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泰山有感 果然

泰山,心中的圣地。

从孔夫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到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再到毛泽东《为人民服务》引用司马迁的话“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 -泰山,五岳之尊,中华第一名山,半个多世纪,风雨沧桑,岁月蹉跎,一次次与之擦肩而过,却又一次次失之交臂,始终未能一睹她的她的芳采,她的尊荣。作为中国人,特别是走南闯北的山东人,却没到过泰山,似乎始终有那么一点小小的遗憾。

日前回乡,车过泰安,家妹提及登泰山,不谋而合,得遂吾愿,欣然前往。

早晨,抵达天外天,开始坐大巴,盘旋而上至中天门,然后乘高空索道缆车,直达泰山南天门,随后相跟如织的游人,爬上巍巍泰山之巅。

尽管由于体力不支,美中不足不能由山下拾级而上,少了登山的艰辛和最终攀爬到顶的快乐和欣喜,但泰山的蔚为壮观,依然令人心旷神怡,缱绻陶醉,豪情满怀,别有震撼。

登泰山,令我感触最深,别有一番滋味,最使我牵绕萦怀的却是,康熙题在岱顶平顶峰北侧那爿石壁上的两个行书横列大字“果然”。

有很多人解释说,康熙的意思是表达:泰山名不虚传,百闻不如一见。由于心中感慨万千,难以一一表达,遂急中生智,以“果然”二字概括了所有的所有。

而我,似乎不以为然,认为很有可能,并不是这个意思。康熙在此题的“果然”二字,极有可能是他感慨良多,五味杂陈的一句禅语。

因为康熙帝,终年69岁,在位61年,一生六次南巡,其中就有两次抵达泰山,而“果然”二字,却是康熙在六次南巡之后,在六次南巡之外,在康熙皇帝已是暮年的61岁,康熙五十三年之时,第三次也是最后一次登泰山所题。

如果康熙是表达“名不虚传,百闻不如一见,果然如此”之意,似乎更应该在第一次登泰山,初登泰山之时有此感慨。而康熙第一次南巡时,1684年即到泰山,曾题诗两首《登岱》和《登岱对月》,并留宿盘桓山上,都未曾表示如此感慨,而待到两度泰山之游之后,待到30年之后的1714年,第三次登泰山再生出发出”百闻不如一见,果然如此“的感慨,是不是太有些首末倒置马后炮,太有些违悖常情了呢。

所以,窃以为,康熙第三次登泰山所题“果然”二字,更可能是他的国事、家事、帝王霸业、垂暮人生,林林总总的慨叹,一言以蔽之的感慨,世事沧桑暮年的顿悟。

的确,果然——一切一切果然:

花开果然,花落果然,春种秋收果然,春夏秋冬果然,种豆得豆果然,种瓜得瓜果然,盆满钵圆果然,颗粒无收果然;成功果然,失败果然,千曲百折果然,柳暗花明果然,天无绝人之路果然,天外有天果然,福祸相依果然,善恶有报果然- - -一切一切皆为果然,没有无因之果,没有无源之水,人应该接受发生的一切一切、存在的一切一切,以及将要发生的一切一切,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而出现的一切一切。

笑看花开花落,失败成功,悲欢离合。

并非无能为力,随波逐流,听天由命。

要改变,从原因的原因找原因,从开始的开始开始努力!最后一切的一切,皆为“果然”。

不是吗?

泰山,心中的圣地。

从孔夫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到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再到毛泽东《为人民服务》引用司马迁的话“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 -泰山,五岳之尊,中华第一名山,半个多世纪,风雨沧桑,岁月蹉跎,一次次与之擦肩而过,却又一次次失之交臂,始终未能一睹她的她的芳采,她的尊荣。作为中国人,特别是走南闯北的山东人,却没到过泰山,似乎始终有那么一点小小的遗憾。

日前回乡,车过泰安,家妹提及登泰山,不谋而合,得遂吾愿,欣然前往。

早晨,抵达天外天,开始坐大巴,盘旋而上至中天门,然后乘高空索道缆车,直达泰山南天门,随后相跟如织的游人,爬上巍巍泰山之巅。

尽管由于体力不支,美中不足不能由山下拾级而上,少了登山的艰辛和最终攀爬到顶的快乐和欣喜,但泰山的蔚为壮观,依然令人心旷神怡,缱绻陶醉,豪情满怀,别有震撼。

登泰山,令我感触最深,别有一番滋味,最使我牵绕萦怀的却是,康熙题在岱顶平顶峰北侧那爿石壁上的两个行书横列大字“果然”。

有很多人解释说,康熙的意思是表达:泰山名不虚传,百闻不如一见。由于心中感慨万千,难以一一表达,遂急中生智,以“果然”二字概括了所有的所有。

而我,似乎不以为然,认为很有可能,并不是这个意思。康熙在此题的“果然”二字,极有可能是他感慨良多,五味杂陈的一句禅语。

因为康熙帝,终年69岁,在位61年,一生六次南巡,其中就有两次抵达泰山,而“果然”二字,却是康熙在六次南巡之后,在六次南巡之外,在康熙皇帝已是暮年的61岁,康熙五十三年之时,第三次也是最后一次登泰山所题。

如果康熙是表达“名不虚传,百闻不如一见,果然如此”之意,似乎更应该在第一次登泰山,初登泰山之时有此感慨。而康熙第一次南巡时,1684年即到泰山,曾题诗两首《登岱》和《登岱对月》,并留宿盘桓山上,都未曾表示如此感慨,而待到两度泰山之游之后,待到30年之后的1714年,第三次登泰山再生出发出”百闻不如一见,果然如此“的感慨,是不是太有些首末倒置马后炮,太有些违悖常情了呢。

所以,窃以为,康熙第三次登泰山所题“果然”二字,更可能是他的国事、家事、帝王霸业、垂暮人生,林林总总的慨叹,一言以蔽之的感慨,世事沧桑暮年的顿悟。

的确,果然——一切一切果然:

花开果然,花落果然,春种秋收果然,春夏秋冬果然,种豆得豆果然,种瓜得瓜果然,盆满钵圆果然,颗粒无收果然;成功果然,失败果然,千曲百折果然,柳暗花明果然,天无绝人之路果然,天外有天果然,福祸相依果然,善恶有报果然- - -一切一切皆为果然,没有无因之果,没有无源之水,人应该接受发生的一切一切、存在的一切一切,以及将要发生的一切一切,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而出现的一切一切。

笑看花开花落,失败成功,悲欢离合。

并非无能为力,随波逐流,听天由命。

要改变,从原因的原因找原因,从开始的开始开始努力!最后一切的一切,皆为“果然”。

不是吗?


相关文章

  • 泰山日出教案
  • 课题:<泰山日出> 课型:主读课文 上课日期:2012.9.14 作者姓名:张 怀 朋 单 位:滕州市洪绪中学 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泰山日出>(2课时) 课前预习: 1.了解作者及本文背景资料. 2.积累和整 ...查看


  • 游张家界有感
  • 早就听说张家界的自然景色美得实在,有着泰山之雄,华山之险,桂林之秀丽,可以说是集百美于一身.今年国庆我有幸同妈妈一起到这中外闻名的旅游胜地游览.走进张家界,果然名不虚传,大有相见恨晚之感.举目仰望,只见松林盖顶着云雾,朝晖缭绕着山峰,啊,美 ...查看


  • 张衡地动仪管用?方舟子:可能和模型一样是摆设
  • 2010年12月01日 08:08 中国青年报 张衡的地动仪管用吗? □方舟子 提起中国古代科学家,很多人会想到东汉大学者张衡.而提起张衡,人们马上会想到他发明的地动仪.那个八只蛤蟆对着八条龙张嘴的复原模型是一件令人印象深刻的艺术品.张衡的 ...查看


  • 挑山工(8篇)
  • <挑山工>教学设计之一 教学理念 要卓有成效地进行合作学习,不仅要以突现自主为前提,而且要关注合作与探究同行.鼓励学生感悟语言文字,体会思想感情,发表个性化见解.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词语,培养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的能力与合 ...查看


  • 读为人民服务有感
  • 读为人民服务有感(一) 毛主席的光辉著作<为人民服务>一文是一篇议论文,在上学时已经印象深刻,能背得滚瓜烂熟.现在,我再次阅读并学习了<为人民服务>一文.读后倍感受益匪浅,自己的思想认识,再次得到了升华. 在< ...查看


  • [伯牙绝弦]课后教学问题分析
  • <伯牙绝弦>教学问题分析 一·设计理念: 叶圣陶老先生曾说:‚学习语文,要听说读写四者并重.‛六年级学生已初步具有自学能力,且这篇本文古今字义差别不大,学生可以借助注释自主读懂课文意思.在教学时,老师采用以音乐激发学习兴趣:抓住 ...查看


  • 杜甫诗三首[望岳]教案
  • 主备人 课题 用案人 杜甫诗三首<望岳> 授课时间 2011 年 月 总第 新授 课时 课型 1.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有感情的诵读诗歌. 教学 目标 2.引导学生初步学会鉴赏诗歌的能力. 3. 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歌的意境与 ...查看


  • 阅读红色经典书籍[林海雪原]有感
  • 阅读红色经典<林海雪原>有感 怀着-股澎湃的激情读完了全书.轻轻合上,望着"林海雪原"四个字,似乎是由火热的血所凝成的,衬着封面上的皑皑白雪,显得更加地艳.更加红了.在那上面,我仿佛看到了一位又一位舍生忘死的 ...查看


  • 读"责任重于泰山"有感
  •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护制度有着一定的联系 ,引发 了许多知识产 权保护的新问题 . 在这种新的形势下 , 开展文 献信息资源共享的各个机构更应该加强知识 豫" 弱僭 亘 口 盘锦城建档案馆 王国华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