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产业结构 促进经济增长
—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研究综述
孙博文
(西南大学荣昌校区,重庆荣昌 402460)
[中途分类号]F224 [文献标识码] A
【摘要】产业结构升级与优化是政策导向和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途径,本文通过阐述产业结构细分的相关理论,以及制度上和资源消耗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从而着手研究产业结构动态性研究,为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产业结构 优化调整 制度 资源消耗 综述
前言:中国已经进入改革开放的攻坚时期和进入工业化加速发展时期,然而产业结构不合理与中国经济持续健康的发展已经越来越成为不可调和的矛盾。优化产业结构调整,找准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结构性问题,在现实的资源性问题突出矛盾的压力之下越来越显示其重要意义。
1. 产业结构的细分理论
1.1城市产业结构的基本定义中国。城市产业结构构成了城市生产力的主导部分,是城市各产业部门之间的特定比例关系。一般划分为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第一产业包括农业、畜牧业、林业和渔业;第二产业包括制造业和建筑业;第三产业包括有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为流通部门,第二层次为生产和生活服务部门,第三个层次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的部门。+++1
1.2农村产业结构的基本概念及其划分。
1.2.1关系论
在一定的地域内,农村的各个产业部门之间,各个产业内部的组成形式和比例关系。农村这个空间领域,是农村社会系统、经济系统、生态系统相互交错的综合体。从我国的产业结构看,农村产业结构基本上可以分为农业产业系统和非农业产业系统。农业产业系统再次细分为:农、林、牧、副、渔五个子系统;非农业产业系统可以分为农村工业,农村商业,农村运输业农村建筑业。
1.2.2层次论
总体来看,我国的农村的产业结构可以划分为基本的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种植业内部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其他的作物之间的比例关系,属于狭义农业范畴;第二层次是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副业、渔业之间的比例关系,属于广义的农业范畴;第三个层次四肢农业和农村工业、商业、交通运输业、建筑业的比例关系,属于大农业的范畴。第一层次中的种植业各项是一种单向性的无机关系;第二层次上的农林牧副渔各业主要哦那个过食物链和营养链相互连接,属于交互性的有机联系;第三层次上农工商建筑和运输是一种网络状态的社会关系。+++2
2影响产业结构优化的几个重要的因素
2.1制度与产业结构变动的关系
2.1.1国外对制度与产业结构变化的研究
Simon.kuznets 在他的《现代经济增长》中谈到:我所说的整合是指不发达国家不久以
前或目前的制度和精神条件,鼓励不同集团和地区之间的团结和合作,他直接和间接的影响或者经济结构。+++3
T.W.舒尔茨在《制度与人的经济价值的不断提高》中从不同部门对制度的不 要求暗示了制度的行业影响:激励是经济增长的结果,对此我们有几个更为一般的看法……每一户收入都增加的经济中,对于服务于非农业部门的经济活动的合约与财产安排的需求会相对于农业部门相连的合约与财产权利的需求而增加。
2.1.2国内学者对制度与产业结构变动的研究
2.1.2.1体制转变对产业结构变动的影响
郭克莎和王延中认为,体制转轨对制度的影响表现为i:(1)体制转轨过程中,决策主体结构,信息的传递方式,动力结构的选择,调节方式的选择都发生那个了变化,这些变化和多元决策主体的共同介入带来了我国经济的所有制结构,地区结构,行业结构的一系列变化。
(2)在体制转轨中,双重体制的共同作用及其发生的一系列的碰撞和摩擦,影响了资源的配置方式,从而造成了产业升级的困难。
+++4
也有学者从目标政策,产业结构与体制改革三者之间的关系入手,论证了我国产业结构不合理的体制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我国产业结构合理化的经济体制改革对策。
+++5
还有学者从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基本途径这一角度,认为我国产业结构难以调整和优化的原因是我国以往在产业结构的调整中忽略了存量调整,所以必须加快存量调整和产权改革,促进产权流动来优化我国的产业结构。
+++6
2.2能源消耗与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研究
2.1.1国外研究的一般概述
总体来看,2002年以前我国的单位GDP能耗下降幅度惊人,通过利用各个阶段的分析数据可知:单位GDP能耗下降招式因为各个产业部门能源强度的下降造成的。
Xiaolu wang, Lian Meng (2001)认为,能源强度消耗的持续下降,尤其是近几年的能源消耗与经济增长只见得对应关系已经引起了决策者和学术研究者的注意,特别是对中国能源与经济统计数据真实性的怀疑。
+++7
Thomas G.rawski (2001)通过分析我国1990年以来能源经济增长的关系,并比较亚洲部分国家的能源经济数据,认为中国在能源消费下降的情况下所实现的经济增长是不可能的,并认为中国1998年以来的经济增长速度是不真实的。+++8
2.1.2国内研究的一般概述
民间国内对于能能源消耗与产业结构变迁的研究都已经引入了定量分析,从方法看,意识采用了时间序列数据进行直接回归分析;二是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
2.1.2.1直接回归分析。徐博,刘芳(2004)通过分析表明,经济结构变动,不仅可以实现经济的增长,而且可以降低单位GDP的能源消耗。我国在能源弹性系数较小的情况之下实现了经济高速增长主要是经济结构变动降低了单位GDP的能源消耗。这将对我国的第一产业和重工业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开始想清洁高效能源增长方式转变。
刘满平(2006)认为,经济增长、第二产业比重与能源消耗总量,石油和天然气消费量之间存在着天然的协整关系,既具有长期的共同趋势。这说明我国工业化阶段对能源消耗的增长有着更高的依赖性。而目前以重工业拉动工业增长,是经济增长,产业结构调整对能源需求弹性明显增高的重要影响因素。
2.1.2.2灰色关联分析。尹春华,顾培亮(2003)利用灰色理论中的灰色关联分析,对
能源消费与产业结构进行了关联分析,得出一二三产业的生活用能与能源消耗的关联度,从而对我国今后几年的能源消耗进行了预测,认为我国的近期能源消耗不会呈现大幅度的增长趋势,只会缓慢增长。+++9
曾波,苏晓燕(2006)从经济增长的产业分析模型分析了我国三次产业增加值的变动趋势。从中可以发现,第一产业比重开始较大幅度下降到稳步下降,符合库兹涅茨的产业结构理论“农业部门创造的国民收入占全部国民收入的比重处于不断下降中”的论断。
3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理论的概述
在基本了解了影响产业升级的两大基本影响因素,制度与能源消耗之后,接下来让我们回顾一下基于产业结构调整理论的产业结构升级理论研究的历史渊源和当前时代特点。
3.1国外产业结构优化理论研究
著名的美国经济学家A.O.Hirschman 在《经济发展战略》一书中对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深入研究,认为资源的稀缺性、企业家缺乏和平衡性增长的不可能性等原因,从而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在资本和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应集中资本发展重点品牌,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各级政府也应该对重点产业进行重点投资,从而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并带动行业发展。
上个世纪50年代,日本著名经济学家优原三代平对于产业结构的调整问题有着丰富的研究在书《产业结构论》一书中明确提出了两个基准条件,“收入弹性基准”“生产率上升率基准”。他认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应率先在生产率快的主导产业中优化升级,并且在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中,应优化升级需求增长快的产业作为主导。
+++10
3.2国内产业结构优化理论研究回顾
为加快我国工业化进程,“九五”期间乃至到今天要大力发展石化、汽车、机电和建筑行业四大产业结构,此后产业结构升级的研究表现出由国家层面向地方层面延伸的趋势,国内对于产业优化的成果主要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3.2.1优化升级指标体系研究
定性分析由于缺乏准确率并且主观性太强,从而学者很快发展到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进行优化升级分析。定量分析就变有优化升级基准的指标化,从而运用数据化。针具产业结构的特征,首先要确定多项指标,然后根据系数得出比率,随着影响优化升级的因素越来越多,优化升级的指标体系构成也在不断的充实和完善。
3.2.2优化升级的基准研究和评价方法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基准研究已经比较成熟,如已经归纳出来需求收入弹性、生产率、关联度、增长率和生产率上升率等基准以及日本的环境等,形成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经典基准体系。我国学者又有自己的特点,就是许多学者邮过去片面强调掉采用国民经济产业结构基准来指导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转向强调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应有自己的特点。在评价方法上面,专家学者分别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和层次分析法,灰色系统分析法等与产业结构调整结合起来,使其更具有操作性。
4产业结构优化的现实问题思考
4.1城市产业结构趋同化
周一星教授(1991)研究表明,全国工业相似系数高达0.5以上的占77%,并且规模越大越接近。究其原因,主要是计划经济所提倡的独立自主,自成体系为方针,各地都建立了一套完整独立的体系,大求全,小的也求全。产业结构的这种趋同带来了资源的大量的浪费,总体的聚集效应开始下降,进一步加剧了能源,原材料,资金等各种资源的紧张状态,从而增加了生产能力的闲置。
4.2制度改革举步维艰
目前我国正处在经济体制改革的攻坚阶段,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升级具有重要意义。然
而制度的复杂性就决定了制度改革的困难性。其中很多的问题还没有高清楚,如产权的真正含义,制度的量化等等。所以研究制度变迁与产业结构的调整的时机尚未成熟,于是边给我们留下了这样的一些问题,如,制度的变迁是徒河对不同的行业进行影响的?有各自有什么不同的特点?影响制度对某一行业影响程度的因素是什么?怎样建立我国的产业结构自动转换机制?
4.3产业结构升级的理论缺陷
产业结构优化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然而由于其基准指标体系较为理想化,设计的指标能够充分体现产业结构特征或优化升级的价值取向但是数据不可以获得。,缺乏有针对的动态性,产业结构的带动作用会随着自身生命周期的变化逐渐丧失。大多说的研究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将精力放在应用研究之上,在一定成都上优化出的产业结构同时具备支柱产业结构和高新技术产业结构的特征,而定量研究中需要利用时间序列数据分析,数据缺乏联系性,实际操作中有着比较大的困难。
结语:产业结构调整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是通过产业结构内部相互制约和依存的动态关联关系。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就是这些关系随着经济的发展不断强化的过程。对于中国的产业结构调整问题,十七大报告指出: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建立新型工业化社会。已经明显有了实质性的政策导向,本文试图从产业结构的细分结构、影响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因素着手,进而深入研究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理论,对产业结构调整问题进行一个综述。 [1]李梅,杨明俊.中国城市产业结构问题研究综述[J].工业技术经济,2006,(2)
[2]李果仁.我国农村产业结构调整问题研究综述[J],产业结构调整,2003,(5)
[3]——Simon.kuznets《现代经济增长》 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年版第404页
[4]郭克莎、王延中.中国产业结构变动趋势及政策研究[M].经济管理出版社,1999.
[5]朱锡平.结构调整与体制改革.中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1999,(3)
[6]邓伟根, 降盛辉. 结构调整与产权改革,中国工业经济[J]1996,(1)
[7] wang, Lian Meng.A reevaluation of China’s Economic Growth [J].china’s economic review,2oo1
[8]Thomas G.rawski. what is happening to china’s energy consumption [J] energy policy.2001
[9]刘润生.能源消耗与产业结构变迁研究综述.合作经济与科技[J],2009,(5)
[10]原三代平.产业结构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
[11]徐冬林。中国产业结构变迁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中南财经大学学报,2004,(2.)
[12]杨朝峰,陈伟忠。能源消耗与经济增长,机遇中国的实证研究。石油大学学报,2005,
(1)
[13,姚君。新型工业化新兴主导产业[J]2006.(10)
abstract】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upgrading and optimization are policy-oriented and important way to make allocation of resources .This paper described the theory of sub-structure, as well as the impact the institution and resource consumption have on that. And then we will proceed to study the dynamic nature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to provide the theoretical basis for our industrial restructuring and the changing pattern of economic growth .
Key words : industrical structure Optimal adjustment institution resources consumption summary
优化产业结构 促进经济增长
—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研究综述
孙博文
(西南大学荣昌校区,重庆荣昌 402460)
[中途分类号]F224 [文献标识码] A
【摘要】产业结构升级与优化是政策导向和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途径,本文通过阐述产业结构细分的相关理论,以及制度上和资源消耗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从而着手研究产业结构动态性研究,为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产业结构 优化调整 制度 资源消耗 综述
前言:中国已经进入改革开放的攻坚时期和进入工业化加速发展时期,然而产业结构不合理与中国经济持续健康的发展已经越来越成为不可调和的矛盾。优化产业结构调整,找准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结构性问题,在现实的资源性问题突出矛盾的压力之下越来越显示其重要意义。
1. 产业结构的细分理论
1.1城市产业结构的基本定义中国。城市产业结构构成了城市生产力的主导部分,是城市各产业部门之间的特定比例关系。一般划分为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第一产业包括农业、畜牧业、林业和渔业;第二产业包括制造业和建筑业;第三产业包括有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为流通部门,第二层次为生产和生活服务部门,第三个层次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的部门。+++1
1.2农村产业结构的基本概念及其划分。
1.2.1关系论
在一定的地域内,农村的各个产业部门之间,各个产业内部的组成形式和比例关系。农村这个空间领域,是农村社会系统、经济系统、生态系统相互交错的综合体。从我国的产业结构看,农村产业结构基本上可以分为农业产业系统和非农业产业系统。农业产业系统再次细分为:农、林、牧、副、渔五个子系统;非农业产业系统可以分为农村工业,农村商业,农村运输业农村建筑业。
1.2.2层次论
总体来看,我国的农村的产业结构可以划分为基本的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种植业内部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其他的作物之间的比例关系,属于狭义农业范畴;第二层次是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副业、渔业之间的比例关系,属于广义的农业范畴;第三个层次四肢农业和农村工业、商业、交通运输业、建筑业的比例关系,属于大农业的范畴。第一层次中的种植业各项是一种单向性的无机关系;第二层次上的农林牧副渔各业主要哦那个过食物链和营养链相互连接,属于交互性的有机联系;第三层次上农工商建筑和运输是一种网络状态的社会关系。+++2
2影响产业结构优化的几个重要的因素
2.1制度与产业结构变动的关系
2.1.1国外对制度与产业结构变化的研究
Simon.kuznets 在他的《现代经济增长》中谈到:我所说的整合是指不发达国家不久以
前或目前的制度和精神条件,鼓励不同集团和地区之间的团结和合作,他直接和间接的影响或者经济结构。+++3
T.W.舒尔茨在《制度与人的经济价值的不断提高》中从不同部门对制度的不 要求暗示了制度的行业影响:激励是经济增长的结果,对此我们有几个更为一般的看法……每一户收入都增加的经济中,对于服务于非农业部门的经济活动的合约与财产安排的需求会相对于农业部门相连的合约与财产权利的需求而增加。
2.1.2国内学者对制度与产业结构变动的研究
2.1.2.1体制转变对产业结构变动的影响
郭克莎和王延中认为,体制转轨对制度的影响表现为i:(1)体制转轨过程中,决策主体结构,信息的传递方式,动力结构的选择,调节方式的选择都发生那个了变化,这些变化和多元决策主体的共同介入带来了我国经济的所有制结构,地区结构,行业结构的一系列变化。
(2)在体制转轨中,双重体制的共同作用及其发生的一系列的碰撞和摩擦,影响了资源的配置方式,从而造成了产业升级的困难。
+++4
也有学者从目标政策,产业结构与体制改革三者之间的关系入手,论证了我国产业结构不合理的体制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我国产业结构合理化的经济体制改革对策。
+++5
还有学者从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基本途径这一角度,认为我国产业结构难以调整和优化的原因是我国以往在产业结构的调整中忽略了存量调整,所以必须加快存量调整和产权改革,促进产权流动来优化我国的产业结构。
+++6
2.2能源消耗与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研究
2.1.1国外研究的一般概述
总体来看,2002年以前我国的单位GDP能耗下降幅度惊人,通过利用各个阶段的分析数据可知:单位GDP能耗下降招式因为各个产业部门能源强度的下降造成的。
Xiaolu wang, Lian Meng (2001)认为,能源强度消耗的持续下降,尤其是近几年的能源消耗与经济增长只见得对应关系已经引起了决策者和学术研究者的注意,特别是对中国能源与经济统计数据真实性的怀疑。
+++7
Thomas G.rawski (2001)通过分析我国1990年以来能源经济增长的关系,并比较亚洲部分国家的能源经济数据,认为中国在能源消费下降的情况下所实现的经济增长是不可能的,并认为中国1998年以来的经济增长速度是不真实的。+++8
2.1.2国内研究的一般概述
民间国内对于能能源消耗与产业结构变迁的研究都已经引入了定量分析,从方法看,意识采用了时间序列数据进行直接回归分析;二是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
2.1.2.1直接回归分析。徐博,刘芳(2004)通过分析表明,经济结构变动,不仅可以实现经济的增长,而且可以降低单位GDP的能源消耗。我国在能源弹性系数较小的情况之下实现了经济高速增长主要是经济结构变动降低了单位GDP的能源消耗。这将对我国的第一产业和重工业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开始想清洁高效能源增长方式转变。
刘满平(2006)认为,经济增长、第二产业比重与能源消耗总量,石油和天然气消费量之间存在着天然的协整关系,既具有长期的共同趋势。这说明我国工业化阶段对能源消耗的增长有着更高的依赖性。而目前以重工业拉动工业增长,是经济增长,产业结构调整对能源需求弹性明显增高的重要影响因素。
2.1.2.2灰色关联分析。尹春华,顾培亮(2003)利用灰色理论中的灰色关联分析,对
能源消费与产业结构进行了关联分析,得出一二三产业的生活用能与能源消耗的关联度,从而对我国今后几年的能源消耗进行了预测,认为我国的近期能源消耗不会呈现大幅度的增长趋势,只会缓慢增长。+++9
曾波,苏晓燕(2006)从经济增长的产业分析模型分析了我国三次产业增加值的变动趋势。从中可以发现,第一产业比重开始较大幅度下降到稳步下降,符合库兹涅茨的产业结构理论“农业部门创造的国民收入占全部国民收入的比重处于不断下降中”的论断。
3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理论的概述
在基本了解了影响产业升级的两大基本影响因素,制度与能源消耗之后,接下来让我们回顾一下基于产业结构调整理论的产业结构升级理论研究的历史渊源和当前时代特点。
3.1国外产业结构优化理论研究
著名的美国经济学家A.O.Hirschman 在《经济发展战略》一书中对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深入研究,认为资源的稀缺性、企业家缺乏和平衡性增长的不可能性等原因,从而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在资本和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应集中资本发展重点品牌,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各级政府也应该对重点产业进行重点投资,从而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并带动行业发展。
上个世纪50年代,日本著名经济学家优原三代平对于产业结构的调整问题有着丰富的研究在书《产业结构论》一书中明确提出了两个基准条件,“收入弹性基准”“生产率上升率基准”。他认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应率先在生产率快的主导产业中优化升级,并且在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中,应优化升级需求增长快的产业作为主导。
+++10
3.2国内产业结构优化理论研究回顾
为加快我国工业化进程,“九五”期间乃至到今天要大力发展石化、汽车、机电和建筑行业四大产业结构,此后产业结构升级的研究表现出由国家层面向地方层面延伸的趋势,国内对于产业优化的成果主要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3.2.1优化升级指标体系研究
定性分析由于缺乏准确率并且主观性太强,从而学者很快发展到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进行优化升级分析。定量分析就变有优化升级基准的指标化,从而运用数据化。针具产业结构的特征,首先要确定多项指标,然后根据系数得出比率,随着影响优化升级的因素越来越多,优化升级的指标体系构成也在不断的充实和完善。
3.2.2优化升级的基准研究和评价方法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基准研究已经比较成熟,如已经归纳出来需求收入弹性、生产率、关联度、增长率和生产率上升率等基准以及日本的环境等,形成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经典基准体系。我国学者又有自己的特点,就是许多学者邮过去片面强调掉采用国民经济产业结构基准来指导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转向强调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应有自己的特点。在评价方法上面,专家学者分别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和层次分析法,灰色系统分析法等与产业结构调整结合起来,使其更具有操作性。
4产业结构优化的现实问题思考
4.1城市产业结构趋同化
周一星教授(1991)研究表明,全国工业相似系数高达0.5以上的占77%,并且规模越大越接近。究其原因,主要是计划经济所提倡的独立自主,自成体系为方针,各地都建立了一套完整独立的体系,大求全,小的也求全。产业结构的这种趋同带来了资源的大量的浪费,总体的聚集效应开始下降,进一步加剧了能源,原材料,资金等各种资源的紧张状态,从而增加了生产能力的闲置。
4.2制度改革举步维艰
目前我国正处在经济体制改革的攻坚阶段,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升级具有重要意义。然
而制度的复杂性就决定了制度改革的困难性。其中很多的问题还没有高清楚,如产权的真正含义,制度的量化等等。所以研究制度变迁与产业结构的调整的时机尚未成熟,于是边给我们留下了这样的一些问题,如,制度的变迁是徒河对不同的行业进行影响的?有各自有什么不同的特点?影响制度对某一行业影响程度的因素是什么?怎样建立我国的产业结构自动转换机制?
4.3产业结构升级的理论缺陷
产业结构优化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然而由于其基准指标体系较为理想化,设计的指标能够充分体现产业结构特征或优化升级的价值取向但是数据不可以获得。,缺乏有针对的动态性,产业结构的带动作用会随着自身生命周期的变化逐渐丧失。大多说的研究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将精力放在应用研究之上,在一定成都上优化出的产业结构同时具备支柱产业结构和高新技术产业结构的特征,而定量研究中需要利用时间序列数据分析,数据缺乏联系性,实际操作中有着比较大的困难。
结语:产业结构调整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是通过产业结构内部相互制约和依存的动态关联关系。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就是这些关系随着经济的发展不断强化的过程。对于中国的产业结构调整问题,十七大报告指出: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建立新型工业化社会。已经明显有了实质性的政策导向,本文试图从产业结构的细分结构、影响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因素着手,进而深入研究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理论,对产业结构调整问题进行一个综述。 [1]李梅,杨明俊.中国城市产业结构问题研究综述[J].工业技术经济,2006,(2)
[2]李果仁.我国农村产业结构调整问题研究综述[J],产业结构调整,2003,(5)
[3]——Simon.kuznets《现代经济增长》 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年版第404页
[4]郭克莎、王延中.中国产业结构变动趋势及政策研究[M].经济管理出版社,1999.
[5]朱锡平.结构调整与体制改革.中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1999,(3)
[6]邓伟根, 降盛辉. 结构调整与产权改革,中国工业经济[J]1996,(1)
[7] wang, Lian Meng.A reevaluation of China’s Economic Growth [J].china’s economic review,2oo1
[8]Thomas G.rawski. what is happening to china’s energy consumption [J] energy policy.2001
[9]刘润生.能源消耗与产业结构变迁研究综述.合作经济与科技[J],2009,(5)
[10]原三代平.产业结构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
[11]徐冬林。中国产业结构变迁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中南财经大学学报,2004,(2.)
[12]杨朝峰,陈伟忠。能源消耗与经济增长,机遇中国的实证研究。石油大学学报,2005,
(1)
[13,姚君。新型工业化新兴主导产业[J]2006.(10)
abstract】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upgrading and optimization are policy-oriented and important way to make allocation of resources .This paper described the theory of sub-structure, as well as the impact the institution and resource consumption have on that. And then we will proceed to study the dynamic nature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to provide the theoretical basis for our industrial restructuring and the changing pattern of economic growth .
Key words : industrical structure Optimal adjustment institution resources consumption summa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