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
2013年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2013年,北京大学继续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和建设,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坚持教学质量优先,推进教育管理创新。北京大学继续推进小班课教学改革、英文平台课建设、医学部教育教学改革等,同时加快建设北京大学开放课程,实现北大优质教育资源向社会开放。
(一)本科教育基本情况
北京大学是一所以人文、社会科学、理学、医学和技术科学为主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学校坚持把人才培养作为大学的核心使命,坚持走以内涵发展为主的道路,发挥自身办学特色。2013年,北京大学坚持树立“育人为本、质量为先”的思想,按照“加强基础,促进交叉,尊重选择,卓越教学”的教学方针的指引,为国家和民族培养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国际视野开阔、在各行各业起引领作用的高素质人才。2013年,北京大学校长王恩哥院士撰文专门介绍北京大学的历史传统、责任与使命、办学理念和未来的发展规划等。王恩哥校长指出:“当今中国和世界机遇与挑战并存,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需要具有高远视野、敏锐洞察力、创造性思维以及坚毅决心的领导型人才。作为中国历史最久的国立综合性大学和最有影响力的高等教育机构,北京大学要勇担责任,为国家和世界培养更多领导型创新型人才。”
北京大学设有人文、理学、社会科学、信息与工程、医学5个学部,共有11个学科门类,47个专业类,120个专业。2013年7月,按照教育部高教司《关于做好2013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申报工作的通知》要求,北京大学向教育部申报新增设置“能源与资源工程”(审批专业)和“文物保护技术”(备案专业)两个本科专业。为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的需求,应空军方面要求,2013起招生双学籍“空军飞行国防生”,由北京大学和空军航空大学联合培养飞行国防生,为空军培养飞行后备人才。“双学籍”空军飞行国防生,采取“3+1”的培养方式,学生入学后的前三年在北京大学本部完成120个学分的专业基础课学习,第四年回到空军航空大学学习,完成飞行训练、部分专业课程及毕业论文等其他内容。近年来,学校根据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需要,依托元培学院创建了“古生物学”、“政治学、经济学与哲学”、“外国语言与外国历史”等跨学科专业,并结合国家社会需求,积极开展了“古典语文学”、“水基础科学”、“整合科学”等交叉学科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2013年,北京大学在校本科生14232人,硕士研究生14554人,博士研究生8681人,另有115个国家的3852名长期留学生在校学习,其中本科生1619人。北京大学紧紧围绕国家发展战略和学校关于加快推进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战略部署,紧扣“追求卓越”和“维护公平”两个主题,深化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积极探索人才选拔的综合评价模式,取得了显著成效。2013年北大校本部录取的3149名本科生,医学部录取776人。
(二)师资与教学条件
北京大学注重高质量的教师队伍建设,目前共有专任教师6504人,具有正高职称的2179
人,副高职称的2146人;具有博士学位的4685人,具有硕士学位的1193人。北大的教师队伍是以院士、文科著名教授、千人计划学者、长江学者、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领衔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学校高度重视高层次领军人才和中青年后备队伍的培养、引进工作。2013年,在首批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万人计划”)中,北大共有13人入选。陈十一、龚旗煌、程和平、欧阳颀、方岱宁等五位北大教授增选为中科院院士,同时,还有九位北大校友也新当选为“两院”院士。在青年人才培养和引进方面,2013年北大有24人入选第五批青年千人计划,73人入选北京高校青年英才计划。2013年,北京大学积极加大海外学者的聘请力度,申报各类引智项目,如“外专千人计划”、“高端外专聘请计划”、“诺贝尔奖获得者中国校园行项目”。与此同时,继续推行“大学堂顶尖学者计划”、“海外名家讲学计划”、“海外学者讲学计划”、“海外学者研究计划”等,满足院系多元化聘请需求。这些外籍专家由诺奖得主、院士级专家领衔,教授、研究员职称、博士学位者占较大比例,分布在全校各个院系和研究所,从事基础教学和合作研究,联合培养研究生,协助建设和管理实验室、研究所。
北京大学始终坚持教学科研保障经费的逐年递增,不仅维持了教学科研活动的开展,还支持了一系列教学改革和新的学科建设举措。2013年安排教学经费2.1亿元,总量比2012年增加4000万元。其中:安排近2000万元用于教学改革专项,用于支持“研讨型小班教学”等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研究生实践能力建设、校级科学仪器公共平台运行等。为支持学科创新和提高学科发展质量,安排预算1185万元,支持设立“加强学科建设专项计划”;追加预算100万元,支持城市与环境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试点开展国际同行评议。根据加快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对人才培养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加大对学生科研创新等项目的筹资力度,创新奖励形式,促进学生全面成长成才。2013年争取到社会捐赠设立“华宝学生科研创新协同发展基金”;与赵文权校友签署股权捐赠协议,支持北大人文学科、学生社团活动等。2013年,北京大学积极争取并落实社会捐赠校级奖学金68项,奖励学生2000余人;争取社会捐赠校级助学金51项,资助学生逾2800人。
2013年,北京大学占地面积2741118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865836.61万元,学校产权校舍建筑面积2199011平方米,其中教学科研及辅助用房868569平方米。北京大学当年新建、代管、改造项目共有15项,建设总规模153857平方米,计划总投资79514万元。其中新建项目3项,建筑面积65590平方米,计划总投资40701万元;改造项目12项,建筑面积88267平方米,计划总投资38813万元。2013年,北京大学(含医学部)共有实验室156个,实验室使用面积14.09万平方米,教学实验1670项。其中,校本部实验室共83个,使用面积10.6万平方米,实验技术人员376人,教学实验1316项,实验教学工作量178.5万人时。校本部共有实验技术人员385人,其中,教授级高工21人,高级工程师/高级实验师142人,工程师/实验师206人。截至2013年底,我校(含医学部)共有800元以上仪器设备233653台,价值46.23亿元,40万元以上大型科学仪器设备1255台,价值16.79亿元。2013年,我校(含医学部)新增800元以上仪器设备33202台,价值7.18亿元,其中,新增40万元以上大型仪器设备213台,价值3.18亿元。2013年,我校本部新增800元以上仪器设备26638台,价值5.48亿元,其中,新增40万元以上大型仪器设备157台,价值2.43亿元。013年,我校仪器设备采购总额达7.18亿元(其中校本部仪器设备采购总额5.48亿元),从国内采购设备2.95亿元,从国外采购设备4.23亿元。
(三)教学建设与改革
本科教学改革和建设一直是北京大学核心工作之一,近年来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指引下,北京大学持续开展教学改革和建设,保障和提高本科教学质量。学校的本科教育有重视基础、尊重选择的优良传统,近年来,学校在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课程教学方法改革、学生创新能力和国际化人才培养等方面展开积极探索,取得了很大成绩。面对当前教育发展的新形势,要强化多样性选择下教师对学生的指导,促进不同学科间的融合交叉。要扎实推进“小班课教学”,通过多种形式密切师生联系,加强师生交流互动;要搭建学生实践创新平台,加强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要加强英文平台课程建设,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
1.“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继续稳步推进
2013年,北京大学“拔尖计划”实施进展顺利,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计算机科学、环境科学等6个项目组完成了新一届学生遴选工作,目前进入计划培养的在读学生人数达480人,第一批正式毕业生顺利毕业。各项目组在高水平师资聘请、教学方法改革、国际化培养、导师制落实等方面开展了重点工作。例如数学学院与法国著名数学家、“代数杂志”主编,Michel Broué长期合作,邀请其开设全英文讲授的“大学生代数教程”课程,该教授还为此课程专门撰写布尔巴基(Bourbaki)式教材;物理学院结合模块化培养方案改革,成立了以国家级教学名师王稼军教授为主任的选课与综合指导委员会,对学生的个性化培养方案提出建议和指导意见;导师指导下的科研训练不断加强,如化学学院建立了基础实验与科研训练紧密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更好地将科研训练与日常教学环节相结合,多名学生在国际一流期刊上发表论文;此外,项目通过推动国际交流访学和科研训练、国际会议、学科竞赛等多种形式,加强对学生的国际化培养。除了以上核心环节之外,各项目组在氛围营造、条件支持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工作,保障拔尖计划稳步顺利推进。在拔尖计划的带动下,学校支持了工学、地质学和古典语文学的拔尖人才培养计划。这些项目在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也取得了突出的成绩。2013年,在教育部开展的项目阶段性审查中,北大的培养理念和工作成果受到了专家组的认可;并于本年度申请将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转为示范。
2.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取得新进展
根据学科特点和建设基础,北京大学加强了对人才培养基地的分类指导,统筹利用各种资源进行重点建设,逐步带动全校各类培养基地建设水平提高。2013年,北京大学数学、化学、地质学、心理学、药学、生物学、力学等7个国家理科基地获得国家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基金项目资助,经费总计1400万。法学院于2012年入选国家首批“应用型、复合型法律职业人才教育培养基地”和“涉外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本年度正式开展卓越法律人才培养工作,做到了法学理论课程与实践类课程并重,法学知识与相关学科知识并重;理论知识体系教学与案例教学、诊所式教学并举,本院师资与兄弟院系师资、校外实务专家授课相融合;重视实习基地建设,加大实践、实习在培养环节中的比重;进一步推动国际交流,加强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取得了初步的进展。
表一:北京大学人才培养基地名单
3.推进医学教育教学改革
医学部启动“新途径”教改,在教育教学一体化的模式下,梳理更新了教育思想、教学理念、培养原则,构建器官系统为中心的课程体系,强调核心课程或核心内容,实施小组讨论式教学。
首先,根据教育部颁发的《本科医学教育标准》,建设新课程及课程群:设计《早期接触临床》,使学生初步接触、学习临床技能,了解专业。建立全科医学学系,设计全科医学课程群,将全科医学的教育理念和思想引入本科教学。开设《姑息医学》、《血管医学》、《医学史》、《医学伦理学》、《循证医学》、《流行病学与社会医学》、《康复医学》、《临床沟通技巧》、《创新性综合实验》、《创新性思维训练课程I、II》等必修、选修课。
其次,深入开展课程改革:包括课程体系建设、横向和纵向的课程整合。生物医学部分,梳理各课程的核心内容和知识点,将理论课学时从607学时调整至468学时,为原来的77%;整合理论课和实验教学,增加案例讨论式学习,20个案例涵盖生物医学、临床医学、公共卫生、医学人文、循证医学等内容。临床课程,开展案例教学,以临床专业知识为重点,兼顾生物医学、公共卫生、医学人文和循证医学。
第三,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应用多种教学方法:理论授课,提倡互动和引导,兼顾知识传授和学生学习兴趣培养;案例教学(Problem-based learning, PBL;Case-based learning, CBL),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沟通能力,自主学习能力;模拟教学,使学生在接触病人前做好技
能训练;床旁教学,接触病人,学习知识并学会理解患者。
第四,加强建设实践教学基地:为使学生充分了解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既重视传统实践教学基地,更重视全科医学社区卫生中心教学基地和交叉学科、新兴学科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建立了包括三级医疗机构(综合医院及专科医院)、二级医疗机构(区、县医院)、社区卫生中心、专科机构(北京市红十字血液中心、北京急救中心)的37个医学实践教学基地。
第五、组织学生选择自选学习项目: 包括对外短期交流、科研训练、选科实习、基层实践等。临床医学八年制202名学生中,参加对外短期交流项目47人次,科研训练68人次,对临床医学第二阶段的培养起到良好的引导和支持作用。
另外,医学部对北大医院、人民医院、北医三院、积水潭医院、北京医院进行教学工作检查,在此基础上,2013年3-10月修订医学部各专业培养方案,10月最终成稿并下发;4-6月启动并完成临床医学专业(八年制)桥梁课、系统课教学大纲修订。2013年11月,为进一步优化各基地教学任务工作布局,调整教学任务。
2013年基础阶段教改进一步总结经验,并推广,开展2次全国性PBL讨论式教学相关培训活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临床阶段教学改革,进一步进行了梳理、核对教改中课程整合内容及相应学时、学分要求,通过认证报告的学习,进一步促进了各学院的交流、沟通;通过专家现场考察,明确了教改的优势与不足。在公共卫生、药学、护理、医学英语等专业中,也在开展教学改革工作探索。
4.继续扎实推进“小班课教学”试点工作
学校继续推进大班授课与小班研讨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以充分调动教师-学生的双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学习潜力,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和培养创新人才。2013年4月全校本科教学工作会上,进一步提出“要扎实推进‘小班课教学’,通过多种形式密切师生联系,加强师生交流互动”。以优势学科经典课程为“小班课教学”的主要试点项目;以“三个课堂”(“大班课堂”、“小班课堂”和“一对一课堂”)为“小班课教学”的主要模式;以“三个互动”(“师师互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为“小班课教学”的主要方法;以“五个改变”(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改变陈旧不变的教学内容、改变过去的单向培养模式、改变过去的期中/期末考试模式、改变教书和读书的分离状况)为“小班课教学”的核心目标;以师资力量、专门机构、网络技术为“小班课教学”的重要推手。
2013年,学校继续推广“小班课教学”,并逐步扩大试点范围。数学学院、物理学院、化学学院、生命科学学院、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中文系、历史系、哲学系、法学院、考古文博学院、光华管理学院、经济学院等院系共在30余门课程上开展“大班授课和小班研讨”相结合的“小班课教学”,共开设44个大班,218个研讨型小班,近150名骨干教师投入大班授课或小班指导,其中院士、长江学者、杰青基金获得者、千人计划学者、国家级教学名师等近10名。本学期,“小班课教学”试点工作从基础理科院系扩大到全校范围。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信科等理科院系继续在专业基础课上开展试点并扩大试点课程范围,文科院系根据学科特点在专业基础课和核心通选课上开展试点。
5.推进英文平台课建设
根据北京大学2012年本科教育发展战略研讨会和北京大学2012年教学工作会讨论意见,学校设立北京大学本科生外文授课的平台课(即非语言类的外语授课课程,简称“外文平台课”),以建立国内培养与国际交流相衔接的开放式人才培养体系,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加强与世界优秀大学的交流与合作,提升学校的国际化水平。
2012-2013学年,学校共计开设140门、149门次英文课。按照课程类型统计,通识类
通选/公选课48门,49门次,专业类前沿类课程92门,100门次;按照课程内容统计,理工类课程35门,37门次;人文类57门,60门次;社科类课程16门,16门次;经管类课程32门,36门次。按照项目统计,拔尖项目课程26门,28门次;古典语文学项目课程8门,9门次;耶鲁项目课程2门,2门次;2013年国际暑期学校项目课程17门,17门次。
2013年4月学校教学工作会上王恩哥校长再次强调,英语已经成为国际语言,学校必须要培养国际化的人才,使他们能够使用公共语言在公共平台上对话,为此,可以在本科课程组织上先行一步,利用海外归国教师、访问学者等资源组织开设英文课程,在专业基础课上开展试点,建设一批稳定的英文课程和英文教学队伍。进一步组织英文课源,加强英文课建设,在经费投入与政策等方面对英文平台课建设给予支持。
积极组织建设2014年国际暑期学校英文课程,2013年12月13日,为2014年国际暑期学校组织17门英文课程。2013年4月,按照《教育部办公厅关于2013年度来华留学英语授课品牌课程评选工作的通知》(教外厅函【2013】5号)安排,学校积极动员院系组织英文课程开设深受留学生及北大学生欢迎的课程申报本年度“来华留学英语授课品牌课程”。2013年7月,经北京市教委推荐、专家评审,我校申报的3门课程入选“2013年度来华留学英语授课品牌课程”
表二:2013年度来华留学英语授课品牌课程名单
6.加强学生国际化培养
北京大学注重学生国际化能力的培养,2013年校本部本科生出国交流人数达到1700余人次,其中出境一学期及以上的507人。2013年,北京大学共为学生提供100多个校级“学生海外学习项目”, 608名学生参与,其中学期项目90个,假期项目26个。本年度新增项目11个,包括与杜伦大学、庆熙大学的学生交换项目。北京大学力图改变以往交流项目地区不平衡现象,扩大美大地区数量、新设亚非专项暑期项目、突破欧洲项目仅在英国的局限,使北大学子能够充分分享全球优秀教育资源。除学期交流项目外,继续提升特色项目的内涵,如“精英中国行”、“北京大学-京都大学暑期项目”,新开设“西方美术史田野调查项目”和“康奈尔大学暑期项目”。与此同时,我校参与由中日韩三国倡导的“亚洲校园”项目,2013年共派出7名学生。
同时学校积极利用国家平台,拓宽学生派出渠道。在“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研究生项目”的推动下,2013年获批国家留学基金委优秀本科生项目44个,参与人数88人。与新鸿基地产签署协议,每年为参加海外学习项目的学生提供80万人民币奖学金,截至2013年底,海外学习项目年度奖学金总额已达450万元人民币。
7.强化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
北京大学通过重点开展实验实践类课程建设,提高研究性实验课程在本科基础实验教学的比例,使得本科生通过研究型的学习培养主动思考和创新思维能力。学校首先开设大量公选课和公共实验,保证学生素质的提高。其次,要求各院系的实验课程设置应采用基础、综合和科学研究相结合的三个阶段培养模式。第一个阶段强化基础,强调学科基础一定要牢固;
第二个阶段加强综合,让学生学会把已有的知识综合串联、交叉起来;第三个阶段则积极鼓励学生尽早加入科学研究的过程。在这样的共识和框架体系下,各院系根据自身学科特色,构建、优化符合学科发展的实验教学体系。
2013年,根据《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开展北京市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验收工作的通知》(京教函〔2013〕500号)安排,我校电子信息科学基础实验教学中心和药学实验教学中心2个北京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参加北京市教委的验收并顺利通过。根据教育部相关文件精神,组织落实我校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评建工作。2013年,我校参评的地球科学实验教学中心被教育部评为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13年,支持8个院系的12项实验教学改革项目,经费总额58.2万元。实验教学设备补充经费共支持7个院系的11项实验教学条件建设和改善项目,经费总额59.62万元。
同时,注重跨校、跨学科实习与实践基地建设,为学生的实验与实践能力的提高以及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搭建了坚实的平台。目前,学校通过各项经费支持了45个校外实习实践基地的建设与运转,包括6个国家级大学生实践教育基地及 2个北京市级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学校保证经费持续投入,维持基地的有序运转,并不断提升基地建设水平,坚持对外开放、资源共享,接受来自国内外其他高校的学生开展专业实习实践。
医学部为加强本科生科研能力训练,开设知名专家教授专题讲座,大幅度减少验证性实验,增加综合性及自主设计性实验,以“创新人才培养”为核心的实验教学;截止2013年,906名学生参与的311项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使学生科研的兴趣、动力、能力和创新能力显著提高。近三年,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发表论文51篇,在第一、二届“全国大学生基础医学创新论坛暨实验设计大赛”,获一等奖4项、二等奖13项、三等奖6项、优秀奖1项。
8.教材建设成效显著
按照北京大学教材建设规划,2013年北京大学继续开展每年一次的教材建设立项工作。今年立项的重点是主干基础课教材、通选课教材、精品课教材、基础大类平台课教材、小班课教学教材、外文平台课教材、在教学实践中反映良好的出版三年以上的修订教材。2013年4月26日,组织召开了2013年北京大学教材建设委员会工作会议,会上审议了2013年北京大学教材建设立项名单,并对今后北京大学教材建设工作的方针、政策、思路进行了研讨。专家们对申报项目逐项进行了严格评审,最终经学校教材建设委员会工作会议审议,共确定28个项目为2013年北京大学教材建设立项项目。
2013年4月,北京市教委开展了2013年北京高等教育精品教材评审和经典教材评选工作,北京大学向市教委推荐了一批优秀教材。北京大学37种教材被评为北京高等教育精品教材,2种教材被评为北京高等教育经典教材。
(四)质量保障体系
1.校领导参与本科教学研究和实践
学校各级领导积极参与教学研究和教学实践。学校主要领导每学期深入课堂,了解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情况。主管教学副校长(教务长)坚持开学初和期末进行教学检查,了解教学情况,和师生进行交流,同时针对教学中的问题多次召开座谈会。2012年多次召开教务长办公会对本科教学相关事项进行讨论,会议由主管教学副校长(教务长)、副教务长、各相关部门领导参加。
北京大学2013年4月26日至27日召开教学工作会议。北京大学校长王恩哥院士、教
务长高松院士、副教务长关海庭教授以及各院系党政主管领导、教学教务管理人员、学校相关职能部门以及医学部的领导与代表、老教授教学调研组和本科发展战略研究小组成员等参加了会议。王恩哥校长强调,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核心使命,牢固树立本科生教育的基础地位是我们贯彻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的务本之举。关于北大本科教育的未来发展,王恩哥指出,要树立“育人为本,质量为先”的思想,从师德师风、管理制度、资源调配等多方面入手,牢固树立人才培养在学校各项工作中的中心地位,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作为学校发展的生命线和根本使命;要创造宽松自由的学术环境,净化校园,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创造良好氛围;要继续深化元培教学改革,推动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和谐发展。要以“小班课教学”为突破口和重要风向标,引导广大教师重视教学、关爱学生,把更多精力投入到教学与人才培养上来,通过教学方式的改革促进学校教育理念与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要加强本科生实践教学和国际交流与培养,提升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和北京大学的国际化水平。王恩哥指出,人才培养是一项严肃的工作,学校各方面的工作都要围绕培养优秀学生来展开。要实现基本建成世界一流大学的这一阶段性目标,北大的本科教育要继续走在前面。全校各部门要齐心协力,加强合作,狠抓落实,真正把人才培养这一核心使命落到实处,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2.学生课程评估和专家听课调研工作
2013年,北京大学校本部针对课程特点,设计理论课、实验课、体育课、实习课、助教评估问卷等多套课程问卷。全年评估课程3400余门次。2013年,协助老教授教学调研组组织听课、研讨、调研及座谈等工作,并发布老教授教学调研组工作简报。2012-2013学年,老教授教学调研组共听课500余门次,并积极参与学校小班课教学改革工作。
2013年3月,医学部修订了《北京大学医学部本专科教育教学督导工作管理办法》,将校内督导与临床教学督导合并,组织督导专家对临床医学院进行临床教学检查。启动了《医学院校内部教育评价体系构建研究》的课题调研工作,构建了医学部教育评价的组织架构,确定了覆盖教育全过程的教育评价的基本内容和主要观测点,草拟了医学部教育评价管理办法,将正式确立医学部教育评价体系。
3.教学奖励
2013年6月,北京大学2012—2013年度教学优秀奖评选工作开始,由各院系上报推荐候选人47人。经学校评审和公示,最后评选出2012—2013学年度北京大学教学优秀奖获奖者47人,其中校本部41人,医学部6人。
2013年北京大学38项教学成果获得北京市教学成果奖,其中特等奖1项,一等奖18项,二等奖19项。2013年6月,组织开展了和北京市教学名师候选人推荐评审工作,北京大学董志勇、李彦、牛军、王韵等4位教师被评为第九届北京市教学名师。
4.学科评估和社会评价
在2013年1月19日公布的2012年高校学科评估结果中,北京大学排名第一的一级学科数量达到16个,排名前三的一级学科35个。这一成绩比较充分地展现了北京大学学科建设及学校整体事业发展的成绩。2013年5月8日,全球教育界颇具影响力大学排行榜之一的“QS世界大学学科2013年年度排名”发布,该学科排名考察了全球2858所大学的学术声誉、雇主评分、学术论文引用以及其他关键指标,对30个学科方向进行了综合评测,选出了各学科全球最顶级的200所大学。北大有21个学科位列世界50强,其中现代语言、哲学和化学这3个学科世界领先,排在全球20强内。此外,在2013年11月英国泰晤士高等教育发布的2013-2014年世界大学排名中,北京大学位列全球第45位,这是泰晤士高等教育连续第10年发布的排名,北大一直稳居全球前50名。2013年11月汤森路透基本科学指
标(ESI)更新数据,北大新增微生物学科进入全球前1%,进入全球前1%的学科总数达到19个,继续居国内高校首位。2013年12月,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接受了国际评估专家团队的评估,并得到了评估专家组的高度肯定。
北京大学积极开展医学部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工作。2013年2月,多次组织相关人员解读和学习认证标准;3月下旬依据教育部、原卫生部联合颁发的《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分别对5家临床医学院和口腔医学院进行临床教育教学检查,4月,开始对照《认证标准》对我校临床医学专业办学各个环节进行自检、自评并开始着手撰写自评报告;7月初完成认证自评报告初稿,并在校内广泛征询教学督导专家、相关学院及职能部处负责人、骨干教师和学生的意见。报告历经前后21次修订,最终完成,并由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将报告翻译成英文版。9月,完成了认证网站构建等相关工作。10月20-24日医学部接受教育部临床医学专业认证专家组对医学部的现场考察,受到认证专家的广泛好评。
5.教师教学发展工作
2013年北京大学召开多次会议讨论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的工作及规划,系统整合了学校多个部门的教师教学发展工作,重点推进相关培训工作的开展,并支持多个部门联合开展教学发展研究工作。2013年9月,北京大学医学部教学发展中心经过多次研讨,研究团队设计了八个模块的教育培训内容,即教育学基础理论;教学方法指南;课程设计与实施;学生与教学心理;教育研究方法;教育信息技术(多媒体辅助教学);教育管理;人文职业素养。目前各模块内容的网络课程正在建设之中。同时围绕课程内容陆续设计和组织专题研讨会、座谈会、经验交流会、教学工作会、培训会、教学沙龙等,为教师学习提供交流平台,帮助教师了解医学教育发展的趋势、理解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目的与意义、分享教学经验、更新现代教育的理念。
2012年9月至2013年7月,北京大学“市属高校教师发展基地”共接收第二批25名教师来校进修,学校36位北大优秀教师担任学员导师。一年间,学校按照北京市教委的要求,认真组织落实了25名学员的导师安排、中期考核和结业考核等工作,安排了“通识教育系列课程”、老教授面对面交流、教学方法与教育技术培训讲座、与湘潭大学教学交流等集中培训活动,为学员集中交流、提升教学能力提供了多样化的机会与平台。2013年6月,基地第3期项目启动,学校组织落实了26名新学员的导师联络、师生见面、集中培训安排等工作,董志勇、马凤芝、漆永祥、王一川、赵化成等一批教学经验丰富、学术造诣深厚的北大教授担任学员的指导教师。
(五)学生学习效果
1.本科生毕业就业情况
2013年,北京大学校本部共发放学士学位证书2880(含留学生219人),第二学士学位18人,本科毕业证书2905(含留学生220人)。为去年结业学生换发毕业证书51人,授学位48人。双学位证书1291份,辅修专业证书156份;校本部本年度最终初审具备免试资格推荐研究生1377人,成功推荐1252人(含直博)。截至2013年7月,校本部应届毕业生就业率96.21%,医学部就业率为92.8%。
在职业指导和理论研究方面,学校联合南开大学、复旦大学、重庆大学四所直辖市高校共同召开大学生就业课题网络视频会,合作研究教育部课题《高校学科专业设置与就业状况关系的研究》。《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荣获北京地区以及全国高校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示范
课程;同时,就业、心理、青年研究三中心面向全校本科新生联合开设《大学生发展综合素养》课程。此外,北京地区高校就业特色工作项目“探索建立适合当代中国国情和大学生实际需求的就业指导体系”顺利通过中期检查,《以思想政治教育提升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论析》荣获2013年全国大学职业发展研讨会优秀论文奖,《近20年北京大学学生就业状况特点与趋势》获批2013年度“北大研究”课题立项。
2013年,医学部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努力做好本专科毕业生及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八学制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和毕业派遣工作,积极开拓毕业生就业渠道,多层次深化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内容。
2.本科生培养典型案例
2013年北京大学人才培养成效显著,现简要列举典型案例如下:
(1)在校生典型案例
2013年在美国举行的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北大2支队伍获特等奖,另有20余支队伍获三等奖以上奖励,这些参赛学生均为来自数学、元培、物理、化学、生物、信息等多个基础学科的本科生。
数学学院09级本科生章博宇同学,他两次参加丘成桐大学生数学竞赛,共获得了两项个人单项金奖(即第一名)、两项个人单项银奖,并两次获得个人全能金奖(即丘成桐奖金奖),受到丘成桐教授的高度评价,并师从丘教授前往哈佛大学继续深造。
物理学院09级本科生史寒朵同学,本科期间在国际重要学术刊物发表文章6篇,并积极与基础课教师探讨教学中的教学内容及讲授方式等问题,将心得总结成文,发表在国内重要学术刊物大上,她还在“2010年全国大学生物理实验竞赛”中获得“综合性、研究性实验项目”一等奖(第一名)。
计算机科学技术系09级本科生单子非成绩优异,获美国数学建模比赛一等奖,该同学善于从日常生活和个人兴趣中发现问题,就棒球网络排名与分析、在线社交网络克隆攻击的防御等问题进行网络与分布式计算方面的研究,连续在重要国际会议上发表2篇第一作者、1篇第二作者文章。
(2)毕业生典型案例
化学学院98级以来毕业生,已有十余人入选我国“青年千人计划”,陈鹏等人还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
物理学院2001级毕业生黄震,年仅30岁身肩神州九号运载火箭的工程总体副主任设计师重任,为“神九”“天宫”的顺利发射做出重大贡献。
元培2003级学生范犇回国开展科技创新创业,成为全国最年轻的“国家千人计划”特聘专家。
(六)特色发展:北京大学开放课程建设
为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和教育规划纲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和普及共享,进一步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服务学习型社会建设,根据教育部颁布《关于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教高[2011]8号)精神,按照教育部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部署要求,北京大学积极加强国家精品开放课程的建设每学年组织院系、教师录制深受学生欢迎、教学科研水平高的教师开设的课程,并有计划地每年组织这些课程申报教育部国家精品开放课程。
1.建设精品视频公开课
2013年1月,北京大学数学学院邱维声教授、物理学院马伯强教授和化学学院陈尔强教授主讲的通选课《科学是什么》、历史系朱孝远教授主讲的《文化兴国:欧洲由衰及兴的转折点》,被教育部确定为第二批“精品视频公开课”,并将给予北京大学经费支持;2013年6月初,中文系戴锦华教授主讲的《影片赏析》、城环学院邓辉教授主讲的《世界文化地理》被教育部确定为第三批“精品视频公开课”,并予以经费支持。小
2013年3月,组织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唐士其教授为负责人的《政治学导论》申报教育部视频公开课专业导论类课程建设项目。6月该课程通过教育部组织的专家评审,获得教育部视频公开课“专业导论类课程建设计划”选题立项,协调现代教育技术中心,于11月25日前完成了该课程的视频录像工作并提交教育部。
2013年6月,根据教育部《关于开展2013年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工作的通知》(高教司函【2013】13号)要求,组织艺术学院朱青生《艺术史》、新闻传播学院龚文庠《传播、文化、社会:中国模式》和图书馆肖珑等《数字图书馆资源检索与利用》3门课程申报教育部视频公开课“科学文化素质教育类课程”建设计划项目。 另外,完成受教育部社科司委托、由历史系王晓秋教授主讲的《近代中国人对国家出路的探索》思政视频公开课的建设及视频录制工作,并将该课程也在本年度一并报送教育部。
2.建设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
经过评审、整改、完善等程序和工作,北京大学本部去年申报“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原国家级精品课,有7门课程通过北京市和教育部专家组评审,并于2013年12月获得“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立项项目”,同时获得每门课程10万元经费补贴。截止12月12日,程檀生《量子力学》、田光善《力学》、吴崇试《数学物理方法》已上线,供学生在线学习。教育部将对上网后社会反响良好的课程,给予“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称号。
2013年6月底,北京大学积极组织院系申报2013年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申报工作,截止2013年9月13日,校本部有11门原国家级精品课课程申报提升转型“国家级资源共享课程”。
表三:北京大学国家级资源共享课程
3.积极推进北京大学公开课
结合教育部开展的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工作和校领导“把北京大学的优质教学资源向社会开放”指示精神及部署要求,教务部与教育技术中心等相关单位对相关工作多次进行研究,重点梳理了北京大学现有的可向社会公开的课程、讲座和相关的教学资源,特别是对北大课程向社会开放时将面临的课程内容与质量、法律与校规、技术保障、经费等一系列问题等进行了讨论后,按照讨论的原则,动员院系组织教师将优质课程资源在北大网站免费向社会公开。截止2013年底,北京大学已组织完成第一批30门北大优秀课程向社会开放。
4.依托国际国内平台,稳步推进北京大学开放课程(MOOCs)
2013年5月,学校与国际著名网络在线教学网站edX签订了协议,成为该平台的首批亚洲高校成员之一。学校将依托国际化平台建设“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MOOCs),将北大优秀课程资源推向全球,打造与世界同步的一流课程。5月,学校已经对潜在的视频课程资源进行了梳理,并在加紧联系相关教师,筹措相关资源
2013年北大首开网络公开课 “慕课” 入选2013年全国十大教育新闻。2013年9月推出首批11门MOOCs课程,其中Coursera平台上线6门课程,Edx平台上线4门课程,清华学堂在线平台上线1门课程,面向全球免费开放,这是中国内地高校首次在全球网络公开课平台开课,也是在线课程在我国高校课堂的首次应用。清华大学、上海交大、复旦大学等也纷纷加入“慕课”,“慕课”带来高等教育课程教学改革冲击波。
表四:2013年北京大学MOOCs课程名单
5.建设“东西部高校课程共享联盟”(WEMooc)课程
2013年5月,北京大学启动了加入中国“东西部课程联盟”的工作计划,将积极利用东西部课程联盟的平台,将更多北大优秀课程推向社会,使更多国内东西部学生能够享受到北大优质的教学资源。北京大学作为第二批加入单位,在10月9日联盟成立大会中被推举为理事长单位,高松副校长任理事长。北大积极为联盟推荐课程评审专家,推荐组织建设课程,发挥北大的辐射作用,为西部高校共享北大优质课程资源。目前已有卞江老师《化学与社会》、毕明辉老师《二十世纪西方音乐》确定于2014年春季学期上线。
(七)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1.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目前学校的本科人才培养具有多种模式,这些模式之间相互独立相互依存,需要有机的结合不同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成为一个独特的多样化人才培养体系。在未来北大本科教育发展过程中,必须进一步理清元培教育教学改革的思路和方向,以院系的专业教育为基础和主体,在专业教育中融合通识教育的理念和内容,继续在元培学院进行一些实验性探索,特别是综合交叉型专业的建设和人才培养。
2.教学方法的改革和课程建设
北京大学建设多样化、全方位人才培养体系,需要相应的课程体系的支持,如何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将优秀人才培养引向深入,如何完善和推广“小班课教学”,外文平台课建设,如何在多样化选择下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和要求,双学位与辅修模式调整等一系列问题还需要在教学改革和建设实践中进一步总结、深化、调整、提高。
3.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设
教师的教学投入是教学质量保障的根本要素。在研究型大学,教师继续承担教学工作,也要进行科学研究,正确的处理教学和科研之间的关系,激励教师在教学方面的投入,是保障和稳步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进一步加强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价,加强教学奖励制度,加强教学在教师发展中的影响,推动教师投入教学。同时,结合教育部审核评估的开展,进一步规范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
北京大学
2013年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2013年,北京大学继续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和建设,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坚持教学质量优先,推进教育管理创新。北京大学继续推进小班课教学改革、英文平台课建设、医学部教育教学改革等,同时加快建设北京大学开放课程,实现北大优质教育资源向社会开放。
(一)本科教育基本情况
北京大学是一所以人文、社会科学、理学、医学和技术科学为主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学校坚持把人才培养作为大学的核心使命,坚持走以内涵发展为主的道路,发挥自身办学特色。2013年,北京大学坚持树立“育人为本、质量为先”的思想,按照“加强基础,促进交叉,尊重选择,卓越教学”的教学方针的指引,为国家和民族培养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国际视野开阔、在各行各业起引领作用的高素质人才。2013年,北京大学校长王恩哥院士撰文专门介绍北京大学的历史传统、责任与使命、办学理念和未来的发展规划等。王恩哥校长指出:“当今中国和世界机遇与挑战并存,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需要具有高远视野、敏锐洞察力、创造性思维以及坚毅决心的领导型人才。作为中国历史最久的国立综合性大学和最有影响力的高等教育机构,北京大学要勇担责任,为国家和世界培养更多领导型创新型人才。”
北京大学设有人文、理学、社会科学、信息与工程、医学5个学部,共有11个学科门类,47个专业类,120个专业。2013年7月,按照教育部高教司《关于做好2013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申报工作的通知》要求,北京大学向教育部申报新增设置“能源与资源工程”(审批专业)和“文物保护技术”(备案专业)两个本科专业。为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的需求,应空军方面要求,2013起招生双学籍“空军飞行国防生”,由北京大学和空军航空大学联合培养飞行国防生,为空军培养飞行后备人才。“双学籍”空军飞行国防生,采取“3+1”的培养方式,学生入学后的前三年在北京大学本部完成120个学分的专业基础课学习,第四年回到空军航空大学学习,完成飞行训练、部分专业课程及毕业论文等其他内容。近年来,学校根据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需要,依托元培学院创建了“古生物学”、“政治学、经济学与哲学”、“外国语言与外国历史”等跨学科专业,并结合国家社会需求,积极开展了“古典语文学”、“水基础科学”、“整合科学”等交叉学科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2013年,北京大学在校本科生14232人,硕士研究生14554人,博士研究生8681人,另有115个国家的3852名长期留学生在校学习,其中本科生1619人。北京大学紧紧围绕国家发展战略和学校关于加快推进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战略部署,紧扣“追求卓越”和“维护公平”两个主题,深化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积极探索人才选拔的综合评价模式,取得了显著成效。2013年北大校本部录取的3149名本科生,医学部录取776人。
(二)师资与教学条件
北京大学注重高质量的教师队伍建设,目前共有专任教师6504人,具有正高职称的2179
人,副高职称的2146人;具有博士学位的4685人,具有硕士学位的1193人。北大的教师队伍是以院士、文科著名教授、千人计划学者、长江学者、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领衔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学校高度重视高层次领军人才和中青年后备队伍的培养、引进工作。2013年,在首批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万人计划”)中,北大共有13人入选。陈十一、龚旗煌、程和平、欧阳颀、方岱宁等五位北大教授增选为中科院院士,同时,还有九位北大校友也新当选为“两院”院士。在青年人才培养和引进方面,2013年北大有24人入选第五批青年千人计划,73人入选北京高校青年英才计划。2013年,北京大学积极加大海外学者的聘请力度,申报各类引智项目,如“外专千人计划”、“高端外专聘请计划”、“诺贝尔奖获得者中国校园行项目”。与此同时,继续推行“大学堂顶尖学者计划”、“海外名家讲学计划”、“海外学者讲学计划”、“海外学者研究计划”等,满足院系多元化聘请需求。这些外籍专家由诺奖得主、院士级专家领衔,教授、研究员职称、博士学位者占较大比例,分布在全校各个院系和研究所,从事基础教学和合作研究,联合培养研究生,协助建设和管理实验室、研究所。
北京大学始终坚持教学科研保障经费的逐年递增,不仅维持了教学科研活动的开展,还支持了一系列教学改革和新的学科建设举措。2013年安排教学经费2.1亿元,总量比2012年增加4000万元。其中:安排近2000万元用于教学改革专项,用于支持“研讨型小班教学”等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研究生实践能力建设、校级科学仪器公共平台运行等。为支持学科创新和提高学科发展质量,安排预算1185万元,支持设立“加强学科建设专项计划”;追加预算100万元,支持城市与环境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试点开展国际同行评议。根据加快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对人才培养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加大对学生科研创新等项目的筹资力度,创新奖励形式,促进学生全面成长成才。2013年争取到社会捐赠设立“华宝学生科研创新协同发展基金”;与赵文权校友签署股权捐赠协议,支持北大人文学科、学生社团活动等。2013年,北京大学积极争取并落实社会捐赠校级奖学金68项,奖励学生2000余人;争取社会捐赠校级助学金51项,资助学生逾2800人。
2013年,北京大学占地面积2741118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865836.61万元,学校产权校舍建筑面积2199011平方米,其中教学科研及辅助用房868569平方米。北京大学当年新建、代管、改造项目共有15项,建设总规模153857平方米,计划总投资79514万元。其中新建项目3项,建筑面积65590平方米,计划总投资40701万元;改造项目12项,建筑面积88267平方米,计划总投资38813万元。2013年,北京大学(含医学部)共有实验室156个,实验室使用面积14.09万平方米,教学实验1670项。其中,校本部实验室共83个,使用面积10.6万平方米,实验技术人员376人,教学实验1316项,实验教学工作量178.5万人时。校本部共有实验技术人员385人,其中,教授级高工21人,高级工程师/高级实验师142人,工程师/实验师206人。截至2013年底,我校(含医学部)共有800元以上仪器设备233653台,价值46.23亿元,40万元以上大型科学仪器设备1255台,价值16.79亿元。2013年,我校(含医学部)新增800元以上仪器设备33202台,价值7.18亿元,其中,新增40万元以上大型仪器设备213台,价值3.18亿元。2013年,我校本部新增800元以上仪器设备26638台,价值5.48亿元,其中,新增40万元以上大型仪器设备157台,价值2.43亿元。013年,我校仪器设备采购总额达7.18亿元(其中校本部仪器设备采购总额5.48亿元),从国内采购设备2.95亿元,从国外采购设备4.23亿元。
(三)教学建设与改革
本科教学改革和建设一直是北京大学核心工作之一,近年来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指引下,北京大学持续开展教学改革和建设,保障和提高本科教学质量。学校的本科教育有重视基础、尊重选择的优良传统,近年来,学校在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课程教学方法改革、学生创新能力和国际化人才培养等方面展开积极探索,取得了很大成绩。面对当前教育发展的新形势,要强化多样性选择下教师对学生的指导,促进不同学科间的融合交叉。要扎实推进“小班课教学”,通过多种形式密切师生联系,加强师生交流互动;要搭建学生实践创新平台,加强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要加强英文平台课程建设,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
1.“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继续稳步推进
2013年,北京大学“拔尖计划”实施进展顺利,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计算机科学、环境科学等6个项目组完成了新一届学生遴选工作,目前进入计划培养的在读学生人数达480人,第一批正式毕业生顺利毕业。各项目组在高水平师资聘请、教学方法改革、国际化培养、导师制落实等方面开展了重点工作。例如数学学院与法国著名数学家、“代数杂志”主编,Michel Broué长期合作,邀请其开设全英文讲授的“大学生代数教程”课程,该教授还为此课程专门撰写布尔巴基(Bourbaki)式教材;物理学院结合模块化培养方案改革,成立了以国家级教学名师王稼军教授为主任的选课与综合指导委员会,对学生的个性化培养方案提出建议和指导意见;导师指导下的科研训练不断加强,如化学学院建立了基础实验与科研训练紧密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更好地将科研训练与日常教学环节相结合,多名学生在国际一流期刊上发表论文;此外,项目通过推动国际交流访学和科研训练、国际会议、学科竞赛等多种形式,加强对学生的国际化培养。除了以上核心环节之外,各项目组在氛围营造、条件支持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工作,保障拔尖计划稳步顺利推进。在拔尖计划的带动下,学校支持了工学、地质学和古典语文学的拔尖人才培养计划。这些项目在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也取得了突出的成绩。2013年,在教育部开展的项目阶段性审查中,北大的培养理念和工作成果受到了专家组的认可;并于本年度申请将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转为示范。
2.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取得新进展
根据学科特点和建设基础,北京大学加强了对人才培养基地的分类指导,统筹利用各种资源进行重点建设,逐步带动全校各类培养基地建设水平提高。2013年,北京大学数学、化学、地质学、心理学、药学、生物学、力学等7个国家理科基地获得国家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基金项目资助,经费总计1400万。法学院于2012年入选国家首批“应用型、复合型法律职业人才教育培养基地”和“涉外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本年度正式开展卓越法律人才培养工作,做到了法学理论课程与实践类课程并重,法学知识与相关学科知识并重;理论知识体系教学与案例教学、诊所式教学并举,本院师资与兄弟院系师资、校外实务专家授课相融合;重视实习基地建设,加大实践、实习在培养环节中的比重;进一步推动国际交流,加强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取得了初步的进展。
表一:北京大学人才培养基地名单
3.推进医学教育教学改革
医学部启动“新途径”教改,在教育教学一体化的模式下,梳理更新了教育思想、教学理念、培养原则,构建器官系统为中心的课程体系,强调核心课程或核心内容,实施小组讨论式教学。
首先,根据教育部颁发的《本科医学教育标准》,建设新课程及课程群:设计《早期接触临床》,使学生初步接触、学习临床技能,了解专业。建立全科医学学系,设计全科医学课程群,将全科医学的教育理念和思想引入本科教学。开设《姑息医学》、《血管医学》、《医学史》、《医学伦理学》、《循证医学》、《流行病学与社会医学》、《康复医学》、《临床沟通技巧》、《创新性综合实验》、《创新性思维训练课程I、II》等必修、选修课。
其次,深入开展课程改革:包括课程体系建设、横向和纵向的课程整合。生物医学部分,梳理各课程的核心内容和知识点,将理论课学时从607学时调整至468学时,为原来的77%;整合理论课和实验教学,增加案例讨论式学习,20个案例涵盖生物医学、临床医学、公共卫生、医学人文、循证医学等内容。临床课程,开展案例教学,以临床专业知识为重点,兼顾生物医学、公共卫生、医学人文和循证医学。
第三,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应用多种教学方法:理论授课,提倡互动和引导,兼顾知识传授和学生学习兴趣培养;案例教学(Problem-based learning, PBL;Case-based learning, CBL),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沟通能力,自主学习能力;模拟教学,使学生在接触病人前做好技
能训练;床旁教学,接触病人,学习知识并学会理解患者。
第四,加强建设实践教学基地:为使学生充分了解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既重视传统实践教学基地,更重视全科医学社区卫生中心教学基地和交叉学科、新兴学科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建立了包括三级医疗机构(综合医院及专科医院)、二级医疗机构(区、县医院)、社区卫生中心、专科机构(北京市红十字血液中心、北京急救中心)的37个医学实践教学基地。
第五、组织学生选择自选学习项目: 包括对外短期交流、科研训练、选科实习、基层实践等。临床医学八年制202名学生中,参加对外短期交流项目47人次,科研训练68人次,对临床医学第二阶段的培养起到良好的引导和支持作用。
另外,医学部对北大医院、人民医院、北医三院、积水潭医院、北京医院进行教学工作检查,在此基础上,2013年3-10月修订医学部各专业培养方案,10月最终成稿并下发;4-6月启动并完成临床医学专业(八年制)桥梁课、系统课教学大纲修订。2013年11月,为进一步优化各基地教学任务工作布局,调整教学任务。
2013年基础阶段教改进一步总结经验,并推广,开展2次全国性PBL讨论式教学相关培训活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临床阶段教学改革,进一步进行了梳理、核对教改中课程整合内容及相应学时、学分要求,通过认证报告的学习,进一步促进了各学院的交流、沟通;通过专家现场考察,明确了教改的优势与不足。在公共卫生、药学、护理、医学英语等专业中,也在开展教学改革工作探索。
4.继续扎实推进“小班课教学”试点工作
学校继续推进大班授课与小班研讨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以充分调动教师-学生的双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学习潜力,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和培养创新人才。2013年4月全校本科教学工作会上,进一步提出“要扎实推进‘小班课教学’,通过多种形式密切师生联系,加强师生交流互动”。以优势学科经典课程为“小班课教学”的主要试点项目;以“三个课堂”(“大班课堂”、“小班课堂”和“一对一课堂”)为“小班课教学”的主要模式;以“三个互动”(“师师互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为“小班课教学”的主要方法;以“五个改变”(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改变陈旧不变的教学内容、改变过去的单向培养模式、改变过去的期中/期末考试模式、改变教书和读书的分离状况)为“小班课教学”的核心目标;以师资力量、专门机构、网络技术为“小班课教学”的重要推手。
2013年,学校继续推广“小班课教学”,并逐步扩大试点范围。数学学院、物理学院、化学学院、生命科学学院、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中文系、历史系、哲学系、法学院、考古文博学院、光华管理学院、经济学院等院系共在30余门课程上开展“大班授课和小班研讨”相结合的“小班课教学”,共开设44个大班,218个研讨型小班,近150名骨干教师投入大班授课或小班指导,其中院士、长江学者、杰青基金获得者、千人计划学者、国家级教学名师等近10名。本学期,“小班课教学”试点工作从基础理科院系扩大到全校范围。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信科等理科院系继续在专业基础课上开展试点并扩大试点课程范围,文科院系根据学科特点在专业基础课和核心通选课上开展试点。
5.推进英文平台课建设
根据北京大学2012年本科教育发展战略研讨会和北京大学2012年教学工作会讨论意见,学校设立北京大学本科生外文授课的平台课(即非语言类的外语授课课程,简称“外文平台课”),以建立国内培养与国际交流相衔接的开放式人才培养体系,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加强与世界优秀大学的交流与合作,提升学校的国际化水平。
2012-2013学年,学校共计开设140门、149门次英文课。按照课程类型统计,通识类
通选/公选课48门,49门次,专业类前沿类课程92门,100门次;按照课程内容统计,理工类课程35门,37门次;人文类57门,60门次;社科类课程16门,16门次;经管类课程32门,36门次。按照项目统计,拔尖项目课程26门,28门次;古典语文学项目课程8门,9门次;耶鲁项目课程2门,2门次;2013年国际暑期学校项目课程17门,17门次。
2013年4月学校教学工作会上王恩哥校长再次强调,英语已经成为国际语言,学校必须要培养国际化的人才,使他们能够使用公共语言在公共平台上对话,为此,可以在本科课程组织上先行一步,利用海外归国教师、访问学者等资源组织开设英文课程,在专业基础课上开展试点,建设一批稳定的英文课程和英文教学队伍。进一步组织英文课源,加强英文课建设,在经费投入与政策等方面对英文平台课建设给予支持。
积极组织建设2014年国际暑期学校英文课程,2013年12月13日,为2014年国际暑期学校组织17门英文课程。2013年4月,按照《教育部办公厅关于2013年度来华留学英语授课品牌课程评选工作的通知》(教外厅函【2013】5号)安排,学校积极动员院系组织英文课程开设深受留学生及北大学生欢迎的课程申报本年度“来华留学英语授课品牌课程”。2013年7月,经北京市教委推荐、专家评审,我校申报的3门课程入选“2013年度来华留学英语授课品牌课程”
表二:2013年度来华留学英语授课品牌课程名单
6.加强学生国际化培养
北京大学注重学生国际化能力的培养,2013年校本部本科生出国交流人数达到1700余人次,其中出境一学期及以上的507人。2013年,北京大学共为学生提供100多个校级“学生海外学习项目”, 608名学生参与,其中学期项目90个,假期项目26个。本年度新增项目11个,包括与杜伦大学、庆熙大学的学生交换项目。北京大学力图改变以往交流项目地区不平衡现象,扩大美大地区数量、新设亚非专项暑期项目、突破欧洲项目仅在英国的局限,使北大学子能够充分分享全球优秀教育资源。除学期交流项目外,继续提升特色项目的内涵,如“精英中国行”、“北京大学-京都大学暑期项目”,新开设“西方美术史田野调查项目”和“康奈尔大学暑期项目”。与此同时,我校参与由中日韩三国倡导的“亚洲校园”项目,2013年共派出7名学生。
同时学校积极利用国家平台,拓宽学生派出渠道。在“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研究生项目”的推动下,2013年获批国家留学基金委优秀本科生项目44个,参与人数88人。与新鸿基地产签署协议,每年为参加海外学习项目的学生提供80万人民币奖学金,截至2013年底,海外学习项目年度奖学金总额已达450万元人民币。
7.强化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
北京大学通过重点开展实验实践类课程建设,提高研究性实验课程在本科基础实验教学的比例,使得本科生通过研究型的学习培养主动思考和创新思维能力。学校首先开设大量公选课和公共实验,保证学生素质的提高。其次,要求各院系的实验课程设置应采用基础、综合和科学研究相结合的三个阶段培养模式。第一个阶段强化基础,强调学科基础一定要牢固;
第二个阶段加强综合,让学生学会把已有的知识综合串联、交叉起来;第三个阶段则积极鼓励学生尽早加入科学研究的过程。在这样的共识和框架体系下,各院系根据自身学科特色,构建、优化符合学科发展的实验教学体系。
2013年,根据《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开展北京市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验收工作的通知》(京教函〔2013〕500号)安排,我校电子信息科学基础实验教学中心和药学实验教学中心2个北京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参加北京市教委的验收并顺利通过。根据教育部相关文件精神,组织落实我校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评建工作。2013年,我校参评的地球科学实验教学中心被教育部评为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13年,支持8个院系的12项实验教学改革项目,经费总额58.2万元。实验教学设备补充经费共支持7个院系的11项实验教学条件建设和改善项目,经费总额59.62万元。
同时,注重跨校、跨学科实习与实践基地建设,为学生的实验与实践能力的提高以及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搭建了坚实的平台。目前,学校通过各项经费支持了45个校外实习实践基地的建设与运转,包括6个国家级大学生实践教育基地及 2个北京市级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学校保证经费持续投入,维持基地的有序运转,并不断提升基地建设水平,坚持对外开放、资源共享,接受来自国内外其他高校的学生开展专业实习实践。
医学部为加强本科生科研能力训练,开设知名专家教授专题讲座,大幅度减少验证性实验,增加综合性及自主设计性实验,以“创新人才培养”为核心的实验教学;截止2013年,906名学生参与的311项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使学生科研的兴趣、动力、能力和创新能力显著提高。近三年,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发表论文51篇,在第一、二届“全国大学生基础医学创新论坛暨实验设计大赛”,获一等奖4项、二等奖13项、三等奖6项、优秀奖1项。
8.教材建设成效显著
按照北京大学教材建设规划,2013年北京大学继续开展每年一次的教材建设立项工作。今年立项的重点是主干基础课教材、通选课教材、精品课教材、基础大类平台课教材、小班课教学教材、外文平台课教材、在教学实践中反映良好的出版三年以上的修订教材。2013年4月26日,组织召开了2013年北京大学教材建设委员会工作会议,会上审议了2013年北京大学教材建设立项名单,并对今后北京大学教材建设工作的方针、政策、思路进行了研讨。专家们对申报项目逐项进行了严格评审,最终经学校教材建设委员会工作会议审议,共确定28个项目为2013年北京大学教材建设立项项目。
2013年4月,北京市教委开展了2013年北京高等教育精品教材评审和经典教材评选工作,北京大学向市教委推荐了一批优秀教材。北京大学37种教材被评为北京高等教育精品教材,2种教材被评为北京高等教育经典教材。
(四)质量保障体系
1.校领导参与本科教学研究和实践
学校各级领导积极参与教学研究和教学实践。学校主要领导每学期深入课堂,了解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情况。主管教学副校长(教务长)坚持开学初和期末进行教学检查,了解教学情况,和师生进行交流,同时针对教学中的问题多次召开座谈会。2012年多次召开教务长办公会对本科教学相关事项进行讨论,会议由主管教学副校长(教务长)、副教务长、各相关部门领导参加。
北京大学2013年4月26日至27日召开教学工作会议。北京大学校长王恩哥院士、教
务长高松院士、副教务长关海庭教授以及各院系党政主管领导、教学教务管理人员、学校相关职能部门以及医学部的领导与代表、老教授教学调研组和本科发展战略研究小组成员等参加了会议。王恩哥校长强调,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核心使命,牢固树立本科生教育的基础地位是我们贯彻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的务本之举。关于北大本科教育的未来发展,王恩哥指出,要树立“育人为本,质量为先”的思想,从师德师风、管理制度、资源调配等多方面入手,牢固树立人才培养在学校各项工作中的中心地位,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作为学校发展的生命线和根本使命;要创造宽松自由的学术环境,净化校园,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创造良好氛围;要继续深化元培教学改革,推动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和谐发展。要以“小班课教学”为突破口和重要风向标,引导广大教师重视教学、关爱学生,把更多精力投入到教学与人才培养上来,通过教学方式的改革促进学校教育理念与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要加强本科生实践教学和国际交流与培养,提升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和北京大学的国际化水平。王恩哥指出,人才培养是一项严肃的工作,学校各方面的工作都要围绕培养优秀学生来展开。要实现基本建成世界一流大学的这一阶段性目标,北大的本科教育要继续走在前面。全校各部门要齐心协力,加强合作,狠抓落实,真正把人才培养这一核心使命落到实处,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2.学生课程评估和专家听课调研工作
2013年,北京大学校本部针对课程特点,设计理论课、实验课、体育课、实习课、助教评估问卷等多套课程问卷。全年评估课程3400余门次。2013年,协助老教授教学调研组组织听课、研讨、调研及座谈等工作,并发布老教授教学调研组工作简报。2012-2013学年,老教授教学调研组共听课500余门次,并积极参与学校小班课教学改革工作。
2013年3月,医学部修订了《北京大学医学部本专科教育教学督导工作管理办法》,将校内督导与临床教学督导合并,组织督导专家对临床医学院进行临床教学检查。启动了《医学院校内部教育评价体系构建研究》的课题调研工作,构建了医学部教育评价的组织架构,确定了覆盖教育全过程的教育评价的基本内容和主要观测点,草拟了医学部教育评价管理办法,将正式确立医学部教育评价体系。
3.教学奖励
2013年6月,北京大学2012—2013年度教学优秀奖评选工作开始,由各院系上报推荐候选人47人。经学校评审和公示,最后评选出2012—2013学年度北京大学教学优秀奖获奖者47人,其中校本部41人,医学部6人。
2013年北京大学38项教学成果获得北京市教学成果奖,其中特等奖1项,一等奖18项,二等奖19项。2013年6月,组织开展了和北京市教学名师候选人推荐评审工作,北京大学董志勇、李彦、牛军、王韵等4位教师被评为第九届北京市教学名师。
4.学科评估和社会评价
在2013年1月19日公布的2012年高校学科评估结果中,北京大学排名第一的一级学科数量达到16个,排名前三的一级学科35个。这一成绩比较充分地展现了北京大学学科建设及学校整体事业发展的成绩。2013年5月8日,全球教育界颇具影响力大学排行榜之一的“QS世界大学学科2013年年度排名”发布,该学科排名考察了全球2858所大学的学术声誉、雇主评分、学术论文引用以及其他关键指标,对30个学科方向进行了综合评测,选出了各学科全球最顶级的200所大学。北大有21个学科位列世界50强,其中现代语言、哲学和化学这3个学科世界领先,排在全球20强内。此外,在2013年11月英国泰晤士高等教育发布的2013-2014年世界大学排名中,北京大学位列全球第45位,这是泰晤士高等教育连续第10年发布的排名,北大一直稳居全球前50名。2013年11月汤森路透基本科学指
标(ESI)更新数据,北大新增微生物学科进入全球前1%,进入全球前1%的学科总数达到19个,继续居国内高校首位。2013年12月,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接受了国际评估专家团队的评估,并得到了评估专家组的高度肯定。
北京大学积极开展医学部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工作。2013年2月,多次组织相关人员解读和学习认证标准;3月下旬依据教育部、原卫生部联合颁发的《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分别对5家临床医学院和口腔医学院进行临床教育教学检查,4月,开始对照《认证标准》对我校临床医学专业办学各个环节进行自检、自评并开始着手撰写自评报告;7月初完成认证自评报告初稿,并在校内广泛征询教学督导专家、相关学院及职能部处负责人、骨干教师和学生的意见。报告历经前后21次修订,最终完成,并由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将报告翻译成英文版。9月,完成了认证网站构建等相关工作。10月20-24日医学部接受教育部临床医学专业认证专家组对医学部的现场考察,受到认证专家的广泛好评。
5.教师教学发展工作
2013年北京大学召开多次会议讨论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的工作及规划,系统整合了学校多个部门的教师教学发展工作,重点推进相关培训工作的开展,并支持多个部门联合开展教学发展研究工作。2013年9月,北京大学医学部教学发展中心经过多次研讨,研究团队设计了八个模块的教育培训内容,即教育学基础理论;教学方法指南;课程设计与实施;学生与教学心理;教育研究方法;教育信息技术(多媒体辅助教学);教育管理;人文职业素养。目前各模块内容的网络课程正在建设之中。同时围绕课程内容陆续设计和组织专题研讨会、座谈会、经验交流会、教学工作会、培训会、教学沙龙等,为教师学习提供交流平台,帮助教师了解医学教育发展的趋势、理解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目的与意义、分享教学经验、更新现代教育的理念。
2012年9月至2013年7月,北京大学“市属高校教师发展基地”共接收第二批25名教师来校进修,学校36位北大优秀教师担任学员导师。一年间,学校按照北京市教委的要求,认真组织落实了25名学员的导师安排、中期考核和结业考核等工作,安排了“通识教育系列课程”、老教授面对面交流、教学方法与教育技术培训讲座、与湘潭大学教学交流等集中培训活动,为学员集中交流、提升教学能力提供了多样化的机会与平台。2013年6月,基地第3期项目启动,学校组织落实了26名新学员的导师联络、师生见面、集中培训安排等工作,董志勇、马凤芝、漆永祥、王一川、赵化成等一批教学经验丰富、学术造诣深厚的北大教授担任学员的指导教师。
(五)学生学习效果
1.本科生毕业就业情况
2013年,北京大学校本部共发放学士学位证书2880(含留学生219人),第二学士学位18人,本科毕业证书2905(含留学生220人)。为去年结业学生换发毕业证书51人,授学位48人。双学位证书1291份,辅修专业证书156份;校本部本年度最终初审具备免试资格推荐研究生1377人,成功推荐1252人(含直博)。截至2013年7月,校本部应届毕业生就业率96.21%,医学部就业率为92.8%。
在职业指导和理论研究方面,学校联合南开大学、复旦大学、重庆大学四所直辖市高校共同召开大学生就业课题网络视频会,合作研究教育部课题《高校学科专业设置与就业状况关系的研究》。《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荣获北京地区以及全国高校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示范
课程;同时,就业、心理、青年研究三中心面向全校本科新生联合开设《大学生发展综合素养》课程。此外,北京地区高校就业特色工作项目“探索建立适合当代中国国情和大学生实际需求的就业指导体系”顺利通过中期检查,《以思想政治教育提升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论析》荣获2013年全国大学职业发展研讨会优秀论文奖,《近20年北京大学学生就业状况特点与趋势》获批2013年度“北大研究”课题立项。
2013年,医学部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努力做好本专科毕业生及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八学制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和毕业派遣工作,积极开拓毕业生就业渠道,多层次深化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内容。
2.本科生培养典型案例
2013年北京大学人才培养成效显著,现简要列举典型案例如下:
(1)在校生典型案例
2013年在美国举行的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北大2支队伍获特等奖,另有20余支队伍获三等奖以上奖励,这些参赛学生均为来自数学、元培、物理、化学、生物、信息等多个基础学科的本科生。
数学学院09级本科生章博宇同学,他两次参加丘成桐大学生数学竞赛,共获得了两项个人单项金奖(即第一名)、两项个人单项银奖,并两次获得个人全能金奖(即丘成桐奖金奖),受到丘成桐教授的高度评价,并师从丘教授前往哈佛大学继续深造。
物理学院09级本科生史寒朵同学,本科期间在国际重要学术刊物发表文章6篇,并积极与基础课教师探讨教学中的教学内容及讲授方式等问题,将心得总结成文,发表在国内重要学术刊物大上,她还在“2010年全国大学生物理实验竞赛”中获得“综合性、研究性实验项目”一等奖(第一名)。
计算机科学技术系09级本科生单子非成绩优异,获美国数学建模比赛一等奖,该同学善于从日常生活和个人兴趣中发现问题,就棒球网络排名与分析、在线社交网络克隆攻击的防御等问题进行网络与分布式计算方面的研究,连续在重要国际会议上发表2篇第一作者、1篇第二作者文章。
(2)毕业生典型案例
化学学院98级以来毕业生,已有十余人入选我国“青年千人计划”,陈鹏等人还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
物理学院2001级毕业生黄震,年仅30岁身肩神州九号运载火箭的工程总体副主任设计师重任,为“神九”“天宫”的顺利发射做出重大贡献。
元培2003级学生范犇回国开展科技创新创业,成为全国最年轻的“国家千人计划”特聘专家。
(六)特色发展:北京大学开放课程建设
为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和教育规划纲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和普及共享,进一步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服务学习型社会建设,根据教育部颁布《关于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教高[2011]8号)精神,按照教育部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部署要求,北京大学积极加强国家精品开放课程的建设每学年组织院系、教师录制深受学生欢迎、教学科研水平高的教师开设的课程,并有计划地每年组织这些课程申报教育部国家精品开放课程。
1.建设精品视频公开课
2013年1月,北京大学数学学院邱维声教授、物理学院马伯强教授和化学学院陈尔强教授主讲的通选课《科学是什么》、历史系朱孝远教授主讲的《文化兴国:欧洲由衰及兴的转折点》,被教育部确定为第二批“精品视频公开课”,并将给予北京大学经费支持;2013年6月初,中文系戴锦华教授主讲的《影片赏析》、城环学院邓辉教授主讲的《世界文化地理》被教育部确定为第三批“精品视频公开课”,并予以经费支持。小
2013年3月,组织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唐士其教授为负责人的《政治学导论》申报教育部视频公开课专业导论类课程建设项目。6月该课程通过教育部组织的专家评审,获得教育部视频公开课“专业导论类课程建设计划”选题立项,协调现代教育技术中心,于11月25日前完成了该课程的视频录像工作并提交教育部。
2013年6月,根据教育部《关于开展2013年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工作的通知》(高教司函【2013】13号)要求,组织艺术学院朱青生《艺术史》、新闻传播学院龚文庠《传播、文化、社会:中国模式》和图书馆肖珑等《数字图书馆资源检索与利用》3门课程申报教育部视频公开课“科学文化素质教育类课程”建设计划项目。 另外,完成受教育部社科司委托、由历史系王晓秋教授主讲的《近代中国人对国家出路的探索》思政视频公开课的建设及视频录制工作,并将该课程也在本年度一并报送教育部。
2.建设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
经过评审、整改、完善等程序和工作,北京大学本部去年申报“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原国家级精品课,有7门课程通过北京市和教育部专家组评审,并于2013年12月获得“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立项项目”,同时获得每门课程10万元经费补贴。截止12月12日,程檀生《量子力学》、田光善《力学》、吴崇试《数学物理方法》已上线,供学生在线学习。教育部将对上网后社会反响良好的课程,给予“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称号。
2013年6月底,北京大学积极组织院系申报2013年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申报工作,截止2013年9月13日,校本部有11门原国家级精品课课程申报提升转型“国家级资源共享课程”。
表三:北京大学国家级资源共享课程
3.积极推进北京大学公开课
结合教育部开展的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工作和校领导“把北京大学的优质教学资源向社会开放”指示精神及部署要求,教务部与教育技术中心等相关单位对相关工作多次进行研究,重点梳理了北京大学现有的可向社会公开的课程、讲座和相关的教学资源,特别是对北大课程向社会开放时将面临的课程内容与质量、法律与校规、技术保障、经费等一系列问题等进行了讨论后,按照讨论的原则,动员院系组织教师将优质课程资源在北大网站免费向社会公开。截止2013年底,北京大学已组织完成第一批30门北大优秀课程向社会开放。
4.依托国际国内平台,稳步推进北京大学开放课程(MOOCs)
2013年5月,学校与国际著名网络在线教学网站edX签订了协议,成为该平台的首批亚洲高校成员之一。学校将依托国际化平台建设“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MOOCs),将北大优秀课程资源推向全球,打造与世界同步的一流课程。5月,学校已经对潜在的视频课程资源进行了梳理,并在加紧联系相关教师,筹措相关资源
2013年北大首开网络公开课 “慕课” 入选2013年全国十大教育新闻。2013年9月推出首批11门MOOCs课程,其中Coursera平台上线6门课程,Edx平台上线4门课程,清华学堂在线平台上线1门课程,面向全球免费开放,这是中国内地高校首次在全球网络公开课平台开课,也是在线课程在我国高校课堂的首次应用。清华大学、上海交大、复旦大学等也纷纷加入“慕课”,“慕课”带来高等教育课程教学改革冲击波。
表四:2013年北京大学MOOCs课程名单
5.建设“东西部高校课程共享联盟”(WEMooc)课程
2013年5月,北京大学启动了加入中国“东西部课程联盟”的工作计划,将积极利用东西部课程联盟的平台,将更多北大优秀课程推向社会,使更多国内东西部学生能够享受到北大优质的教学资源。北京大学作为第二批加入单位,在10月9日联盟成立大会中被推举为理事长单位,高松副校长任理事长。北大积极为联盟推荐课程评审专家,推荐组织建设课程,发挥北大的辐射作用,为西部高校共享北大优质课程资源。目前已有卞江老师《化学与社会》、毕明辉老师《二十世纪西方音乐》确定于2014年春季学期上线。
(七)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1.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目前学校的本科人才培养具有多种模式,这些模式之间相互独立相互依存,需要有机的结合不同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成为一个独特的多样化人才培养体系。在未来北大本科教育发展过程中,必须进一步理清元培教育教学改革的思路和方向,以院系的专业教育为基础和主体,在专业教育中融合通识教育的理念和内容,继续在元培学院进行一些实验性探索,特别是综合交叉型专业的建设和人才培养。
2.教学方法的改革和课程建设
北京大学建设多样化、全方位人才培养体系,需要相应的课程体系的支持,如何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将优秀人才培养引向深入,如何完善和推广“小班课教学”,外文平台课建设,如何在多样化选择下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和要求,双学位与辅修模式调整等一系列问题还需要在教学改革和建设实践中进一步总结、深化、调整、提高。
3.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设
教师的教学投入是教学质量保障的根本要素。在研究型大学,教师继续承担教学工作,也要进行科学研究,正确的处理教学和科研之间的关系,激励教师在教学方面的投入,是保障和稳步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进一步加强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价,加强教学奖励制度,加强教学在教师发展中的影响,推动教师投入教学。同时,结合教育部审核评估的开展,进一步规范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