等心情。

  2.用典

  用典有明用、暗用、正用和反用四种。

  (1)明用典故

  从字面一看便知使用了某个典故就是明用典故。如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明用《史记・冯唐列传》中的故事。

  (2)暗用典故

  表面上看用典处似乎与上下文句融合为一,不细察则不知为用典,这是暗用典故。如《江城子・密州出猎》的末句是:“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表面看来好像是写猎人弯弓射狼的情况,其实暗用了《楚辞・东君》“举长矢兮射天狼”的典故。

  (3)正用典故

  李白的《宣州谢�楼饯别校书叔云》中有“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上句称赞李云文章得建安风骨,清新刚健;下句谓自己的诗歌应像谢�那样清新隽永。与典故所述之人事一致,这就是正用典故。

  (4)反用典故

  取典故所述之人事而反其意用之,如辛弃疾的《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首句化用李白《蜀道难》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将其概括为“蜀道登天”。本来,李白突出的是蜀道的高危艰险,辛弃疾却强调通过艰苦的攀登可以上达青天,这就是典型的反用典故。

  3.虚实

  “虚实相生”是指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互相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从而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

  诗歌中“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如《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上阙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写赤壁险峻的形势。

  诗歌中的“虚”包括三类:

  1.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诗人往往借助这类虚无的境界来反衬现实。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仙境就是一个虚象,描绘的美好图景反衬出现实的黑暗。

  2.已逝之景。这类虚景是作者曾经经历过或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景象,但是却不在眼前。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云:“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再现了火烧赤壁这一史实,故是虚景。

  3.设想的未来之境。这类虚境是还没有发生的,它表现的情将一直延伸到未来而不断绝。故写愁,将倍增其愁;写乐将倍增其乐。

  4.象征

  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和感情。李德裕《登崖州城作》:“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描写郡城正在严密封锁,重重阻隔之中,象征自己被政敌迫害的景况。

  5.起兴

  起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李商隐《锦瑟》)首联用瑟这种乐器起兴,由此而思及“华年”。

  6.联想和想象

  联想是由一事物联系到与之有关的另一事物。“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贺知章《咏柳》)诗人由柳枝的纷披下垂、婀娜多姿联想到翠绿的丝带,运用巧妙的比喻,塑造出一个别具浪漫色彩的新颖形象。

  想象是人们在已有材料和观念基础上,经过联想、推断、分析、综合,创造出新的观念的思维过程。“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的《望洞庭》)这首诗通过极富想象力的描写,将洞庭的湖光山色别出心裁地再现于纸上。

  7.渲染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杜甫《登高》)接连出现六个特写镜头,渲染秋江景物的特点。渲染对环境、景物作多方面的描写形容,以突出形象,加强艺术效果。

  8.抑扬

  抑扬是把要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只突出强调其中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的目的。有先扬后抑和先抑后扬之分。“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高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王昌龄《闺怨》)这首诗采用先扬后抑,先写少妇“不知愁”,后面才说她“悔”,突出了哀怨的情绪。

  9.对比

  对比,把两种不同的事物或情形作对照,互相比较。“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李白《越中览古》)前三句的昔日繁荣和第四句的今日冷落凄凉形成强烈对比,使读者感受深切。

  此外,常用的表现手法还有寓褒于贬、明褒实贬,欲擒故纵,言此意彼,画龙点睛、曲笔逆笔等。

  张忠伟,教师,现居河北冀州。

  诗歌常见表现手法有:烘托、用典、虚实、象征、起兴、联想想象、渲染、抑扬、对比。

  1.烘托

  烘托可以是人烘托人,如《秦罗敷》借“行者”“少年”.等的反应来烘托秦罗敷惊人的美貌。也可以是物烘托物,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以闹衬静。更多的是物烘托人,如《琵琶行》中三次写江中之月,分别烘托了人物凄凉、孤独、悲伤等心情。

  2.用典

  用典有明用、暗用、正用和反用四种。

  (1)明用典故

  从字面一看便知使用了某个典故就是明用典故。如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明用《史记・冯唐列传》中的故事。

  (2)暗用典故

  表面上看用典处似乎与上下文句融合为一,不细察则不知为用典,这是暗用典故。如《江城子・密州出猎》的末句是:“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表面看来好像是写猎人弯弓射狼的情况,其实暗用了《楚辞・东君》“举长矢兮射天狼”的典故。

  (3)正用典故

  李白的《宣州谢�楼饯别校书叔云》中有“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上句称赞李云文章得建安风骨,清新刚健;下句谓自己的诗歌应像谢�那样清新隽永。与典故所述之人事一致,这就是正用典故。

  (4)反用典故

  取典故所述之人事而反其意用之,如辛弃疾的《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首句化用李白《蜀道难》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将其概括为“蜀道登天”。本来,李白突出的是蜀道的高危艰险,辛弃疾却强调通过艰苦的攀登可以上达青天,这就是典型的反用典故。

  3.虚实

  “虚实相生”是指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互相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从而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

  诗歌中“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如《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上阙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写赤壁险峻的形势。

  诗歌中的“虚”包括三类:

  1.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诗人往往借助这类虚无的境界来反衬现实。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仙境就是一个虚象,描绘的美好图景反衬出现实的黑暗。

  2.已逝之景。这类虚景是作者曾经经历过或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景象,但是却不在眼前。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云:“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再现了火烧赤壁这一史实,故是虚景。

  3.设想的未来之境。这类虚境是还没有发生的,它表现的情将一直延伸到未来而不断绝。故写愁,将倍增其愁;写乐将倍增其乐。

  4.象征

  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和感情。李德裕《登崖州城作》:“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描写郡城正在严密封锁,重重阻隔之中,象征自己被政敌迫害的景况。

  5.起兴

  起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李商隐《锦瑟》)首联用瑟这种乐器起兴,由此而思及“华年”。

  6.联想和想象

  联想是由一事物联系到与之有关的另一事物。“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贺知章《咏柳》)诗人由柳枝的纷披下垂、婀娜多姿联想到翠绿的丝带,运用巧妙的比喻,塑造出一个别具浪漫色彩的新颖形象。

  想象是人们在已有材料和观念基础上,经过联想、推断、分析、综合,创造出新的观念的思维过程。“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的《望洞庭》)这首诗通过极富想象力的描写,将洞庭的湖光山色别出心裁地再现于纸上。

  7.渲染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杜甫《登高》)接连出现六个特写镜头,渲染秋江景物的特点。渲染对环境、景物作多方面的描写形容,以突出形象,加强艺术效果。

  8.抑扬

  抑扬是把要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只突出强调其中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的目的。有先扬后抑和先抑后扬之分。“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高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王昌龄《闺怨》)这首诗采用先扬后抑,先写少妇“不知愁”,后面才说她“悔”,突出了哀怨的情绪。

  9.对比

  对比,把两种不同的事物或情形作对照,互相比较。“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李白《越中览古》)前三句的昔日繁荣和第四句的今日冷落凄凉形成强烈对比,使读者感受深切。

  此外,常用的表现手法还有寓褒于贬、明褒实贬,欲擒故纵,言此意彼,画龙点睛、曲笔逆笔等。

  张忠伟,教师,现居河北冀州。


相关文章

  • 中考诗歌鉴赏题答题格式
  • 中考诗歌鉴赏题答题格式 [基本概念] 1.表达方式:诗词中主要运用叙述.描述.议论.抒情四种表达方式.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描写方式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抒情方式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情景相生.情因景生.以景衬情. ...查看


  • 古诗词鉴赏题答题技巧
  • 古诗词鉴赏题答题技巧 解答古诗歌鉴赏题要注意三个方面: 一是整体感知,即阅读诗歌时不忘题目.作者.注解,注意辨析诗歌类别. 二是意象情感,即把握意象意境,并透过意象意境揣摩诗人所要抒发的感情. 三是答题要求,即审读题干,弄清要求,有针对性作 ...查看


  • 中考诗歌鉴赏题答题格式 1
  • 中考诗歌鉴赏题答题格式 一.基本概念 1.表达方式:诗词中主要运用叙述.描述.议论.抒情四种表达方式.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 描写方式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 抒情方式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情景相生.情因景生.以 ...查看


  • 诗歌鉴赏和名句默写
  • 高考诗歌鉴赏题规范答题模式 赵金晶 一.主旨类提炼 这种类型的题目,主要是要求考生通过理解诗歌的内容,来提炼出作者的思想感情.观点态度.把握诗歌内容,详细分析作者的情感,是此类题的关键点. [考查方式]常见的考查方式有:"这首诗表 ...查看


  • 二轮复习--诗歌鉴赏
  • 古代诗歌鉴赏 [考点精要] 2015年语文科<考试说明>(新课标)对该考点的要求是:阅读鉴赏古代诗歌.具体要求有:①理解诗歌中的字句,属于"鉴赏评价(D)"层级:②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属于&q ...查看


  • [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回归-拓展评价单
  • <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 回归拓展-评价单 设计人:程 鲲 审核人:*** 序号:*-*-* 班级: **** 姓名: 组名 [高考考点] 考纲要求: 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就是诗人用诗化的语言来反映现实生活和 ...查看


  • 诗歌鉴赏专题训练
  • 借代与借喻的异同: 相同处:借代与借喻都有所代,借代是用借体代本体,借喻是用喻体代本体,本体都不出现. 不同处: 1.借代的借体是客观实际中的事物,这个事物与本体有关联:借喻中的喻体与客观现实无关联.例如: ①有缺点的战士终究是战士,完美的 ...查看


  • 鉴赏类文档
  • [摘 要]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仅从<诗经>算起,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光辉历史.在 这三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论诗人,名家辈出,灿若群星:论诗作,名篇纷呈,争奇斗丽. 其中无数的优秀篇章,至今脍炙人口,具有广泛而永恒的艺术魅力,成为 ...查看


  • 鉴赏古诗词的表达技巧专题讲义
  • 鉴赏古诗词的表达技巧专题讲义 李庆云 一.知识概说 1.何谓鉴赏古诗词?鉴赏古诗词要鉴赏哪些内容? 所谓鉴赏古诗词,就是要把握古诗词的形象,领会古诗词的思想内容,赏析古诗词的表达技巧,揣摩古诗词的语言.把握诗词形象,就是要透过作者情感世界的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