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认识生命论

第五讲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教学目的和要求 把握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特点, 掌握认识的本质及其发 展的一般规律,弄懂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真理与价 值的关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认识世界和改 造世界的能力。 教学重点 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特点  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的一般规律 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及其辩证关系  真理和价值的辩证关系 教学难点  主体和客体及其辩证关系  真理的客观性  价值评价

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要揭示自然和社会发展 的一般规律, 也要揭示人类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坚持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基本 原则,立足于实践,科学揭示了认识的本质及其 发展的一般规律,为人们探求真理、有效改造世 界指明了正确的道路和方向。 【导入】认识论是一种特殊的认识,其特殊 性在于它不是关于具体事物的认识,而是对认识 本身的认识,即对认识的反思。在日常生活中, 我们对周遭事物的感知,在科学活动中,科学家 们对各自领域的专门研究,这些都是具体的认识 活动,这些活动提供给我们的是关于具体事物的 具体知识或认识。针对这些知识或认识我们可以 提出这样的问题:我们关于外部事物的知识或认 识是怎么得到的?认识的基础是什么?认识是如 何进行的?认识的对与错如何区分?等等。对这 些问题的探究就是认识论的任务,即认识论关注 的是认识本身的问题,而认识的本质是其中的核 心问题。

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

一、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因而也 是人类认识活动产生和发展的基础。马克思主义 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就是实践的观点。 (一)实践和认识的主体与客体 实践和认识是人类的两种基本的对象性活 动,前者是以物质方式指向对象,后者则是以观 念的方式指向对象。所以,实践和认识都包含着 两个最基本的要素——主体和客体。 ☆ 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实践和认识活 动的人;客体是指实践和认识活动指向的对象。 主体和客体之间互为前提,相互制约,相互作用, 并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 实践和认识就是主体和客体之间互相影响和 相互作用的过程。主体和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依 赖一定的中介,即两者相互作用的工具、手段和 方法。中介的性质和水平制约着实践和认识的性 质和水平。 (二)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实践是主体和客体之间的改造和被改造的物

☆相关图片

质关系,这种关系决定着主体和客体之间的思想 和被思想的认识关系

。 1. 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 2. 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3. 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 4.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唯一标准 总之,认识是在实践中产生,随着实践的发 展而发展的。

☆恩格斯语: “社会 一旦有技术上的需 要,这种需要就会 比十所大学更能把 科学推向前进。 ” ☆荀子语: “不登高 山, 不知天之高也; 不临深溪,不知地 之厚也。 ”

一、认识是主体对客体能动反映

认识的本质究竟是什么?不同的认识论对此 有不同的解答。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此问题上主 张的是能动的反映论。 (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认识本质的不 同回答 ☆ 在认识本质问题上,首先存在着两条根本对 立的认识路线:一条是“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 路线,一条则是“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路线。

☆两种认识路线图 示

前者是唯物主义的认识路线,后者则是唯心主义 的认识路线。 唯物主义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因 而在认识论上坚持反映论的原则:一是认为物质 世界独立于意识,认识是关于物质世界的主观映 象;二是承认物质世界的可知性,即认识能够提 供物质世界的正确映象。 唯心主义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因 而在认识论上坚持先验论的原则,把认识看作是 不依赖物质世界、先于实践经验的活动。 ⊙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属于唯物主义认识论阵 营,它首先坚持反映论和可知论的原则。 (二)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对认识本 质的不同回答 虽然所有的唯物主义在认识论上都坚持反映 论,但其内部又存在着两种不同性质的反映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的旧唯物主义所主 张的反映论是消极直观反映论,其根本缺陷是: 一是不懂得实践在认识中的基础地位和决定作 用;二是不懂得认识过程中的辩证法。因此,这 种反映论往往从狭隘的感觉和经验出发去理解认

⊙柏拉图回忆说、 莱布尼兹潜在天赋 观念论

识的实质及其可能性,把认识看作是人被动接受 对象刺激的活动,把认识的结果看作是关于对象 的镜像式的机械反映。这种消极直观反映论难以 最终战胜唯心主义认识论,也难以摆脱不可知论 的结局。 ⊙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克服了旧唯物主义认识论 的根本缺陷,把实践的观点引入认识论,坚持认 识论中的辩证法。 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看来,认识是在主体改 造和探索客体的实践活动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是实践过程中的一个内在因素和环节,所以认识 不是一种单纯的生理活动或心理活动,而是一种 积极主动的反映活动,而且这种反映活动包含着 诸多矛盾的因素,如主观与客观、感性和理性、 理想和现

实等等。认识也正是靠这些矛盾来推动 的,因而它表现为一个由浅入深、由片面到全面 的辩证过程。 所以,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有别于旧唯物主义 的消极直观的反映论,是能动的反映论,它主张, 认识的本质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 映。

⊙洛克的白板说

☆ 由此可见,认识有两个基本特点:一是摹写 性;二是能动性。认识的摹写性表现为:一方面, 认识作为反映离不开实践所提供的客体对象,客 体的特征、属性和规律构成了认识的基本内容。 另一方面,反映所形成的映象、观念与客体属性 之间存在着某种对应性或相似性。 认识的能动性则表现为:一是主体的反映不 是对现实客体的机械再现,主观映象包含着主体 对现实客体的提炼、加工和改造;二是主体通过 联想和想象能创造出理想客体和全新的表象;三 是主体能够透过现象抓住客体的本质和发展规 律。

☆马克思语: “观念 的 东 西 不 外 乎 是…”

☆徐悲鸿画的马、 ☆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科学地揭示了认识的本 质,同时还科学地揭示认识发展的一般规律。

埃及的狮身人面 像、细胞学说

二、 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认识不是一蹴而就的活动,而是一个逐渐深 入和不断发展的辩证过程,充满了反复性和无限 性。

(一)从实践到认识 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要经过两次质的飞跃, 第一次飞跃是从实践到认识,这一飞跃是通过感 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形式完成的。 1. 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是关于客体的 表面特征和外部联系即现象的认识,具有直接性 和形象性。 感性认识是通过感觉、知觉和表象这三种依 次递进的形式进行的。 △ 2. 理性认识 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关于客体的 整体性质、内在联系即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具有 间接性和抽象性。 理性认识是通过概念、判断和推理这三种依 次递进的形式进行的。 △ 3.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1)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理性认识 依赖感性认识; ☆

☆毛泽东语: “要知 道梨子的滋味就得 亲口尝一尝 ” △概念、判断和推 理 △感觉、知觉、表 象

(2)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为理性认识; ⊙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包含,互相渗 透。 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在理 论上会走向唯理论或经验论的极端,在实践中则 会导致教条主义或经验主义的错误。 ⊙ 1. 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条件 感性认识升华为理性认识需要一定条件,其 中的基本条件有两个:一是要深入实践,获得十 分丰富的感性材料;二是要借助于一系列的科学 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分析和整理, 力求

去粗取精、 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 此外还有联想与想象、直觉与顿悟,以及认 识主体的情趣、意志和机遇等非理性因素参与这 一过程。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些因素推进我们 的认识。 ⊙ (二)从认识到实践 从认识到实践,或从理论到实践,是认识的 第二次飞跃。

⊙牛顿万有引力定 律的发现 ⊙唯理论与经验论 之争 ⊙开普勒定律与第 谷的天文观测 ☆康德语: “直观无 概念则盲,概念无 直观则空”

1. 从认识到实践飞跃的重要性 ≒ (1)认识的最终目的是服务于实践,解决实 践所面临的问题,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才能实现 其价值; (2)理论与实际是否相符,认识是否具有真 理性必需通过实践检验,认识只有回归实践才能 得以充实和完善。

⊙马克思主义在中 国的传播与实践 ≒提问:认识为何 需要此次飞跃?

2. 从认识到实践飞跃的条件 (1)从实际出发,把一般性理论与具体实践 相结合; (2)制定方案,设定中间环节,把抽象理论 落实为具体的行动步骤。 (3)理论要为实践的主体即群众所掌握。 (三)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认识的两次飞跃只是认识辩证运动的一个周 期,而不是认识的全过程。认识的全过程或认识 发展的一般规律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 识……循环往复以致无穷” , 这意味着认识的发展 充满了反复性和无限性。 ⊙

⊙人类对物质结构 的探索过程

1. 导致认识过程反复性和无限性的根本原 因 (1)主观方面的原因在于:主体受特定的社 会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的制约,其认识能力的发 挥总是有限的,因而其认识所达到的深度和广度 是有限的。 (2)客观方面的原因在于:一是客体对象的 本质是一个逐渐暴露过程,对本质的认识也应是 一个逐渐的过程;二是认识所依赖的基础即实践 是具体的和历史的,特定实践的水平和规模是有 限的,从中所获得的认识必然也是有限的。 所以,全面而正确的认识不是一次或几次获 得的,而是在实践到认识、认识到实践的循环往 复中不断接近的。 2. 认识发展的规律性及其意义 ≒ (1)认识是一种螺旋式的运动过程,也是一 个无止境的过程,其总趋势是前进和上升的,但 其间充满曲折和坎坷。因此对认识(知识)我们 既要充满信心,又要永不满足,学无止境; (2)认识是随着实践的产生而产生,又随实 践的发展而发展的,因此,认识的根本任务就是

≒师生互动:如何 正确对待知识?

要求得“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 的统一” , 即主观认识一定要与特定时空下的实际 相符而不能相背,而且认识一定要在实践的

发展 中不断得到充实和完善。要坚决反对主观主义和 教条主义。 ≒

≒学生提问

第二节 真理与价值

认识的目的是探求真理,为实践提供正确的 指导,实践的目的则是在真理的指导下有效地改 造世界,创造各种价值,以满足人类的各种需求。 所以何为真理、何为价值、两者的关系如何等问 题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所关注的重要问题,对这 些问题的正确把握,有助于我们树立正确的真理 观和价值观。

一、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一)真理的客观性 ⊙ ☆ 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

⊙“猿案”大审判 ☆列宁肖像、列宁 语: “有没有客观真 理…”

映。 1.真理内容的客观性 真理之所以是真理在于它正确反映了客体对 象真实面目,在于它实现了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因此,一种认识是否是真理不取决于人的主观意 志,而只取决于这种认识与客体的实际是否相符 合。 2.检验真理标准的客观性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是客观的 物质活动。 3.真理是内容的客观性与形式主观性的统一 真理不同于它所反映的客体对象本身。作为 认识范畴,真理是人们对客观对象的正确认识, 并且是以语言、理论体系等形式来表达的,因而 真理在形式上是主观的。所以,真理是客观内容 与主观形式的统一。 ≒ 实用主义主张“有用就是真理” ,把认识的真 理性与认识的价值性混为一谈,把“真理”与“有 用”相等同,从根本上否认了真理的客观性,是 主观主义的真理观。 4.真理的客观性与真理的一元性

≒互动:真理在形 式上是主观的与 “有用就是真理” 的提法有何区别?

真理的一元性是指就某一的客体而言,在特 定的条件下,人们对它的正确认识即真理只有一 个,相异、相对或相反的认识不能同时为真理。 真理不会因人而异。 ≒ 真理的客观性和一元性决定了在“真理面前 人人平等” 。 ≒ (二)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而真理的客观内容又 有两种矛盾的性质,即绝对性和相对性。承认真 理的客观性,这是在真理问题上坚持唯物主义, 承认真理内容的矛盾性,这是在真理问题上坚持 辩证法。 1.真理的绝对性 真理的绝对性是指真理所包含的正确内容的 无条件性和人类对这种正确内容把握的无限可能 性。具体地而言,真理的绝对性是指: (1) 任何真理必然包含着同客观对象相符合 的客观内容,都同谬误有原则的界限,都不能被 推翻。这一点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

☆列宁肖像、列宁 语: “当一个唯物主 义者,…” ≒提问:如何理解 “公说公有理,婆 说婆有理”?

≒提问: “真

理面前 人人平等”的内涵 有哪些?

(2)就人类本性而言,人类能够正确认识无 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认识每前进一步,都是对 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一点也是绝对 的、无条件的。 ☆ 2.真理的相对性 真理的相对性是指真理所包含的正确认识的 有限性或不完全性。具体地而言,真理的绝对性 是指: (1) 真理正确反映的客体对象的范围是有限 的和不完全的; (2) 真理对客体对象的正确反映的程度是有 限的和不完全的。 3.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 真理的绝对性和真理的相对性同一个真理的 两种不同属性,两者既相区别,又相互联系。 ( 1 )真理的绝对性和真理的相对性相互包 含、相互渗透; (2) 真理的相对性能够不断地向真理的绝对 性转化,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 ⊙ 在真理问题上,不能割裂真理的绝对性和真

⊙人类对空间的认 识:从欧氏几何学 到非欧几何学 ☆恩格斯肖像及恩 格斯语: “对自然界 的一切真实的认 识,…”

理的相对性的辩证关系,否则会走向绝对主义和 相对主义。 ≒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之间的矛盾源于人类 的认识能力的矛盾性,即思维的至上性和非至上 性之间的矛盾。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的转化就是 在人类思维的非至上性被不断地打破和超越过程 中实现的。 ⊙ (三)真理与谬误 1.真理和谬误的区别 真理和谬误的根本区别就在于主观是否与客 观相符合、相一致。 ◎ 2.真理与谬误的对立统一关系 (1)真理与谬误是对立的; (2)真理与谬误又是相互联系的; (3) 真理的发展也是通过与谬误的斗争来实 现的; (4)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 真理与谬误的辩证关系原理昭示我们要勇于

☆列宁语: “真理多 走一步,哪怕是向 同一方向多走一 步,真理也会变成 谬误。 ” ◎科学院院士论 “法轮功” 片段 ⊙人类对宇宙奥秘 的探索: 从地心说、 日心说到宇宙大爆 炸理论 ≒提问:如何正确 对待马克思主义理 论?

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坚信真理最终总要战胜谬 误,同时还要意识到:我们拥有真理的时候,不 能乱用真理。 ☆ 二、真理的检验标准

☆亚里士多德语: “吾爱吾师,吾更 爱真理。 ”

从本性上讲,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 规律的正确反映,但真理不是自明的,那么在 现实中,我们如何确定一种认识是否正确、是 否为真理,这就涉及到检验真理的标准问题。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对这个问题作出了明确和科 学地回答。 ◎ (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 实践之所以能够作为真理的检验标准,这是 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

决定的。 1.真理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检验 认识的真理性,就是要依靠一定的中介把主观和 客观联系起来,通过比较来判定主观认识同客体 的实际是否相符合,因此,这个中介不可能是主 观思维本身,也不可能是单纯的客体,只能是实

☆马克思语: “人的 思维是否具有…” ◎ 1978 年 真 理 标 准大讨论视频片段

践。 2.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具有直接 现实性,它能够把观念的东西转化为人们可以直 接感知的东西。这种直接现实性是抽象的理论和 主观思维所缺乏的,因此唯有实践胜任检验真理 标准。 当然,在检验真理的过程中,逻辑证明也有 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是实践检验的重要的、辅 助性手段。 (二)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确 定性与不确定性 实践是具体的社会历史性活动,作为检验认 识真理性的标准,实践有确定性一面,又有不确 定性一面。 1.实践标准的确定性是指实践作为检验认识 真理性的标准的唯一性,离开实践,再也没有另 外的标准。 2.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是指实践对认识真理 性的检验的局限性和相对性。任何实践在水平和 规模上都是有限的,对认识的真理性检验是不充 分的,其检验的结果只具有相对的意义。 ⊙

⊙“宇宙大爆炸” 的猜想与证明

实践标准的矛盾性决定了实践对检验是一个 不断持续的过程。 ≒

≒回答学生疑难

三、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 ⊙ 人们在通过实践改造外部世界以其满足人类 需要的过程中,不仅存在着主观符合客观的真理 问题,而且存在着按照主体的需要和尺度认识和 改造客观世界的价值问题。 (一)价值及其特性 1.实践的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 人们的实践活动总是受着真理尺度和价值尺 度的制约。 真理尺度, 是指人们在实践中所必须遵循的、 反映了实践对象的客观规律和本质的真理。 价值尺度, 是指人们在实践中所必须遵循的、 以满足人们需要为内容的、特定的实践目标。 ◎ ≒ 2.价值的特性 哲学上的“价值”是揭示外部客观世界对于

⊙韩国科学家黄禹 锡造假事件及其启 示

◎三峡大坝——高 峡平湖 ≒讨论:视频中修 建三峡大坝的真理 尺度与价值尺度何 在?

满足人的需要的意义关系的范畴,是指具有特定 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 ☆ (1)价值具有客观性 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的建立必须价以 客体对象所具有的客观属性为基础,客体的属性 不同,由此产生的价值关系也不同。价值的各个 环节都是客观的。 (2)价值具有主体性 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是以主体的需求为中 心建立起来的,离开主体的需求,客体就无所谓

价值,主体的需求是衡量客体有无价值以及价值 大小基本尺度。因此,价值具有鲜明的主体性、 相对性,它依存于主体,主体不同、主体的需求 不同,同一客体的价值也会有所不同。 (3)价值具有社会历史性 人们的需要、实践以及需要满足的形式都表 现出了社会性和历史性,这决定了价值的社会历 史性的特点,即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是在人类 的社会实践中生成的,也会随社会实践的发展而 变化。 ⊙

⊙矿渣的废弃与回 收 ☆价值四特性示图

(4)价值具有多维性 一般说,客体所具有的属性不是单一的,而 是多方面的,因此同一个客体对象与主体之间可 以产生多方面的价值关系,客体的价值具有多维 性。不同的客体对象对主体有不同的意义, ⊙黄金的价值 ⊙ (二)价值评价及其特点 1.价值评价 价值评价是一种关于价值关系和价值现象的 认识活动。 2.价值评价的特点 (1) 评价是以主客体的价值关系为认识对象 的; (2)评价结果与评价主体有直接联系,是依 主体的特点而转移的; (3) 评价结果的正确与否依赖于相关知识性 认识。 可见, 评价并不是一种主观随意性的认识活 动,而是具有客观性的认识活动。 ≒ (三)价值评价的功能与树立正确价值观的 意义

≒讨论:为什么对 金钱的价值,不同 的人会有不同的评 价?

1.价值评价的功能 价值评价在实践中起着激励、制约和导向作 用,其功能有: (1) 价值评价是推动着实践不断实现价值的 精神驱动力量; (2)价值评价是实践活动发展的规范因素, 它要求实践活动服从于实践满足人们客观需要这 一根本目的; (3)价值评价是实践活动发展的导向因素, 它制约着实践活动的发展朝着更充分、更全面、 可持续性地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着的物质和精神文 化需要的方向发展。 2.树立正确价值观的意义 (1) 价值观是人们关于价值本质的认识以及 对人和事的评价标准、评价原则和评价方法的观 点的体系; 价值观与世界观和人生观是一致的,它对人 的行为起着规范和导向作用。 (2) 正确的价值观是先进的社会集团或阶级 在实践中形成的,反映了人民群众的要求,对历 史发展和社会进步起着促进作用; (3) 社会主义的价值观体现了社会主义精神

文明所倡导的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而 奋斗的社会政治理想、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社 会主义的荣辱观、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的科学观、 集体主义的道德观、真善美相统一的积极健康的 审美观等。 ◎ ≒ (四)价值和真理在实践中辩证统一 1.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 一为前提的 2.价值的形成和实

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 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的 3.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 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 4.坚持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辩证统一,要 求我们在实践中必须坚持和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 精神 ≒

≒提问:如何理解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 神的一致性? ◎《离开雷锋的日 子》电影片断 ≒讨论:如何评判 雷锋的人生价值?

第三节 认识与实践的统一

认识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 本质规定。

一、一切从实际出发 ⊙ 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把客观存在的事物作 为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根本出发点;从根本上说, 就是要从客观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律出发,在实 践中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1.运用马克思主义制定革命策略,必须做到 从实际出发 2.只有注重事实,才能真正做到从实际出发 3.一切从实际出发,要做到实事求是 4.一切从实际出发,在当代中国,就是一切 要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出发

⊙“大跃进”的教 训

二、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

坚持认识和实践的统一,必须在实践中坚持 和发展真理。对待马克思主义,必须不断进行实 践创新和理论创新,做到坚持和发展的统一。 1.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 的先导 2.理论创新是引导社会前进的强大力量 3.重视理论创新,必须坚决反对对待马克思

主义的教条主义态度 4.在当代中国,把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统一 起来,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 ◎ 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人类创造历史的两种 基本活动。坚持认识与实践的统一,归根结底是 要将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结合起来。马克思主义 理论与具体实际相结合,是达到正确地认识世界 和有效地改造世界的根本途径。 1.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既是认识和 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也是认识和改造主观世界 的过程 2.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过 程。我们要自觉拿起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武器,在 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活动中,正确地解决主观与 客观的矛盾,建设一个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 人与人协调统一的和谐世界 3.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也就是从必 然走向自由的过程 ≒

≒提问:何为自 由? ☆孙中山肖像及其 名言 “以行而求知, 因知以进行。 ” ◎电视片《复兴之 路》有关片断

(1) 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 造; (2) 由必然到自由表现为人类不断地从必然 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的过程。必然王国是人受物支 配的社会状态,自由王国则是人支配物的社会状 态; (3) 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是永无止境的无 限发展过

程。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所揭示的人类认识的本质 和发展规律的学说,为人类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 世界指明了现实的道路,为工人阶级及其政党奠 定了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在马克思主义思想路 线指引下,以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为武器,正确 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和世界历史的大趋 势,是时代提出的重大课题。 ≒

≒回答学生疑难问 题

本章内容小结 本章所阐述的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立场和基本观点。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强调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认识过程中的辩证 法,因而是能动的反映论。具体地说,在认识本质问题上,马克 思主义认识论主张认识是主体对客体能动的反映, 且把认识理解

为一个实践--认识--实践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辩证的发展过程。 在真理问题上,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强调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 相对性,主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同时认为实践标准具 有矛盾性,因而把真理和对真理的检验理解为一个辩证的过程。 在与真理相关的价值问题上,马克思主义主张,价值作为主 客体之间的效用关系,既有客观性又有主体性,还有社会历史性 和多维性; 价值评价作为一种特殊的认识, 其标准虽具有相对性, 但唯有反映了真实的价值关系,价值评价才具合理性。价值与真 理是实践的两个内在环节,是规范实践活动的两个基本尺度,两 者既相区别又相关联。实践就是通过真理,发现、创造和利用价 值的过程,因此,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人类所面临的相互关联 的两项基本任务,正确认识世界最终是为了有效地改造世界。 本章教学小结 本章教学基本达到了目的,但仍有些问题需待改进。 1.教学效果 通过提问、师生互动的方式,课堂气氛比较活跃,学生能够 积极思考,注意力集中;借助于多媒体播放视频、图片等资料, 学生能够很快领会相关问题; 运用案例分析和史论结合的讲授方 法, 大多数学生都掌握了本章的基本概念、 基本观点和基本原理, 也逐渐领会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实际意义。另外通过学生提 问、课堂讨论等方式,解决了学生所遇到的难点和疑点问题。总 之,本章教学思路清晰、形式灵活、 重点突出,实现了教学目的。

2.教学经验 一是本章教学设定了三个依次递进的具体目标:要让学生对 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真懂、真信和真为。围绕这三个目标来设计 教学方案和教学,做到有的放矢。 二是通过“问题导入”、师生互动等形式引出要讲授的内容, 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思考的积极性。 三是通过播放视频和图片、案例分析,尽量把抽象的内容形 象化,

把枯燥的内容生动化,把复杂的内容简单化,同时结合逻 辑分析和梳理,使相关问题易于理解,又不失课程的理论品味。 3.改进措施 本章教学虽然基本达到了教学目的, 但仍有些问题需要改进。 一是要进一步完善教学方案。 二是还要收集最新的数据资料, 最新的图片资料和视频资料,最有说服力的案例,修改讲稿和课 件,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总的来看,本教学方案设制合理,教学目的和步骤清晰,教 学手段运用得当,基本达到了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通过进一步 修改和完善,本方案可以成为成熟的教学方案。 思考题 1.如何理解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2.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3.如何理解认识和实践、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4.如何理解真理和价值、 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辩证统一关

系? 5.当代大学生面向未来应当树立怎样的价值观? 阅读文献 1.马克思: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 1 卷,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 2.恩格斯: 《反杜林论》 (欧根〃杜林先生在科学中实行的变 革)第一编哲学,三、九、十一,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3 卷, 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 3.列宁: 《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 (对一种反动哲学的批 判) (节选)第 2 章,1、4、5、6, 《列宁选集》第 2 卷,人民出 版社 1995 年版。 4.毛泽东: 《实践论》 , 《毛泽东选集》第 1 卷,人民出版社 1991 年版。 5.毛泽东: 《改造我们的学习》 , 《毛泽东选集》第 3 卷,人 民出版社 1991 年版。 6.毛泽东: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 《毛泽东文集》 第 8 卷,人民出版社 1999 年版。

第五讲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教学目的和要求 把握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特点, 掌握认识的本质及其发 展的一般规律,弄懂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真理与价 值的关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认识世界和改 造世界的能力。 教学重点 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特点  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的一般规律 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及其辩证关系  真理和价值的辩证关系 教学难点  主体和客体及其辩证关系  真理的客观性  价值评价

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要揭示自然和社会发展 的一般规律, 也要揭示人类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坚持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基本 原则,立足于实践,科学揭示了认识的本质及其 发展的一般规律,为人们探求真理、有效改造世 界指明了正确的道路和方向。 【导入】认识论是一种特殊的认识,其特殊 性在于它不是关于具体事物的认识,而是对认识 本身的认识,即对认识的反思。在日常生活中, 我们对周遭事物的感知,在科学活动中,科学家 们对各自领域的专门研究,这些都是具体的认识 活动,这些活动提供给我们的是关于具体事物的 具体知识或认识。针对这些知识或认识我们可以 提出这样的问题:我们关于外部事物的知识或认 识是怎么得到的?认识的基础是什么?认识是如 何进行的?认识的对与错如何区分?等等。对这 些问题的探究就是认识论的任务,即认识论关注 的是认识本身的问题,而认识的本质是其中的核 心问题。

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

一、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因而也 是人类认识活动产生和发展的基础。马克思主义 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就是实践的观点。 (一)实践和认识的主体与客体 实践和认识是人类的两种基本的对象性活 动,前者是以物质方式指向对象,后者则是以观 念的方式指向对象。所以,实践和认识都包含着 两个最基本的要素——主体和客体。 ☆ 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实践和认识活 动的人;客体是指实践和认识活动指向的对象。 主体和客体之间互为前提,相互制约,相互作用, 并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 实践和认识就是主体和客体之间互相影响和 相互作用的过程。主体和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依 赖一定的中介,即两者相互作用的工具、手段和 方法。中介的性质和水平制约着实践和认识的性 质和水平。 (二)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实践是主体和客体之间的改造和被改造的物

☆相关图片

质关系,这种关系决定着主体和客体之间的思想 和被思想的认识关系

。 1. 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 2. 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3. 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 4.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唯一标准 总之,认识是在实践中产生,随着实践的发 展而发展的。

☆恩格斯语: “社会 一旦有技术上的需 要,这种需要就会 比十所大学更能把 科学推向前进。 ” ☆荀子语: “不登高 山, 不知天之高也; 不临深溪,不知地 之厚也。 ”

一、认识是主体对客体能动反映

认识的本质究竟是什么?不同的认识论对此 有不同的解答。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此问题上主 张的是能动的反映论。 (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认识本质的不 同回答 ☆ 在认识本质问题上,首先存在着两条根本对 立的认识路线:一条是“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 路线,一条则是“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路线。

☆两种认识路线图 示

前者是唯物主义的认识路线,后者则是唯心主义 的认识路线。 唯物主义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因 而在认识论上坚持反映论的原则:一是认为物质 世界独立于意识,认识是关于物质世界的主观映 象;二是承认物质世界的可知性,即认识能够提 供物质世界的正确映象。 唯心主义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因 而在认识论上坚持先验论的原则,把认识看作是 不依赖物质世界、先于实践经验的活动。 ⊙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属于唯物主义认识论阵 营,它首先坚持反映论和可知论的原则。 (二)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对认识本 质的不同回答 虽然所有的唯物主义在认识论上都坚持反映 论,但其内部又存在着两种不同性质的反映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的旧唯物主义所主 张的反映论是消极直观反映论,其根本缺陷是: 一是不懂得实践在认识中的基础地位和决定作 用;二是不懂得认识过程中的辩证法。因此,这 种反映论往往从狭隘的感觉和经验出发去理解认

⊙柏拉图回忆说、 莱布尼兹潜在天赋 观念论

识的实质及其可能性,把认识看作是人被动接受 对象刺激的活动,把认识的结果看作是关于对象 的镜像式的机械反映。这种消极直观反映论难以 最终战胜唯心主义认识论,也难以摆脱不可知论 的结局。 ⊙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克服了旧唯物主义认识论 的根本缺陷,把实践的观点引入认识论,坚持认 识论中的辩证法。 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看来,认识是在主体改 造和探索客体的实践活动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是实践过程中的一个内在因素和环节,所以认识 不是一种单纯的生理活动或心理活动,而是一种 积极主动的反映活动,而且这种反映活动包含着 诸多矛盾的因素,如主观与客观、感性和理性、 理想和现

实等等。认识也正是靠这些矛盾来推动 的,因而它表现为一个由浅入深、由片面到全面 的辩证过程。 所以,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有别于旧唯物主义 的消极直观的反映论,是能动的反映论,它主张, 认识的本质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 映。

⊙洛克的白板说

☆ 由此可见,认识有两个基本特点:一是摹写 性;二是能动性。认识的摹写性表现为:一方面, 认识作为反映离不开实践所提供的客体对象,客 体的特征、属性和规律构成了认识的基本内容。 另一方面,反映所形成的映象、观念与客体属性 之间存在着某种对应性或相似性。 认识的能动性则表现为:一是主体的反映不 是对现实客体的机械再现,主观映象包含着主体 对现实客体的提炼、加工和改造;二是主体通过 联想和想象能创造出理想客体和全新的表象;三 是主体能够透过现象抓住客体的本质和发展规 律。

☆马克思语: “观念 的 东 西 不 外 乎 是…”

☆徐悲鸿画的马、 ☆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科学地揭示了认识的本 质,同时还科学地揭示认识发展的一般规律。

埃及的狮身人面 像、细胞学说

二、 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认识不是一蹴而就的活动,而是一个逐渐深 入和不断发展的辩证过程,充满了反复性和无限 性。

(一)从实践到认识 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要经过两次质的飞跃, 第一次飞跃是从实践到认识,这一飞跃是通过感 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形式完成的。 1. 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是关于客体的 表面特征和外部联系即现象的认识,具有直接性 和形象性。 感性认识是通过感觉、知觉和表象这三种依 次递进的形式进行的。 △ 2. 理性认识 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关于客体的 整体性质、内在联系即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具有 间接性和抽象性。 理性认识是通过概念、判断和推理这三种依 次递进的形式进行的。 △ 3.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1)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理性认识 依赖感性认识; ☆

☆毛泽东语: “要知 道梨子的滋味就得 亲口尝一尝 ” △概念、判断和推 理 △感觉、知觉、表 象

(2)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为理性认识; ⊙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包含,互相渗 透。 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在理 论上会走向唯理论或经验论的极端,在实践中则 会导致教条主义或经验主义的错误。 ⊙ 1. 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条件 感性认识升华为理性认识需要一定条件,其 中的基本条件有两个:一是要深入实践,获得十 分丰富的感性材料;二是要借助于一系列的科学 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分析和整理, 力求

去粗取精、 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 此外还有联想与想象、直觉与顿悟,以及认 识主体的情趣、意志和机遇等非理性因素参与这 一过程。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些因素推进我们 的认识。 ⊙ (二)从认识到实践 从认识到实践,或从理论到实践,是认识的 第二次飞跃。

⊙牛顿万有引力定 律的发现 ⊙唯理论与经验论 之争 ⊙开普勒定律与第 谷的天文观测 ☆康德语: “直观无 概念则盲,概念无 直观则空”

1. 从认识到实践飞跃的重要性 ≒ (1)认识的最终目的是服务于实践,解决实 践所面临的问题,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才能实现 其价值; (2)理论与实际是否相符,认识是否具有真 理性必需通过实践检验,认识只有回归实践才能 得以充实和完善。

⊙马克思主义在中 国的传播与实践 ≒提问:认识为何 需要此次飞跃?

2. 从认识到实践飞跃的条件 (1)从实际出发,把一般性理论与具体实践 相结合; (2)制定方案,设定中间环节,把抽象理论 落实为具体的行动步骤。 (3)理论要为实践的主体即群众所掌握。 (三)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认识的两次飞跃只是认识辩证运动的一个周 期,而不是认识的全过程。认识的全过程或认识 发展的一般规律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 识……循环往复以致无穷” , 这意味着认识的发展 充满了反复性和无限性。 ⊙

⊙人类对物质结构 的探索过程

1. 导致认识过程反复性和无限性的根本原 因 (1)主观方面的原因在于:主体受特定的社 会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的制约,其认识能力的发 挥总是有限的,因而其认识所达到的深度和广度 是有限的。 (2)客观方面的原因在于:一是客体对象的 本质是一个逐渐暴露过程,对本质的认识也应是 一个逐渐的过程;二是认识所依赖的基础即实践 是具体的和历史的,特定实践的水平和规模是有 限的,从中所获得的认识必然也是有限的。 所以,全面而正确的认识不是一次或几次获 得的,而是在实践到认识、认识到实践的循环往 复中不断接近的。 2. 认识发展的规律性及其意义 ≒ (1)认识是一种螺旋式的运动过程,也是一 个无止境的过程,其总趋势是前进和上升的,但 其间充满曲折和坎坷。因此对认识(知识)我们 既要充满信心,又要永不满足,学无止境; (2)认识是随着实践的产生而产生,又随实 践的发展而发展的,因此,认识的根本任务就是

≒师生互动:如何 正确对待知识?

要求得“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 的统一” , 即主观认识一定要与特定时空下的实际 相符而不能相背,而且认识一定要在实践的

发展 中不断得到充实和完善。要坚决反对主观主义和 教条主义。 ≒

≒学生提问

第二节 真理与价值

认识的目的是探求真理,为实践提供正确的 指导,实践的目的则是在真理的指导下有效地改 造世界,创造各种价值,以满足人类的各种需求。 所以何为真理、何为价值、两者的关系如何等问 题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所关注的重要问题,对这 些问题的正确把握,有助于我们树立正确的真理 观和价值观。

一、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一)真理的客观性 ⊙ ☆ 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

⊙“猿案”大审判 ☆列宁肖像、列宁 语: “有没有客观真 理…”

映。 1.真理内容的客观性 真理之所以是真理在于它正确反映了客体对 象真实面目,在于它实现了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因此,一种认识是否是真理不取决于人的主观意 志,而只取决于这种认识与客体的实际是否相符 合。 2.检验真理标准的客观性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是客观的 物质活动。 3.真理是内容的客观性与形式主观性的统一 真理不同于它所反映的客体对象本身。作为 认识范畴,真理是人们对客观对象的正确认识, 并且是以语言、理论体系等形式来表达的,因而 真理在形式上是主观的。所以,真理是客观内容 与主观形式的统一。 ≒ 实用主义主张“有用就是真理” ,把认识的真 理性与认识的价值性混为一谈,把“真理”与“有 用”相等同,从根本上否认了真理的客观性,是 主观主义的真理观。 4.真理的客观性与真理的一元性

≒互动:真理在形 式上是主观的与 “有用就是真理” 的提法有何区别?

真理的一元性是指就某一的客体而言,在特 定的条件下,人们对它的正确认识即真理只有一 个,相异、相对或相反的认识不能同时为真理。 真理不会因人而异。 ≒ 真理的客观性和一元性决定了在“真理面前 人人平等” 。 ≒ (二)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而真理的客观内容又 有两种矛盾的性质,即绝对性和相对性。承认真 理的客观性,这是在真理问题上坚持唯物主义, 承认真理内容的矛盾性,这是在真理问题上坚持 辩证法。 1.真理的绝对性 真理的绝对性是指真理所包含的正确内容的 无条件性和人类对这种正确内容把握的无限可能 性。具体地而言,真理的绝对性是指: (1) 任何真理必然包含着同客观对象相符合 的客观内容,都同谬误有原则的界限,都不能被 推翻。这一点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

☆列宁肖像、列宁 语: “当一个唯物主 义者,…” ≒提问:如何理解 “公说公有理,婆 说婆有理”?

≒提问: “真

理面前 人人平等”的内涵 有哪些?

(2)就人类本性而言,人类能够正确认识无 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认识每前进一步,都是对 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一点也是绝对 的、无条件的。 ☆ 2.真理的相对性 真理的相对性是指真理所包含的正确认识的 有限性或不完全性。具体地而言,真理的绝对性 是指: (1) 真理正确反映的客体对象的范围是有限 的和不完全的; (2) 真理对客体对象的正确反映的程度是有 限的和不完全的。 3.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 真理的绝对性和真理的相对性同一个真理的 两种不同属性,两者既相区别,又相互联系。 ( 1 )真理的绝对性和真理的相对性相互包 含、相互渗透; (2) 真理的相对性能够不断地向真理的绝对 性转化,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 ⊙ 在真理问题上,不能割裂真理的绝对性和真

⊙人类对空间的认 识:从欧氏几何学 到非欧几何学 ☆恩格斯肖像及恩 格斯语: “对自然界 的一切真实的认 识,…”

理的相对性的辩证关系,否则会走向绝对主义和 相对主义。 ≒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之间的矛盾源于人类 的认识能力的矛盾性,即思维的至上性和非至上 性之间的矛盾。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的转化就是 在人类思维的非至上性被不断地打破和超越过程 中实现的。 ⊙ (三)真理与谬误 1.真理和谬误的区别 真理和谬误的根本区别就在于主观是否与客 观相符合、相一致。 ◎ 2.真理与谬误的对立统一关系 (1)真理与谬误是对立的; (2)真理与谬误又是相互联系的; (3) 真理的发展也是通过与谬误的斗争来实 现的; (4)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 真理与谬误的辩证关系原理昭示我们要勇于

☆列宁语: “真理多 走一步,哪怕是向 同一方向多走一 步,真理也会变成 谬误。 ” ◎科学院院士论 “法轮功” 片段 ⊙人类对宇宙奥秘 的探索: 从地心说、 日心说到宇宙大爆 炸理论 ≒提问:如何正确 对待马克思主义理 论?

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坚信真理最终总要战胜谬 误,同时还要意识到:我们拥有真理的时候,不 能乱用真理。 ☆ 二、真理的检验标准

☆亚里士多德语: “吾爱吾师,吾更 爱真理。 ”

从本性上讲,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 规律的正确反映,但真理不是自明的,那么在 现实中,我们如何确定一种认识是否正确、是 否为真理,这就涉及到检验真理的标准问题。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对这个问题作出了明确和科 学地回答。 ◎ (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 实践之所以能够作为真理的检验标准,这是 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

决定的。 1.真理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检验 认识的真理性,就是要依靠一定的中介把主观和 客观联系起来,通过比较来判定主观认识同客体 的实际是否相符合,因此,这个中介不可能是主 观思维本身,也不可能是单纯的客体,只能是实

☆马克思语: “人的 思维是否具有…” ◎ 1978 年 真 理 标 准大讨论视频片段

践。 2.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具有直接 现实性,它能够把观念的东西转化为人们可以直 接感知的东西。这种直接现实性是抽象的理论和 主观思维所缺乏的,因此唯有实践胜任检验真理 标准。 当然,在检验真理的过程中,逻辑证明也有 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是实践检验的重要的、辅 助性手段。 (二)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确 定性与不确定性 实践是具体的社会历史性活动,作为检验认 识真理性的标准,实践有确定性一面,又有不确 定性一面。 1.实践标准的确定性是指实践作为检验认识 真理性的标准的唯一性,离开实践,再也没有另 外的标准。 2.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是指实践对认识真理 性的检验的局限性和相对性。任何实践在水平和 规模上都是有限的,对认识的真理性检验是不充 分的,其检验的结果只具有相对的意义。 ⊙

⊙“宇宙大爆炸” 的猜想与证明

实践标准的矛盾性决定了实践对检验是一个 不断持续的过程。 ≒

≒回答学生疑难

三、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 ⊙ 人们在通过实践改造外部世界以其满足人类 需要的过程中,不仅存在着主观符合客观的真理 问题,而且存在着按照主体的需要和尺度认识和 改造客观世界的价值问题。 (一)价值及其特性 1.实践的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 人们的实践活动总是受着真理尺度和价值尺 度的制约。 真理尺度, 是指人们在实践中所必须遵循的、 反映了实践对象的客观规律和本质的真理。 价值尺度, 是指人们在实践中所必须遵循的、 以满足人们需要为内容的、特定的实践目标。 ◎ ≒ 2.价值的特性 哲学上的“价值”是揭示外部客观世界对于

⊙韩国科学家黄禹 锡造假事件及其启 示

◎三峡大坝——高 峡平湖 ≒讨论:视频中修 建三峡大坝的真理 尺度与价值尺度何 在?

满足人的需要的意义关系的范畴,是指具有特定 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 ☆ (1)价值具有客观性 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的建立必须价以 客体对象所具有的客观属性为基础,客体的属性 不同,由此产生的价值关系也不同。价值的各个 环节都是客观的。 (2)价值具有主体性 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是以主体的需求为中 心建立起来的,离开主体的需求,客体就无所谓

价值,主体的需求是衡量客体有无价值以及价值 大小基本尺度。因此,价值具有鲜明的主体性、 相对性,它依存于主体,主体不同、主体的需求 不同,同一客体的价值也会有所不同。 (3)价值具有社会历史性 人们的需要、实践以及需要满足的形式都表 现出了社会性和历史性,这决定了价值的社会历 史性的特点,即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是在人类 的社会实践中生成的,也会随社会实践的发展而 变化。 ⊙

⊙矿渣的废弃与回 收 ☆价值四特性示图

(4)价值具有多维性 一般说,客体所具有的属性不是单一的,而 是多方面的,因此同一个客体对象与主体之间可 以产生多方面的价值关系,客体的价值具有多维 性。不同的客体对象对主体有不同的意义, ⊙黄金的价值 ⊙ (二)价值评价及其特点 1.价值评价 价值评价是一种关于价值关系和价值现象的 认识活动。 2.价值评价的特点 (1) 评价是以主客体的价值关系为认识对象 的; (2)评价结果与评价主体有直接联系,是依 主体的特点而转移的; (3) 评价结果的正确与否依赖于相关知识性 认识。 可见, 评价并不是一种主观随意性的认识活 动,而是具有客观性的认识活动。 ≒ (三)价值评价的功能与树立正确价值观的 意义

≒讨论:为什么对 金钱的价值,不同 的人会有不同的评 价?

1.价值评价的功能 价值评价在实践中起着激励、制约和导向作 用,其功能有: (1) 价值评价是推动着实践不断实现价值的 精神驱动力量; (2)价值评价是实践活动发展的规范因素, 它要求实践活动服从于实践满足人们客观需要这 一根本目的; (3)价值评价是实践活动发展的导向因素, 它制约着实践活动的发展朝着更充分、更全面、 可持续性地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着的物质和精神文 化需要的方向发展。 2.树立正确价值观的意义 (1) 价值观是人们关于价值本质的认识以及 对人和事的评价标准、评价原则和评价方法的观 点的体系; 价值观与世界观和人生观是一致的,它对人 的行为起着规范和导向作用。 (2) 正确的价值观是先进的社会集团或阶级 在实践中形成的,反映了人民群众的要求,对历 史发展和社会进步起着促进作用; (3) 社会主义的价值观体现了社会主义精神

文明所倡导的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而 奋斗的社会政治理想、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社 会主义的荣辱观、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的科学观、 集体主义的道德观、真善美相统一的积极健康的 审美观等。 ◎ ≒ (四)价值和真理在实践中辩证统一 1.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 一为前提的 2.价值的形成和实

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 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的 3.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 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 4.坚持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辩证统一,要 求我们在实践中必须坚持和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 精神 ≒

≒提问:如何理解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 神的一致性? ◎《离开雷锋的日 子》电影片断 ≒讨论:如何评判 雷锋的人生价值?

第三节 认识与实践的统一

认识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 本质规定。

一、一切从实际出发 ⊙ 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把客观存在的事物作 为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根本出发点;从根本上说, 就是要从客观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律出发,在实 践中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1.运用马克思主义制定革命策略,必须做到 从实际出发 2.只有注重事实,才能真正做到从实际出发 3.一切从实际出发,要做到实事求是 4.一切从实际出发,在当代中国,就是一切 要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出发

⊙“大跃进”的教 训

二、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

坚持认识和实践的统一,必须在实践中坚持 和发展真理。对待马克思主义,必须不断进行实 践创新和理论创新,做到坚持和发展的统一。 1.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 的先导 2.理论创新是引导社会前进的强大力量 3.重视理论创新,必须坚决反对对待马克思

主义的教条主义态度 4.在当代中国,把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统一 起来,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 ◎ 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人类创造历史的两种 基本活动。坚持认识与实践的统一,归根结底是 要将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结合起来。马克思主义 理论与具体实际相结合,是达到正确地认识世界 和有效地改造世界的根本途径。 1.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既是认识和 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也是认识和改造主观世界 的过程 2.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过 程。我们要自觉拿起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武器,在 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活动中,正确地解决主观与 客观的矛盾,建设一个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 人与人协调统一的和谐世界 3.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也就是从必 然走向自由的过程 ≒

≒提问:何为自 由? ☆孙中山肖像及其 名言 “以行而求知, 因知以进行。 ” ◎电视片《复兴之 路》有关片断

(1) 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 造; (2) 由必然到自由表现为人类不断地从必然 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的过程。必然王国是人受物支 配的社会状态,自由王国则是人支配物的社会状 态; (3) 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是永无止境的无 限发展过

程。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所揭示的人类认识的本质 和发展规律的学说,为人类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 世界指明了现实的道路,为工人阶级及其政党奠 定了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在马克思主义思想路 线指引下,以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为武器,正确 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和世界历史的大趋 势,是时代提出的重大课题。 ≒

≒回答学生疑难问 题

本章内容小结 本章所阐述的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立场和基本观点。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强调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认识过程中的辩证 法,因而是能动的反映论。具体地说,在认识本质问题上,马克 思主义认识论主张认识是主体对客体能动的反映, 且把认识理解

为一个实践--认识--实践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辩证的发展过程。 在真理问题上,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强调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 相对性,主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同时认为实践标准具 有矛盾性,因而把真理和对真理的检验理解为一个辩证的过程。 在与真理相关的价值问题上,马克思主义主张,价值作为主 客体之间的效用关系,既有客观性又有主体性,还有社会历史性 和多维性; 价值评价作为一种特殊的认识, 其标准虽具有相对性, 但唯有反映了真实的价值关系,价值评价才具合理性。价值与真 理是实践的两个内在环节,是规范实践活动的两个基本尺度,两 者既相区别又相关联。实践就是通过真理,发现、创造和利用价 值的过程,因此,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人类所面临的相互关联 的两项基本任务,正确认识世界最终是为了有效地改造世界。 本章教学小结 本章教学基本达到了目的,但仍有些问题需待改进。 1.教学效果 通过提问、师生互动的方式,课堂气氛比较活跃,学生能够 积极思考,注意力集中;借助于多媒体播放视频、图片等资料, 学生能够很快领会相关问题; 运用案例分析和史论结合的讲授方 法, 大多数学生都掌握了本章的基本概念、 基本观点和基本原理, 也逐渐领会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实际意义。另外通过学生提 问、课堂讨论等方式,解决了学生所遇到的难点和疑点问题。总 之,本章教学思路清晰、形式灵活、 重点突出,实现了教学目的。

2.教学经验 一是本章教学设定了三个依次递进的具体目标:要让学生对 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真懂、真信和真为。围绕这三个目标来设计 教学方案和教学,做到有的放矢。 二是通过“问题导入”、师生互动等形式引出要讲授的内容, 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思考的积极性。 三是通过播放视频和图片、案例分析,尽量把抽象的内容形 象化,

把枯燥的内容生动化,把复杂的内容简单化,同时结合逻 辑分析和梳理,使相关问题易于理解,又不失课程的理论品味。 3.改进措施 本章教学虽然基本达到了教学目的, 但仍有些问题需要改进。 一是要进一步完善教学方案。 二是还要收集最新的数据资料, 最新的图片资料和视频资料,最有说服力的案例,修改讲稿和课 件,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总的来看,本教学方案设制合理,教学目的和步骤清晰,教 学手段运用得当,基本达到了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通过进一步 修改和完善,本方案可以成为成熟的教学方案。 思考题 1.如何理解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2.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3.如何理解认识和实践、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4.如何理解真理和价值、 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辩证统一关

系? 5.当代大学生面向未来应当树立怎样的价值观? 阅读文献 1.马克思: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 1 卷,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 2.恩格斯: 《反杜林论》 (欧根〃杜林先生在科学中实行的变 革)第一编哲学,三、九、十一,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3 卷, 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 3.列宁: 《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 (对一种反动哲学的批 判) (节选)第 2 章,1、4、5、6, 《列宁选集》第 2 卷,人民出 版社 1995 年版。 4.毛泽东: 《实践论》 , 《毛泽东选集》第 1 卷,人民出版社 1991 年版。 5.毛泽东: 《改造我们的学习》 , 《毛泽东选集》第 3 卷,人 民出版社 1991 年版。 6.毛泽东: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 《毛泽东文集》 第 8 卷,人民出版社 1999 年版。


相关文章

  • 尼采透视主义中的生命哲学和实证主义精神
  • 2011年6月第13卷第3期 墨南放嚏七辱学报 JournalofSouthwestUniversityofPoliticalScience&Law Jun.,2011V01.13No.3 文章编号:1008-4355(2011)0 ...查看


  • 宇宙与人观后感
  • 从人类有意识研究人类的生存以来就一直试图触摸宇宙,想弄清楚宇宙到底是什么模样.但是由于人类是慢慢向前发展的,科学技术以及人类的思想不可能一下子就发展到足以研究清楚这个的地步.因此直到今天,这个人类思想高度解放,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人类对 ...查看


  • 史良君:论唯心主义的世界观
  • (1)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鲜明地指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他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所以,结 ...查看


  • 观宇宙与人有感
  • 观宇宙与人有感 文/闫平平 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物质决定意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看了<人与宇宙>之后,我更加深刻的体味到了这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使我更加坚定了马克思主义的信念,使 ...查看


  • 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
  • 摘要:国内学界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思维方式的理解,虽然把握到实践概念,但缺失了人的生命本性的研究维度,往往使理解陷入抽象.本文基于西方哲学的发展史,以人的生命本性为研究切入点,认为西方传统哲学"科学观点"与"神学观 ...查看


  • 大学生生命意识教育探析
  • 大学生生命意识教育探析 ■罗桂云(汕尾职业技术学院) 当今社会,在功利主义.实用主义的影响下,生命意识教育出现严重缺失.近年来出现的清华大学刘海洋硫酸伤熊事件.云南大学马加爵杀人案件以及近期发生的"李刚门事件".&quo ...查看


  • 当代教育思想的基本特征
  • 当代教育思想的基本特征 肖川1 教育是一项古老而神圣的事业.教育思想作为教育实践活动之镜同样源远而流长,它犹如一条滚滚东逝的长江大河.穿行于人类历史文明之间,并仍在不知疲倦地继续向前奔流.从历史的角度看, "当代"不仅是 ...查看


  • 医学伦理学的基础理论
  • 第二章医学伦理学的基础理论 一.教学目的 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医学美德的涵义.构成要素和内容,医学义务论的基本内容,医德义务与法律义务的不同,医学效果论是制定.检验和协调医学道德规范的理论基础,生命神圣.质量.价值论的内容,医学人道主义的涵 ...查看


  • 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 浅析叔本华的意志与表象 亚瑟·叔本华,德国哲学家,意志主义的主要代表之一.在人生观上,持悲观主义的观点,主张禁欲忘我.他继承了康德对于现象和物自体之间的区分.不同于与他同代的费希特.谢林.黑格尔等取消物自体的做法,他坚持物自体,并认为它可以 ...查看


  • 王岳川文艺美学笔记总结
  • 王岳川<文艺美学>之导论 审美对象(审美客体),审美经验,审美体验,审美主体.美学是研究审美主体对审美客体的认知和感受的复杂过程所形成的学科.文艺美学研究对象用审美体验看艺术美.文艺学研究文学作品,包括形成文学史.文学理论.王岳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