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对女人有一种特别的感悟,把女人比作水做的骨肉。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只不过把这个观点表达得更为清楚一点。曹雪芹和前人的区别,在于他对女人的关爱,不包含着太多亵玩的成分,这很了不起。前人把女人比作水的,也有的,比如“红颜祸水”“水性杨花”之类的,可见,女人在中国文化中和水结下不解之缘。水是没有形状的,随物赋形,把女人比作水,不知道有没有包含这样的意思,即女人是靠不住的。所以中国文化最固执的一点就是为女人设置种种障碍,其目的,在于防范女人。中国历史上,只要闹出一点乱子,首当其冲想到的就是女人,为此,很多倾国倾城的绝色佳人香消玉殒,这些口口声声仁义道德的人,其实是很工于心计的。一闯祸,就立马往女人身上使棒子,而且引经据典,说明来由,这不能不说是历史上的一种创举。
说女人牵扯上政治,是一件大煞风景的事情。谈女人,就得纯粹地谈,搞些纵横捭阖的玩意在里面,没有多少意思。中国文化里面,女人包含着很多诗情画意,她们体态的袅娜,身形的飘逸,声音的清脆,服饰的华丽,大概把世界上最好的东西都拉上了。看到红颜易老,春水东流,是每个心神健康的男人最锥心锥肺的事情。《红楼梦》中,曹雪芹屡屡表达了这样的意思,他总在问,这些眉目如画的女孩子,结了婚怎么样,人老珠黄了怎么样的话题。曹雪芹对年轻女性有一种执着的偏爱,执着到要将她们剥离出历史的轨道,希望她们像姑射真人一样,餐风饮露,不近人间烟火气。他在《红楼梦》里营造出的极虚幻极美妙的大观园,是一个尘世之外的天堂, 里面的小桥流水,莺声燕语,无一点人间的气息,分明就是一个神仙般的居处。
曹雪芹热爱林黛玉,林黛玉大概是曹雪芹的审美观最集中的体现,但是,这样的女孩子怎么能和乌烟瘴气的人间并存呢,最后的结果,林黛玉只能英年早逝,如此,林黛玉获得了最后的解脱,从审美意义上来说,她获得了永恒的美。人们记得的只是袅袅娜娜的林黛玉,而不用担心,她老了怎么办,结婚了怎么办这些世俗的问题。高鹗写林黛玉的死,足以说明一点,他是曹雪芹的知音,如果林黛玉最后和贾宝玉举案齐眉了,相信曹雪芹在九泉之下也会跺脚,大骂高鹗的愚昧无知。
国的文人生来有一股阴柔气,他们无法保护女人,遇上兵燹只能跺脚捶胸叹气,或者吟诗作对来寄托哀思,指责时弊。我觉得和佳人般配的不是什么才子,而是侠客般的英雄。太政治化的英雄,不大懂得珍惜女人,吴三桂是例外。只有那些遗世的侠客,才是佳人的绝配。金庸小说中的珠联璧合,一般是这样。如乔峰和阿朱,郭靖和黄蓉,杨过和小龙女。虽然,金庸小说中也有个别羸弱书生,比如段誉,但到了后来也变得侠肝义胆,内功超人,由是观之,中国读书人对自己的缺点还是深有体会的。佳人和自然是一体的,大自然的风致,在女性身上体现得一览无余。花露冰柳,都是形容佳人的绝好素材,说某某人漂亮有气质,无需描述,只用一个花容月貌的词就足够了,其他的,留给想象。佳人只有在自然中,她们的生命力才会如花一般绽放。坐拥百城的书呆子,除了在故纸堆中爬罗剔抉,幻想书中有女如玉,金银如山外,生活基本上死水微澜。侠客则不一样,他们在自然中徜徉,花前月下哭笑歌诗,较之书呆子,显得更有生机。女人是水做的,只有侠客这般有生命力的人,才能将水面吹出波纹,直至波心。
水需要容身之处,纳于沟渠,无异身陷泥淖,纳于珠槃玉敦,水波不兴,纳于江河,汩汩滔滔,百折千回,与天地一气。女人的安身处,形同此水,华屋豪宅,如同朱盘玉敦,窒息活力,灯红酒绿处,恰似沟渠,染于污泥。不囿于物,自自在在,彷如身处江河,生机盎
然,无处不是趣味,无处没有天地。
古人对女人有一种特别的感悟,把女人比作水做的骨肉。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只不过把这个观点表达得更为清楚一点。曹雪芹和前人的区别,在于他对女人的关爱,不包含着太多亵玩的成分,这很了不起。前人把女人比作水的,也有的,比如“红颜祸水”“水性杨花”之类的,可见,女人在中国文化中和水结下不解之缘。水是没有形状的,随物赋形,把女人比作水,不知道有没有包含这样的意思,即女人是靠不住的。所以中国文化最固执的一点就是为女人设置种种障碍,其目的,在于防范女人。中国历史上,只要闹出一点乱子,首当其冲想到的就是女人,为此,很多倾国倾城的绝色佳人香消玉殒,这些口口声声仁义道德的人,其实是很工于心计的。一闯祸,就立马往女人身上使棒子,而且引经据典,说明来由,这不能不说是历史上的一种创举。
说女人牵扯上政治,是一件大煞风景的事情。谈女人,就得纯粹地谈,搞些纵横捭阖的玩意在里面,没有多少意思。中国文化里面,女人包含着很多诗情画意,她们体态的袅娜,身形的飘逸,声音的清脆,服饰的华丽,大概把世界上最好的东西都拉上了。看到红颜易老,春水东流,是每个心神健康的男人最锥心锥肺的事情。《红楼梦》中,曹雪芹屡屡表达了这样的意思,他总在问,这些眉目如画的女孩子,结了婚怎么样,人老珠黄了怎么样的话题。曹雪芹对年轻女性有一种执着的偏爱,执着到要将她们剥离出历史的轨道,希望她们像姑射真人一样,餐风饮露,不近人间烟火气。他在《红楼梦》里营造出的极虚幻极美妙的大观园,是一个尘世之外的天堂, 里面的小桥流水,莺声燕语,无一点人间的气息,分明就是一个神仙般的居处。
曹雪芹热爱林黛玉,林黛玉大概是曹雪芹的审美观最集中的体现,但是,这样的女孩子怎么能和乌烟瘴气的人间并存呢,最后的结果,林黛玉只能英年早逝,如此,林黛玉获得了最后的解脱,从审美意义上来说,她获得了永恒的美。人们记得的只是袅袅娜娜的林黛玉,而不用担心,她老了怎么办,结婚了怎么办这些世俗的问题。高鹗写林黛玉的死,足以说明一点,他是曹雪芹的知音,如果林黛玉最后和贾宝玉举案齐眉了,相信曹雪芹在九泉之下也会跺脚,大骂高鹗的愚昧无知。
国的文人生来有一股阴柔气,他们无法保护女人,遇上兵燹只能跺脚捶胸叹气,或者吟诗作对来寄托哀思,指责时弊。我觉得和佳人般配的不是什么才子,而是侠客般的英雄。太政治化的英雄,不大懂得珍惜女人,吴三桂是例外。只有那些遗世的侠客,才是佳人的绝配。金庸小说中的珠联璧合,一般是这样。如乔峰和阿朱,郭靖和黄蓉,杨过和小龙女。虽然,金庸小说中也有个别羸弱书生,比如段誉,但到了后来也变得侠肝义胆,内功超人,由是观之,中国读书人对自己的缺点还是深有体会的。佳人和自然是一体的,大自然的风致,在女性身上体现得一览无余。花露冰柳,都是形容佳人的绝好素材,说某某人漂亮有气质,无需描述,只用一个花容月貌的词就足够了,其他的,留给想象。佳人只有在自然中,她们的生命力才会如花一般绽放。坐拥百城的书呆子,除了在故纸堆中爬罗剔抉,幻想书中有女如玉,金银如山外,生活基本上死水微澜。侠客则不一样,他们在自然中徜徉,花前月下哭笑歌诗,较之书呆子,显得更有生机。女人是水做的,只有侠客这般有生命力的人,才能将水面吹出波纹,直至波心。
水需要容身之处,纳于沟渠,无异身陷泥淖,纳于珠槃玉敦,水波不兴,纳于江河,汩汩滔滔,百折千回,与天地一气。女人的安身处,形同此水,华屋豪宅,如同朱盘玉敦,窒息活力,灯红酒绿处,恰似沟渠,染于污泥。不囿于物,自自在在,彷如身处江河,生机盎
然,无处不是趣味,无处没有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