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颁布和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的按:亲爱的读者朋友,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启动,我们的“新课程新教材”栏目也与大家见面了。为了宣传新课程的改革精神和课程理念,正确理解《纲要》的基本内容,我们将邀请一些专家对新课程的内容、理念和学科课程标准进行解读指导,并介绍部分新教材的特点,交流教师在新课程实施中的一些典型案例,等等。
读者朋友,您对“新课程新教材”栏目有什么要求,欢迎及时与我们联系。读者热线:(
!田慧生
综合实践活动是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应运而生的新型课程。!
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现实,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科学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基本价值追求的新型课程教学范式在中小学课程教学改革领域异军突起,引起广泛关注,并越来越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同。例如,美国、加拿大&
同时也是新的时代条件下教育实现自身变革的必然选择。
世纪之交,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明确将“综合实践活动”纳入新的课程体系,并将此类课程的宗旨定位在“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这表明,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国际教育改革前沿是保持同步的。设置综合实践活动,是落实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大举措,是新的教育教学观、课程价值观在课程教学领域的具体体现。这类新课程的开设,对于有效改善中小学课程结构,丰富课程类型,切实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和教师教学观、课程观的更新,将发挥独特的作用。
’
时间”,我国在’
一、综合实践活动产生的背景与意义。
!
技革命和知识经济的挑战,世界各国都在考虑“为!#世纪培养什么人”的问题,对这一战略性问题的思考在世纪之交引发了一场迄今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全球性教育改革运动。随着改革的推进,一类基于学生的自主探索和研究,面
二、综合实践活动的内涵与特点。
所谓综合实践活动,主要指以学生的兴趣和直接经验为基础,以
!
人民教育!
与学生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类现实性、综合性、实践性问题为内容,以研究性学习为主导学习方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及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为主要目的的一类新型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具有以下特点:基于兴趣与直接经验。基于学习者的需要、动机、兴趣和直接经验来设计、实施相关课程活动,是综合实践活动有别于学科课程的一个基本标志。充分关注学习者的兴趣和直接经验,并以此为基础实现对传统学科知识结构与逻辑体系的超越,建构一个更贴近学生真实学习世界的全新课程领域,是综合实践活动确立自身存在合理性的必然选择。
回归生活世界。学校课程建设回归儿童的生活世界,课程设计向真实生活情境转化,是当今世界课程改革的一大趋势。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类非学术性、非学科性的新型课程,必须而且也最可能使课程内容最大限度地回归儿童的生活世界。当代学习理论表明,只有当学习发生在有意义的背景中,即与学习者的生活世界发生密切联系时,才是有效的。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性质客观上决定了这类课程在确定课程内容时必须真正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从学生真实的生活世界中选取那些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实践性、现实性的问题、事件、现象来设计课程内容。这是综合实践活动选择课程内容时必须坚持的一条最基本的标准。
立足实践。不再局限于书本知识的传授,让学生亲身参与、主动实践,在实践中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各种实际问题,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综合实践活动的最根本特点。需要指出的是,实践的内容是丰富的,实践的方式也是多样的。实践并不仅仅意味着让学生
作社会调查、参观、访问,更重要的是要为学生营造实践情境,通过引导,让学生自己能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特别是学生能够面对生活世界的各种现实问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主动地去探索、发现、体验、重演、交往,亲历亲为,获得解决现实问题的真实经验,从中培养实践能力。
着眼创新。着眼于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价值与目标最本质的体现。与学科课程相比,综合实践活动为学生创新品质的形成提供了更为宽松、自由的空间。它不受学科知识体系和逻辑结构的限制,在活动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设计方案,自己收集资料,自己解决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力可以充分发挥出来。着眼创新的根本目的在于,要以培养今天的学生适应明天的社会生活为己任,尽可能创造条件,让学生在积极探索、主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地有所发现、有所思考、有所创新,具备初步的怀疑精神和批判精神,具有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将来成为创新人才奠定基础。
以研究性学习为主导学习方式。从内容构成看,研究性学习是综合实践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但从其本质和实际发挥作用的角度看,更主要的是实施过程所凭借的一种基本学习方式,是应当贯穿于综合实践活动所有内容和所有过程中的主导性学习方式。所谓研究性学习,主要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主动获取知识、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一种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与一般意义上的科学研究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如在研究过程上二者都要遵循提出问题、收集资料、形成解
释、总结成果这样一个基本的研究程序。但作为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一种基本方式,作为中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历的一种研究体验,研究性学习在研究目的、研究重点、结果要求等方面又与成人的科学研究具有很大的不同。在实际操作中,研究性学习有以下一些基本要求:
(#)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出发点。研究性学习是对传统的接受式学习的一种变革,实施研究性学习的根本目的和价值不在于让学生获取多么高深的研究成果,而在于让他们在研究过程中获得一种积极的学习体验,受到新的方法的熏陶,从而改变长期以来习惯的偏重知识接受的学习方式,实现学习方式的有效转变。
(!)强调知识的联系和综合运用。由于研究性学习涉及的学习内容大多来自学生周围的现实生活,许多问题自身带有很强的综合性,这些问题的解决自然要求学生调动多方面的知识,并综合运用这些知识于问题解决过程中。
(%)注重过程。淡化知识目标,强调对过程的参与、理解与体验,是研究性学习的一大特色。从课程的实施与评价两方面来看,注重学习者对过程的参与和在过程中的表现,都应是研究性学习坚持的一条基本原则。在这个意义上甚至可以说,对研究性学习而言,学生的广泛参与就是目的,在过程中获得了积极的体验就是成功。
(&)强调开放。从课程建设的角度看,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类正规课程,必须具有自己特定的目标、内容、实施规范和可依据的相对稳定的学习材料。但综合实践活动自身的课程性质在本质上又决定了它有着不同于其他类型课程的一个基本特点:开放性。因此,综合实践活动和研究性学习的目标、过
人民教育!
!
程、评价诸环节都呈现出很强的开放性,为师生自主选择活动和创造性地设计、组织、实施、评价活动留下了必要的空间。
(%)重视师生互动。正因为研究性学习具有很强的开放性,因此实施过程中的师生互动就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研究性学习要求师生之间建立一种新的关系:教师不再以知识权威的身份将预定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学生也不再作为被动的接受者接受教师发出的指令。在开放的情境中,他们将共同作为课程的开发者、创造者和实施主体,依赖自己的智慧和创意,在交互过程中共同构建课程的内容,设计实施的方案,完成课程的评价。
综合实践活动的出现,是活动课程深化、发展的必然结果。综合实践活动不是迥异于活动课程的另类课程,更不是对活动课程的取消或否定。在本质上,二者是一脉相承的,它们秉持着同样的价值观、同样的宗旨目标和同样的育人功能,所不同的是综合实践活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体现了更鲜明的时代精神与特色,更突出了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强调了研究性学习在课程构成及实施过程中的特有作用,在课程设计上更趋于规范,如课程名称更为确切,目标更为清晰,内容更为综合,要求更为规范,等等。这些无疑都为这类课程的实施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将综合实践活动定位于活动课程范畴,是基于这类课程的性质作出的基本判断。这就意味着在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设的过程中,要处理好继承与创新、历史与现实的关系,要在认真总结十年来活动课程建设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准确把握时代要求,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设稳步推向前进。
生获得系统基础知识及提高学生认识水平方面,发挥着主导作用。
综合实践活动则以引导学生通过对周围生活世界的各种现实性、综合性问题和现象或事件的积极探索,主动获取直接经验,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为主要任务。它要求学生以大量时间参与实际活动,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积极探索、主动体验,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这类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对于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扩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和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价值。
因此,从课程的类型和性质上看,综合实践活动和学科课程是具有各自特定的课程价值、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实施规范的两类不同的课程,它们平行存在,自成体系,在课程体系中具有同等的重要性。同时,在育人的功能上,它们又相互配合,共同发挥着各自的作用。学科课程是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必要基础,综合实践活动反过来又促进学科课程的发展。特别是综合实践活动所凭借的主导性学习方—研究性学习,对学生学习方式——
式的有效转变起着切实的促进作用,这种转变必然会迁移到各学科课程的学习中,进而在学科课程的实施过程中产生广泛的辐射效应,推动学科课程建设,提高各学科教学质量。
总之,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类新设置的课程,其理论内涵与操作规范都有待进一步探讨。相信随着实践的不断深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设将成为未来课程发展的一个焦点,并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发挥独特的作用。
(作者系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助理、研究员)
(责任编辑
程淑华)
三、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定位。
综合实践活动究竟是一种什么类型的课程?它与其他课程的关系如何?这就涉及到了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定位问题。
!
程范畴,是活动课程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的深化与发展。
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是构成学校宏观课程体系的两大课程类型。
#
特的育人价值与功能,它既独立存在,有别于学科课程,又与学科课程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基础教育新课程体系。
从本质上看,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课程是两类不同的课程,前者不是后者的简单补充或延伸。无论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方面,还是在课程编制的价值取向、设计思路方面,二者都有显著的不同。学科课程一般强调学科自身的知识体系和内在逻辑结构,它以前人积累的分门别类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为基本内容,以让学生获得系统、全面、完整的学科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主要目的,并在此基础上使学生发展思维、提高能力。这类课程在保证学
!
首次正式纳入九年义务教育课程计划,我国中小学长期实行的以学科课程为主体的单一课程结构由此得到根本改观,活动课程建设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活动课程的普遍开设,为广大中小学生自由舒展身心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广阔空间,因此受到了社会、家庭和学校的广泛欢迎。可以说,活动课程的研究与实验是&
!
人民教育!
》的颁布和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的按:亲爱的读者朋友,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启动,我们的“新课程新教材”栏目也与大家见面了。为了宣传新课程的改革精神和课程理念,正确理解《纲要》的基本内容,我们将邀请一些专家对新课程的内容、理念和学科课程标准进行解读指导,并介绍部分新教材的特点,交流教师在新课程实施中的一些典型案例,等等。
读者朋友,您对“新课程新教材”栏目有什么要求,欢迎及时与我们联系。读者热线:(
!田慧生
综合实践活动是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应运而生的新型课程。!
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现实,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科学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基本价值追求的新型课程教学范式在中小学课程教学改革领域异军突起,引起广泛关注,并越来越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同。例如,美国、加拿大&
同时也是新的时代条件下教育实现自身变革的必然选择。
世纪之交,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明确将“综合实践活动”纳入新的课程体系,并将此类课程的宗旨定位在“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这表明,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国际教育改革前沿是保持同步的。设置综合实践活动,是落实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大举措,是新的教育教学观、课程价值观在课程教学领域的具体体现。这类新课程的开设,对于有效改善中小学课程结构,丰富课程类型,切实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和教师教学观、课程观的更新,将发挥独特的作用。
’
时间”,我国在’
一、综合实践活动产生的背景与意义。
!
技革命和知识经济的挑战,世界各国都在考虑“为!#世纪培养什么人”的问题,对这一战略性问题的思考在世纪之交引发了一场迄今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全球性教育改革运动。随着改革的推进,一类基于学生的自主探索和研究,面
二、综合实践活动的内涵与特点。
所谓综合实践活动,主要指以学生的兴趣和直接经验为基础,以
!
人民教育!
与学生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类现实性、综合性、实践性问题为内容,以研究性学习为主导学习方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及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为主要目的的一类新型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具有以下特点:基于兴趣与直接经验。基于学习者的需要、动机、兴趣和直接经验来设计、实施相关课程活动,是综合实践活动有别于学科课程的一个基本标志。充分关注学习者的兴趣和直接经验,并以此为基础实现对传统学科知识结构与逻辑体系的超越,建构一个更贴近学生真实学习世界的全新课程领域,是综合实践活动确立自身存在合理性的必然选择。
回归生活世界。学校课程建设回归儿童的生活世界,课程设计向真实生活情境转化,是当今世界课程改革的一大趋势。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类非学术性、非学科性的新型课程,必须而且也最可能使课程内容最大限度地回归儿童的生活世界。当代学习理论表明,只有当学习发生在有意义的背景中,即与学习者的生活世界发生密切联系时,才是有效的。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性质客观上决定了这类课程在确定课程内容时必须真正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从学生真实的生活世界中选取那些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实践性、现实性的问题、事件、现象来设计课程内容。这是综合实践活动选择课程内容时必须坚持的一条最基本的标准。
立足实践。不再局限于书本知识的传授,让学生亲身参与、主动实践,在实践中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各种实际问题,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综合实践活动的最根本特点。需要指出的是,实践的内容是丰富的,实践的方式也是多样的。实践并不仅仅意味着让学生
作社会调查、参观、访问,更重要的是要为学生营造实践情境,通过引导,让学生自己能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特别是学生能够面对生活世界的各种现实问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主动地去探索、发现、体验、重演、交往,亲历亲为,获得解决现实问题的真实经验,从中培养实践能力。
着眼创新。着眼于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价值与目标最本质的体现。与学科课程相比,综合实践活动为学生创新品质的形成提供了更为宽松、自由的空间。它不受学科知识体系和逻辑结构的限制,在活动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设计方案,自己收集资料,自己解决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力可以充分发挥出来。着眼创新的根本目的在于,要以培养今天的学生适应明天的社会生活为己任,尽可能创造条件,让学生在积极探索、主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地有所发现、有所思考、有所创新,具备初步的怀疑精神和批判精神,具有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将来成为创新人才奠定基础。
以研究性学习为主导学习方式。从内容构成看,研究性学习是综合实践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但从其本质和实际发挥作用的角度看,更主要的是实施过程所凭借的一种基本学习方式,是应当贯穿于综合实践活动所有内容和所有过程中的主导性学习方式。所谓研究性学习,主要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主动获取知识、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一种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与一般意义上的科学研究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如在研究过程上二者都要遵循提出问题、收集资料、形成解
释、总结成果这样一个基本的研究程序。但作为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一种基本方式,作为中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历的一种研究体验,研究性学习在研究目的、研究重点、结果要求等方面又与成人的科学研究具有很大的不同。在实际操作中,研究性学习有以下一些基本要求:
(#)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出发点。研究性学习是对传统的接受式学习的一种变革,实施研究性学习的根本目的和价值不在于让学生获取多么高深的研究成果,而在于让他们在研究过程中获得一种积极的学习体验,受到新的方法的熏陶,从而改变长期以来习惯的偏重知识接受的学习方式,实现学习方式的有效转变。
(!)强调知识的联系和综合运用。由于研究性学习涉及的学习内容大多来自学生周围的现实生活,许多问题自身带有很强的综合性,这些问题的解决自然要求学生调动多方面的知识,并综合运用这些知识于问题解决过程中。
(%)注重过程。淡化知识目标,强调对过程的参与、理解与体验,是研究性学习的一大特色。从课程的实施与评价两方面来看,注重学习者对过程的参与和在过程中的表现,都应是研究性学习坚持的一条基本原则。在这个意义上甚至可以说,对研究性学习而言,学生的广泛参与就是目的,在过程中获得了积极的体验就是成功。
(&)强调开放。从课程建设的角度看,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类正规课程,必须具有自己特定的目标、内容、实施规范和可依据的相对稳定的学习材料。但综合实践活动自身的课程性质在本质上又决定了它有着不同于其他类型课程的一个基本特点:开放性。因此,综合实践活动和研究性学习的目标、过
人民教育!
!
程、评价诸环节都呈现出很强的开放性,为师生自主选择活动和创造性地设计、组织、实施、评价活动留下了必要的空间。
(%)重视师生互动。正因为研究性学习具有很强的开放性,因此实施过程中的师生互动就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研究性学习要求师生之间建立一种新的关系:教师不再以知识权威的身份将预定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学生也不再作为被动的接受者接受教师发出的指令。在开放的情境中,他们将共同作为课程的开发者、创造者和实施主体,依赖自己的智慧和创意,在交互过程中共同构建课程的内容,设计实施的方案,完成课程的评价。
综合实践活动的出现,是活动课程深化、发展的必然结果。综合实践活动不是迥异于活动课程的另类课程,更不是对活动课程的取消或否定。在本质上,二者是一脉相承的,它们秉持着同样的价值观、同样的宗旨目标和同样的育人功能,所不同的是综合实践活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体现了更鲜明的时代精神与特色,更突出了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强调了研究性学习在课程构成及实施过程中的特有作用,在课程设计上更趋于规范,如课程名称更为确切,目标更为清晰,内容更为综合,要求更为规范,等等。这些无疑都为这类课程的实施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将综合实践活动定位于活动课程范畴,是基于这类课程的性质作出的基本判断。这就意味着在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设的过程中,要处理好继承与创新、历史与现实的关系,要在认真总结十年来活动课程建设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准确把握时代要求,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设稳步推向前进。
生获得系统基础知识及提高学生认识水平方面,发挥着主导作用。
综合实践活动则以引导学生通过对周围生活世界的各种现实性、综合性问题和现象或事件的积极探索,主动获取直接经验,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为主要任务。它要求学生以大量时间参与实际活动,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积极探索、主动体验,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这类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对于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扩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和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价值。
因此,从课程的类型和性质上看,综合实践活动和学科课程是具有各自特定的课程价值、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实施规范的两类不同的课程,它们平行存在,自成体系,在课程体系中具有同等的重要性。同时,在育人的功能上,它们又相互配合,共同发挥着各自的作用。学科课程是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必要基础,综合实践活动反过来又促进学科课程的发展。特别是综合实践活动所凭借的主导性学习方—研究性学习,对学生学习方式——
式的有效转变起着切实的促进作用,这种转变必然会迁移到各学科课程的学习中,进而在学科课程的实施过程中产生广泛的辐射效应,推动学科课程建设,提高各学科教学质量。
总之,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类新设置的课程,其理论内涵与操作规范都有待进一步探讨。相信随着实践的不断深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设将成为未来课程发展的一个焦点,并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发挥独特的作用。
(作者系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助理、研究员)
(责任编辑
程淑华)
三、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定位。
综合实践活动究竟是一种什么类型的课程?它与其他课程的关系如何?这就涉及到了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定位问题。
!
程范畴,是活动课程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的深化与发展。
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是构成学校宏观课程体系的两大课程类型。
#
特的育人价值与功能,它既独立存在,有别于学科课程,又与学科课程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基础教育新课程体系。
从本质上看,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课程是两类不同的课程,前者不是后者的简单补充或延伸。无论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方面,还是在课程编制的价值取向、设计思路方面,二者都有显著的不同。学科课程一般强调学科自身的知识体系和内在逻辑结构,它以前人积累的分门别类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为基本内容,以让学生获得系统、全面、完整的学科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主要目的,并在此基础上使学生发展思维、提高能力。这类课程在保证学
!
首次正式纳入九年义务教育课程计划,我国中小学长期实行的以学科课程为主体的单一课程结构由此得到根本改观,活动课程建设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活动课程的普遍开设,为广大中小学生自由舒展身心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广阔空间,因此受到了社会、家庭和学校的广泛欢迎。可以说,活动课程的研究与实验是&
!
人民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