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唐朝开阔的国土,开明的政治造就了唐人开朗的性格。因而,在面对离别的时候,他们少了几分离愁,而多了几分乐观。他们的离别有一种昂扬的姿态,正是“好男儿志在四方”的豪壮;他们的离别有一种忘我的精神,正是“宁可沙场征战死,何须马革裹尸还”的无畏;他们的离别也有一种出世的淡然,正是“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豁达。 【关 键 词】 唐代;诗歌;赏析;送别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乐莫乐过新相知,哀莫哀过生别离”这些耳熟能详的诗句无不赋予离别以凄美哀婉的色彩,使古之别者或“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或“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 然而在如此众多的悲泣之中却响亮着另外一种不同的声音,那就是唐朝的送别诗。他们或借送别来激励劝勉,或以送别来一抒友情,或在送别之中寄托自己的理想抱负。唐之送别诗往往洋溢着积极向上的青春气息,充满着希望和梦想,反映着盛唐的精神面貌。 一、青霄有路终须到,金榜无名誓不回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自从有了人类,便有了分离,许多本该天长地久的,却不得不天各一方。然而,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随着科举制度的盛行,许多贫生寒儒由“十年寒窗无人知”而至“一朝成名天下闻”。因而,他们总是带着满腔热忱告别自己的亲人、朋友,尽管留恋不舍满藏于心,但更有豪情万丈饱含于胸。 京城毕竟是烟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对于久居僻乡、无缘一游的学子来讲无疑是极具诱惑的。因而上京之前,长辈亲朋多是谆谆告诫、多加嘱托。所以才有了李颀的《送魏万之京》中的“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可见,他们面对离别时心中更多的是殷切的期盼。 二、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唐朝经济的日趋繁荣更加促进了国家实力的日趋加强,加上统治者励精图治,致力于无限扩展自己的辖域,因而发动了一系列的对外战争来开疆辟土。一些有志之士便投笔从戎,积极地投入到边塞战争中去。他们惊叹于雄奇壮丽的边塞风光,更充满了为国效力的激情。当朋友将要奔赴战场、杀敌报国时,诗人总是尽情抒写对朋友即将建功立业的不渝信念,而全然没有对朋友即将驰骋沙场、凶多吉少的担忧。 曾经登上幽州台慷慨悲歌的陈子昂在《送魏大从军》中也就信心百倍。 匈奴犹未灭,魏绛复从戎。 怅别三河道,言追六郡雄。 雁山横代北,孤塞接云中。 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 诗歌不落儿女情长,凄苦悲切的窠臼,从大处着眼抒发了作者的慷慨壮志,充满奋发向上的精神,感情豪放激昂,语气慷慨悲壮英气逼人、气壮山河。 曾极尽笔墨描写雄奇瑰丽的边塞风光的岑参送别朋友的《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更满是壮语。 火山六月应更热,赤亭道口行人绝。 知君惯度祁连城,岂能愁见轮台月。 脱鞍暂入酒家垆,送君万里西击胡。 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 诗歌既不写践行的歌舞盛宴,也不写难舍之情,只是以知己的身份说话行事,字里行间激情荡漾,语言亲切洒脱,声调悠扬流美、奔放明快,韵律自由活泼,节奏跌宕有致。 三、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唐朝辽阔的国土,安定繁荣的大好河山造就了唐人广阔的胸襟。他们深信“天下无不散之筵席”“合久必分”,分是一种必然趋势,那就坦然面对。更何况朋友喜得升迁,可以到更广阔的空间、更繁华的地域去一展自己的才华,去施展自己的抱负,那就应该欣然前往,你将会有更美好的明天在等待你去创造。 于是才有了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中“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一洗送别诗黯然销魂的感伤情调,格调高昂,显示出大丈夫宽阔的胸襟和勃勃英姿,给人以莫大的安慰和鼓舞,其光亮足可使其他送别诗黯然失色。 于是才有了王昌龄的《送柴侍御》中的“流水通波接五冈,送君不觉有离伤,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朋友即将远行,心中未必没有离伤,但只要心在一起,情在一处,便可天涯咫尺。更何况我们两地有云雨相同,有明月共睹。我们虽如此之远,我们又如此之近。 于是才有了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唐人好游,亲身践行着行万里路的信条,天生浪漫的李白更是如此。他的足迹不仅遍及了巴蜀之地的山山水水,而且尽其所能的遍访古中国的名山大川。于是,在这样一个繁华的时代,恰逢一个繁华的季节,当他的挚友孟浩然将要去那样一个繁华地方的时候,他不仅欣然挥手作别朋友,而且还怀着满心的向往之情和艳羡之情,目送朋友前行。他的心也早已到了那“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的人间仙境。 四、人生在世不得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人生在世,不如意者十之八九”何必苛求蝇头小利,何必在意蜗角虚名。我可以有更好的选择,既可暂别朋友退隐山林,独享“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那份惬意。细味“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的那份闲适。也可约上三五好友,共续“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的佳话。如柳宗元的《重别梦得》中的“皇恩若许归田去,晚岁当为邻舍翁”。再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且留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全然不在乎仕途的坎坷,“道不行,乘桴浮于海”,这才是诗意的栖居。 唐朝开阔的国土,开明的政治造就了唐人开朗的性格。因而,在面对离别的时候,他们少了几分离愁,而多了几分乐观。他们的离别有一种昂扬的姿态,正是“好男儿志在四方”的豪壮;他们的离别有一种忘我的精神,正是“宁可沙场征战死,何须马革裹尸还”的无畏;他们的离别也有一种出世的淡然,正是“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豁达。■ 【参考文献】 [1] 于维侠. 喜悲无择随心出 一样送别两样情:对两首唐送别诗的比较赏析[J]. 现代教育科学(教学研究),2012(12). [2] 徐昌才. 梦回唐诗千百度[M]. 北京:新华出版社,2012. [3] 王鹏. 总是唐诗最风流[M]. 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3.
【摘 要】 唐朝开阔的国土,开明的政治造就了唐人开朗的性格。因而,在面对离别的时候,他们少了几分离愁,而多了几分乐观。他们的离别有一种昂扬的姿态,正是“好男儿志在四方”的豪壮;他们的离别有一种忘我的精神,正是“宁可沙场征战死,何须马革裹尸还”的无畏;他们的离别也有一种出世的淡然,正是“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豁达。 【关 键 词】 唐代;诗歌;赏析;送别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乐莫乐过新相知,哀莫哀过生别离”这些耳熟能详的诗句无不赋予离别以凄美哀婉的色彩,使古之别者或“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或“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 然而在如此众多的悲泣之中却响亮着另外一种不同的声音,那就是唐朝的送别诗。他们或借送别来激励劝勉,或以送别来一抒友情,或在送别之中寄托自己的理想抱负。唐之送别诗往往洋溢着积极向上的青春气息,充满着希望和梦想,反映着盛唐的精神面貌。 一、青霄有路终须到,金榜无名誓不回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自从有了人类,便有了分离,许多本该天长地久的,却不得不天各一方。然而,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随着科举制度的盛行,许多贫生寒儒由“十年寒窗无人知”而至“一朝成名天下闻”。因而,他们总是带着满腔热忱告别自己的亲人、朋友,尽管留恋不舍满藏于心,但更有豪情万丈饱含于胸。 京城毕竟是烟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对于久居僻乡、无缘一游的学子来讲无疑是极具诱惑的。因而上京之前,长辈亲朋多是谆谆告诫、多加嘱托。所以才有了李颀的《送魏万之京》中的“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可见,他们面对离别时心中更多的是殷切的期盼。 二、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唐朝经济的日趋繁荣更加促进了国家实力的日趋加强,加上统治者励精图治,致力于无限扩展自己的辖域,因而发动了一系列的对外战争来开疆辟土。一些有志之士便投笔从戎,积极地投入到边塞战争中去。他们惊叹于雄奇壮丽的边塞风光,更充满了为国效力的激情。当朋友将要奔赴战场、杀敌报国时,诗人总是尽情抒写对朋友即将建功立业的不渝信念,而全然没有对朋友即将驰骋沙场、凶多吉少的担忧。 曾经登上幽州台慷慨悲歌的陈子昂在《送魏大从军》中也就信心百倍。 匈奴犹未灭,魏绛复从戎。 怅别三河道,言追六郡雄。 雁山横代北,孤塞接云中。 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 诗歌不落儿女情长,凄苦悲切的窠臼,从大处着眼抒发了作者的慷慨壮志,充满奋发向上的精神,感情豪放激昂,语气慷慨悲壮英气逼人、气壮山河。 曾极尽笔墨描写雄奇瑰丽的边塞风光的岑参送别朋友的《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更满是壮语。 火山六月应更热,赤亭道口行人绝。 知君惯度祁连城,岂能愁见轮台月。 脱鞍暂入酒家垆,送君万里西击胡。 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 诗歌既不写践行的歌舞盛宴,也不写难舍之情,只是以知己的身份说话行事,字里行间激情荡漾,语言亲切洒脱,声调悠扬流美、奔放明快,韵律自由活泼,节奏跌宕有致。 三、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唐朝辽阔的国土,安定繁荣的大好河山造就了唐人广阔的胸襟。他们深信“天下无不散之筵席”“合久必分”,分是一种必然趋势,那就坦然面对。更何况朋友喜得升迁,可以到更广阔的空间、更繁华的地域去一展自己的才华,去施展自己的抱负,那就应该欣然前往,你将会有更美好的明天在等待你去创造。 于是才有了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中“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一洗送别诗黯然销魂的感伤情调,格调高昂,显示出大丈夫宽阔的胸襟和勃勃英姿,给人以莫大的安慰和鼓舞,其光亮足可使其他送别诗黯然失色。 于是才有了王昌龄的《送柴侍御》中的“流水通波接五冈,送君不觉有离伤,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朋友即将远行,心中未必没有离伤,但只要心在一起,情在一处,便可天涯咫尺。更何况我们两地有云雨相同,有明月共睹。我们虽如此之远,我们又如此之近。 于是才有了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唐人好游,亲身践行着行万里路的信条,天生浪漫的李白更是如此。他的足迹不仅遍及了巴蜀之地的山山水水,而且尽其所能的遍访古中国的名山大川。于是,在这样一个繁华的时代,恰逢一个繁华的季节,当他的挚友孟浩然将要去那样一个繁华地方的时候,他不仅欣然挥手作别朋友,而且还怀着满心的向往之情和艳羡之情,目送朋友前行。他的心也早已到了那“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的人间仙境。 四、人生在世不得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人生在世,不如意者十之八九”何必苛求蝇头小利,何必在意蜗角虚名。我可以有更好的选择,既可暂别朋友退隐山林,独享“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那份惬意。细味“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的那份闲适。也可约上三五好友,共续“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的佳话。如柳宗元的《重别梦得》中的“皇恩若许归田去,晚岁当为邻舍翁”。再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且留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全然不在乎仕途的坎坷,“道不行,乘桴浮于海”,这才是诗意的栖居。 唐朝开阔的国土,开明的政治造就了唐人开朗的性格。因而,在面对离别的时候,他们少了几分离愁,而多了几分乐观。他们的离别有一种昂扬的姿态,正是“好男儿志在四方”的豪壮;他们的离别有一种忘我的精神,正是“宁可沙场征战死,何须马革裹尸还”的无畏;他们的离别也有一种出世的淡然,正是“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豁达。■ 【参考文献】 [1] 于维侠. 喜悲无择随心出 一样送别两样情:对两首唐送别诗的比较赏析[J]. 现代教育科学(教学研究),2012(12). [2] 徐昌才. 梦回唐诗千百度[M]. 北京:新华出版社,2012. [3] 王鹏. 总是唐诗最风流[M]. 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3.